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象信息;服务;农业生产;作用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根据生产经验和自我气象观测判断气象状况,往往由于判断失误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极端的天气状况会严重制约农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推广,使农民更加科学地应对自然灾害,极大减少了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高效进行[1]。

1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现状

1.1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信息服务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气象监测建设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气象服务工作正在向信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且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于气候和天气作出准确分析,使人们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地区依旧依靠天气状况进行农业生产,天气状况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及质量。只有借助现代化的气象信息服务,才能够为农业高效生产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因为气象服务可以精确地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及区域,可以为人们采取防御措施预留宝贵时间,因此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当前气象信息服务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现代化气象服务每年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落后、人烟稀少等因素,给气象服务站的建设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这些地区仍旧采用传统的技术进行极端天气灾害的预防,由于预测结果误差过大,给该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总之,当前我国气象信息服务整体呈现良好局势,但是部分地区气象服务水平仍比较落后,需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改进,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资讯,以促进农业高效生产。

2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在农业生产中的防汛作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洪涝灾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涝灾害具有毁灭性强且不容易补救等特征,因此洪涝灾害预防措施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质量。除此之外,洪涝灾害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及农业生产工具造成威胁,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洪涝灾害防御工作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生产经验及气象观测进行判断后采取洪涝灾害防御措施,由于预测失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3]。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气象技术,气象部门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气象信息作出精确判断,基于气象部门的网络系统,将农业气象信息及暴雨预警信号及时出去,为农民进行洪涝灾害防御工作预留宝贵的时间,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在农业生产中的抗旱作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抗旱工作和洪涝灾害防御工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给正常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气象监测部门根据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对气象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夏天作为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段,如果农作物生长水分不足会导致旱苗现象,因此在夏天做好农作物的抗旱工作极为重要。而现阶段的气象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气象安全保障,不但可以对于极端天气进行预测,同时运用雷达技术对气象的观测,以及通过人工降雨等措施使作物的旱情得到缓解等,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4]。

2.3农业灾害知识宣传作用

在气象信息服务工作中,除了具有对极端天气的预测作用,还包括农业灾害知识宣传的作用。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工作为对气象监测的气象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且对这些气象信息作出科学分析,同时将这些基础的气象知识传播给广大农民,使农民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掌握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不断提升农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高效进行[5]。

3总结

本文通过对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众多气象因素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有重大意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对于极端的自然灾害防御工作预留宝贵的时间,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国芳.农业生产中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2,32(6):130.

[2]田苹,叶泓麟.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4(11):63.

[3]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3(4):62-67.

[4]张钛仁,匡晓燕,潘双迪,等.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2):101-106.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干旱;洪涝;冰雹;冷害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45-2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冰雪、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也时有发生,直接威胁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利益造成损失。为了增强应对灾害性天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性天气对蔬菜生产的影响,结合实际,制定了本预案。

1 露地菜

1.1 干旱

1.1.1 灾害影响 干旱常使蔬菜发芽出苗困难,成活率降低,还会使蔬菜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1.1.2 灾前预防措施 (1)蔬菜种类较多,对旱、涝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高低不一,要以灌溉条件科学合理的布局;(2)可建设节水灌溉保障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3)大力推广蔬菜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增温、保墒、防旱、抗涝都有明显效果。

1.1.3 灾后补救措施 (1)在高温干旱天气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搭盖遮阳网或铺覆苇帘、稻草等覆盖物;(2)在清晨或下午4时后喷施叶面肥,可用0.1-0.3%浓度尿素液喷施。

1.2 洪涝

1.2.1 灾害影响 狂风暴雨发生时,打烂叶片,冲坏菜苗,使蔬菜落花落果,蔬菜生产受损。

1.2.2 灾前预防措施 有条件可建立有调控能力的排灌系统。

1.2.3 灾后补救措施 (1)没有出现淹苗的菜田,可组织人工泼水,最好进行浇灌,把粘附茎叶的泥沙洗掉,使蔬菜能正常进行呼吸、光合作用;及时喷施叶面肥,增强吸肥能力,促进植株迅速恢复生机;排除渍水后,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并抓住露水未干前撒施草木灰或喷施保护性杀菌剂,防止病害感染,注意防治虫害;(2)对大部分菜苗被淹死的田块,平原区应尽快改种速生叶菜类,中低山区抓紧播种茄子、豆类、尖椒、玉米等作物;若部分死苗的,要及时查苗补苗。

