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产业化研究

农业产业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产业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产业化研究

农业产业化研究范文第1篇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和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具有山区与平原的综合优势[1],属低山丘陵区,东辽河发源于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面积2186.1km2,人口3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万人。耕地面积67040hm2,水域面积6540hm2,林地面积74328hm2。到2014年末,全县农业总产值约为26.5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占62%。

2主要经验

2.1发挥优势,因势利导

东辽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辽源市区位于县域中心位置,因此可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一是引导劳动力进城,发展合作社。由于市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县里农业剩余劳动力常年在辽源市区打工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土地大量流转带来了机遇,使农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并壮大。东辽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共成立98个合作社,流转土地量达到总耕地面积的15%。二是引导城市资金出城,成立现代企业。如金州现代农业企业就是引资的典范。

2.2政策倾斜,扶持能人

惠农政策向农业产业化倾斜,如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牧业小区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机械深松补贴等都尽可能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另外保护性耕作、千亿斤粮食增产、高产田创建等农业项目全部由产业化经营单位承担。与此相配套,东辽县还应大力扶持能人。

2.3立足资源,特色发展

东辽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2],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8亿kg的阶段性水平上,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和水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2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8户。围绕金翼集团等龙头企业[3],推动各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在企业引导下,全县生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72.57万头、59.86万头、5.74万头和2209.9万只。在特色养殖方面,东辽黑猪共存栏3900头,梅花鹿发展到21580头,放养柞蚕1250把。全县有国家和省认定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龙头企业8家,创建名牌产品15个,其中省名牌7个,各类农博会名牌8个。

2.4科技下乡,支持园区

辽源市科技下乡,经常选择离辽源市较近的东辽县所属乡镇,尤其是那些具有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市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专家队伍走到哪里都受到农业生产者的欢迎。县政府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让农民点菜,请专家掌勺,在园区成就大餐。在安恕镇形成四个绿色农业产业化格局:年加工能力5000kg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年吞吐能力20000kg的迅驰冷链物流有限公司,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观光农业园区,花卉苗木示范区。凌云乡东辽黑猪养殖即将成为特色园区,年出栏3200头,向产业化迈进。

3存在问题

3.1区划设计不够长远

东辽县的产业发展常常锦上添花,谁行扶持谁,缺乏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表现在不同产业间常有冲突矛盾发生,如耕林争地、牧林争山、田渔争水等,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

3.2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近几年来,在荒山、荒水利用方面,全县虽然建成多家牧业小区和多片榛子等经济园,但是其实际利用程度还很不够。传统产业资源仍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3.3社会化服务不够及时

产前、产中、产后的政府办服务组织在城镇,服务远不及时;民间服务组织水平和被服务者水平接近,服务态度好,质量上不去。总体来说是缺乏高水平、就近服务的社会组织,这给产业化进程中的种植、养殖增添制约因素。

4前景展望

4.1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4.1.1辽源城市资金正向农村、农业转移一是直接兴办农业企业,如金州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二是携带资金同农民合伙办农民合作社。截止到2014年11月30日,这类合作社达到8个,而且规模大、素质高。三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出资,通过定单或合同,组织农民生产指定产品,包供包收,养殖业多采取这种方式。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民进城谋业、安家、落户增多,城乡交流和一体化发展,城市资金会源源不断地就流到东辽县。4.1.2年轻农民弃农进城越来越多一是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怕苦、怕累、嫌脏,期望且有能力到城市发展。二是考虑子女的就学条件,想通过改善教育水平来重点培养下一代,这些人多数是较富裕的人。三是集体进城,在城里有一片天地和事业,比如包工程等。4.1.3农村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年轻农民在农村出现分化,一部分农民在进城的同时,把土地留在农村;另一部分接管土地成立合作组织,两全其美。这部分农民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子承父业,另一类是在农村有牵挂的村组干部和后备村组干部。4.1.4农业产业化基础坚实东辽县通过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形象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产品向产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经营模式,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4.2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东辽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但制约因素也不少。一是土地流转价格偏高。由于城市资金大量涌入,土地价格被迅速抬高,平均价格1.1万元/hm2。二是年龄大的劳动力同土地有感情。他们从联产承包开始,在自家土地上经营已有30年的时间,精耕细作,培养出深厚感情,不愿意转出。三是农业生产者产业化生产能力还需要提高。懂生产、会管理、善经营的人之间互不认可,协调困难。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4.2.1普查资源,科学区划应当对现有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传统产业、农业产业化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分析现状,比较优势,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总思路和框架。根据调查,综合考虑资源、市场、区位、政策等情况,作出科学区划[4]。把玉米、水稻种植和家畜、特色动物养殖放在区划首位。重点做好基地和园区区划,眼光要远,影响要深。要迅速做好山、水开发区划,尽早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4.2.2整合职能,加强协调为落实好区划,应当整合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农机局、粮食局、商务局产业化职能,形成合力。加强同发改、财政、土地、环保、电力、工商等部门的协调,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5]。县、乡(镇)、村应当划分职责,明确责任,限定权力,保证产业化健康发展。4.2.3培养人才,推广科技发挥培训机构作用,运用资格培训、技能培训、安全培训等机会,讲授种植、养殖、加工、农机操作等技术,提高新型农民科学从业能力。推广机构应当按照农业产业化需要,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农机新技术,适应不断进步的产业化需要。发挥科技中介组织作用,促进科学技术快速传播和应用。4.2.4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全县应当推动现有产业化发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以安石万亩稻田种养基地为典范,围绕鴜鹭湖、椅山水库、三良水库、辽河水库,开发4个万亩稻田种养基地[6]。提升东辽黑猪、柞蚕养殖规模和质量,坚持特色基地建设。用现代化装备武装农业[7],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东辽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良好,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进一步发展有利条件多、区位优势强、交通优势明显、制约因素少的产业。通过资源合理开发、有效管理和保护利用,承接辽源市转型产业,配合创建市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化升级、调整结构、科学布局、系统整合,东辽县农业产业化必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凤娟.长—吉—平农业产业化密集带建设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3.

