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学校管理的方法

简述学校管理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学校管理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学校管理的方法

简述学校管理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者培训;管理模式;学生德育;激励机制

一、西部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简述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学校管理要用企业的运作方式来办学,要确立特色品牌的经营理念,要确立质量至上的学校管理理念,但西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经济的滞后,思想观念的落后,学校管理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学校管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管理理念落后跟不上时代要求;无品牌学校意识,学校品位提不高;管理滞后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领导素质和意识的落伍导致教师队伍的涣散;大多数中小学生德育的下降。

西部农村学校管理中的许多问题折射出当前的教育形态,每一处管理的失误都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农村学校管理如此,实在令人担忧。教学管理的滞后,教学质量的下降,使得许多学校声望一落千丈。其症结何在?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者的因素。

(1)管理者的懒散偏安,办学态度消极,管理松散。

有句关于管理的名言说“态度决定一切”,现在看来这话在教育管理中确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单位领导者对任何事情若能积极地面对和处理,虽不能肯定结果会有大的收获,但至少会有某个局部的成功。学校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短时间内是很难看见成效的,若能取得某个局部的成功,离成功也就接近了一步,也能证实办学者、管理者的工作是积极的、成功的。学校管理者指以校长为中心的管理群,其中校长的作用尤其重要。假若学校管理者消极怠惰,守株待兔,不居安思危,未意识到信息时代的竞争压力,未认识到学校办学企业化模式的逐渐推行和不断深入,而采取“当日和尚撞日钟”的工作态度,抱着“天高皇帝远”的幻想度日,必将导致学校管理的松散,导致管理效果的滑坡。

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校长),代表了整个学校的形象,是十几位、几十位教师,几百名甚至上千名学生的“领头人”,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必定影响整个团队的生活面貌。领导的懒散偏安,必将使教师团队变得自由散漫,使制度执行不力,团队协作不当,也必定导致学生队伍混乱无章,不服管束。很多学校学生常有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不良现象,原因也在于此。

(2)农村学校领导年龄结构高龄化。

农村学校领导年龄结构高龄化导致管理思想的落后,加之当前农村大多教师属于接受过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学校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由于年龄的因素,使得许多学校领导与教师在合作过程中隐藏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对制度的执行。

作为学校管理者,未带头执行制度,搞特殊化。有的学校领导在工作中自己首先凌驾于制度之上,将制度变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认为“学校大事小事我说了算”,久而久之,教师们就跟着仿效,致使领导无可奈何。许多学校期初管理比较正常,而中途散漫,结尾混乱的局面就是制度执行不力造成的。

(4)工作的原则性。

原则性不强或无原则是导致管理混乱,进而导致团队无组织、无纪律的一大因素。坚持原则就是不一曝十寒,就是坚持制度的公平性、权威性。有原则的领导是受人敬畏的,他必能使公道留于人心。

(5)办学的品牌意识和理念。

21世纪,人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困惑、抉择,同时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西部地区教育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站住脚,关键在品牌学校的打造。但学校管理者思想落后,无品牌意识,也不注重学校品位的提升,必定使西部教育止步不前,改革步履艰难。

(二)制度的因素。

如果说思想是影响人、团结人的隐性武器,那么制度则是制约人、控制人的显性武器,制度大至国家小到集体都是不可或缺的。许多学校管理的失误就与制度的执行有很大关系。

管理是一门艺术。采取“弟兄场合”的“江湖”似的管理,缺少永恒的生命力,这种管理不会长久;靠情感感化、靠拉拢人心来管理人终究会给人落下笑柄。因为靠“弟兄给面子”撑不起管理者的自信,体现不了管理者的能力,“日久见人心”,再好的“弟兄”也不会屈从于一个无能者的说教。正确、科学的方法是用制度管理人。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的问题是原有的制度不完善,已有的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制度一曝十寒。如考勤制度、例会制度、工作制度,这些大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备,但有教师迟到、早退、缺旷学校领导却不严格按制度执行惩罚,就会给教师们造成这样的印象:开会来早来迟一个样,有无制度一个样。如果教师上不上课一个样,上课迟到、早退,或站课、混课和认真负责无区别,一样拿相同的工资,一样获领导奖励那么,教育的公平度在哪?谁来维护教育的公平?这样,藐视制度,无视制度之风盛行,必将使管理混乱,最终导致无法管理。

