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老龄化
论文摘要:解决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它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养老问题已非常迫切摆在人们的面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巢老人孤独而寂寞
据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发达城市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形成家庭生活无人照料的孤独而寂寞的空巢老人群体。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关心,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二)“四二一”家庭模式难以承担养老问题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四二一”(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模式已经非常普遍。两个独生子女组建家庭后要承担四位甚至更多老人的赡养及照料。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青一代工作、生活压力普遍加大,外出打工与经商多等客观因素存在,必然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照料老人。
(三)老年人经济拮据影响生活质量
城市老人随着退休,工资收入明显下降,如果没有子女的资助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假如没有退休养老保险金(特别是农村老人),加上沉重药费负担,生活的拮据就可想而知,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老年人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身体健康状况差是非常普遍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对本街道辖区的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1305名老年人中,患有各类慢性病的就有1035人,占调查人数的79.13%,说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非常突出。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党的十七大以较长的篇幅描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在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中,重点提到了要加强老龄工作。毫无疑问养老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呼吁政府推动,逐步建立完善的养老机制
做好养老工作是一项得民心,暧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的推动引导具体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政策,三是协调。特别要建立专项资金帮助生活困难尤其农村老年人。
(二)动员社会参与,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机构
1、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建立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养老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对其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缺少家庭照顾的高龄老人,仍需要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使他们在养老机构得到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体现“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和尊严”的老年人基本原则。也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对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社区应该将他们列为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对他们要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
其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
2、从整台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入手,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3、从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养老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
4、从提高老年人健康入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更渴望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籍。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弘扬传统美德,大力倡导家庭亲情关怀
关键词:高校;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15-04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老同志的关怀和爱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指社会提高老年人健康的供给程度和老年人口健康需求的满意程度,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的老年人对生命及社会环境的认同感[1]。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就对生活质量进行了测量,并认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2]。后来许多学者又从社会、心理、经济收入、躯体健康等多个角度对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了研究[3--6]。我国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出现于20世纪80—90年代。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主要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针对中西部的研究则较少,特别是针对高校离退休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几乎没有。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经济、社会等多方的影响[7]。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众多的少数民族,其高校离退休人群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地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很大。因此,对云南省高校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涵盖云南农、林、医、师、工、综合类15所在昆和地州本科高校的926名离退休人员。其中,离休95人、退休831人、管理干部179人、教师678人、工人89人,男性占49%、女性占51%,年龄在50—59岁的占9.7%、60—69岁的 47.9%、70—79岁的32%、80岁以上的10.4%,大专以上的占74.3%、中专及高中的16.1%、初中及其以下的9.6%。其自然属性与云南省离退休人员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工具及方法
自制《云南高校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状况调查表》和Excel统计软件。运用层次分析法[8]对影响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云南省高校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文献研究和Delphi专家调查法,我们对14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和具有一定代表的离退休人员共21位作为专家进行了多次的座谈和咨询,建立了包括生活环境状况、精神生活状况、家庭和谐度、身体健康状况、适应能力、物质生活条件6个方面20个问题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9]。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用上述评价指标编制了《云南省高校离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状况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的5点记分,分别对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五选项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的分值。并按各高校离退休人员组成的10%的比例发放问卷1017份,回收有效问卷926份,问卷回收率为91%。
