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一、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应该把“问题式引导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而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会对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起到较大的作用。教师可以从下述几点做起: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很多学生之所以不会向老师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害怕所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幼稚而遭受到同学们的讥笑,也就不愿意、也不会提出问题。所以在小学语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断的鼓励学生提出困惑及问题,争取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大胆质疑,对于不懂的知识也能勇敢的提出问题。
2.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比如教师对那些语文基础薄弱和胆子较小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耐心的加以解答,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对他们的勇气加以表扬,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对于某些喜欢提出问题而不注重要点的同学,教师则应该耐心引导。但是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比较强、好学的学生就要进一步的反问,进而培养这一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营造提问氛围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可以通过营造提问氛围来实现,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将要下课的时候留出几分钟时间让个学生,让每一位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老师在课堂课后抽出时间对有质量的问题加以解决。这就形成了人人参与提问的良好氛围,也就间接使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得到培养。
二、向学生传授提问的方法
1.提高问题质量
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当中传授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质量。正所谓疑问是发现之母,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提问题,在何处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出主导作用,不断的对学生加以点拨与引导,从而使学生所提问题具有质量。通常情况下,问题的提出是从结论入手的,这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运用的方法。但是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教材上的经典例题,并根据课本上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这样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次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练习题进行自主探究,根据具体题目来提出困惑,比如对解决语文阅读题方法的探究和方法运用的探究都比较有质量。另外,提高问题质量还可以从矛盾着手,让学生多思考问题的难点在哪里,如何会出现这一难点等。
2.充分挖掘教材中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的教材会涉及到很多的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方便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小学生对知识有着充足的好奇心,他们往往会对教材中的知识感到不满意或不满足。教师就要对教材中的问题挖掘透彻,揣测编者的意图,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拓宽学生的思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通常也会引起同学们积极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就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惑及问题进行了解,并积极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并进一步的提出困惑。
1.从问题中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语文习题来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大胆的想象与扩展,让语文习题的解决转变为探索语文知识,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免去了解题的枯燥。然后老师就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一解决,这样的提问具有针对性,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2.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过分重视理论的教授,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不得用能力的提高了,以至于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便不知从何下手加以解决。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点来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理解,它起到的仅仅是一个载体作用,最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提问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关系着学生的听课状态、知识的掌握度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那么就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只是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和教师教学语文,是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的。多媒体课件既不能替代教师,也不能替代教材,更不能替代教学中的多边互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学中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把小学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上成小学语文多媒体展示课,倘若那样倒不如不用。有的教师没有能够把握教学现代化的真正内涵,把教学现代化和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等同起来,认为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多媒体辅助就是与教学现代化不相符,是思想落后、观念陈旧的表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教师不考虑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把教学活动中一切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和展示的内容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俨然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变成了课件的播放者,学生从主动的探索者变成了被动的旁观者,教学效率显然不会很高。例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把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用屏幕呈现出来,学生读书、讨论、思考都只围绕屏幕,课本根本不用打开,学生看起来学得很轻松。可学生不打开书本,也就不会在书本上圈点勾画加批注,当然也不能都跑到屏幕上去圈画。语文学习离开了圈画和批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怎么养成?学习能力怎么提高?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长大后他还会去进行传统模式的阅读吗?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他的个人素养如何提高?所以,教育现代化关键是思想的现代化,满堂课都充斥着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课不一定是现代化的高效课堂。
二、制作要落实一个“简”字
很多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真是煞费苦心,做出来的课件可谓声形并茂、美轮美奂。但他们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做出来的课件是否就能得到回报呢,他们的付出的是否和得到的成正比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判断是否定的。原因有下:首先,做复杂的课件必定占用我们教学准备中的大部分时间,专研教材和构思教学活动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这就势必引起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其次,课件太过精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课件吸引,关注教学内容的兴趣就会减少,也不利于教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最后,很多看似精彩的课件其实跟它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毫无关系,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的教师为了让枯燥的生字教学生动起来,在课件中把生字的加了一个色彩艳丽不断闪烁的框子,框子的周边还粘贴了一些小动物的GIF动画。教师为此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课件看起来生动漂亮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了课件上,但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不是放在课件中间的生字上,而是在边框和那些GIF动画上,这样的课件有何意义。
三、呈现要注重一个“准”字
多媒体课件是解决语文教学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我们应该尽量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早早的就用课件展示来替代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既然跳起来可以摘到果子,你就不应该用杆子打下来让学生毫不费力的去品尝果实。但如果学生明显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还让学生去折腾,这就是在浪费时间,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只有在学生经过思考仍然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才是适时之举。这就是孔圣人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詹天佑》这篇课文中有个难点,就是让学生体会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的巧妙。可是很多农村的学生根本没见过火车和铁路,所以很难体体会。有个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可是很多学生画的都不对,不能体会“人”字形线路的奥妙,于是他们急于让教师讲解。这时她因势利导,用Flash课件展示了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中行走的情况,学生茅塞顿开,一下子就解决了头脑中的困惑。我觉得这位老师的课件展示就比较“准”。
