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资源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 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 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 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 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 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 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 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 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 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 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 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 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 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 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 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 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 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同志近期谈到:“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建设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提高内在承载力,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制订实施规划,但是其思路和做法大多是以建筑业为依托、以土地开发为动力、以基础建设投资为主体的人为“造城”,其结果必然是牺牲资源和环境。只有在推进城镇化的前期规划部署中,确立“构建产业体系、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增收”三位同步,才能真正拓展城镇化内在承载力。
构建产业体系,三个“就地化”是重心和前提。产业体系的建立,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最终构建农业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农业资源开发体系的建设,实现三个“就地化”——资源转化就地化、产业发展就地化、农民增收就地化。这不仅符合当前广大农民的普遍诉求,也为“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二、农业资源总量丰富,可开发空间巨大
国外曾有媒体将农业资源誉为“人类自然和经济资源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块宝藏”。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定位也在不断地丰富、延伸。农业资源,不仅包括土地、水等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自然资源,也应包括粮食、果蔬、水产品等农林渔业所生产的一切产品,包括剩余物等副产品。
农业资源具有低碳、当量大、可再生等特征,资源自然存量可观,可供加工利用的品种十分丰富。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市场空间巨大,产业具有投资小、收益大、稳定周期长、持续能力强等特点。
但是目前由于粮食等主体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农业领域出现了两大热点。一是棉花、果蔬、花卉、林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二是畜、禽、水产品等的养殖,从而形成了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两翼”。 但是种植、养殖仍是农业产业链的初始环节,产业链条短,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不足,产品同质化趋势严重,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推进农业发展,应运用前沿学科技术和优化工业手段,打造包括粮食在内所有农产品的加工体系,形成农业产业加工集群,构筑农业产业发展的“主体”,以主体带动两翼,促进农业资源深度开发。
农业资源在满足人类衣、食之需外,其潜在功能所形成的价值,从生物化学角度看还远未开发。据综合计算,我国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当量可达到20万亿元以上。所以,我国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不仅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也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农业资源的系统开发还未起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由于农业领域技术创新和应用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系统开发价值的显现。
三百多年来,随着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推进,工业文明表现出的巨大商业利润和社会财富创造能力,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发展,使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聚集。例如大量的技术成果,都产生于工业体系、应用于工业体系,可以说近代科技体系是工业技术的集合。然而在农业领域,除颇有争议的转基因技术,以及上世纪初的耕作机械化之外,鲜有新技术进入。正是由于缺乏高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转化的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在此背景下,农业资源的市场价值长期背离了其自身的真实价值,无法使农业生产者获得应有的利润。
三、推进农业资源开发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推进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要发挥现代科技的主体带动作用。农业,是先进技术最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产业。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正是由于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起点较低,具有底部效应,所以与传统工业相比,农业可提升的空间巨大。
尤其是近30年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不断涌现,以及系统感应、控制技术等优化工业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业链前端种植环节的生产效率,同时为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坚实的支撑。上世纪90年代,同志在河南主政期间提出的“用工业手段解决农业问题”,其主旨就是应用前沿学科技术和近30年形成的优化工业手段,在横向和纵向上拓展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对农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产业的潜在功能得到显现。
引入先进技术和工业手段的同时,农业资源的开发,需要投入更多的现代产业要素,实现系统创新。实践证明,在现代产业的发展中,单一点上的技术突破,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产业的每一次提升都源于系统创新。农业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在产品、标准、商业模式、渠道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系统创新,进而产生更加高效、有序、巨大的效益。
主食产业化的推进,就是通过系统创新,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和提升的范例。河南兴泰公司在10多年来,对我国传统主食开展了持续的基础科研、工艺技术、装备研制、标准化、市场体系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使产业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潜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主食产业化仅是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中的一个环节。除主食产业之外,农业领域可以培育形成若干个类似主食产业的资源开发体系。
技术创新为主体的每一次系统性创新,在颠覆一个时代的同时,创新着一个新的时代。通过系统创新,将原来无法进行加工的农业资源,纳入了可加工的范围,拓展了资源可加工转化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农业资源的加工转化由各个分散的产品,组成链条,进而衍生到产品系列,形成庞大的、新型的产业体系,扩大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空间,将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放大数十倍、数百倍。
随着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空间的提升,势必引入更多的资本、现代技术、各种人才等要素,使农业的经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四、结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城镇现代化