(二)云南省高校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1.一级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为了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我们将专家认可的6项一级指标,再次返回去请21位专家,按表1中1—9的标度值对考核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最后综合大多数专家的意见,确定出表2所示的判断矩阵。
将判断矩阵中的数字代入公式、和得得W1=0.14;W2=0.06;W3=0.11;W4=0.37;W5=0.04;W6=0.28。为进一步验证所得权重系数的可靠性,我们用一致性比率公式来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得CR
2.二级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对二级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采用比例分配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表咨询专家对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判断,并按其对重要程度采用5—1分的表述,如绝对重要的给5分,非常重要给4分,明显重要的给3分,稍微重要的给2分,不重要的给1分。然后汇总专家意见,对同一指标的赋值求其平均值(mj为给j指标评分的专家人数,Xij为第i个专家给j指标的评分),然后将每一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二级指标平均分值相加,根据每个指标得分所占总分的比值,计算出该指标的权重系数,同时计算各指标满分率(m'
j为给j指标评满分的人数)来分析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计算变异系数(其中标准差)来分析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最后以算术平均值大于3.0,满分频率大于0.1,变异系数小于0.25为标准来选择二级指标,根据对21位专家打分结果统计,20项二级指标均符合以上条件,具体见表3。
(三)用综合评分法计算云南省高校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综合得分
1.二级指标的得分计算
根据回收的926份有效问卷,对统计数据进行了整理,得到各二级指标在各评语集上得分所占比例(见表4)。
代公式Bn=A×Ai+B×Bi+C×Ci+D×Di+E×Ei(Bn为二级指标得分;A、B、C、D、E为各二级指标对应的评语集得分,其中很好5分、好4分、一般3分、不好2分、很不好1分;Ai、Bi、Ci、Di、Ei为各二级指标在各评语集上得分所占比例),求出了各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如表5。
2 .一级指标的得分计算
根据各二级指标得分和权重,代,计算出影响云南省高校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的六个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如下:生活环境情况3.35分、精神生活情况3.50分、家庭生活情况3.68分、身体健康情况3.67分、心理适应能力情况3.50分、物质条件情况3.66分(其An为第n个一级指标得分、Bni 为第n个一级指标下第i个二级指标得分,Bni 为第n个一级指标下第i个第二级指标权重系数)。
3.计算云南省高校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综合得分
代(其中An为第n个一级评价指标得分,Wn为第n个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得云南省高校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综合评分3.61。
四、结论
(一)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云南省高校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的总体评分为3.61分,处于中上水平
离退休人群对生活质量6个方面的评价分数由低到高依次为:生活环境3.35分、心理适应能力3.50分、精神生活3.50分、物质生活条件3.66分、身体健康状况3.67分、家庭生活3.68分。说明云南省高校离退休人群的家庭生活处于较好水平,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条件、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一般水平,而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环境方面则相对较差,需要在这两方面重点下功夫。
(二)家庭生活得分最高,为3.68分
这个指标说明,离退休人员对家庭生活较为满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人口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已经向核心家庭模式演变,家庭规模小型化,其结果是传统的家庭功能明显弱化,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也开始下降。教师们的传统家庭观念比较强,而现代社会大多数子女不与老人同住,这使老年人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加深了老年人对子女的牵挂和思念,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一是要把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要继续落实和巩固家庭养老的整体功能,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为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二是要指导老人处理好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为离退休人员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三是要不断提高老人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为离退休人员的家庭生活、身体健康提供物质保障。
(三)身体康状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得分为:3.67分、3.66分,处于中等水平
在身体健康状况这一指标中,身体健康状况得分为3.63分,生活自理能力为3.68分,说明离退休人员的身体基本上保持良好状态,生活能够自理。而物质生活条件这一指标中,经济收入得分3.68分,住房条件得分3.63分,说明离退休人员对他们的经济收入和住房条件基本满意。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事业单位工资进行了改革,高校离退休人员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实施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身体锻炼,尽力实现生活的自理。因此,经济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10],要加大经济投入,继续落实和完善工资改革、医疗保障等制度,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生活舒适提供保障。同时,对那些需要特殊帮助的人,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慰藉[11]。
(四)精神生活和心理适应能力分别得3.50分和3.50分,处于中等水平
在精神生活这一指标中,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恐惧感、失落感和孤独感几项指标得分分别为3.30分、3.48分、3.65分、3.73分,说明离退休人员尤其是男性参加文体娱乐活动的很少,与相关研究一致[12],并且对衰老和死亡充满了恐惧。心理适应能力这一指标中,对离退休生活的适应、经常心情、衰老感的得分分别为3.54分、3.50分、3.43分,说明离退休人员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离退休后,由于社会地位、角色的改变,使离退休人员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情绪上的极不稳定,从而导致老年人抑郁症、离退休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13];有的生活消极,不太愿意参加活动,精神生活满意度较低。为此,一是学校和社区一是要尽量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 做到“老有所乐”,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二是要为老年人搭建各种发挥“余热”的平台。高校应建立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库,在社会和老年群体间搭建好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重新回归到社会的舞台,发挥“余热”,体现价值,充实他们的晚年生活。三是加强老年的心理咨询与调适。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尽快适应离退休生活。
(五)生活环境得分最低,为3.35分
在这一指标中,居住地自然环境得分3.42分,老年活动场所得3.50分,单位关怀得3.36分,社会提供条件得3.23分,居住地医疗条件得分3.21分,说明离退休人群对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太满意。也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社会环境,安全的活动场所,单位的人文关怀,优越的社会条件和良好的医疗条件,这些都是老同志们所期盼的。学校和社会要在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上下工夫。一是要加大投入,进行环境建设。二是要加大对老年活动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安排一些健身型、益智型、陶冶情操型、交流型等室内外老年人活动场所,丰富老人的活动,增进老人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J].人口研究,2002,(5).
