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营销途径

旅游营销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营销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营销途径

旅游营销途径范文第1篇

摘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适应了现代营销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指导市场营销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业与旅游市场需求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旅游整合营销体系不仅包括营销“传播”,而应包含更广泛的内容,至少包括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旅游行业部门优化整合、旅游产品开发整合、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与旅游营销区域整合等。

关键词: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旅游整合营销;内容

一、市场营销观念转变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核心思想

20世纪50年代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营销组合(4Ps)理论奠定了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框架,此后,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不断传播、充实与完善这一思想体系。随着市场竞争的愈益激烈,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突出,刺激了企业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拓展了传统营销理论的内涵,并取得突破。由美国唐·E·舒尔兹教授于1993年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简称IMC),被认为是市场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发展。目前,对整合营销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全美广告业协会的定义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强调整合所带来的附加价值的营销传播理念,这种理念强调通过评价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方式的战略运用,并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完美的整合,从而最终提供明确的、一致的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IMC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4Ps转向4Cs。IMC认为传统营销的4Ps理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在当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环境里,企业要暂时忘掉自己制造的产品,充分重视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Consumerwantsandneeds);暂时忘掉定价策略,深入了解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求所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暂时忘记产品的分销策略,系统地研究如何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时更方便(Convenience);暂时忘掉企业的促销策略,考虑如何与消费者进行多层次的双向沟通(Communication)。(2)从由内向外的营销模式转向由外向内的模式。传统的营销模式是企业根据自己制造的产品,确定一定的利润目标,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向消费者进行促销说服,即采用“消费者请注意”的自内向外的模式。整合营销传播则相反,企业系统地研究消费者,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此为基础整合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即采用“请注意消费者”的由外向内的模式。(3)从一般的促销宣传转向控制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在传统营销中,企业希望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意识增强,信息的冲击效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减弱或者并不持久。IMC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对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管理。企业通过不同的传播通道,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设法求得消费者的反馈,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和传播,达到控制消费者购买心理变化过程的目的。

二、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与整合营销理论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自身的不断成熟,旅游市场由于不同类型需求的出现而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非大规模化”,因而被自然分割成了多样化的微观细分市场,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以其为背景的旅游者消费意识的转化、成熟度的提高,更加剧了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这种变化迫使旅游目的地开始关注需求的差异性,通过提供多样化旅游产品来针对性地满足日趋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而在这种营销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旅游目的地为了将众多的旅游产品推销给旅游者,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选取了过多的诉求点,因而不能使旅游产品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品牌形象效应,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何将这些旅游产品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一致的媒介诉求点使其形成广为人知的旅游形象,从而形成巨大的吸引招徕力量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传统的4Ps营销理论过多的强调由内而外的营销模式,只是一味地寻找自己需要的旅游者,而不去了解旅游者到底需要什么,这显然是与信息社会中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当然也不能解决旅游地的品牌形象问题。IMC理论为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旅游产品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与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营销的特殊重要性。将IMC理论应用到旅游业中,则要求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重组目的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旅游者的双向沟通,更有效地达到旅游地形象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对旅游者的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要求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从各自不同角度与顾客沟通时有统一的口径、统一的品牌个性、统一的顾客利益点和统一的销售创意,形成集中的旅游形象冲击力,及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系统的旅游者信息反馈,进而动态性调整促销策略。IMC理论在1997年前后开始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大型企业得到结合中国市场实际的应用,并逐渐渗透到旅游营销研究与实践中,但由于该理论本身发展的时间不长,应用于旅游营销实践的内容与方法等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不断的探索。三、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内容分析

旅游业与旅游市场需求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旅游整合营销不仅包括营销“传播”,而且是多种营销传播工具的简单叠加或者是集合运用,应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一)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

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的产品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重大旅游节事活动以及代表性旅游景区等,受益群体具有广泛性和边界模糊性。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营销主体单一,公共投入不足、营销效益低下等现象相当普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必然出现由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如旅游行业协会)以及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整合趋势。因此,必须辨析各主体的自身优势,重新确定政府在多主体系统中的地位以及职能变化,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整合各营销主体的优势,协同开展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

(二)旅游行业部门优化整合

旅游业是具有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包括旅游餐饮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经营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众多行业部门,它们围绕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从而获利的目标运行,存在着分工、合作的互补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同时,旅游目的地政府应通过有效的政策与制度安排,调控、整合旅游各行业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以提高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要整合区域生产要素与企业资源,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与网络化的企业发展模式,解决我国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等问题,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合作与优化整合。