此外,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绩效、对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的评价无相关制度,也就无法激励竞争,无法促进管理的完善。

简述学校管理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特点;转变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首要的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不向教师学习,就无法获得知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便是在学生面前侃侃而谈,把他们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填鸭式地教给学生,学生则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事实和公式。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传统的看法已开始改变。

现代教育由于知识载体的多样性,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因而对教师的职业便有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要求,教师的角色随之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那么,未来教师的新任务是什么呢?由于各国地区的价值观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研究方法不同,因而,各国地区的教师组织对教师的新任务做了很多研究,综合众多看法,以下观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了。学生可以借助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各种媒体来自学,他们不需要教师面对面地授课,也能知道诸如太空知识和遗传工程知识 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对待这种变化,《学生生存》一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存真理的人。”因此,教师的新职能将是指导者、组织者、辅导者。

二、未来的设计者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传统社会中的教师只是通过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传统的习惯势力影响下,自己去认识社会,适应缓慢地变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类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化,社会的预期性将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因为这个原因教育的功能将产生变化,教师的职能也包括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未来。

21世纪的新型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教育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做准备,而不是为我们的过去做准备。教师要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通过所设计的教育计划、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价值观、个性品质、知识、能力等方面按照所规定的目标发展,使之不仅能科学预见未来,适应未来,还能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使未来符合人类的理想。教师正是通过这种对未来人的培养,从而影响未来社会,所以说教师具有设计未来的职能。

三、教育的管理者

在信息技术参与教育过程的情况,教师将更多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事务,在学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其一,综合课程(Integrateclcurricrlrlrm)的开设,给教师的教学提出管理的要求。未来的教师,正在从教授一门门个别的学科转向运用一种综合的教学法。21世纪的教学工作,单一运用某一科学技能或数学技能或写作技能的机会在减少。教师把部分学科综合在一起,分类管理,有序地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管理指导下,必须要自己领会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及其与生活技能之间的关系。显然,综合法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全面化,要求他们愿意花时间在学科之间,形成联系,并且愿意调整其教学,以便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其二,从学校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看,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使教师从备课等书面工作和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使之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处理校内外人际关系和学校的管理事务。教师毕竟是学校的主人翁,更了解教育规律,其专业化程度很高。这种趋势加上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必然将强化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将具有教育管理者的职能。

四、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知识正以爆炸般的速度在增长,面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现实,传统的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也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代之而起的将是以开发智力,能力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将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开发学生的潜能,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教师已无法教给学生所有知识,只有训练好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必需的思维技能,才能使他们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如批评性思维技能:树立目标、观察分析、对比比较、分类综合、简述观点、建立模式、寻找证据、解决问题。如创造性思维技能:思维流畅、思想灵活、叙述详细、富于创新。只要我们教给学生思维技能,就易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这样,他们将来不论干什么都会取得成功。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第33届国际教育会议总报告员查尔斯,赫梅尔在1971年报告《今日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说,在百科全书比人老得更快的大变革年代里,教师再也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而需要“唤醒未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

重新认识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必定会对老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一、热爱教育、热爱生活。其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品格。其三,广博和精深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其四,具备从教育的多方面能力,如研究能力、信息能力、操作能力、教育预见能力、交往能力、指导能力、教育创造能力等。培养师资要根据其特点,提高其素质,也要根据职业性质,提高其职业技能。教师能自动、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要从科教兴国的高度认识教育的作用,认真培养师资,使教师能更好的培养祖国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简述学校管理的方法范文第3篇

1、习惯意识的培养

教育家孔子曰:"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 就中学生而言,我们必须从高一新生入学那天开始,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通过班会和专题课外活动,让学生无时不感到你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和培养。习惯的培养重点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这三个习惯的培养是班级管理的基础,是形成良好学风、班风基石。

