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系统的培训体系

系统的培训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的培训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系统的培训体系

系统的培训体系范文第1篇

一、xx概况

xx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电力、自来水、天然气生产与供应为主,兼投资药业生产与开发、酒店宾馆服务、水电工程建设、天然气化工、房地产开发、建材生产、物资营销等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是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工业企业之一,为遂宁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电力、天然气和饮用水。

公司拥有水、火力发电机组16台,装机容量94580千瓦,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17座,电网覆盖面积1900余公里,供电区内通电率达100%,供电保证率达98%以上,电力用户40多万户。年发电量可达4.7亿千瓦时,供电量达6亿千瓦时;拥有油气井13口,日产天然气6万多方,储气站1个,加油加气站4座,日供气量达8万多方,供气范围为市城区及部份乡镇30平方公里,拥有天然气用户近8万户,年供气能力可达5000万方;拥有自来水厂两个,日生产能力为11万吨,年供水能力可达5000万吨,现有用水户10余万户。

二、感受xx

1.电力工作者的艰辛与责任。以栏江变电站为例:栏江是我市一个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然而却有一批热血男儿为了栏江地区7个乡近2万户的农民用上电,远离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忍受着孤独和寂寞,无怨无悔地在这艰苦的地方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记得闵站长说过一句话:“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乐在其中”。这句话很朴素,但意味深长。可能我们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普通的变电站确是有着光荣称号的——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如今,每当我漫步在灯火辉煌的街头,或是在温馨家中小憩之时,脑中总会浮现出平凡的电力工作者辛勤劳动的身影。

2.成长中的xx电力。在培训过程中我即看到了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龙凤水电站,也参观了全程自动化监控的现代化三星水电站。我觉得公司的机器设备和工作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公司的员工知识结构也在迅速提高,特别是四川电力控股后,以“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为宗旨,促进了公司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xx电力正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3. 公司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就宏观而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将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最近国家上调了小水电电价,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水电业的重视与支持。而xx电力就是一个以水力发电与供应为主的企业,这试将有利于公司发展。就微观而言,如果我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城市会大大加强对电力的需求。此外,公司已并入国家电网,电力配送与购买成本大大降低,这一切都使我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通过长达17天的培训,我对xx电力公司由陌生变为了解,由了解转化为热爱。xx电力公司成长史处处写满了xx人的勤劳和智慧,他们有着极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可以毫不牵强地说——xx电力公司发展的历程,也是xx人不断奋斗、不断进取的过程。我越发感到成为xx电力公司一名员工的幸运和骄傲,同时一股极强的使命感悠然而生,我希望在继承公司前辈们的优秀品质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为xx电力公司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以下五点:

1.继续发扬公司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xx电力公司有今天的成就,是和老一辈艰苦创业的精神密不可分的。现在公司壮大了,工作条件变好了,但公司的传统不能丢,只要我坚持这种精神,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都会化险为夷,成为一个合格的公司员工。

2. 尊重领导,勤于思考。尊重领导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公司。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对上级领导的决策要进行认真思考,领会其意图,明确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决策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主动地予以执行,提高工作效率。

3.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通过在培训中与公司领导和员工的交流。我觉得他们有着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而这些才能都是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所缺乏的,我应该以他们为师,虚心学习,在工作中,无论事情大小,都踏踏实实去完成,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业务。

4.加强电力专业知识的学习。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电力行业,就应该对电力知识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在公司培训中,我做到“本不离手、问不离口”,把培训中的要点、难点进行记录,并通过积极提问、网上查询和翻阅资料的方式,进行了解。此外,还专门购买有关电力系统的书籍进行自学。我先后学习了《电力服务营销》、《电力生产基本常识》、《电力公共关系手册》,《现代城市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等专业书籍。我始终认为在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学习,而是对学习经验和方法的培养,不能以自己不是电力专业为借口,回避对电力专业知识的学习。

