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农业若干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生态农业研究学报,2001,(2).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生态效益补偿

1 生态公益林管理现状

1.1 生态公益林的管理结构

市县林业局设置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监督考核各乡镇,乡镇设置生态公益林管理站监督检查监管员和护林员(乡镇是林业服务站与生态公益林管理站两个牌子一套人马),专职副站长管理生态公益林队伍(一般50~200人不等),同时还要负责林政纠纷调解、农村能源建设等工作。监管员负责管理2~3个行政村的护林员,每个护林员合同约定管护133.4万hm2左右的公益林,实际管护面积266.8~400万hm2林地。

1.2 生态公益林管理站资金使用

(1)生态公益林管护费,其中护林员每年工资是7000元,监管员每年工资是9000元,每人每年还要扣除600元的服装款,其收入与物价上涨不成比例;(2)生态公益林到户补偿资金,这部分是直接发放到户的,国家公益林每年补偿6元/667m2,地方公益林每年补偿1元/667m2;(3)病虫害防治费和防火费。

2 存在问题

2.1 县级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职能缺失

监督管理职能缺失,被管理部门有空可钻,出现“数字上大政绩,山上小实绩”,部门“肠梗阻”造成矛盾问题得不到反映,相关政策不能及时完善,甚至个别部门吃护林员空饷。

2.2 公益林专项资金标准过低

2.2.1 护林员工资标准过低。按相关规定护林员每天都要巡山,但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交通费、通讯费、餐费,实质上强化了护林员的责任,弱化了工资收入;近些年村委会人员工资达到2~3万元/年;收入差异,物价飞涨导致护林员外出打工甚至监守自盗现象的出现。

2.2.2 生态公益林到户补偿资金标准过低。生态区位相同项目工程退耕还林每年补助120元/667m2,相同面积耕地粮食直补每年补助70元/667m2,而国家公益林到户补偿资金每年6元/667m2、地方公益林每年1元/667m2,如此低标准的补偿,在法学层面看属于补助范畴,不属于补偿。

2.3 监管员和护林员素质参差不齐

公益林管护存在区域问题,管护人员只能从当地老百姓中选拔。这些人受教育程度和生活阅历不同,导致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缺少林业法规政策和林业技术知识学习,有的监管员应对危机束手无策,面对矛盾纠纷、违法案件凭个人感觉和经验工作。

2.4 护林员实际管护面积增加

乡镇是林业服务站、生态公益林管理站两个牌子一套人马,造成公益林护林员实际要管护公益林和周围的商品林,实际面积达到每人266.8~400万hm2。

2.5 公益林划分中忽视所有者的权益

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两者的经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加之公益林补偿标准过低,客观上在群众之间产生山林分配不公的现象,导致山林纠纷和滥伐问题频繁出现,进而加大了公益林管理站的行政成本。

3 解决措施

3.1 深入群众,走入林区,完善政策化解矛盾问题

公益林管理是以公益林、林农和护林员为核心,随着公益林相关数据动态变化开展工作,实现档案资料、巡山记录、现地情况相一致,避免出现“数字上大政绩,山上小实绩”,个别部门吃护林员空饷等现象,深入村组,抽检管护区域,听取农民心声,完善政策,化解林粮、林牧和管区界限矛盾。

3.2 公平、公开、公正选聘公益林监管员、护林员

首先,科学的设置笔试和面试题,加强心理能力测试;其次,建议增加体能测试,因为野外工作中,体能不达标严重影响相关工作开展,比如扑救山火时护林员体力不支出现伤亡;第三,监管员由护林员民主推荐产生,实行量化考核末尾淘汰制和管护区域轮岗制。

3.3 加强公益林管护人员培训投入,提高管护人员素质

首先,很多护林员没有很好地掌握新近的法律法规,工作中还应用多年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组织公益林管理站开展护林员法律法规政策培训迫在眉睫;其次,增设林业产业方面栽种植技能的培训,是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三,加强对他们的野外实训,提高森林扑火、病虫害防治的技能和体能。

3.4 增设商品林护林岗位

建议村村委会组织商品林所有者建立村级护林防火公益岗位,或由商品林所有者出资聘请护林员,化解商品林的护林防火这一难题,解决了公益林护林员管护面积大的问题。

4 结语

乡镇是公益林庞大系统的末端执行者,各级政府加强乡镇公益林配套资金投入,完善落实公益林管理法规政策,不断调研探索新模式,寻求新方法,通过科学有效的经营管护,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第3篇