[2] Weinstein M C, Stason W B.Study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people [J].New England Journal Medicine, 1977, 29(6): 716 -721.
[3] 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4] 刘渝琳,王路,赵卿.中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4):34-39.
[5] 张亚琴,曾慧,程红平.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24):74-76.
[6] 陈英姿,邓俊虎.长春市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评价[J].人口学刊,2011,6(6):27-33.
[7] 李杨春,王丽,张茜.新疆石河子市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J].农垦学,2009,(5).
[8] 单青,聂良华,沈其君.层次分析法在科室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9,16(1):29-31.
[8] 傅再军,商茹,赵平,等.高校离退休人群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
[10] 陶国枢,刘晓玲,陈丰.北京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老年杂志,1997,17(4):197-198.
[11] 张琳,宁艳花,姚丽,等.银川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9(27):2.
【关键词】南充老人;生存;养老;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21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成为全球性、战略性的社会问题。预计到2016年,南充市老年人口数将突破150万人,老年人口高峰期即将到来,如何应对,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是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近年来,南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老年人优待政策,为全市老年人提供了较好的生活保障。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现将有关情况形成报告,供参考。
一、全市老龄工作现状
据市老龄办提供的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底,南充市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3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8%。其中:65岁以上的95.58万人,80岁以上的22.5万人,100岁以上的405人。近年来南充市政府从政策层面加强了老龄工作,成效明显,使绝大多数老龄人口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老年优待政策。①南充市辖三区规定了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据统计,2012年全市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3.2万人次);②全面实行了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进入公办园林景区游览。上述优待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出行、健身、娱乐等需求。
二是老年人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有效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2012年,享受各类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数为113.28万人,占老龄人口的85.4%,其中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共27.5万人,占老龄人口的20.4%,年发放养老金36.1亿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4.86万人,占老年人的3.6%,年发养老金12.6亿元;享受农村新型养老保障老年人83.04万人,占老年人数的70.4%,月人均享受养老金55元;社会医疗保险住院补助老人2.9万人次,年人均报销6000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老人住院8.75万人次,年人均报销1672.2元。
三是扩大困难老人社会救助面,维护老年人的基本生存权益。2012年,南充市享受城乡低保的老人达到29万人,月人均补助116元;城市医疗救助老年人10.16万人,人均救助1819元;救助失能空巢老人7.36万人,委托照料1.15万人,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慰问老年人3.7万人,人均金额300元。顺庆区、高坪区、仪陇县对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给予生活补助,年人均补助300元;
四是老年机构健全,人员经费得到了基本保障。保留了老龄办机构设置;兴办老年大学8所,现有管理人员40人,学员5857人;老龄协会会员14.82万人;老年体协会员9.68万人。上述机构和单位均给予了相应的人员和经费保障。
五是尊老爱老助老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开展重大节假日慰问贫困老人、志愿者进社区服务孤寡老人、创建省级敬老模范县、评选孝亲敬老道德模范、设立全市敬老月以及承办四川省第七届老年运动会等活动,营造了较好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
二、南充老年工作存在的问题
南充市老龄工作虽然近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任务重,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负担加重
