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业的利与弊

旅游业的利与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业的利与弊

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第1篇

一、引言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内容依托教学),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也被称为“内容本位教学”,它是一种语言与内容有机融合的外语教学模式[1]。在这种语言教学模式中,主题内容或学科内容贯穿语言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学习过程更多地关注内容而不是语言本身,以此来帮助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为外语的学习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有效地掌握英语的实际应用[2]。这一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它消除了语言学习和主题内容学习之间的人为分割,给予语言课堂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和目的性;第二,学生使用第二语言直接吸收信息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第三,围绕主题所组织的有意义的材料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记忆和领会;第四,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对于某一个主题有较充分全面的了解[3]。

本研究在实施CBI理念教学实践的个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在现有条件下,CBI理念应用于旅游行业英语教学可行性、课程设置,以及此教学模式对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训练的模式和教学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选取在校一年级旅游专业的两个班进行。其中实验组班级人数41人,学期英语教学应用CBI理念;对照组班级42人,按照传统模式授课,共计83人。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通过对两组学生的入校高考英文成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整体成绩表现无明显差异,故可以被视为相似研究群体。

2.2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两份检测工具。一份是我国旅游行业英语水平测试,试卷出自《旅游饭店英语考试》高级证书中的两套考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在试验中期和后期语言应用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变化。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题型包括写作、听力、阅读、口语,总成绩100分。

另一份是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此项调查目的在于了解CBI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否提高学生对旅游行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动机强度和学习愿望。该问卷内容参考了Gardner(1985)编写的态度、动机测试表(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4],结合学生英语学习情况作了适当修改,包括20个小题。评分设计采用Likert五点式自评量表,选项包括“非常同意”、“比较同意”、“同意”、“不太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本研究中还组织了学生和教师就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教学效果进行访谈。访谈问题由8个固定的问题和随机问题组成,目的在于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

2.3数据收集及分析

本研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了两项检测,分别是语言能力测试和英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课题组老师在实验过程中每两周听课一次,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课堂观察。学期结束后还组织学生就旅游行业英语CBI教学的使用进行访谈。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3.0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使用的问卷及试卷的内部信度一致性均达0.75以上,因此,测试结果是可信的。课题组老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后的英语成绩和学习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对比确定两组学生的差异。

2.4教学组织与教学内容

2.4.1教学安排

依照内容依托教学理念和方法,本研究将《大学英语》及《旅游专业英语》两门课程整合为旅游行业英语,作为旅游专业学生初始阶段的必修课程。课题组对该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周期及内容进行了解析重组,制定出新的教学大纲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共计60学时,分为15个教学周,每周4学时,每两学时间隔2―3天。

2.4.2教学内容

对照班所学课程是《大学英语》和《旅游专业英语》,学期中同时授课。传统授课模式将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分解开来,单独设置独立内容,在内容体系方面相关性并不强。

实验班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析重构,根据旅游相关行业岗位的需求,课题组教师设计出新的课程体系模块并有针对地选取教学内容。课题组组织了本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岗位需求,严格按照行业岗位的需求设计教学主题,即教学模式中的theme。根据旅游行业的工作特点和规律,本课程具体分为酒店服务和旅游服务两个模块,包含五大技能:客房服务、旅行社接待、前厅接待、餐饮服务及涉外导游,具体的包含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照CBI模式的要求,大量选用原版教材及原声影视资料。教材难易程度略高于学生实际已有水平,正如Krashen在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中强调,当学习者能够理解略微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时,自然的语言习得就会产生[5]。

2.4.3教学方法

对照组授课中主要采用语法――翻译与听说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侧重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重点讲解,对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兼顾不多。