2、竞争意识的培养

充分利用课前演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自从担任班主任以来,一直非常重视课前演讲的开展,在课前演讲精心安排竞争、励志等名家名篇或者让学生自己写文章,学生轮流演讲,让全体学生感悟其中的哲理,潜移默化的形成竞争意识。强调,竞争是"互相"、"友好"的而不是"敌视"和"保守"的,其目的是为了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班级由此呈现出一派争先进、学先进、当先进的景象。形成公平竞争、创先争优、蓬勃向上的优良班风。

3、自主纪律意识

不定期的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纪律意识。班会上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纪律意识培养大讨论,评论学校和班内出现的各种现象,特别注重典型的违纪事件,并刨析其中的危害,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他们以后的纪律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纪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通过上面的意识培养,班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在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文明班",本人也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班主任"和"优秀班主任"。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爱心为前提的条件下,要以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具体实践,以培养学生的三个核心意识为重点,借助各种有效途径,科学地管理班级,就能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优良班风,当然要把一个班级管理好,班主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上面几点仅是我做班主任以来的点滴体会。

(接上页)法自身的局限性和单一综合结果适用的局限性。

对评价体系的修订,关系到学生的培养与成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好的评价体系一要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二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三要有利于学生就业。为此我们的基本构想是,在学校层面上取消非学业因素测评,根据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评价方法、形成一套能全方位评价学生的有效评价体系,不断拓展学生评价的内容,在做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发展平台,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促进个性发展。

三、重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议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贴上鉴定标签,更不是为了选拔学生,而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激励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在评价时要注意个体差异,让更多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1、设立各类奖学金及荣誉称号的基本条件

为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特长,体现"合格"+"特长"的理念,我们在评价体系中设立了评选的基本条件,即"合格"的内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学习勤奋,功课达标;诚实守信,尊敬师长,遵纪守法,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以上等级。

2、扩大奖励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增加奖励项目。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设置各类奖学金:包括学习类、学科竞赛类、科研创新类、文体类、社会服务类等五类奖学金。学生个人荣誉称号设:优秀学生、优秀社团、学生干部、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优秀毕业生;学生集体荣誉称号设:标兵班级、文明寝室。另外对于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重大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或在社会工作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同学可视情况设专门荣誉称号和奖金。

分层次设奖。我们在评价体系中对荣誉称号中优秀毕业生分省级、校级和院级三个层次,其他荣誉称号都分为校级和院级二个层次。增加了院级这一层次,各二级学院可结合本院实际制订评价方案。

3、评价方法和推优方法相互渗透

合理安排评选时间。学习类奖学金评选在每学期开学一个月内进行;文明寝室评选在每年年底进行;优秀毕业生评选在毕业前一个学期末进行;其他奖学金及荣誉称号评选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一个月内进行。

合理设置评选条件。改变原来评价体系中以非学业因素测评成绩和学习成绩为主要条件的评价方法,学习类奖学金评选的主要条件是学习成绩,学科竞赛类奖学金评选的条件是各类学科竞赛中的成绩,科研创新类奖学金评选的条件是在学术研究、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成绩,文体类奖学金评选的条件是参加体育、文化艺术比赛的成绩,社会服务类奖学金评选的条件是在教学计划以外社会实践中取得的成绩。

严格评选程序。要使各类奖励的评定工作成为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接受教育的过程,从而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文静,吴慧.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职院校多元入学标准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8(20):50-54.

[2] 白波,张应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1):152-154.

简述学校管理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 评估指标体系 权重 TOPSIS法

1引言

随着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的突发事件急剧增多: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先后4次将4名同窗室友杀害、2006年6月郑州大学拒发毕业证书导致学生发起大规模骚乱、2008年3月东南大学发生严重火灾、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一宿舍楼失火致使4名女生丧生、2009年9月南京大学发生“寂寞门”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引起了各大高校甚至全国范围的震惊,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校的应急管理不容忽视,突发事件的高效处理不仅影响着广大教育者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高校突发应急事件管理面临如下复杂性特点:(1)学校管理方式落后,学生危机意识淡薄;(2)社会不稳定因素集聚,潜伏着比较严重的社会危机;(3)校园突发事件情况多样化,处理方式综合性要求高;(4)政府高度重视校园突发事件处置,但应急管理任重而道远。

