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科护理新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生儿;护士;压力;干预策略
随着患者和病种不断增加,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同时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临床护理人员日常做面临的工作量不但繁重而且细致,不能出任何差错,一点工作失误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精神专注。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受到损害[1]。本研究对我院新生儿科21名护士就工作压力来源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缓解策略,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在岗的21名新生儿科护理人员,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新生儿科工作压力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25.3±5.46)岁;实习生4名,派遣护士6名,编制护士11名;最高学历为研究生2名,本科生13名,专科生6名;按工作经验分:不足1年者3名,1~3年者5名,3~10年者12名,10年以上者1名。按设置岗位分:学生4名,护士6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6名。
1.2调查方法 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对在岗的21名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前后两页,首页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个人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有无换过科室等;尾页采用选择的方式,分为“特强”5分、“较强”4分、“较轻”3分、“一般”2分、“没有”1分等5个选项。主要调查内容包括:①工作强度情况:工作量的程度、加班的程度、休息的程度、急救的程度;②工作环境情况:家属沟通的程度、同事之间的关系程度、晋升的程度、待遇的程度;③业务学习的情况:专业培训的程度、学习开会的程度、发表文章的程度、深造学习的程度;④医患关系情况:家属投诉程度、医患纠纷程度。
2 结果
调查问卷时间为30 min,第2 d对数据统计,4个方面统计分数均>10分,见表1。
3 讨论
3.1护理工作压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3.1.1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性质 新生儿科患儿因其年龄小,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身体脏器尚无发育完全,容易发生疾病,病情发展快,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不良后果。护士在对新生儿进行日常护理时需要记录生命体征情况、精神状况、意识情况,当新生儿出现反常情况立即上报值班医师,做出相应处理;若观察不仔细,很难发现异常情况,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护士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护理新生儿,加之护士人员不足,新生儿众多,值班时间间隔很短,未能做到及时调节,导致很多护士出现生物钟紊乱,个人生理周期不稳定[2]。
3.1.2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性 由于家庭成员对宝宝的过度重视,新生儿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有些家长要求护士扎针时候能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孩子遭受二次痛苦,这对于新来的护士甚至有经验的护士来说有一定难度,有r候会受到家长的抱怨甚至责骂,这对给护理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为了提高自身技术,需要护士更认真的积极的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操作,造成了心理压力[3]。
3.1.3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住院患者及家属认为疾病的康复是主治医师的功劳,护士只是医嘱的执行者,当有不妥时就会将抱怨发泄在护士身上,给护士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4]。新生儿科家属无法看到护士的工作情况,输液前要进行“三查七对”,夜班护士需要每2 h观察孩子情况1次。新生儿科独特的工作性质,时常加班加点,加上节假日照常值班,对家庭未尽到相应责任,容易受到家人的误解和自身的责备。医院环境复杂,科室众多,护士与主治医生、值班医生、上级领导、行政科室、患者家属都存在微妙的关系,稍有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矛盾冲突,陷入僵持的局面,导致自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3.1.4专业技术的提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手段和医疗设备都在不断改进,新设备、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也随之产生。呼吸设备和心电监护设备的不断改进,要求护士对熟练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和作用。对各种护理操作能做到游刃有余,顺手拈来,如静脉留置穿刺、动脉血气的采集等。护士定期进行专业技术操作考试、护理理论考试、学分培训、业务开会学习、各种经验交流等,往往下了夜班得不到休息;进行晋升竞争,等都给护士造成了心理压力。
3.2干预对策
3.2.1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护士的时间主要在家和单位,因此单位的环境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在护理站放置绿色植物、鲜花,在病房内粘贴卡通图画,通过改善护理工作环境调节紧张的心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课余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调节护士的身心,还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减轻心理压力。增加护理人员与家人、朋友、同学的交流,锻炼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抗挫折的能力。
3.2.2加强人性化管理 制定合理排班制度,对夜班护士实行一定奖励,对于加班护士进行记录,每月进行统一上报,也可给予适当奖励。当入院新生儿很多时,值班护士工作出现难度,可启动弹性加班制度,调用备班护士值班,如果人员不够时,可想、向上级部门反映,调用其他科护理人员,适当参加一些工作;入院患儿不多时,及时安排护士休息,通过合理的排班制度达到劳逸结合,缓解日常工作压力。通过待遇倾斜政策,使护士感觉付出和回报同等。定期对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监护室进行岗位轮换制度,做到工作了的公平待遇。对于有困难的护士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使护理人员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3.2.3人际关系的处理 每月进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课,课后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提高业务水平,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促进了人员的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建立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5]。对于入院的患儿家属进行耐心讲解,包括科室制度、治疗措施、护理程序等,希望得到患儿家属理解。建立责任护理制度,每位责任护士最多管理10名患儿,自患儿入院后开始全程负责,包括入院、核对医嘱、完善检查、基础护理等方面,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加了自身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李金蕊,陈琳华,张风梅.新生儿科护士工作压力的调查与分析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6):487-488.
