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户信贷就是指法人或者自然人在需要资金的支持下,根据本地的农村信用社服务管理条例,依据相关的法律程序来获得一定的资金,可用于农业的发展和生产的贷款,并且会建立相应的合同,签订合同中明确了借贷的金额、期限、利率等数据,通常情况下,农户借贷的主要对象是当地的专业户或承包户。
2呼和浩特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现状与特点
2.1现状
呼和浩特农村信用社建立至今,旗下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规模与竞争力不断提升,呼和浩特农村信用社主要的经营业务以存贷款为主,其服务比较多样,例如网上银行、自助终端服务系统、手机银行、代付、代收等业务,以便更好的满足现代人不同的金融需求。由于呼和浩特大部分农村过于偏远,地区相关政策发展缓慢,与当下的农业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往往存在政府短期及目标,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业开发,致使加大了农户贷款的风险。再加上信用社自身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借贷流程过于繁琐、不良资产出现率较高等,相当一部分农户还款意识比较淡薄,市场信用度不高,致使加大了农户贷款信用风险。2012年,呼和浩特农村信用社贷款金额为161284万元,不良贷款金额为27341.8万元,与2011年相比,贷款金额增加了34953万元,不良贷款减少了5935.4万元;比2011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与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14.4亿元,比年初减少150.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2%,比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4.3亿元,比年初增加13.3亿元,不良贷款率1.09%,比年初上升0.2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农村信用社近年来的不良贷款金额虽然逐渐减少,但仍然面临着信用贷款风险问题。
2.2特点
呼和浩特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
许多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过程不严,没有按照相关的发放要求进行操作,对借贷人员的资信情况未经严格的把关,致使加大信贷风险。在农村信用贷款的过程中,贷款程序是保证借贷安全的关键,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环节的漏洞,主要原因是因为信贷人员缺乏一定的信贷风险意识所致,对借贷人员的资信情况调查的不全面,或者资料虚报没有发现,因而,加大了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的风险。
2.2.2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由于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还需改进,在很多情况下,信贷人员工作中会出现无据可依的情况,甚至很多时候,所实行的体制没有落实到工作中来,例如对借贷审查的前后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来办理,或者对借贷方、担保方资格审查比重不一,对担保物品评价不严,加大贷款的风险性。再加上贷款管理、内部控制力度相对不足,一旦出现了贷款风险,不能在第一时间观测,并进行防范,很多时候信用社人员职权不独立,缺乏相互监督的效用,难以对各方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管。
2.2.3信贷质量难以保证真实性与准确性。
农村信用社农户借贷资信核查不够准确,本身就会提高贷款风险,再加上不良贷款的增多,许多项目不能具体的统计出来,在回笼贷款利息的过程中,许多大额贷款还需经过反复的转贷,信贷资金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实际的信贷情况难以采用准确的数据反映出来,因此,加大了信贷风险。
2.2.4不良资产后续处理不善。
农村信用社信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其贷款责任没能按照规章制度办理,进行全面的追究,信贷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防范风险缺乏一定的意识,贷款回笼时其收贷成本较高,也没有将不良资产的产生进行明确的分析和研究,对不良资产的产生及责任分类,对出现不良资产情况的责任人处罚力度不严,还会存在许多责任混乱的情况。
3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措施
3.1加强信贷管理,保证严格执行信贷程序
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过程中,信贷程序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从信贷程序的管理做起,从根本上杜绝出现信贷风险的可能,从而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在借贷前对借贷人员的资信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在借贷的过程中仔细核实并评估,在借贷后对借贷人员进行科学性的监管,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好扶持。
3.2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机制和担保抵押机制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机制是提高农村信用社内部监管水平的基础,主要分为产权机制、治理结构、内部监管体系这3个方面,农村信用社通过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对各类数据及信息进行全面的监管和审核,对各级信贷人员进行监管,并对信贷工作的任意环节作出控制,进而控制与防范出现信贷风险的可能。同时还需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与担保抵押机制,考核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严格按照制度来进行信贷流程,从而保证信贷的安全与有效。其次,农村信用社还需对担保抵押的物品进行评估和审查,保证担保抵押物的价值和变现能力,同时制度相关合同,降低因债权所致的借贷风险,还需对担保人员及单位进行评价,确保担保对象的信用程度、实力,降低借贷风险。
3.3提高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信贷人员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过程中主要的实施人员,其自身业务水平及素质,即代表了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与质量的高低,通过加强各信贷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降低借贷风险。对信贷人员进行定期性、专人制的培训,未经培训的信贷人员不得参与到实际的岗位中来,同时,农村信用社还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不断提高信贷人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提高信贷质量,使其能够具备应对信贷风险的能力。
