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共享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0引言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本质上是对高校学生从录入学籍一直到毕业就业的所有在校信息的全面系统汇总,是将学生的在校实践表现进行全面的数据信息集中化管理的模式。现代化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并不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对高校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就成为了必然。因此,创建合理有效的高校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对于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全面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1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基本理论
1.1档案信息管理
档案管理是指整个档案从数据信息的挖掘、收集、记录、利用与再生产的所有流程,通过对档案信息进行有计划的管控协调来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档案信息管理有异于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依据馆藏数据资源与互联网数据信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基于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源信息,为客户搜索数据资源、制定战略决策以及解决计划等增值服务提供大量档案信息支持[1]。而档案信息管理方式是将档案管理实现层次上的优化升级,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高度集成性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是将数据信息从个体、行业、社会、地域等方面进行规划管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隶属于社会层面的数据信息管理,涉及高校部门的不同层次的数据信息归纳管理。
1.2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用于加强高校档案系统的全面化、系统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而采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资源共享机制能帮助高校构建更为成熟的信息资源实践管理体系,所以信息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收集数据信息的共享。信息资源共享通常包含数据资源、资源有效传播以及使用客户三部分,分别对应着信息资源的物质基础、信息传播媒介以及最终服务目标三方面。另外,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必须要确保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双重保障。信息资源模块化建设能最大限度避免出现信息资源的各自为政与重复性构建等行为,降低高校档案管理成本费用。高校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在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将各种文字、声音、图片等档案数据,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规整处理,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数据支持。信息资源共享虽然是构建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主要目标,但也要确保共享机制的科学合理性,不能盲目进行超量信息共享,确保信息共享符合社会档案信息共享规章制度,否则会给信息资源提供方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2高校档案管理中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构建重要性
2.1社会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信息资源已经与传统的物质资源等成为当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其自身特有的社会经济价值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特性,能够对资源的能源搜集、原材料加工生产等起到降低成本提高增值价值等作用,真正做到利用信息资源带动工业化发展。但当前我国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远远滞后于国际发展水平,所以充分利用挖掘高校档案资源开发深入与广度,是实现高校的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
2.2社会公众服务知情权要求
档案管理机构是社会数据信息的最大集中管理者,在发展初级主要是为了满足相关领导层的决策需求,逐渐转变成现代社会的民众受托机构,所以档案管理机构本身就承担着公众数据信息的公开责任,这是对公众档案信息资源的知情权的一种强制性保护。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涉及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档案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创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机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高校教育发展的改革需要
一方面,高校档案是教师与科研成员的教学研发成果,能对高校科研教育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提升高校教学层次,实现各高校间优势信息资源的互补互用,有利于高校的协调共进。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建设的发展。高校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大量高校数据信息的需求。所以深入挖掘高校档案信息的潜在实践价值,引入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创建更为系统完善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是高校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需求。
3高校档案管理中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缺乏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显著性管理工作,不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研发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极易受到高校管理层与教师的忽视。但是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创建本身就需要高校中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如果管理层与教师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会造成数据信息搜集不完全或不能及时进行更新[2]。另外,在信息管理资源共享机制创建过程中,前期准备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与资金,而高校则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的专项资源,如果重视度不够,会使创建工作很难真正有效开展。
3.2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过低
虽然大部分高校将数据信息技术引入到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但从实践创建结果来看,管理工作仍旧存在服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过低、模式单一等问题,如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应用单纯用于对学生档案的更新替换或查询搜索等管理工作,对于挖掘整理更深层次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欠缺必须的信息技术支撑。另外,学生数据信息共享中的资料包含学生就职规划等在内,但这些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欠缺高层次的信息化技术,不能深入挖掘更为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效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3.3无法打破高校档案信息共享屏蔽
这种信息屏蔽是造成高校间、高校各部门间档案信息互相隔绝,不能进行有效共享的主要壁垒。在现代化社会中,各种信息资料根本社会价值是交流共享,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但在实践管理中,高校档案管理的封闭性导致高校学生与教师个体很难真正进行资源查阅,更不用说社会上其余人员。这就导致各个高校间无法建立有效的信息档案共享机制,严重限制了学生就职途径,影响学生的就业成长。
4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构建对策意见
4.1给予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应有的重视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设备支持,特别是对构建初期的基础设施引进、系统优化调整等工作,需要高校管理层与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另外,要充分重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后期维护工作,不仅要配备专职档案管理技术人员,对高校支持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且对管理系统配备设施软件等定期进行优化升级,为信息共享管理系统的高效化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4.2创新优化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共享服务机制
信息共享服务机制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化、透明化,使大量档案信息资源能够为高校师生与社会公众提供有效服务,扩大服务管理范围。同时由于档案信息服务机制包含信息资源的整理、保管与服务三方面,所以需要逐步完善档案工作整体程序,确保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效性与开放性,使其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群的个性化需求[3]。
4.3创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集成体系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需要为包含全校师生与社会公众在内的所有人提供及时有效的资源信息共享服务,虽然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进行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但受高校资金、设备以及技术等方面因素限制,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同时为了满足学校自身发展需求,高校间的档案信息共享管理机制的建设往往各自为政,在管理系统创建过程中采用的软件设施与信息技术平台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出现共享屏蔽状况,很多有价值的资源只能在高校自身内进行使用,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共享机制,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该进行联合协作,创建内容更为丰富化、专业化的档案信息管理资源库,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系统化、开放化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高校的档案管理数量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对高校方案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引入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降低管理工作成本耗费,实现档案管理服务的公开化、个性化,已经成为高校现代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解学香.高校档案管理中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2018(01):207.
