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科学;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课程实习;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03-02
目前,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大家渴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美型和谐社会。在这一要求下,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完成目前艰巨的治污任务就必须有环境专业人才。《环境微生物学》是我校环境类专业必修的重要骨干基础课程,是学习废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环境微生物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生认识和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则肩负着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为适用和满足社会发展对环境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由于《环境微生物学》内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多,综合性及应用性强,要使学生对该门课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熟练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难度比较大。要解决上述问题,《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应从理论课程、专业实验课和课程实习三个方面进行,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实用型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课程考核实践、实验教学及考核方法实践、课程实习与考核实践。
一、《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课程考核实践
具体内容:①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上课方式采用对话或者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互动式的上课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由于微生物个体小,肉眼不可见,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图片直观、内容生动,比较形象地展示了奇妙的微观世界,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内容。而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将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视频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同时可以及时进行探讨交流、问题答疑。利用网络平台还可以布置作业,使课上和课下学习联系的更为紧密,可以更加真实合理的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外,学生评教,也是教学质量好坏的最直接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进行及时反馈,做到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经常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学效果才可逐渐提升。②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新的培养方案,修订相应的教学大纲。《环境微生物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类群、繁殖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部分,包括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微生物对受污环境的净化与修复等。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以及一些与微生物有关的时事新闻,在教授过程中穿去,不仅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学科前沿,而且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课程考核改革。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的考试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课程总成绩有四部分组成: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3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主要是实验课上的问题回答情况,实验操作及设计和实验报告,而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回答问题和出勤等。
改革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考核。
解决的问题:①通过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②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优化了理论教学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做到重点难点突出。③通过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实验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同时,而且能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并能加深对理论知识掌握。通过改革实验考核方式,避免考核方法和评定成绩的片面性。
关键词:高职;微课;微生物学;应用;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20-01
近年来,一种新型网络教育视频――微课,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这种教育视频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呢?它能否应用于高职教育的“微生物学”课程呢?
一、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随着研究逐步深入,人们对微课的认识越发深刻。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微课的全称为“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从定义可以看出微课的本质是视频资源,其特点可以用“短小精悍”来概括。短,指微课教学时间短,大多数在10分钟以内;小,指教学主题简短、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资源容量小,一般一节只容纳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技能;精,指教学内容精练、教学设计精细、教学活动精彩,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学环节;悍,指资源应用面广,适合不同对象,也适合多种学习时间,多种学习目的,教学效果显著。微课是针对传统网络教育视频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很好地规避了传统网络教育视频形式旧、时间长、内容枯燥的弊端,以更加短的时间、更加精良的内容、更加突出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焕发勃勃生机。
二、高职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
“微生物学”是医药类高职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认知几种主要微生物的特征、营养与繁殖等基础知识,掌握显微操作、无菌操作、分离纯化、育种与保藏、药品微生物检查等试验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树立严格的无菌意识,使学生能够胜任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等岗位的工作。高职“微生物学”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场所在教室和实验室,教师在理论和实验方面的指导多,而在复习、预习方面指导较少,学生课前课后无人管理、引导学习;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探究的主动性,教师觉得授课难度很大;即使在教师课堂授课时,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学生往往只能专注2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
三、微课应用于微生物学课程的可行性及策略
对高职生课外学习和生活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图片,学生更希望教师应用既有画面又有声音的视频进行教学,同时学生对于20分钟以下的视频接受度高,太长的视频会感到厌倦。这两点需求正与微课的特点不谋而合。微课的主体是视频,丰富的视听刺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提升兴趣进行学习。微课的时间短小,是流媒体格式的网络视频,学生可以通过终端(智能手机、电脑等)连接网络轻松获取,开拓了学习的场所,学生可以在各种场所自由地进行学习。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作业或者到课堂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可以使学习内容更深入,知识掌握更牢固。职校的微生物教学,完全可以借助微课这种良好的教学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使用微课要注意以下相关策略。第一,使用微课要经过良性的引导。基于职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比较缺乏探索性,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微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堂观察学生的反应,随堂根据微课的知识点设计小问题进行测试,反馈微课的使用效果。然后将观看过的微课上传网络,让学生能够通过终端自由观看。第二,微课要有良好的使用平台。学生上网交流使用微信、微博、QQ比较多,其中QQ的接受度最高。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应用微课,可以首选QQ作为传播媒介。教师可以将自己的QQ空间作为微课上传的试点平台,将自己拍摄或在网络上下载的精良“微生物学”微课上传到QQ空间,让学生自由观看,并且积极收集学生的反馈,为微课进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第三,微课应用要归结到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使用微课,可试行1个月~2个月,之后不强制要求学生去教师的空间观看并留言,但可以将家庭作业布置到微课平台,或者使用其他鼓励措施,渐渐培养学生自主去微课平台观看、学习微课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结束语
微课是以在线网络微视频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形式,近年在国内的教育界大放异彩。在职校的微生物教学中,微课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讲解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将实验操作步骤更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借助微课视频,学生可以完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反复观看,不仅帮助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04).