实验组教学法的选择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只要与课程内容相关,能够促进内容学习、有利于语言习得和语言技能发展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课题组教师都积极引入。情景教学法适用于这两个模块中的很多教学主题,例如前台预订、结账离开、订餐点菜及投诉服务。课题组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观看影视资料后进行模拟表演,场景简单,便于操作。在旅游接待、景点导游教学模块中,课题组教师很多采用了项目教学及案例教学。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在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交际性的、任务式的教学活动,成功的案例给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大大拓宽了他们的工作思路。教学过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学习法,教师将学生混合编组,安排学习任务。小组内分工明确,学生各负其责。这样的团队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机会。常见的组织形式有双人讨论、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相互纠正等。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来进行交流,相互影响,分享观点,验证假设,并以一种低风险的论坛形式一起来构建知识[6]。

三、结果与讨论

3.1语言能力

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成绩显示,实验组总体语言能力高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t=9.639,p=0.003)。具体地说,在阅读技能的提高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9.412,p=0.003)。口语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优于对照组学生(t=5.288,p=0.024),表现出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法与词汇方面也是如此,实验组优于对照组(t=5.692,p=0.019)。听力和写作方面,数据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听力水平有所提高(t=0.407,p=0.526),写作也是如此(t=0.139,p=0.710)。

CBI理论指导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课题组教师广泛收集旅游专业的图书、视频及音频材料,结合教学主题将材料重新组和,保证使用原汁原味的材料(Use of authentic texts);教学语言为过渡性双语教学,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老师多用英语讲解,对难度较大的地方用中文解释;课堂活动则重视学生的参与,鼓励他们积极讨论、自由表达。这些都促成了实验组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单项技能的提高得益于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组织活动的完善。阅读方面,教师就某一特定主题提供大量的文章、资料,要求学生课前完成整体阅读、概括归纳、比较分析等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专业词汇积累,实验班学生语法与词汇部分得分整体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即得益于此。实验班灵活的组内讨论、小组发言、个人阐述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英语表达机会,在学期末的座谈中,不少学生表示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自己的口语学习“很有压力,但也有很大的提高”。初中高中英语学习中对听力训练的忽视导致学生整体听力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多数学生存在畏惧心理。课题组教师大量采用原声的影音材料,且使用过渡性双语教学,这对学生是极大的挑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仅仅一个学期的教学并不能使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立竿见影的提高,但这给了学生很好的积累,大多数学生表示“能够逐渐适应,并且有信心迎接第二学期的学习”。写作的提高同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成绩表明实验组在专业词汇的认知和使用上优于对照组,这和教学中大量选取专业主题材料是密不可分的。

需要一提的是,访谈中发现CBI教学对于低分学生意义不大。个别学生入校英语成绩很差,CBI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因此产生抗拒心理,对此难以接受,成绩并不理想。

3.2动机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方面都有不同,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11.221,p=0.001),实验组在学习动机水平上高于对照组(t=9.848,p=0.002),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英语的愿望(t=16.005,p=0.000)。

整合过的旅游行业英语教学,将英语学习和旅游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消除了语言和专业之间的人为分割,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会到真实的工作场景,这就使得英语课堂具有了很强的真实性和目的性。在专业主题的学习过程中,枯燥的语言转变成为获取信息的手段,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所在,这样就很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动机水平[7]。

四、结语

CBI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立足于学科内容知识,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中,符合自然语言的习得规律[8],研究结果也显示,在行业英语教学中实施此教学模式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自觉的语言学习者[9]。它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语法教学和单词机械记忆,把两者融入了学生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学生在交流、表达、展示和共享当中练习了知识点,在参与中锻炼了个人综合能力。这比传统的被动接受更激发了热情,领悟了知识,开拓了思路,锻炼了能力[10]。研究结果显示,CBI理念对于行业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次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周期相对较短,一个学期的60个学时难以全面体现学生的语言认知及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接受者的能力及需求,灵活运用。在课堂安排、教材组织,以及师资力量培养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吕良环.语言与内容相融合――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1,8:52-63.

[2]蔡坚.第二语言习得与CBI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09(3):13-15.

[3]Leaver B L,Stryker S B.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22,(3):269-275.

[4]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Attitude and Motivation[M].London,Ontario:Edward Arnold,1985.

[5]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167.

[6]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1)59-63.

