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

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

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范文第1篇

我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国土面积2372平方公里,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县总人口20.6万,农业人口占到全县人口总数的90%以上,农业人口分布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9%以上。这一数据说明:我县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重点就是要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从全县的整体形势来看,到年,全县治安形势总体平稳,呈现出“八无”格局:无集体到市赴省进京上访,无影响全市稳定的,无在全市有影响的重大刑事犯罪案件,无群死群伤治安事故,无在敏感时期、重大活动、要害部位发生的安全保卫事故,无政法干警犯罪案件,无重特大火灾事故,无涉爆涉枪案件和事故,“”控制达到“三个为零”。去年在开展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的过程中,通过发放《群众安全感调查问卷》调查,人民群众对我县社会治安安全感比较满意、满意的占95%以上,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逐步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但从我县来看,农村不稳定因素仍然不少,治安形势仍不容乐观,农村山林田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青少年违法犯罪等仍然是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影响我县农村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研和思考,我感到,当前影响我县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刑事案件增多。年,全县发刑事案件146起,比上年同期上升14.1%;破案111起,破案率为76%;其中发“八类”重大刑事案件9起,比上年同期下降50%,大要案破案率77.8%;发命案2起,全部侦破,破案率为100%;没有发生投毒、绑架等恶性刑事案件;破隐积案38起,比上年同期多破17起。主要是杀人、抢劫、、敲诈勒索、伤害、盗窃、纵火、寻衅滋事和破坏生产经营九类犯罪。尤其是盗窃类的侵财性案件比较突出,近年农村中盗窃类犯罪占到全部刑事案件的70%以上,盗窃的目标主要是现金、家用电器、摩托车、家禽家畜及农用物资。另外,破坏农村生产经营类犯罪,前几年来在各乡镇都有发生,主要表现是:砍果树苗木,毒杀别人家禽家畜等。二是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主要是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赌博、酒后滋事四类。近年来,全县共查处治安案件每年都呈高发态势;另外,“黄、赌、毒”等治安问题,近几年也开始“下乡”,从公安机关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县登记在册涉嫌吸毒人员有20多人,据掌握的情报反映,实际吸毒人员已超过40人。年轻的居多,涉及到渔洋关镇、镇、仁和坪镇和采花乡。吸毒人员逐年增加,许多吸毒人员往往都是靠贩毒、偷盗、抢劫等犯罪来获取毒资,成为危害我县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新的不安全因素。“赌”的问题近年来也有了新的动向,主要是地下“”、“赌码”等问题。这几年我县公安机关在渔洋关、仁和坪镇开展了专项打击地下“”、“赌码”行动,以及聚众赌博案。三是山林土地纠纷突出。农村山林土地纠纷历来是影响我县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4年减免农业税费之后,这类矛盾纠纷更加突出。从县司法机关近年来调解的各类纠纷来看,涉及农村山林土地的纠纷高达100件左右。这类矛盾,有的是邻里之间争山争田发生的纠纷,有的是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争山争田发生纠纷,有的则是与项目建设单位因占山占田补偿发生争议,如修公路、修电站等占了农民的山田,发生补偿纠纷。四是婚姻家庭类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带来了农村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婚姻家庭纠纷在农村越来越突出,尤其以一方打工者为多。近年来,我县法院受理的婚姻家庭案件占全部民事案件的比例占35%左右,也就是说法院每受理三件民事案件,就有一件是婚姻家庭类纠纷。这类矛盾纠纷的主要表现是:表现一,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不稳定家庭增多。表现二,非法婚姻现象突出。农村女青年外出务工的增加,导致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出现了“光棍汉”的特殊群体,少数人置法律、道德不顾,违法婚姻、非法姘居等现象在农村“见多不怪”,成为引发矛盾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三,赡养矛盾增多。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人口外流的加剧,居乡老、弱、病、残人口增加,实际供养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有些人置传统美德于不顾,即使有几个兄弟姐妹,都有赡养能力,但相互推诿扯皮都不尽孝,不赡养老人的例子也不少。如县法院前两年审理了一件赡养纠纷,原告镇肖某,今年八十多岁,生有五子二女,除一子在家外,其他子女均出门做媳妇或上门做女婿。在家的儿子接受了父母财产和山林土地经营权,负责肖某生养死葬。后来,肖某与儿子发生争执,儿子不愿奉养老母,肖某走投无路,只好在公路边用四捆苞谷梗搭棚遮寒。在县法院的努力下,肖某的生活才得到保障。五是“”、“旷野窄门”等活动有所抬头。目前,我县“”组织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旷野窄门”顽固分子活动频繁,涉及到全县八个乡镇10多个村。他们散布信神能治病、信神能保平安、能吃到生命粮等谣言,蛊惑人心,诱骗群众参加组织。六是群体性矛盾增多。群体性矛盾及事件诱因较多,特别是乡村公路和重点项目建设极易诱发;群众集体上访明显增加,农民工工资不到位问题,山林土地补偿纠纷,镇油菜坪村部分村民与水尽司三级电站产生的电站权属、电价及土地争议等问题;香党坪农场因改制补偿问题都发生了集体到县、市有关部门上访的事件。七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上升。受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我县每年都有近两千名青少年从学校流向社会。这部分人中的大部分由于不能就业,外出务工又缺乏必要的技能,长期在外游荡,有些青少年受到了许多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又缺少必要的生活来源,许多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县公安机关统计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县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集中在两类犯罪,一类是侵财性犯罪,尤其是盗窃、抢劫居多。另一类是暴力性犯罪,杀人、、伤害、寻衅滋事等。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的因素远不止以上七种,如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两劳”释放人员的管理、农村民爆物品和烟花爆竹的管理、森林防火、乡村道路运输安全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

