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建筑美学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美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学术概念,西方人追求美的本质是因为他们认为客观世界是可认识的,并可以表达为一套明晰的逻辑性概念系统、犹如几何学体系,而且它与客观世界是完全对应一致的。而中国文化并不认为语言符号与事物是完全对应的,在客体方面是“言不尽物”、在主体方面是“言不尽意”,语言只是认识客观事物和主体心灵的一种媒介,而不是事物和思想本身。
就思维方式而言。西方形式美学基于哲学世界观,将人类的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整个自然和宇宙生成和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自上而下地剖析美和艺术的形式规律,具有思辨性,因此其基本概念也必然是纯粹的、抽象的、确定性的。而中国形式美学由于是建基于审美的艺术经验之上,其思维方式也必然是从审美主体的意向出发,对美和艺术进行经验的感悟,并通过浑整的、具象的概念进行意会性的表达,因而作为经验形态的中国形式美学的一大特征就是主体性。
就认识过程来说。如果说西方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情到理性,那么中国人则是从感情到语言符号再至体悟,对事物最微妙处的把握只能是超符号的心的体悟。中国传统美学是由哲学、艺术、生活美的理论所组成的一个松散的体系,而其核心都统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如气、道、阴阳虚实、情理、言、象、意等。
中国传统的空间观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的体现。宇宙是天地万物之总称,它是概括天、地、人以及万物的时空综合体。我国的多种哲学思想和流派都将宇宙看作是两个对立力量和谐而又动态地共存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转化。早在殷周时代,中国哲学家就在《易经》中把“变”看作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他们从自然现象的日光向背、昼夜递承中建立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阴阳学说,认为世上万物来源于变化,而变化是对立的阴阳两极互相作用的结果。《老子》说:“阴阳合德,而刚柔合体”,意即万物万象都存在于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连接、转化、渗透、融合或统一之中。然而,这种统一是对立的统一、变化的统一,故具有无限的运动性,周而复始。这种事物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和谐共存的阴阳学说,构成了中国空间概念最根本的哲学范畴。历史悠久的中国具有众多的哲学流派,它们基本上能兼容共存。下面从道家、儒家和佛家来谈:
道家:始于先秦的道家对宇宙空间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它认为空间不是事物实体的属性,但存在于万物之中。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规定性的“无”,同具有一定形态的实体事物的“有”相互作用着的、是连续运动着的统一体。这里的“有”与“无”其实是上述阴阳对立、变化、统一、空间范畴的进一步发展。道家创始人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
儒家: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他继承了《易经》的学说。孔子承认事物的变化,认为隐藏在事物后面的那不为人所看见的力量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孔子也讲“道”,但他的道是“中庸”。他认为对于任何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上与下、左与右,如果只看其中之一都是错误的。主张“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无可无不可”(《论事。微子》)的中立而不倚的思想,并赞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孔子的哲学是入世的,认为“道”是成功之本,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佛教:佛教自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不久就圆满地同中国文化进行了同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因在于它们具有共同的宇宙空间意识。佛教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空”在佛教中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而是指宇宙中那个同人们感觉器官能够感知的“色”相对、不能为人们感觉器官所感知与认识的另一方面而言的“空”与“色”的对等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的共存与相互转化。佛教教义中的因果、轮回都强调相互对立的两极在更高层次的时空结构中相互转化,不仅考虑到今世,还要考虑到前世与来世。
由上可知,空间在中国,不论是从宗教的精神世界到自然界的物质世界都把它看作是两个相互对立力量和谐共存的动态的统一体。阴阳,有无,虚实,大小,左右,色空,刚柔……等等对立的力量,始终处于一个互相对峙、渗透、转化,周而复始、无限运动的关系之中。正是这个独特的空间意识,使中国的空间概念具有不可度量性、相对性、模糊性、广义性和无限性;只有通过人们的体验沉思,通过人们的审美感受方能领悟其真谛,达到与宇审同一的最高境界。
二、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美学艺术特征与设计手法
江南古典园林的主要空间美学特征是意境的追求,设计手法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变化统一的辩证思维,下面将江南园林的典型造园手法总结如下:
1) 藏与露
西方人喜欢直率的表达对事物的态度,而中国人则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含蓄表达,显而不露。苏州园林空间受诗情画意影响明显,其空间中景观的组合不喜欢浅显的显露,而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华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所谓“藏”就是遮挡,挡与露本身就是一对矛盾,通过这对矛盾的强化,获得了一种含蓄的意境,在本可一览无余的有限视线中创造出超越有限距离或是无限的进深效果。苏州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处的曲桥向东南与“远香堂”隔岸相望,其后的“绣绮亭”“玲珑馆”“海棠春鸣”均在绿树丛中隐约显露其身姿。
2)疏与密
疏与密的关系,在江南园林中反映出园林空间景观要素的经营位置及在空间中集合的密集度。空间要素集合过密对视觉刺激的元素太多易造成紧张、郁闷感,而过疏则显空间平淡无奇。只有疏密有致才能使人随着空间的逐级递进产生弛和张的节奏感。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时写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造型艺术更讲此法,中国书法绘画有:“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苏州园林是空间造型艺术,因而在总体布局和位置经营方面也毫不例外地遵循了疏密相间的原则。
