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茶的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展示程序性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服务技能的高标准相耦合
福建闽南地区盛产茶,闽南人对茶情有独钟,且闽南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以乌龙茶铁观音为例,其茶艺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静气、叶嘉酬宾、火煮山泉、孟臣淋漓、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环节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体现出“纯、礼、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个动作都讲究规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服务正是航空服务人才的起码要求,同时在进行程序化的服务同时还要兼顾展示性和艺术性,这也是航空服务人才之所以成为服务行业内人才标杆的原因。通过对茶艺展示程序化的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在校内有相应的载体体会服务流程的艺术性,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程序有条不紊、准确到位艺术化地进行服务流程的展示。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闽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艺气质营造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相耦合
闽南茶文化重在围绕着茶元素,通过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等展示国人生活之美。以环境中的茶席之美为例,闽南茶文化讲究透过一席茶的布置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把茶席当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学体现之场。茶席不仅是单纯的视觉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敠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最后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气质。航空服务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仅是外表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素养,对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环境的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人带来毫无做作的舒适感,把女性的柔美优雅、男士的绅士帅气演绎得恰到好处,有一种增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艺课中可以达到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气质的培养、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美境”的创新能力。
1.3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礼仪要求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礼仪的高要求相耦合
礼仪是茶艺的核心部分。闽南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东方待客礼节。而服务礼仪更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这两者的耦合之处更是不言而喻。
2关于航空服务专业中茶艺课程的相关建议
一、 说话教学与拼音教学同步进行
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是从汉语拼音开始语文学习的。如果单纯地教学拼音,就显得冗长而又枯燥。因此,我的方法是:
1. 充分利用音节词的学习并结合语境图进行说话训练。如教“rì chū”这个音节词,教材中配有插图,图上画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在学生用自己的话断断续续描述出这幅图意后,我指着图说出了两个句子:“一轮红日慢慢地爬上了山头。红红的太阳悄悄地探出头来。”这两个句子看似有些难,但配上图和教师的手势、表情,便变得可爱生动,容易掌握了。再如教“rè chá”时,我问:“小朋友,你们想给谁送上一杯热茶?”学生纷纷回答。接着再让学生端着一杯热茶进行简单的表演,对自己想送的人说一句话:“×××,请喝一杯热茶。”这样,学生轻松而又准确地掌握了“rè chá”的读音,并学会了一句初步的交际语言。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音节口头造句。如教“wǒ”,可让学生说:我是( ),我有( ),我爱( )。
2. 在有效控制课堂时间的前提下,有机地渗透相关的知识。如教“zhí shù” 这一音节词时,可引出3月12日是植树节的内容。教这一课另一个音节词“zhī zhū”时,我让学生讲讲有关蜘蛛的小知识。有学生说:“蜘蛛爱吃小虫子。”有学生说:“蜘蛛网是黏的。”有学生说:“我知道一种红蜘蛛。”最后,一个孩子说:“世界上最毒的蜘蛛是一种叫做‘黑寡妇’的蜘蛛,它常常咬死自己的同伴,被它蜇过的人会立刻死亡。”当他讲完这些小知识后,全班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投以敬佩、羡慕的目光。我就问这个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呀?”他说:“我是从书上看到的。”原来,这个学生对小动物很感兴趣,他爸爸就买来许多关于小动物的书让他看。于是,就从那天开始,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进行课外阅读,个个热情高涨。音节词学起来简单而无味,但我有意识地扩充了它的内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产生了读书的兴趣和较浓厚的求知欲望,学生得到的已远远超过认读一个音节词。
二、 内外协调,有选择地指导课外阅读
关键词:省属普通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改革尝试
1.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进程中面临着实用主义造成的困扰。一方面,大众教育的发展趋势促使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学生文化素质客观上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不少学生重理轻文,在学习应用技术的同时,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缺少对艺术的感悟和审美能力,致使人文学科有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高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为浮躁,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1-3]。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因此,开设人文社科类公选课,以通识教育的办学模式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
茶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茶的实践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4]。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追求一种从容、宁静的心理状态,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品味和鉴赏美,这与现代教育的人文要求不谋而合。因而近几年来各地茶文化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将茶文化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教学中来[5-7]。
《茶文化》是一门面向我校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任选课,已有多年的开课实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基本目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茶的起源与传播、茶区分布、茶叶加工及分类的基本原理、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茶的选购与品质评定方法、科学饮茶的方法与客来敬茶的礼仪及各种茶俗文化。同时,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开拓学生眼界和心胸、培养良好品行和优雅情趣,目前基本成效已初见端倪。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现对我校茶文化的教学现状进行初步总结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以期为进一步的改革指明方向,同时为其他教学型省属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2. 教学现状分析
2.1学生情况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经管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应用学科见长的多科性大学,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7万余人,独立学院1.2万余人,成人高等教育1.3万余人。因此,以广东海洋大学的教学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在学生数量、办学层次、学科特色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茶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兴趣和质量参差不齐,选课动机差别较大,因此教学效果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学习的动机就是要学习关于茶文化的知识,主动性很强,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对这类学生只需略加引导,其学习效果足以令人满意。有的仅仅是为了混够学分,勉强来听课也是心不在焉,对这类学生必须要有特别的措施来引导和激发兴趣,必要时要有一定的惩罚性措施,否则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绝大多数学生处于中间,既有一定的兴趣,同时又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感兴趣的就听听,不感兴趣的就在下面干自己的事,对这类学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有取舍得当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精彩的教学方式。