系统的培训体系范文第2篇

激励原则马太效应动机教育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才的知识老化速率和人才资本的折旧率愈趋提高。在农业经济形态占主导的历史时期,知识更新的周期大约是100至150年;在工业经济形态占主导的历史时期,知识更新的周期大约是20至30年;而在向知识经济形态过渡的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已缩短为3至5年。现在,一名本科大学生毕业时所积累的知识,大约在5年内就基本折旧完毕了。一个人在初次教育中所获取的知识,与其一生掌握的知识相比,只占很小的比重,主要的知识要靠继续教育来补充。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凸显。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教育投入和建设重点,仍高度集中于初次教育领域,继续教育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远不能适应向知识经济形态过渡的需要。在这方面,我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针对这一情况,要在全社会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突出在职学习,加大相关投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我们气象系统全力开展教育培训,主要分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等,同时抓好气象可持续发展论坛、气象基础知识培训、访问进修、人才工程实施等多种形式,在这些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给予人人培训的机会

2010、2011两年来本系统举办了35期各类新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结合工作实际,涵盖气象多个领域,有人工影响天气岗位培训班、全省预报员岗位培训班、土壤基本参数测定培训班、全省地面测报业务系统培训班等,大部分都是针对岗位的培训课程。去年以来更是强调了对参加培训的员工,专业与学历没有了硬性要求,主要是以工作需要为关键,岗位对口为主,不论是近年来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还是已经工作20、30年的学历相对低的中专大专生,均可以参加培训学习。

自从在政策上改变了培训对象学历的要求后,没有了这个门槛,使很多学历相对低,但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预报人员,有了参加高新技术的培训的机会。在目前社会上什么都将文凭、讲学历的情况下,让学员消除了自己学历低,不能参加平时的培训,自己没有达到相应知识水平,很难学会等灰心消极自卑心理。同时,利用“气象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让大家有相互接触沟通和学习的机会。

同时,出台的《广东省气象部门在职教育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在职员工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二、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学习活动和学习动机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产生学习活动。根据我们对培训班学员的一次“为什么要参加培训”的问卷调查,得到的回答大致有这样几种:“领导指定的。”“工作必须的。”“学习这些知识很有用。”“知识更新太快,不懂不行。”“为了升职”“我比较感兴趣”“这个教授很出名,想来听听。”“想做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这些回答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员工的学习动机。调查中,也有个别回答说“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要来学习,学习动机不明确),甚至说“没有办法,我不来没有人来”(学习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出于无奈不得不学),学习动机不明确、或者是被迫学习很可能就是他们培训学习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学习动机通常都是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又分为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交往动机是个体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动力。学习上的交往动机主要指学习者希望与他人进行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建立互相帮助、同甘共苦的友好关系,以此为动力来推动学习。美国心理学家麦吉奇的研究表明,在学习效果方面,交往动机高的学生优于交往动机低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课堂上的交往机会影响着学生交往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在热情友好、热爱学生的教师所负责的课程里,交往动机高的学生占多数。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的地步的内在推动力量。学习上的成就动机主要指学习者在学习中力求成功,追求成功所带来的自豪感,追求学习所带来的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感,以此为动力来推动学习。

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参加培训的员工懂得为什么要学习,认清了学习目的,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强调学习的重要与迫切性。

2.强调学习的内在价值。不断的学习知识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需要,也是个人立足社会、参与竞争的需要。我们在进行培训设计时,也应注意通过学习的内在价值来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

3.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让员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可以强化学习动机。员工知道学习效果,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争取更好的成绩。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亨利的实验表明,学习的及时反馈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业成绩具有巨大的效应,而且反馈得越及时越好。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除了让学生知道什么对、什么错、并给以分数或等级评价以外,对其学习态度和主动性做出适当的评语也是十分重要的。评语越具体,越符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强化作用也就越大;就连“优异,望继续保持”、“良好,愿再接再励”,这样虽然不够具体、但带鼓励性的评语,也比只评等级而无评语要好得多。在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之下,参加培训考核的员工的学习热情更高,劲头更足,学习效果当然就更好。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顾英伟,杨春晖.力资源培训与开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系统的培训体系范文第3篇