二、当前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的主要原因

综合以上调查分析,我认为当前我县农村存在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一是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法治观念不强。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导致许多人在处理问题时方法简单、粗暴。从近年我县发生的命案来看,近80%的犯罪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有近20%的人是文盲。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思维简单,遇事不能冷静思考,不能克制自己,不懂寻求解决问题的正当途径,而更多的是争强好胜,刀棍相见,大打出手,以致发生命案。同时,文化素质不高,群众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导致非法婚姻和在许多村都存在。且法治观念不强,许多人犯了法自己还不知道。二是防范意识不强。在我县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情绪高涨,大部分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发展经济上,忽略了治安防范和管理,加之农村技防、物防条件相对落后,在治安防控方面出现一些漏洞,给了犯罪分子可趁之机。三是警力严重不足。我县国土面积大,人民群众居住分散,治安防范的工作量极大,但我现公安系统总共只有120多人(包括行政、事业编制10人),其中县公安局机关20多人,其他业务部门如刑警大队、经警大队、交警大队、国保大队等60多人,真正到基层派出所抓治安防范的只有40多人,也就是说派出所每一名干警平均要管辖49平方公里的地域,警力严重不足。公安机关接处警任务繁重,平均每天接警10次以上,每次接处警都要出动车辆、警察去调查核实,牵扯了大量的警力和精力。四是综治基层基础力量薄弱。从近几年我县发生的矛盾纠纷来看,大部分是因为山林田界、婚姻家庭纠纷等因素引起,只要矛盾纠纷一发生,我们的基层治保、调解组织早知道,早介入,早化解,很多“民转刑”完全可以防止。但也有一些基层干部在矛盾纠纷面前“怕”字当头,一怕结仇,二怕当事人纠缠不休,“惹火烧身”,三怕处理不好两头受气,致使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得不到及时处理,导致矛盾激化,小事拖成大事。五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措施尚有差距。在完全取消农业税费之后,农村山田土地分配不均的矛盾进一步显现,村级债务化解问题,没有完善的配套改革措施,都极有可能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另外,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进入城打工,一些歧视性政策,他们的居住权、子女受教育、医疗、社会救济等无法保障。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一些农民心态失衡,出现仇富心理。在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收入时,就走上了犯罪道路。这种因素日益成为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治安不稳定的隐患。

三、当前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对策

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范文第2篇

公众安全感测评方法,就是省综治办委托省统计局下属的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从电信部门提取居民家庭固定电话号码,按照号段不同,对全省每个县区随机抽取100个电话,打电话进行调查。

由于我区区位特殊,流动人口众多,人员情况复杂,再加上城市小区化管理程度不高,公众安全感指数一直提升不上来,排名在全省、全市偏后。20__年,我区公众安全感测评指数(公众对安全感的满意率)为83.1%,列全省99个县区中第89位、全市9个县区中第8位;20__年,公众安全感测评指数为87%,列全省94位、全市第9位;20__年上半年公众安全感测评指数为91.4%,列全市第9位。这几年,公众安全感已成为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的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

如何提高我区公众安全感,当然,强化防范措施,降低发案数量尤其是人命案、侵财型案件等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件数量,同时加快破案速度、提高破案率等方面是不必可少的,但是,我在这里所提几点看法是从上述几个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基本要素之外来考虑的。

一、加大宣传力度

这里所指的宣传,是指上门宣传,上辖区居民每家每户的门。上门宣传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宣传我们的工作。让居民知道,为维护我区社会稳定,为提高公众安全感,我们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下一步还要做些什么。

第二件事:征求居民对我们的工作、对提高公众安全感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

第三件事:指导居民开展自我防范。比如说,要安防盗门、装防盗锁;房屋出租要登记,房客走了要换锁;陌生人进村多询问,可疑人来小区多警惕;尽量避免深夜外出,僻静小巷结伴行等等。

第四件事:登记居民住宅电话。

通过上门宣传,我认为可以起到这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让群众知道为提高公众安全感,我们一直在努力,以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二是释放居民的情绪,排泄群众的不满;三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四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五是为建立我区自己的测评体系打下基础。

二、用好和谐平安服务队

自20__年初我区组建全省首支和谐平安服务队以来,和谐平安服务队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得到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并逐渐成为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又一新品牌。

和谐平安服务队,由区里统一招聘组建,区政法委进行业务指导。全部队员下派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使用、管理。

据了解,这批队员绝大部分都很敬业、都很努力,为我区的和谐平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有的在乡镇街道综治办从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的在协助管片民警维护辖区治安,有的在村、社区协助治保主任调解纠纷、整理完善工作台账。但是还有少量的经常见不到人。虽然他们的工资待遇较低,一个月只有五、六百元,但也不能因此对他们疏于管理,更不能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如何用好管好这支队伍,我的看法是,将和谐平安服务队与专职治安巡防队整合起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使用。将他们专门用于治安巡逻工作,而且是徒步在小街小巷、村庄内、社区里巡逻。这两支队伍加起来有四百多号人(和谐平安服务队185人、专职治安巡防队230人),虽然不能做到辖区全覆盖,起码也能控制住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我们在社会上也是一个普通居民,想想看,如果自己晚归时看到有人在街巷巡逻、睡觉时知道有人在外巡护,走夜路就不再会提心吊胆了,睡觉时也会更安稳些。当然适当增加和谐平安服务队员的工资待遇也是不必可少的。