中国老龄化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的形势下到来了,目前家庭供养越来越多地呈现为一对夫妻赡养4个老人,供养1-2子女的模式。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家庭养老承受能力弱、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社会负担越来越沉重。
(二)养老设施不能有效满足机构养老需求
目前,全市现有养老床位3.2万张,其中公办养老院床位2.9万张,私办养老院床位0.3万张,养老床位占老龄人口总数的4.7%。供需严重失调。呈现出养老床位少,一床难求现象,大量有入住愿望的老年人不能进入机构养老。
(三)养老院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全市规模较大、设施相对较好的公办养老院屈指可数。排位靠前的有顺庆“李家爱老养老院”床位1000多张,“亲情树”养老院200多张,西山“金泉养老院”150张。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养老院、敬老院硬件设施差,人手少,服务人员素质低,脏乱差现象突出。特别是民办养老院,处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他们一方面以价格低廉吸引老年人入住,另一方面以降低服务标准,减少服务人员,简化设施配套来降低成本,致使入院养老的老年人基本护理、饮食起居照顾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四)政策投入还未完全到位
南充市老年人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同时保障水平不高,医疗保障问题尤其突出,贫困老人生活医疗救助还没有完全做到及时救助、足额救助;空巢高龄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还缺位;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人集中活动场地设施偏少;农村敬老院仅局限于满足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不能满足大量留守空巢老人的需求;对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给予生活补助还没有在全市全面推开,优待政策覆盖面小。
三、对策与建议
解决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它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颁布实施,做好新时期老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搭建政策平台,扩大养老设施规模
养老是一项民生工程。面对老龄化问题的逐年加剧,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兴办养老设施是不现实的,应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加快社会集中养老设施建设。政府在土地、税收、水电气、电视收视费等方面出台特殊优惠政策,发动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慈善机构、爱心人士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建、捐建敬老院,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参与到敬老院建设和服务工作中来。
(二)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加快实施“十二五”老龄事业规划
南充是一个人口大市,老年人的绝对人数多,老龄化进程快,必须做到未雨绸缪,争取国家“养老示范基地”、“阳光计划”、“爱心护理工程”项目支持,认真实施《南充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进管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提倡居家养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和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站
居家养老是南充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南充市大部分老年人拥有自己的产权住房,这是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而且养老机构存在的一些弊端不可避免,比如提供同质化的生活,对老人自身也有一些条件要求,如基本生活能自理等。因此,无论老人还是子女,都更愿意老人生活在熟悉的社区和家庭,未来回归社区和家庭也是老龄化国家的共识。针对目前南充以居家养老为主要形式的现状,建议加快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建设,为居家养老人员提供阅读、娱乐、交流、看护等日间照料服务;加快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聘用专门工作人员,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上门服务,对低收入高龄失能空巢老人实行免费服务,对其它社会老年人实行优惠收费服务。
(四)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
老年工程,也是稳定工程,养老服务是事关广大老年人晚年生存权益保障,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建议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对各县(市、区)目标考核内容,强化督查,逗硬考核,确保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五)加强载体建设,大力营造爱老敬老良好氛围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老龄化社会;慢性病;社区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133-02