3.4加强不良资产的处理
对已存在的不良资产,应作出严格的处理,按照相关制度,将不良资产情况进行盘查后,交由地区资产保全单位,使其联合纪检单位、稽核单位对不良资产情况进行调查,明确责任后作出处理。并对恶意的信贷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置,必要时,还可借助法律手段及媒体手段,对其作出严格的处罚。
4结束语
[作者简介]陈相森,男,山东日照人,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国经营与国际投资。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迅猛发展的同时,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风险也相应增加,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随着我国逐步放宽外贸经营权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成为我国出口业务的生力军。中小企业的平均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特点及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使中小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出口信用风险。建立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风险预防、风险控制、风险保障机制,是中小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降低贸易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国际保理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1―0043―04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04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1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值得注意的是,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风险也相应增加,出口企业的账款拖欠和坏账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企业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据商务部最新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外贸企业国际业务的平均坏账率高达5%,远远超出了发达国家0.25%~0.5%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世界1%的平均水平。外贸企业每年产生海外坏账接近300亿美元,50%的出口企业遇到过“应收账款延迟收付”之类的出口信用风险。①
人世后,我国将逐步放宽外贸经营权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出口贸易的大军,成为我国出口业务的新生力量。统计资料显示,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出口企业总量的90%以上,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其中轻工、纺织、服装、玩具、五金等方面的出口产品,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然而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水平不高,相当部分企业的出口业务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认识和必要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不足。随着中小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小企业海外应收账款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信用风险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考察中小企业出口业务特点,研究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对于提高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出口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一、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
1.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买方市场的形成,是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外部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国际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市场供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市场上许多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如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买方市场最终形成。在以买方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成为国际贸易主要交易方式和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出口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争取客源,不得不接受非信用证支付方式,因此埋下了信用风险产生的隐患。当外贸企业大量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出口时,结果必然是在推动出口额大幅上升的同时,造成巨额的海外应收账款。
2.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一套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缺少对国外客户风险的系统科学研究。据邓白氏中国公司2002年中国企业信用与应收账款情况调查,67%的公司没有信用管理部门,31%的公司没有详细的信用审核,56%的公司未曾使用第三方信用信息调查机构的调查信息,而全面进行信用管理的企业仅占6%。②信用制度缺失,一方面使得出口企业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或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企业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巨大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因不能正常发挥信用功能,开展信用交易,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商品出口规模。