三、建立我区公众安全感测评体系

省里的公众安全感一年测评两次,上半年测评结果在全省通报,下半年测评结果纳入年终考评。我总觉得省里的测评有两个局限性:一是测评结果来得慢;二是由于电话号码号段划分不是很明晰,其结果就有一定的误差。

我上面在上门宣传中提到的登记居民电话号码,就是此意。一是可以把我们收集的电话号码提供给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确保公众安全感测评结果的准确性;二是利用收集来的电话号码建立我区自己的测评体系。

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安机关;居民安全感调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4)01―0056―05

公安机关是党领导下的一支武装力量,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承担着我国社会治安的主要防控任务。“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新形势下执行好群众路线是公安机关有效履行职责,完成党和国家所托任务的关键。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公安机关在执行群众路线时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居民安全感调查是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犯罪受害恐惧心理感受的调查研究。作为社情民意调查手段,对解决群众路线执行过程中如何“从群众中来”这一命题有重大现实价值。

近年来,对于居民安全感调查,公安机关已在进行一些尝试和应用。由于专业知识、经验和调查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受到了一定影响,使其对公安机关群众路线执行的推动作用降低甚至消失。因此,有必要就居民安全感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有效的对策和工作机制。

一、我国的居民安全感调查

安全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安全感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定义,指的是对人的安全需要层次的满足。公安机关所关注的主要是狭义的安全感。狭义的安全感主要指围绕着公众或居民的社会治安方面的安全感,重点考察公众对社会治安环境的感觉和反应,同时兼顾其他与治安管理活动最直接的相关因素。居民安全感调查有助于公安机关收集民意,使决策资源“从群众中来”,实现公民参与,打造服务型公安机关,更好地执行群众路线。

我国系统进行居民安全感研究始于1988年公安部第四研究所承担的“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总课题中的“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子课题研究。当前进行居民安全感研究的主体主要有国家统计局、民间调查机构、高校研究人员等,同时,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以及公安机关也正逐步开展居民安全感调查工作。

二、居民安全感调查现存的主要问题

民意调查的作用主要是“运用系统性、科学性、定量性的步骤,迅速、准确地收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意见,以检视公众态度变化的社会活动,其主要功能是真实反映各阶层民众对公共事务的社会态度和观点,以作为政府或相关单位拟订、修正、执行政策的参考”。作为服务型政府了解群众关于社会治安方面民意的调查手段,居民安全感调查除了要遵循和服从民意调查的规则以外,还要利用政府绩效管理、犯罪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公共管理等相关知识,以充分真实地反映民意。

居民安全感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使调查结果与群众的真实感受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公安机关的工作理念、工作目标以及民意调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都有较大的关系。

(一)对居民安全感调查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调查流于形式

各地公安机关多数已开展居民安全感调查工作,甚至把结果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但由于认识上的问题,公安机关在居民安全感调查上仍然缺乏动力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原因主要包括:主观上是由于对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和对公安机关作为服务型政府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认识不够;客观上则是由现有考核机制中存在的缺陷造成的,为应付考核,有些公安机关急功近利,忽视了很难马上见效的群众工作和基础的调查研究工作,居民安全感调查自然也就不受重视。

公安机关存在的认识误区常常导致居民安全感调查无法为公民提供以民意表达方式参与政府管理的机会:(1)有些公安机关进行的居民安全感调查流于形式,甚至有事先预设好调查结果的现象,不能真正反映民意。这样的调查只能用来应付上级的工作要求或者粉饰包装自己的工作成绩。(2)有些地区则直接采用其他机构(如当地的综治办、统计局或调查队)调查结果中与社会治安有关的数据。由于外部机构的数据并不专门为公安机关订制,其调查内容、评价尺度等与公安机关的需求有一定差距,数据针对性不强,数据所反映的民意为公安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工作评估的意义不大。

(二)居民安全感调查与公安实际工作脱节,调查结果应用不佳

民意调查对服务型政府而言,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群众对政府工作的决策、执行等方面的评价和意见。在群众路线的执行上,“从群众中来”是群众工作的起点。调查结果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对公安工作起到参考作用,才能实现在群众路线表述中的“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如果没有“从群众中来”的开始,就没有“到群众中去”的良性循环,制定的政策就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通过搜索有关居民安全感的学术论文和各类机构的居民安全感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居民安全感调查分析仍然集中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不同地区数据指标的横向对比上。此类研究虽有助于建立比较合理的安全感评估系统,但更多是停留在学术探讨上,与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比如,此类研究虽然探知了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感受,但这种感受通过标准化的问卷变成了抽象的数据概念。单纯的量化数据研究可能呈现一个居民安全感的轮廓和总体感知,却很难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在许多居民安全感调研报告中,分析数据经常会描述有多少比例的居民认为目前的治安状况有改善,有多少比例的居民不敢深夜独自一个人行走,有多少比例的居民敢于作证,等等。但这些数据给决策机关的参考意义并不大,原因是从数据中很难找到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另外,单纯把这种数据应用于考核也缺乏说服力,被考核者只知道自己的工作存在不足,但具体是哪个方面的不足或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却不甚清楚,这容易让被考核者感到不服。抽象的数据调查无法与活生生的公安工作结合起来,导致调查结果只能作为宣传报道或者在工作总结中引用的“花瓶”数据。