[2]梁红霞,李依M.临床护士职业压力分析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1):65-66.
[3]孙玉琴,黄俊梅.新生儿病房的护理管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1):66-67.
医疗纠纷严重影响到医院的工作秩序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生活,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新生儿科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是医疗纠纷相对比较高发的科室,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科的信誉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来说,了解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是当务之急。总结2005年1月~2011年12月发生的影响较恶劣的17例医疗纠纷,旨在分析新生儿科的特点及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助于吸取教训,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营造和谐的医患氛围。
医疗纠纷构成情况
2005~2011年发生影响较恶劣的医疗纠纷17例,其中8例(47.1%)系早产儿病情稳定后(住院19~34天,平均26±4.7天)突然出现严重感染、胃食管返流等情况导致死亡,家属不能理解;3例(17.6%)系危重患者死亡后家属认为诊断有误,死因不明确;2例(11.8%)系双胎儿、早产儿,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经济花费巨大而治疗效果不好,家属认为系医疗护理不周所致;1例(5.9%)因住院期间未及时进行眼底筛查而后发现视网膜病变;1例(5.9%)因先天性肾积水术后未做听力筛查而后发现听力障碍;1例(5.9%)因早产儿发生严重颅内出血导致脑积水,家属认为救治不力;1例(5.9%)因肠道感染继发肠梗阻,家属认为系口服止泻药物所致。
17例纠纷中,男11例(64.7%),女6例(35.3%),早产儿13例(76.5%),胎龄32~36.4周,平均34.6±1.2周,4例(23.5%)为足月儿。
新生儿科的特点和纠纷原因
封闭式管理容易引发信任危机,医务人员沟通不到位:新生儿科为封闭式管理,家属不能陪护,父母看不到孩子,更不能亲自照顾孩子,加上受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的影响,容易对医疗护理过程产生怀疑。部分家长甚至把医疗服务理解为裸的金钱交易,我付钱医院就应该治好病,只准成功,不准失败。而医护人员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沟通使家长明白患儿的病情,理解诊疗过程,打消家长的质疑,则可成为医疗纠纷发生的隐患。
新生儿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家属期望值过高:新生儿各脏器发育不成熟,机体抵抗力差,生存能力低,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尤其是在新生儿病房占主角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更容易罹患各种严重疾病,且在生后不同时期易患疾病不同,如早期易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晚期易患感染性疾病等。而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初为父母者一方面对新生命充满期待和兴奋,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患有严重疾病,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认识不到新生儿疾病的特点,认为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对健康期望值过高,因此当新生儿病情由轻变重,出现病情变化甚至死亡时往往不能接受,归咎于医疗护理不周,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新生儿疾病容易遗留后遗症: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发育不成熟,脏器功能娇嫩,致病因素往往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如围生期窒息可引起脑、心、肺、肝、肾、凝血等多系统功能受损,长期高浓度氧气吸入可导致视网膜病变、慢性肺部疾病,加上多数药物缺乏新生儿用药剂量的安全性研究等,因此容易遗留后遗症,影响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新生儿科收费高,经济花费大:新生儿科尤其是重症监护室集中了各种新技术、新仪器,危重患者治疗护理费用高,给患儿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家属对医疗收费特别敏感,绝大多数家属不能承受高额度的医疗支出,使欠费成了医院的一大顽症,使医疗工作受到影响,而催促患儿家属交费成了儿科医护人员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使家长反感,从而加重了医患之间的矛盾[1]。而医疗费用增加也使得患儿家长希望在付出高费用后能得到最好的治效果,一旦不尽人意,便引发医疗纠纷。