1.3 冰雹

1.3.1 灾害影响 由于蔬菜多为阔叶草本植物,其食用器官一般柔嫩,故冰雹过后对蔬菜的影响甚大,轻则掉叶,重则断茎死亡。

1.3.2 灾前预防措施 由于冰雹属突发性灾害,很难在灾害发生前预测预防,建议冰雹发生频繁且有种植条件地区推广林菜间作技术,可一定程度减小冰雹的危害。

1.3.3 灾后补救措施 一般应根据不同作物及不同受害程度采取不同措施恢复蔬菜生产。

(1)茄果类蔬菜,如果受灾程度较轻,可将植株进行适当修剪后追施速效肥(氮肥),促其早发新枝新叶,较快恢复生产能力。如果受害较重,则应酌情换茬,改种一些速生蔬菜。

(2)豆类蔬菜,由于适宜播种期较长,受害后重播成本相对较低,可将残枝败叶清除后重新播种。

(3)瓜类蔬菜,由于叶面积较大,受冰雹危害较大,而瓜类蔬菜生长期长,育苗期也长,所以受灾后除黄瓜外一般应改种其他蔬菜,也可补种一季40-60天速生叶类蔬菜。

(4)速生叶类蔬菜,生长期短,受灾后半月内可再补种一季。葱蒜类蔬菜因再生分株力强,叶片垂直而小,影响一般不大。

2 中小棚

2.1 冰雹、大风

2.1.1 灾害影响 多对设施结构起到破坏性作用,打烂棚膜,掀折棚架,造成设施破损,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2.1.2 灾前预防措施 (1)选用优型建造材料,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建造适合的设施棚室;(2)根据预报在灾害来临前要检查塑料薄膜的固定情况,压膜线或压杆必须固定牢靠。

2.1.3 灾后补救措施 灾害过后应迅速清除破旧薄膜和植株的残枝败叶,及时盖上棚膜和补育菜苗,以将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2.2 冷害

2.2.1 灾害影响 低温可引起蔬菜生理失常,如叶斑、黄化、萎蔫、花打顶、畸形花果,早花或早抽薹及落花落果等现象。

2.2.2 灾前预防措施 (1)经常清扫棚膜表面,增加透光率;(2)选择耐寒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播期和定植期;(3)育苗时进行炼苗,加强抗寒能力的锻炼;(4)要控制好棚内的温度,晴天时要避免棚内温度过高,特别是当棚内温度过高时,放风要缓,避免棚温骤然大起大落;(5)初冬或早春外界气温较低时,可采取在棚内搭设天幕,夜间在棚外底角围草帘方式保温。

2.2.3 灾后补救措施 冷害引起植株黄化时,可采用喷施0.5-1.0%葡萄糖0.1-0.3%磷酸二氢钾混和液补充营养。引起植株打蔫时,一般不可浇水,如果天气开始好转,土壤干旱,必须浇水时,用水壶点温水,千万不能用冷水漫灌。另外,喷施高效叶面肥,加强蔬菜长势,也有利于增加作物的抗寒能力。

3 日光温室

3.1 大雪、冻害

3.1.1 灾害影响 气温骤降导致冻害发生,严重可产生死苗现象,大雪还会压坏棚室。

3.1.2 灾前预防措施 (1)定期检查棚膜牢固情况,灾害来临前在草苫上加盖一层塑料膜或尼龙编织袋,防止雪水浸湿草苫;(2)在棚内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时,应遵循“北高南低”的原则,减少互相遮挡现象;同一种蔬菜移栽,力求苗子大小一致,减少植株间遮光;(3)备好草苫、纸被、苫上膜等保温物品及火炉、燃煤或移动式热风炉等增温物品。

3.1.3 灾后补救措施 (1)遇大风降温,要压膜保棚,加盖草苫;(2)喷施抗冻药剂,提高蔬菜抗寒性;(3)遭受冻害的,及时补救。剪除枯枝,人工喷水。管理上以低温度、少光照为主,逐步增加光照和温度;(4)当棚内温度降至蔬菜要求的最低温度时,采取增温措施,如加扣中小拱棚,棚外增加覆物,增火升温等,切忌把棚温提得过快、过高。

3.2 雾、阴天及连阴雨

3.2.1 灾害影响 温室光照不足、温度低、空气相对湿度高,蔬菜光和效率下降,蔬菜根系生长受抑,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综合抗逆性明显下降。