农业资源的系统化开发,有助于各个地区结合自有的资源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这也是其价值体现的基础。我国的各个省份,均有各不相同的农业资源特点。按照产业和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立足本地优势,通过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循序渐进、统筹谋划,形成“一县一园、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化的发展模式,打造支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农业资源的系统化开发,将促进集群式的优质产业入镇进乡,不仅将农产品加工的产值留在了当地,而且带动了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增强当地经济实力,有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使农村地区的村镇形成更强大的吸纳技术人才和留住劳动力的能力,使广大农民不需要背井离乡、涌进大城市,而是结合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离土不离乡,让农民就地可以实现就业、提高收入。从而使广大的小城镇,在保持农村特定的自然风貌和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实现“村镇现代化”。
关键词 资源丰度指数;农业资源;石家庄;ArcGIS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104-04
农业资源是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复杂系统,自然资源是支撑 农业发展的基础系统,社会经济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维持系统。资源分析是资源研究的主体部分,对 农业资源的评价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一般都是用层次分析法AHP或“驱动-状态-响应”DSR模式法[1~2]。本文采用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石家庄市19个县、市、区的农业资源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各地农业 资源的相对数量、匹配程度及高效利用的情况;评价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主导和次要因素,为区域高效集约化农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石家庄市位于东经113°31′~115°29′,北纬37°26′~38°46′之间,东西长169
km,南北宽145 km,土地总面积15 848 km2。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呈现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物种多样性丰富,具有高额的生产潜力和 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华北农业综合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3]。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承载力长期处于临界状态,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石家庄市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为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
2 农业资源综合分析指标体系
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因此指标体系也是一套庞杂的体系。本文根据 石家庄市的具体情况,利用专家评判和参照有关研究[4~6],确定农业资源综合评 价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4个方面,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3 农业资源丰度指数模型
3.1 资源丰度指数
资源丰度(Resources enrichment),既可指单项资源(如耕地、森林、煤矿和铁矿等)的丰度 ,也可指某类资源组合(如农业、能源或矿产资源等)的丰度,还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资源的总体丰度[7]。资源丰度可以用地均资源占有量或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表示,是制定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资源丰度高,必然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则,情况就可能相反。
杨萍果:基于资源丰度指数模型的石家庄市农业资源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4期3.2 资源要素标准量的确定
资源丰度可以用地均资源占有量或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表示,两者都是制定区域规划 与发展战 略的主要依据。农业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资源丰度的大小与组合状况, 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只有计算出不同地区的资源丰度值,才能进行不同的地区比较,才能对不同类别的资源在可比尺度上进行综合估算。由于资源丰度通常表现为在空间上的相对增强或减弱、集中或分散以及有规律的组合和质量演替等现象。
本文在于求出各地区相对的、可比的农业资源丰度,因此只估算了2005年一个年度的基数值。根据程鸿[7]研究的结论:河北省属于Ⅱ类中丰度地区,其平均丰度值相当于全国的2倍,且石家庄市是河北省会所在地,所以资源要素标准量选用石家庄市多年平均值作标准,而不选用全国平均值作标准。突出可操作性、可比性、简练性,选择了10项代表性的指标,由于自然资源的形成受气候、水文、生物、地质、地貌等地带性或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区 域日照时数和气温差异较小,所以自然因素只选降水量。而人均资源丰度的高低,受人口密 度大小的制约。人口密度的形成又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情况比较复杂。对石家庄市19个县市区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发现各地农业资源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解决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各种农业资源要素标准量如表2所示[3]。 3.3 石家庄市各地农业资源丰度指数
资源丰度指数是描述资源丰富程度的一种指标:设集合A={S1,S2,S3…Sn} 为资源要素,即资源要素有n个S1,S2…Sn指标,集合A0={S01,S02,S0 3…S0n}为资源要素标准量。则函数I:RI=SI[]S0I(I=1,2,3…n)称 为第I种资源的资源丰度指数。如果RI>1,则说明资源要素SI相对较为丰富;如果RI<1,则说明资源要素SI相对不足,可能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用资源丰度指数模型RISI[]S0I,分别计
表2 各种农业资源要素标准量
Tab.2 The standard for indicator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资源要素单位资源要素标准量S01年降水量mm415.07S02人口密度人/km2659.8S03人均耕地面积hm2/人0.089S04人均水资源m3215.03S05粮食单产kg/hm28 191.71S06林地面积hm219 266.79S07大牲畜存栏头数百头911.00S08农机动力kW/hm230.63S09人均GDP万元2.01S010人均纯收入元4 118
算出各地农业资源丰度指数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平山多年降雨量最大,辛集降雨量最小,说明地区间降雨量分布东西差异较大,山区高于平原区。近年来年均降雨量低于多年平均值,是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水埋深由1980年的10 m降到2000年的29.18 m,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为0.81 m/a。人均水 资源丰度指数市区最小为0.17,平山最大4.26,石家庄市68.42%的县市水资源量低于平均水 平。水分是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应大力提倡高效集约化农业生产,提高水分利用率;市区人口密度最大为5 428.5人/km2,井陉人口密度最小仅为232.4人/km2。人口密度的形成,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情况比较复杂。市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 高,交通便利,人口密度较高;而井陉地处山区,故人口密度较低。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行唐、高邑、辛集、元氏、赵县高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 hm2,而其他县市低于全国水平,市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少。即石家庄市73.68%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人均耕地面积是限制农业生产的又一个因素。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粮食单产栾城县最高,该县为农业示范基地;林地面积平山、赞皇、灵寿、高邑、井陉较高,西部山区生态环境较好。农业机械化水平丰度指数灵寿县最低仅为0.54,新乐市最高为2.03,应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水平。从人均GDP和人 均纯收入指数看,市区最高,赞皇、灵寿、平山县西部山区较低,说明地区之间存在贫富差距。就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市区,距离小康指标人均收入8 000元还有很大差距。
3.4 农业资源空间分布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本文应用GIS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评价,充分体现了区域 农业资源丰度、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和特征,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农业资源提供了必要 的科学依据。由于农业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每一项指标均从不同层次与侧面反映农业 生产发展状况。函数X=∑ni=1Rn(X为农业资源综合丰度指数,Rn为单 项指标的资源丰度指数)。[HT][HJ*3/5][HT9.5SS]
根据表3中的X值,可在Arc GIS8.3软件中运用分类法将石家庄市各区县农业资源丰富程度分为3类:如X>14,则为1类地区,资源要素S1,S2,S3…Sn匹配协调,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如10≤X≤14,则为2类地区,资源要素S1,S2,S3…Sn匹配基本协调;反之,如X<10,则为3类地区S1,S2,S3…Sn要素匹 配紊乱无序,为农业生产限制因素。这一划分结果与各区县的经济发展、交通条件、资金投入等状况相一致。用Arc GIS做出各地农业资源空间分布图,见图1。
4 结 论