防范措施
加强医患沟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从患儿入院开始就要向其家长认真告知住院期间注意事项、患儿的诊断、治疗方式、可能需要做的检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后遗症、大概的经济花费等。住院期间根据病情再反复告知,出现病情变化时随时告知家长,务必使家长对患儿的病情有较全面的了解。对于病情复杂、病情危重的患儿更应反复告知,尽量降低家长的期望值。17例纠纷中无胎龄32周以下的早产儿,说明该类患儿家长期望值相对较低,出现病情变化甚至死亡后容易接受。涉及特殊治疗、特殊检查等存在风险的医疗过程,一定要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严格遵守知情同意原则,并要求家长签字[2]。同时,向家长解释病情时要以疾病事实为基础,诚恳、耐心、真实、准确地进行表述,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既不能因过于谨小慎微夸大病情的危险性加重家长的不安,也不能过于“善心”,交代病情时轻描淡写,使之误认为病情很轻,引起不必要的纠纷[3]。必要时集治疗小组主要成员共同与家长沟通,以体现对患儿的重视。当本院不具备诊疗能力时,不要拖延转送上级医疗机构的时机。
完善筛查制度,加强出院宣教: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住院期间不仅要治疗原发疾病,还要根据需要进行脑、眼、耳及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低等可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的筛查,务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住院期间不符合筛查标准而未进行筛查者,出院时要做好出院宣教,除告知家长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外,还要以书面形式告知需要复诊的时间和内容,要求家长签字,以引起家长重视。
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狠抓医疗文书质量: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决定医疗效果的直接因素,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才能在医疗工作中得心应手。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认识新生儿科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重视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医护人员应经过专科培训才能上岗,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提高工作能力。17例纠纷中8例为恢复期出现病情恶化,如能更严密的观察病情,及早发现临床症状并给予有效治疗,则可能提高部分患儿的存活率。医疗文书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依据,应该认真书写,妥善保存,保持医疗文书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规范性,一旦发生纠纷,医疗文书能为判明责任提供有效的证据,同时也可以预防和平息一些患儿家属维权过度引起的纠纷。
严格收费制度,执行合理的收费标准:每天向患儿家属发放的“当日费用清单”是患儿家长了解患儿病情及治疗方案的一个途径,多收费、重复收费很容易使患儿家长对整个诊疗护理过程产生不信任,从而影响医患关系。因此应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严把医嘱录入和核对关,使收费更趋透明化、规范化。对家长存在疑问的地方耐心解释,消除误解。
“前事之鉴,后事之师”,深入认识新生儿科的特点和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充分吸取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彭淑梅,王波.儿科医疗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J].现代医院杂志,2008,8(5):111-112.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通过与12起护理纠纷患儿的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确认其需要,找出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不满意的地方。结果:通过与新生儿家属的交流与沟通减少了护理纠纷;结论:加强新生儿病房护士的“慎独”修养是减少纠纷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护理纠纷;护理对策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相对独立、家长不陪护的病区。患儿从住院时起医方就行使临时的监护人责任,家长缺乏“眼见为实”的第一手资料。