(三)旅游产品开发整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旅游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层次化与复杂化。为了有效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形成或保持旅游目的地旅游主题与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应重新认识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明确区域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不足,科学甄别、筛选主打(拳头)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功能定位与层次结构的整合,调控、整合地区间的旅游项目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恶性市场竞争。

(四)旅游品牌形象整合

以统一的旅游营销诉求点,培育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由品牌塑造、包装、传播与管理构成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体系,取代单纯的旅游产品促销行为,获取最佳、高效的旅游营销传播影响力。旅游品牌塑造要以资源与市场分析为依据,通过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来实现。旅游品牌包装的主要手段是设计、导入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的方法主要包括营销与消费过程控制和各类旅游营销方式、手段与媒体整合。旅游品牌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构建目标市场游客关系数据库,实现与旅游者的反馈式沟通,调整、控制旅游整合营销传播过程。

旅游营销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听力焦虑;源由;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56

听力作为高考中占了总分1/5的一个大项,其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很多资深语言研究者认为,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对大脑积极性要求极高,综合了测试者语言信息接收(听),语言信息存储(记),语言信息处理(理解),语言信息输出(答题)的系统化流程,其难度可想而知。幸运的是人类作为一种天然的高智商动物,在日常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样一种高要求,高负荷,高强度的脑部运作。因此,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与高考英语的其他题型相比,听力是对学生词汇量(学生极度怕这个)要求最小,语法结构(学生最怕这个)要求最低,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得分率最高的一个项目。而对于另外那一小部分同学,这个最容易得分的项目就成了他们的“恶梦”了!别人得高分的项目,自己得低分,这是为什么呢?上次怎么也是这样呢?下次会不会还这样呢?为什么会每次都这样呢?――我听力就是不行!!!听力焦虑(listening anxiety),由此开始发端,继而可能发展,再不注意就会恶化,若还不及时治疗……(大家懂的)。既然如此,我们就来正视一番困扰着一部分同学的听力焦虑症。

一、听力焦虑是什么

首先,焦虑症是什么?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它是:in psychology, a feeling of dead, fear, or apprehension, often with no clear justification. Anxiety differs from true fear in that it is typically the product of subjective, internal emotional states rather than a response to a clear and actual danger. It’s marked by physiological signs as sweating, tension, and increased pulse, by doubt concerning the reality and nature of the perceived threat, and by self-doubt one’s capacity to cope with it. Some anxiety inevitably arises in the course daily life and is normal; but persistent, intense, chronic, or recurring anxiety not justified by real-life stresses is usually regarded as a sign of an emotional disorder. See also stress.

其次,听力焦虑具体又是什么呢?听力焦虑是指听力课堂上进行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知评价,预料或担心可能听不懂对自我,自尊产生的威胁,导致其听力理解效力降低或中断,并伴随有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陈秀玲・英语听力理解与焦虑状态的相关研究及教学的启示)。

也就是说,所谓的听力焦虑就是由于害怕自己听不懂,做不好而在听力尚未开始之前就产生的一种不利于听力理解正常发挥的障碍性心理不安。那么,为什么有部分同学会有这样的情绪呢?

二、听力焦虑从哪来

第一,学生对听力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平常的听力课堂或测验中表现的不如其他同学,于是自认为听力真的很差,对平时的听力训练往往选择放弃。尤其是教材安排提供的听力课程,由于与高考的题型存在差异,往往被部分教师及同学们放弃。(而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整套教材的听力课是按照一定的语用效果的逻辑结构而设定的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系统化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与不同话题相关联的语料库,因此是不容忽略的。)而放弃的结果必然是听力能力真的没有提高,如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遇到重要考试往往更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消极的怀疑。

第二,学生自我的口语、发音发展状况,对英语语音语调的熟悉程度往往也是学生产生这种焦虑情绪的一个种源。有听力焦虑现象的学生常常会声称自己没听懂,或是听见的材料根本来不及反应,重要信息就已经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溜走了。部分学生和教师会将此归结为学生先天的在反应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可众所周知,听力材料一般都是普通的日常对话,不是奥数题,基本上不能挑战高中学生的反应能力。试想,同样的话翻译成中文讲一遍,估计答题是没有反应能力挑战性的。差别就在与它不是中文。这种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脑部高效能运转(日常交流)又多了一大项工程――双语语际转换。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语际转换必然要求我们对语言的熟练掌握。测试者本人的发音与听力材料朗诵者的发音如果有较大的差异,所听到的材料在自己记忆的语料库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那么必然会导致自己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对目标语言语音语调的不熟悉也会导致信息处理的效率降低。而在听力测试的过程中每一秒钟的时间浪费都有可能意味着有效信息丢失。

