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范文第1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变得更倾向于银行、保险、证券等新兴服务部门,未来服务业的竞争将逐渐转向以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新兴的服务产业的竞争。中国金融业起点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大力推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结构升级,打造良好的金融服务贸易平台,对于提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要素条件分析:资本分析。资本是金融服务贸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较小,因此扩大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提高资产质量将极大的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截止2010年年底,中国的不良贷款率降至 1.1%,资产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与金融服务贸易强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人力资本分析。人力资本是一个会影响一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大量高素质金融人力资本的金融机构可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有效降低竞争成本。目前我国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银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低,我国金融机构缺乏优秀的金融服务贸易专业人才。

技术资源分析。技术也是影响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市场,必须有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在技术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金融服务者研发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拓宽金融服务者的服务渠道,优化金融服务业的成本结构,为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利润。

需求条件分析。 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还受金融服务贸易需求的影响。金融服务贸易需求包括进口需求和出口需求,从2006-2010年2006-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看到,当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需求和出口需求相对较小,同时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改善,社会需求越来越旺盛。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分析。波特认为:一国产业或企业,相关及配套产业健全与否,是决定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表1显示,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的相关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当前金融服务贸易强国相比较,仍有一定差距。

表1 2010-2011年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单位:万元)

年份 信息系统集成 信息技术咨询 数据处理和存储 集成电路

服务收入 服务收入 服务收入 设计收入

2010 31166873.2 11998876.1 17634255.3 4496857.1

2011 40835066.3 18015462.3 30660054.0 6320067.6

2012 55832575.8 24353980.7 41560128.7 7702274.0

资料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分析。为了提高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全面的战略规划。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目前在华投资银行营业机构少,其资产占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小。由此可见,中国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还不够,中国金融机构目前仍处于被保护状态,这对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政府政策和机遇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被称为“看得见的手”,中国的情况告诉我们,从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到金融服务贸易监管措施的实施,都与政府密不可分,政府制定何种法律政策,将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产生很大影响。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于发展金融服务是一个好机会。

三、提高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扩大资产的规模,提高资本的质量。中国应增加资本投入,提高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为鼓励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可增加对其财政拨款,提高金融企业的软硬件设施水准,提升金融机构的实力,优化金融市场的外部环境。规范市场投资行为,吸引外国投资,进一步改善国内的金融和保险机构的盈利能力,扩大其资产规模。在关注资产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资本的质量,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严格审核贷款的审批条件,进一步做好贷款风险预警措施工作。

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高质量金融人才的竞争。中国的金融机构应建立金融人才储备,一方面可以加强我国内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在发达国家工作的华人为我国金融机构服务,把国际市场的先进经验带回国内。与此同时,中国也可以在国外建立金融机构,吸纳国外金融高端人才为我们服务。

加强技术研发,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技术,加强技术研发,加快国内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出高技术、高知识、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注于电子金融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金融资讯服务,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以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水平。

拓宽渠道,扩大需求。目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逆差,要注意解决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需求的问题。对于这问题,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有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外商投资企业,来刺激国内金融服务贸易的需求,还可以开展海外市场,增加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需求。

支持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竞争力提升。在当前形势下,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有相关产业的支持。相关及配套产业,包括传统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以和信息技术产业。我们应该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竞争优势理论;服务贸易;竞争力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概述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0年1985年、1990年提出的竞争三部曲,《Competitive Strategy》、《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构筑而成的,该理论认为该产业甚至一国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一国特定产业是否俱备国际竞争优势,即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取决于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是否具有优势,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两个辅助要素,四个基本要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其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以及两个辅助因素。

还有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一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例如,第三次世界革命),进行生产创新,制定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一国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波特认为繁荣是政府的选择,政府合适的角色是市场的辅助和催化剂,为企业创造获取竞争优势的环境[1]。