家长探视,医生只谈疾病本身,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谈得很少,使患儿家长心存疑虑,甚至猜忌,而缺乏信任往往是形成纠纷的基础。现将我科12起护理纠纷的发生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发生护理纠纷的新生儿共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0 min~30天。平均住院7天,均临床好转出院。护理纠纷发生在家属探视或出院时、出院后4小时,12例护理纠纷分别表现在:3例不遵守探视时间和探视规定,要多人一起探视或一天探视多次;2例因分娩方式与产科纠纷转入新生儿病房;1例诉输液刮头发太多影响新生儿形象;2例诉输液部位发红或有渗漏现象;1例患儿在沐浴时烫伤;1例出院时结账费用大新生儿家属怀疑乱收费;1例诉患儿脸上有抓痕,1例出院后4小时发现患儿有红臀。
2 原因分析
2.1 新生儿发病病程为10 min~2 d,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快,难以预测。护理较难,常常容易发生意外。
2.2 新生儿病房人手紧张,护士缺编,人员配置不够。有限的护士在新生儿病房里每天完成繁重的治疗护理任务,感到非常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工作的完成达不到预期的标准。
2.3 护士缺乏责任心,缺乏“慎独”精神。如明知输液部位发红、渗漏也不拔针,反而调慢速度,等到下一班人员再来处理,导致新生患儿的愈后不良。
2.4 护士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的缺乏,容易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一些差错事故的发生[1]。
2.5 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薄弱。如护士专业知识欠缺,技术水平低下,导致患儿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
2.6 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缺少与家属的交流。一旦病情的发展与患儿家长的心理预期形成反差时,服务态度问题常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导火索。
2.7 护理观念陈旧。整体护理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树立患者至上的服务意识[1]。
2.8 护士对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及时,不准确,影响新生儿的护理和治疗效果,引发纠纷。
3 对策
3.1 加强防范,进行自我保护。对患儿家属说明疾病的程度和预后。站在他们的角度,耐心解释他们提出的疑问,避免造成家属疑虑、误解而引起纠纷。
3.2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新生儿护理工作的质量。保证护士在班人数,避免因工作量太大而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护理安全隐患。
3.3 加强新生儿病房护士的“慎独”修养。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3]经常巡视患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4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3.5 重视继续教育。鼓励护士努力学习,拓宽护士的知识面,获得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心理,社会,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知识[4]。
3.6 提高职业道德,保证护理质量。“换位思考”,杜绝纠纷,提升信誉度。
3.7 改变观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地改进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3.8 提高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和健康教育质量。应遵循“十字原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5]。
4 小结
通过以上新生儿病房护理中的纠纷分析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系列防范对策。才能提高新生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儿及其家属,减少或杜绝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章美华.浅谈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中国乡村医药,2007;14(9):8
[2] 于秀珍.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华北煤炭医学学报,2005,7(2):240-241
[3] 杨丽皿.浅谈手术室护士慎独修养的形成.西南军医,2006,8(6):56-57.