(三)专业调查统计手段无法与公安专业知识结合,导致调查难以深入

居民安全感调查的专业性使其比满意度等普通民意调查要求掌握的理论和知识更多。进行居民安全感调查不仅要掌握统计调查知识,还涉及到犯罪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比如在调查内容的设计上,犯罪恐惧心理的形成机制、犯罪防控方法、公共信息传播和政府管理的公民参与等方面的理论都对设计一份好的调查问卷有帮助。而一份好的调查问卷在数据分析时可以实现多个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为后期的数据挖掘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

然而,现有居民安全感调查主要是由公安机关的某个工作部门或者由调查队等第三方机构负责实施。公安机关的人才有丰富的公安专门知识,但缺乏专业的统计调查知识和执行经验,而第三方机构有专业的统计调查知识和经验,但对公安方面的专门知识了解不多。由于两者不能有机结合,导致居民安全感调查在项目规划、问卷设计、指标选取、测量尺度、调查执行监控、结果分析和数据挖掘等环节都只能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收集居民对安全感的看法。

(四)忽略调查的时间和空间因素,导致调查结果容易以偏概全

居民安全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受个体特质、外部环境和信息传播的影响较多。在三个要素中,个体特质的稳定性相对较好而外部环境容易发生变化。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各类信息传播渠道成为事件信息的放大器,对居民的心理感受影响很大。传播学方面的“媒介使用与依赖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建构作用,通过大众传媒,人们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认识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影响到自己行动的选择”。当发生重大恶性事件时,经过公共信息传播媒介的广泛报道或熟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可能对全国各地的群众都会产生影响,导致居民安全感的降低;而在某一特定时期对影响居民安全感的相关案件的整治活动经媒介广泛传播后则会导致居民安全感的提升。例如,某市的公交车爆炸案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对居民产生安全感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其出行安全感严重降低。因此,在调查时间的选择上,必须注意外部环境或突发事件可能对安全感调查造成的干扰。

从安全感调查选择的时间节点看,当前的居民安全感调查通常在年度考核前进行,以评估全年的社会治安防控成果。这一时期基本上就是春节前或者春节刚过的时间。为了保证群众能过一个祥和欢乐的春节,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社会治安防控问题。公安机关也会专门针对交通肇事、盗窃、飞车抢夺等容易影响居民安全感的案件采取专项行动,加大打击力度,各类媒体有关社会治安治理方面的工作成效报道也相应较多。在此时进行安全感调查,居民的安全感水平有可能普遍比较高。因此,这一时期调查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居民全年的安全感水平,这样的时间节点安排或多或少影响了居民安全感调查的有效度和可信度。

(五)缺乏监控措施,导致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备受质疑

为了解各地公安机关居民安全感调查的开展情况,笔者以“安全感”为关键词,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各地的新闻报道。结果发现,许多地方公安机关的居民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90%甚至95%以上的居民表示有安全感,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甚至有些地方的群众达到了99.5%以上。这些数据与独立开展调查的民意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大相径庭。一些群众套用比较时髦的话,称自己是“被安全”了。

笔者通过对基层公安机关的调研发现,多数公安机关把调查工作委托给调查队等机构,但在保障数据真实性方面却甚少有监控措施。监控措施的缺失可能使整个居民安全感调查结果失真。究其原因,主观方面是委托方为了让数据好看,放任一些造假行为和虚假结果的发生,操控调查结果;客观方面是由于委托方在执行环节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使调查执行阶段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

格鲁夫斯曾指出反映数据质量的四个误差来源:覆盖范围(Coverage)、无回答(Non-Response)、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测量误差或者回答误差(Measurement or Response Error)。其中,因实地调查过程中的监控不到位导致的误差是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以下就常见的容易失控的环节加以说明。

1.选择性抽样。在建立抽样框时事先对样本进行过滤,排除一些曾经遭受不法侵害的人员,而列人大量与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熟悉的人或者干脆列入公安机关内部工作人员。

2.虚构样本。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基于经费的考虑缩减调查样本量,但为了使样本数量看起来足够庞大而虚构样本数量。此外,第三方调查机构也有可能基于成本的考虑而虚构调查样本数量。

3.调查执行人员培训不到位。调查机构在培训完后没有通过试访等环节考核调查人员是否胜任工作就把调查人员派出去执行实地调查工作,导致调查人员对实地调查要求的理解存在偏差而使调查数据失真。

4.调查执行人员故意造假。有些调查人员因被访者的不配合而产生畏难心理,他们不按抽样要求有意挑选一些容易接触的对象。更有甚者,有些调查人员直接胡编乱造调查结果以求尽快完成任务。

5.填写不规范。问卷的填写规范培训不到位,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可能造成录入错误,导致数据失真。

综上所述,目前在居民安全感调查中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有可能使居民安全感调查的数据严重失真,无法反映多数人的民意。其结果是,居民安全感调查不但对公安机关群众路线的执行起不到推动作用,反而可能成为阻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与公安机关的关系。因此,公安机关有必要寻找有效对策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更好地发挥居民安全感调查的作用。

三、立足公安实际,有效开展居民安全感调查

(一)为公安机关订制有针对性的安全感调查

居民安全感调查要更好地为公安机关服务,就必须为公安机关量身定做适合公安要求的居民安全感调查。公安机关的居民安全感调查结果不能只有抽象数据,不能只有骨架,而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整体。因此,居民安全感调查不仅要关注指标数据的收集,还应把关注点放到居民具体的切身感受收集上。第一,要关注居民具体的不安全感来源。应详细了解一些影响居民安全感的具体事例,以帮助公安机关后期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消除或抑制。比如,某地的居民安全感调查中对影响安全感的其中一类因素表达为治安违法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有关规定,治安违法行为的种类很多,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容易对安全感产生影响的违法行为。过大的归类使调查结果即使发现影响居民安全感的主要因素为治安违法行为,但具体到公安机关在应用这个数据时仍然无从着手,找不到具体工作的方向。因此,在调查问卷设计时,对影响居民安全感的因素选项应该慎重分类,防止信息因归类不当而失去效用。第二,应重视在居民安全感调查中对公安所用防控措施的作用评估。公安所有防控措施的效果必须通过参与调查的居民的真实具体反映加以验证,防控措施的作用大小最有发言权的就是辖区群众。第三,应通过参与调查的居民对具体问题的反馈来分析导致特定区域低安全感的影响因素,总结其社会根源,为公安机关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提供参考,防止其演变为重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工作监控,扎实开展居民安全感调查