第三,听力题本身的特点。听力题与其他题型最大的差别在对时间的把握上。测试者可以根据需要有弹性地安排单选,完型填空等题型答题时间,审题次数。而听力的时间,听的次数也是规定的,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多听或慢听。尤其前5段对话,其不重复性决定测试者必须在只听一遍后做出反应,若有犹豫不决则其导致的时间上的拖延往往会引起下一题甚至下下一的漏听,而某一两题的漏听又必然多测试者后面答题的心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焦虑情绪。而听力本身又是整张试卷的第一大题,其解答状况又无疑给其余各题的解答在情感上定下了一个乐观或悲观的基调。

这样看来,听力焦虑给测试者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或让它对测试者产生尽量小的影响呢?

三、如何应对听力焦虑

既然焦虑是一种心理上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提示,归根到底是个心理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心理上先尝试让测试者摆脱这种消极情绪。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战略上藐视听力,让有焦虑情绪的测试者重拾信心,让他们认识到听力并非他们认为的那么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指导往往对学生的心理有比较大的影响力。诸如“怎么到现在了听力还这样”、“全班估计就你没答对”、“你是打算明年再解决听力问题吗”、“真是没的救了”这一类的评价应该完全从教师的字典里消失。他们只会让学生越来越相信他们真的不行。而所谓的鼓励,打气也绝对不是说一些令学生误解为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听力没什么,可以暂时忽略,之类的话。问题是让学生明白听力不可怕,方法和训练都能够得法完全是可以克服的。做到战略上藐视,还必须要注意战术上的重视。

首先,必须承认英语是一门讲究综合能力的语言类学科,不能完全孤立地说如何提高某一个题型的答题能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焦虑问题,必须注重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必须按照听力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指导性训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听力课堂,对课本的听力材料及要求做出适量的增减,让它变成适合学生,且能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有效工具。教师应当摒弃从头到尾逐条听(高一时的做法。目前有些教材的听力材料真的很不考虑学生的状况,不对照材料是听不到什么内容的,教师播放听力时一般又不让学生看,于是学生无法找到有效信息,不能有效答题,最终越听越无聊,最后放弃,听力焦虑由此产生),或是遇到听力就跳过(高二时的做法。已经产生听力焦虑的学生无法得到适当训练的机会,从而听力焦虑继续发展)这样的做法。应当充分注重每单元听力的语用功能词汇,表达方式,促进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语料库。

第二,按照高考的考测方式进行标准化的成套考题训练,让学生习惯高考的听力难度,时长,同时掌握高效听力的方法,学会抓关键词(通常体现为时间、地点、价格、数字等信息词汇),根据材料中设定的语义环境及语用功能对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做出正确的判断(注意说话人的语气,某些有强烈感彩的词汇,尤其注意however, but, even if ,while, can’t agree more 等高频态度体现表达法)。为了达到最佳的高考模拟效果,教师在播放听力时最好不要停顿,一次性播放完全部材料,再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有选择性地重新精听部分题材料。对于部分有听力焦虑的学生,可以单独采取多次重复精听的方式让他们充分理解材料内容,再让他们自己指出材料中的关键词,由此逐步掌握听力的解题技巧。

第三,通过阅读材料及听力材料的跟读更正学生的发音并促进正确语调的形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回忆他自己英语学习经历时指出:长期坚持不懈的听外文广播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对其后来阅读大量外文文献资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盲听,不管能否听明白,至少耳朵在跟着广播的速度接收信息,大脑也在相应地做出反应。而跟读大篇幅的阅读材料则可以帮助学生内化吸收英语语音语调(培养出学生最喜欢的东西――语感),从而更能把握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跟读听力材料则是最有意义的一项措施,通过它学生们可以积累高频话题的相关词汇,表达方式,直接为高考提供语料准备。

第四,考前做好一系列的细节上的准备帮助测试者克服听力焦虑。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完试卷后及时阅读听力题,在听力试音结束之前完成所有听力题的预览,帮助预测关键点。