3.出口企业信用风险控制意识淡薄,成为信用风险产生的催化剂。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司管理人员、外销人员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如有的企业的领导不重视信用管理,往往对客户的一些重要信息未了解就匆匆交易;有的企业片面追求合同数量,忽视其后艰难的账款回收等。第二,出口企业忽视对大客户的风险管理。国内出口企业认为大客户信誉高、规模大,付款有保障,往往放松对其管理。事实证明,国内很多出口企业的坏账往往发生在老客户身上。最近国内某大型进出口公司透露,公司40多万美元的坏账损失中一半金额恰恰来自于一家与其合作了20多年的老客户。买家的信用从根本上讲是建立在商业利益上,而非交易历史上,交易历史只能是参考。第三,过分强调信用证支付方式。有些企业在吃了许多坏账的亏之后,变得格外谨慎,因为害怕承担信用风险,在出易中只做信用证交易,结果是营业额急剧下降,坏账仍然存在。
4.国外客户恶意拖欠,加剧了出口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恶意拖欠指客户有还款能力,但是拒绝付款的行为。这是出口企业产生海外坏账的原因之一。据专门负责国际追债的美国ABC(中国)公司披露,中国企业海外呆坏账原因主要是国外客商恶意欠债,占所有欠款案的66%。许多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独立开展国际贸易的时间不长,缺乏基本的国际贸易与国际营销方面的专门知识,受骗上当、拒收、对方恶意拖欠货款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5.国有外贸企业的性质成为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体制性原因。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曾长期苦于外汇短缺,为摆脱外汇缺口的制约,千方百计、不惜代价扩大出口创汇,成为外经贸实践中实施多年的指导方针。国有外贸企业一度以贸易量、创汇额为追求目标,贸易额、出口创汇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外贸企业在成绩考核上,普遍存在着重贸易数字轻利润到账的现象。结果导致出口企业盲目追求出口额的增加,出口创汇指标完成,而忽视国际贸易中的收汇风险。
二、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出口信用风险
1.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100人以内,资产平均规模较小。据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为5.11万元和2.48万元,仅为大型企业的25%~50%。在人员素质方面,全国大型企业每百名职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10.46人,小企业仅2.96人,只相当于大型企业平均水平的28%。弱小规模,降低了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国际市场一旦发生变化,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力量有限不可能采取全面的客户关
系管理,对出口风险的掌控力较差,从而使他们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
2.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开拓国际市场经验不足。从管理水平看,中小企业的管理方法十分陈旧,有的甚至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水平上,缺乏采用现代化先进管理手段防范出口信用风险的能力。从时间上考察,中小企业出口业务多数处于起步阶段,对外面的世界和游戏规则了解甚少,对开辟国际市场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企业缺乏充分的认识,抗拒国际风险的经验和能力十分薄弱。因上当受骗、拒收、对方恶意拖欠货款、破产等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3.出口产品和行业的特性。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主要是一些纺织品、中低档服装、五金、陶瓷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多数是一般性制成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较少;从国际市场供给角度看,这些产品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争取定单,一些企业常常竞相降低售价,选择比较宽松的付款方式。而且由于出口产品自身竞争力不强,中小企业往往只能与小买家或商进行交易,这样,既降低了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又加大了海外买方的信用风险。
4.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国际市场信息,经营盲目性较大。从事出口贸易,必须充分了解目标市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多方面信息,作为筹划市场营销战略的依据。此类信息量大面广,且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大型企业通过其密如蛛网的分支机构,随时采集动态市场信息,使企业经营符合市场的需要。然而世界市场信息的搜集处理需要相当数量的资源,一般中小企业无此实力,面对庞杂的信息,往往不辨真伪,不知所措。已有的相关信息贫乏,同时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又很高,这些无疑都会进一步增加中小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的风险。
三、完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对中小企业的积极意义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基于出口商品的特点和自身的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对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市场规模,具有积极意义。
1.有助于减少企业应收账款的拖欠率和坏死率,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利润率,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发挥信用风险管理功能,加强对国外客户的信用信息收集和反馈,对信用状况作出动态评估,根据信用水平,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就可避免损失发生或进一步扩大。通过对24家初步建立完善信用管理模式的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管理后的第一年,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就从14%下降到9%;赊销额平均上升13%;坏账率平均下降3.6%;销售未清账期(DSO)平均缩短37天;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平均上升21%。③