[7]张君.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内容教学法(CBI)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1):61-64.

[8]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依托式教学实证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41-45.

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旅游;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22-1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愈加多样化,从而使民族地区旅游业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土著居民居住区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民族旅游是一条投入少、回收较快,返贫率低、成效率高的扶贫之路。各民族地区亦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扶持发展。民族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具体来看,内蒙古旅游业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11%:云南旅游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其中丽江、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等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增加值比重占到50%以上。目前,民族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民族旅游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也带了较大的负面效应,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下面具体分析旅游业对民族地区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及其消极影响。

二、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现稳定繁荣民族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产业问题,更是地区之间文化和经济活动交流的重要形式。我国有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众多民族自治州(县)等。地域辽阔而且大多处于边疆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间居民的相互交流、沟通,进而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促进民族融合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民族落后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并促进市场化商业意识的觉醒。富民强边不仅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而且能够反作用于民族旅游业加快旅游业发展进程。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落后是民族地区经济欠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交通不便更成为阻碍民族地区发展的桎梏。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等级和发展速度,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先后安排无偿中央国债资金13亿元.用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其中85个项目分布在中西部的民族地区.占资金总量的70%。在国家西部旅游投资专项贷款的支持和带动下,旅游专用公路建设速度加快,规划建设公路里程达到15万公里改建、扩建和新建机场20多个,并开创性建设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极大地便利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民族地区的航空网络、铁路和公路网络、水路系统都得到空前改善,基本形成了能够满足现代旅游需求、完善旅游接待体系的立体旅游交通综合体系,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也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加强了居民之间合作互助意识,并且促进了接待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交流,加快了民族地区精神文化建设进程。

(二)消极影响

1.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虽然旅游业的发展给民族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益。但由于对科学规划的认识不够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原因,导致民族地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具体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改建、扩建和新建的工程项目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旅游地原有生态环境,而且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旅游景观景区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如有“滇中明珠”之称的抚仙湖景区,因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张乱贴,使湖滨优美的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其次,大量游客涌入给当地带来各种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

2.旅游开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受到阻碍。近年来,少数民族旅游开发进程快速,本土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不容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为开发旅游业,各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比如,构成黔东南主要人口之一的侗族是一个拥有本民族语言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在旅游发展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下,歌手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甚至为了适应外来游客的语言沟通需要,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年轻一代已经不再说当地语言,也已逐渐遗忘了本民族的习俗而被“汉化”。他们在充满商业气息的氛围中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文化发展逐渐走向单一,逐渐丧失了被视为人类进步象征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令人担忧。

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索道玉龙雪山生态环境旅游

闻名遐迩的玉龙雪山雄峙在丽江古城的北面,站在古城的任何一个角度,几乎都能望见雪山气势磅礴的身影。山顶白雪皑皑,山腰白云横卧,风动云移,变化无穷。玉龙雪山拥有我国纬度最低的现代海洋性温冰川和古冰川遗迹,具有典型完整的高山垂直带自然景观,高山植被丰富,是我国植物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和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地,被列入我国自然保护区。然而,由于开发不当,该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

到目前为止,玉龙雪山共架设了3条索道,它们分别是玉龙雪山大索道、云杉坪索道、牦牛坪索道。3条索道进入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为欲近睹雪山风采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它却破坏了景区的自然景观,并给保护区带来了生态灾难。曾于前年夏天亲自到过玉龙雪山,当时走出缆车,周围全是游客,几乎站满了平台。不大的高地上,岩石,积雪消融,木头搭建的栈道通向更高处。另外,游人可行之处,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践踏、破坏的相当严重;本应经常可见的珍稀野生动物,也难觅踪迹。如此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索道建设的思考,以下就从经济、社会、旅游、生态环境、安全等几方面对索道建设作简要分析,并参考国外名山大川索道建设情况,谈谈本人对索道建设的看法。

