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科学的特点

环境科学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科学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科学的特点

环境科学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工作举足轻重

新课程环境下,班级对学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然而,在当前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高中班主任的工作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他们工作的有效进行。班主任的工作策略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着班级的发展与进步。从更高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更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程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

1.中学生在新时期体现出新特点。我们实施新课改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大环境。现在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使得广大中学生在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难以习惯“外来”的管理和束缚。

2.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中学生的信息接收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学生的思想动向复杂化,班主任对其掌控、导向的难度加大;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受到冲击,班主任对学生的无形影响力受到削弱,这都为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时间长、压力大、风险高、待遇低的工作特点严重挫伤了高中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高中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的这一角色定位,使得高中班主任的工作成为整个学校工作中最忙、最累、压力最大的一部分。班主任的工作太繁琐,除了上好自己所带的课外,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都要了解和掌握。

环境科学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其实除了教室,学习科学的机会比比皆是。每年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探索和对科学的学习,通过参观正规学习机构,参与节目,并利用媒体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数以千计的组织,致力于开发,记录,并为所有年龄和背景的学习者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学习提高科学。它们包括非正式学习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图书馆,学校,智囊团,高等教育机构,政府机构,私人公司和慈善基金会。非正式的环境,包括一系列广泛的,如在家的家庭讨论,参观博物馆,自然中心,或其他设计设置,日常活动,如园艺,以及远足和钓鱼等休闲活动,并在俱乐部参与的设置。几乎所有的年龄和背景的人从事的活动,可以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科学。在非正式环境科学学习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研究科学学习的非学校设置的潜力。

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学习科学。我们设置学习者的年龄组,不同的时间跨度超过目前已知的科学,确定学习经验,是非正式的环境和共享(如学校)的特殊素质和发展为研究和发展议程。通过科学学习的地方以及发生交叉的特点,非正式的学习环境。 “地方”包括狩猎,每天像经验,在公园里散步,看日出设计为来访的科学中心,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天文馆和方案等,放学后的科学设置等,或通过当地组织的环境监测。交叉的特点,形成非正式的环境,包括上下文和学习的工具和机会,这些环境,社会,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社区提供列入媒体的作用。

我们总结了关键环节,结论是非正式的环境可以促进学习科学证据。然后,我们描述了这些设置,以及如何扩大参与学习科学适当的学习目标。最后,我们提出建议的做法。

1 非正式场合能促进学习

我们的经验可以支持几乎所有的人学习科学。非正式学习各种文化的做法,有利于学习系统和可靠的知识,了解自然世界。 在整个生命跨度,从幼年到成年后期,个人了解自然世界和发展科学学习的重要技能。设计的空间,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海洋馆,和环境中心,也可以支持科学学习。丰富与真实世界的现象,这些地方人们可以追求和发展科学的利益,从事科学探究,反映他们的经验,通过意义的谈话。为科学的学习方案在学校和社区为基础和丰富的科学组织的地方,包括持续的,自组织科学爱好者的活动。 There is mounting evidence越来越多的证据可以养活,结构性,非学校的科学课程,或刺激的成人和儿童的科学的具体利益,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可能扩大参与者对未来科学的职业选择意识。

科学媒体,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持设备,无孔不入,使越来越多的科学信息,人们在科学学习的场所。科学媒体定性塑造人与科学的关系,是支持科学学习的新途径。虽然证据是强有力的教育电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大大减少的证据存在于其他媒体,数字媒体,游戏,收音机,学习科学的影响。

2 非正式场合的学习是可靠的

要了解是否,如何,或当学习发生,良好的成果的措施是必要的,但努力来定义科学的学习成果,在非正式场合往往是有争议的。有时,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都采用相同的工具的成就和在学校环境中使用的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公共和私人资金的非正规教育,甚至需要如学习成绩措施。虽然他们可能有利于非正式的环境和学校之间的协调,他们失败非正式环境的定义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许多学术成果①不包括非正式场合可以促进能力的范围;②违反有关这些设置的,如休闲为主或自愿性的经验和非标准化的课程重点,关键假设;③参与者的广度设计,其中不少是K-12学生。

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学习科学的明确的和合理的目标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加剧了学校对这样的设置议程的实际或潜在的侵占。这导致了一些完全拥抱学习者的定义结果,而不是避开正式的结果。它是非生产性盲目采取要么纯粹是学术性的目标或纯粹是主观的学习目标。相反倾向于第三个课程,它结合了多种专门用于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学习的目标。

3 学习者在不同非正式的环境的情况

①兴奋的经验,兴趣,学习动机在世界自然和物理现象。②来生成,理解,记住,有关科学使用的概念,解释,参数,型号,和事实。③操作,测试,探索,预测,提问,观察,并利用自然和物理世界的意义。④对科学的思考方式的认识过程,概念和科学机构;和他们自己的进程中,学习有关的现象。 参与科研活动和学习的实践与他人,用科学的语言和工具。 想想自己的科学学习,有时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的身份。特别是有关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侧重于产生兴奋,兴趣,动机的其他形式的学习科学的基础。而在任何环境下学习的重要,特别是有关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日常科学现象和组织挖掘以往的经验和兴趣。东街6地址学习者如何看待自己与尊重科学。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在促进和建立最初的兴趣,支持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身份,为学习者导航非正式环境中和在学校的科学。