2. 如果发生某题漏听关键信息的现象立即进入下一题,千万不要在上一题上纠结,后悔。随便选个答案还有1/3答对的机会。

3. 某些听力题可以根据常识进行预测(如10年安徽高考的13,17题)。但预测后一定要再回到材料确认答案。

4. 高考答题卡必须保持整洁,而试卷是可以随便最标记的。听的同时可以在题目上做记录,以保证答案的可靠性。

旅游营销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 情感 焦虑 效率

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倍受关注。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材中的情感是课堂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而学生情感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设中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他认为,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还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输入的语言大部分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人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他还认为“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由此可见,若想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除了要准备充分的知识量之外,还应考虑如何使外语教学过程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不断的尝试,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情感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即传递信息,而练习技能时,总是伴随着一种隐含的、微妙的、影响学生情绪的情感交流。积极的情感交流表现为:唤起学习动机,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喜好,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排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强化因学习成效而带来的满足感。这就要求教师营造出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的热情,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交际氛围和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在上课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对学生热情,以情感情、以情激情,真心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不是应付差事,并且还要专心地关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让他觉得自己受到尊重、重视还有鼓励,使其消除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其次,还要在教学中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并加以热情的面部表情、真挚专注的目光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把握各种英语技能,提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激励艺术,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感,增强自信心

语言焦虑是指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者的一种不安、烦躁和害怕犯错误的心理状态。语言焦虑和语言学习成就有很密切的联系联系。语言焦虑的程度对情感过滤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Gardner等人的研究表明,语言焦虑与语言习得成反比――焦虑越少,习得越多;焦虑越多,习得越少。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就可以消除他们的焦虑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进步随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多采用恰当的鼓励表扬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机和自尊心,建立信赖理解类型的情感人际关系。对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错误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多使用积极反馈。如果老师一见学生犯错误就马上指出和批评,不论其频率及错误种类,这种批评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对学生构成消极反馈。另外,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会使学生倍受鼓舞。在课堂上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鼓励要留有余地,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感到并没有被老师遗忘。当他们回答无误时,可适当多说几句鼓励的话,他们回答有误或回答不出时,教师应耐心启发或改用其它问题引导,如学生对回答某个特殊疑问句感到困难时,可改用一般疑问句或选择疑问句提问,起码让他能回答出“Yes”或“No”。这样一来,就能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不断提高学习成绩。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焦虑感就能逐渐得到克服。

三、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导到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善于把学生的短暂兴趣引向稳定的兴趣、志趣,并将随时扩大兴趣。具体做法:(1)采用“游戏法”、“导演法”、“竞赛法”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在课堂教学中,采用“group work”、“pair work”、“team work”组织教学活动。(3)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谜语,英语小故事、小幽默或唱英文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录音、录像、投影、广播、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要想尽办法,上好每节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教师自身情感修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培养理想的人格素质。人格素质是社会素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师理想的人格,会像春雨一样,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非凡的魅力。拥有理想人格素质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和导师。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由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应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同学生保持平等的身份,对教学充满激情,言谈举止要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才能创造一种自由、民主的英语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五、结语

教师要用情感拨动学生心灵,扩大信息输入量,使学生的情感这个内因在教师情感这个外因的作用下,产生师生情感的“双向反馈”。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屏障,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9.

旅游营销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板书设计 重要作用 优秀板书 学生参与 课堂效率

“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的确,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应是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时教师在黑板上提炼出来的授课重点、关键,因此,有人将板书比做一堂课的“眼睛”。板书的形式有多种,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和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好的板书对于学生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有的教师开始不注重板书,甚至认为板书已经过时了。一堂课下来,常常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要么就在黑板上随意写下几个字,要么只是将黑板作为学生做题的板演阵地,更谈不上什么“设计”了。笔者认为,但凡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在实施课程改革,积极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之下,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途径。

一、“板书”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哪些重要作用呢?