2.2教学内容
以前我校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多集中在茶叶分类及加工的基本原理、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较多地体现了茶文化的物质层面,而对于中国茶德精神—“廉、美、和、敬”精神的介绍内容偏少。以“和”为核心的茶德内涵,其中的“和”不仅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与自我的和谐等方面。在人与人的和谐方面,就是人际关系的调整。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理解、关心,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友爱,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人与自我的和谐方面,就是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以强化“茶德精神”的教学内容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3教学方式
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 而不只是理论的说教, 但实践通识教育远比讨论通识教育更困难。在茶文化的教学实践中, 目前主要采取大班理论教学,一方面是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受条件所限户外茶艺活动相对缺乏,对茶艺和茶具的学习目前只能停留在多媒体视频上,学生缺乏更加直观的感受。笔者也曾借鉴台湾“无我茶会”的形式,在授课班级上尝试现场多名学生参于各种茶类的泡制和品饮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备茶、泡茶、品茶等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后类似教学活动还需加强和完善。
2.4考评方式
课程评价是检验和完善课程的依据,之前的茶文化授课考评主要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老师将平时授课内容发给同学,同学稍微复习后参加考试,分数主要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判定。这种评价方式在保证学生出勤和参与课堂教学方面的确有较大的作用,但成绩的主要部分在卷面分数,而卷面成绩又与考前突击有相当大的关系,结果是学生平时被动学习,考前随便突击一下就可以取得较好的分数。近几年,我们改变了这种考评方式,将课堂或平时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和学习心得等纳入到教学检测中,将开卷考试改为课程论文,题目不限,但主题是关于茶文化,论文的格式严格按照核心期刊杂志要求进行撰写,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以相对开放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成本课程学习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3. 改革尝试
人文社科类课程是高校公选课最受学生欢迎,也最易于参与教育实践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因接受对象来自不同专业,其兴趣爱好和基础有着明显差异,这类课程又很容易让学生因过高的期望而产生失望情绪,这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近年的茶文化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教学活动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强化:
(1)在讲授为主的课堂授课方式下,着意增加讨论互动的环节。
师生互动在一个层面上反映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思想的进步。进步的标志是师生平等,本质体现是人的平等,这种平等的巨大意义在于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8]。茶文化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有着较高的要求,面对接受通识教育的不同专业学生,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茶学知识,而且还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讲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与学生互动讨论,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使他们及时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茶学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2)在明确目的的同时,应强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实物、图片和音像制品等综合手段,把抽象的理论讲述通过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如在茶艺的鉴赏过程中,可以将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背景资料通过图片或影像在多媒体上加以展示,或者加工制作成DV,通过音画渲染,给听众带来视听感受,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破单一的教学手段,也必须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突破被动的传统考评模式,采取适应通识教育目标的检测方法,选择与教学对象相适应的多种检测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审美感悟与人文精神作为茶文化课通识教育的一般性教学目标,考试时重点考查学生对茶文化的审美欣赏和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将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和学习心得等纳入到教学检测中,以课程论文代替期末笔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以相对开放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成本课程学习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
(3)在课堂为主要授课地点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教学活动引向课堂以外。
通过课堂讲授相关知识,使学生系统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但茶文化课程本身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如果有条件辅以适当的参观实习、茶艺欣赏与表演、无我茶会等各种课外活动,则不仅使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论知识有更直观深入的认识,而且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感恩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实践中熏陶和培养人文情怀。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不断调整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模式,只有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让学生在不断积累科学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人文情怀,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也才有可能真正体现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茶文化》这门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人文类公选课,既有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也蕴含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面对不同学科背景和基础的众多学生,如何将茶学知识较为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递并为学生接受,并不是理论的空洞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及同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对茶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追求都有所提升,在增长有关茶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得到了熏陶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方守金.关于构建我院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2):5-11.
[2] 冯永泰.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实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0(1):141-144.
[3] 刘学明.重视高校通识教育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文学类公选课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 135-138.
[4] 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曾斌.茶文化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20-22
[5] 邓敏. 茶文化进入校园的现状分析与理论思考[J].农业考古,2011,2: 43-46.
