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工程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施工;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Abstract: How to do wel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how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onstruction phase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are analyzed.
Key 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市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市政工程建设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项目规划和论证阶段、具体施工阶段和投资运营。在这三个阶段中,均会导致对环境问题。现详述如下:
1.1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长期以来,市政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足城市规划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运行费用等为目标,而对于环保问题该如何解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市政工程对周边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市政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市政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缺陷常常表现为:不合理占用价值较高的土地(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等),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影响沿线动植物生长;穿越风景名胜区且未很好地结合自然,破坏景区景观;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区,造成大气、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体健康;侵占有价值水体,改变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态,造成局部区域水资源枯竭等等。
1.2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建筑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枵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调运土石方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对周边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3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周边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呈逐步加重的发展趋势。
2 施工阶段的环境问题
市政工程施工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施工扬尘、施工噪声、施工水污染和施工固体废弃物污染。
2.1施工扬尘
施工扬尘是市政工程施工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它是指施工现场因各种作业、车辆运行、地面风蚀等原因扩散到空气中的各种粉尘。主要包括道路扬尘、施工工艺扬尘、风蚀扬尘。道路扬尘是指施工现场因各类运输车辆行驶直接造成的扬尘,它在施工扬尘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施工工艺扬尘是指各种施工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扬尘,例如土方和材料的装卸,施工现场的清理和平整,土方回填,建筑材料筛选和拌合等等都会产生地面扬尘。风蚀扬尘是指一些易扬尘建筑材料露天堆放和因开挖而造成的地面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扬尘。这些施工扬尘的产生往往对施工现场及附近区域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在市区居民集中的区域施工时甚至还会出现污染纠纷。
2.2施工噪声
施工噪声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其特点是:噪声源相对稳定,噪声的产生时间有较大的波动性。施工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施工现场及构件加工场,主要噪声源来自各类施工机械。
2.3施工水污染
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污染主要是由于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和由于施工场地的地面冲洗水、降雨所造成的地表径流和流失的浆料进入水体等所造成的。这些影响会使施工场所附近的水质受到一定的影响,水体中的悬浮物、石油类和COD 等污染物的浓度将会增加,特别是跨河流的市政桥梁的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
2.4施工固体废弃物污染
施工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建筑垃圾,如果这些垃圾随意堆放而不及时清运处理,不但影响市区美化环境还会产生扬尘和水环境污染。
3 市政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管理
市政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应坚持以防为主、管治结合的原则,将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的管理轨道之中,主要管理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市政工程项目在施工开始前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施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有一定轻度影响的施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施工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环境影响报告应得到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施工项目应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3.2实行建筑施工申报登记
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建筑施工前应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建筑施工噪声的申报登记,说明施工工艺、施工主要设备、施工时间和周期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市政工程项目由于其特殊性,有时在道路施工时存在连续作业的情况,还必须将施工时间提前申报并告知周围居民,采取适当的防噪声措施。
3.3落实环境保护措施
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在施工前、施工期间、工程后期的几个阶段,落实环境保护的措施。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按相关的法规和条例以及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对施工期的环保要求,制定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计划,并予以落实。环保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污水、粉尘、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的防治措施。
在施工期间,须实行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和排污管理。要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工程后期和竣工后,还应及时修复在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的环境。
3.4有效进行环境影响监测
市政工程项目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可以了解和评价施工期间的周围环境质量,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施工期间的环境监测,需确定各种污染物的最终排放量,应对周围大气、水体甚至土壤的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区受影响的程度开展监测。在居民生活区附近施工的建设项目,还需开展噪声、振动监测,以评估施工期间周围环境是否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3.5实施施工环境现场检查
施工期间应现场检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规定的施工期间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单位是否文明施工;是否开展了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教育;施工单位的管理是否规范;材料是否统一堆放;施工阶段的噪声是否达到(GB12523—19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要求;建筑垃圾是否在指定地点存放;施工期间的污水是否采取了有效处理措施等。
4 结语
目前,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再加上市政工程自身所固有的施工特点,使得市政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市政工程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是将环境管理中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应用于项目管理的一种理论,将此理论用以指导项目建设相关各方的环境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再采取各种先进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将会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l]张洁. 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