居民安全感调查有其相当高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从调查方案的确定、抽样、问卷设计、人员培训、执行监控、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方面都需要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同时,调查项目的负责人或经办人还要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才能预见调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形成工作预案。因此,公安机关在人才引进时应注意引进一些具有统计学专业知识或有调查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专门负责居民安全感调查工作。当然,短时期之内公安机关中无法找到合适的专门人才,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请专业的第三方调查机构协助。第三方机构在协助设计调查方案的同时,培训内部人员,为以后独立开展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无论是由公安机关自己实施还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居民安全感调查均应该注意工作监控。调查项目的负责人、经办人在思想上要重视监控,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监控常识和经验。常识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接受外部培训等方式获得,经验可以直接跟随调查人员进行实地查访这条捷径获得。此外,应把质量监控结果与工作报酬等经济利益相挂钩,从机制保障的角度推动居民安全感调查扎实开展。

(三)以定性研究手段为补充,充实丰富安全感调查结论

公安机关要获得对公安工作有参考意义的数据,必须注意在调查中收集活生生的具体事例,深究其根源性的问题。因此,调查应该通过设置开放题,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追问以获得第一手的具体事例,并由调查人员详细记录,为后期通过某些比较详细的个案来充实、丰富和印证定量数据的调查结论打好基础。此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在定量调查工作结束后,就某些问题组织焦点团体座谈会或深度访谈,让受访者在无压力有焦点的环境中表达出对社会治安以及公安工作的深层次看法。通过整理、综合定量问卷中的开放题所获信息以及焦点团体座谈会或深度访谈所获得的深层次信息,让居民安全感调查结果变得有血有肉,数据更直观,分析更透彻,更易于理解,说服力进一步增强。

(四)日常调查与专项调查、面上调查与点上调查的有机结合

公安机关的居民安全感调查从内容上看,既包括用于常态化评估的面上常规调查,也包括某个政策或措施出台前的专项民意摸底。面上的调查,可以由省、地市或县级公安机关进行,根据各辖区的情况合理分配样本;局部调查因为针对性更强,设计的问题较少,主要收集几个关键问题的信息即可。

从空间范围看,既包括全局范围内的调查,也包括某一些局部重点区域的监控调查。全局范围的调查内容应该丰富一些,可以用于后期深入分析的内容也应多一些。局部调查可以县级或派出所为单位进行,将样本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如矿区或工业集中区等。局部调查问卷应该短一些,问题可以精练一些,样本量也可以少一些,所获得的信息作为某一专项工作的决策参考。

从时间角度看,除了年度的调查以外,还应有以半年或季度为周期进行的安全感调查。居民安全感调查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评估公安采取应对措施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的循环。半年或季度的调查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并在下一个周期的调查中评估措施有效与否,从而提高居民安全感调查的效用。

(五)充分利用公安资源,形成有特色的公安机关居民安全感调查

公安机关进行居民安全感调查时还应注意利用公安自有资源,一方面可实现公安专门知识与现代统计知识和社会调查知识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能尽量节省经费开支,提高调查的性价比。利用公安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发挥公安机关内部的人才智慧,对其他渠道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信息搜集框架,做好调查规划。二是利用基层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派出所的社区民警进行调查问卷的试访验证,发现调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三是利用公安的“110”呼叫中心,设立专门外呼座席,培训专门人员进行电话调查和回访工作。如有条件,还可以使用计算机电话辅助访问系统(CATI),以便更好地收集数据。四是对负责公安统计工作的人员专门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其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协助进行后期的数据处理,针对不同部门的需求挖掘数据信息,尽量提升数据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你感觉安全吗?――公众安全感基本理论及调查方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17.

[2]王石番.民意理论与实务[M].台北:黎明文化专业公司.1995:24.

[3]李锡伟.浅议治安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3-6.

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范文第4篇

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猛增,一座座现代化都市崛起八桂大地。繁华的背后,公安机关社会治安管控和交通管理等各项工作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广西公安机关以警务工作站建设为突破口,强力推进复合型警务机制建设,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到街面上,形成职责明晰、运转顺畅、集约高效的新型警务模式,有效提高了接处警速度和街面见警率,实现了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公安工作改革新路子。

防患意识催生警务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新型警务改革?广西警力占全区人口总量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制约公安工作发展的问题逐渐呈现。一些群众反映街面见警率低和部分接处警不及时等问题如不及时处理,这将影响公安形象和公安工作的发展。自治区公安厅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行复合型警务机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目前公安机关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路面“见警率”和“管事率”,解决当前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的处警问题,做到“近距离”打击犯罪、“零距离”服务群众。