引言

堤防工程建设的主要功能是防汛,但是也不能忽略其生态功能,以生态修复为重点的堤防建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国以来我国逐步修建了一些堤防工程,但数量很少,建造标准普遍偏低。1998年大洪水发生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堤防建设的新。现阶段我国已建海堤13718km,其中全国重点海堤项目为8367km,已有5246km达标。迄今为止,全国累计保护耕地4386.7万hm2,保护人口超过6亿人。总体来说,堤防工程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保障国计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已修建的堤防大多是采用传统的手段、理念设计的,大多以防洪为主要目的,对工程建设的生态问题考虑不足,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自身的需求,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弱化,损害人们的长远利益。

1生态堤防建设存在的问题

堤防工程是维持水陆两大生态系统生态流流动的重要通道。但是为满足经济和社会效益,现阶段我国的堤防建设大多采用浆砌石垂直断面型式河堤或人工混凝土河堤,这种河堤仅注重泄洪排水,忽视堤内外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忽视河流与岸上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导致在堤防建设中面临种种问题。

1.1对天然河道“裁弯取直”

天然形成的河道宽窄深浅不一,河流蜿蜒曲折,分布并无具体规则。传统的堤防工程,堤线布置强调单一平直,单纯注重“裁弯取直”,使得河道的形态及河道断面都渐渐失去了天然的、蜿蜒曲折的不规则形态,逐步呈现直线化,浅滩、深潭不复存在,使水生物失去了回水栖息带,对水生生物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2对岸坡进行硬质化处理、护岸处理不当

岸坡防护工程修建的好坏与否与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因为岸坡等水陆过渡地带是水生动物的繁衍和栖息地带,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是现阶段,堤防岸坡的处理偏向于采用硬质化处理方法,也即采用大片的混凝土或浆砌石等护坡,该手段忽视不仅忽视了生态的防护措施,而且阻碍了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生态流的通道,减低了水资源的自身的循环系统,使水质下降。

1.3片面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

现阶段,我国的堤防建设以片面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为原则,即以堤线紧靠岸坡坡顶布置为主、堤防体型及岸坡都呈规则的放坡斜面或直立面、岸坡坡脚附近的河床,无论是深潭还是浅滩也基本都被填平,使整体河道呈现出规则的矩形或组合梯形,该种设计理念即通过改变天然河道的体型,使其失去不规则的形态来破坏了水生生物等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1.4对料场及弃渣场处理过于简单

堤防建设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处理不当,将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和破坏:即施工时对料场、弃渣场的处理过于简单;施工后,施工现场的施工设备随处乱放,未能及时恢复到施工前的状态,道路边坡等也不能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2解决堤防工程生态问题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的堤防工程存在种种问题,如要彻底解决,不仅需要政策和资金保障,更需要重视的是生态堤防的设计和施工的合理性。

2.1堤线的布置

堤防建设中,堤线的布置应尽可能地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维持天然河道的蜿蜒弯曲形态和分汊散乱状态,而且设计过程中,还要确保堤防的走向与天然河道的形态吻合,避免“裁弯取直”等问题的出现。此外,为保证堤防有足够的行洪断面、维持堤身的稳定,可以使堤线与岸坡坡顶保持距离,不宜紧靠岸坡坡顶布置堤线,避免河道渠化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2堤型的选择

堤防建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堤型的选择。一般来说,堤型的选择不仅要满足工程质量安全,还要根据周围环境因素,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筑堤的材料应优先选择适合当地的材料。同时建筑过程中,尽量避免大量的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堤型,因为该类堤型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不利于堤内外空气的交换。在个别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择生态环保的土堤堤型,以促进堤坡的绿化及内外生态环境的协调。

2.3岸坡防护,加强“软硬结合处理措施”

岸坡的防护与整个生态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岸坡防护过于强调“硬处理方法”,较少考虑“软处理方法”也即生物防护方法,这种片面强调“硬处理措施”的方法容易导致河道渠化和岸坡植被破坏。因此,加强软处理措施,并且促进软硬措施相结合至关重要。促进软硬措施相结合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建筑过程中尽量减少干砌石、浆砌石及混凝土护坡的使用量,适当增加植物护坡的数量,即可以在坡面种植适宜的、防洪防冲的植物(如香根草等)以达到固坡、绿化岸坡的目的;第二,要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因为它们是河床多样化的体现,可促进水陆两大生态系统的和谐。