一、索道建设利弊分析

1、索道建设的有利方面

1.1、索道建设对当地建设、发展的益处:索道建设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效益。

1.1.1、索道建设的经济效益

索道建设投资少,资金回收快,经济效益好,促进旅游业发展。玉龙雪山作为丽江的重要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达322万人次以上,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与其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服务行业的经济增长,旅游税收也已成为地方税收增长的新亮点。

1.1.2索道建设的社会效益

玉龙雪山索道的建设,加速游客周转,便于景区管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使人民收入提高。根据统计,目前丽江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0000人,间接的达到70000―80000人。旅游业为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供了机会。玉龙雪山等地的彝族、藏族、纳西族等贫困人口,通过出租马匹、出租服装、经营土特产品、经营餐馆等提高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提高社会的安定团结。

1.1.3、索道建设的环境效益

索道与其它交通工具相比,对植被和地形破坏少,占地少、污染少,能耗低,适应景区的环保要求,同时,加速游客的流动,避免在山上留宿,造成生活垃圾的增加。另外,丽江古城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收取古城维护费,实施了排污工程、三线入地等工程,还成立了环卫队和古城垃圾运输队等,有效地维护了丽江古城的环境。

1.1.4、索道建设的文化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丽江的对外开放。吸引中外游客,推动丽江文化的对外影响,并且促进文化的流传于延续。如纳西古乐会,开办了纳西文化传习馆,到香港、北京、英国、挪威等国进行交流演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纳西古文化发展。

1.2、索道建设对外来游客的益处

索道所起的代步作用,使原先相当一部分由于体力、时间限制不能上山游览观光的人们也能进入名山大川旅游,并且对于山地游览,索道能更好的欣赏风景,增加上山安全性。运输建设物资和生活物资,便于建设与生活需要,并在发生特殊情况时提供有效的应急服务。

2、索道建设的不利方面

2.1、经济上的不利性

索道的建设,片面强调短期效益,是传统发展经济观的表现,对旅游资源保护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对旅游资源保护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是对旅游增长和旅游发展模糊性认识的必然结果,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片面强调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必然导致企业为了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在遗产保护与增加收入的矛盾中,舍弃长期利益,使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偏离,终将降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反过来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2、生态、资源保护上的不利性

2.2.1、地形的破坏

索道建设,炸山劈峰,破坏山体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2.2.2、植被与生态的破坏

沿索道线的地面,要砍伐宽约20米的森林植被带,要占大片土地做站场,为此还要有公路接通下站,毁掉大批树木,大量原始植被无法恢复。不合理的建设工程,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使不少地方丧失了自然的再生能力和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2.2.3、当地小气候环境的破坏

玉龙雪山现代雪线高度为海拔4800-5000米,雪线附近的年平均气温为-3.3℃-4.7℃,雪线以上的山体面积公18-8平方公里。经过有效计算:如气温上升1.5℃-4.5℃,则玉龙雪山的雪线将上升180-350米。为此,雪线以上的玉龙山体的面积将降低到2-8平方公里,以至衰退到不足2平方公里。按如此发展,将对玉龙雪山的生态环境、旅游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雪山的现代冰川将可能完全消失。

2.2.4景观自然美的破坏

由于架空索道强加于自然景观之上的不协调性,成为山水审美中的刺眼物和视觉污染物。游览名山风景区的主要目的是求美、求知、求真,求健康身心。游览风景区的最大参与就是徒步揽胜,这是对自然、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修索道已损害了风景区的价值。

2.2.5、加剧人流在山顶集中

索道主要为了盈利,总是千方百计招徕游客,这就导致容量有限的山上人满为患,进而诱使商家开店设铺,山顶成了污染源,危及全山,降低了雪山的品位与档次。

2.3、安全上的不利性

索道安全上存在隐患,玉龙雪山索道曾出现过缆车悬停半空,游客困于缆车里与海拔4506米的休息室中与缆车脱轨掉落山崖的事件。

二、国外名山大川索道建设的情况

世界很多国家对名山大川的保护非常的谨慎。例如在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于管家或服务员,而不是业主的角色,对遗产只有照看和维护的义务,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在欧洲以及日本、加拿大等国,世界遗产保护区内几乎见不到索道,即使有,也都远离遗产保护区。其作用更不是运送游人,而是主要为一部分滑雪爱好者服务。。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比泰山高1倍多,公路修到海拔2000多米,以上不准建索道,也不准修建像泰山样的台阶式的登山道,只是樵夫式的步行道,年游人量200多万人次。