人口老龄化是个世界性的变化趋势,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效应和人均寿命的提高,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正在逐年递增,从1964年的4.52%增加到了2005年的9.07%,而且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所以老年人口绝对数字大,人口老龄化具有加速的趋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预计2050年将升至28%以上,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加上长期接触慢性病危险因素,成为主要的慢性病人群。人口老龄化导致老龄人口医疗费用大幅上升,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其他人群的3―5。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支出仅仅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提供支持,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患者的晚年生活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市退休人群的生活状况与疾病支出费用的分析,提出如何通过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缓解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保障现状
1、高龄老人的经济现状
经济保障是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制约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的基础条件。高龄老人(80岁以上)的经济保障条件要比中龄老人(70―79岁)和低龄老人(60―69岁)差许多。2000年的数据表明,农村高龄老人依靠离退休金和自己劳动提供经济来源的男性为13.1%,女性为2.2%;城镇男性为50.9%,女性为11.7%。依靠社会福利提供经济来源的高龄老人较少,农村只有6.3%,城镇也只有7.2%。依靠家庭提供经济保障的高龄老人的比重相当大,农村女性为90.2%,男性为79.5%;城镇女性为77.5%,男性为41.6%。从高龄老人总体而言,依靠离退休金和自己劳动所得的仅占20%,依靠社会福利作为自己经济来源的只有7.2%,而依靠家庭保障经济来源的占到76.4%,其中城镇占到62.2%,农村则高达85.9%。依靠离退休金作为经济保障的高龄老人的比重,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呈迅速下降趋势,依靠家庭作为经济保障的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呈飞快上升趋势,从中揭示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高龄老人的经济自主能力是最脆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依赖家庭,经济保障力越来越差。这种几乎完全依靠外来供给的经济来源在家庭矛盾,疾病威胁,慢性病消费的几大因素的影响下,持续的供给非常不稳定,造成了老年患者晚年经济收入很容易受到影响。
2、高龄老人的医疗保障现状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口不可或缺的,是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制约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人老体衰,功能退化,多病,是老年人的常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患病率高达39.2%,是年轻人的6.5倍,因而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急切而量大,尤以高龄老人为甚。从2003―2010年,我市在保人群的退休职工由33113人上升至84390人,退休职工办理慢性病由4064人上升至14382人,退休职工中慢性病患者由2003年的4064人上升到14382人,增长率253.88%,尤其以高血压,糖尿病两类基础慢性病发病率高,高血压患者由2003年2895人上升为2010年10316人。8年时间增长率为256.33%,糖尿病患者由2003年的2097人增长为2010年的9188人,增长率为338.14%。在我市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支付分析钟,高龄患者由于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出现轻度的增加,但是,自付金额却因为总费用的上升增幅明显,医疗保障问题上,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提高享受公费医疗者比重下降,而依靠家庭者的比重逐年提高。这就意味着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额的医疗费用越来越多的由自己和家庭来承担。从上面对高龄老人经济、医疗保障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家庭养老在新时期又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给高龄老人经济、医疗保障的困境雪上加霜,致使高龄老人成为老年人口群体中最为脆弱的部分。
二、医疗保险政策
1、老年人的医疗保险政策缺失
在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或企业按照“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已经扣除了工人工资的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医疗保险费,并承诺在工人退休后让他们继续享受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因此,老年人在他们工作时并没有也不必要为自己防老看病留下积蓄。退休老人就是在这样的结构背景下无可奈何地过渡到新医保模式中的,他们在自己的账户积累为零时,也正是他们最需要医疗服务时,被强迫脱离原有的实报实销的医保体制。新医保模式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显著标志为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的理念设计而成的,但这种低水平基础上的基本医疗保健的标准却是按照全人群来设计的,对因年龄差异引起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同,制度设计还不周全。从某种意义上说,“低水平”和“封顶线”乎专为老年人而设。最需要医疗服务的是老年人,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的人员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也最大。实际上,以保障劳动者”基本医疗保健”为制度目标的医保模式大多以劳动者自身具有较强的自我保障能力为基础。但是,由于制度性的原因,老年人并没有这个基础。尽管医保制度的改革对社会各类群体都将造成种种影响,但是,受改革冲击最大的却是老年人。在他们年轻而不太需要医疗服务时,曾经向政府或企业缴纳过医疗保健费,并且得到了政府对他们年老时身体健康的美好承诺。真正进入暮年时,却实实在在地面临着基本医疗保健难以保障的风险。