一、 设计前期

卡乐儿童,是本人第一个正式实习当老师的地方,作为一个设计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以设计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比如进了超市,喜欢研究饮料瓶的包装,等公车的时候习惯看着广告牌发呆,这大概就是平面设计综合症吧。当我看到卡乐的宣传册时,我就萌生了帮这个不成熟的机构设计一套崭新的VI形象。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卡乐儿童校长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要求。有了明确的目标,结束了实习,回到学校开始了我的毕业设计工作。

二、设计中期

作为一个以儿童画教学为主的企业,本套VI设计主要围绕调色盘的应用和蜡笔的肌理效果而展开,再配上绚丽的色彩,格纹效果,使整套VI设计表现了企业生动的形象,以及其主要开设的教学课程。

(1)标志设计的过程及运体会

有时候,好的标志设计能给人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但相对来说,若设计公司的标志作品与别人的相类似,看去似曾相识,没有特征而面目模糊的设计,一定不会使人留有印象。因此标志的原创性显得至关重要,设计要具有原创的意念与造型,标志设计亦如是。原创的标志必能在公众心中留下独特的印象,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原创可以是无中生有,也可以在传统与日常生活中加入设计创意,推陈出新。除此之外设计的要有时代感,标志设计不可与时代脱节,使人有陈旧落后的印象。现代企业的标志,当然要具有现代感;富有历史传统的企业,也要注入时代品味,继往开来,启导潮流。另外,每一个机构企业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它可能反映机构的历史背景,产品或服务背后的文化根源,与市场的范围和对象等。标志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相对来说,也可以具有较强的国际形象。这往往是设计公司的设计师最不易把握的地方。设计好了的标志还必须具备适用性,适用于机构企业所采用的视觉传递媒体。每种媒体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或者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商标的应用须适应各媒体的条件。无论形状、大小、色彩和肌理,都要考虑周详。从而设计作品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在设计中(如图2-1),我选用娃娃头做标志,而卡乐的英文字母COLOR刚好构成娃娃的眼耳口鼻,符合儿童中心的形象,色彩方面保留了该中心之前的VI设计也体现了color的英文寓意。

(2) 视觉流程的理解及应用

我们现在一般的视觉流程简单的说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心理学认为上方和左方易重视,我们欣赏画面的时候通常是首先通观全画,然后视线停留在某一点感兴趣的点上。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注意视觉中心的规律,画面中部容易成为视觉中心,画面中大的图形容易成为视觉中心,画面中对比较强的地方容易成为视觉中心。将视觉运动法则用于设计,从选取最佳视域、捕捉注意力开始,到视觉流向的诱导,流程秩序的规划,再到最后印象的留存为止,是构成要素的空间定位,称之为设计的视觉流程。调色板的不规则轮廓,既符合了人们手握的线条流畅,便于作画,这大概就是调色板的天性了。然而,个人认为调色板的外轮廓无法用形状来定位,但却有优美的线条。我的设计里(如图2-2)主要选用半个调色盘,儿童是不应该被束缚的,被裁减后的调色盘留给人们更多的遐想,让人们的思想不被束缚。而我保留的是调色盘最有代表性的部分,略带抽象又容易辨认。在本设计中旁边编排的文字,配合调色盘的流线外形,符合人们的视觉流程。

(3) 肌理效果的理解及应用

随着生活和审美趣味的日益多样化,以视觉要素整合为中心的传统的平面设计,渐渐难以满足人们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更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为适应人们的审美需要,平面设计不能只从视觉的角度来传情达意,而应该综合诸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渠道获得的信息来丰富平面设计语言,为增强平面设计的艺术表现力拓展空间。肌理所呈现出来的丰富视觉和触觉效果为平面设计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给设计者带来了更多的艺术灵感和探索设计表现的机会。同时,也为平面设计作品提供了更丰富、更具有诱惑力、更能感动人的视觉效果,对有效地传达信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其特定的纹理变化,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的神奇的视觉感受,正是绘画艺术所探求的肌理效果。