[2]叶文虎. 环境管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污染;生态工程
最近几年,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一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而生态工程是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现代化的工艺技术,从而解决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更加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收。与此同时,充分的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遵循生态工程的原理,将理论原则充分的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
1.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如果水利工程施工不能够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法或没有遵循生态工程原理就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首先,对于水资源造成的污染是较为严重的,施工过程中任意排放的污水会对下游的水域造成影响,如果污水长时间的堆积,就会深入地下水,影响周围居民的用水安全。其次,对于空气的污染,在施工材料的运输、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和废物,加之地表干裂,更加重了对空气的污染,同时,施工设备、车辆等产生的废弃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还加剧了温室效应。再次是噪声污染,有些施工单位不分昼夜的连续工作,产生的噪音对周围居民的健康极为不利。最后就是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很多施工单位并不重视过程完工后的垃圾处理,这对生态平衡的稳定性造成直接的影响,例如废弃的水泥和石灰粉等。
2.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原则
2.1循环再利用原则
节约能源的最好方式就是循环利用,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能够循环利用的材料,只是大多的施工单位都对此不以为然,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可以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收集起来,不懂得变废为宝的重要意义,甚至有很多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没有将建筑垃圾处理得当,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施工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处理好建筑垃圾就能够极大的提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2.2互补共生原则
互补共生原则有助于双方利益的实现,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垃圾,通过对施工中的材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并结合自然工程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实现互补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就能够很好的体现互补共生原则,尽管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们生存的土地仍然非常有限,水利工程对土地的占用不仅给周围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其中施工材料占用土地,产生的工程废料更是给土地资源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因此,必须要遵循互补共生的原则,建立一种共生的绿色施工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
2.3主体空间利用原则
主体空间利用是生态学理论中提及的有关种群分布的概念,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结合有关的理念和方法,将环境保护的思想渗透到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而种群具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种形式,种群对于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是至关重要的,在施工之前应该对周围的植物物种与动物物种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确保施工全过程不会对它们的生长和生存造成影响,必要时可以进行植物的移栽和动物的安全转移,在施工完成后恢复其原有的生存方式。由此可见,主体空间利用原则就是在空间组织问题基础上,做好科学、系统的施工规划,将土地、水源等问题进行更好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实现水利工程施工的预定效应。
2.4经济环境效益协同原则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的水利工程施工所要达到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解决人类、自然和工程建设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以及经济效益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对于人类发展与社会环境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一定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施工模式,应用现代化的、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管理手段,强化经济环境效益的实现。与此同时,尽量的降低施工对于环境的不可逆破坏,在确保环境健康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可持续的发展,实际上,可以利用此项优势来开发旅游业,为水利工程建设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系统分析
首先,从生态工程的角度对水利工程系统的总体目标进行分析,水利工程施工存在人流、物流以及能量流和价值流等,这些会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也就是说,水利施工区域的生态系统总体目标是实现生态效益与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水利工程施工的系统结构优化,生态工程系统是工程区域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构成的复杂大系统,它以工程为中心,顺应自然,遵循经济规律与生态学原理,立足于运行目标,实现生态工程系统结构的最优化,良好的生态工程系统结构,才能保证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之间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保证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的协调发展,提高生态工程效益,另一方面,系统边界有生态稳定条件包括环境质量以及土地和水源的利用等,同时注重施工管理中的人力与资金的投入,确保施工质量,严格的遵守我国规定的法律法规。最后,就是水利工程系统控制变量的识别,可以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自身特点,将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包括土地、水源、施工以及资金等,系统的控制变量中输入变量主要是水利工程的用料以及上下游的用水量,这是影响工程占地和临时用工量的依据,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用土地和水源才能够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并且降低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更接近生态工程所要求的经济效益标准。
4.如何应用生态工程原理避免水利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某水利工程进行具体的调查探究,总结了防止水利工程施工对于环境影响的几种有效措施,首先,就是在施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当然,要充分的遵循生态工程的几个原则,施工人员要认真的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来制定总体的施工规划,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应当将环境保护的意识根植于内心,时刻严防工业垃圾对土地、水体等的污染,提升施工团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进行开山炸石操作时不要对周围居民造成太严重的影响,施工后期的垃圾处理工作一定要全面、高效的完成。最后要强调的就是完善的施工监管机制,通过监管机制的建立对施工人员进行约束和管理,从而更好的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与此同时,帮助构建更加健康的生态系统工程,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的协调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生态工程的角度对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展开探讨,不仅阐述了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原则,还介绍了提升水利施工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只有充分的利用资源,并实行生态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增加水利工程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同时,对于减少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帮助,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生态效益的提升提供相应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波减.绿春县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2010,(9):16-17.