理论研究方面,现有研究侧重于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定性分析与评估,没有建立完善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没有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高校现有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没有建立基于调研结果的综合评估模型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研究。本文从五个方面考察了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定量分析方法比较了南京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

2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2.1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考虑到高校应急管理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特点,本文从五大方面考察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即应急预警能力G1、基础保障能力G2、快速响应能力G3、应急事件处置能力G4和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G5,应急预警能力由应急预案的制定X1、应急预案的评估X2、应急知识培训与教育宣传活动X3、应急预案的模拟与演练X4来测度,基础保障能力由应急资源的储备X5、应急资源的优化与布局X6、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X7、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X8来测度,快速响应能力由接警与处警能力X9、突发事件评估与分析决策X10、应急资源管理X11、检测预警系统X12来测度,应急事件处置能力由现场指挥调度能力X13、突发事件的恢复与重建X14、灾后信息来测度X15,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由应急预案的评估与改进X16、保险的使用研究X17、突发事件后心理支持X18、灾后事件的评估与学习X19来测度。

2.2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

考虑到评估指标权重在评估过程中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本文从主、客观综合赋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层次分析法、信息熵法和实地调研法,得出综合赋权指标权重,使得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权重数据更加准确,具体结果如下:一级指标G1-G5的权重分别为:14%、30%、26%、21%和9%;二级指标X1-X19的权重分别为:19.18%、22.92%、20.05%、37.85%、29.08%、25.81%、29.69%、15.42%、17.82%、23.34%、29.71%、29.13%、53.74%、28.96%、17.30%、17.26%、27.72%、35.48%、19.54%。

2.3基于TOPSIS法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方法

在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过程中,各方案为被考察的若干高校,评估指标即为本文所提出的五大指标,通过定量模型的分析,以比较分析高校在应急管理能力方面的差距。

3 南京五高校的调研研究

3.1调研过程简述

作者在南京选择了五所高校进行调研,其中有全国排名前10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综合性大学,有以航空航天、信息科学、水利、医药为特色的大学;五所高校分布在仙林和江宁大学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依据上述指标体系设置了调查问卷,分别在五所高校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该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调查范围涉及在校学生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3.2基础数据分析

依据调查结果,以打分的形式对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估。五所高校的得分结果显示,被调查的这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基本合格,但结果并不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南京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总体情况,各高校对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与评估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已经采取的措施有效性仍需加强,师生满意度并不高。

3.3基于TOPSIS法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调查结果分析

依据得分结果,采用线性比例变化法和线性加权方法得到加权标准化矩阵,见表1。

基于TOPSIS法,得到理想解为:V*={0.19,0.23,0.20,0.38,0.29,0.26,0.30,0.15,0.18,0.23,0.30,0.29,0.54,0.29,0.17,0.17,0.28,0.35,0.20};负理想解为:V-={0.19, 0.15, 0.14, 0.26, 0.24, 0.19, 0.23, 0.13, 0.14, 0.16, 0.21, 0.23, 0.40,0.24,0.15,0.15,0.17,0.25,0.17};各方案到理想解的距离分别是:S*A= 0.2778,S*B= 0.1407, S*C= 0.2650,S*D= 0.3061, S*E= 0.0954。各方案到负理想解的距离分别是: S-A= 0.0883,S-B= 0.2375, S-C= 0.0917,S-D= 0.2520,S-E= 0.2625。各方案的相对贴近度分别为:C*A= 0.2412,C*B= 0.6280,C*C= 0.2571,C*D= 0.4683,C*E= 0.7334。用理想解法得到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排序结果是:E>B>D>C>A。E高校的得分离理想解最近,而A高校和C高校离理想解较远。从表1可以看出,各指标的理想解分布比较平均,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每所高校都有自己一定的优势,而各指标的负理想解主要集中在A高校和C高校,说明A高校和C高校在一些方面很欠缺,亟待加强自身的应急管理能力。

3.4高校应急管理改进措施

针对调研结果发现的南京高校应急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评估。高校制定应急预案时应重视预案的合理性、及时性、可操作性,制定详细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应急预案的服务对象是全校师生,因此,师生的满意度不容忽视。