1.板书有长时间地向学生重复传递信息的作用。

板书首先借助精炼的文字向学生传递丰富的信息。试想如果我们不用文字,在教学时就只能采用口传身授的办法,学生学习效率会极大降低。而板书言简意赅,易记难忘,将系统的知识要点固化在黑板上,不断地给学生正面刺激,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板书具有与实物不同的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

英语课上,教师常借助实物进行讲解,这对学生来讲是非常直观的。如在讲英语单词“pig”时,我们可将带有小猪的图片带到课堂上,然后指着它,大喊一声“pig”,这样非常直观,学生也容易记住。教师也可在黑板上画图,或用多媒体投影,但实物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都缺少学生抽象思维的积极参与。如果我们在讲“pig”时,在黑板上写一个“猪”字,学生看到这个字,大脑就会通过间接的思维与“猪”的实物联系起来,立即明白了单词的意思。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板书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还可以用简笔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板书,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突破难点,形象直观的画面能弥补部分同学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有很深的体会,准备一节课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使用现成的多媒体,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结合也很费时。另外,这些教学媒体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要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无法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即使是自己制作的课件,也有类似的不便,因为教学过程中会有偶发事件,这是难以预料的。而板书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进行调整。

4.板书有示范和审美作用。

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具体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离不开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经不断锤炼出来的教学组织能力,也离不开简约精当的优秀板书。板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教师的示范不够规范,学生的模仿就会“差之千里”。精心设计的板书,不仅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活化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更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如何进行板书设计呢?

1.深挖教材,把握重点。

板书是一堂课的学习要点在课堂上的展示,也是巩固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应在准确“吃透”教材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是“二次备课”。板书设计一般要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紧扣教学目标。一般说来,应抓住以下重点内容:

(1)能引导学生思路发展的内容,如必要的标题、问题的衔接和关键。

(2)能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内容。

(3)能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加强记忆的内容,如对知识结构的提炼等。

总之,备课时就应注意把握课本的重点,解决难点,突出特点,为优秀的板书设计提供素材和依据。

2.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板书,必须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则,设计出的板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讲写结合,相得益彰。

板书内容设计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课堂上的板书很多只是条条框框,实质上它与教学内容是纲与目的关系。因此,板书的内容必须精炼,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内容设计时,将通盘考虑讲述内容,如写哪些内容,什么时机写,写在什么位置等,都应做周密合理的安排。只有这样,板书才能与授课进程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4.主辅相随,紧密结合。

系统性板书与辅板书应紧密结合。系统性板书是板书的主体,辅板书为系统性板书奠定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语言准确,启发性强。

教师板书的语言要确切、精当、言简意明、一目了然,给人以凝练之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条理清楚,内容完整。

有些板书虽在授课过程中不规则地间隔出现,但最后仍要形成一个整体。一堂课的板书,应是对该堂课讲述内容的浓缩,内容应完整系统,以便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的章、节、目、条、款进行归纳小结,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

7.学生参与,师生互动。

好的板书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作用。板书是一门艺术,需要借助教师各方面的优秀素质加以发挥。也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人认为板书设计完全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其实不然,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板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板书,并且将板书在本堂课小结时加以利用,学生此时会听得特别认真,真正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体现出来。当然,这需要教师总揽板书的全局,开辟一块“空间”给学生,如何书写、写什么,教师应该“胸有成竹”。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有可能搅乱教师自身板书设计的意图,影响整个课堂的进度和效率。笔者认为在英语课上让学生参与板书很有价值。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对学生和教师又各有什么要求,如下几点很重要:

(1)教师搭好框架,学生填入基石。

教师考虑得再周到,板书设计得再漂亮,也有可能对学生学习的触动不会很大,但如果学生真正主动参与进来,学习效果会立即得到增强。因此,教师先要写下提纲挈领的内容(如本课的整体结构、重点句型、重点语法现象,当然,训练到位后同样可让学生完成),实际就是给学生搭好框架、做出书写等方面的示范。其余的内容,如单词、短语这些英语课堂学习中的各种“建材”可以由学生填充。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又是教师进行预习检查、了解学情的有效途径。目前,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要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不少学生就有可能陷入自由散漫、无所事事的境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学生课前有效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第二天在英语课堂上就有可能给他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其实也是向其他同学证明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真积极地准备,珍视这个师生共同完成板书的机会。

(2)学生注重与教师的配合,培养自己的应试能力。

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被老师请上黑板,要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他们就必须认真预习,认真听讲,一旦上了黑板,他们必须考虑写什么、怎么写,如何与教师或其他学生配合而不影响板书的整体布局,特别会考虑自己的书写质量和速度,因为他是在向全班同学展示。这一点很符合如今中考模式中提高学生英文书写水平的要求,因为中考是电脑“扫描”阅卷,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某些教师仍处于“说教无用”、“训练无时”的尴尬境地,而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在这方面可以作适当的弥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这黑板上的“一分钟”,学生会非常重视自己的书写速度和板书质量。