[关键词]云理念;档案资源;共享;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09
[中图分类号]G270.7;G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1
1 “云”理念下档案资源利用共享服务模式的意义
1.1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增值
首先,基于“云”共享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将改变传统档案资源分散、零碎的现象,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发挥档案资源的整合效应;其次,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改变了档案资源各自为政的现象,使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第三,基于“云”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避免了档案资源的重复建设,集中资源,创造了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软硬件环境,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可见基于“云”共享的档案资源共享模式,将有效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增值。
1.2 提高档案资源建设水平
基于“云”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由于其信息处理能力强、智能化程度高,将大大地解放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组织的人力资源,将更多的人才从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服务器维护交给云平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向纵深方向推进。这不仅拓展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面,丰富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类型,同时拓展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深度,提升了档案资源的建设水平。
1.3 提升档案信息的安全系数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由于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素质不高,容易带来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基于“云”共享服务模式下,筛选专业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维护,专业人才的技术优势将得到有效的体现。这将有助于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系数,在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1.4 完善社会信息资源的体系
“云”共享服务模式下,档案信息资源不仅进行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内部整合,形成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整体效应;档案资源也必将加速与其他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使档案信息资源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信息资源体系中,从而达到完善、丰富社会信息资源体系的效果。
2 基于“云”理念的档案资源利用共享服务的实现
2.1 转变服务理念,构建多元的服务模式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基于“云”理念的档案资源利用共享服务的实现离不开理念的引领。档案资源利用共享服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理念,树立资源意识,构建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强化基础的理念。“云”理念下,档案资源利用共享服务的实现要强化基础的理念,不同部门档案信息资源价值不同,资源建设的重点与特色也不同,因此档案资源服务基于很强的基础性,“云”理念下,档案资源利用共享,要立足于基础,发挥档案资源的专业属性优势。
树立社会化服务的理念。在立足于基础的基础上,档案资源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社会化服务的理念,积极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加强档案资源的建设,构建多元化服务共享模式,发挥档案资源的最大效应。
2.2 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共享服务效能
基于“云”理念的档案资源利用共享服务的实现需要平台作为支撑,档案资源利用共享必须全方位地提升平台建设的水平。
运用“云计算”提升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水平。基础平台是实现档案资源利用共享的基础性保障,传统档案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由于缺乏技术与人才的支撑,建设水平较低;“云时代”“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档案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机遇,要积极运用“云计算”的优势,提升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水平。
发挥“云架构”优势提升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效率。有效的管理将大大地提升档案资源利用共享的效率,“云架构”的优势,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提升创造了条件。要发挥“云架构”的优势,推动各环节的协调性与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提升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效率。此外,要借力于“云计算”平台效应,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数字档案信息平台体系。
2.3 完善制度法制,规范共享服务行为
基于“云”理念的档案资源利用共享服务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需要各个系统有效地协调,通过制度建设与法制建设,规范共享服务与利用行为。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档案信息资源具有自身的资源属性,不少信息资源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要求,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与法制建设,针对“云”共享模式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流程与要求,完善制度建设,依法推动档案资源的共享。
其次,统一标准,集中管理。基于“云”理念下的档案资源利用共享服务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以确保共享的实现。这需要基于云共享模式,强化档案资源利用共享的集中管理,摆脱传统档案资源独自为政的局面,建立档案资源行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操作等。