2.有利于中小企业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在当前买方市场环境下,非信用证支付已经成为国际结算的主流。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的统计,在所有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使用信用证的比率在全世界各国贸易平均值中占18%,而82%的支付都是采用非信用证支付方式。面对此种形势,许多中小出口商由于不具备较好的规避、转移风险的措施,不敢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严重影响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致使许多贸易机会白白丧失。而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能够有效降低或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从而使中小企业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国际贸易中采用非信用证结汇的灵活方式,其结果必然会大大增加商品成交的机会,促进出口业务的大力发展。
3.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一是通过完善风险管理档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的信用管理包括客户的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追收等。通过建立风险档案可以发现企业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大幅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学习引进国外先进风险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如客户信用管理技术、信用分析技术、应收账款管理技术等,迅速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三是风险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四、推动中小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思考
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从订立合同前的客户信息收集到交易过程中的合同管理以及履行合同中的应收账款管理等,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风险预防、风险控制、风险保障措施。
(一)信用风险预防策略
1.强化信用理念,增强信用风险意识。信用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动力源。通过加强信用管理部门和外销人员的信用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树立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增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出口信用风险。
2.建立客户信息沟通机制。现阶段我国许多中小出口企业的客户信息分散在业务人员或业务部门手中,各部门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业务人员不注重信息的上报,往往就影响客户各类信息间有机联系及完整性,这种状况的存在对中小企业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是非常不利的,极易造成信用风险的发生。中小企业必须改变现有客户信息管理,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各部门、各业务员收集的信息,要集中统一管理,及时沟通,互相分享,形成对客户统一、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信用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内部信用风险控制机制
(1)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对客户信息的管理是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和强化客户信息收集,以客户资信管理为核心,实施一套防范和控制客户风险的管理方法,包括企业怎样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进行资信调查,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剔除信用不良的客户。
(2)客户授信制度。客户授信管理是中小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事中管理。它是建立在客户信用评估结果基础之上,按照企业的信用政策和客户的资信状况,给予信用额度,从而有效地降低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率。强化授信管理,前提是合理确定授信对象;基础在于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关键是强化授信额度的监控,即进行“事前调查”、“事中审查”、“事后跟踪检查”。
(3)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出口企业按照一定程序,在内部实施专业化、规范化的应收账款信息跟踪管理制度,以科学手段防范贸易风险。货物发出后,就将应收账款列入信用管理档案,进行监控;按时与客户联系,督促客户及时付款;在出现逾期应收账款时应积极追讨,包括如提讼、仲裁、委托专业机构追讨等有效的债权保障措施,以降低风险防范成本,提高商账追收效果。
2.引进专业外源化管理,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外源化管理指企业将部分或者全部能够由外源性专业公司管理的职能,交给企业以外的专业性公司来协助管理,弥补人力资源上专业性人才的不足,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国外大公司一般都十分重视借助外部力量。据美国KPMG Business Process Solut-ions公司1996年对美国前500强公司中的80家公司进行的调查,有94%已经使用外源化管理公司,86%计划在5年内使用更多的外源化管理。④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于国际市场行情、买方国家状况及买方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的了解不易做到详细和准确,更应积极借助外部力量,开拓国际市场。国外信用咨询公司,比如邓白氏国际信息集团、格宁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具有良好的信用管理经验,熟悉商业运作,聘有商法和商业追账的律师,而且还有广泛的资讯交换网站,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避免和减少在海外市场上的信用风险。
(三)信用风险保障措施
随着海外业务扩大,中小企业除了建立一个内部信用监管制度之外,利用现代风险管理手段,转移信用风险也是中小企业必要的选择。
1.国际保理。国际保理又称承购应收账款业务,指在使用托收、赊销等非信用证方式结算货款时,保理商向出口商提供的一项集买方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和追账、贸易融资及信用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金融服务。保理业务能够很好地解决国际贸易中出口商面临的资金占压和进口商信用风险的问题,既可以让出口商通过保理业务提前收回账款,获得融资支持,还能免除相应的出口信用风险。保理业务特别适用于产品质量好、销售稳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金融通道。