二.竞争优势理论在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一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和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正从比较优势理论方面解释了旅游服务贸易中,但是实际情况来看,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绝非仅靠一国的比较优势就能形成竞争优势,而是依靠本国或本产业比较优势并结合竞争优势理论来提高一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别从竞争优势理论的四个方面阐明。

第一,从生产要素方面上来说,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是依靠高级生产要素的获得,在旅游服务贸易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旅程中,他们不再单纯地满足于视觉的享受,更重要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所相关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科技知识甚至更多方面获得了解,期望达到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优秀的导游以及当地的相关咨询机构,也就是上述所说高级生产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因此,我国要促进旅游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就必须大力提高我国旅游业的人力资源水平。

第二,从市场需求条件方面,国际市场需求是一国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没有国际市场需求,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将无从谈起,本国旅游企业的生产规模取决于旅游服务贸易国际需求状况和国际市场的大小,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需求刺激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又依赖本国旅游企业的发展,所以旅游服务贸易的市场需求是发展旅游服务贸易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三,旅游服务贸易作为一门关联性涉及度较强的行业,从其相关产业或支持产业来说,只有优先发展此类行业才能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发展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住宿业,娱乐业等。

第四,从企业战略结构的制定和竞争优势分析,企业的良好发展才能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应用于旅游业,即旅游业竞争力的提高来源于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的合理战略结构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证。企业产销规模的持续膨胀迫使企业的竞争意识需要提高,并以此为出发点提高各方面竞争力。

第五,从政府政策及机遇角度来看,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政策和机遇扮演与促进所有贸易发展一样的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形成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四个要素条件着手,进一步可知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获得是依赖竞争优势理论[2]。

三.竞争优势理论对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启示

(一)转变传统发展的观念,提高服务业的发展的重视程度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十五规划中才首次提到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并未形成一个完善可实际执行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对服务贸易的政策和管理都不到位,因此导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薄弱与对服务业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在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与发达国家差距过大。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3]

(二)强化进出口结构的优化,保持并增强传统型优势,发挥潜在优势

随着目前这些产业中所要求的知识及技术含量的提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传统的优势,就必须充分强调培养高级生产要素,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从另一方面来看,挖掘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不言而喻。只有大力发展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才能确保与国际同行激烈竞争时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我国的服务贸易真正享受到货物贸易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三)扩大内需,挖掘国内潜在市场,推动内需导向型服务产业的升级

刺激消费者行为,挖掘国内潜在市场,对于一国建立竞争优势有重大作用。通过引导实施一系列促进消费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消费行为合理化、多样化。一方面从内需的增加和结构变化引导厂商对于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使有高技术含量,大市场需求、出口前景好的高关联度和高附加值服务产品。全面规范国内服务消费市场,以优良的服务消费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吸引人群扩大服务消费水平,从而作为依托带动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对新市场的开拓能力等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必须有一套可行的创新机制作为保障。首先,政府要加强引导和示范作用,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带动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国际合作,使企业在对外开放中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其次,企业应有不畏风险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化险为夷,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开拓市场,主动挖掘国内不同层次居民和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五)政府可以在以下方面更多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1.减少体制垄断的副作用,培育有效的市场,使企业公平竞争并优胜劣汰,并与国外资本集团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2.通过产业、货币、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企业资源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聚集,一方面保持传统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法规着手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以保护国内企业。

3.持续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使高级要素的培育成为长期不变的战略任务。

4.在大量引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集团的同时,更要鼓励服务企业勇敢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李良波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j]商业经济研究 2006年第35期

[2] 宋瑛 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启示经贸论坛[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

[3] 宋瑛 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启示[j]经贸论坛《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国际服务贸易 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

截止到2013年6月21日,中国共建有独立学院292所,其中有162所建校刚满10年,还有130所独立学院建校不到10年。虽然各个独立学院和其校本部相对独立,但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即对市场人才需求敏感,又受到校本部专业设置的影响。因此,作为经管类传统的热门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也成为独立学院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现在全国有80%以上的独立学院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