[4] 刘小静.新生儿监护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措施.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2(6):52
论文摘要:儿科护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整体护理概念出发,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疾病和疾病护理的专科护理课程。儿科护理学的对象是儿童及其家庭,包括生理、、问题。本文针对新生儿抚触这一医疗新技术,提出了它在临床中的作用。通过与宝宝的亲密接触,帮助父母与孩子发展温暖而又亲切的关系,在出生后的最佳时机,以最好的方式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育,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的最自然的医疗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然后讨论了新生儿抚触的以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对婴儿的抚触不仅是母婴肌肤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促进母婴间的交流,令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怀和爱护,妈妈温柔的抚触给孩子带来被爱的满足,使他感受到安全、自信、帮他养成独立的个性,具备思考和判断能力,温柔得抚触流露妈妈无限的爱意,令孩子更加珍惜自己,珍惜母爱,珍惜爱与被爱,幸福一生。
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受器可将所感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而做出相应的反应。[2]消除不良情绪所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发育。[3]因此,可通过抚触刺激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婴儿的焦虑,有利于孩子的独立自信性格的建立,使孩子更聪明。
然而,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忙碌的母亲对孩子的这种关爱越来越少了,我相信所有的父母们都会对自己的孩子百般疼爱,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但她们是否了解小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许并不是牛奶、玩具,而只是你们那轻轻的抚触,这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与抚慰。希望本文能够为当代母亲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真正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论证。 抚触源于1881年,科学家对运动后的肌肉进行按摩,发现肌肉可以很快地从疲劳中恢复过来。1940年Aargar在临床中观察到如果婴儿在出生后数周内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发育,使婴儿浅而不完全的呼吸变得较平稳,这是最早的有关新生儿抚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Dr. Harlow在实验中发现饥饿的小猕猴宁可选择母猴的替身物品也不愿选择食物,他认为在人类这种影响可能会延伸至婴幼儿期以后。Harlow的实验为以后有关婴幼儿的抚触研究奠定了基础。1997年美国强生公司中国有限公司将婴幼儿抚触技术引进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先后结合我国国情,对婴幼儿抚触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4]我国1998 年引进此项技术,起步较晚,但已相继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大城市开展对早产儿、新生儿抚触研究,并取得与国际一致的结果。得到中华护理学会、围产医学会、儿科医学会的认可,婴儿抚触引起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兴趣及社会、家庭的关注,婴儿抚触的普及正在兴起。
2 新生儿抚触分析
2.1 基础介绍
新生儿抚触不仅能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还可以促进新生儿的智能发育,提高其机体免疫力,是一项既实用又简便且极为有益的技术。
现在的抚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5]:
国际标准法(OCT)
新生儿全身裸露,按操作标准顺序从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抚触,力度从轻到重,并揉搓大肌肉群。
国内改良简易法(MDST)
新生儿在半裸状态下抚触,在COT 基础上改进。
国内改良简易加经络按摩法(MDSTAC)
在MDST基础上加经络中脾经与肾经。
改良脊背提捏法
柯国琼等对200 例新生儿在传统轻柔的抚触方法基础上改良,抚触次序从头到脊背、臀部抚触,在脊背两侧自下而上,从内到外捻动,每按三捏一提拉。