而我在本设计中的肌理效果表现(如图2-3),我选择儿童画中需要的蜡笔。蜡笔是将颜料掺在蜡里制成的笔,可有数十种颜色,画画用。蜡笔没有渗透性,是靠附着力固定在画面上,不适宜用过于光滑的纸、板,亦不能通过色彩的反复叠加求得复合色。它是儿童学习色彩画的理想工具,一些画家用它进行写生和色彩记录。

(4)图形设计的变化及应用

图形设计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而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图形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物象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图形。

在本设计中(图2-4)是调色盘的拼接变化,儿童是富有想象力的群体,有时候调色板不仅仅是调色板,它可以创造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他可以是云朵,可以是花瓣,也可以是气球。只要发挥你的想象,调色板可以是任何东西。而本次设计中,我用5种不同色彩的调色板拼接成的花朵图案,是整个设计中的主要的运用图形设计元素。

(5) 儿童画的色彩拼接

宇宙万物存在着极其丰富的色彩,各种色彩通过人的视觉神经反映到头脑中,产生种种色彩感觉。如:青山碧水、 蓝天白云 、红花绿叶等等。色彩的情感是靠人的感觉认知转换(联想)而得到的。人借助了视觉来认识世界,这是因为视觉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而明确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会提供外部世界中的各种物体和事件的无情无尽的丰富信息,因此,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工具。它还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是为想象力开拓的最辽阔、最自由的原野。 而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常沉浸在想象中,以想象为满足。所以,儿童画是他们想象力最直接的表现。

而在本次设计中(如图2-5),我选用了几幅能反映儿童想象力的优秀儿童画,运用Photoshop做拼接,放入VI设计主题的剪切画板中,绚丽的色彩,鲜嫩的颜色,充分反映了儿童的艺术涵养,同时,作为代表企业形象的VI设计,卡乐最想让别人了解卡乐,爱上卡乐。学生作品秀能让更多的家长带上自己的孩子加入到卡乐培训的行列中,达到了广告宣传的效果。

(6)格纹效果的理解及应用

点在几何学中仅仅意味着空间的某一位置而无面积和形状。在图案设计中,点不仅有大小方圆之分,还具有情感和象征的作用。它是平面设计中最简单而又具有无穷变化的图案。

不同形式的格纹如能配上相应的色彩、图案就获得了新的意念。(如图2-6) 格子与背景往往以对比强烈的居多,如黑白格纹等。所以,在本次设计的包装袋和包装纸方面,选用了多种色彩的黑白格纹,而在格子里放入了能代表企业形象的企业标志。除了吸引到儿童的眼球外,还能代表卡乐的独特性。

 

三、设计后期

   设计完成了,打印着实费了不少功夫,有时候展开图的规格错误,正反面的不正确,让人浪费了不少纸张,所以,以后打印前一定要确定打印正确才行,平面设计,首先要做好平面功夫。

印象最深的就是展示,班级同学的积极性让我吓了一跳,老师说9点集中我们7点在展厅外等候,展厅门一开就争先恐后的进去找好的位置,然后搬桌子抬椅子,热火朝天得干开了。有时候,热忱是一股巨大的潜力。

四、结 束 语

经过两个月来的奋战,我的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毕业设计以前觉得毕业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毕业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五、 致  谢

感谢学校四年来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的平台。

在此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给我的帮助。

系统的培训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教育培训 统计分析 效果

教育培训是企业优化人员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培训效果如何直接关系企业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认识程度不足、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计划系统性差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有效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因此,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培训活动,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统计分析方法应用效果概述