随着服务贸易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趋显现,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起服务业和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这种结构性转变预示着在中国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加强对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将成为一种趋势。

一、独立学院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现在开设有国际服务贸易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高校数量不算多,一些高校即使开设有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对其也不够重视。传统高校中,更多的是对国际贸易传统核心重点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研究,专门针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研究很少。顾和军(2009)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案例教学做了思考。孙雅玲(2010)和田园(2013)就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倪绰媛(2011)探讨了融合式教育方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应用。但是,这些研究针对的是公立高校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教学而进行的相关研究。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学生编写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也较匮乏。

随着中国服务业和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对服务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内高校却普遍缺乏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这已成为中国国际化经营的短板。因此,加快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专门型和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独立学院的本科学生和公立高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接受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专门针对他们来设计一套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体系,即能将国际服务贸易的知识向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体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色,又能通过专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觉得该课程贴近现实,能让他们学以致用。

二、独立学院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1.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和国际货物贸易一样,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为理论政策与实务两大块。现在国内的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主要偏重理论政策这一块,实务则很少涉及。现有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绝大多数都没有深入触及实务内容,主要讲授的不外乎是服务贸易的概念与统计、服务贸易体制、服务贸易理论、服务贸易政策与政策工具、国别服务贸易概况、分部门服务贸易概况等模块,很少从微观角度来分析服务贸易企业,如一家从事国际旅游的公司,如何经营与报价,因而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过于偏理论性和宏观,缺乏实操技能的训练,与个人将来的就业竞岗无甚关联,因此学习兴趣不大。

当然高校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不怎么讲授实务内容也有其客观原因。国际服务贸易的很多部门,如国际金融、国际法律、国际税务等,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不像国际货物贸易有一整套统一的规范和流程,而且许多高校也开设有专门的国际金融、国际法律和国际会计专业,因此在国际服务贸易课堂上深入地讲解这些领域如何进行实操训练也不现实。可是,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摇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服务是办学宗旨。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探索并形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国际服务贸易实务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认同感,是讲授该课程的独立学院教师应努力的方向。

2.独立学院国际服务贸易实务教学内容的设计

通过几年国际服务贸易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国际服务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应主要集中在分部门服务贸易这一块。对于这一块的讲授,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一是从中观层面来向学生介绍某一分部门服务贸易的概况,主要讨论该部门或行业的基本特点、行业的具体分类、具体行业的业务类型、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同国家在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讨论,采用一些较具时效性的话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分析娱乐部门国际竞争力的时候,可以引用《来自星星的你》诱发的韩流热潮来分析韩国娱乐行业有哪些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的地方,韩流又是如何带动韩国制造业及其它服务业如旅游业的发展的,政府部门和行业本身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培养中国娱乐业的国际影响力,使华流也能走向世界。

二是从微观层面来进行分析,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到行业内部的企业,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和课题讨论的方法,与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相结合,来探讨一家服务型企业如何通过市场调研进行国际市场定位,如何找准经营方向,如何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申请开业,如何进行涉外经营(包括寻找客户、服务定价、服务成交方式、服务发售渠道、服务维护等),如何应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的起伏。例如讲到国际租赁服务贸易,不仅要分析中观层面的国际租赁机构及其类型,还要从微观层面来了解租赁业务的基本程序,对租赁服务合同进行解读,并学习租金的计算方式。对这种微观层面的分析,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但求有所启发与收获,能让学生了解一个从事国际服务贸易的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和管理方式,以及企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创新求变,乃至壮大辉煌,又或者企业是如何固步自封而导致衰败与灭亡,从而使学生了解市场竞争的残酷性,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并激发其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北京途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来分析这家在线旅游公司如何将互联网与传统旅游产品结合,创新旅游服务,满足客户体验,不断发展壮大,并在2013年成为中国5A级旅行社的。由于有些学生已有出国旅游经历或渴望出国旅游,这种讨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线旅游网站又提供了丰富的在线资料供学生们做调研分析,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促使他们思考如果自己创办一家互联网服务企业,该如何做,要进行哪些前期准备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