复合型警务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以警务工作站警力为骨干,多警种协同,多时段、多层次、点线面兼顾”的防范和打击街面犯罪警务机制,构建以动制动、以快制快、张合自如的街面巡逻防控网,切实提高对社会治安的动态管控能力和水平,建立起职责明晰、运转顺畅、集约高效的新型警务模式。复合型警务原型是重庆的交巡合一警务,广西更进一步创新发展,将交、巡两警种合一扩充为多警种合一,功能上也扩大为巡逻防范、处置警情、管理交通、服务群众四大职能,实施警务站负责市区主要道路的案件先期处理,根据案件性质自行处置或移送到辖区派出所、责任区刑侦大队,而派出所民警下沉到社区,重点负责发生在居民住宅、背街巷道场所、社会单位内部案件的处置。如2011年柳州启动复合型警务后,交警、巡警两个警种“分而管之”的情况不复存在,迅速扭转市区主要路段治安混乱面貌,其中由独具特色的交巡警警务站和五里卡派出所打造的“三分钟治安联防圈”所形成的“柳南模式”吸引了全国目光。

多警种合一处警大提速

在广西推行复合型警务机制改革中,来宾市公安局首吃“螃蟹”。2011年初,来宾市一次性投入950万元启动建设城区警务支队,并把今后每年划拨800万元用于城区警务工作列入财政预算。1月25日,广西首支融刑侦、治安、巡警、交警等多警种职能为一体的合成化复合型新型警队――来宾市公安局城区警务警察支队,驱车驶上了街头。这支新型警队实现了功能综合、整体联动、一警多能,由来宾市公安局直接领导,依托指挥中心平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实行一级处警制。同时,结合市区治安、交通、人流、车流等综合情况,将市区划为7大片区分设7个新型综合警务站,每个站配备巡逻车、GPS卫星定位系统、指纹采集仪等先进科技装备,全面链接城区路口“天网”,方便日常对车辆盘查、信息比对、网上采集、执法办案、辖区监控及便民利民等一系列业务工作的开展。每个警务站为一个大队,由大队长和教导员负责管理,下设5个中队,实行“4班3运转”工作制,对各类现行违法犯罪案件和突发事件实行一站接警、各站策应,形成四面包围之势,实现了合成作战、紧急应变和快速反应,实现110处警全面提速。南宁、柳州、桂林、钦州等市,接着铺开……很快,一种以动态警务、合成警务为主导的新型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在全区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目前已建成城区复合型警务工作站126个,整合投入警力2868名、协警7684名,为广西全面提升警务效能、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注入了新动力。

警情速降警民心更近

广西创新推行的复合型警务机制,进一步整合了街面警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街面警力震慑、展示、服务、打击、整治的效能,街面见警率明显提高,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接处警速度更进一步提高,各类警情总量同比大幅度下降。创新警务模式的核心所在,就是亲民、为民、爱民,使民警更加贴近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警方的真心付出得到了百姓的热切回应,人们在享受“安全感”的同时,自觉加入到打防控体系中来,成为一支庞大的“编外警队”。

自治区公安厅复合警务机制改革负责人称,推进复合型警务机制改革,建立警务工作站不是一时之举、应急之措,而是新时期广西公安工作改革的重大举措。公安厅对复合型警务改革只设定目标方向的基本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规范化建设,结合实际大胆试、大胆闯,多出新方法、多出好经验。从2011年起,自治区公安厅还把推进复合型警务机制改革加快警务工作站建设工作纳入对各市的年度绩效考核,并在推进复合型警务机制改革加快警务工作站建设过程中妥善解决涉及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级待遇和经费保障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下一步,全区将计划再建192个警务工作站,逐步形成警务工作站管街区、派出所管社区的新格局,同时将推进复合型警务改革向各县(区)全面展开。

2. 江苏创新“五大警务”机制,倍增公安核心战斗力

近年来,江苏省公安机关紧紧围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大局,着眼于世界警务变革的新趋势,着眼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对平安和谐幸福的新期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动态警务、专业警务、合成警务、信息警务、规范警务等“五大警务”为核心的现代警务机制,有效探索出一条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极大提升了全省公安机关平安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水平。江苏公安工作已整体迈入全国先进行列,打防控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平安江苏已成为该省率先发展的重要竞争优势和招商引资的品牌,成为深受人民群众赞誉的和谐社会建设成果。

江苏“五大警务”机制

【图表说明】在“五大警务”中,动态警务是现代警务模式的主要特征,专业警务是现代警务发展的目标取向,合成警务是提升警务效能的基本途径,信息警务是警务变革的强大动力,规范警务是现代警务运作的内在要求。

创新动态警务,努力掌控社会治安主动权

动态警务是公安机关为实现对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的有效控制,通过对人、地、物、事、组织等社会治安要素实施动态化管理,以提高维护社会稳定、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和水平而建立的一套实战化警务运作机制。为此,该省着力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动态决策指挥。根据社会治安的动态变化情况,实行动态决策部署、动态布警用警、动态指挥调度,以保证警务工作及时性、科学性、实效性。坚持“信息主导决策”,建立畅通的信息收集渠道、健全的信息研判机制、权威高效的辅助决策机制和规范的预警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为实现动态用警,建立科学的警力布防机制、动态的勤务运作机制、协同的整体作战机制。同时,以做强指挥中心龙头作用为先导,以科学设定最小作战单元为基础,以搭建现代化信息科技平台为依托,以完善指挥处警制度预案为支撑,实现扁平化指挥。二是动态治安防控。构建巡逻防控、卡口堵控、科技防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张防控网。构建社会面巡防机制,重点抓好建强巡防专业队伍,规范巡防勤务模式,加强巡防战术运用,落实巡防保障措施。抓好卡口堵控建设,做到布点科学、设防严密,指挥高效、反应灵敏,机制健全、运作规范,建设到位、保障有力。为保证科技防控的有效性,实现“防范技术融合应用、防控时空无缝衔接、防控目标全网追踪、防控区域城乡覆盖”,着力建设“网上巡逻”工作机制,人机结合的警情处置机制,技防源头信息采集维护和应用机制,技防人防紧密结合的治安防范机制,技防系统常态运行管理机制。三是动态社会管理。动态社会管理包括现实社会管理和虚拟社会管理。江苏现有网民3306万人,占全国网民总数的7.6%,占全省总人口的42.1%。为加强虚拟社会动态管控,坚持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健全网上动态管控机制,网上网下综合打防机制,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动态管控“全警触网”机制。近年来,江苏公安机关的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网上情报侦查、网上舆情导控等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