(2)居安思危,积极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和教育宣传工作。广大学生危机意识淡薄是导致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上述基础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对应急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并且,学生学习应急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学校的培训和教育。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和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教会学生基本的逃生常识,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3)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应急预案是否合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对应急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需要通过实践来考察,因此,高校应重视应急预案的实施,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

(4)增强各部门间的协作,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高校应急管理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应急事件处置能力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和师生的安全,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接警和事故通报程序,迅速掌握突发事件情况,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5)信息公开透明,做好善后工作。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向师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学校的责任。信息的公开程度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活与生命安全,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指标X9的得分普遍很低,因此,高校应当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公开准确的信息。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是消除由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善后工作,将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影响和处置工作的进展及时向广大师生公布,以消除恐慌心理。

(6)重视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近年来,由于社会不稳定因素集聚,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这就对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调研结果来看,各高校都能提供一定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服务效果有待改进。因此,高校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达到预防突发事件的目的,也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相关师生进行心理干预,消除不安全因素。

4 结论

高校是人才高度积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急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安稳。论文提出了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用综合赋权方法设定了指标权重,以南京高校为例,分析比较了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差距,并提出了若干措施。下一步的研究集中于分析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并基于成本的角度提出最优的改进与资源投入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R].中国行政管理,2006,(10):6-9.

[2]加强高校公共应急管理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李卫红副部长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活动上的讲话[R].教育部通报.2006,(19):28-30.

[3]刘伟,张万红.加强我国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策略分析[N].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133-139.

[4]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06,(52):50-51.

[5]Board on Natural Disasters. Mitigation Emerges as Major Strategy for Reducing Losse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science’s compass,1999,(6):1943-1947.

[6]M. Crichton, R. Flin.Training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tactical decision game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1.255-266.

[7]Campus Crisis Management: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lanning, Prevention, Response, and Recovery[M ]. San Francisco: JohnWiley & Sons,Inc,2007.

简述学校管理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应当在转变就业观念上走在社会前列,在创业带动就业上走在社会前列。高等学校是国家各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当有所作为。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概念

所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 开展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尤其我国正处于国家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开展创业教育,培育社会创新精神,对推动企业改革,提升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2.开展创业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创业教育所包含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从广义上来讲就是要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课程和实践过程来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而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紧跟时代潮流从而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3.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转型,在稳定以及宽松的氛围下,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特别在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上,希望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展现自己的能量和才华。早在2007 年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完成的一份调查就已经显示:近万名大学生中,对学校进行创业教育认为非常必要的占 31.96%,有必要的占 44.01%,可有可无的占 15.10%,认为无必要的只占 6.85%。将近 75%的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有需求,由此可以得知同学们希望获取一定的创业知识,从而拓展自己未来的发展途径和可能性。这也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常规的职前以及就业教育时要增加或者加强创业方面的教育以满足大学生本身的发展

需求。

4.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依然明显。一方面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对我国就业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接连爆发导致企业招聘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另一方面国内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也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水平,加深了就业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介于以上客观事实,高校若能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不但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创业成功的学生还能增加社会岗位数量,解决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大大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已经逐步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但是由于创业教育的时间短,经验不足,目前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高校对创业教育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不强。同时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充满兴趣,但对自主创业、参与创业教育缺少真正认同感。

2.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由于提出加强创业教育的时间不长,目前在高校里创业教育基本没有形成系统,没有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大多数是依附团委的素质拓展活动、短暂的专业创业技比赛或简单的创业知识培训讲座活动等,没有从课程安排、师资建设、基地建设、教学评估等方面,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制,没有做到“整盘棋”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同时,在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也没有很好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甚至偏面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销售产生、学生管理网店、掌握外出拉业务要项目等,没有很好理解创业教育核心是培养具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现代职业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3.专业教师队伍缺乏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资源匮乏。尽管国家近年来比较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多次举办各种创业教育培训班和研讨班,但是由于创业教育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师资力量不足仍然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和实践性都很高,对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要求自然也相对较高。而目前负责学生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是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自身缺乏创业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很难将创业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4.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更新不快