2、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困难
现行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会放大我们解决老年医疗问题的难度。(1)现行制度覆盖范围过窄。(2)现行制度的资金筹措能力、积累额很有限。(3)现行制度的资金分配、使用、保值增值、管理与监督等,存在很多漏洞。(4)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贫富阶层利用卫生资源的差距大,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薄弱。(5)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撑。主要表现在当前的医疗管理体制、医院的职能定位、药品的生产流通体制、相关监督机制等,存在着诸多漏洞和制度/失灵0问题。从而造成医疗卫生领域寻租空间大,资源分配不公、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药品价格虚高不下。(6)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7)缺少能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辅相成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影响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少子老龄化,对我国的老年照料能力的考验是日益严峻的。缺少完善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支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日益严重的人口老化国情面前,无疑是困难重重。总之,要有效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挑战,还需要尽快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三、对策与建议
1、对高龄老人实行医疗补助制度
作为临时的过渡办法。对城镇中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上的高龄老人,每年给一定量的“医疗补助金”,专人专用,年末有余,可转入下年继续使用;提高高龄老年患者的疾病报销比例,如按照70岁为基准,年龄每增加2岁,报销增加一个百分点。
2、加强和完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建设,以利健康老龄化的发展
2000年高龄老人资料显示,因为路远不去看病的高龄老人,城镇为7%,农村为14.8%,由于行动不便未去看病的高龄老人,城镇为27%,农村为29.3%,说不清原因而没去看病的高龄老人,城镇为43%,农村为34.7%。这一组数字说明,我们的老年医疗保健网络还很不完善,分布不均,医疗保健服务还很不到位。因此,我们建议要加强和完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地域分布要合理。
3、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卫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地点分散,收费低廉,管理方便,就诊方便的特点。通过广泛设置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让社区老年人就近诊治,让社区医疗机构增加收入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待遇,减少老年患者到大医院就诊排队,划价,记帐,取药的不便,通过增加医疗收入吸引更多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从而达到医疗机构生存,社区老年患者就诊难度下降,医疗支出减少,患病及时监测,管理和治疗双赢的局面。通过增加医疗保险定点,提高报销比例,提供低廉的卫生服务。减少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就是在另一方面增加养老资金供给,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就是减少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走向良性循环,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劳颖谦,男,桂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曹伟洁,女,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桂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李英丹,男,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蔡芸,女,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
参考文献:
[1]柳玉芝,张纯元.高龄老人的经济和医疗保障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1期,12-16页.
[2]徐丽.老龄化趋势给医保基金带来的挑战及对策分析―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12期,5-59页.
[3]陈可冀.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2009年7月在浙江省6县(市、区)22个村开展调查,通过入户问卷调查、集中座谈、个别访谈,访问农村高龄残疾女性51人。调查发现,她们丧失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决策和实践中必须引起各级政府足够的重视。
一、调查分析
(一)人口特征
1. 年龄分布