目前的主流抚触主要包括,先仰后俯,从头到背;先俯后仰。[5]婴儿抚触作为一种自然的新型医疗技术,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抚触可增进母婴之间的交流,对孩子轻柔的,不仅仅是皮肤间的接触更是一种爱的传递,宝宝的肌肤与妈妈的身体不断接触这种频频的抚摸及宝宝各种可爱的反映会刺激妈妈体内分泌两种激素,第一种是催乳素,可促进乳汁分泌的增多,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第二种是催产素,能促进子宫复原加快,有利于妈妈体形的尽快恢复。[6]然而,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抚触对婴儿和行为的影响,抚触后的婴儿是否对抚触产生心理依赖或成瘾等有待研究,可对受过抚触婴儿进行追踪观察和心发育的研究,最好从出生后注意心理行为的观察,使之形成抚触的系列研究。
2.2 实验分析过程
为了探讨新生儿抚触的最佳,我们对新生儿最初几次抚触时的舒适度进行了比较,并整理成图表形式进行了分析。
下面是对两种不同最初抚触不同部位新生儿的状态以及抚触次数的比较:
经观察两组新生儿抚触不同部位对新生儿状态有显著性差异。即观察组抚触的新生儿哭闹状态明显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新生儿哭闹状态需平均抚触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新生儿安静状态需平均抚触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
3 讨论
3.1 俯卧位新生儿更安全,舒适
胎儿在宫内生长的姿势是胎头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肘关节屈曲,上臂接近胸部,前臂在胸前交叉或平行,膝关节和髋关节重度屈曲,大腿贴近腹壁,小叉或平行蜷曲于宫内。胎儿自母体内娩出后,来到一个绝非与子宫内安全、封闭相比的一个,通过新生儿抚触提供了延续母体接触和维持安全感的生命之路。[7]而且,新生儿大脑皮质及纹状体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髓鞘尚未形成,轻微刺激可产生全身应答反应即“泛化反应”。 [8]这种反应多在新生儿取仰卧位时出现。因而,在进行新生儿抚触时,先俯卧位新生儿感觉很安全、舒适,表现安静、不哭闹;而后仰卧位继续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更愿意接受。
3.2 抚触对母婴均有明显的作用
研究表明,新生儿抚触能改变睡眠节律、促进新生儿识别能力、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成熟,使新生儿儿茶酚胺,肾上腺素、血清素等分泌平衡,从而增强其免疫功能,增强应付环境压力的能力;新生儿抚触有助于活动宝宝全身的肌肉,使肢体更健壮、身体更健康; 新生儿脑部的触觉区域比任何其他区域发展快,新生儿抚触能促进情绪的调适以及各种感觉统一;新生儿抚触能处理许多新生儿的日常问题。
抚触可以使新生儿奶量摄入增加,睡眠状况改善,胎粪及黄及黄疸持续时间减少,分析原因为: ①轻的抚触可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使胃泌素和胰岛素的释放增多 ,一方面促进新生儿的食欲,使奶量摄入增加,另一方面促进体内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使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增加,从而体重随之增加。腹部抚触可加强肠蠕动,加之奶量摄入增加,促进胎粪中胆红素排出体外,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有利于降低间接胆红素浓度,从而使生理性黄疸尽快消退;背部抚触时新生儿会抬头四处张望可增加颈部肌肉的支撑力量,继而抬高头和肩,从而增强双臂和双肩的力量,提高脊柱的柔韧性,促进肌肉及骨骼的发育,以后会逐渐更高地抬起头和肩使胸部得以展开,从而加深呼吸节奏,肺活量扩张,氧气量增加,此外胸部的展开,腹腔也同时伸张,有助于消化。②每天定时的抚触能更好地促使新生儿形成正常的觉醒睡眠节律,Harrison的研究显示,人体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反应,皮肤又是面积最大的体表感觉器官,温柔的触摸可延长新生儿的慢波睡眠时相,此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对新生儿的生长有利。③抚触传递了母子情感,使新生儿产生安全感,从而减少哭闹时间。④抚触时为创造一个良性氛围,同时播放一些柔和的轻、在室内放置一些玩具和铃铛,可提高新生儿的视觉和听觉的敏感性。
新生儿大脑各部分脑神经发育非常迅速,外界刺激越频繁,脑神经细胞发育速度较快,新生儿出生后已具备视、听等各种基本生理功能,并能对照顾的方式、的刺激作出回应。其中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功能,皮肤又是面积最大的感觉器官,是中枢神经的外在感受器,通过加强新生儿全身皮肤感受器的刺激使中枢感受点兴奋性增强,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与触觉间的联系,逐渐促使其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的成熟,促进大脑、小脑平衡的发育。同时,新生儿抚触可使新生儿情绪稳定,反应灵敏,增强婴儿的睡眠,并能改善睡眠质量。
关键词 产妇 婴儿 家庭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12月开展家庭病床亲情服务1086例,全部是正常分娩的产妇,无术后并发症。
为产妇提供的服务内容:①测体温、观察子宫、恶露、会阴伤口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②做好护理,如发现肿胀或皲裂,及时处理并将处理方法教给产妇及家属;③指导产妇注意产褥期卫生,做好会阴伤口护理和拆线,观察会阴伤口愈合情况;④指导产妇饮食及产后运动。
为新生儿提供的服务内容:①测体温,指导产妇或家属如何观察新生儿面色、哭声、呼吸、皮肤、脐部、吃奶、大小便等护理情况,协助观察新生儿黄疸情况,皮测黄疸,做好记录;②为新生儿沐浴、抚触、脐部、皮肤等护理,指导并教会产妇及家属,如有新生儿游泳设施者可同时让新生儿游泳;③做好母乳喂养指导工作,如为人工喂养者,做好人工喂养指导;④指导婴儿护理知识及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组织结构: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助产士1~3人组成产后亲情服务小组。上门服务2~3天,每日去产妇家中服务2小时,尽量安排在白天上班时间出诊。