江南园林空间的排列均以散点式布局为其特点,这种空间组合表现为无定式,因而更需强调空间的疏密节奏,唯其如此才能在无法中见有法,无序中产生节奏。江南园林空间中的疏密关系,主要体现在园林中建筑、山石、植物、水体以及它们总量的集合程度。如苏州拙政园和环秀山庄则为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拙政园的空门布局中建筑、山石、水体、随势而筑,星星点点疏密有致,空间体形态丰满,其随步移景移逐层展开。而环秀山庄的空间立意则很象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北面“房山”“补秋山房”“问泉亭” 嶙次节比而又与体量巨大的假山组合在一起,可谓密不透风;而园中南有“四面厅”和“有谷堂”,形式单纯,且地势平坦,可谓疏可走马之处。(图1、2 )。
3)虚与实
虚与实是一对即抽象又概括的范畴。从空间理论来说,苏州园林空间是一个完整三维形态,包括园林构成要素这些实体,也包括产生在这些实体要素之间的虚体,即负的形态。苏州园林中虚与实的对立关系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以山与水来讲,山表现为实,水表现为虑,所谓虚实对比就是通过山与水的关系来求得的。苏州园林空间特征是:“山令人静、泉令人清”。这种石古、山静和水远、泉清正反映山石水体在空间中各自的表情特征。实体的力度和表情对虚空间的影响往往体现出空间的一种意境之美。(图3 )
4) 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
苏州园林空间为了化解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追求“庭园深深,深几许?” 深邃的空间境界,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所谓藏与露、虚与实,从某种意义程度上讲都不外是为了求得含蓄、幽深所采取的手段。而利用空间的渗透也可极大地加强景的深远感。如果园林空间无围透关系的处理,一目可穷尽园内所有景色,则视觉很易判断出空间的实际大小。但如果隔着一个层次看,空间给人的感觉则要深远得多,如隔着很多层次去看,则会造成一种更为强烈的视错觉,使空间具有不可穷尽的深远感。
5)多重空间的渗透
将不同景观特色的空间结合在一起,在空间边界上有所划分,但彼此又有所因借,空间上相互渗透,形成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则空间层次会更加丰富。如拙政园东南隔三个相互毗连的庭园——楷把园,海棠春鸣和听雨轩,它们之间以实墙和花墙加以分割,而又以曲折游廊连接为一个整体。这三个庭园大小、形状、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院内主植批把,有的以海棠为主景,有的满植芭蕉及池塘睡莲以观赏雨景而得名,其有分有合,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形成一个多层次空间组合,空间意境深远。(图4)
6) 横墙上的连续漏窗
若是从室内空间中的花窗向外观望,所能感受到的仅是空间自身在流动,但若是我们走在沿墙的游廊之中,而此半廊的墙上连续设置一列窗口,视点由静止而运动,其动观的效果则更加有趣。例如自狮子林立雪堂前院与复廊修竹阁一带景色,廊的西部侧墙上一连开了六个六角漏窗,透过这些窗洞摄取外部空间的图像,随着视点的移动时隔时透,步移景移的感觉分外强烈。又如,留园的入口即曲折狭长,又幽暗封闭,然而,由于中部景区的一面侧墙一连开了十一个门窗洞口,而且各洞口无论在距离、形状、大小和通透程度上都不相同,不仅大大降低了单调沉闷的空气气氛,还使人们透过这一列富有变化的洞口窥视外部景物,获得了时暗时亮,时隔时透的空间印象。(图5)
三.总结
园林将建筑、山水和花木一体化地高度融合,归根到底是要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从游赏者的审美观赏运动出发造景,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园林艺术中审美意境应当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渗透着主体情致的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称“心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令人品味不尽的审美境界。园林艺术的意境感染力还综合源于游赏者的全部感官,具体包括:视觉:园林中除了形、色之外,还有文学、绘画又多了一层三度空间,于是就有了旷与奥、高远、平远等视觉感受。听觉:自然界的声音如松涛之声、雨打芭蕉、泉瀑飞溅之声等,以及蝉、蛙、鸟等的鸣叫,还有古刹钟鼓、塔铃之声等。嗅觉:所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说的就是自然花木的气味。园林是一个真实的境域,人在其中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在与环境的直接接触中引发多种感受。
作者介绍: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特点;手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06-04
1 引 言
中国古典园林,从秦朝的上林苑、隋炀帝的西苑、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的园林,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园林,无一不展现了一种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体现了中国园林技术之精湛、设计之灵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我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以山、水、石、泉、植物、亭、廊、轩、榭、楼、阁、桥,以及云岗烟蔼等为造园题材;放怀适情,游心玩思而造园,园的意境常以山水为骨干来创造;而园林建筑除满足游乐、休息、居住外,又是园景的构图中心和造景的依据,再有树木花草合理配置,使得山水“得草木而华”,因山就势布置建筑,树木花草点缀其间,创造出“妙极自然”的园林艺术意境。
2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点
2.1 师法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多表现自然的气韵,师法自然,顺应自然。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正是以这种自然观作为园林文化源泉,主张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去对待自然,提倡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也就是说,在造园过程中,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讲究对自然的抽象模仿和创造,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力求再现自然中的各种事物、景物,使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具有自然神韵,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2.2 山水画式的格局
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山水画”式。中国园林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喜欢稳重之山。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体,建筑物只作为点缀山水之用,整个园林设置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在总体布局、各因素组合上合乎自然规律,尽量减少人工的痕迹,如:假山在叠砌时模仿天然岩石的纹脉,水池常作自然曲折状,花木布置疏密相间,乔灌木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中国古典园林在原生自然与人工自然之间反复历程,巧妙运用假山、叠水、池塘、花木、曲廊、桥、台、楼、塔等,顺自然之理而成,使整个园林形成多种景观,实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致的完善融合,达到“大巧若拙”、“大朴不雕”效果。