四、运用要体现一个“灵”字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以满腔的热忱投身于教学改革大潮的同时,也心有困惑和畏难。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它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师生互动。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课改教学的尝试,谈一些体会: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尊重老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古人云:“授人之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和平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领航员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创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让每一位学生觉得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教师的爱心是教育教学的“原动力”,“爱其师,则信其道”。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好感,就会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教师不仅仅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还要利用空闲的时间为自己充电,进行自我设计和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使其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时刻提醒自己,永不停息的读书、学习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存在的方式!只有教师让自己储存丰富的知识,才能顺应时代的步伐,才能扮演领航员的角色。
二、创设情景教学,引发学生兴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好与坏,与引路人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就会创造出“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例如:在学习《做操》这篇课文时就向学生提出,同学们你们会做操吗?谁做的最好,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孩子竟然手舞足蹈的做起操来,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充满灿烂的笑脸,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尝到了学海无涯乐做舟。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与课文的情景之中,“登山的情满于山,观海的则忘溢于海”,教学之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学习语文的佳境,从而尽可能的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位孩子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孩子语文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学习全靠自用心,老师只是引路人”。迎着新课改的浪潮,教师要做好引路人,把语文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全心全意做好导演的角色。但是由于小学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小,还不懂得如何把握自我,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的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体,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怎么交流就怎么交流。如果老师不及时发挥领航员的作用,船就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方向。一节课上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却没有充分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多重备课”的能力。
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发展语言的空间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和艺术性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能力,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而又井条有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着手开发学生的潜能。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应该在课外开拓发展语言的空间。例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赛,或者进行普通话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给孩子创造一定开拓语言发展的空间,充分挖掘语言能力的潜能。
五、科学利用评价手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正面的评价,那么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随之而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相反,如果学生得到教师过多的负面评价,就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怕上语文课,厌学语文等现象。对语文教师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使语文成绩一落千丈。所以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有助于进一步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真诚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善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微弱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知难而上,鼓励创新,追求特色,相信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贾艳玲.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J].快乐阅读,2012.18
[2] 聂文英.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指导思想[J].教育现代化,2012.05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困惑;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93-01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长期以来,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走上讲台充满信心,一段时间后开始灰心,最后是力不从心,不少语文教师步入了困惑之中。固然,写作难,作文教学更难,这无可厚非,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是其主要原因。如何解决作文教学难题,走出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
二、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有感而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一个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喜欢,乐于其中。
1、先观察积累再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言之有物。
2、先生活实践再作文。比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出的文章很有条理性,语言富有趣味性。
3、先激发灵感再作文。灵感需要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趁热打铁,让学生骑着灵感的快马进行写作,学生乐于完成,也易于完成。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的一个有趣“风波”……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这样“趁热打铁”式的作文练笔,学生写起来容易,也非常感兴趣。
三、指导观察,获取作文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辟题材,是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花雪月,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提高作文能力。
四、抓好三个阶段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五、注重三种能力培养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训练:细致地观察;有序地观察;抓住重点观察;用多种感官观察;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思维能力。要真正认识事物,不仅要靠观察,更重要的是靠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因此,作文训练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特别要加强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训练。低年级注意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中年级注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高年级要有意识地抓好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达到言之有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节奏也日益加快,因此,关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们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叶圣陶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预习中提示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要使学生领会这些方法,用它们开启知识宝库,指导学习实践。教师可以开设预习课,教会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指导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然后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适当加上批注,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良好读书习惯。
二、照抄知识要点,激发预习兴趣
预习中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调动预习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三、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通读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析读课文。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启迪思维,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赏读课文。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能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色。”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草原的美景图,直至成诵。
4.围绕预习重点,设计预习提纲。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的特点,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把预习重点贯穿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感。教学《古诗两首》教师可设计以下预习提纲:①读。读《咏柳》。可放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注意句末诗韵。②想。注意对关键词“妆、绿、裁剪”的理解,想想诗句意思,弄清大意。③议。同桌互议,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提出疑难,想象、领悟诗的意境。④诵。朗读,背诵。⑤写。默写。⑥用。回顾预习过程,并用这一过程学习第二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四、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