创新专业警务,提升公安机关驾驭治安的核心战斗力

专业警务是充分体现公安工作的专业特点,履行警察的专业职能、发挥警察工作的专业优势的一种警务运行机制。警务专业化包括警察组织机构的专业化和警务职能的专业化。专业警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专业队伍、专业素质、专业人才和专业手段。其中,专业队伍主要是指警察组织机构的专业化;专业素质、专业人才、专业手段主要是指警务职能的专业化。近几年来,该省从专业化改革、职业化训练、科技强警、人才兴警等方面着手,推动警务工作朝专业化方向不断迈进。从公安机关实战警队的本质属性出发,在厘清各层级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努力“做精上层、做实中层、做强基层、做优专业队伍、做大辅助力量”,着重挖掘和提升公安机关驾驭治安的核心战斗力。职业化训练方面,改革和加强警察职业训练,从源头上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创办“三长”学校,加强基层所队长训练;集中轮训县(市、区)班子成员,提升指挥管理水平;强化“三个必训”,提升民警专业素质,等等。科技强警方面,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到公安工作实践,包括运用于警用装备、警务手段、警务活动对象和警务人员等,构成公安机关战斗力的各主要因素,以提升警务工作效能。比如:江苏公安消防总队的消防机器人、消防泡沫车,南京、苏州等市的现场卫星通信指挥车、排爆机器人,南京市局的警用直升机等现代高精尖技术装备,大大增强了公安机关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专业化程度。再如,大力加强刑事技术、行动技术、网侦技术、图侦技术等侦查破案支柱手段建设,着力锻造打击犯罪的“撒手锏”,全省公安机关破案攻坚、精确打击能力不断提高,现行命案侦破、打黑除恶等工作和刑侦工作总绩效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人才兴警方面,以组织实施“人才工程”为载体,加快公安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公安管理人才、专门人才和科技人才。比如,在全省公安机关组织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行动计划,即实施国保内保及技侦网侦工作“110”工程、侦查工作及派出所工作“111”工程等四大人才工程,在全省公安机关选拔培养10名左右知名专家、100名左右全省专家、1000名左右业务行家、10000名左右骨干能手,等等。

创新合成警务,最大限度地提升警务效能

打造合成警务是构建合成化警务运作机制,实现各种警务资源和要素的有机合成、整体运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警务效能。一是警员合成。探索建立治安预警、快速反应、社会面防范、阵地控制等警务机制,积极推行民警值勤搭档制,推动一线值勤民警形成工作合力。在城市出入口查报站,实行刑警、治安民警、交巡警“三合一”;在城镇主干道,实行交巡警、武警和协管员“三位一体”,等等。二是警种合成。近年来,积极推动警种部门联动配合,围绕重大活动、重要节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建立健全警种合成作战机制。科学整合相关警种职能。推行交巡警合并、街面巡防民警既管治安又管交通等改革举措;把社区民警和巡防民警整合为社巡民警,统一负责辖区的社区服务管理、巡逻防范、治安管理等职责,实现巡防和社区工作的有机融合。完善警种部门协作机制。按照平时各司其职、战时合成作战的要求,派出所、刑侦、技侦、网侦等警种力量实施协同作战、同步上案,把信息技术与刑侦、技侦、网侦、图侦和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多角度挖掘犯罪信息资料,共同为侦查破案服务,形成巡、管、查、缉、控并举的动态侦查模式。组建合成化战斗实体。2006年以来,在厅机关和13个省辖市组建机关合成行动队,打破警种、部门和地区界限,承担重大安保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增援任务。三是区域合成。2005年,由南京市公安局发起,南京、常州和芜湖、马鞍山建立苏皖八市公安指挥中心警务协作机制;同年,徐州市公安局牵头建立苏鲁豫皖四省十市警务协作机制;按照公安部要求,近年来苏浙皖沪四省市又建立了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四是部门合成。在应急处置突发事件、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和查处重大经济案件、行政案件等方面,各地公安机关探索建立了一大批部门协作、联合执法、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比如:全面实施“公调对接”、“交调对接”、“网调对接”,等等。五是社会合成。按照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要求,统筹整合社区治安资源,推动社会治安工作社会化。大力实施“红袖标”工程,推行“1+N”警务联动机制,规范引导建立治安协会工作,广泛发展见义勇为事业,等等。在警务实践中,各地从沟通联系、信息共享、指挥调度、考核奖惩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的警务协作机制,使警务合成更加规范、紧密,实现警力、信息、指挥等警务要素的有机整合、一体运作,从而提升警务工作的整体效能。