[2]李雷.浅析吉林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A].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2.

[3]张红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4]刘北桦.强化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工作积极推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3):1-5.

[5]刘康华,赵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3):134-139.

[6]刘北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06):1-3.

农业产业化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一、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和发展

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一些地区首先进行了一体化的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在当时显示了其强大的优势。到了90年代初期我国渐渐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个概念,以此来指导农业的发展。目前这种形式已在中国许多地区得以发展。农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中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形势则是,中国农民对于如何将农产品的产生和销售以及运输、储存一体化经济化得观念非常模糊,对于国内国外的市场信息的获取比较少并且不能及时获得信息,这样导致农户本身参与到市场对整个市场环境的把握也取也比较弱。而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将农业、工业、贸易等环节的统一结合、互相帮助,从某角度将农业比较弱势的方面进行提升,这样农户才会直接参与到市场。

二、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类型有代表性的类型有

1.龙头企业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带动者,使得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相互结合、农业基地与农户直接连接,企业公司和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掌控连接国外和国内市场,又依托农户进行最初的生产,这样企业和农户就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达到一荣俱荣的团体。

2.特色支柱产业带动型:对当地资源和传统特色产业进行整合分配形成当地区域性支柱产业。

3.商业市场基地建设带动型:开发当地资源的同时建设商业基地,开发一片土地,建成一个商品基地,培养一个标志性产品,举办一个骨干企业,推进农村农业的集体化经营和规模经营,使资源生产率、劳动率和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提升。

4.专业市场带动型:发展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化管理,将市场特色化,以此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5.科技培育和组织服务带动型:应运新型高科技术对产品进行升级和培育,发展特色新产品以此提高农业效益。还要进行农业科技技术知识的相关教育使得农户和相关单位的农业技术有所提升。再者通过组织服务将生产、加工、销售统一结合起来,使生产中各个部门的最大化合作,增强农业集团在市场的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化的本质与特征

(一)本质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从各角度都有不同的观点,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

1.农业产业化是将农业产业系列一体化。其实质是通过企业对国内外市场的整体把握,最大化的提高农业效率。根据国内外农业市场发展经济的整体环境,将农业产品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企业、农业基地、农户等统一一体化,因而使当地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协调的有益的发展,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

2.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同时要具有现代管理体系。也就是说在当前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将区域的农业发展产业化一体化,其中包含了当地区域的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现代农业知识的培训和辅导,农产品基地的建设生产,农产品的多元化加工,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等环节集与一体化的管理和经营。

3.农业产业化是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要目标的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这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主要包含了三个因素及特色支柱农产品、当地的龙头骨干企业、现代化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也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要目标,行使的条件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传统产品、主要产业,实行分工明确的重新组合,各个环节互相紧扣以形成农业产业化实体,这种实体从一定意义上具有将农业产业利益较大优化的能力,从而使得农业得到良性发展。

(二)特征

农业产业化有许多种外在特征,可以从各方面进行描述,现归纳如下:

第一种观点农业产业化是在和传统农业作对比所产生的,其特征是:运用现代化农业的科技技术将农业中的农产品和农业技术手段进行改造和升级,不再是以往改革开放前的农户靠天吃饭,逐步打破这一制约,和自然进行抗衡。再者国家对农业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在政策上进行改革,资金上进行投入,将工业和农业联系起来,在农业产业中注入能量。最后就是农业发展本身,使得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贸易、服务等利用现代管理学知识进行一体化经营。

第二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特征是: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把城市与农村紧密相容结合起来,使城乡差距缩小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且不管是大农业还是小农业都应该逐步专业化。城市和城乡的紧密结合还体现在农业与工商业的结合,在市场机制下,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应做到互利互惠,互相帮助。

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各地的共同经验

1.转动在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效率的快慢,发展的规模的大小,一定时间来经济效益提升速度的高低,和当地区域骨龙头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那么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的速度越快。

2.合理的服务使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紧密链接有序化。全方位的系列化、综合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

3.对于主体中心的确立。农业产业化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是明确了这一发展的主体因素,及是农户,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小单位,做到每一个单位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使农合和企业直接达到共进退,是农业产业化最全面的发展。

4.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起到根本性保障作用。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基地建设的经验是: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合同化产销。

5.稳定在机制。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动力。

6.发展科技技术起到引导作用。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和运用国内成熟的科学技术,创办相关的企业,培训一批相关人才,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