金融互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之间,直接或通过中介机构签订协议,互相或交叉支付彼此的货币种类、利率基础及其他金融资产等现金流的交易行为,是在利率浮动与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因规避风险的需求、银行的推动下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综合影响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与传统风险管理手段相比,金融互换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时效性、可选择性、更低的成本,能实现双赢等优势,因而发展迅速。但金融互换也是一把“双刃剑”,其自身的信用风险与身俱来。金融互换运用不当,也可能导致新信用风险的集中和突发,甚至引发骨牌效应,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在思考引入金融互换、丰富发展金融市场的同时,对其信用风险进行必要的防范和管理就显得尤其有意义。
传统意义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带来的损失。现代意义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违约风险,还应包括由于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上的变化导致投资组合中资产价格发生变动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金融衍生交易的特殊性,交易对手出现财务危机并不必然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而仅在合约持有者持有盈利部位且交易对手违约的条件下才发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关注风险头寸的暴露及对方违约发生的概率。
巴塞尔银行协议规定:信用风险指金融衍生交易中合约的一方出现违约所引起的损失的不确定性。据此,根据损失的不确定性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二类:现实性信用风险与潜在性信用风险。现实性信用风险指的是对于交易一方因另一方无法在到期日做出偿付行为而带来的风险。现实信用风险只有金融互换交易的一方需要面对,即归于该交易方的金额是正值,它将受制于另一交易方可能违约的事实。另一交易方由于应付的款项要大于其应收的款项,归于该交易方的金额是负值,因此不存在现实性信用风险。潜在性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在未来具有违约的可能性,因而导致的风险,这种风险对交易双方而言都有可能面对,它具有转换性。
二、金融互换信用风险内涵与外延
国际金融互换交易的信用风险表现为互换交易的一方违约不支付或者支付可能性发生变化时,交易对方所承担的风险。据此,金融互换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交易对手风险与支付风险。
(一)交易对手风险 在交易对手丧失清偿能力时,守约方是否遭受损失主要取决于守约方是处于正值(盈利)状态还是负值状态,即如果守约方处于正值状态,那么它将蒙受损失,反之,则没有损失。因此交易对手丧失清偿能力,并不一定会导致守约方的损失。
(二)结算风险 互换交易通常涉及多国货币,要求双边支付。如果一方先行支付,该方就可能会承担另一方未支付的风险。当跨时区进行货币互换时,支付风险显得尤为突出。即使是延迟支付,也可能会影响守约方的流动性。
三、金融互换信用风险分析
金融互换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信用级别差异性 在金融市场中,不同的市场主体信用等级不同,存在着信用差值,既有银行等评级较高的主体,也有评级较低的主体。市场参与者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有不同的风险偏好。以银行为例,巴塞尔委员会联手国际清算银行颁布的《巴塞尔协议》,目的在于在国际范围内建立一个确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统一框架。在该框架下,银行必须对自身金融交易风险的暴露,配置相应的资本,以此抵补其所承担的信用风险。显然,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银行不同的信用级别,对于交易对手而言,意味着信用风险也不同。《巴塞尔协议》规定,不同的金融交易所占的风险权重不同,银行和其他受到监管的主体必须遵循监管当局确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
(二)信用风险转换性 在互换交易开始时,若对手之间进行现金流的初始互换,一般是不存在任何信用风险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易市场条件(尤其是利率)的变化使交易双方在正负效益之间进行转换。当交易一方处在正效益状态时,就面临着交易对方可能违约而产生的信用风险。而且这种转换和风险暴露的数额无法提前预测。
由于参照的金融变量对交易双方都有正负双向影响的可能,所以交易双方都有违约的可能,使互换交易的信用风险具有双边性。传统金融交易和其它衍生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却不具有双边性特点。以传统的国际贷款为例,贷款人在放款给借款人及借款人归还贷款前要承担较大信用风险。与之相比,金融互换交易双方在定期结算支付前各自承担对方的信用风险。同为衍生品交易的期权,买方在规定时间内拥有买卖某一金融资产的权利,故而买方有权在到期日或者之前市场情况选择行使或者放弃该权利,买方拥有的是权利而非义务,如果到时不履行合约,买方仅损失少量的权利金,因此期权合同的风险主要来自卖方违约产生的风险,其信用风险是单方的。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发展影响最大。信用风险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都受到其重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信用风险影响以下三个方面:宏观金融体系的运行、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去看,信用风险影响以下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经济实体的冲击和资金利用效率。因此,如何降低和分散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
信用风险指的是借款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意愿或者没有能力去按照规定及时地偿付所借贷款造成的违约,这种违约将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而这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是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特征