2.4减小施工场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施工场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料场和弃渣场缺乏统一规划、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三废”污染等。其中料场和弃渣场缺乏统一规划是现阶段堤防建设中面临的最普遍问题,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政府等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其深化监管机制,以确保施工过程中料场和弃渣场都能投入使用,而且项目竣工后设专人对料场和弃渣场进行生态修复;避免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的方法是可以在施工道路边坡进行必要的防护、修复排水设施、增加植被面积等;“三废”污染主要指水体的污染,由于堤防建设施工主要是近水或在水中作业,施工产生的废水一般不经过滤,直接排人水中,这就造成了水体的污染,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加强施工和建筑单位的环保意识,设置专门的澄清池,对废水进行过滤后再排入水中。只有这样,才能减小施工场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5总结经验,修复已建堤防的生态环境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目前我国已修建的一些堤防工程仍面临种种问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所以,在堤防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尽可能的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如通过栽种植物、增加植被面积等方法以修复已建堤防周围的生态环境,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总之,修复已建堤防周边的生态环境要以“修”复为主,尽量保护河岸原有的植被。#p#分页标题#e#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效生态;课堂教学;构建;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2

1.前言

政治,作为高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高中教育的发展水平。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发展与推进,对于政治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生态课堂教学是以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关注和分析课堂生态元素间的多元互动关系,从而充分利用其优势提高教学的质量。高效生态课堂的构建,对目前高中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生态课堂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高中政治高效生态课堂教学构建的具体措施。

2.高效生态课堂的构建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高中政治教学在很多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很多老师在政治课堂上“一言堂”、包讲、代替学生分析材料与问题等情况屡屡出现,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生态课堂的构建,正好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它强调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统一。

3.高中政治教学中构建高效生态课堂的具体措施探讨

高效生态课堂的构建,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意义,已是不言而喻。但是当前高中政治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了高中政治教学发展的障碍。因此,为了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早日实现,采取措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构建高效生态课堂,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其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

3.1借助现实生活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政治学习不够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政治学习缺乏兴趣,这也与老师的教学方法等原因有关。因此,老师在构建高效生态课堂的过程中,在选择案例教学时,要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或者是学生关注比较多的感兴趣的材料来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找寻资源,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和水平来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从而拉近学生、课堂、生活三者的距离,让学生发现政治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各方面素质。比如,当老师在讲到储蓄和商业银行的相关知识点时,老师不要仅仅只是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可以结合现实生活,选取相关的话题和学生熟悉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学习,如可以让学生对当地附近的商业银行做一些相关的了解,然后老师可以提供如“商业银行是如何做到借鸡生蛋?从哪儿借鸡?下的又是什么蛋”等这些问题供学生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探究的兴趣,而且通过讨论学习和自主调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3.2采取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注重让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各种定义和原理进行死记硬背,因此最后学生只是记住了一堆杂乱的材料,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懂得运用所记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在构建高效生态课堂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措施,在传授相关政治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家庭的消费这一章节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组员间进行合作,在上课之前互相调查同学家庭中这一周的消费情况,最好做成表格的形式,然后将这些资料子啊课堂上讨论,对比等等,从而得出家庭消费有哪些不同的形式,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等等知识点,,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成果和结论,老师点评。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3.3尊重学生个性体验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都不一样,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不同。因此,老师子啊构建高效生态课堂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和包容学生不同的观点,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4.结语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构建高效生态课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的实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全新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唤醒和发挥,也需要老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尝试,从而最终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促进高效生态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第5篇

技巧1 如何确定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

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一般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来确定。

例1 下图为黄河部分河段示意图,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关于A、B两河段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河段水量小于B河段,但水质要好于B附近河段

B. A河段附近农耕区农业用水最大,所以水量小

C. B河段径流量明显增大,因为有众多支流注入

D. B河段工农业及生活废水排入量大,所以水质更差

(2)甲、乙两地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 甲以荒漠化为主,乙以水土流失为主

B. 都以水土流失为主

C. 乙以荒漠化为主,甲以水土流失为主

D. 都以荒漠化为主

(3)土壤盐碱化是图示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的障碍,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春季气温升高快,蒸发旺盛