3.2.2 灾前预防措施 (1)经常清扫棚膜,增加透明度,增强光照强度;(2)选用无滴薄膜扣棚,增加棚内的光照强度,提高棚温;(3)降低管理温度,实行低温炼苗,提高蔬菜抗寒能力;(4)适当提早揭去保温用的草帘和延迟盖帘,可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量;(5)悬挂镀铝膜反光幕,可增光照提地温。此外,在地面铺设银灰色地膜也能增加植株间的光照强度;(6)在连阴雨雪低温天气来临时,对长势较弱或结果较多的植株,及时采收,并适量疏花疏果;(7)易造成病害侵染和发生,可及时用烟雾剂进行防治。

3.2.3 灾后补救措施 (1)连阴暴晴之后,切忌同时、全部揭开草苫,应陆续、间隔揭启草苫。当温度提高后,利用中午高温时可短时间放风,风量宜小不宜大,以利于排放出有害气体;(2)进行叶面施肥,补充营养,增强植株抗病和抗寒能力;(3)剪除枯枝,人工喷水。管理上以低温度、少光照为主,逐步增加光照和温度。

图1 冰雹灾害

图2 风害

图3 雪害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象条件、农业生产、气象影响农业

1各类气象条件下对于农业的影响

对农业产生直接影响的气象条件主要包括大风、连阴雨、低温冷冻、干旱、洪涝、冰雹六种。

1.1大风

当风力超过8级,风速超过17m/s的时候,都被称为大风。在我国出现大风的情况主要有三种:雷雨带来的大风、台风以及北方冷空气南下引起的大风。这三种大风中,第三种是最常见的。大风的危害较大,最常见的就是会摧毁树木、房屋、农作物、通信设备等,严重的话还可能引发风沙走石,这对于农作物的摧残是十分严重的。

1.2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主要是由于冷空气以及寒潮的入侵,导致气温连续下降,使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危害,最终的结果就是减产。

1.3连阴雨

连续下雨时间超过5天,累积的降水量超过30mm的天气现象就是连阴雨。连阴雨的天气情况下,因为雨水太多,空气里的湿度较大,同时光照减少,就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另外对于成熟的农作物的收割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连阴雨的天气状况对大豆、棉花、花生以及蔬菜的影响是最大的,会影响这些农作物的产量。如果在播种期间遇上连阴雨,需要推迟播种的时间,减少不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1.4干旱

干旱是一种灾害性气象情况,是指在一定的比较长的时间段里,由于降水不足以及土壤蒸发导致的土地缺少水分,另外江河湖泊的水位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出现干涸的现象,干旱不仅会对农作物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对来说,干旱是气象灾害中对农作业影响较大的一种,会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零产量。因为干旱会使农业生产缺少基本用水,同时人和家畜用水也会出现严重问题,损失非常严重。

1.5洪涝

洪涝是指持续不断降雨,大雨以及暴雨等天气,使地势较低的地区出现积水甚至淹没的情况。在我国,洪涝一般主要发生在夏天,每年的降水量不等,但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大。洪涝自然也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会令农作物出现较大的减产,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洪涝也是对农作物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中的一种,同时,也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带来影响。

1.6冰雹

冰雹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冰雹主要来源于对流强盛的积雨云。一般来说,冰雹和雷电以及狂风、暴雨一起降临的。冰雹有大有小,小的冰雹米粒大小,所造成的灾害并不会太严重,甚至不注意的话,可能都感觉不到正在下冰雹。但如果冰雹比较大的话,就会对农作物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颗粒无收。

2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

2.1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近年发生气象灾害的频率较以前要来得更高一些。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进行的统计研究表明,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所以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这类特点对农业气象灾害开展研究。

2.2具有较强的局部性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单独的,而是几种灾害一起发生,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和区域里。比如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出现冰雹和霜冻,这种发生气象灾害的规律很明确地指明气象灾害的发生具有比较强的局部性。

2.3具有较强的区域性

通过对近年气象资料的对比发现,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其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也就越大。这些地区一般地势都比较低,而且河网众多。而像台风这类的气象灾害则多发于沿海地区,内陆发生的比较少。