方法:①产妇顺产48小时后、剖宫产术后第5天可以向主管医生、护士提出要求经主管医生、新生儿科医生检查同意后,产妇、婴儿可出院回家;②签订协议书、知情书;③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诊断、住址、电话号码,分娩情况逐项登记并制成一览表;④穿着统一的亲情服务工作服及佩戴胸卡,按要求完成上门服务的内容;⑤记录产妇及婴儿情况并请产妇签名;⑥提供24小时母乳喂养咨询电话。
结 果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可及早发现母婴异常,降低新生儿发病率。产妇出院后在家也能得到在医院一样的护理,如给产妇及婴儿测量体温能及早发现异常,产妇子宫复旧情况,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阴道流血量、色、味。现场示范及讲解母乳喂养等护理技术,纠正产妇认识和操作上的错误。第1天亲情服务错觉、不能很好地吸吮母亲的的婴儿较多,母乳喂养率为82%。通过手把手地指导、示范、讲解,第3天发现母乳喂养率得到显著的提高,达到98%。观察会阴伤口和术后腹部伤口愈合的情况,给予伤口消毒或拆线。继续给婴儿监测黄疸,有423例婴儿属于生理性黄胆,有24例为病理性黄疸,经住院治疗均治愈。做好脐部护理等。通过亲情服务,结合家庭情况,提供实际的指导或可行的方法,实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可提高产妇自护能力,促进产褥期康复。目前,母亲多为80后初产妇,由于缺乏护理经验,面对宝宝不知如何护理。产妇在住院期间虽然掌握了一般自护、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技巧等,但掌握程度不能满足需要,产后亲情服务是护理工作的延伸。通过护理师的讲解和示范,使产妇掌握伤口清洗、消毒的顺序。产妇的护理技能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产妇的康复及新生儿成长。另外增加产妇产后早期锻炼的意识,不仅有利于产后身体各器官的恢复,而且可增强产妇的自尊心与自信感。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可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整体护理的发展。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会遇到许多问题,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高度的责任心。我们选择具有良好素质、专业知识强的主管护师或护师进行亲情服务。整体护理的内涵不仅局限于医院,而是面向社区、面向社区的人群,既满足了医学模式、健康观念转变的需要,也保证了围生期母婴安康,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有利于新生儿抚触和新生儿游泳工作的深入开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生儿护理方面,婴儿抚触和游泳是一项新技术。抚触可以增加母子感情,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刺激消化功能,减少婴儿的焦虑,对形成独立、自信的个性有益。新生儿游泳有利于胎便早排除,促进婴儿脑神经发育,提高儿童肺活量,调节儿童免疫力促进正常睡眠的节律,减少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促进肌肉与骨骼的生长。亲情服务人员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监督和指导,使每例婴儿都得到了抚触。新生儿游泳,在0~1岁这一关键时期,对婴儿实施有效合理、科学的婴儿游泳保健,并持之以恒坚持1年,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可倡导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为防止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我们不仅要加强孕产妇在围产期的精神卫生保健,完善产后居家护理以及社区护理,为产妇及家庭提供相应的指导,而且对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产妇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从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争取家人的理解与配合,改善夫妻、婆媳关系,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
讨 论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这种“把爱婴医院带回家、把医生护士带回家、把人文关怀带回家”的产后护理新模式,特别受到产妇和家属的好评,他即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也极大的帮助了80后新生代的年轻父母们,可及早发现母婴异常问题,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产妇自护能力和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整体护理和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游泳的深入发展。经过我们的细心指导,年轻父母们的具体实践,使他们成为照顾婴儿的能手。新生儿护理知识给家庭带来了巨大收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