另外,“人满为患”被国外视为破坏景观生态的严重现象,各国国家公园中的重要景区、景点普遍采取限量游览,游客如果想在美国的大峡谷上面过夜,必须在一年前申请,由管理部门统一安排,以保证国家公园的适度利用。韩国知异山国立公园中的古塔,一天只准许400人参观。

三、思考与想法

如何处理各胜古迹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困扰国人的话题。然而事实上,风景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具有必然的矛盾性。如果我们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两者更多的会显现出一致性。旅游“景区”的合理开发,旅游者的参与,会更好的发挥遗产的功能,更好的实现其科研、历史、文化、美学等价值。同时,促进遗产的更好保护。

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部性;假日经济;假日旅游

Abstract:Holidayeconomyistheeconomiclifeofanewtopic.Hecouldhavebroughteconomiclifetoexpandconsumerdemand,increasedeffectiveness,loweropportunitycost,promotetheupgradingoftheconsumptionstructure,accelerateindustrialrestructuring,elevatinglevelsofeconomicgrowthandotherpositiveeffects.Meanwhile,theholidayeconomyhascertainnegativeimpacts.Inthispaper,usingexternalanalysisoftheprosandconsofeconomicholidayforadetailedanalysis.

Keywords:Externality;Holidayeconomy;HolidayTourism

一、介绍假日经济的外部性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门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例如假日经济,国家想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面临着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此时,国家就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权衡取舍。从而,我们不得不提到假日经济的外部性(externality)。

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因为有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假日经济属于消费经济范畴。假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消费,假日经济具有的文化特征是休闲与旅游,假日经济具有的空间特征是流动与聚合,包括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时间上来讲,集中在双休日与三个"七天"的节日高峰。

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行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业、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是彩票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

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情况逐渐形成的。近年来,为拉动经济发展,政府提出了"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在此前提下,推出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七天的假期,使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114天,为居民消费、休闲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从而也奠定了假日经济坚实的基础。

二、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近来假日经济在中国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从我国现阶段的“假日经济”来看,主要还是以旅游消费为主。假日经济的出现对我国疲软的消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认识假日经济,研究假日经济,较好地解决假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应尽快建立一个完善、协调、成熟、有序的假日旅游市场体系,使假日经济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开发假日旅游资源,在管理和服务领域利用一切机会创造出新型的内容和形式,已成为今后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假日增多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几年前,中国曾发生过是“加工资”还是“加假日”的争论,最后是“加假日”占了上风。“宁加假日不加工资”,显示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一大转变.分析家认为“假日经济”勃兴的原因有三:一是人们有了钱,解决了基本的吃穿住问题之后,即自动向更高消费水平迈进;二是有“闲”,有时间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百姓的视野宽广了,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随之发生变化。

三、假日经济带来的利益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假日经济的出现对于我国长期疲软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拉动作用。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角,假日旅游对假日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假日经济不等于旅游经济。假日经济是由各种需求、供给和资源配置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其消费条件是既要有钱,又要有闲,还要有文化。消费层次越高,其文化特征越浓,文化含量越大,其消费外延越广。

假日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也给国家政府,商家,消费者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此时,政府加大对商家的税收,商家迎来比平时更多的消费者,而消费者可借此假日享受更多的打折优惠。可见假日经济给社会各界带来了如此丰厚的利益。假日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将产业重要作用。假日经济的出现,对于启动市场,扩大内需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假日经济也存在某些弊端