[2]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Studies and practice for reforms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He Xiaoqing, Li Zhiru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describe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tries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n the course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for students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overview of refor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cluding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open experiment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s.
Key words: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reforms
微生物学实验不仅是高等院校微生物学或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1]。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的场所,对整个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学科高速发展需要现代技术;另一方面,即使基因水平的研究,也离不开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方法。自从列文虎克发现细菌以来,认识和研究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包括经典与现代的、个体水平与分子水平的、微生物体内与体外的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和院校所选择的实验内容不尽相同,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我们在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并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重组探索。
1 实验内容的合理设置
微生物学实验是基础课程,实验内容以微生物学基础方法与技术为主。微生物实验基础内容包括:无菌操作(如接种、培养等)与无菌概念的建立,这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几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与个体特征、微生物的基本染色方法、微生物的稀释涂布技术及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等。这些基础的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在进行这些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介绍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启发学生创新。只有了解基础才知道“何为新”,只有掌握了基础才明确“怎样创”。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尽管微生物的广泛存在性作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已有一定的概念,但还不深刻。在微生物学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检测实验室、学生宿舍、人体表面与体内气流、不同的水体、食品或饮用品中的微生物。一旦学生在平板上看到各种不同的菌落时,会大吃一惊,这样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将微生物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包括不同的接种工具、接种方法。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方法应掌握熟练,特别要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与无菌概念。
1.3 微生物种类的识别
区分不同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培养特征(液体与固体培养基)、生长特征(斜体、半固体等)、个体特征(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生理生化特性。通过菌落特征识别细菌、放线菌和霉菌三大类群,个体特征主要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杆菌、球菌、弧菌和螺旋菌、产鞭毛细菌等)、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及其相关的染色方法。例如革兰氏染色法、美兰染色法、死活菌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并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重在了解不同微生物在代谢上的差异,用以进行微生物的鉴定。
1.4 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
微生物生长曲线、数量与大小的测定。生长曲线测定中平板活菌计数和光电比色法是学生应掌握的方法。
1.5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这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根据重基础的原则,同时也考虑实验内容或实验方法与技术每年进行更新约25%,开放实验和综合实验分别占学时的12.5 %左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2.1 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有效结合
关键词:奥苏贝尔 先行组织者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78-02
1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以下简称微免)是医护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内容繁杂、琐碎,各章节框架相似,缺乏新意,难以记忆。而医学免疫学则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因此,教学内容难教、难学。如何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1]。
2 奥苏贝尔教学模式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通俗的认为认知结构就是书本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地再现形式,是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和条件。学生能否的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能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2.1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奥苏贝尔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他认为学习的成功与否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关系极大。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奥苏贝尔提出,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三,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适当概念。所谓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能积极主动的在新知识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性。如果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想理解学习材料,并且把新的学习和先前的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就很可能以有意义的方式去学习,因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2.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不仅正确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的定义是“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的方法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并不固定,可以是一些陈述,也可以是一些用于说明、解释学习内容的图形、图表,甚至幻灯片、动画等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为:(1)呈现组织者。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首先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实际介绍引导材料,将新知识的上位概念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2)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通过各种方式向学习者呈现学习材料时,说明知识结构,理顺诸多学习材料的逻辑关系,使学习者理解具体的学习任务。(3)巩固新知识,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教师采用各种方法组织教学过程,随时为学生提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使学生将新知识固定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3 奥苏贝尔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1 微免教学中应用奥苏贝尔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奥苏贝尔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它帮助学生提高其所掌握知识的层次性、组织性,能够促使学生形成适当的、稳定的和清晰的认知结构。但运用该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逻辑意义。而《微免》这门课尤其免疫部分,知识系统性强,有一定逻辑性,不单靠记忆,更需要理解、分析和综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可以很好的起到联系新旧知识的作用。另外,医护专业学生学习负担重,先行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轻松获取大量的专业知识。