2.3 寓情于景,寓意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呈现出“寓情于景”、“寓意造景”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等,并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变化,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或某一意境,如“夜雨芭蕉”表现一种宁静的气氛。同时,“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中国古典园林对书画墨迹也作出了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寸山多致,片石生情”,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达到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巧妙地利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结合,将诗情与画意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人产生联想,使园林中的一景一物都表现了人的情感,情景交融,使之蕴含了诗的情趣和画的意韵,展现出比眼前风景更为丰富的意境。
3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在园林景观设计上,主要是顺应自然,用人造景观来模仿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城市中造园要宛若自然,在城外造园要有山林野趣,以达到“人化自然,胜似自然”。
3.1 叠山
假山叠石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和独立的造景作用,是古典园林中最富表现力和最具有特点的艺术形象,为了表现自然,将婀娜多姿的山石叠置于园林之中,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种风格,也成为园林创造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幅源辽阔,名山众多,是造园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造园家在园林中塑造出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石峰轮廓跌宕、参差、变化,姿态玲珑奇特,立之可观,卧之可赏,可使人犹如步入丘壑,如神游名山。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掇山形式。清人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掇山的佳作。
不同的石置于园林,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同我国的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的创作一样,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则风骨刚健,有的典雅宁静,有的又有如悬瀑飞注,极富自然情趣。园林中的山石,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叠置,在咫尺空间中也能表现出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雄的艺术效果,这正是“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如北京恭王府邸的飞来峰,近有洞府悬岩,满壁苍苔,远有飞阁胜迹,浮云崖树。一石耸立,既是障景,又增空间层次,更有淡雅之趣;扬州个园的半壁假山,凹凸、散聚、悬挑,参差结合,有层次,多变化,意境幽深,有尽端而无尽意。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造园家也常依据地形的倾斜坡注,因势就势,巧妙布局,造就出雄奇、峭拔、幽深、平远,或深涧绝谷,峭壁危峰等丰富的园林艺术境界。如苏州虎丘的拥翠山庄和杭州的龙井两山地园,正是造园家依自然之美,借自然山水的神韵,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诗情画意之境,使之形神兼备,把人为景物与自然景色和谐统一,有机的联系,巧妙的运用山石于园林中,以此创造园林艺术的更高境界。
3.2 理水
在美学上,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提供的坚硬、石质的“阳元素”,在与软的、反射的溪流江湖的“阴”元素取得阴阳平衡上是必要的。
和山石一样,不论何种园林,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造园必须有水,无水难以成园,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正所谓无水不活。因水而异,人工为之,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园林意境和美好的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在表现静态的水景时,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在表现水的动态美时,不是采用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水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湖泊池沼,河流溪涧,以及曲水、瀑布、喷泉等水型。
《园冶》中有所谓的“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的情景,描述的是湖泊、池沼等大型开阔的水面。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这些大型的水体大都是利用天然水体而略加人工或依地势“就低凿水”而成,在开阔的水面上,往往使用安排岛屿,布置建筑的手法,增进曲折深远的意境,形成一种离心和扩散的格局,更加丰富了水面空间的变化,如太液池、西湖。规模小的园林或宅园,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水体的形式以水池为主。池岸常筑以廊榭轩阁,驳以参差石块,植以垂柳碧桃,清池倒影,自有妙境。庭园里还常在“池上理山”,或就水点石,别有情趣。
我国古典园林以水作动态时,常模拟瀑布这一自然水型。通常是将石山叠高,山下挖池作潭,水自高泻下,击石喷溅,俨有飞流千尺之势,自然的呈现出一种野趣来。溪涧也是常见的设计手法,水一般利用大小水池之间,挖沟成涧,流因势回绕,不受拘束,使庭园空间变得更自如。此外,园林中还常出现泉、潭、滩等水型。造园家将园林建筑同泉池溶为一体,形成一个个清幽而又意趣无穷的园林艺术空间。如济南的趵突泉。
在园林建筑与自然结合得体的园林中,无一不有水,不论何种类型的水景,也无论是“静水”还是“动水”,其形式绝大多数是自然式的,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使水与山石、建筑浑然一体,宛若天成。
3.3 花木
花木是掇山理水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随着四季时令、天气变换都有所不同。对于花木的选择,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花木在山石、水景之中,既具有丰富空间层次变化与加大景深的作用,又具有表现园林意境的作用,如:古木繁花,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
3.4 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要与山水林木相配合,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效果,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私家园林则是突破中轴线布局,比较灵活且富有变化,通过呼应、映衬、虚实等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堂、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3.5 书画墨迹