被调查的51人平均年龄84.27岁,其中80~84岁的31人,占总数的60.78%;85~89岁的13人,占总数的25.49%。90岁以上的7人,占总数的13.73%。
2. 残疾类型
51人中,肢残23人,占45.09%;精神残疾12人,占23.53%;视力残疾16人,占31.37%;听力残疾3人,占5.88%。肢体残疾、精神残疾所占比例高于全省比例。高龄残疾老人机体老化,调查中许多老人因脑中风瘫痪在床;或老年痴呆或白内障而失明,使他们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但是,绝大多数高龄残疾女性并没有在当地登记为残疾人。
3. 婚姻状况
调查中,所有高龄残疾女性都有过婚史,且无一人离婚,反映了农村女性老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以及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姻模式。老人的高丧偶率不可避免,调查中,丧偶老人39人,占总数76.47%;与配偶一起生活的12人,占23.53%。
(二)主要问题
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问题突出,需要特别关照、保护。
1. 经济供养依赖性强,供养水平低
农村高龄残疾女性多数无固定收入。被调查的51人中,62.75%的老人依赖家人(指子女、孙子女或配偶)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政府或村集体提供津贴是第二经济来源,占31.37%;具体项目包含低保补助、空巢家庭补助、残疾人补贴、高龄老人补贴、农村老干部年终补助、征地补偿费。64.23%的老人月生活费平均支出不足300元,其中11.38%的老人没有现金支出。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老人潘淑君,长期瘫痪,其子女及地方政府提供养老费每月120元,日常生活照料由其丈夫承担,强度不堪负荷。余杭区鸬鸟镇前庄村吕林珠,与患癌症儿子生活,贷款筹集的每个月509元养老保险金为儿子占用,只拿出50元给老人当生活费,老人既不就医也不吃药,处于极低水平供养状态。
调查中发现,虽然浙江许多地方近年来依托地方经济实力,建立了残疾人补贴、农村老年津贴制度,但具体实施中,高龄残疾老人行动不便,多委托子女代领,常被子女侵占,老人担心主动索要会影响亲子关系,而放弃争取权益。
2. 求医问药难,照护康复更难
51人均患有各类疾病,常见病、多发病一般不治,重急病能拖则拖。由于老年重症疾病治疗费用高,住院时间长,一旦卧床不起一般不会送到医院救治。新农合虽减轻了一些医药费,但高龄残疾妇女医药费,仍有72.06%需家人支付,20.59%的老人需自己承担医疗费用。老人患病,家庭便陷入困境。高龄残疾老人患病或卧床护理则更加困难。调查表明,老人患病后照料,配偶照料的占32.93%,子女照料的占72.36%,无人照料的占2.85%。尤其是高龄痴呆老人没有康复治疗机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子女不能外出打工,背上沉重债务,子女因照护或债务产生矛盾,导致家庭不和。
3. 生活单调,医疗康复需求强烈
高龄残疾老人几乎都在所居空间度日,精神生活非常单调的,独居老人更是倍感孤独。调研探访的高龄残疾老人,多数目光呆滞、神情木讷;有些残疾老人躺在床上,呈无知觉或半知觉状态,没有交流能力。她们的生命活动仅剩下吃饭、排便与睡觉。
调查显示,虽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农村高龄残疾女性老人生活质量却很低,生存状态并不乐观。35.29%和31.37%的被调查高龄残疾妇女老人将“医疗需要”和“生活照料的需要”视为第一需求,45.10%和31.37%的老人将“增加养老费用、经济或物质供养的需要”和“医疗需要”视为第二需求。最为老人所期盼的三项需求依次为“医疗需要”、“增加养老费用等经济需要”、“生活照料的需要”。可见农村高龄残疾妇女的需求尚停留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与经济物质供养层面,精神慰籍的需求并不突出。
二、政策建议
农村高龄残疾女性,是弱势群体中的最困难群体,使她们也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中国社会政策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内,考虑农村高龄残疾妇女特殊情况,分年龄段、分层次、分条件地发放农民基础养老金。根据《浙江省政府关于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从2010年1月1日起,凡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可享受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鉴于年满60周岁老人群体是分层的,农村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是急需获得帮助的对象,希望有关部门提出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年龄段、分层次、分条件的国家补贴预算。
(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研究建立高龄残疾老人长期照料服务补助制度。要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大对村级卫生室的投入,加强村级卫生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向农村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的普惠型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目前农村老人就医状况。建议对高龄残疾老人新农合医疗费报销比例适当提高;看病自费部分,困难老人可予减免。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建立高龄残疾老人长期照料服务补助制度,补助标准可综合高龄岁数、失能等级、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等要素,分成若干等级,以现金或服务券形式下发。实行“政府采购服务”,指定专人照料,给予补贴。
(三)构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体系,针对农村高龄残疾老人最急需解决的生活照料问题,提倡构建多元化的照料服务体系。巩固家庭养老模式;开发乡镇敬老院养老护理功能,接收非五保条件的高龄残疾老人入住敬老院;充分发挥乡镇和村老年协会与邻里资源,探索建立老年互助制度,就近保障高龄、失能老人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