1.不确定性。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我们很难对未发生的事情做完全精确的预测。不确定性是风险所具有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风险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样,银行在作出借款决策中,也会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存在违约风险。即便该企业在过去的信用状况超级优秀,也不能保证其在未来履行还款义务时,有意外的状况发生。2.客观性。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信用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无论是银行还是整个市场,都不可能有力量将其完全消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其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3.相关性。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发生经营困难,可能会导致一连串不良事件的产生,而这些都将影响信用风险。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少数个体的经济状况有可能对其他个体的状况产生影响。4.可控性。虽然信用风险难以彻底消除,但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手段,可以将其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而信用风险的可控性,也使信用风险管理具有了存在的价值。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由于起步较晚,且没有大型的信用评级机构,整个行业的运作不够规范,一些小的信用评级机构也不够权威,因此所作出的信用评级结果并不能使人信服。国外的信用评级体系完善,机构也比较健全,但是由于信息获取的成本太高,也只有极少数大型企业才会聘请国外人员。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相比较之下信息成本较低,实施起来也更为方便,但是这要求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起步晚,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信用评级不够科学客观,将导致后续的决策产生严重偏差,从而影响整个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二)信用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对于任何一个管理系统来讲,数据是最基本也是保证管理系统良好运作的关键。数据收集的质量以及数据处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我国的数据收集质量较低、准确性较差且可比性较低,不能统一,这使得以此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结果缺乏可信度,影响了整个风险管理系统。数据质量较差,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方面不够完善。由于高质量的数据和信息对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这对于一直追求规模和速度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讲,无疑是难以做到的。二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这使得信息收集的困难加大,信息失真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信用风险处理手段不足
信用风险管理的作用就在于尽量将信用风险转移和降低,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与分散的手段不足,当贷款发放之后,大多只能寄期望于企业能够及时偿还,这相当于被动地承担信用风险带来的后果。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分散风险、如何在信用风险的出现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的事情。否则,当经济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我国商业银行将产生动荡,损失不可估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信用风险处理方法,以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四)对信用风险重视度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的关注点全部放在了如何发放贷款,如何寻找到大客户。贷款越多,意味着经营状况越好,却忽视了在此过程中信用风险的存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理念,在运营过程中,片面地追求业绩而忽视贷款的质量。一旦发生大规模违约,账面上的资产不能兑现,贷款不能及时收回,损失将是巨大的。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追求短期的目标而缺乏长远的考虑,为了眼前的利益,没有对客户做进一步的考察。虽然短期内确实会有一种发展繁荣的景象,但在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巨大的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对于信用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很多的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信用评级体系
构建良好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信用评级体系,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完善,无疑加大了内部信用评级机构运行难度。我国应当加快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与健全,形成一套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的质量。要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质量。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首先要提高信息技术,从信息的采集到信息的处理,都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这样才能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与此同时,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是信用风险管理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是我国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首要任务。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减少公司结构冗余,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并将其落到实处。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使其独立于管理层,令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际的作用。