书画墨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笔情墨趣与园林中的景色浑然交融,使园林设计更加典雅完美,正如《红楼梦》中所说:“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见书画墨迹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正像陈从周在《说园》所说:“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
3.6 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构景手法,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以达到“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果之致”。中国古典园林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与外界的自然相对隔绝。因此,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景手法,形成整体性园林景观,起到扩大园林空间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的构景手法有以下三种。
(1)抑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历来讲究含蓄,“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所以园林造景上采取抑景的办法,在园林入口设置促使视线转移方向的屏障物,使之自成一景,将园中佳景加以隐障,增加园林空间层次,“先藏后露”、“欲扬先抑”,达到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使园林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漏窗、树丛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人的视线,使人们入园时只能看到园景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全貌。抑景因材料不同可分为山石障、院落障、影壁障、树丛、树群或数者结合。
(2)隔景。隔景是用以分割园林空间或景区的景物,其材料有各种形式的围墙、建筑、花木、山水、堤岛等,其方式有实隔、虚隔和虚实相隔。中国古典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采用隔景的方法,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如:苏州拙政园巧妙利用山、池、树木、亭、榭作为隔景,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亭台楼阁时隐时现,在空间上起到互相渗透的作用,形成丰富的层次。
(3)借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传统手法就是“借景”,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的方式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将园林远景借入园中,叫远借;将园外或景区外近景借入园中,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登高远望、俯视所借园外或景区外景物,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借景既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又加强了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以达到“纳千顷之,收四时之浪漫”的观景效果。如:苏州沧浪亭,因园外有滨河水绕园而过,所以不设围墙,而是以漏窗的复廓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到园内,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可谓借景的典范。
4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传统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传统一成不变,没有创新,传统就会出现断层,创新也将成为无源之水。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就像杨鸿勋先生所说:“今天,……古典园林已成为历史陈迹,并不是完全适合现代人游览实用的公园。然而其中蕴藏着的自然美景构成的原则和技术,则仍然是新园林创作的重要借鉴。”因此,现代园林设计既要向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学习,走上民族化的道路,又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设计领域先进技术、优秀设计观念及运作模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4.1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正如威廉•钱伯斯所说:“中国园林的艺术精华是师法自然,范本就是自然,目的是要模仿自然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这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相吻合。现代园林设计要从更理性、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改善,实现设计的方案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园林仅仅从形式上拥有自然的景观是不够的,要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使之能真正合乎自然生态的要求。
4.2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
一是,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二是,采用掇山、理水、花木、建筑、书画墨迹等方法,形成园林的动静变化,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与变化。三是,巧妙运用抑景、隔景、借景等构景手法,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当然,这不会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形式,而是在深刻理解与感悟的传统的基础上,把传统的设计技巧,当作现代园林设计的源泉,并注入科技的力量,凸显时代精神。
4.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这就是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意境,使游人在观赏这些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甚至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享受到审美的愉悦。现代园林设计也应该要具有这种文化底蕴,把历史、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重塑符合现代气息的园林意境,使人们去体验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情感,激发人们对美的自然追求,陶冶现代人的心灵情操。
5 结 语