五、“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有以下论点

“公司+农户”是将千家万户农户通过契约或合同的形式统一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享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户或不同所有制单位,以资金及其它生产要素入股的形式自愿组织起来,联合经营、按股分红,属于股份合作制组织。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实行产业化,使农业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紧密联系的体系。法国遍布全国纵向横向的联合体对农业的系列化服务支撑着法国的高效率农业。日本农业,就其社会化服务看,农产品从农场到超级市场,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高效的产业化体系,从而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我国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等探索农村主导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大量事实表明: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户与市场的衔接;有利于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与农产品价格相差日益扩大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最终形成农民实际收入的快速增长。(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世界经济年鉴》1993。

[2] 丁声俊:“发展农村服务产业的研究及成果”,《经济学动态》,199319。

农业产业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化;农业价值链;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3-0074-04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而特色农业产业化是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化农业。但是,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充足的资金支持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以河北省赞皇的大枣产业为例研究其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金融支持,分析特色农业产业化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河北省赞皇大枣产业及金融支持现状

河北省赞皇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赞皇大枣之乡”。全县大枣种植面积达到3万公顷(4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4。2004年5月,赞皇成立了赞皇县大枣协会,主要职责是为枣农提、供、销服务,负责协调价格、培育引进新优品种、推广普及新技术、组织大枣深加工、打造品牌、搞好产品包装、实行产业化经营、发掘整理研究枣文化等。通过不断的发展,赞皇涌现出了阳泽约6666.67公顷(10万亩)大枣科技示范园区、南壕科技示范区等精品工程,2010年,全县大枣产业总计年收入2.3亿元,人均增收1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3,年增财政收入18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2.6%,大枣业已逐步发展成为赞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特色产品模式、示范农业模式和景观农业模式相结合的特色农业。

赞皇大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为赞皇大枣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扶贫互助社和专业合作社

赞皇扶贫互助社由县民政局登记注册,县扶贫办管理,资金来源主要为河北省15万元的扶贫资金和不超过扶贫资金75%的村民互助金,互助金“不出村,不吸储”,每股500元,最多可人4股,不计息,社员使用资金实行互保、联保,最高可获5000元贷款,最长期限1年,资金使用费率5.92‰,按季付费,随贷随还。

专业合作社由同一产业的经营者组成,并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销一条龙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例如,于2007年8月成立的赞皇县大河道大枣专业合作社,大河道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入社社员82户,辐射农户232户,入股资金179,6万元。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入股最低500元,资金借用实行社员联保、互保,拆借资金额度从5万元到50万元不等,期限最长1年,资金使用费率8‰~17‰。

(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

农信社有点多面广的网络经营优势,是为赞皇县农业发展提供信贷资金的主体,农信社不仅为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还为农户推出了小额农户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信社结合农村各类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融资特点,积极探索抵押替代品方式,设计适销对路、风险可控的信贷产品。如辖区孤山村收购加工酸枣仁的资金短缺,严重的限制了该行业做大做强,农信社将孤山村酸枣仁加工业作为“农信进万家”活动的试验田,进行重点扶持,通过集中调查、集中评级、集中授信,运用多种信贷方式,如农户联保、仓单抵押、担保公司担保等手段进行信贷支持,及时的满足了加工户的资金需求。2009年,根据赞皇蜜枣加工季节性强的特点,在政府及人行赞皇支行的协调下,农信社和邮储银行提前召开银企协商会,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下调贷款利率,实行限时办结。为促进县内大枣产业结构优化,只对获得QS认证的蜜枣加工企业开通绿色渠道给予优惠贷款,对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生产规定的小作坊式蜜枣加工户一律停止贷款发放,这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还促使企业为获得贷款提高经营管理以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生产规定。

(三)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银行依托其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覆盖全国的汇兑结算业务,一方面为符合条件的各企业提供贷款,另一方面还通过大力推行惠农卡的发放,为小农户提供贷款。为枣农和龙头企业办理全国性承兑、汇兑、结算等业务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发放政策性贷款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四)民间借贷机构

在赞皇,除了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大枣加工企业外,还存在大量的小作坊。这些个小作坊一般对资金的需求不大,但是由于一方面无法满足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手续比较繁琐,所以,只能求助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为大枣的小作坊生产者提供了便捷的资金支持。

(五)保险机构

保险机构对大枣产业的金融支持包括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保险和农户的农业保险。2008年以来,市供销社正式确定了由“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社员自愿,供销办理”的安全统筹互助农业保险模式。之后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工作,赞皇县成为11个试点区之一,枣树成为其承包的品种。2011年8月上旬,一场夹杂着冰雹的大风暴雨,使石家庄市赞皇县洋泽乡西郭家庄村200公顷(3000亩)即将成熟的大枣遭受损失。幸运的是,该村连春位大枣专业社约67.067公顷(1006亩)大枣在2010年参加了石家庄市供销社新型互助农业保险,由此弥补了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经济损失。

二、赞皇大枣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金融支持的参与下,赞皇大枣产业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和大枣市场需求的变化,赞皇的大枣产业也陆续涌现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增产不增收