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从发展的实践和研究工具的股。他们应发挥核心作用,完善评估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学习科学的评估。

总之,在非正式的场合的学习是有意的,可能比在正式的场合如:学校,起到的对学习科学的作用都要大,所以要重视对非正式场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陆雪琴,大学英语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调查研究,湘潮[J],2009(8):94-95

[2]华雄芬,自主学习中心——一种新型语言环境的学习,外语界[J],2001(5):41-45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变化和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5):13-15

环境科学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游戏教学;体验;探索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66-011.游戏教学的必要性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上,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展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活动范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与学科或与幼儿身心发展有关的学习经验,而且游戏活动本身的方式方法就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与内容,被看作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游戏不仅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也是课程生成的重要源泉。

游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真正依据游戏中的幼儿生理心理规律,选择、创设游戏和安排好游戏的难易和先后;游戏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集体和个别的游戏过程达到一定的身心成长目标;游戏教学的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游戏教学的目标是内在的,为游戏而游戏,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游戏教学是儿童发展的手段,即游戏教学的外在目标--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学和谐相融,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那便要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也就是,只有当它本身是儿童活动的内在目标时,它才是最合适的教学手段。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儿童用自己熟悉的图式去整合外部的信息,同时通过学习又可进一步调整和发展自己的图式,使他们的认知结构逐步得以发展和完善起来。在游戏教学中所开展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契机。在游戏教学中儿童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进行各种尝试,积累体验,为选择最适宜的发展道路奠定基础。游戏教学互动模式以主体性发展为核心,游戏活动为重点,兴趣乐学为动力,师生互动为前提,由告诉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由认知性教学向交往性教学转变、由抽象化教学向形象化教学转变。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作用,通过幼儿满足需要的主动活动来实现目标。

2.通过游戏教学可以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

游戏是幼儿获得经验的最自然,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对幼儿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有着积极的强化作用。因为游戏富有趣味性,形式生动活泼,最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喜欢在大自然中游戏,在游戏中进行环境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方面,游戏活动的特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幼儿喜爱游戏,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因而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到游戏中,通过具体,形象,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将能使幼儿从中受到教育。

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萌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在这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环境道德的行为准则和观念,如知道要爱护绿化,爱清洁,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节约用水用电等,知道怎样做对环境有利,怎样做对环境不利,懂得保护环境是好的,损坏环境是不好的。这些以科学知识为背景建立起来的道德情感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可以左右他的一生。

幼儿生性好动,如果要求幼儿长时间地呆坐学习,幼儿会感到困倦和烦躁,而在游戏中学习,能事幼儿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自然地掌握知识。在游戏中进行环保教育能满足幼儿求知的渴望,他们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老师充分利用幼儿好奇好问的特点,以思维导入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摸一摸,便能使幼儿玩的过程中增加对环境的科学知识。对幼儿来说,兴趣是推动他们学习的最根本动力。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机械的被动知识记忆,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在知识和情感两个层面中获得提高,游戏既训练了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扩展了幼儿环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更激发和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了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教师针对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在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的同时,教会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发展感知能力,在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尝试的过程中获得直接体验和感受。要设置鲜明对比的环境,让环境在幼儿在比较中获得环境意识,客观现实中的香与臭,美与臭,整洁与肮脏,净水与污水,乐音与噪音等都相对地存在,让幼儿置身种种对比活动中更能深刻接受直观,形象的生态环境教育,从而增强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

3.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科学小实验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幼儿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以简易的用具和简单的材料,通过简便的操作模拟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科学小实验简单易行,要求低,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幼儿通过观察、亲自操作实验,可以发现简单的科学现象,感知和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引起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观察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手脑并用,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

教师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还要引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进行操作体验,对于幼儿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不要给予过多的干涉,相反,要以朋友的身份关注和指导其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思维的再创造过程。

例如,小朋友在生活中会发现许多科学。为什么沙发有弹性?为什么轮子都是圆形?如果用方形或三角形做轮子会怎样?为什么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呢?为什么影子有的时候长,有的时候短?当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了解。 在"我们身边的科学"这个课程活动中,我们希望通过以生活中常见的科学为话题,从生活中幼儿常接触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游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幼儿的游戏意识、游戏能力、游戏习惯和游戏性的个性品质。通过实行游戏教学,幼儿将获得举重若轻的心性、处变不惊的心态、灵活机巧的心智、幽默坦然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志趣。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地理教学

一、什么是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

简单的说:“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就是利用网络进行地理教学。”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理教学组织形式,以互联网为依托,利用网络的特性和资源,创造一种有意义的地理教与学环境。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中获取地理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扩大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自主空间。

二、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1.兴趣性

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还能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体现教学内容。这些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促进思维与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交互性