园林之美,在于意境。以情造景,以景寓情,师法自然,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所独有艺术特点。通过研究古典园林,更深刻的了解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探求园林艺术的普遍规律,对现代的园林风格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杨鸿勋.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 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6] [明]文震亨.长物志校注[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8] 朱建宁.情感的自然-英国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9] 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0] 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On the Inspiration to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ang Junyan1,Gujuan2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bei Wuhan, 430070)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设计手法;应用
Abstract: Chinese garden development so far, showing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all flowers bloom together. The good situation, gardening practices also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classical, modern, innovative, have everything that one expects to find. Whil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how to apply it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 of academic debate.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garden, summarizes the design methods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the garden to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help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3
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与现代园林特点
1.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按拥有者身份与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分类。本文采用第一种分类方法。
1.1.1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1.1.2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私家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的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
1.2现代园林的特点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东西方园林的区别也在逐渐缩小。和古典园林比较而言,现代园林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现代园林是为大众服务的。古典园林一般都是供少数人使用的,只有王公贵族才拥有雄厚资金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园林。而现代园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充分考虑大众的需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第二,现代园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古典园林都是私家园林,不允许外人参与其中,都会用高耸的围墙将其与外界隔起来。这导致与周边的环境没有任何联系,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园林。而现代园林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地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
2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发展到现代园林,历经3 000多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同时也累积了很多优秀的造园手法。
2.1师法自然
《园冶》相地篇:“园地惟山林最盛,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工之事”。中国古典园林崇尚师法自然,追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艺术提练和加工,在有限的空间内叠山理水,因势利导而创造出“巧夺天工”的山水园林。
2.2因地制宜
《园冶》中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可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要造园首先要选择合造的场地。怎样的场地才算合适呢?当然是要符合造园者的需求。相地合宜后就必然要根据场地的特点,随形就势,宜山则山,宜水则水,顺应场地的特点而建造。正如《园冶》所云:“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宜亭斯亭,宜榭斯榭,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
2.3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的拥有者大部分是文人骚客,受中国山水诗画的影响,园林着重表现的是自然中的山水格局。在狭小的空间中表现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势。奇山怪石、茂林幽泉等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素材,入画是园林设计的基本要求。因而所造之园都追求意境的表达,表达造园者的审美情趣、人生经历、思想抱负等。每一个景点、每一个角度都追求画面感和意境的表达,结合楹联和景点名称突出园林的内涵,以求达到方方胜景,区区殊致。
2.4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除皇家园林外,都以“小”和“雅”见长,在有限的空间中如何让空间变得丰富多彩,曲折幽深,造园者独具匠心,运用了各种手法,欲扬先抑、象征手法、借景等,不胜枚举。
3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与现代社会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创作理念和造园手法对现代园林的设计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中国现代园林应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手法之精髓,结合时代要求,运用现代技术,再创中国园林之辉煌。
3.1细致勘察,精心分析
场地是纠集自然和人文而成为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而园林设计的目标就是在于对场地中实质环境与文化内涵的整体设计。任何一个场地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精神内涵,园林作品作为载体就要展示其特征和内涵,只有正确了解分析好场地所蕴含的特征和精神,才能因地制宜,创造出赏心悦目的作品。