关键词: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219-1
水利工程是实现水资源在时间上、地区上的重新分配,做到蓄洪补枯、以丰补缺,消除水旱灾害,发展灌溉、发电、供水和提水为目标的除害兴利的综合性工程,对社会和国民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但在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在修建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了群众的高度重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工程理念,采取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切实加强工程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中,保证工程完成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 施工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为扬尘。扬尘污染主要来自汽车运输产生的扬尘及装卸车时产生的扬尘,以及混凝土拌和过程中水泥袋抖袋等扬尘。工程施工机械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产生大量废气,这些都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环境卫生。
2 施工噪声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施工机械在施工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如挖掘机、装载机、打桩机、推土机等;另外在开挖山体或岩石过程中,多采用爆破作业,都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混凝土养护、施工设备的冲洗水,主要集中在施工场地和混凝土搅拌站。冲洗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具有浓度高、碱性大的特点,若直接排入河道或地面,将破坏土壤结构,改变土壤性质,若污染饮用水源,将影响下游水质。
4 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间,对地面扰动较大,挖出后的土方随意乱堆,土堆表面没有防护措施,同时施工过程中也对周围的植物进行了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导致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5 施工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工程弃渣和生活垃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为混凝土块、碎石、废砖、砂石料等,这些物质均散落在工地的各个角落,搅拌站周围残留的水泥经雨水冲刷而流入河道和土壤中,对河道水质和土壤均产生了污染。
6 施工期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施工期间施工及管理人员多而集中,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其中含有有机物及病原菌,既污染环境又可能导致疾病流行,且外来施工人员又可能带来流行性疾病,影响人群健康。
7 解决办法
7.1 防治区域环境空气污染
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通过洒水可有效抑制扬尘量,使扬尘量减少约70%。运输砂石料时,车辆应当用篷布覆盖车厢防止扬尘。施工期生活所用的燃料,应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煤炭用量,防止污染大气。
施工人员采取保护措施,提高防护能力,在粉尘较大的作业点,尽量采取湿式及密闭化作业,配备除尘装置。对从事有粉尘影响的工作人员,应配备防护用品(防尘口罩),减少粉尘影响。
7.2 防治噪声污染
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保持其良好的运转。对具体施工人员工作期间应配备耳塞、耳罩,缩短操作人员的连续劳动时间,实行定期轮换制;控制噪声传播,调整高噪声机械的施工时间,噪声大的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
7.3 防治水污染
对骨料清洗、混凝土养护、机械废油、灌浆等水体污染物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后可排放,水体排放应遵循国家水资源有关标准执行,保护居民和农田的用水安全。
7.4 防治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工程建设中会产生大量土方堆放,为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土方的临时堆放应采取临时保护措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四周边坡用装土草袋拦挡护坡,堆体顶面用苫布覆盖,临时堆土不得破坏和掩埋地表植物。施工区内应设置临时排水沟,防止雨水对区内的冲蚀,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植物措施,避免工地内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
7.5 对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施工中产生的弃渣应有序地堆放,结合造田、修路等利用弃渣,防止弃渣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应采取装袋处理,及时有专人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理。
7.6 人群健康保护
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营地清理和消毒工作,选用石炭酸消毒。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加强施工住房、食堂等处所的卫生管理,定期灭蚊、灭蝇、灭鼠。施工区的厕所应经常清扫消毒,定期清运到处理场所,并用聚酯类等杀虫剂喷洒,进行灭蚊灭蝇,消灭虫媒的孳生场所。此外,要定期对施工及管理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切实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关键词】 全髋关节;深静脉血栓;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8-01
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对股骨头坏死、老年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达37%-69%[1],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数量的增加,对该并发症的预防不容忽视。因此,DVT的预防护理对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我科对人工全髋置换术病人采取早期功能锻炼指导与协助医生预防抗凝治疗相结合的护理干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病率降低了16.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60-80岁。其中双髋12例,单髋20例,既往均无脑血管病史。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1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恐惧和焦虑的心理。
1.2.1.2 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后,针对性的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症状及后果,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1.2.1.3 指导床上生活及功能锻炼,如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s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
1.2.2 术后护理
1.2.2.1 保持合理的 术后抬高下肢20o-30o,在患侧肢体外下方垫适当厚度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1.2.2.2 保持引流管通畅 若引流管不畅易导致局部血肿,从而使血肿下血管受压,血流缓慢。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预防其受压扭曲及堵塞。