3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策略

3.1提高准确性、针对性和及时性

创建综合性的专业的农业气象监测站,监测的目标主要包括田地、自然环境、交通出行、林果业等方面,展开全天24h的不间断监测,提高综合的监测能力和准确性。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建立新型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重视气象情况播放的时效性,把短时间播报和固定的滚动播动进行结合。开发气象服务新领域,充分利用网络,搭建现代化、交互式的动态气象服务管理体系,帮助人们随时方便快捷的掌握气象信息。建设高效地服务制度,加强基层的合作,确保气象信息精准、按时的传达到农民那里,以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

3.2提高防御能力

农民朋友对于防御灾害的能力比较弱,主要是对气象知识的认知不够,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多下功夫,介绍关于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以及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引导正确的、科学的防御灾害。政府还应该建立起相应的气象科普机制,积极的、多形式地开展气象宣传,普及与气象相关的知识,把宣传做到每家每户。

3.3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机制

有关气象部门一定要强化针对自然灾害防御机制的研究力度,强化自然灾害防御管理体系的搭建强度,对于常见的农业自然灾害,要强化评估、预警机制、气象预报和数据监测的力度,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持续地发展健全自然灾害防御的信息化系统,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实行季节性的自然灾害气象预报,强化自然灾害的核查强度,强化农村地区的雷电预警机制。针对自然灾害防御设施要实行定期的检修,保障设施正常的运行。

3.4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足够了解环境的变化对于气象的影响,掌握气象变化的规律,适时调整农业布局,达到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相互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现代农业高产高质的经济目标。

3.5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自然灾害农业保险体系,由政府组织和商业保险参与,将补贴和扶持相结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体系,可降低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提高农民积极性。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洪涝;成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6803

1引言

2016年的夏天,对全国人民而言是不平凡的夏天。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城市多次受强降雨袭击,局部地区洪涝多发,长江水位一度超过同期水位,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农田损毁、山体塌方等,经济损失惨重。

2016年6月1日至7月25日期间,多轮强降雨导致武汉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其中6月30日晚到7月2日20时,武汉市近两天累计降雨量达到315.8 mm,按武汉市国土面积8494 km2计算,相当于下了22.5个东湖的水量(东湖最大容量为1.2亿m3),超过武汉全年雨量的1/3。强降雨不仅导致武汉市数百处路段出现不同程度渍水,还造成长江武汉关水位快速上涨。长江武汉关水位自7月5~25日超警戒水位27.3 m,持续21 d,最高峰达28.37 m,超过1937年的最高水位,在武汉历史上排名第五位。2016年武汉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解决城市洪涝问题迫在眉睫。

2城市内涝与洪水灾害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排水系统排除能力致使城市道路及低洼区产生一定程度积水,影响城市交通和产生其他灾害的现象。

洪水灾害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水流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最常见的洪水是河流洪水。

从名词解释的角度分析,城市内涝与河流洪水灾害成因的相同点均为强降水,不过城市内涝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城市排水能力不足,从而导致降雨不能及时通过自然下渗、地表径流、地下管网系统或者排涝泵站排走,造成路面低洼地段积水,影响区域一般为单个城市内部;而河流洪水灾害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的堤坝决口,影响范围一般为流域周边城市等大面积区域,对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均造成严重危害,洪水灾害的成因与影响范围均大于城市内涝。

单个城市内涝可能是由于城市排涝系统建设不到位而造成的,而多个城市同时内涝则可能说明广大区域均遭受强降雨袭击,不仅降雨范围大,而且降雨强度超过多个城市的排涝能力。当长江中下游水位超过城市设防水位时,引发洪水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不仅对城市正常排涝造成不利,易造成城市内涝,而且对城市各堤坝的安全构成威胁。

3武汉城市内涝成因

一般而言,城市内涝成因众多,除了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等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各城市地势特征、发展状况、排水设计标准与系统建设以及维护管理等有关。

3.1武汉地形地势因素

武汉,别称江城,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下游,除少数山丘和湖塘外,武汉市区一般地面标高在20~24 m,部分地区地势低于长江多年平均洪水位23.87 m。在梅雨季节,长江流域降水集中、降水量增多,长江中下游水位迅速上涨,武汉城区雨水主要通过排涝泵站抽排出江。2016年汛期连续强降雨不仅使武汉遭受城市内涝的重创,还饱受洪灾威胁,可谓“内忧外患”。2016年长江武汉关水位上涨至最高水位28.37 m,远超过城区地面平均高程;汛期排涝泵站超负荷运作,加上泵站规模不足等因素,武汉城市内涝十分严重。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较低等先天排涝条件不足是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之一。