任何一个好的设计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闭门造车不可能做出好的设计,只有正确了解、分析并利用好场地特征,因地制宜,才能创作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亦即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园林个性和场地特征,而不是照搬照抄,景点堆积的“产业化”园林景观,同时也节省了大量改造地形地貌的人力物力,体现节约型园林的原则和理念。即所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3.2节能环保,生态自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绿地作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途径之一,应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模仿自然的山水,以“咫尺”塑造“自然”,展现自然美,现代园林可借鉴其模仿自然的方法,在绿地中模仿自然森林中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生长模式,创建城市中的“森林”,让森林在城市中生长,城市在森林中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复层式的植物群落,不仅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也节约了后期的养护成本。
中国现在面临着水资源的紧缺,笔者在以往的设计中也尝试模仿自然,减缓地表径流,收集部分雨水,以期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有了一些小的收获。如在设计邵阳市红旗河生态走廊时,便将这些成果付诸运用,一改以往硬质的河岸设计,以自然的植物河岸为主,减缓地表径流,并截流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以保持地下水源不缺失,同时形成淹没区,错开洪峰的时间,达到防洪防汛的要求。
3.3挖掘文脉,寓情于景
写文章讲究“意在笔先”,园林设计也不例外,需要一个好的立意和内涵,就如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现代园林中根据场地内在的精神特征,巧妙地以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或以平面构图突出主题,或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或用小品雕塑宣扬主题,都是对场地文脉的表达。如长沙烈士公园以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宣扬纪念的主题,深圳的世界之窗以世界各地的建筑与雕塑融入场地,长沙的岳麓公园以枫香入画,这些都是对场地内在的精神的具象表达。所以一个成功的园林设计,就必须挖掘场地的地域文脉,将其融入景观之中。笔者在韶山南环线景观设计中以《回韶山》这首诗为立意,将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融入南环线两侧景观之中,为人们创造了美丽的风景,让人们产生美好的联想。
3.4巧于因借,拓展外延
中国古典园林尽管建造在封闭的空间中,但并不局限于园址边界的限定,而是以场地的视觉边界为设计范围,通过巧妙的借景手法来形成完整统一的园林景观。现代园林追求大地景观规划,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
4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植物、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配置的综合体。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景空间的整体艺术效果,给予游览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人们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和审美感受,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在遵循上述意境营造的基础上,在现代园林设计时,巧妙地运用古典园林的各种造园手法,遵循形式美的原则,有机的组织各个景点,使它们既服从于整体布局,又各具姿态,既协调统一,又独具魅力,从而形成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己的独特造园形式和深刻内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中国的造园艺术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也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林观念,最终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多以诗文、词赋和绘画的意境为思想境界的追求目标。
2 中国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2.1 “堆山与叠石”的意境体现
由于石头种类的不同,所传达的意义也不同,在园林艺术中的山石造型,一般采用假山的形式来传情,如象征春回大地的春石,象征生机勃勃的夏石,象征万物萧索的秋石。在园林设计中,“一水三山”是中国传统建筑山水美学体系的体现。在叠石艺术中,亦能以小见大,只要设计者能抓住石材本身的特性,便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意境美。
2.2 “庭园理水”的意境体现
将水分割成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小块,这样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一种水陆萦回,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不论是池还是大面积的水,不论是私家园林小范围的造水,还是皇家园林气势磅礴形成的岛屿。水除了起到调节整体环境氛围的作用外,还能体现“庭园理水”园林意境。
2.3 “花木配置”的意境体现
花木的配置只有考虑具体气候,才能正确地传达出其完美的意境来。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之意境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花木配置上,要注意根据地域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花木种类。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2.4 “建筑小品”布局中的意境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廊是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作用,而且又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榭一般的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主要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对景致也起到一种点缀作用。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3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艺术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园林的发展重点。在传统的中国园林艺术中,植物造景大多离不开花卉树木,或作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陪衬,或用其点缀庭院空间,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得到最好的融合。植物造景兼备了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在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充分利用园林植物材料的造景功能,创造符合现代要求,极具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3.1 造景原则