(3)教师“主导”要巧妙,充分把握好课的节奏与时间。

在这方面,对教师能否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学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教师,课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是有目的有任务不浪费的。在学生参与板书设计这一问题上,可能有不少教师和笔者开始实践时一样,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教师稍有考虑不周,或者学生不如教师所预期的那样(如有些学生写字不够快不够好、预习不充分),都有可能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课堂氛围。因此,开始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示范、训练相当重要。当学生训练到位时,学生知道课堂时间很宝贵,某些学生一溜小跑上前,又快又好地进行精美的板书。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旅游营销途径范文第5篇

一、营销管理内容

开展营销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目的地的形象与价值,让潜在的游客能够了解到目的地所具有的优势,管理营销工作时还需要对目的地中的配套设置及旅游产品等进行合理协调、规划,通过运用整体性的营销策略增加目的地的吸引力,从而刺激游客消费,并提高目的地的消费额。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在营销管理工作中需要处理好各类影响营销效率的因素,包括营销环境,目的地的法规、政策等人文条件与社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自然条件等,尽量使各类影响因素能够实现优化组合,确保服务人群、旅游交通、旅游设施及旅游资源能够协同发挥出改善营销环境的作用,并由此提升营销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在管理营销工作时需要做好市场定位工作。在目的地营销中可以采用的定位方法有共生定位、差异定位、逆向心理定位、比附定位及市场调研定位等,应根据目的地实际条件合理选择一种或多种市场定位方法。

二、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实施策略

(一)整合关键性营销传播因素

整合关键性营销传播因素是保障营销管理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有效方法,在整合关键性营销传播因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注重有效整合各类营销传播信息,包括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确保传播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使传播效益实现最大化。在对营销传播途径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重视协调好利益人之间的关系,避免只关注公司股东、或商品交易行为;同时应保证传播途径具有一致性的特点,避免在营销过程中制造与品牌无关联性或分散关联度的信息,确保各类传播途径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在整合传播信息时还应将潜在游客想要知道的信息作为传播重点,同时确保传播活动能够得到相关机构、政府当局以及当地居民的支持,从而让目的地能够以热情周到的面貌吸引潜在游客的到来。其次,在整合关键性营销传播因素的过程中,还应将潜在游客的有效感知作为传播导向,以便保证目的地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为了在整合传播方式的过程中充分估计潜在游客的感知,应注重与潜在游客进行积极沟通,重点考虑如何才能让潜在游客感知到目的地的游览价值,同时将潜在游客愿意付出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作为整合传播途径的导向。此外,可以利用营销管理系统整合关键性营销传播因素,如DMS系统等。DMS营销系统具有自助服务、信息采集、电子政务及营销等功能,能够有效刺激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并在目的地旅游信息宣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提高旅游品牌忠诚度

提高旅游品牌的忠诚度是构建营销管理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旅游品牌忠诚度,则首先应从个性化形象营销方面入手。对于目的地而言,个性化形象指的是目的地所展示出的人格化特征。在构建实施营销管理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用基于个性化的形象营销策略,不但可以让潜在游客直接感知、区别与接受目的地的个性化形象,同时能够让游客对目的地产生差异化、个性化的情感联想,如维也纳---音乐之都,慕尼黑---啤酒城,威尼斯-----水城,巴黎----艺术之都等。在构建基于个性化形象营销的保障体系时,需要根据目的地感知形象、形象传播方式、目的地的特质对个性化形象进行精确定位。

在构建个性化形象的过程中应遵循初步调研分析、对核心价值进行归纳、合理创建识别符号的基本步骤。另一方面,要注重深层次挖掘旅游品牌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将目的地打造成具有文化厚重感的深度品牌,让潜在游客在了解目的地文化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购买品牌利益,并非购买目的地属性。此外,为了能够提高潜在游客对于目的地品牌的忠诚度与认知程度,还可以在营销管理中利用联想记忆的方法,以提高目的地产品的辨识度。在运用品牌联想策略提高忠诚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帮助潜在游客获取个性化的品牌信息,个性化的信息应能够突出目的地独有的文化、产品等,同时保证品牌联想产生的效应可以对潜在游客的消费动机与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