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农业实例

可持续农业实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农业实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持续农业实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要领

中图分类号: S14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2.014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优化农田生态环境[1]。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秸秆资源完全处于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相当多的一部分农作物秸秆被弃置或者进行焚烧,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2],作物秸秆还田、饲用、燃烧及其他利用方式占总秸秆的比例分别为24.3%、29.9%、35.3%和10.5%。农村秸秆的直接燃烧效率比较低,仅为12%~15%。秸秆直接还田操作简单,利用成本低,是当前主要的秸秆还田方式。

1 国内玉米秸秆还田现状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我国山西、陕西等地进行了小麦秸秆覆盖、少免耕试验、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加少耕、免耕为主体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东北地区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区也相继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国内秸秆粉碎还田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最初的引进改造国外同类机具,逐步研究探索,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并研制生产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灭茬机等机具。秸秆还田机主要是对地表的秸秆进行处理,玉米根茬仍留在土里,这部分根茬需要用灭茬机进行处理。灭茬机主要是通过灭茬刀具切入土壤对根茬进行破碎,对刀具磨损较大,功耗也较大。目前秸秆还田机以卧式为主,使用的刀具主要有锤爪式和甩刀式,其中,甩刀式有直刀和弯刀,利用高速旋转的刀轴,带动刀具作高速旋转,与机壳上的定刀配合,对秸秆进行剪切、锤击、撕拉和切碎。但由于认识不足、配套机具缺乏、除草剂质量不稳定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缓慢,只在部分地区进行了一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面积较少。

2 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后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常用的秸秆还田方式有直接还田、堆沤还田和过腹还田等。白和平等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后土壤中的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质含量均比未还田处理高。玉米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有效养分的供应状况,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赵林萍[4]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认为,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但增长速度很慢。董印丽等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料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同时改善土壤的氮、磷、钾养分状况。张静等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接茬麦田土壤碳、氮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固持和供给效果,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提高土壤供肥水平[5]。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其年增加率平均为原耕层有机质含量的0.008%左右,秸秆还田具有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防止风蚀、水蚀等作用。

3 玉米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

一是碳氮比失调。秸秆本身碳氮比为65~85∶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结果秸秆分解缓慢,苗期因缺氮而黄化、苗弱及生长不良;二是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由于玉米秸秆中留存有多种病原菌和玉米螟、粘虫、棉铃虫等的卵、幼虫、蛹等,当秸秆翻入土壤中后,一些病菌和地下害虫并不能随之灭亡。因此,玉米秸秆还田后,会加重下茬作物小麦或翌年玉米根部病害和虫害的发生;三是秸秆粉碎效果差。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有的地块粉碎后的秸秆过长,其长度大于10厘米,或者秸秆被揉搓成丝,形成团絮状,不能与土壤较好结合,不利于耕翻,影响下一年播种。

4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的对策

一是秸秆还田数量要适宜。在当前玉米高产、秸秆产量大的情况下,建议玉米秸秆每亩施用300~400公斤较好,用量过多反而会阻碍下茬作物根系生长及影响出苗,其他多余秸秆再用于养殖或其它用途;二是严防病虫害传播。玉米秸秆还田时要选用生长良好的秸秆,不要把有病虫害的玉米秸秆还田,以免病虫害蔓延和传播;三是增施氮素肥料。玉米秸秆还田后,增加速效氮肥用量,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从而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满足幼苗生长对氮素的需要,秸秆分解加快,为玉米中后期生产提供各种养分。

5 结语

在我国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秸秆还田措施不当会对土壤、作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这项技术研究,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发挥秸秆还田对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慕平,张恩和,王汉宁,等.不同年限全量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03):291-296.

[2]杨文钰,王兰英.作物秸秆还田的现状与展望[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02):211-216.

[3]徐晓波,徐向东,褚秋华,等.不同投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1999(04):220-223.

[4]赵林萍.中国种植大观(肥料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7-28.

可持续农业实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水利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primary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for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key is to make good use of water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ertilizer, soil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How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research of.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可持续农业实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07

1 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党加强对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的人力、财力多方面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做好现代农业的引导,提高农村经济收益。将现代先进农业耕种技术,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增加r业经济收益比重,实现农民经济增收;农村农业种植中结合可持续发挥的生态农业种植理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种植规划,并逐步引导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形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循环式发展。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资源优越,充分结合我国当地的地理优势,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收益增长,实施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洮南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四季分明,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具有地域优势。随着我国对农业种植经济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洮南市的农业基本特征,实现农业种植逐步实现科技化、专业化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对当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主要归结为:当地农民的可持续农业意识较低,农村农业种植循环性低;农业种植绘画缺乏科学性,农业种植总综合利用率;当地农业发展的产销水平结构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性较差。从洮南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可循环发展依旧任重道远[1]。

3 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3.1 提高农民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农民农业种植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当政府做好农业种植科学规划,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农业发展规划,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提高农民可持续农业经济意识的引导。例如: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干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宣传,将大面积秸秆焚烧转变为秸秆能源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气体作为农民生活能量供给来源,结合农业生活实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意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洮南市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循环综合发展。

3.2 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

现代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结合农业种植科学规划,将现代农业种植发展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质量和种植速率,降低农村农业种植中的人力应用,缩小农民农业种植的经济成本。例如:洮南市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实现科学种植,大量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生产设备,当地农民种植中,做好对农村农业发展种植监督管理,聘请农业设备应用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设别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洮南市农业种植的速率,同时也促进当地把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促进洮南市农村进行增长。