3.1.1 主体性原则。造景主体性体现了植物造景的思想,是植物造景的基础。根据园林绿地的类型和性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主要功能,只有植物造景遵循一定的主题,抓住其“神”之所在,合理确定主题,才能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植物景观。古典园林讲借景,追求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画意、曲径通幽、曲折多变,讲究游人静坐细品,讲究人的情性,触景生情。
3.1.2 艺术性原则。遵循一定的造景艺术性是避免植物造景孤立运用的处理手法。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必须统一考虑建筑造型、自然环境、画面构图、功能特点和透视色彩效果等,与建筑设计同时交互进行,并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在兼顾每种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的同时,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采取变化与统一、衬托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及均衡等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效果。
3.1.3 生态性原则。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同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不同植物之间,以及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
3.1.4 文化性原则。根据现代社会要求,用植物造景反映人们物资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丰富多彩。古典园林常被称为文人园林,其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因此,应把传统文化看作植物造景的思想基础。
3.2 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3.2.1 主次分明。疏密有序,紧扣主题,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栽植的过程中,根据地形等疏密相间,园林绿化要自然栽植。利用各种植物的色泽、形态等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使之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3.2.2 季相变化景色宜人。在植物造景时,可根据各种植物特点或突出一季景观兼顾三季景观,或突出一种树种景观兼顾其它树种景观。选择好背景树种和陪衬树种,丰富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景色。用不同树种的季节变化,适当配置部分草本花卉,显得四季分明,花香怡人。
3.2.3 开放空间围而不闭。该手法在学校、小区体现较多。一般通过围栏把园内景观漏透与园外以丰富城市景观;现代公园追求自然流畅、简洁明快、立意新颖、实际高效、新奇惊险,追求大色块、大效果,疏朗明快。
3.2.4 边线清晰韵律变化。通过高矮的乔灌草结合,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前栽后植,成块和断续的穿插组合,半隐半现,互相衬托,互为背景,加大了景深,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色彩上的搭配形式;错落的种植及合理应用曲折起伏的地形,使林缘线和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4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意义
我们一方面需要做好保护,另一方面需要做出更多的继承和发扬,使中国优秀的园林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好继承方式就是让它重新焕发活力,这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现代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和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传承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和美学[2]。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被公认为是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园林造园绘景艺术手法一直被世界各国推崇和模仿。中国的园林艺术立足生活,力求实现自然精神境界为其最高艺术追求,真正体现“虽为人工,宛如天成”的审美理想,融入中国丰厚的文化意蕴,带着中国5 000年的艺术成就,是中国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外化和生动展现。今天的城市园林造景和住宅小区园林绿化需要很好地将之吸收和发扬,不仅能够点化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和住宅生活,同时能将古典艺术和现代审美科技有机统一,影响现代城市生活、现代住宅建筑,影响现代生活和审美追求,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提升人们的艺术品味。中国的现代城市园林和住宅园林需要注重和各种建筑和自然的相互联系,很好展现现代都市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尤其是党的十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把我国的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统一起来,就更加需要重视城市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更好体现中国城市的规划的品味。
中国古典园林融入现代园林设计的重要元素
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或者住宅园林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市民的生活和休闲需要,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观赏景点,营造一个小型生态自然,调节小区和城市的微型气候环境,帮助市民更好地生活和休闲,提高城市的品味和魅力。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时需要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融入现代城市园林,结合当地的区域文化环境和建筑特色,融合现代审美情趣,实现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比如,济南市的城市园林规划就结合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风格,融合当地多“泉”的地域特色,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整体设计,呈现出现代感非常强的城市园林和住宅园林设计,突出了本地特色和现代风情,又不失古典意蕴,成为城市的一大名片。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遴选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