赞皇大枣主要用于加工蜜枣,由于蜜枣市场供不应求,用于加工蜜枣的青枣价格居高不下,在利益的驱使下,赞皇枣农不断加大对青枣的种植,最终造成了该年95%的枣树产青枣,5%的枣树产红枣,青红枣树种植比率严重失调的局面,阻碍了红枣市场的发展。2011年赞皇又迎来一个丰收年,青枣供应大幅增加,但由于青枣需求有限,最终使枣农不得不面对价格下降、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而红枣却供不应求,同期红枣价格相当于青枣的10倍,干红枣甚至达到青枣价格的40倍。可见,赞皇大枣产业种植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大枣产业化的发展。

(二)技术支持不足导致产业链短、收益有限

早期赞皇大量种植青枣是由于利益所驱,而近期仍大量种植青枣则是由于相应技术支持不足所致。红枣的种植风险大于青枣,对农业技术要求较

高。但是,赞皇县红枣产业链发展不足,贮藏、烘干技术缺乏,对红枣的深加工,绝大多数人只能做蜜枣,产品单一,原产品销售使其附加值很小,收益有限。大枣产业做大做强需要的是提高质量深加工,拉长加粗产业链。

(三)龙头企业欠缺导致产业化进程缓慢

赞皇大枣的深加工缺乏龙头企业,仍然存在大量的小作坊生产。由于小作坊生产设施及成本、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自身易受外界影响的冲击,抵御风险能力差,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例如2011年赞皇政府对蜜枣加工企业的限制和要求增加,使得大量不合规的小企业倒闭。同时由于资金链不足,糖价上涨,蜜枣销售价格下降,通过认证的60多家企业开工的也只有三十多家,这些企业每年也只开工三四个月,这也是影响青枣收购价格的―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许多酸枣小作坊存在不规范生产的现象,排污不规范不达标,对生态造成严重的污染,产生了较大的负外部性。同时,枣企在品牌推广、产品附加值提升等方面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互助社和合作社金融支持十分有限

一是互助社和合作社的服务对象相对固定,限制较多,只能对社员成员发放贷款。二是互助社和合作社对入社的农户都有缴纳最低资金的要求,与农户缺乏资金的实际情况相矛盾;另一方面,互助社和合作社不仅对人股的农户有最低的资金要求而且还有最高出资额的限制,这就限制了那些有闲置资金并以入股分红为目的的农户的投资。三是互助社吸收资金的规模有限,提供的信贷资金较少,无法满足农户和企业对大额资金的需求;合作社可以提供较大额的信贷资金,但贷款成本较高。四是由于互助社和合作社不是正规的金融机构,存在经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信贷资金的营运风险比较大。

(二)农信社和邮储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力不从心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三农”,主要提供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但是由于农信社的服务区域是按行政区划严格分割的,具有强烈的垄断性,有向盈利较好、风险较小的龙头企业倾斜的贷款倾向,无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主体提供多元、灵活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范围一般辐射全国甚至出口国外,但我国的农信社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全国农信体系通兑通存和实时兑付,因此农信社在支持赞皇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会力不从心。邮储银行由于业务不完善,资金实力小,风险承受能力弱,对支农业务也力不从心。

(三)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县级支行服务范围狭窄

农业银行作为一家上市商业银行,对其盈利性的要求使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移位,对农村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减弱。农行主要支持少量的信用级别较高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而其他规模相对较小、盈利相对较少的企业的资金需求却不容易得到满足。并且,由于农行实行总分支行的组织结构,县级支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不足,贷款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又局限于单一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业务服务范围狭窄,无法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持。

(四)民间借贷极易引起高利贷等不规范的经营行为

由于我国对民间借贷向金融机构参股入资的限制,使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未纳入正规金融体系的民间借贷。且我国目前还未实行民间借贷登记制度,使民间借贷具有较高的隐蔽性,这样就极易引起民间资本发放高利贷等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为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带来隐患,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五)涉农保险机构少

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截至2009年9月,河北省15家保险公司中办理农业保险的只有2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农业保险的迫切需求。

纵观所有对赞皇大枣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机构我们发现:对大枣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各机构业务开展中各自为政,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使得这些金融机构对大枣产业各个环节的金融支持力量不一,造成对金融资源利用的低效率,没有形成一个高效运作、相互补充、多元化合作的金融支持体系。

四、从农业产业链的视角看金融支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一个不少,为什么支农作用却没有高效发挥?为什么加大农户金融支持还会出现“枣贱伤农”、“菜贱伤农”“谷贱伤农”等现象?