顾名思义,统计分析方法就是通过运用统计学工具对分析对象进行统计分析,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企业教育培训中,统计分析方法主要体现为对企业教育培训过程进行数据记录、积累、统计调查,并运用正确的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对企业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做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做出统计分析报告,找出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提高企业教育培训成效。

一般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于企业教育培训时,可分为三个应用阶段:对教育培训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对教育培训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教育培训需求进行统计分析,是明确培训目标及任务的前提。只有针对企业发展需求,教育培训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对教育培训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是了解培训动态、及时反馈培训信息的重要保障,可以有效规避培训偏差,改进不足。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是企业科学决策的必要条件,可以总结工作得失,明确培训效果大小及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教育培训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尽管教育培训工作对提高企业人才竞争力,整体推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事实上,由于效果不明显、培训体系不完善,教育培训并未引起一些企业的真正重视,存在培训目标模糊、培训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不强、培训信息和相关数据失真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培训效果的展现。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集中凸显了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培训的必要性。很大程度上,企业教育培训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没有规范的培训体系,具体就是,没有做好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导致教育培训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企业培训数据记录零散、收集不全、管理混乱、调查敷衍,统计学意义不明显,无法为企业教育培训提供准确培训信息和决策依据。可以说,统计分析方法对于规范企业教育培训工作有重要意义,能有效促进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进步。

三、对统计分析方法提高培训效果的探讨

统计分析方法运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是提高企业教育培训效果的有效方法。做好培训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工作,可以强化培训工作的规范性、系统性,确保培训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对提高企业教育培训效果的作用。

(一)做好企业需求统计分析,明确教育培训目标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往往不能结合自身需求,忽略培训需求调研分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导致员工培训积极性不高。因此,企业教育培训首先要进行教育培训需求预测分析,主要是通过调研、走访等途径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确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提高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有的放矢,激发员工培训的积极性。总体上,培训需求分析环节包含了企业目标分析、员工素质分析以及实际水平与达成工作预期水平的分析,以上三者决定了企业培训的主方向。

(二)做好培训过程统计分析,规范管理培训流程

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是一个边学习,边上岗的过程,培训时,企业就能够直观统计分析员工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及时发现并纠正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灵活调整培训方案和进度。在实践操作时,企业可以通过跟踪统计培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数据,实时统计分析员工人数、职务及问题严重程度,并据此适时调整教学训练重点,规范整个培训流程,提高培训效果。

(三)做好培训效果统计分析,确保企业决策科学合理

对培训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是科学检测培训最终效果的重要一步,也是巩固并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一步,可采用问卷满意度调查、座谈、培训前后数据分析对比等方式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培训效果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显示出来,课后测试、随机问卷调查只能反映培训短时间内取得的理论效果,而实践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统计后,才能反映出来,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在进行培训效果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满意度调查工作表面,而需要深入员工行为改善层次进行统计分析。如此,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跟踪统计,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员工的行为变化,正确判断培训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企业总结当前发展形势,科学决策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及战略措施,确保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立足市场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统计分析方法适用于企业教育培训全过程,对提高企业教育培训效果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解决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促进企业教育培训目标更加明确,培训过程更加规范,培训效果进一步巩固。

参考文献:

[1]任少艾.企业教育培训的管理与创新[J].管理观察,2013(5)

系统的培训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培训体系;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普通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93-02

目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成为一项各类高校踊跃参加、学生喜爱、社会欢迎的常规赛事。对一些处于欠发达地方的普通参赛院校来讲,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赛前培训体系是取得大赛优异成绩的保障。

一、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简介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国家教育部直接组织的四大学科竞赛(数学建模、建筑设计、机械设计、电子设计)之一,而且是唯一需要现场制作作品的竞赛。该竞赛每隔一年(逢单数年)举行一次,现已进行了十二届,而从第九届开始竞赛又分“本科”组和“高职”组。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分赛区、在赛场巡视员监督下“半封闭、相对集中”的组织方式竞赛。竞赛开始日,每支参赛队限定在提供的题目中任选其一,之后的四天三夜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作品设计、制作及报告撰写,最后封存提交赛区组委会参加评奖。