1.2.2.3 鼓励早期功能锻炼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更为突出[2]。手术当天,麻醉反应消失后,指导患者做踝关节主动收缩。术后1天鼓励病人做踝关节及股四头肌主动运动。术后3天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从30o开始,每天5o逐渐增大幅度,但不超过90o,持续1-2周[3]。术后第2-3周,除以上功能训练外,加强屈髋外展、外旋运动,训练方法一定要正确,防止关节脱位。术后4周-3个月,应进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教会病人如厕、穿脱鞋袜、坐车、上下楼梯的方法,同时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1.2.2.4 机械性措施 采用间歇充气小腿压力泵在术后早期预防DVT有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可充气的气囊间歇性充气,使下肢和足底静脉受压,从而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液瘀滞。
1.2.2.5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方法预防DVT。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创伤大,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而不用止血药,增加了术后出血的可能,因此,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及引流情况,及时遵照医嘱进行血常规3及凝血的测定。
2 讨 论
全髋关节置换是近年来对股骨头坏死、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头下型)等髋关节疾病的最佳手段,其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深静脉血栓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和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全,而肺栓塞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阴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4]。DVT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高凝状态和静脉瓣膜损伤[5],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受限,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有研究表明,DVT的形成多发生在术后早期[6],约50%的DVT开成发生在术后第1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甚至手术过程中血栓已经开始形成,而早期主动开始功能锻炼可增加肌肉活动,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减轻静脉血液瘀滞,从而达到预防DVT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贺红梅.术后并发静脉栓塞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2A):158-159.
[2] 陈艳丽,崔文璐,辛兰,等.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04,21(10):37.
[3] 张瑞芳,许红璐,周雪梅.等.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8-29.
[4]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4.
【关键词】骨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形成血栓,造成静脉回流障碍,阻塞血管[1],它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小腿静脉丛血栓最为常见,其来势凶猛,预后极差,预防其发生显得非常关键。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由于高龄、围手术期创伤、术后制动,使得下肢深静脉血回流降速,致使DVT的发生率高[2]。
我院2011年1月——11月间收治的4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其DVT的预防护理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2岁-85岁,平均62岁。就诊病种包括:先天髋臼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股骨头坏死。
1.2分析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针对患者的病情及骨科手术的特点、术前评估情况、采取的相应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
2护理
2.1术前预防及护理①健康教育管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DVT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配合治疗的信心。②积极控制原发疾病。
2.2术后预防护理
2.2.1密切观察病情。
2.2.2切开引流管的观察术后常会因血管反应性扩张和关节内组织血管残端出血,因此我科经常采用光量子自体血回输,在术后6小时内将引流出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因此应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和引流液颜色、性状及量。一般术后24-48小时后引流量
2.2.3指导早期功能锻炼研究显示,术后是否有效的早期活动是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3]。术后24小时指导患者开始主动功能锻炼,包括踝关节跖屈背伸、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可促进肢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肌肉间粘连消除肿胀。术后第2d使用CPM机进行被动功能锻炼,角度从30°开始,以每天增加5°-10°终止角度
2.2.4机械性预防。
2.2.5抗凝治疗药物预防可以影响血栓形成的不同方面,在临床试验中,抗栓药物的疗效优于非药物预防措施。[4]
3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在院期间经积极治疗术后均为发生深静脉血栓,痊愈出院。
4小结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骨科大手术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术后DVT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护理工作者应高度重视DVT的预防工作。本组针对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教育,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及药物的预防,让患者了解潜在的危险因素,重视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术后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手术前后的各项护理措施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5]。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郁静.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55-77.
[2]丁菊华.足底静脉泵对高龄全髋关节翻修术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3):40-41.
[3]唐泓源,张黎明,皮红英,等.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护理评估[J].护理研究,2007,21(10A):2564-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