农产品作为原产品销售,其附加值很小,农业产业链很短,农产品的价格取决于消费市场需求,当农产品上一年价格高时,农户当年会扩大种植,资金需求大,金融支持增加,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则会出现农产品增产不增收,“枣贱伤农”、“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等现象。

在这种传统农业产业链条下,农户生产分散、盲目,无法把握市场,加工仅限于小作坊初级简单加工,龙头企业缺乏,也就出现了基层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的支持力度,其结果只能是增产不增收,资金难以回收,信贷风险大,这也是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涉农的根本原因。多年来,金融机构支农重点放在农户身上,没有从农业产业链的视角考虑支农问题,这就造成了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没有带来农村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

农产品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产业链延伸,附加值增加,农户除了直接供给消费市场,还供给农产品加工市场,消费市场在一定时间内需求量的变化很小,而农产品加工市场的需求是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不断增加的。农产品加工者为了稳定成本,会更关注原料的生产,提前与农户签订合同。这种农业订单生产不仅避免了农户资金需求的盲目性,也解决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同时,农产品加工者为了扩大消费市场,不断在深加工方面进行科技投入,进一步拉长加粗了农业产业链,农产品的产供销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农业产业链条下,深加工是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来做的,龙头企业对于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推动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户收入,都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龙头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扩大生产的固定资产资金、用于深加工的科技资金、多样化的流动资金,还有便利的资金结算和中间业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是大中型商业性金融机构青睐的客户,当龙头企业得以发展,一方面会将资金传导到小农户,订单关系为农户提供了担保,缓解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帮助农户获取贷款;另一方面,从事订单农业的农户与分散的农户相比,融资风险小,有利于基层中小型金融机构开展有效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户资金需求与保险需求。在农业产业链的视角下,大、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支持是以资金的有效需求决定资金有效供给的,金融资源可以得到高效利用,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得以协调发展。

五、结论

通过对赞皇大枣产业的研究可以看出,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支持,一个完善的特色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体系不仅需要为特色农业产业链中各资金需求者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还需要与特色农业产业链中各参与者之间在信息、技术、保险等各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和联系。为保障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共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应该从农业产业链的视角考虑支农问题。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创造农产品供给之前,需要先了解农产品需求状况,农产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农产品的使用范围,农产品的使用范围依赖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深加工是农业价值链中体现其效益最大化的生产环节,是扩大最终消费者需求的关键。因此金融机构应针对特色农业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量体裁衣,围绕特色农业的农副产品生产、初加工、深加工、大销售这一完整产业链进行金融支持,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要着力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当前金融服务机构应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把各种类型的龙头企业特别是贫困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型企业纳入信贷范围,创新龙头企业的融资评估和融资程序,创新流动资产担保形式,加大龙头企业的科技信贷。

二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社和农业合作社等中小型金融组织基于订单农业发展的农业价值链,为订单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创新服务和相关技术培训。

三是银行和涉农保险公司主动参与和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链中的农村信用共同体(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因共同利益关系采用多种组合方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引导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链信用共同体的联合增信功能,促进形成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投入、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提供贷款担保、涉农部门提供综合服务保障的多方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北省金融学会课题组,河北省扶贫贷款模式运行情况调查与思考――基于河北省巨鹿、赞皇、易县模式的比较分析[J],河北金融,2011,(2)

农业产业化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物流体系

一、农村产业化与农村物流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对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开始积极实现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为核心。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以经营范围的拓展为立足点和核心,通过产业化经营体系的高效建立来积极地加强市场机制与非市场安排之间的紧密配合,更好地实现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充分地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保障经营方式与扩张方式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主导,积极加强与其他企业以及行业之间的联系,以现有的广大农户为依托,通过采取科学服务的手段来实现农业生产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来建立完善的产业系统以及产业结构。不可否认,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推动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利用,实现市场农业的快速发展,将自我调节自我积累以及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模式落实到位,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以及共同利益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结合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现状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不仅追求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同时还注重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效率以及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保障我国的农业实现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以及共同繁荣。但是,与工业以及服务业相比,农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学术界在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时提出,农业在产业化进程的过程之中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以及障碍,这一点与现有的农村物流体系缺失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农村物流能够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配合,积极地避免我国在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物流输送问题。农业产业化主要以农户为重要的依托,不管是产业化发展还是产业化的运作都需要积极依靠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农户的大部分经济活动必须要以市场的需求为最终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自身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难题。但是因为农业生产者与经营者的数量相对比较多,同时缺乏一个完善的中介组织,因此难以真正地实现规模化的运作性的市场,结构极不合理,市场经济效益上面较差,大部分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之中实际的交易成本比较高,自身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无法获得相应的利润收入。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填补农业组织上的空缺,积极地实现不同产业市场间的紧密配合,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在运作的过程之中能够及时地以现有的市场发展方向作为自身的立足点和核心,促进生产模式与生产要求之间的紧密对接,真正实现增产增收,将农民的具体交易费用控制在有效的范围之内,保证农民能够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及价值。

二、农村物流的微观组织机制

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农村物流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组织共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及价值,农业产业化能够实现龙头企业与主体之间的紧密配合,保障企业的协作一体化以及自身市场的一体化,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运作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其次,农村物流体系也还能够将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产要素供应相结合,充分发挥协作一体化的作用以及价值,为农民的农业生产安全提供更多的便利,这种协作一体化主要以农村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为立足点,积极加强农业生产与农业运作之间的融合,明确双方的责任以及义务,从整体上促进物流增值服务水平的提升。作为农业产业化之中的龙头企业,农村物流业能够实现市场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紧密对接,该组织体系主要以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为核心,通过一体化的运作来有效弥补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不足,农村物流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既能够实现自身的一体化运作,还能够保障服务领域的延展以及扩充。

三、促进农村物流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物流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充分发挥该组织的作用以及价值,必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积极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明确农村物流的合法地位

农村物流业的发展涉及诸多的因素以及环节,为了充分建立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我国必须要结合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要求以及具体的水平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规范农村物流体系的具体运作环境以及要求,保障农村物流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合法地位。

(二)完善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

农村物理体系的具体运作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要积极地完善现有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加大对设施的投入力度,结合农村物流体系建立的实践要求为其提供各类帮助以及扶持,保障农积极的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做法以及经验,实现农村物流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紧密配合。

(三)改造农村物流企业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运作模式相对比较传统,无法采取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发展,对此我国必须要加大对农村物流企业的有效改造,保障其能够站在时展的角度实现自身的稳定运作以及进一步的革新。

参考文献:

[1]罗必良,王玉蓉,王京安.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度的效率决定:一个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00(8).