3.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
先行组织者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应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如浅显易懂、引人入胜、富有召唤力;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能将有关的方法或思路迁移到新的情境中,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等。本文尝试将概念型组织者、比较型组织者和问题型组织者应用于微免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2]。
3.2.1 概念型先行组织者
在学习新内容前,先展示概念图,其主要目的是要把学习的概念通过图示进行组织,可以让学生预先有一个总括性的框架,从而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医学免疫学部分时,抗原、抗体与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与基础内容,但由于免疫学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学这些概念时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在讲述概念之前,先解释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以利用关系图来描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能使学生同时掌握三个概念,并理解了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见图1。
3.2.2 比较型先行组织者
如果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不完全陌生,而且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材料有相类似之处,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比较性组织者,以帮助学生弄清新旧知识间的异同点,增强新旧知识间的可辨性。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相对零散,不易记忆,但是其内容有很对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设计比较型的先行组织者。例如在讲肠道杆菌时,在形态特点、致病性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设计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之间的类比,见表1。对于各类细菌与病毒都可设计这样的比较表格,其异同点一目了然,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记忆。
3.2.3 问题型先行组织者
有意义学习心向在具体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学生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狄思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可以设置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3]。比如在讲超敏反应时,可以让同学们讨论下自己有没有过敏现象?对什么过敏?有那些表现?同时结合临床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的案例,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为什么会过敏?过敏有那些特点?有哪些过敏现象?如何防治过敏?在学生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学习状态最佳时引入主题教学内容,以此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 奥苏贝尔教学模式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奥苏贝尔教学模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助于医护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保持、迁移和运用;有助于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以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但奥苏贝尔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习和保持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全面深入了解学生能力和知识状况,是否合理组织教材和控制教学进程。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故在微免教学中仍需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使微免教学将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 邢朝云,王学屏,王雪英,等.浅谈高职院校《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2:136.
Abstract: Applying for diverse examination models in experiment examination of microbiology is to explore new examination for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modes in experiment examination of microbiology. Combined with usually inspects, experimental theory examin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ssessment, we focused on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examination contents and form, providing some experience for reform of experiment examination of microbiology.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多元化;考核
Key words: medical microbiology;experiment;diversity;examination
中图分类号:R37;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14-02
0 引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作为其实践操作平台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涉及到复杂的实验机理、细致的实验操作技术及独特的实验方法[1],这些实验机理、操作技术及实验方法也广泛应用于现代生命科学的其他领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在课程内容中占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评价实验教学质量的最重要依据是实验考核,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模式由于受到实验内容、场地、时间及人为主观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实验考核中凸显的问题,我们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即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取代传统的实验考核模式,通过在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口腔、预防等本科专业中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存在的缺陷