3.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内容的完善

当然,除了要加强实务内容的教学,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内容的改进也不容忽视。这需要教师及时跟进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最近发展,在强调理论前沿性的同时,也发注重应用性和实证性,把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进国际服务贸易的授课中去。同时老师也要敏感于各国或地区服务经济和服务贸易政策的最新动态,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服务贸易宏观层面的发展态势,提高学生对国际服务经济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三、独立学院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完善

笔者结合公立高校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在自己几年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独立学院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融合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

1.多种教学手段――讲授、课题讨论、案例教学和讲座

“融合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首先要求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融会贯通,以提升教学效果。

1.1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作为最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导学生学习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统计方法、服务贸易体制、服务贸易理论等内容上是必要的。通过老师的分析和解释,学生能对国际服务贸易知识有一个整体了解,为后面其它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1.2课题讨论

课题讨论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是引发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力手段。课题讨论可以采取不同形式。

师生可以就一个论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相互之间进行补充和辨论,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一份共识。例如在讨论台湾是否应该搁置海峡两岸服贸协议这个论题上,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了解中国已有的区域服务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分析海峡两岸服贸协议的发展过程与搁置现状,并组织学生就台湾是否应该搁置,大陆政府如何应对搁置提出自己的观点。

老师也可以将一个论题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或方面,并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选择一个部分和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报告。例如在学习服务贸易壁垒的内容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来分析中国对于阻止外国服务的进入设置了哪些壁垒,这里老师要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服务部门(金融、法律、会计、医疗卫生、运输、商业批发零售、广告、设计、娱乐等)来进行壁垒分析。在讨论中国的教育服务贸易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跨境支付(国际远程教育)、境外消费(出国留学)、商业存在(外国教育机构来华合作办学)、自然人移动(外国专家学者来华授课)四个方面进行分组讨论。

1.3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不仅可用于国际服务贸易实务中微观企业层面的应用性分析,在国际服务贸易的理论和政策的学习上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印度政府支持印度软件外包服务的发展这一案例来更好地理解国际外包理论和政策。

1.4讲座

如果学生想对不同行业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动态和具体运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仅靠国际服务贸易专业课老师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为学院发动不同专业的老师、不同行业的专家和企业人士,以讲座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补充与完善。例如,在系层面上,我们可以请电商专业的老师讲解电子商务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请金融专业的老师讲解国际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运营方式及最新动态。在学院层面上,我们可以请土木系的老师来讲解国际建筑工程服务,请法律专业的老师介绍国际律师服务。此外,我们还可以到校外去聘请从事国际服务的专业企业人士来为学生做讲座,使学生能够得到 第一手的服务贸易行业前沿信息。如我们可以请软件园的外资企业人员来讲软件外包的发展和具体运营,请国际货代和物流公司的人士讲解国际物流的具体操作,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给学生介绍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业务的模式有哪些,需要掌握何种知识与技能。

2.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

2.1合作式教学法介绍

合作式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为基础的一种民主的、互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先设计好,然后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能否真正接受和吸收消化,则不确定。

合作式教学法则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出发,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在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交流和对话是合作式教学法的主要方式,教学所要传授的东西不确定,学生要在和教师与其它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自己建构起来。

2.2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合作式教学法的适用性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比较适合采用合作式教学法。因为国际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领域较为前沿的学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学科体系。就理论而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对货物贸易的研究基础上的,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还有争议,专门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理论如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的交互影响理论还不够成熟,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支持。因此在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质疑和验证理论,而不是让学生不假思索地对理论全盘接受。就实务部分而言,不同国际服务贸易部门的操作有各自的特点与要求,无法像货物贸易那样有较为统一的规则与程序,而且内容又非常地庞杂,很难设计固定的学习内容,因此也必须采用合作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建议和带领下,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课题,从而形成对国际服务贸易的某些领悟,并在与教师和其它同学的交流中,了解更大范围的国际服务贸易的知识。