[6] 吴红英,朱红英.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农业考古,2010,5: 11-14.
1.把握教学目标和定位,做好教学启蒙和文化传承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艺广义上是指“茶之艺”,包括茶的种植、制造、品饮之艺,有的扩大成与茶文化同义,甚至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狭义的茶艺主要是指“饮茶之艺”,即将茶艺限制在泡茶和饮茶范围之内,包括选茶、备器、择水、造境、冲泡和品饮等诸多因素。茶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不少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专业进行研究,其作为职业学校选修课程,如何选取精华,做好启蒙式教育,非常关键。学校要根据自身和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反映进行随时调整,切不能挖掘太深,让学生感觉繁琐,也不能蜻蜓点水,让学生感觉没有收获。做好教学启蒙工作能让大多数同学了解和热爱茶文化,使小部分同学有深入进修茶艺的机会。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教条式和填鸭式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非常反感,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茶艺课程中牵涉很多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包括茶艺表演中的演说词也需要背诵,所以在教学初期首先要做好课程引导和概述,使学生对于今后所学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茶艺课程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在茶艺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发展是教学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肯动手动脑,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组合穿插式教学
茶艺课是为了拓展各个专业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而开设的,作为一门创新的拓展型的选修课程,茶艺课完全可以摒弃固定知识和教学模式的限制,为不同专业的人才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首先,不应拘泥于一本教材进行授课。教师应博览群书,结合多本书籍挑选最精炼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编写出最适用的教案,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更适合所教专业的学生。
其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授知识点的侧重不同,如对导游专业的学生,着重于训练茶文化知识和茶艺讲解词,要求学生能生动介绍茶叶和茶具;对于饭店专业的学生,侧重点则在茶艺操作和表演方面;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要求其熟悉茶叶的营养价值和疗效,能结合烹饪进行菜肴茶点的创新;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主要训练其茶文化中礼仪和文学的部分;而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重点应阐述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而且会分析市场行情,与商人洽谈业务时能出奇制胜。
最后,茶艺课注重一个“艺”字,在课堂中要营造一种氛围和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可以穿插音乐、舞蹈、朗诵、书画等艺术元素,而礼仪、化妆、服装、设计等教学项目可以作为茶文化的辅助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
4.将多元化的理论教学形式和项目化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
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其次,茶艺教学应贴近生活,并学以致用,如如何选购和保存茶叶、茶具,茶叶的营养价值等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或集体小报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最后,教学中不能仅限于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考核评价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除了教学形式和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同样重要。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技能考试方法,即学生初学时的技能考试只要求操作流畅,而后逐步要求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并慢慢增加讲解的内容和难度,到最后还能回答老师提出的专业知识的有关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又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融合起来,以适应社会所需的礼仪、审美及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在最后的考核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授课的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多方面制订考核方案。如导游方向的学生以撰写导游词,向游客模拟推销和解说某种茶叶;饭店专业的学生以酒店餐饮活动为背景,能够独立或团体表演一套茶艺;文秘专业的学生能在行政、商务场合进行有效的茶水服务;烹饪专业的学生能制定符合营养标准的茶元素菜单并进行相关的成品制作;营销专业的同学能为茶叶经营企业策划销售方案;文史专业的学生要能学会吟诵关于茶的文学作品,并尝试创作茶诗、茶联、茶文等。
总之,作为拓展学生专业素质的选修课,茶艺教学应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从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模块化、考评体系多元化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进一步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和技能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植物生理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71-02
植物生理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和农业类相关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本学科知识点多且碎,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加记忆,而且许多理论知识很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这门课程本身并不像专业基础课那样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好这门课程有一定难度,根本提不起兴趣。结果同学们课堂上机械地记笔记,临考前生硬地背笔记;更有甚者,上课不记笔记,只在考前搜集大量的试题盲目记忆,造成只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1]。针对这些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文将从加强学生对学好植物生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课外知识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植物生理学的兴趣。
一、加强学生对学好植物生理学必要性的认识,树立学习目标
一般情况下,高等学校都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开设植物生理课。经过一年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和自理生活的锻炼,学生们的思想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因此,上课前和上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正确性引导,强化学习的必要性尤为重要。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一门从农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学科[2],可以说,植物生理学的很多基本理论都是农业实际生产经验的总结,植物生理学的发展也始终伴随着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而不断努力。因此,学好植物生理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才能够在日趋严峻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问题面前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植物生理学的价值。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们考研的比例日益增大。老师要提醒学生,植物生理学是考取自科类研究生时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甚至有些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明确的将其确定为必考科目。通过强化考研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重视,以提高学习的热情。