3.2城市天然海绵设施逐渐减少

湖泊、河流、绿地等是城市的天然海绵,在暴雨降临时可起到自然蓄水、自然渗透、调洪错峰的功能。

武汉原有“百湖之城”的美誉,1949年武汉城区湖泊有127个,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湖泊被填满,2005年湖泊数只有38个。建国以来,武汉城区近90个湖泊消失。围湖造田、填湖造城等导致城市内湖泊、沟渠、湿地等自然蓄水容积锐减,调蓄分流能力大大折扣,取而代之的排水管网能力却无法弥补。2016年多雨使得武汉市多个湖泊调蓄容量饱和,汤逊湖、南湖、巡司河、夹套河、南太子湖等主要调蓄河湖水位几乎与路面持平,各湖泊水位严重失控,武汉市共187处路段出现不同程度渍水,部分地势低洼处因湖水倒灌导致低强度降雨下发生了严重渍水,交通严重受阻。

武汉城市大开发大建设过程中路面硬化率迅速上升,导致自然土壤逐步被不透水路面取代,雨水下渗途径和渗透量逐渐减少,不仅造成路面雨水只能通过城市排水管网等灰色设施排走,缩短了雨水汇流时间,易形成高峰流量,而且增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系数,从而增加了城市内涝风险。

3.3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

1970~2014年,武汉市修建的排水工程暴雨设计重现期为1年,相当于每小时降雨强度为34 mm。2014年排水设计标准才提高至3年,相当于每小时降雨强度为48 mm。由于地理、气候等先天因素,武汉每年遇到的暴雨强度不定而且有日益偏大的趋势。据武汉市江夏雨量站数据显示,2016年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0时,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累计一周降雨量达696.7 mm,超过50年一遇;最大单日累计降水量为240.1 mm,接近20年一遇;最大一小时降雨量为61.3 mm,超过10年一遇,已建成的排水管网输水能力无法满足强降水量,超标径流雨水只能通过路面R流至低洼处,导致地势低洼处积水。

3.4排水系统建设不够完善

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排水管网作为一个地下输水系统,管道之间需要连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武汉新城区,为避免道路的重复开挖,市政排水管网往往作为新建道路的配套一并形成,但往往由于建设分散且未按规划统一实施,下游排水管网尚未完全形成或已形成的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偏低,上游来水因无排水出路或因下游排水管网过流能力不足而出现积水。

排涝泵站等建设速度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也是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2016年汛期,作为武汉市武昌区、洪水区、东湖高新区、江夏区主要的调蓄水系之一,汤逊湖水位最高水位达到21.33 m,超过规划最高控制水位(18.65 m)约2.68 m,汤逊湖水系水位失控,而最主要的排江通道,汤逊湖泵站连续11 d满负荷工作,抽排量超过1.2亿m3,相当于一个东湖。面对周降雨量超过50年一遇的暴雨,汤逊湖泵站抽排能力仍显得不足,而第二排江通道正在建设中,区域排水系统建设尚不完善。

3.5维护管理措施不完善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大,配套的城市排水系统也随之形成。但因维护管理意识薄弱,路边垃圾、施工渣土随意丢弃,经清扫进入雨水口等排水设施后直接排入到排水系统中,易造成管道堵塞。此外,许多现状排水管网自投入使用后,久未进行清淤疏浚,造成排水效能下降。武汉市目前处于大发展大建设时期,武汉在建工地数已超1万个,因缺乏对排水设施进行保护意识,部分工程施工中常常对现状雨水口造成损坏,却又未及时就近新建恢复,导致降雨时路面雨水无法排入到现状管涵中,造成地面积水。

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新城区部分雨、污水管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接、错接,如雨水通过篦子排入污水管、污水错接入雨水管涵中,造成暴雨时污水井盖翻水、雨水管涵因污水管或初期雨水带入大量污物,沉积下来后形成淤塞,又因常年未清淤疏浚,不仅使排水管沟过水断面减小,还增加了排水阻力,排水量大为减少,导致排水不畅。

4城市内涝防治对策

4.1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确定与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涉及到多个部门,具体到区域用地性质划分、路网与排水系统的形成、建设资金的筹集等均受城市规划统一指导和综合部署影响。作为系统性指导方针,武汉市城市规划应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等不同角度,Y合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城市防涝策略,比如明确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综合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合理划分排水设施用地,优化用地竖向控制等。通过系统合理的规划,从源头上降低渍水风险,充分发挥排水规划的龙头作用。