1.1 考核方式单调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总是依从于理论教学,导致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考核带有明显的学科型教学的气息,即理论考核为主,而实验考核为辅,实验考核通常多以学生在显微镜下辨认标本片或进行细菌染色等单一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实验考核方式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考核过程也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实验考核缺乏全面性、合理性及公正性,未能真实地反映出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1.2 考核内容局限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与临床结合紧密且实践性强的基础应用性课程,其内容可涵盖形态及机能学相关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程设置已由单一的基础印证型实验逐渐衍变为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等实验板块等,国内医药院校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改革也随之开展,这些改革更多的是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与重组,但往往忽略了与之匹配的实验考核机制,无法真实体现出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传统实验考核模式中的考核内容过于偏颇,例如过于重视形态学内容考核而忽略机能学相关内容;或以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直接取代了最后的实验考核;考核中验证性实验内容偏多等,缺少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创新型实验的考核;片面地强调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1.3 考核评价方法简单主观 现行实验考核体系中往往缺乏系统的实验考核流程和统一考核标准,学生的成绩通常由特定单一的期末实验考核成绩和平时实验报告的成绩组成,由于只有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使得学生为获取满意的成绩而只重视撰写实验报告和关注实验结果,忽视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另外在现有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体系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介者且拥有绝对的权威性,作为考核主体的教师在评分中通常会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甚至不透明性,相反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只是被动的参与到考核当中,而缺乏发言权,评介者与被考核者之间没有行之有效的交流互动,无法通过实验考核来客观地评价实验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不能实现以考核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4 考核工作量繁重 传统的实验考核工作费时费力,且操作性差,考前准备工作包括考核标本的编号、考试材料准备、显微镜的挑选与调试、实验室预约、学生考核分组、监考人员调配等诸多事宜;考试中要完成监考、调换补充考试材料、处理突发事件等工作;而考后还将面临清点器材等收尾工作。
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多元化考核的实践应用
多元化实验考核的实践应用包括实验考核体系的构建、实施、效果评价三部分组成。
2.1 多元化实验考核体系的构建
2.1.1 多元化实验考核的目的和原则 建立一套与实验考核大纲相匹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检测出学生所具备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多元化实验考核模式。其原则包括:①实验考核内容多元化:在学科内容上涵盖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化鉴定、免疫反应及致病机理等方面,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实验设计、实验原理、基本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等方面。②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方式不再以单一的某种形式进行,而是采取实验报告书写评价、平时跟踪考核、PPT理论考试、综合设计实验考核等方式进行考核;③考核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评价、实验报告书写评价、实验操作技能评价、综合应用能力评价等,且评价的主体不再单一,即把教师评价、同组同学互评、学生评价相结合。
2.1.2 多元化实验考核的内容 考核内容涉及如何考核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理论水平、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由平时实验考核占总成绩60%)、实验理论考核(占总成绩20%)、综合设计型实验考核(占总成绩20%)三个版块构成,具体见表1。
2.2 多元化实验考核的实施应用
2.2.1 前期准备 学期初教研室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和计划,对实验考核内容、方式进行规范化,并量化评标标准,在第一次实验课时将考核要求、内容、方式、评价标标准等材料书面通知学生。我们以校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病原学实验平台为依托,以实验室为单位开展实验教学,每标准实验室的学生人数为20人~24人,每实验室由1名教师带教,按照统一标准实施实验教学和考核。
2.2.2 平时实验考核 由各实验室带教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堂上按要求实施,①实验态度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率、纪律性、卫生值日、学习态度及团队协作精神等,考核采用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②课堂提问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熟练程度、回答问题主动性、正确性以及是否提出独特见解等,由教师进行评价;③实验报告的评价包括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完整性、表达的准确性、记录的详实性、结果分析的全面性,由教师进行评价[2];④操作技能的考核采用随堂考核的方式进行,即每次实验课随机抽取4名同学在下课前20分钟进行,主要针对学生对微生物基本实验技能进行考核,包括显微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细菌染色技术、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以及常用的微生物生化、免疫、致病性等基础印证性实验实验,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完成评价,每次课后相关学生的考核成绩均累积计入个人期末总成绩。
2.2.3 实验理论考核 利用同一套实验考核PPT课件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主要涉及实验原理应用、实验结果现象的分析及微生物形态学辨别。考核在符合多媒体实验教学教学要求的病原学实验室进行,学生以实验室为单位同时进行考核。同一考场的学生进入考场后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其座位号及试卷类型,监考人员打开考试课件后,课件即可按预先设置自动播,每张幻灯片分A区和B区,供A卷和B卷学生分别作答,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考核结束后PPT课件停止播放[3]。
2.2.4 综合设计型实验考核 此项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基本科研素质,安排在实验教学结束后进行,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同时进行考核。①自主实验设计方案论证:每实验室分4个小组,学生以6人为一组分工协作,学生先参考教师提供的题目方向进行选题,也可以自主选题,确定选题方向后,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分析资料初步拟订实验设计方案制作PPT课件实验室答辩讨论老师点评建议修改并确定最终实验设计方案[4]。②综合设计性实验操作考核:由实验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和要求完成各自项目的操作,记录分析各项实验结果,各组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方案论证阶段及操作考核阶段所设立的考核项目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每项考核的评价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组成。
2.2.5 实施效果 在2010级、20121级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中采用了新的多元化实验考核模式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以及分析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有84.6%的学生对此种考核方式抱认同态度,而9.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5.9%的学生并不认同该考核方式;同时这二届学生的实验成绩与往届相比,优秀率和及格率两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思考与体会
多元化实验考核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的实际应用,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普遍认同,相比与传统实验考核模式,它的考核内容全面、方式多样、标准统一、评价合理[5],考核结果不仅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所具备的医学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考核的过程更能帮助广大师生转变重理论轻实验、重结果轻过程、重操作轻思考、重学习轻应用的旧思维和理念。虽然多元化实验考核模式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实验考核中,可克服传统实验考核中的弊端,体现出自身优势,但是此种考核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例如:如何精确地把握多元化实验考核评价标准?综合设计型实验考核中怎样真正做到人人实际参与?这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探索解决的问题,多元化实验考核模式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应用与完善才能有效地促进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乐勋,付英梅,佟雷,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2):147-149.
[2]陈丽霞.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医学教育,2010,39(5):118-119.
[3]孙剑刚,邓毛子,包永芬,等.多媒体技术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