农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 保证。通过农业资源丰度指数模型,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方面,分析了石家庄19个县市区农业资源,通过空间分布图,直观看出市区和平山县农业资源最优,靠近市区的 城郊市县农业资源中等,主要由于科技推广、思维方式和观念的更新,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农民收入都有所提高,交通便利及地理位置优越的县市高于其他县市。建立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资料库、数据库,通过典型调查和分析,关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优 化模式与技术体系的集成基础研究,开展不同尺度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管理示范推广。可以了解各地资源匹配程度和空间分布,针对性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不利限制因素,促进农业的高效、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长青,卞新民,何园球等. 东南部红壤区生态农业模式主成分分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14(2):193~197. [Chen Changqing , Bian Xinmin, He Yuanqiu
et al. A Stud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ttern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 Analysis in Southeast Red Soil Regio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 angtze Basin.2005,14(2):193~197]
[2]姜文来,罗其友. 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20(3):78~81.[Jiang Wenlai, Luo Qiyou.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Mode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J].Economic Geography, 2000,20(3):78~81.]
[3]石家庄市统计局. 石家庄市统计年鉴(2006)[M]. 河北:河北统计出版社,2006.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Shijiazhuang City. Statistic Yearbook of Shijiazhuang City [M]. Hebei: Hebei Statistic Press, 2006]
[4]傅伯杰,刘世梁,马克明.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200 1,21(11):1885~1892.[Fu Bojie, Liu Shiliang, Ma Keming.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ed Ecosystem Assessment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11):1885~1892.]
[5]胡延兰,杨志峰,何孟常. 一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环境科学学报, 2005,25(2):269~274. [Hu Tinglan,Yang Zhifeng,He Mengchang,et a1.A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Acta Se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5,25(2):269~274]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化农业,深度开发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合理持续地利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农业自然资源,不断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使得农业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1.内涵:发展才能硬道理,中国农业要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要求较高,要达到质和量的同时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除了发展之外还要实现可持续,在农业的发展基础上,要注意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两大目标,在此基础之上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化轨道;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必须加强高技术农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准备智囊团,同时还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再农业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还要注意各方面的合理发展,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各方面的投入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上新型农业发展之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断推进农村进步,农民生活富裕。
2.特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传统的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走上了科技兴农之路。加大了农业的高技术含量,农业增长主要从单纯依靠农业自然资源的消耗转变到农业经济资源质量上的提升。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之路,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提升农产品质量时,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促进整体农业效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实现农业的发展,但是它的要求也很多,要实现可持续基础上的发展,生态、经济、社会这三大效益要很好的统一起来。
二、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农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农业经济结构的趋同,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的趋同,往往是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导致,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具有引导上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这样会导致大面积的跟风,当经济价值自动调整回落的时候,整个农业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2.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是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据资料显示,国内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更是进入国际警戒线内。水,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不兴,农业不稳。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区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大气污染,主要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农业的发展很不利;现在水污染非常严重,据调查我国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严重超标,大面积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田灌溉受到了很大危害;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增长迅猛,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向土壤中渗透,有害气体随雨水落在土里,从而造成土壤污染,土壤失去活力,使得作物产量和质量大大降低。
4.农村贫困和人口增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施加了压力。人口增长的压力会导致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不足,导致一系列问题。尤其会导致农村贫困增多,影响整体资源、环境的良好发展势头,最终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措施
1.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按其制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最后更是要树立农业的整体观念,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各方面的整合协调,因此要强化综合管理意识。
2.调整、优化资源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发展走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形成较大的农业发展格局。各行业相互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随着城镇化的日益发展,耕地面积越来越有限,保护现有耕地显得迫在眉睫。坚持有偿用地,减少各种耕地损耗。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坚持不懈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之路。
自2001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促进教育与国际接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强化学生英语应用和促进学科与学术前沿融合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笔者自2005年起承担了农业资源利用本科专业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双语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对促进和提高该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体会。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与目的