网络教学实现了人机交互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学生通过聊天室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心得;学生和教师也可以直接进行交互,在互教互学中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主动参与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不能大胆发言,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网络教学的人机交互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平台。

4.全局性

传统地理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抓两头,带中间”,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建立在网络环境教学上,则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能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克服了传统课堂无法兼顾每个学习者兴趣和能力而形成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5.灵活性和实用用性

学生通过网络课件依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测试题。教师可根据课堂反馈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

三、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模式

1.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学习――网上协作――课题小结”五个环节。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图一)所示。这种全新的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特点是: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它保留了“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同时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中,通过网络技术辅助而进行的“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学习了知识和培养了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网上协作获取所需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网络教学结构

(1)自主式学习,又叫“浏览式学习”。对于想泛泛了解网络资源库中的个别地理内容,或者只是作为课后的一种延伸,可选用此法学习。

(2)程序式学习,是指学生按照老师预先设定的步骤和内容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合于基础知识较少,不能自主地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策略的学生。

(3)转化式学习,是指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四、在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每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构建,而教师是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2.否定传统教育手段

当我们在采用网络环境地理教学的时候,也许有了新的效果,意想不到的收获,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那么就断然和全部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常言说:“教无定法”,网络环境教学固然有它的优越性,但传统教学的某些手段也是网络教学不可小觑的,比如:地理的挂图、地理模型、录像机、影碟机等这些操作简单实用是计算机网络教学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地理的教学也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手段来互补,争取把课堂的效果达到最佳。

3.片面追求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我们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但也并不是片面追求学生的自主作用,什么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让学生自己想的“放羊式”教学,这样既培养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达不到课堂预期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仍在不断改进探索当中,它的教学前景无可估量。怎样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发挥其优势,不断探索新方法来弥补不足,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突破,仍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侯煜邦.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地理教学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2]李伯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初探.

环境科学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

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状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党和国家也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教育各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教育应该贯穿于中小学的始终,从根本上发现环境问题、找出解决策略。但是,在当强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环境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利于环境教育的有效性进行。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生的环境观念与环境意识比较大伯。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中,环境意识是重要的而基础,但是中小学的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性认识程度还不足,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的思想,学校更是没有将环境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在渗透环境教育的时候,具有随意性,基本上没有人会将环境教育作为正式的课程进行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题活动更是寥寥无几。92%的学校没有将环境教育列入到正式的教学活动中,有50%的学生仅仅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从来不进行换件教育,对环境教育缺少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偏差的现象,主要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对环境教育的功能、意义理解的不到位,担心环境教育会分散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学生从主观上也不愿意参与到环境教育中。

2.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的知识比较缺乏。除了环境的相关专业人员,社会认识、学校教师、学生对环境科学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少,绝大多数人对于温室气体、酸雨、臭氧层损坏长线的环境问题都不了解,更不要说产生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国家环境保护公约等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有85.4%的人认为自己环境保护的知识非常少,有57.5%的人压根就不知道环境保护日,有32%的只是听说过相关的环保政策法规,对于具体内容不太了解,由此可见,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的知识都比较匮乏,社会公众、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关注力度不足,学校环境教育得不到重视。

3.环境保护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资金缺乏,教材缺乏创新性。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环境科学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环境科学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互交叉,需要具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育。但是在培养教师的高校中,确实设置环境教育学,但是主要为环保部门提供人才,没有结合基础教育对环境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因而中小学环境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学生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代课,缺乏专业的环境知识与环境培养,很难保证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也不足,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中,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要有国家环保局与教育部门的投入作为支撑,但是在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投入中,对于环境教育的投入非常非常少,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环境污染治理上,在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上,除非具有环境保护专业的学校外,并没有明确规定对其他环境教育的支出,这不利于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完善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策略

1.改变对环境教育的概念,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范围,在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需要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环境实践有良好的影响,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是环境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在全社会创设良好的氛围,实现科学的环境意识与环境理念,让环境教育得到社会的支撑,实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标。

2.将环境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建立环境教育教学体系。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要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环境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层次体系,突出重点与难点,讲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将环境教育通俗易懂的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加强环境教育与各个学科整合,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区分重点与难点,将环境教育基本的内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倡导新的环境伦理观念。

3.注重环境教育教师的培养与教材的建设。环境教育的内容非常的广泛,教学内容涉及到环境科学、生态学、法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特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何将环境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到一起,将课程主题与地理学科、化学学科、物理学科、历史学科、生物学科等方方面面的结合在一起,认可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科学知识,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并且提炼处符合实际的、学生 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引导,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扩充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多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的组织教学内容,改建教学方法,充分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血虚兴趣,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的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相互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近年来,雾霾天气逐渐严重,为学生讲解大气污染为人们带来的问题,为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挑战,引导学生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秀的纪录片、电视片等内容,引导学生对环境问你进行探讨,加深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需要结合新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转变教育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形成学生的环境意识,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

参考文献:

[1]成 文,曾宝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教育的比较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3):94 -98.

[2]刘 朋.芬兰的环境教育教师培训者项目[J].环境教育,2001,43: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