纵观目前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做突出实用性与实践性。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一些创业教育教材的选择随意性很大,一本教材教几年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体现知识更新的与时俱进。同时,没有明确各门创业教育课程在实现创业人培养目标中的任务,明确每门课程讲授给学生,会让学生达到怎么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多是“务虚”的理论,没有突出实用性,体现创业理论教学够用为度的原则,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方面,大多数学校没有很好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设置,如两者课程门数比例、课时数比例等,导致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时间有限,不能很好增强实际创业技能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

5.融入社会经济力度不够

虽有许多高校现已设立了自身的校内外创业实践、实训基地,甚至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但在创业企业的规范指导,实战引导、财务监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很难具备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实业创业活动的能力,大多只停留在为比赛而举办比赛的层面,实效不大。且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创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当要从以下着手考虑:

1.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重视,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

不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视创业教育,树立新的创业观念,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持续不断向前发展。高校要确立与时俱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做好创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服务工作,建立创业教育新体制,设置合理化创业教育目标,为教师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实践做好保障工作。教师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认真学习和不断更新创业教育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则要改变对创业教育的错误认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和教师组织的各种创业教育的活动中去。整个学校都要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积极倡导创业教育理念,通过课堂、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在课内外全面渗透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相应的创业教育。

2.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业课程设置

高校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开设金工、电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其次,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学生的需求,编写创业教育的校本教材,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最后,要充分认识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作用。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意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创新实验项目、科研活动、组建创业社团等提高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通过系统的培养、锻炼,大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拓展了知识结构,初步具备了创业技能,为以后的创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建大学生创业班,创新教育新模式

在学校一些专业商业性质明显的系部或学院,有强烈创业意识或已参与创业活动的学生相对更多,创业的氛围更为浓郁,如商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等,学生活跃在校内校外的创业舞台。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可打破传统班级教育、管理的模式,将不同专业且有创业爱好、能力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创建创业班,着重对这些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强化他们的创业能力。当然,这种打乱常规管理的组班教育,会协及到诸多问题,如学分的认定、专业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是面临新的课题,需要学校管理者进行充分论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以确保这种创业教育模式顺利推进。其中,重点的地方是要完善创业班课程成绩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于创业班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不能单靠传统的以成绩论成败,而是要引进经营业绩大小来衡量创业教育的效果。如可根据学生创业团队完成多少创业项目,创收多少经济利益来衡量相对应专业的学习、实践情况,完成考绩指标的,可直接给予课程相对应的学分,不用学生参加课堂的考试。这样的做法是工学结合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寻找创业机会,想方设法取得创业成功,在实践中锻炼创业能力。

4.以一体化为标准,建设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创业教育是一种理论教育,更是一种实践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激情的互动,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创业教育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还要有很高的情商,在教师的选择上,不仅要注重其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是否适合创业教育的开展,还要注意其社会实践经验、工作激情、沟通交流能力等情商因素的高低。在教师的培养上,要建立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创业教育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可以尝试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社会聘请企业家、创业人士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业教育对大多数高校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要通过制定学习培训、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倾斜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总之,要按照理论与实践融合、智商和情商互动的一体化标准,建设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5.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创业教育质量追踪评估和工作

研究

要切实提高我国的创业教育水平,必须进行持续的质量评估,大力加强创业研究。应当成立由知名企业家、企事业单位专家、高校教师、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不断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尽快缩短与创业实践之间的距离,缩短与国际上先进的创业教育之间的距离。

6.大力推进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因此,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载体除了课堂教学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就是创业实践活动。高校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多地开发创业实践资源和渠道,把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样的创业实践和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走进企业、创业沙龙,与企业家( 创业者) 面对面等形式,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创业教育,参与创业活动,使学生获得创业体验和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创业基本素质的热情,锻炼造就出一批未来有作为的创业者。

总之高校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创业教育、培养现代职业人培养的重要意义,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各种创业教育的机制,并且不断创新教育内容、模式、手段等,才能促进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现代职业人。

参考文献:

[1]王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性反思与体系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张晖怀.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