[2]张士云,许多.农业产业化经营呼唤农产品营销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0(8).

[3]王小平,都继萌,李晓军.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思路[J].商业时代,2005(33).

[4]王新利.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特点与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4).

农业产业化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传统农民;现代农民;农业产业化

一、农民行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行为是指行为主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所确定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活动过程。农民的经济行为,指农民为了满足自身经济需要所确定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严瑞珍,1997)。为了研究农民的经济行为,严瑞珍(1997)将农民分为三类: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民、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农民以及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经过10几年的发展,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都纳入到了商品经济的范围内,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已只占有很小的规模。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中所需要的现代农民,但是在我国仍然只占有很小的比例。我国当前农民最主要还是属于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农民。为了与现代农民进行对比研究,也可将其称为传统农民。

由于现代农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资本和科技投入为主,生产工具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投入品科技含量高(例如,良种、全价配合饲料等)。因此,对现代农民的要求即是:掌握许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是一批“职业化”的农民,他们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专门劳动技能,还懂得农场的经营管理。他们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村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新一代劳动者。他们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是属于完全的市场经济行为:具有自主性、趋利性、竞争性、科技性等特征。

而我国的现实是,传统农民是我国农民的主体,传统农民的经济行为通常表现为投资行为上的乏力性和随意性、生产经营上的局限性和弱质性、市场行为上的分散性和脆弱性以及科技行为上的被动性和狭小性。因此,如何改变传统农民的行为特征,使其向现代农民转变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农户经济行为的特点与影响

我国对于农户行为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究的内容包括农户经营决策行为、农户投资行为、农户生产行为等等。总的来看,都是属于农户经济行为的研究范畴。从相关研究来看,农户经济行为的特点主要有:农户经济行为的双重性、农户经营目标的兼业性、农户生产经营的多样性、农户经济行为的趋同性。

总的来看,农户的经济行为与农业产业化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王风兰,1998)。其特点有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大多却是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1.农户经济行为的双重性

农户经济行为的双重性体现在,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并存(韩耀,1995)。因为,农户是一个生产与消费合一的经济和社会单位,兼有纯粹生产者如现代企业和纯粹消费者如城市家庭的双重特征(康云海,1998)。一方面农户利用已有的家庭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首先满足自我消费,达到小富即安的低水准经济状态(王风兰,1998)。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的进步,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到农村地区,商品性的消费品在农村逐渐增多,农户为了获得更多的购买现代消费品的资金,必须要将其农产品更多的在市场上出售,最终供应家庭的商品性消费。这时,农户经营的内在动力是生活消费商品化。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消费需求,农户将选择更有竞争性的、比较收益较好的产业进行投资。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户正参与到边际效率相对较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康云海,1998)。但是,他们仍不愿把全部资源投入到为卖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中去。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要保证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又要获取货币收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这两部分的份额也因条件的变化而异。当市场风险较小,商品经济显示较大利润时,自给自足的生产就会给挤占,商品生产的份额就会加大;反之,自给自足的份额就会加大,市场经济就会萎缩,农民的经济行为就在这两者之间游移(严瑞珍,1997)。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农民虽然不断的加入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来,但是却是不稳定的,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随时面临倒退的可能。因为他们不像现代农民完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他们的行为动机仍然是自给或半自给,而现代农民的行为动机则是价值增值或利润获取。

2.农户经营目标的兼业性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兼业农民比例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据统计2001年,我国农户兼业率已达59.23%(梁謇,200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就业待遇,农民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产生了兼业行为。此外,兼业行为的出现还与农业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我国土地经营规模的超小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生产劳动的季节性与土地经营规模的超小型都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而我国农村尚未建立非农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则使得农民保留一部分土地,靠兼营农业作为失业保险的手段。

兼业这种倾向在微观农户角度来看,极具合理性,并且与农户双重目标相吻合,但从宏观层面看,却容易造成农村稀缺资源利用上的低效率(张广胜,2000),同时也与农业产业化的方向相矛盾。因为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农业专业化的一个过程,要求农户以专业投资的身份进入产业化过程(康云海,1998)。而开展兼业的农户由于较小的土地规模,只愿意生产出满足自身需求的各种农产品,因此并不需要对农业进行过多的投入。这不仅使得农户经营的商品率低,更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中对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

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这种资源高度分散型农户兼业化的模式只能作为我国农户兼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模式,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以适度规模的主业农户(由专业农户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农户构成)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格局。