二、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植物生理学内容颇多,主要分为生长生理、生殖生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信号转导等四块内容,每块内容下都有很多独立的章节,仅是重点和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就很多,更不用提其他琐碎的知识点了。面对这样庞大的知识体系,要想在课堂上面面俱到,争分夺秒地讲也是不够的,加之去年开始又对很多专业的植物生理学上课时数进行了压缩,使原本就不够用的时间显得愈发紧迫。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有限的课堂时间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比较关注的现实问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效果差,因此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比相似的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逐步启发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总结答案,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
(一)对比式教学
在讲解新的内容时,多与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类比,逐步引导学生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3]。通过对比,学生们不仅强化了对已学知识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对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到呼吸作用时,不管是从基本概念,还是到更深层次的内容,都与已学的光合作用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完全相反的过程,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呼吸作用则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认真学习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呼吸作用,就容易得多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物质”一章时,可重点讲解三种植物激素,其余两种激素可从发现、存在形式、代谢途径、运输形式、生理效应和作用机理等方面依次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最终通过类比五大类植物激素,发现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总的来说是促进细胞生长的,而脱落酸和乙烯是促进细胞的脱落和衰老的。
(二)提问式教学
对于每节课上需要提问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快要下课时对下节课将要讲述的内容进行引导式发问。如在讲光合作用前,问同学们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氧气来源自哪里?谁又是人类所利用能源的制造者等?通过这些有趣和看似与课堂知识无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课下积极搜寻答案,不知不觉中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了预习。这种预习方式看似无准备胜似有准备,让学生不自觉的对所学知识就有了大致了解,而且由于学生产生了兴趣,对知识的记忆远比课堂上毫无头绪的强行灌输要深刻得多。二者上课前对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提问,此内容可在上节课结束时给学生们布置好。如在讲光合作用时,可让同学们课下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记忆“光合作用”、“光合磷酸化”、“光合速率”、“光饱和点”等基本概念。这样一来,学生们在饶有兴趣的基础上对基本概念加以记忆,在上课前就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所以课堂上教师对基本知识点可一带而过,节约了课堂时间,富余的时间可以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这种方式强化了学生们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更有助于对难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参与更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三、增加课外知识
传统理论知识生硬刻板,学生们对其有一定排斥性,相反对一些课外知识却颇感兴趣。利用这一点,可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为切入点,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具体分析得出与植物生理学相关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植物生理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引入,按照特点可将它们分为生活性、趣味性、形象性等。
(一)生活性课外知识
生活性课外知识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些知识是同学们最易接纳的。例如在讲到光合色素时,先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秋天来时,植物的叶片为什么会变黄?”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们一一讲解光和色素的特点,学生们认真听讲,最后分析得出这主要与叶绿素不稳定,温度低时容易降解;而叶黄素比较稳定,不易降解有关。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甚至一个知识点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多个现象。例如在讲到多酚氧化酶时,可向同学们提出如下三个问题:(1)为什么切开的苹果、土豆等蔬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褐?(2)为什么制绿茶时要把采下的茶叶立即焙火杀青?这二个问题的答案都与多酚氧化酶的特性有关,学生们在查询答案的过程中会对其特性和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运用植物生理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会觉得原来植物生理学这么有用,学习的积极性不自觉的就提高了。
(二)趣味性课外知识
趣味性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们学习热情的催化剂,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启发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到花青素时,可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1)艺术苹果是怎么种植出来的?(2)为什么棉花的花在一天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同学们思考后,教师最后总结归纳:艺术苹果是根据花色素的形成需要光照的原理栽培获得的。在花色素形成期,把剪好的图案或文字贴在苹果皮上,十几天后揭下贴纸,想要的图案就自然而然地“雕刻”在苹果上了。而棉花的花早上呈现乳白色,下午变为微红色,第二天又变为紫红色,主要与花瓣细胞液泡中的花色素有关,因花色素的颜色会随着液泡pH值的变化而变化。植物的花能够变色,那么“为什么不同的植物会在不同的季节开花?”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势必会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同时同学们知道所以然后,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对所学知识点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三)形象性课外知识
形象性课外知识就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用比较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让学生们变难为易,加深印象的目的。如在讲授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时,首先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妇孺皆知的唐诗来描述,同学们很容易的就接受了“春暖花开”。但是如若更深一层次的去理解的话,不防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作答。又如讲授日照时间长短对植物开花的影响时,引用唐诗中关于的名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这些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名诗词,不仅很形象地说清楚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不会增加同学们的学习负担,反倒是起到了画龙点睛、醍醐灌顶的作用。
不失时机地提醒同学们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巧妙的提问和类比式的分析以及恰当的比喻都是为了使学生们学好这门课程而精心准备的。经过三年的实际教学,同学们较以往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提高,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明显增强,甚至每次下课后都会有同学主动来问老师问题。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植物生理学考试成绩的优秀率由原来的7%提高到16%,而且基本消除了不及格现象。由此可见,这三种途径在提高大学生学习植物生理学积极性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勇,黄见良,崔克辉,等.浅谈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8):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