总之,基于“云”理念下档案资源利用共享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要基于“云”时代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实践和探索,发挥“云技术”的优势,打造高效的档案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实现档案资源的时代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源共享;大学图书馆;管理方案;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65-01
一、当前图书室资源共享模式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图书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源过于分散,资金短缺,大学图书馆间缺少一个可以组织管理所有大学图书馆的专门机构,以至于层次较深的图书资源很难实现共享。部分大学的图书馆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本位思想,在对本学校的图书室资源进行构建时,长期片面追求本校图书馆收藏图书的数量和图书的特色,满足于在较长时期以来所形成的封闭现状,全局观念严重缺乏,不能把支持和参与图书室资源共享看作是自身应尽的义务。
(二)大学图书馆的现有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图书室资源共享的需求。缺乏全局观念、没有明确的长远目标以及思想封闭的现象是所有大学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图书室资源共享的建设进程。图书室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书本、数据库、各种载体的文献等实体物质方面的共享。我国大学图书馆之间是依据有关协议的规定来满足图书资源共享的,尽可能的以最少的投入,最大限度的丰富自身资源,以满足广大学生读者的需求,这种自私的管理方式不利于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再加上各大学图书馆之间在管理模式和所涉专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这也给图书资源共享的构建加大了难度系数。
(三)信息网络化建设还没能形成一定的规模。从大学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构建现状看来,各大学图书资源共享建设的开发工作都比较薄弱,数据库建设既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也没有实施宏观调控,图书馆的各个网络系统的发展明显趋于分散,不够集中,许多大学图书馆通常都是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和条件来开展各自的图书资源建设的,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共享模式。但是信息网络化是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模式成功构建的必经之路,只有将信息网络化实施到最大限度为止,才能达到图书资源共享以及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的最终目标。
二、大学图书资源共享管理建设措施探究
(一)设立资源共享保障机制,对整体进行合理规划。图书馆资源共享牵涉到技能、职能、职权等的划分和落实,其具体程序较为复杂。因此,首先是要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对资源共享中的信息建设、资源管理、资源配置等进行统一调度和规划,以此保障资源共享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作为学校自身而言,光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便已经占据了其大量的时间,没有更多的机会来落实图书室资源共享。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仅可以缓解学校紧张的工作,还能够依靠机构内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资源共享渠道尽快尽早地投入使用。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就必须要设计并实施与之工作相匹配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资源统筹工作的开展。
(二)加大斥资建设力度。要实现资源共享,就必须加强共享渠道建设,以及增加图书资源储备量。而在资源共享建设过程当中,大量人力需求同样需要以经济作为保障。因此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一方面能够保障建设过程中材料的供给,不至于因为材料的不足而拖延工程进度。另一方面,资金充足了,才能够稳定工作人员的情绪,使他们平心静气地投入到资源共享渠道建设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也要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积极作用,为工程建设做好各个阶段的预算和审核,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社会联系,构建长期而广泛的资源共享模式。以网络为依托,将大学校园之间以及大学与社会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最终建立起能够长期合作并不断融洽的合作机制,以稳定的资源互动渠道保障资源的长期共享。
三、大学图书馆人才管理模式分析
(一)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作为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和图书室管理机构,都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人力、物理等资源,为图书管理人员创造受教育机会。政府部门应当对社会进行考察,寻找出在图书管理方面具有优异成绩的管理者或在管理方面资历较深的人员,组成专门培训团队,为广大图书管理提供师资力量,并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图书管理者的素质。学校也应当效仿政府部门的办法,利用假期时间,或是专门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深入学习,并为图书管理人员的深入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书籍、参考资料和资金支持等。
(二)工作评价与奖励制度相结合。工作评价是对员工工作的总结、分析和客观鉴定,评价结果越高,则证明员工工作能力越高,工作投入越大,工作效果越好。要实现员工工作评价与经理制度的结合,需做到:1、建立广泛的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状况、精神状况、管理技能、理论知识等进行动态、客观地评价;2、细化奖励制度,对员工的表现进行分层、合理的奖励,突出奖励设置的阶梯型,使员工有奋斗方向;3、将评价结果作为奖励标准。
四、总结
总之,图书管理资源运用是否合理,关系着图书馆功能的实现,是社会管理和文化体系发展过程当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要合理运用图书管理资源,需要对资源体系有直观认知,继而以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为依托,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对图书馆的合理建设,发挥出图书馆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杨革.总分馆制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0.
[2]张连分.美国大学图书馆的机构改革——以泽维尔大学图书馆和信息技术中心合并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9.