4.2合理提高排水设计标准

我国大多城市在建设初期采用的是前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前苏联降雨较少,排水管道标准较低,而我国城市在建设排水管网时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加之当时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偏低,导致排水管网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城市发展,也缺乏科学发展的超前意识。随着近几年城市内涝的频繁发生,该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于2014~2016年进行了修订,设计暴雨重现期有所提高。武汉市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在重要地区、地铁站、下沉式立交桥、地势低洼地等排涝不利区,可因地制宜地提高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合理布局排水设施,在新建与改造项目中逐步优化城市排水设施,减少引发城市内涝的隐患。

4.3完善海绵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提倡将以排为主的传统排涝方式转变为以“渗、滞、蓄、净、排”等多技术途径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实现城市水文良性循环。2015年4月,武汉正式成为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市计划三年投资162.9亿元开展青山和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此外洪山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各区在市政建设中逐渐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设置透水路面、透水广场、下凹式绿地、池塘、湿地等绿色海绵设施,让雨水降落后率先通过透水地面渗入地下,或通过生态调蓄池进行蓄水滞水收集,延迟径流洪峰峰值形成时间,增加超标径流雨水排水出路,减轻城市排水管网排涝压力。 为深化、 细化国家相关规范和技术指南的要

求,指导和促进武汉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武汉市结合区域特点,分别编制了《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导则》和《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与工程技术还不够成熟,武汉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完善海绵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形成蓄排结合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有利于提高城市抗涝能力。

4.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与公众参与度

除了过去“重地表、轻地下”偏见性建设发展方向外,很多人对城市排水设施重要性的认识也比较薄弱。无论是工程施工队伍,还是街道清扫员,对现有排水管网、雨水篦子等缺乏保护意识,往往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图方便,造成排水管涵局部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或将垃圾、灰尘直接扫入雨水口,无意间造成雨水口的堵塞,从而影响排水管网的正常排水功能。武汉市相关部门可通过广播、书籍、讲座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排水设备重要性的认知,让广大人民群众加入到自觉维护公共设施的行列。

4.5加强排水智慧城市与应急预案的建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产品、信息化管理逐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国家“十二五”期间,宁波拟投资407亿元,在五年内把宁波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智慧城市,其中包括采用全自动智能化操控,城市管理者可在监控中心24小时监测城市的排水状况。为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影响,武汉市相关部门应借鉴宁波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对排水智慧城市进行研发建设,并相应编制高效的应急预案,比如除了监控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分区、分时排放外,还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加降雨前对暴雨强度进行前期掌握与及时预报,对渍水高风险地段进行智能化定位并对渍水深度提出明确警示,建立排水系统GIS数据库,当受到渍水灾害时,应能按照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安排人员组织救援等,以将损害降到最低。

5结语

城市内涝现象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其成因众多,防治城市内涝的发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部门配合、多技术结合,科学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加强排水系统建设与维护,鼓励公众参与,开发排水智慧城市,策划高效的应急预案,逐渐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参考文献:

[1]

项久华,王亮.湖北武汉市应对城市内涝灾害探讨[J].中国防汛抗旱,2013,23(1):24~27.

[2]邹林,洪林,彭才喜.武汉城市暴雨内涝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1~3.

[3]叶斌,盛代林,门小瑜.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J].水利经济,2010,28(4):62~65.

[4]古文山.城市内涝成因与防治对策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5]陈旭,张博.关于城市内涝的国内外实践经验浅析与对策探讨[J].卷宗,2013(10):232~233.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150-01

我国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耕种的能力下降,使我国本就比例不多的田地进一步的减少和变得贫瘠。所以为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水土保持措施的力度。在河流中修建大坝水库等各种水利工程,能够对水资源进行拦截,减缓河水的流速,最终达到保持水土、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的目的。

1 我国现在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和对水利的危害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约有356万平方千米的地方存在着或轻或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水力的侵蚀,有的是因为风力的侵蚀作用,还有的是二者结合所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范围比较广,大多数的地区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会导致河道淤积、河水枯竭、河道断流、在雨水少的季节会断流。河水的减少必然会导致湖泊的面积缩小,淤泥增多,导致湖泊对生态环境的调控能力减弱,最后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河水的减少泥沙的增多会直接导致河床的抬高,水位上涨,甚至会形成地上河,这样也会直接影响到水库对于洪水的调节能力,调洪能力下降在雨水多的年份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 水利工程在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原因