3.农户生产经营多样化

多数农户为了确保生产和有效供给,特别是基本食物供给的稳定性。或者说,为了抵挡社会大市场突变的风险,降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他们在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时都考虑生产内容的多样性(康云海,1998)。高新才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户进行多样性生产经营是为了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风险,不同的农户根据承受风险的不同能力会选择不同的经营组合,这使得我国本来超小规模农业生产更加细碎化,使本来就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分散投入,减弱农业生产的能力。

从农业产业化专业化与规模化的要求来看,无疑农户生产经营的多样化是与之背道而驰。但是,从农民的劳作能力来看,他们积累和拥有了大量用于日常生活的乡土知识实践经验,对于农业生产的各种品种和环节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无论当地选择了发展何种农业品种,当地农民都能从以往的经验中很快地开展生产。

4.农户生产行为的趋同性

林海(2003)认为农民的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往往是看到别人选择某个项目获利大,就选择某个项目。这种行为有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农民盲目跟风、赶潮流,最终导致市场上农产品饱和,造成谷贱伤农的局面。另一种则是在跟风中进行创新,使得当地形成了某农产品专业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规模发展的效应,成为开始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在模仿中创新与提高的很少。大多数情况是随意的“羊群”行为,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这也造成了农民生产行为的短期性,在种植或养殖的农产品品种上经常变化的现象。

总的来看,传统的农民经济行为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存在利弊两方面的影响,充分抓住特点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将农民经济行为中的落后因素转变为有利条件。

三、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因素

要想利用农户经济行为的有利特征,达到改变农户行为与态度的目的,首先需要了解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因素。从内外因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农民自身态度与外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从各研究者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可将内因归为农民对利益与风险博弈的选择,以及农民的个人能力问题。外因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与环境条件对农民的影响,以及信息因素对农民的影响。

1.利益与风险的博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自主经营的经济活动主体。提高经济效益,追求最大利润是其基本目的。但是农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风险型产业,面临自然条件、市场、合同、资金和技术等多种风险。农民的经济行为往往是利益与风险博弈的结果。詹姆斯·斯科特认为农民经济的主导动机是“回避风险,安全第一”。利润越大,往往风险也越大,而农民不愿意冒风险经营,因此往往会选择风险较小、利润也较小的经营方式。农民的这种心理导致了农民在生产经营的产品大都数量少、种类多而全。为了规避风险,农户多倾向于选择多元化、兼业化的生产经营形式。

2.农民的个人能力

农民的个人能力包括劳动生产技能、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文化水平与传统价值观等等。高启杰(2001)对农民采用新技术新成果的研究中发现,阻碍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个人要素有传统的价值观与信仰、技术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不高、经济状况落后等原因。徐薇(1998)认为我国农民在传统的生产技能上具有优势,但是在专门生产技能(实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或者是需要专门学习才能掌握的能力)上呈现较大的差异。目前,我国农村中具有专门生产技能的农民占的比例较小,与农业产业化要求的以高效、优质农产品占领市场很不适应。

王云飞等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认为传统文化对农民能力的建构产生了很多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在宏观方面的表现为:分散性和封闭性,缺少现代管理制度,缺乏现代精神,没有权利意识等,在微观上则表现为:社会成员的柔顺与固执,质朴与保守,短视语狭隘,惰性与冷漠等等。这些特点都限制了农民适应现代社会能力的发展,当然也影响着农民进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总的来看,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浓厚阻碍了农民快速加入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农民对自身能力的发展。

3.政策与环境因素

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对农业的现行政策主要有三点,号召发展主导产业、生态农业、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处在一个极好的政策环境下,这个政策不仅影响到传统农民的农业生产行为,还使得更多的城市人口关注农业的发展,或者直接加入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

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硬环境,包括交通、通讯、电力、水利设施等。其优劣情况直接地影响着社区内部农户的生产活动,基础设施好的,可促进自然资源优势的发挥,提高生产率,反之,则抑制生产发展(徐薇,1998)。基础设施通畅还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渗入,以及各种信息的获取,为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资源。

4.信息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张广胜,2000)。在满足利益和权力因素的条件下,农户对外部环境反映与否及速度如何,完全取决于接受信息与否及速度(宋鸿远,1994)。因此,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保持信息的快捷畅通对农民经营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耿劲松(2001)对农民信息需求的分析中,认为农民特别需要了解有关的惠农政策,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包括市场预测、价格走势等,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保持销售的畅通性;了解农资信息以购到货真价实的农用生产资料。另外,保持信息的畅通与快捷还有利于农民在与“龙头”组织的博弈中,保持平等的地位与谈判水平。

但是,我国农村大多处于半封闭状态,特别是西部农村,信息不畅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之一。

四、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策略分析

从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来看,传统农民的经济行为受到农民个人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最终对农业产业化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要转变农民行为需要将传统农民改造为现代农民,这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龙头”组织等投入与支持。

1.正确认识农民行为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尊重农民意愿

传统经济学认为农民是愚笨的、顽固的,在现代化过程中,他们是改造、限制的对象。但事实上,农户是最有理性的经营者,他们能充分地应用理性的效用性、创造性和均衡性来确定他们的行为目标(康云海,1998)。因此,要把农户看成是平等的经营者,尊重他们的选择,决不能采用强迫欺骗的手段强迫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要让农户看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带来更的效率与利益(王风兰,1998),通过真正的利益获得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产业化的进程中。