按照根据XX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的相关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双随机,一公开”专项行动,现将行动方案通知如下:
一、专项执法行动的目标任务
坚决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工作的部署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质量,依据劳动法、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依照职责对各类侵害劳动者就业权益和相关人身财产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为劳动者实现公平就业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三、检查内容
(一)非法人力资源服务检查内容
未经许可从事职业中介(含网络招聘)、劳务派遣活动,未依法备案开展相关人力资源服务业务,不依报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变更情况等。
(二)重点行业领域强迫劳动违法犯罪检查内容
小煤矿(包括国有煤矿井下外包)、小砖窑、小工队、小作坊、小企业主体领取证照和劳动用工情况,是否存在侵害劳动者人身权利特别是涉及残疾人、未成年人的强迫劳动、非法拘禁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机构检查内容
许可和经营情况;就业招聘信息情况,互联网招聘平台招聘行为规范情况;服务台账建立情况;从业人员(含被派遣劳动者)的职工名册、劳动合同、工资发放及社会保险缴纳等情况;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授权情况;劳务派遣协议签订情况及用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情况;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建立情况。
(四)用人单位招用工检查内容
用人单位招用工情况,句括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工资支付情况;督促依法进行就业登记情况、是否使用童工情况、提供或虚假招聘信息情况、就业歧视情况、违反规定将“乙肝五项”作为体检项目情况、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或扣押财物,以及其他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等情况。
(五)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机构承担职业技能提升
超许可组织职业技能培训
四、实施时间
专项行动时间为:
XX年XX月XX日—XX年XX月XX日
五、检查要求
本次专项执法检查按照《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意见》的要求,通过XX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从监管对象名录库中抽取检查对象,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通过系统随机匹配,采取明察暗访、核验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实地执法检查。实地检查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机数量不得低于本地区监管总数的20%且不得少于5户;用人单位不少于10户。专项执法行动期间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部分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情况进行核查.
执法检查主要通过了解具体经营情况,实地查看场所及设施设备、查阅相关纸质材料。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执法检查人员应认真填写调查检查记录表,切实做到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近期要求将摸排出来的三个台账上报市人社局:一是经审批许可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台账,二是非法从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台账,三是城乡结合部、农村偏远地区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用工台账。XX月XX日之前,要将实地执法检查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机构以及用人单位的台账上报市局。
六、工作原则
(一)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各科室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促进就业创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确保专项整治行动高效有序开展。
(二)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指导。各责任科室按照专项整治工作职责,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要明确监管责任,互通工作进度,协同推进专项整治工作,指导和督促各县区推动专项整治工作,及时解决专项整治行动发现的问题。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自觉守法和诚信意识,对专项整治期间查处的重大违法案件,及时向社会公布曝光。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绩效评估 信息资源共享
[分类号]G250.7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早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就系统内确立和实施统一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之后,这一研究热点逐渐分化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图书馆两个方向的研究,前者是以图书馆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体系;后者主要集中于数字资源的利用绩效和数字图书馆绩效评估。通过对“数字图书馆使用及服务评价”、“数字信息资源及服务统计和绩效评价”的探讨,可帮助图书馆确定在馆藏体系变化和图书馆转型中的具体目标,这些都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时期,伴随着由欧盟支持的跨国图书馆合作不断发展以及各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开发,地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日趋强烈,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益也随之显现出来。尤其是LibQUAL+TM和E-Metrics等图书馆绩效评估和数字资源利用绩效评估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进行资源利用和服务质量的标准量化评估。统一标准的实施为图书馆进行利用和服务的比较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也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践提供了必要准备,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具备了“实用主义”的砝码。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规模虽然远不及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现为研究者较为集中、研究成果少的特点,但仍逐渐形成了以下三个代表性的研究角度:
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综合研究
该角度的研究开展得最早也最为广泛,相关的研究项目的开展和会议研讨所制定的评估指标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国外早期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中,1996年McClure和Lopata的“Assess-ing the academic networked environment:strategies and options”可谓是“开山之作”。该指南分四个部分,系统地论证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的基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法的指导方针及建议;从用户、成本、网络传递、利用、服务和支撑6个关键评估要素人手,设计绩效评估体系。该文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了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框架,将系统绩效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实际结合起来,进而提出评估的重点;将建立绩效评估策略和机制放在关键的位置上,强调多方配合去构建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模式。然而,受到时间的局限,它针对的是以传统图书馆构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所提出的绩效评估指标有待更新。
1999年8月,“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第三届诺森比亚国际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围绕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施过程中评估指标设计、绩效评估的具体操作及实现等问题展开的。
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资助的Na-tional Data Collection Models for Public Library Network Statistic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和加拿大的“APLEN绩效评估战略”都是围绕着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统计数据和指标体系,通过绩效评估统一数据的采集,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经项目的实施发现,公共图书馆、联盟和国家图书馆机构都可以实现统一数据的采集,在变化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统计指标还可以进行动态的调整,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机构负责成员的合作和绩效评估的数据收集工作,这对绩效评估试验、推广和发展必要的。APLEN开发了一套绩效评估的指标(核心指标、选择性指标)和质量标准,基于此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随后也公布了大学研究图书馆网络统计和绩效评估数据采集指南。这个指南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视角,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叙述了图书馆的利用和用户状况,帮助成员图书馆识别和选择数字信息资源利用和用户的统计及测量指标,规范了统计和评估的范畴及过程,提高了对统计和测评收集、分析、报告等数据的关注程度。