C.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D.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 (1)A、B河段之间有大面积的灌溉农业区,有较多的工业和城市,大量从黄河干流取水,故B处水量比A处小,同样的道理,A、B河段之间有农业、工业和城市,会排放大量的污水,故B处水质也较差。(2)确定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类型,需要先研究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甲地处于陕西东北部,紧邻黄河干流和支流,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土质疏松,地表支离破碎,夏季多暴雨,随着大规模煤矿的开采,环境问题表现为水土流失;乙处为鄂尔多斯草原,降水少,植被稀少,为内流区,随着气候变得干旱,以及西北风沙的侵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荒漠化。(3)盐碱化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导致的。

答案 (1)D (2)C (3)C

点拨 乡村和农业区的环境问题一般表现为生态破坏,气候干旱区一般表现为荒漠化,多雨地区一般表现为水土流失,森林等植被茂密地区往往有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采矿区多表现为资源短缺,以及不合理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城市和工业区的环境问题一般表现为环境污染,排放污染气体的为大气污染、酸雨等,排放污水的为水污染,有噪音的为噪声污染等等。

技巧2 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规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例2 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双选)

[秦代以前

西 汉

隋唐元明清

清以后][a][b][c][d][e]

(1)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兴修水利

C.毁林开荒 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2)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3)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 )

A.沙尘暴 B.泥石流

C.水土流失 D.台风

解析 在本题中,给定的条件是森林减少,解答之前我们先搞清各条件之间的关系:秦汉森林减少与气候的变化无关,这时的水利工程量不大,不足以使森林遭受破坏而面积减少。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大面积的毁林开荒使森林受到破坏,以及帝王大建宫阙砍伐了大量的森林,才使森林的面积减少,正是由于图示地区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才导致现在的植被为人工林或次生林。森林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因为森林受到破坏,才导致了水土流失与泥石流。这是一系列的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才不会出现失误。

答案 (1)C、D (2)A、B (3)B、C

点拨 在中学地理中,同学们要通过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来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对于这些关系我们总结如下:

①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及大量的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大多数城市粉尘污染加重(城市的雾霾)、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酸性气体的排放形成酸雨、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得全球变暖等。

②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水排放量的增加, 进一步加重了江、河、湖、海的污染。(沿海的赤潮、淡水湖中的蓝藻及鱼类的大面积死亡等。)

③交通噪声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

④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热带雨林消失等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环境。

技巧3 从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的措施。

在高考中,有的环境问题我们准确知道其产生的原因,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就可以通过已知的环境问题的原因推出其解决的措施。

例3 (1)观测表面,近百年来,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0.20C~1.50C。地球气候变暖,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重要的因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大气中 保温气体含量的上升。它能 ,从而引起保温作用。

(2)大气中保温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① ,② 。

(3)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危害:

① ,② 。

(4)当前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

① ,② ;

③ 。

解析 在本题中我们知道全球变暖的原因是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增加,而CO2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从而使大气中的CO2量增加;人类大量砍伐森林,从而导致绿色植物吸收CO2量减少。我们从原因入手,就能很容易的答出解决措施。本题(4),由全球变暖的原因① CO2排放增多得到措施: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原因②森林的破坏,吸收CO2的能力降低,得到措施: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答案 (1)CO2;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2)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CO2;森林面积减少 (3)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全球干湿地区和降水发生变化 (4)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技巧4 答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途径时,不要忘记答“全球合作”或“全区域合作”,这往往是得分点。

因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应对才能有效治理,所以治理措施也应加强国际合作。如上例3的第(4)小题。

1. 读下图“环境问题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发展中国家][ 海洋污染 ][有害物质迁移][资源过度消耗][森林锐减][野生物种濒危、灭绝][④][①][②][③][人口快速增长] [发达国家][经济活动][氟氯烃][化学物质利用][二氧化碳][硫氧化物

氨氧化物][滥垦过牧][滥伐][木材生产][国际贸易] [化石燃料]

(1)说出图中序号分别代表的环境问题。

① ,② ,

③ ,④ ,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环境污染和 ,你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 (选择填空)。

A.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B.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C.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

(3)据图分析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

(4)据图说出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

2.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类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材料二 云南是全国岩溶分布最广、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治理难度最大的省区之一,岩溶面积达1108.76万公顷(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8.14%。“九分石头一分土,寸土如金水如油;耕地似碗又似盆,但闻锄头声,不见耕作人”是云南严重石漠化地区的典型写照。

(1)试分析云南石漠化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2)请就云南石漠化提出防治的对策。

1. (1)①臭氧层空洞 ②酸雨 ③气候变暖 ④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2)生态破坏 C

(3)人口快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

(4)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强国际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