(三)丰富信用风险处理的手段
商业银行在良好的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如何应对信用风险,分散与转移信用风险,使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是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核心与最终目的。当发放贷款之后,商业银行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信用风险的发生,而是主动地去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使其降到最低。
(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信用风险 财务困境 logistic模型 因子分析
信用风险是金融交易活动中的一种传统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对的基本风险之一,对于信用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研究贯穿于商业银行的整个发展历程之中。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目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银行融资都将是企业筹措资金的最主要方式,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构成了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部分。因而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识别及管理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管理的自主行为,也是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崩溃,引发进一步金融危机的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更为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
由于信用风险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界目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而且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信用风险的严重程度。对于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业而言,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显得更加迫切。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己开始由经验主义向科学化过渡,然而还只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与西方优秀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相比,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和改革的方向。长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参照新资本协议的精神,积极按照内部评级法的实施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不过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银行尚不具备广泛推行内部评级法的条件,因而这是一个逐步推行的过程。目前,参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内部评级法的规定,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价需要商业银行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有效期限(M)和违约风险暴露(EAD)等指标进行测度。而对这些指标进行测定时,我认为目前基于财务困境理论的现代分析法是比较实际的一种度量方法,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据悉,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也正在对财务困境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其准确性和适用性。在本文,我将选取其中应用最广泛的Logistic模型结合最新的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模型的适用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二、基于logistic模型的信用风险实证检验
(一)模型的构建
在商业银行评价企业的违约风险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企业的财务现状、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而基于企业财务指标的度量模型又以多元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最为典型。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来看, Logistic模型具有非常可信的识别、预测和推广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的有效工具。
从本质上看,logistic模型是一种对于定性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模型,在诸多的可以进行定性回归分析的模型中,应用最多的是logistic回归,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因变量的取值差异,又可以分为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两种类型。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因变量只能取0和1两个值(虚拟因变量),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因变量可以取多个值。本文的分析只涉及到二元logistic。
二元logistic模型的函数形式为:
上述的函数形式可以看出,logistic曲线是一个机率模型的因变量变化范围都在0和1之间。Logistic函数的几率值被限制在(0,1)之间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上限p=1和下限p=0都是水平渐近线,无论实际上参数和自变量如何变化,p都不会达到上限点或者下限点。上式中x为自变量,p为因变量,并且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第一个是p,第二个是-a/b。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呈S型关系时,就可以利用logistic模型来分析其特征。