假日经济使人们对旅游资源有了创新发展,政府也为此转向以需求管理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但是,假日经济中过于集中的消费(或旅游),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对国外消费趋势和我国发达城市消费的分析后,提出要将假日经济引导到市场更广阔的休闲消费,休闲经济中来。

假日经济使国家扩大内需,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假日经济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在各行各业生意都兴隆的同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挤、住宿告急、服务下降等等令不少消费者抱怨“挤车难、住宿难、吃饭难、游玩难”。再看看我们的服务水平,不少出租车司机“坐地起价”,不是拒载就是宰客;旅游景区层层留下“买路钱”。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假日经济中最大的弊端则是环境问题。在假日经济,假日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不可忽视。假日经济既破坏了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也降低了旅游质量。不合理的假日旅游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威胁着旅游业长远的发展,也影响了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假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有人认为,良好环境是基本人权,不应该因为经济方面的考虑而贬低。环境如此之重要,以至于无论代价多大,都应要尽可能保护它,但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很少有人赞同这种观点。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但是,必须把它们的价值与起机会成本相比,也就是说,与为了得到它们而必须放弃的东西相比。完全消除污染是不可能的。想要完全消除污染就要把许多使我们享有高生活水平的技术进步颠倒过来。很少有人愿意为了使环境尽可能清洁而接受不去享受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护为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假日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环境问题。

五、解决办法

对于中国“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专家建议,要尽快改善假日服务质量,尤其是与“假日经济”紧密相连的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此外要倡导一种新的消费习俗,变必要消费为冲动性消费,使假日消费成为一种不是为生活必需的,而是一种时尚的消费。

而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休闲消费方式,是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旅游的方式把假日经济的各种消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综合体现。只有合理调整假期,调节市场,充分发挥现有旅游设施和交通运输的作用,使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的配置更加合理,才能使假日经济这一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更好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降发展。

总而言之,“假日经济”已开始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好的开头固然令人欣喜,好上加好。在次,本人呼呈,“假日经济”商机无限,请善待下一个“假日经济”!

[参考文献]

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功能;机制;廊坊

1.城市功能提升的背景

廊坊位于河北中部偏东,地处京津两地之间。廊坊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紧邻京津,靠临海。廊坊距离北京仅40公里,距离天津仅60公里,成为与京津对接的最佳地点。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廊坊紧邻京津,在与京津为邻的23个县(市)中有8个地区属于廊坊境内,包括三河、香河、大厂、固安、永清、霸州、文安、大城。与天津相邻的9个县(市)中就有3个属于廊坊境内,包括霸州、文安、大城。与京津同时相邻的3个县(市)中,就有两个属于廊坊,包括三河、香河。而且廊坊北三县:三河、香河、大厂这三个地区夹在京津两地之间,这是十分罕见的。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都市圈中,可以依托京津的丰富资源,利用河北省广阔的市场。廊坊地这样的特殊的区位条件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另外廊坊地处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小城市的发展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促进廊坊城市功能的提升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功能模式的利与弊

2.1香河模式

在北京和天津强劲的辐射和带动下,香河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具制造业是香河的一大特色产业,也是其传统的优势产业。在香河政府重点的扶持下,全县的家具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家具流通集散地。作为“中国家具之都”,香河的家具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全国前列,生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也在全国名列前茅。到2009年,香河家具城展厅面积扩大200倍,达到180万平米;交易额扩大200倍,达到150亿元。同时,家具制造业每年给香河政府带来上亿元的财政收入,带动巨大的就业人数,已经成为香河的支柱产业。除了家具制造业,香河还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印刷包装基地,出口额占河北省同行业出口额的70%以上。其他的优势产业也是为香河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香河在城市功能定位上方向明确,依托与京津的临近区位,重点抓三大优势传统产业,不断培育三大新兴产业。在发展思路上,主动对接京津,错位发展,大力发展产业集群。香河模式的发展充分发挥了香河的区位优势和传统的产业优势,抓住北京、天津产业优化升级的机遇,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升级。但是,香河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香河的产业单一。虽然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但是香河全县的生产总值的一半仍然只是靠三大产业。这样的依赖性不仅会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会使这三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第二,香河资源相对缺乏,与消费市场距离近,但是与原材料产地的距离较远。第三,工业的发展对香河的环境产生了影响,制约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会抑制香河城市功能的发挥。