创新信息警务,为平安建设和公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警务是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以社会治安信息和警务管理信息为资源,以各类实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依托,以信息技术装备为手段,以信息网络为神经中枢系统,以信息的采集传输、整合共享、实战应用为基本工作形态的一种新型警务模式。信息警务的要义,就在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警务资源、改造警务流程、创新警务模式、提高警务效能,它充分体现了手段方法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紧密结合,也是信息流与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江苏公安信息化建设在先发优势的基础上,近年来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构建全省统一版本、省市一体运行、资源高度共享的公安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平台,初步形成“5+N+3”的总体框架,实现了信息警务质的飞跃。“大平台”的建设运用,不仅促进了全省公安信息化应用手段的升级、民警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且带动了警务理念、警务机制的全面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为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治安管控、队伍管理、绩效考核、服务群众等方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从而为巩固平安江苏建设和江苏公安工作领先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江苏公安实践表明,以信息化引领警务变革,是涉及全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全方位的大变革大调整,体现了结构的系统性和内容的整体性,是一种通过警务机制改革最终推动警务体制改革的科学之路。这种大设计的理念已超越西方警务变革的境界,展示了我国公安工作未来发展的前景,受到中央和省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境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江苏省公安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平台“5+N+3” 总体框架

【图表说明】据典型测算,“大平台”应用以来,命案破案周期平均缩短70%,破案成本减少70%,3天之内破获的现行命案占70%,江苏省命案侦破工作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创新规范警务,促进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

规范警务,就是通过制定具体的标准、细则及工作流程,实现执法规范、行为规范和管理规范。打造规范警务,要着力在法治化、制度化、信息化、标准化、公开化等五个方面下工夫。其中:法治化是规范警务的前提;制度化是规范警务的载体;信息化是规范警务的动力;标准化是规范警务的重要抓手;公开化是规范警务的保障。实施规范警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规范公安业务工作和队伍管理各个方面,规范公安机关不同层级、不同警种、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求,使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进一步提升警务运行质态,促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规范警务包括执法执勤规范、队伍管理规范和警务保障规范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执法执勤。近年来,省公安厅借鉴南通市局制定的执法标准,明确界定各级公安机关、各部门警种和各执法岗位的执法职责、执法权限、执法行为和执法责任标准,有效解决民警“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抓好全警学法、骨干培训和学法考核。构建网上执法平台,改造执法办案平台,完善执法监督系统,应用执法公开运行系统。创新执法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执法质量考评制度、率先推出执法告知服务制度,全面推行盐城市公安局首创的“说理执法”模式,等等。二是规范队伍管理。规范机构设置、建立向基层倾斜的警力配置机制、规范考录制度、规范干部竞争录用制度等;完善职业训练体系、统一训练标准、完善训练制度、加强教官队伍和基地建设;推进制度反腐、健全监督机制、健全考核机制、健全问责机制等。三是规范警务保障。推进基层所队规范建设,全面解决基层所队无房、危房、无汽车、无电脑、无网络问题;4万名一线执勤民警全部配齐武器警械和防护装备;5942个农村警务区全部建成警务室并按标准配齐警力和专职保安。推进执法场所规范建设。制定全省公安机关讯(询)问室、信息采集室、证物室、警用装备室、应急警用装备仓库建设装备标准,进一步规范完善监管、讯问场所安全管理机制等。推进公安经费规范保障,目前全省公安经费位列全国第二,县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全部超过省定保障标准。

感受美国警务一警多能

漫步美国城市街头,美国大片里司空见惯的警匪大战现实中却踪迹无寻,倒是发现阻止打架斗殴的是巡警,处理交通事故的是巡警,抓小偷的还是巡警。治安巡逻是美国城市警察警务工作的核心。巡警每日3班,全天不间断地在所辖街区巡逻,几乎承担了所有日常警务,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警察的脊梁。他们一警多能,不仅接受公民报案、犯罪现场勘查、收集证据,对纵火、坠机等事件进行管理、调查和罪犯分析,还要与绑架人质者谈判、处理、协调与民众的关系。美国大多数城市警察局都规定:凡高中毕业直接录用的新警察,经过警校短期培训,必须先从巡警干起,通过巡逻勤务工作获得实践经验。

在美国“一警多能”的不只是巡警。消防人员个个都懂得医疗知识,不少城市的急救机构就设在消防队院内,危急关头,他们不仅攀爬云梯,还要像医护人员一样抢救求助人员的生命。校园警察除了维护校园秩序外,还要负责授课、督学工作,甚至协助或负责课外运动及社会活动,成为学校教职员中的一部分。

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范文第5篇

一、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李

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在我国,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王玉凤等发现:在不同家庭类型中以单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19.4%),差异显著。张玲玲发现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二)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武丽杰等研究表明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徐勇等的研究证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显著相关。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三)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家庭不和与心理疾病、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还是临床研究都已多次被证实。Richman和Barron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小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创伤的背景,从而使小学生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

二、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以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性的特点而具有无可代替的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

(一)校风与班风

良好的校风对师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在这种风气下,小学生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在小学中,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等。在一些班级中存在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很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进一步的混乱。而到最后,不论是欺负人的学生还是被欺负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蛮横、霸道、怯懦、虚伪等。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学习焦虑,害怕上学,担心考试,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迫他们凭借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有害的胁迫着孩子的天性。”这段话恰当地概括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真正贯彻落实,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社会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人口、住房、环境、交通、治安、人均生活水平、休闲娱乐方式等多个方面。小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状况是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变革频繁、不稳定因素增多(如下岗、离异)、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加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社会治安、就业现状、社会保障等问题,造成人们精神压力更大,挫折感增多,不平衡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水平下降,这一切都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人的情绪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导致其情绪不稳定、迷惘焦虑。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对自己未来的升学、就业、择业前途感到了悲观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