由于银行信贷资料的保密性,本文拟利用中国2009年A股市场公开上市的公司的财务指标作为样本,利用正常上市公司来模拟正常的银行信贷客户,用ST公司来模拟信用风险较高的银行信贷客户。模型拟选取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100家,其中正常公司46家, ST公司54家。在对ST公司进行选取时,尽量避免选择由于偶然性事件而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困境的情况。将模型的总样本分为经营正常组和经营高风险组两种类型,模型样本总数为100家。在对具体财务指标进行选取时,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文献和本研究需要,进行了归类和选择。具体的指标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首先, 样本全面反映了样本企业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成长性、资本结构状况等财务特征。其次, 指标中既有反映企业当前状况的静态指标, 也有反映未来发展能力的动态指标。
具体的指标分为稳定性、流动性、赢利性、清偿能力性、增长性等五类财务指标,并且加入了地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分别赋值1,2,3)、行业类别、公司管理者素质(主要是教育背景和从业年限等资料),等其他的指标,其中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和其他数据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数据均来源于北京大学色诺芬数据库,具有很高的准确度。
(二)实证检验
由于计划引入模型的具体指标包含六大类25组,这其中大多数是财务数据,他们之间有很多都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所以我们在进行模型分析时应该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对指标进行筛选和检验,通过spss软件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达到这一目的。
第一步:样本检验
根据spss软件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在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的案例处理汇总,模型将进行回归分析的所有个案(100个)都选入作为回归分析的个案。并且软件系统已经将初始的因变量-公司类型(0,1)转换为logistic回归分析中常用的0、1数值。
第二步:回归检验
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方法有进入、向前条件、向前LR、向前ward、向后条件、向后LR、向后ward几种方法。在本文的分析中,采用了向前-LR方法,变量一律根据比分检验的概率大小依次进入方程,并且依据偏似然比检验的结果剔除变量。
迭代历史记录显示,初始的-2LL为137.989,经过两个步骤共13次的迭代过程,-2LL降为65.433,参数估计值分别为1.143和2.071,此时参数估计的更改范围小于0.001,所以估计在迭代次数13处终止,得出的估计方程的常数项为-2.335,自变量为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摊薄净利润,其系数分别为1.143和2.071。
模型汇总中显示的经过两个步骤的迭代,Cox & Snell 为0.516,Nagel kerke为0.689,模型的拟合效果可以接受。软件输出的分类表反映了模型模拟的准确度:
分类表显示经过迭代回归分析之后,在切割值为0.5的情况下,公司类型为0时,有92.6%的预测准确性,在公司类型为1时,有82.6%的预测准确性,对于整体的个案有88%的预测准确性。这一数值比初始模块的54.5%有了很大提高,因而迭代回归的效果十分明显。
软件最后输出了方程中变量,根据这一表格我们可以得出模型筛选出的变量以及PD值得计算公式为:
第三步:待判样本检验
根据上面的回归方程,对检验样本中的35家公司进行检验,将35家待检验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数据代入回归方程,在切割值为0.5的情况下,P大于0.5的公司有16家,P小于0.5的公司有19家,总体准确度为82.9%。
判断的结果说明前面通过逻辑回归得出的判别模型对于公司状况的预测有着比较好的准确性,总体准确度达到82.9%。另外,我们将“信用差”的企业误判为“信用好”的企业为第一类错误,反之将 “信用好”的企业误判为“信用差”的企业为第二类错误。通过对样本的检验,我们发现犯第一类错误的比率要高于犯第二类错误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事实上增大了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这一点需要注意,要在具体实践中尽量避免第一类错误的发生。
■三、模型的优化分析及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诸多的信用风险识别模型中,logistic模型的出现和应用虽然比较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用logistic模型来评估贷款的信用风险仍然有着较高的准确率,而且操作简便。所以logistic模型可以作为一种介于我国商业银行以前常用的信用风险定性分析法与目前国际先进的银行应用的内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之间的过渡形式。然而logistic模型本质上是一种财务计量模型,在模型本身和使用范围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就模型本身而言,logistic模型在对相对风险进行估计时,假设整体相对风险为每个变量相对风险的乘积,这与一般的可加模型有很大不同,并且模型要求样本的数量不少于200,这种对于样本数据的严格要求就束缚了模型的推广。商业银行在使用logistic模型时,需要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来支撑模型的回归分析。并且模型在对风险进行判别时,判断是否存在违约风险的切割值是可以自己规定的,前文实证分析部分选定的切割值为0.5,而这一切割值的选择是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银行在使用这一模型时,对于切割值选择的不同会明显影响到判断的结果,这就为模型的使用增加了很大的主观性。
其次,由于logistic模型在本质上只是一种基于财务困境的分析模型,因而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经过模型的甄选,只剩下少数的财务指标被留在了判别模型之中。然而企业出现财务困境以至于增大违约风险不仅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现状以及盈利水平有关,还与企业所处的地区,所属的行业,企业领导的素质,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企业的历史信用状况等有关系。因而我们需要将其他因素也加入模型,使其更为完善。虽然在本文中,我尝试将其他一些因素加入模型之中,但是经过模型的自动筛选,这些因素被剔除出去,没有起到预期的目的。针对于此,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针对于模型甄选的变量太少的状况,在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将logistic回归分析法和多元分析法结合起来,构建度量企业信用风险的因子logistic模型,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指标加入模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