3.3 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辽阔,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应用平原地势开展农业规划种植,科学规划农业种植次数,提高农业产量;总额应用吉林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实现农业种植综合开发应用,东北地区资源综合应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

3.4 逐步形成完善的农业发展产业链

现代农业发展也应当充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提高农村信息畅通度。形成农村农业种植产销平衡的生产模式。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当地农民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销售市场探索,做好市场产销信息调查,农业资源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产销配合一条龙的销售模式,实现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

4 结论

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农业开发综合应用,促进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严力蛟.中国生态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可持续农业实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70

引言

所谓基层农业科技,是县(包括所含乡、镇)一级农业技术部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与防控、土壤肥力监测、农民田间培训等。基层农技部门承担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工作,起到解决农业新技术下田落户“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显著,促进了农业的迅猛发展。而基层农业科技档案记录了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作物品种的更新,土壤结构的变化,病虫害发生规律的演变等,档案数量不断增加,档案的利用对象也变得复杂化,同时,因基层农技人员变化,新老更替及无专职档案管理员等,使基层农业科技档案不健全,档案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种植结构,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需要。

1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弊端

1.1 档案意识薄弱

科技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核心出发点就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档案的价值在于它利用的后置性,不到关键时候难显现出来。基层单位大都对档案工作不重视,档案意识薄弱,没有专职档案管理员,或一职多用,或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农业专业知识,对档案的收集、保管工作不力,导致档案没有连续性,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1.2 档案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基层农技部门基本没有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技术人员调查资料都放在个人手中,没有归档,加上领导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致使档案管理工作无法开展;要么设置了档案柜,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但与实际工作不衔接,可操作性差,档案管理不规范。

1.3 档案收集难

目前,由于事业单位改革未到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差,县级特别是乡镇一级农技部门人民极不稳定,分流、下岗人员多,一些科技资料和原始材料被带走或丢失严重,造成一些数据、资料不能及时归档,甚至出现少归、漏归的现象,科技材料收集非常困难,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档案管理材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4 计算机水平低

由于档案管理中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水平偏低,要想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其必由之路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的普及,纸质档案化管理所占比重越来越少。新型载体档案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基层农科单位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使用计算机来管理农科档案的很少,并且没有建立电子档案目录,仍然是手工操作项目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2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主要包括植物保护档案、种植结构档案、土壤肥料档案、栽培技术档案等,是一个区域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农业生产的概述,从档案中能看到这一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栽培技术进步,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演变,病虫灾害发生规律等历史轨迹。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的发展、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和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结合,减少农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两者统一在良性循环中。

2.1 从农业科技档案看种植结构调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地以稻、麦、棉种植为主,以解决人们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而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生活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的吃饱、穿暖已不能满足需要,单一的种植模式已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果、蔬、特作物面积扩大,多种种植结构的调整正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从农业科技档案看栽培技术的进步

双季稻的历史在我地实行了几十年,从推广杂交中稻,实行两段育秧栽培技术,一季中稻产量超过了早、晚两季常规稻;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亩平中稻单产突破1000kg大关;推广轻简栽培技术,把人们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等等,正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

2.3 从农业科技档案看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草害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灾害,过去靠人工除草防止草荒,用胺磷、甲拌磷等高毒、剧毒农药防治害虫,近年来推广化学除草技术,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等控制病虫草害,较好地控制了病虫灾害,保护了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 做好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对策

3.1 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得到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的重视,要大力宣传农业科档案的重要性和开发利用价值,宣传普及档案知识,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意识,使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于农业,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例展示其重要性和价值。

3.2 建立建全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保证。首先,要建立健全档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如登记、统计、考核、评估、奖励制度;第二是要建立约束、激励机制,促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使他们主动参加继续教育,以此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3.3 完善农业科技档案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是档案管理的后台保障。对基层农科单位而言,要想完善中心档案室,就需加大投入来保证档案保管设施设备以及解决档案库房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等一系列问题。如库房、橱柜一定要坚固适用,消防配套设施设备也要建好,以达到防盗、防震、防高温、防光、防火、防虫、防鼠等要求,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提供坚实的后台保障。

3.4 加强档案资料收集和归案的规范性

基层农业科技资料分散性强,涉及面多,需要专业人员配合,确定专人收集、分类、整理、归档,保证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可查性。严格根据《档案法》的要求,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做到“归档齐全、分类合理、有目可查”。要确保农业科技档案按期按质归档。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图书资料,要按照规定归档和收藏,档案室统一管理;准确分类、细致整理。根据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和本单位的实际,分门别类,力求准确。整理中注意档案的顺序排列和定位,对一些受损的不规范的历史资料要进行修复规范整理;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不断提高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加快实现向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渡。

3.5 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利用

农业科技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把先进的实用技术送到广大农民手中。基层农科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面向领导、科技人员、广大农民,充分的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科技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熟悉档案材料,对各个项目档案的形成、整理现状、相关项目之间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其可供开发的利用价值;档案人员要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编研工作,进行档案深加工,整理出反映科技成果特色的可以传播的介绍性材料,把农业实用技术编成明白纸 、画册、光碟等,为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现成资料;可设立开架阅览室,建立局域网、农科信息网站,开展信息咨询、科普讲座,或以印发技术资料、广播、电视专题等形式,广泛向外界宣传报道,发挥档案信息的凭证、查考、传授技术知识、传递市场需求信息等作用,为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服务,加速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林新,黄雪平等.基层农科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7)

[2]薛扬.浅谈科技档案管理[J].科技信息, 2011(35)

[3]何炼红.浅谈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3(7)

相关期刊更多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证券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大学

出国与就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