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经常会大量的开采石料,造成山体破坏、植被破坏,并且会遗留下大量废弃的石头和弃土,造成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到河流的周边地区甚至是下游地区的安全。根据研究数据证明,水利工程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主要存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时期。施工时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有5点。

1)石料堆积和废弃的土和石料覆盖在土地表面,破坏了土地表面原有的植被,导致了水土流失现象。

2)废土和废渣随意乱放造成的,废渣大多数都是质地比较疏松的沙石,比较容易被水冲走,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3)在工程建设的时候,采集石料,不仅是破坏了原来的地貌和植被,而且在建设水利工程所需要的石料被运走以后,留下的是非常容易被风化的岩层,表面没有植被,更加容易被风化,风化作用产生的砂砾在遇到大量的雨水时,便会随着雨水进入河道,形成水土流失。

4)水库在有风的时候河岸容易被侵蚀,水库在建成并且蓄水以后,改变了水库周围原有的生态环境,稳定性降低,在有风特别是风力比较大的时候,水库表面会形成波浪状的水波,对水库岸边进行冲掏,从而导致泥土淤积在水库中,造成水土的流失。

5)人为的破坏了树林和植被,改变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工人取暖做饭所用的燃料很难从外部运进来,很多情况下都是砍伐附近的树木,树木减少,根须对于水土的控制力下降,便会导致水土流失。

3 水土的保持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是环境保护最迫切的问题,防治水土流失,已经刻不容缓。主要原因有以下4点。

1)保持水土能够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产生,从而可以保护水利工程,使其免受滑坡泥石流的破坏。

2)保持水土可以增加水库的使用寿命,减少湖泊河道的泥沙淤积。

3)保持水土可以使得更多的水分被植被的根须吸收或者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能够在雨季减少河道的负担,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水土没有流入河道也就不会造成河道的淤积,更好地提高河道的排洪能力。

4)保持水土可以提高水的环境质量,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最终达到保持水土保护水源的目的。

4 在水利工程区进行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是可以进行人为控制,可以通过对于废弃的土渣进行管理,不让它们跟着雨水流入河道,再通过增加植被的办法,保持水土,改善周围的环境。

4.1 边坡工程的防护措施

1)做好环境周围的压坡和减载的工作,这个工作可以直接使边坡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十分有效并且经济方面支出也很少。

2)做好边坡排水工作,可以进行地下排水和地面排水两种方式。

3)对边坡进行固锚工作。可以通过对岩土进行钻凿或者直接使用砂砾块石堆积加固边坡。

4)使用不易被侵蚀钢筋混凝土来进行支挡,做成挡墙。

5)进行坡面防护,根据不同坡面的缓陡条件不同,选择不同方式进行防护工作。

4.2 水利工程建设时的材料和渣石堆积的地方的防护工程措施

1)建设挡土墙。由于石料大量被开采出来,留下了大量废弃沙石,地貌改变,坡度又比较陡,容易在水流量大的时候产生滑坡,导致水土的流失。可以在这些地方建设挡土墙,对沙石进行阻挡,降低水土的流失。

2)施工临时用地在施工结束后需要进行保护措施,可以在施工结束后,将土地弄平整,在表层覆盖上土,尽快使其恢复原来的地貌。

4.3 在水利工程施工区域内进行水土保持需要采用植物措施

所谓的植物措施是说在土壤的表面种植植物,形成天然的保护层,首先植被缓和了雨水落在地上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使其不能直接作用于土壤,植物还可以使雨水渗入地下的速度延长,减弱雨水的侵蚀作用。

4.4 将水利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二者结合起来

工程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给植物措施得以实施创造了条件,反过来,植物措施的实施又加固了水利工程的防护,二者相结合,对于水土的保护作用更大。

5 结束语

我国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对于水土流失现象的治理已经是刻不容缓,只有治理好水土流失现象,才能够更好的保护植物和生态环境,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包吉祥.水土保护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21).

[2]赵昌亮.浅谈水利工程施工区的水土保持措施[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9(5).

[3]李伟莉,赵静,许艳杰,周瑞芝.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中的建设作用[J].内蒙古水利,2012(18).

[4]董志峰.在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J].科技传播,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