2.3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的应用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自己寻求国际服务贸易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应用性,不要盲目去追求理解高难度的理论内容或构建理论模型,而是要学以致用,注重通过合作式教学法所构建的知识能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帮助。因此我们将这种具有实用性特征的合作式教学法称为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可以深化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点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实际的分析能力,并通过强化互动和交流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具体到国际服务贸易这门课,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不仅强调师生和生生合作,同时也强调师师合作和校内外合作。强调师师合作即师资队伍要在系和学院层面上打通,不仅国贸专业的老师要承担这门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其它专业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老师也要参与到授课的过程中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带给学生更广的见识和更多的启发。强调校内外合作是指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能对具体的国际服务贸易工作进行提前感悟,需要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来对学生进行某一具体服务贸易领域的讲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的过程还存在哪些不足,于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计划下一步的学习。

总的来说,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应用型学习内容为导向的开放式的教学法,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间的互助合作,改学生对知识的被动吸收为主动吸收,同时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然后因材施教,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并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成长进步。

四、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业占中国经济的比重不断提升,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这要求独立学院加强对国际服务贸易教学的重视,改变国际服务贸易教学没有国际货物贸易教学重要的旧观念,并针对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加强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实务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课题讨论、案例教学和讲座等多种教学手段,并采用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和军.国际服务贸易”课堂案例教学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9): 95―96.

[2]孙雅玲.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合作武教学模式的实残与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23(3):97-100.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服务贸易;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随着我国加入WTO,在货物贸易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发展服务贸易我们并不具备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一直局限于“货物贸易”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人才需求紧迫性要求极不适应。因此要处理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知识的比例关系,增设服务贸易相关课程,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分方向定制化、模块式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深层改革,实现培养模式与市场的对接。

1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现状

1.1 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课程体系设置混乱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前身是涉外经济,开设于2002年,升本后改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8年开始招第一届本科生,本科和专科共存,2013年开始停止招专科生,其间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从专科到本科,专业名称的变化,专业教师的流动等等诸多的原因,难免由于历史惯性或者经验不足使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导致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许多课程的设置很不合理。

1.2 课程的设置上贪多求全,难有特色

课程的设置量贪多从众,难有特色,这几乎是所有高校的通病。普通本专科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拥有垄断优势地位,我校作为民办教育机构,不愿意自己与普通本专科教育之间径渭分明,造成了我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有向本专科院校相同或相关专业靠拢的倾向。我校国贸专业开设至今,周课时量都安排太多,全程所修学分要求太高,教学上是典型的“全天候”、“满堂灌”,结果学生疲于奔命,缺乏创造力。

1.3 课程设置上左摇右摆,顾此失彼

专业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容易使课程体系设置不稳定。专业或课程负责人更换,则课程设置不合理,有时重理论轻实践,有时轻理论重实践,处理不好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人才的指导思想上,大量非专业核心课甚至是跨专业的课程也进入了专业选修课的行列,处理不好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2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服务贸易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现状及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背景,计划把国贸专业分成“货物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两个方向,拟构思国贸专业旅游服务贸易方向课程体系如下:

2.1 培养目标

1)本专业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海南、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和欧美,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能够将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毕业生在涉外旅游企业中从事旅游服务组配、旅游服务客源组织、旅游服务贸易方案设计与运作设计、旅游后服务方案设计、旅游后服务提供等业务,或在旅游服务贸易研究机构中从事旅游服务贸易研究、开发业务,在高校从事旅游服务贸易教学工作业务,也可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2.2 基本要求

2.2.1 能力-素质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A.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素养,课程设置:

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理论课、经济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教育、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军训、户外运动,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B.综合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课程设置: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文类选修课、音乐欣赏、摄影、中国金融史、近代史纲、社会实践、公共关系、商务礼仪、心理学,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C.从业基本技能,课程设置:

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英语词汇、大学英语、第二外语、大学语文、财经应用文写作,以上课程评价要合格通过CET四级、六级;数据库、统计应用软件、金融计算应用软件,以上课程评价要计算机一级合格。

D.专业能力,课程设置: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旅游学、酒店管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旅游市场营销、报关、外贸单证、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谈判、国际结算、财经写作、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货运服务贸易、服务贸易英语口语、国际会展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信息系统、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实务,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E.岗位适应与拓展能力,课程设置:

实验实训、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2.2.2 培养规格

本专业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服务贸易、旅游服务基础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及综合运用管理学、统计学和国际贸易知识和解决实际服务贸易问题的能力。通过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熟练读、写、听、说和查阅英文文献;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5)熟悉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6)了解国家经济、法律、会计、国际贸易等法规和政策,及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贸易理论前沿和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发展动态,及服务贸易基本规则;

(7)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能够将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张伯伦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68-03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内既进口又出口服务产品的经济现象。在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可能成为未来主流贸易的趋势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对中国学者关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对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在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总体描述性研究(崔日明,2008),或者对影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姜颖,2007),或者研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任靓,2009)。本文致力于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内涵进行探究,在对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梳理的前提下,探究传统的、适用于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什么能适用于解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

一、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H-O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能够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出现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20世纪70年代末,以法尔维(R.E.Falvey)和克鲁格曼(PaulR.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以规模经济、需求偏好相似和不完全竞争等假设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致力于解释产业内贸易。

(一)新H-O模型

新H-O模型是在原有的H-O模型基础上经过充实而建立起来的,相关观点最早由法尔维在研究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时提出,后来进一步体现在法尔维和基尔茨考斯基(H.Kierzkowski)共同提出的模型中。

法尔维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经典的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相结合,指出许多不同厂商生产质量不同的产品品种,且这些产品品种不产生规模效应,这种情况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可能发生。资本充裕的国家1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劳动力充裕的国家2出口低质量的产品。假设两个国家对较低质量和较高质量的产品品种都有需求,在完全的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贸易必然发生。国家1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品种到国家2,并从国家2进口低质量的产品,因为产品属于同一产业,只是产品质量上存在差异,所以这种贸易是产业内贸易[1]。

如果对劳动这种生产要素进行细分,可以分为含有人力资本的熟练劳动和普通的非熟练劳动。假定质量高的产品含有的人力资本也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新H-O模型也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人力资本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非熟练劳动的产品;而非熟练劳动充裕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非熟练劳动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人力资本的产品[2]。

(二)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随着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增加,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使企业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因此,规模经济同资源禀赋一样,也是国际贸易开展的基础。如果甲乙两国的资源禀赋情况相同、技术水平相同、消费者偏好相似,那么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这两个国家之间是不能够发生国际贸易的,但是,如果这两个国家的消费者对某种特定产品(假设为A产品)的需求数量存在差异(即两国的规模经济存在差异),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仍然可以发生国际贸易[3](如下页图1所示):

在下页图1中,横轴代表产量,纵轴代表成本,LAC代表两国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由于两国的资源禀赋及技术水平相同,所以,两国具有相同的LAC。假设甲国对A产品需求规模大,形成规模经济,产量为100单位,单位成本为50单位;乙国需求A产品规模小,达不到规模生产,产量为20单位,单位成本100单位,此时,由于甲国在A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之间可以发生贸易关系,甲国可向乙国出口A产品,假设甲国向乙国出口10单位A产品,那么,甲国的生产规模就由100单位扩大到110单位,单位产品成本变为45单位。同理,如果乙国在B产品的生产上具备规模经济,那么,也可以向甲国出口B产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当A、B产品是同类有差异产品时,甲乙两国之间形成的就是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导致各国产业内专业化的产生,进而使得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规模经济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