2.政府明确定位,立足服务建设

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已经采取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应当是导向、协调和服务,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加以干预。简小鹰(2010)认为政府应该在三个层次上有所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一,政府要研究和制定农业产业化政策,形成体现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化发展规划,整合政府、社会和农民的资源,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所有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第二,“招才引智”,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高效的人才队伍;第三,营造同农业产业化运行相适应的社会环境。

具体而言,梁謇(2004)提出政府要加大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政策力度、建立农村就业保障制度、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使剩余劳动力可以完全转移到非农产业,逐渐减少兼业化现象,并给予具有农业经营优势的主业农户以政策扶持,促进农业专业化的发展。何伟(2009)则建议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农户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提高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政府还可设立农业风险基金,使从事种养业的农户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从风险基金中申请一些主动防范资金、补救资金和补偿资金(何伟,2009),有利于农民投资风险较大、利润较高的生产经营行为。林海(2003)认为资金是制约农民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完善农村金融支持系统,调整对农户的信贷政策,为农民积极进行生产经营提供保障。康云海(1998)提出应该建立规范农业产业化参与主体的经营制度,主要是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律法规、秉持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调整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强合同管理,确保参与主体利益的真正实现。

3.“龙头”组织让利农民,建立互信机制

作为“龙头”组织应充分理解农户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初期的经济行为,具有长远眼光,从合同意识就注重保障农户的既得利益,与农户结成一个较为紧密的联合体(高新才,2001)。不过,他们同传统农民的关系模式也不应简单地定位在利益关系上,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成功运行以及现代农业的建设,他们更应承担起对传统农民的教育功能(简小鹰,2010)。因此,“龙头”组织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功能,与农民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肯定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协调和完善“龙头”组织与农民的关系。

4.对农民进行分类管理,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的基本特点是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拥有较强的市场分析和判断能力,勇于接受农业新思想、新观念,善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农业产业化充满着实践的激情与活力(何伟,2009)。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民已经出现分化的局面,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与规格去培训不同层次的农民。因此,李录堂(1999)提出了农户分类管理持续激励机制。他将农户按竞争力大小进行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实行分级管理。具体而言是由县农业局管理高级农户(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性农户)、乡级机构管理初级农户(竞争性自给自足式农户)、村级机构管理中级农户(半自给半竞争性农户)。简小鹰(2010)从其自身对农民的划分来看,提出了转移传统农民、改造兼业农民、教育专业农民和培训职业农民的建议。不管针对哪种建议都指出了对农民的培训需要分层次进行,不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简小鹰(2010)还提出了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农民的价值观进行改造,开展有关诚信的教育,构建现代农民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包括信息能力、谈判能力、合作能力、生产技术能力和协调能力等。

5.提高农民组织程度

何伟(2009)提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博弈时,由于双方实力、资金、信息、组织结构不对称,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出现矛盾和纠纷时,最终受损的往往是农户。如果能够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合作社、农民协会或股份制合作组织,由合作组织代表入社农户与公司商谈农产品购销合同,监督公司履约行为,向法院违约公司,就可以节约农户交易成本,规避公司道德风险,避免由企业单方毁约给农户造成的经济损失。

六、研究评述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文献的分析,我国现有对农民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对传统农民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较为全面;其次,从农民决策行为、投资行为、生产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量化的分析,还用到了经济学模型进行客观的论证;第三,研究了传统农民与农业产业化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措施。但是,现有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空白区域。比如,对现代农民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境研究较少,对现代农民的特征描述不清晰,对现代农民的认识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与验证指标。

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还有必要对现代农民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其特征、行为模式以及农业生产需求等,有利于判定传统农民如何才到达了向现代农民的成功过渡,并制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培训措施与方式,最终顺利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成功转变。

参考文献

[1] 董冠鹏,郭腾云,基于农业产业化视角的农户分化行为研究——以鄢陵县花木种植村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

[2] 高启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01(1)

[3] 高新才,杨林.农户经营行为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4)

[4] 耿劲松.农民的信息需求分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1(5)

[5] 谷树忠.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生产经营行为,农村经济,1993(6)

[6] 韩耀.中国农户生产行为研究,经济纵横,1995(5)

[7] 何伟.农业产业化中农户经营风险因素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6(19)

[8] 黄安胜.国内外农户投资行为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08(14)

[9] 简小鹰.中国现代农业的组织结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0

[10] 康云海.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为分析,云南社会科学,1998(1)

[11] 李录堂.农户分类管理持续激励机制研究,科技导报,1999.11

[12] 梁謇,咸立双.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讨,理论探讨,2004(5)

[13] 林海.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及决策机制分析,理论导刊,2003.4

[14] 王凤兰,吴明远等.农户经济行为与农业产业化关系研究,农村经济,1998(10)

[15] 王云飞,李远行.农民能力发挥制约因素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1(1)

[16] 谢成林.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户决策行为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2005(5)

[17] 熊云飚.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18] 徐薇.农业产业化与农户生产行为,天府新论,1998年第1期

[19] 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研究,1997(10)

[20] 严瑞珍,孔祥智,程淑兰等,转轨时期农民行为与政府行为的轨迹,经济学家,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