事实证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正逐步引导着高校的电子与信息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了实验平台建设、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3],这正是国家教育部举办该竞赛的主旨。此外,由于竞赛的“规格高、质量优”,参赛获奖的学生很受就业单位青睐,参赛获奖正成为一张提升学生就业和学校社会认知度的名片。

二、欠发达地方普通院校参赛基础条件剖析

目前,对一些处于欠发达地方的普通参赛院校来讲,一般都存在如下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1.软硬件平台薄弱。由于财政支持难,不比重点高校和处于省会地区的一般院校,而自身投入能力又有限,因此长期下来在竞赛所需的软硬件基础平台比较薄弱。

2.学生的素质较差。就读于普通地方院校学生本身基础就差些,但更突出的是学习主动性很差,因此在心理和精神层面往往缺乏那种战胜困难所需的韧劲,这恰恰是竞赛中应具备的特质。

3.辅导教师力量不足。能参与辅导的教师较少,时间和精力投入难于保证。加之因缺乏交流学习机会,教师的实践和经验与好的院校教师相比也有差距。

4.地域性劣势。由于院校处于地方,必然存在一些客观劣势,如竞赛所需器件购买不便、各型政策性支持锐减、交流学习条件受限等等。

三、竞赛培训体系构建

从获奖院校的实践证明,要想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赛前实施有效的培训[4-7]。对地方院校来讲,可借鉴众多获奖院校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8]。

在此,本文提出一套能适用于普通地方院校的竞赛培训体系,其主旨如下:

1.三级进阶。先后分基础模块培训、综合系统培训、赛前模拟培训三个阶段。

2.塔式选拔。对各培训阶段采用逐步淘汰、塔型进阶方式选拔出最终的参赛精英。

3.优势主导。每届竞赛都提供多道选题,其知识技术涉及几大方向。前面已分析过,普通地方院校的各种条件和资源有限,不可能全面参与。因此,应对自身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教师结构、资源基础条件等进行评估,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以便集中力量选择一类或两类选题作为主要备赛培训方向,并由此指导:培训教师队伍的组建,各阶段培训项目内容的精选,实施培训所需场地、设备器件和经费的配备。

4.点促面型。以竞赛培训的“点”带动创新实践的“面”,将培训中创新的指导方法、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向教学、实践方面辐射,达到一种涟漪效果,推动广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正是教育部举办该赛事的初衷)。同时,又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到下一届的大赛中,为下一循环做好储备。

四、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探索如何采用塔型进阶方式选拔参赛精英以及如何组建卓越的辅导教师梯队。解决思路:①参赛队员选拔可从学生的专业基础、动手实践、意志品质、团队协作以及其他方面综合考察;②构建辅导教师梯队应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操作测试能力、奉献敬业精神、对新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参赛学生和辅导教师人组数根据学校实际基础而定,应突出“精英”思想。

2.提炼出三个培训阶段的项目内容。解决思路:三个培训阶段有先后、衔接关系。各阶段提炼的项目内容要具有覆性和检阅性;前段内容对后段有支撑性、而后段内容较前段具提升性。

3.探索各种能够将培训中取得成功的“点”带动创新实践的“面”的涟漪形式。解决思路:如发挥参训学生和作品的示教作用;赛后专项总结交流;竞赛知识讲座;开设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选修课程等。

五、结语

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欠发达地区普通院校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主要受限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三级进阶、塔式选拔、优势主导、点促面型”的竞赛培训体系,并希望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更期望能与该方面的研究同行作深入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夏巍,严辉,丁刚,等.以电子设计竞赛驱动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1(2).

[2]贾方亮,毕英慧,林林.以电子设计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8).

[3]郭云林.重视电子竞赛推进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1).

[4]冯林.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7,(6).

[5]高原.基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培训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9(3).

[6]牟峰,胡方强,包亚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织与培训工作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