2.2三河模式

对接北京一直以来是三河市的发展战略,在此模式的发展下,三河市由一个平原小县发展成为今天的新兴中等城市。连续几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在河北省名列前茅,在环首都经济圈中率先发展起来。三河市的发展是由被动式到主动式的发展。由原先的承接北京辐射,被动接受北京向外转移的产业,到现在的主动对接,积极寻找对北京对接的产业联合点。在与北京实现对接的过程中,三河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与首都实现对接的结合点。于此同时,园区建设成为三河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园区建设的成败对三河对接北京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三河市形成了燕郊高新区、三河工业新区、三河经济开发区、三河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实现了多业发展错位竞争的局面。近年1月至9月,三河市凭借园区的优势,引进多个国家的投资,项目近千余项,园区的财政贡献率占80以上。但是三河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比较狭窄,仅仅是抓住了与北京的对接,着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忽略了其他部分的发展,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三河的医疗养老、旅游休闲资源很丰富,对于发展旅游业等健康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三河政府忽略这方面的发展,在这方面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基础设施也没有得到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忽略环境保护,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对于三河市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2.3燕郊模式

燕郊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燕郊模式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模式。现在,更多“北漂”的年轻白领选择在北京工作,在北京的附近买房安家,每年人口以递增的趋势增加。燕郊的“睡城模式”便得益于此。燕郊一方面基于北京卫星城分担着北京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在巨大的流动人口中,房地产越来越火。燕郊在“睡城模式”的发展下,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经济实力也显著增强。但是“睡城模式”并不是让白领一族那么满意。首先是交通方面。目前。在北京与燕郊两地的交通工具主要是930路公交车基础上不断增加的支线。但是车次的不断增加也难以承载快速增长的人口数量。随着交通的持续恶化,每天在上班的路上都要经过几个拥堵点,常常让上班族们迟到,而且一二百人等一趟公交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再者是燕郊落后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比起北京丰富的资源,燕郊的生活让白领们觉得挣得钱没地方花,在这样的小县城里,什么都是稀缺的。休闲娱乐设施短缺,教育资源短缺等公共设施的匮乏制约着“睡城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3.城市功能的完善机制

3.1引进市场机制完善基础设施

市场机制是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性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促进地区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市场调节机制中竞争的作用不可忽视,是促进城市进步的动力。燕郊地区存在的问题只是依靠政府是无法解决的。交通网络的完善、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都需要巨大的资金。但是燕郊地区财力有限,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燕郊地区可以引进市场机制缓解交通网络欠发达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匮乏的问题。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让更多的企业参加到完善燕郊基础设施的工程中。政府一方面把握大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燕郊的城市功能,取得多赢的效果。

3.2京津与廊坊的合作机制

廊坊与京津地区的产业和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使廊坊承接京津向外转移的产业产生了障碍。北京、天津、廊坊三个地区属于不同的行政等级,加上交流不够,在合作上自然会出现困难。这样,廊坊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资源浪费,发展迂回的情况。廊坊城市功能的规划得不到北京、天津的配合是无法顺利实现的。因此,三个地区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三河在与北京对接的过程中,产业梯度的存在制约着对接过程的顺利进行。香河家具之前走的是低价路线,强大的价格竞争力获得了北京巨大的市场份额,北京也成为香河的家具的主要消费市场。但是香河现在要想摆脱质低价低的形象,应该在人才和技术上与北京增加合作,加快家具制造业的向高端市场转型。

3.3建立起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属于高产值、高消耗、高污染的道路。长期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使河北省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中,河北省的环境污染指数排在倒数。在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排名中,河北省的市县占得比例相当高,环境急需解决。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迫在眉睫。香河的家具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走集约化道路,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在高速增长的经济中实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