(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demand similarit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 Linder(1961)提出的理论,又称重叠需求理论(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Linder认为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4]。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其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产生的贸易也就很小。收入水平与产品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

下页图3中B国收入水平高于A国收入水平,B国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与A国高收入阶层的收入重合,因此,决定了A国与B国对介于与之间的质量的产品有相似的需求,同时,也决定了质量在这个区间的产品在A、B两国之间发生贸易。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新张伯伦模型

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i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人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基础上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新张伯伦模型的假设条件为:

(1)一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且供给固定。

(2)在一国生产某产品的许多厂商,每个厂商只生产?菖商品中的一个品种,品种数目不限,厂商进入和退出该产业是自由的。

(3)厂商的生产函数相同,生产数量为Xi的商品,需要数量为Li的劳动,而且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即Li=

a+bXi(a>0,b>0)

(4)每个消费者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总效用相同。消费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总效用函数为:Y=i=1nvCi(αv(Ci)αCi>0)。

假设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情况,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会针对相异产品实行国际贸易。如果两国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那么其中一国会改变生产,转而生产新品种。假定企业在调整生产的过程中不存在调整策划成本,故企业转产是一种自愿行为,因为生产的调整不会使企业的生产利益得到任何损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每个产品的品种都只有一个厂商生产。根据假设(4),生产调整后,虽然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总量相等,但由于商品品种的增加,总效用仍然增加。由于两个国家开展了产业内贸易,使得双方在没有受到损失的条件下,双方均从中受益。新张伯伦模型揭示了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的条件下,两国开展产业内贸易会提高两个国家的总体福利水平。

二、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在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中的适用性

在新H-O模型中,将劳动这种生产要素进一步细分(细分为含有人力资本的熟练劳动以及普通的非熟练劳动),使得该理论在假设条件上更符合服务业中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特点。两个国家在满足本国对服务产品需求的情况下,若从降低成本,提高国民福利的角度出发,就需要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情况来决定出口以及进口的服务产品的种类。因此,新H-O模型能够解释两个国家之间为何会发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以及两国在发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后,两国应分别出口和进口哪种服务产品。综上,新H-O模型这种传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现象是适用的。

服务产品同制成品相比尽管存在着自身特点,但是随着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可贸易产品愈来愈多,服务产品仍然会产生规模经济收益。在规模经济理论中,当上页图1中提及的A、B产品代表服务产品时,规模经济理论就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现象做出了解释。

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仍主要取决于收入状况,因此,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也就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对服务产品有着相似的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在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中,当图3中的、指代A国服务产品的最低、最高质量以及、指代B国服务产品的最低、最高质量时,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能较好地解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现象。

在张伯伦模型中,首先,张伯伦模型的假设条件对服务产品是适用的,其次,在满足假设的情况下,如果实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那么两国在提供同一种服务时,其中一国会改变所提供的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每个国家只提供一种服务,消费者享用的服务种类有所增加,总效用可以增加。双方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使得双方在没有受到损失的条件下,均从中受益。因此,新张伯伦模型对于解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是适用的。

综上所述,上述的四个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从资源禀赋、产品性质(包括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等)、消费者需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包括同质产品的差异化以及异质产品的差异化)等方面来解释和说明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这些方面在服务产品中均有所体现。服务业发展初期,服务产品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目前,资本密集型服务产品占据着主导位置,并且技术已经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信息资本、市场规模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等服务要素禀赋,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发展上的后发优势,进而大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使得更多国家有了发展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可能。在服务产品的差异性方面,从消费者需求的视角来看,消费者对服务产品消费的差异化现象体现得十分突出,甚至会超过对普通产品消费的差异化倾向;从生产者供给的视角来看,由于服务产品的质量难以标准化,具有较大的弹性,这就为服务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机遇[/5]。

参考文献:

[1] 谢丹.重庆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10,(28).

[2] 严研.新H-O理论视角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3).

[3] 高艳.湖南省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涂永式,江虹,欧阳北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任靓.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