21世纪,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在人口众多的我国尤为突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涉及资源、环境与粮食三大问题,因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新世纪就被列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考虑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因此被学校列为了首批双语教学课程。教学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了解全球和我国资源的分布特征、利用现状、开发模式以及管理对策;②熟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导致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对农业资源利用、开发的影响;③弄清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的发展方向;④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的中英文对应的专业术语、专业词汇,并能熟练地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为了解国际发展动态和与国际接轨打下基础。
二、《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气候、土壤、生物、土地、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农业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涉及的内容较广,因此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
1.学生前期所修课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既有自然资源方面的,又有环境科学领域的内容,同时还包括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部分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所修课程对其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如前期已经修了《农业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土地资源学》等课程,可以明显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一些术语较熟悉,再对照中英文材料就容易理解。
2.学生的英语水平。《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双语课程是以中英文配合教学为主的,学生的英语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效果。抽样结果显示,学生通过大学四级英语考试的,考试成绩的优秀率达到100%;大学四级英语考试成绩在300~420分的,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只有72.8%;而当大学四级英语考试成绩低于300分的,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部分不能理解,跟不上教学进度,考试成绩优秀的不到20%。因此,在进行双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是较高的,否则,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3.教师队伍的配备。《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涉及了资源、环境类的内容,两个领域的内容都非常多且广博,因此,必须要要配备合理的教师队伍,包括《资源学》、《环境科学》、《土壤学》、《生态学》、《土地资源学》等学科的教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便各方面的教学内容有相应的教师进行讲授,保证教学内容切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讲授最新的知识点,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促进教学效果。
4.教材的选定。教材是老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进行预习、复习、巩固的基本条件,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双语教学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针对普通高校的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选用既要是流行的知名教材并且是充分体现前沿技术的,又要是语言生动而内容浅显易懂的,否则对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没有明显的帮助。目前我国引进的原版外文教材数量有限,因此,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编了教材,比较适合学生的需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1.强化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来讲授专业课程,用母语来辅助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作为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老师的英语应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要求,最好是具有国外留学、访问(半年以上)、工作的经历,《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双语教学的教师配备中具有国外学习、访问经历的教师2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英语的应用和口语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水平是决定双语教学的关键,教学水平的提高除教师需有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外,老师还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达到理想的双语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培训,因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且该学科领域的知识更新快。
2.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适时调整中英文授课的比例。双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还是要以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为主,在采用双语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不同届别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和接受程度,适时地调整使用中英文教学的比例,如在讲述农业生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时,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以中文为主,教学效果较好,同时还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并进行阶段性地反馈,随时修正教学方向,一切以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为目标。
3.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的英语水平直接关系着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给学生信心和鼓励,学校要结合学生英语能力的实际情况,采取激励机制和严格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学生借助英汉词典,学生每天抽出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阅读相应的英文教材;要求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必须是英文表达;要求学生不断地阅读、背诵和听说,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老师在课程教学的前期,可适当的放慢进度,让学生逐渐进入到双语教学的角色,给学生一个适应阶段,随着课程的深入进行,加大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比例,逐渐改变学生背诵和抄写教材原话的习惯,培养学生灵活的英语表达。
转贴于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互长。双语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承担双语教学工作的老师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仅用母语教学的课程要大得多,对其要求也更严格,同时,一般也是学校优秀的骨干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能还是有很多不足,因此,要改进双语教学,也得改变旧有的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激励教学双方,以引导和促进双语教学效果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马增林,高志杰,李丹.我国高校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169-170.
[2]杨毅.构建中国高校本土化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论析[j].科教文汇,2010,(5)(上旬刊):45-46.
[3]张毅芳.《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广场,2010,(4):224-226.
[4]李文丽.双语教学的效果分析与改善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6):61-62.
[5]陈宁夏.论影响普通高校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j].科技信息,2010,(11):1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