这些国外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强调建立统一评估标准使绩效评估具备普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绩效评估指标可定量描述并易于采集和分析,但因受到统计指标的约束,很难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整体绩效进行全方位的认识,更适用于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之间和成员内的横向比较评估。
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管理和发展角度的研究
该角度主要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如何利用绩效评估推动自身的科学管理和持续发展。在借鉴管理学中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该角度强调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发展出发,关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效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际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进行科学的探讨。
在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认识上,Malviya和Kumar在对图书馆网络和联盟管理技术的探讨别指出,利用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能有效地提高成员参与图书馆网络和联盟活动的效果,从而可提高整个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这也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和模型应用方面,Bundy和Amey建议利用成功关键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进行绩效评估,采用持续的自我评估和周期性的外部评估相结合的系统评估措施,将会降低成员的抵制,强化成员之间的协作。Ching等结合台湾电子图书馆网(TEBNET)的实践,利用所设计的PA-TOP模型(Philosophy,Assumptions,Theory of Organising和Practices),判断系统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效果,并利用绩效评估引导系统的战略转变,对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协调,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2007年,Kettunen开创性地应用平衡记分卡方法,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在数字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出发,设计了成员、财务、内部流程和学习相互关联的四个维度的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估模型,在绩效评估与战略实现之间建立了有效的关联。
该角度的研究遵循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绩效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到利用系统成功因素的绩效分析,最后到利用相关绩效评估理论方法模型设计以系统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打破了绩效标准限定于可统计分析的指标的评估模式,在这
个过程中,战略导向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思路得以逐渐确立――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绩效提高,才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质量和终端用户角度的研究
图书馆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关注服务质量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中也得到了体现。该角度是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服务质量和终端用户着手,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评估,并通过服务利用统计和成员/终端用户的调查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评价。
2004年,Bertot在前期提出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服务质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输入一输出评估方法综合模型,分析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产出和服务质量,强调成员参与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应让成员分享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相关数据,实行标杆管理,特别要收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流程中的数据,这对于提高成员的服务绩效也是至关重要的。McClure以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为评估对象,认为理解评估的情境、计划、培训、组织确定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管理数据和目标用户调研等,是评估能否成功的要点。
Gatten则在OhioLINK定期的评估报告基础上,对其84个成员馆利用LibQUAL+TM进行服务质量的调查、统计和评估,以掌握系统整体层面的服务绩效状况,涉及到编目、数据库、电子期刊、数字化媒体、电子图书和学位论文服务,并指出成员之间的持续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国外从该角度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依然保留了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的定量评估方法,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对多种评估方法的综合应用,如投入产出评估、效果评估、用户满意度的评估,力图全面掌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和利用绩效。但研究中缺乏针对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虚拟参考咨询等的专门研究,对共建共享产生的绩效也认识不足,未能突出共享绩效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重要地位,而是着重强调各成员服务质量的提升。
除了上述三个角度对信息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外,围绕特定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展的案例绩效评估研究能与系统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使得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关案例研究主要围绕着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展开。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对芬兰电子图书馆(FinELib)成立以来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成为2008年IFLA年会上各国开展信息资源共享调研和绩效评估的范例。这种案例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绩效评估不仅能达成系统与成员对战略的共识,成为系统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持,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系统和成员的进一步合作,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估机制是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实践的必然要求。
4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的启示
结合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发现,学者们一致认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不但需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而且更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然而,由于国内外研究基础和实践模式上的不同,目前所研究的成果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在研究视角上,侧重于从成员绩效评估的角度出发,将共享的绩效作为图书馆绩效的一个部分,通过数据统计说明如何利用共享系统发展来提升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于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理论或问题的研究,其显著的特点是结合特定案例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在借鉴管理学绩效评估的成熟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以图书馆绩效评估统计标准为基础,设定评估的参数,并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定量统计比较分析和用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
・在研究内容上,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与成员图书馆资源存取和服务提升结合起来,引导绩效评估支持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实施和策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