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工程内涵

环境工程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工程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工程内涵

环境工程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工程;发展趋势

1环境工程的发展现状

环境工程最早出现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全球环保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我国工业起步较晚,导致我国环境工程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技术、从业人员数量、产业规模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7],三废的治理工程为环境工程的主要发展要素,我国废水方向技术逐步完善,规模也大于其他方向,废气的处理和污泥的处置是这些年的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的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环保行业被赋予“绿色产业”的称号,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环境工程正处于蓬勃发展黄金时期。

2环境工程发展趋势

2.1工艺和行业智能化水平提高

大数据推动环境工程向着智能化发展,在水处理和废气处理等以后的发展工程中,智能化将贯穿其中,在废水处理方面,集成工艺监控,设备管理、报表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的智能化系统被不断开发和优化,在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大量的生产数据对生产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管理者提供据测支持的系统平台[8-10]。在废水和废气运维的过程中,建立科学化、可视化、标准化管理平台,加强公司对设施的管控力度,提升了公司的科学决策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有助于行业实现节能、环保、降耗的目标。

2.2多元化拓展

大数据在环境工程的应用中,更多学科和技术融入其中,环境工程得到不断升华,其内涵被赋予新的时代需求,产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长久不衰,环境工程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将走的更远。环境治理主要靠政府管控,现如今,大数据能够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开辟和衍生新的领域,如在线监测、溯源技术、数学模型、生态预警等渐露铮角。先进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环保大数据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完成[11-12]。

2.3多维化管理、统筹环境要素协调高效发展

环保在大数据的协助下,将政府、企业、公众紧密结合在一起,之前,由于行业割据及壁垒的存在,信息化往往无法发挥其引领作用,大数据的发展为环境工程的管理带来了更多可能,在多维化的管理和监督模式下,政府部门之间分工和配合更明确,为企业和公众打造监管、监控、服务、信息公开平台;公众从政府平台了解到周边环境质量和企业排污情况,及时获得环境预警信息,通过政府平台或微信等app举报环境污染事件[13];企业建立二级平台,实时掌握企业内部环境动态,上传数据至政府管理平台,互动互助,促使企业安全稳步发展。大数据促使环境工程更加便利化和高效化,统筹环境要素协调高效发展,全社会参与的环境工程管理将更加科学,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迈向新的台阶。

2.4国家政策提速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环保投资力度逐年加大,促使环境工程稳步增长,多年的环境攻坚战下,我国生态环境并未明显改善,从十三五规划来看,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尤为可见,较十二五规划而言,扶持力度大大增加,大气十条、水十条、海绵城市等政策出台助力环境工程的同时,国家实行大数据战略,对互联网大力发展,在环境工程和大数据的共同发展中,利用两者之间的共性,以大数据技术为辅,相互协调,环境工程将得到更加完善地发展。

环境工程内涵范文第2篇

一、绿色发展及人的绿色发展的内涵

(一)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与绿色发展

从专业内涵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具有环境污染治理及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基于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治理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更多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从而实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二)职业教育与绿色发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从职业教育内涵讲,职业教育是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中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体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教育。在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下,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人的绿色发展。人的绿色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从训练人的专业能力走向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从学生机械性地适应走向创造性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总结性的学习走向终身学习,从单纯的专业技能开发走向职业素养的综合开发[3]。

(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与绿色发展

职业教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外延包括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我们应该改变教育理念,在原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人才的现实发展与将来的发展的对接;坚持培养专才与通才的结合。这样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在今天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而且在将来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和空间[4]。

职业教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绿色发展能力培养的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及专业特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形成广泛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拓展绿色发展适应面;二是要以目标岗位核心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科学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载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绿色发展,依据职业能力标准,重构环境工程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培养绿色发展能力的关键。

二、职业能力与中高衔接课程开发

(一)职业能力分析

通观国际上职业教育典型课程模式,如MES课程模式(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开发模式)、CBE课程模式(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TAFE课程模式(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BTEC课程模式(以职业资格为课程开发标准的模式)、双元制课程模式(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教育和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等建构都有一项具体而又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对课程所对应的岗位或工作进行分析[5]。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必备的本领,以及在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思维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又称为“综合职业能力”,一般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来表述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础和关键[6]。从传统的专业能力的分析外延至职业素养的分析,就是为培养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和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开发路径

职业教育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与普通教育课程有着不同的特征,体现在目标的应用性、内容的职业性、方法的行动性、评价的社会性和实施的昂贵性。因此,职业教育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发离不开职业能力分析[7]。基于职业能力的中高衔接课程开发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职业能力的中高衔接课程开发路径

基于绿色发展重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又可分为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定能力、跨专业职业能力。这样,就可建立起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外,更多地需要通过公共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实现。

图2 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关系图

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职业能力分析

(一)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通过对环保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及其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并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研究,形成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表,如表1所示。

代表高职毕业生优先经历的职业生涯路径。

(二)专业核心岗位

根据前期供需调研确定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岗位。环境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目标岗位有:环保设施\营技术员、化验主管助理(环境监测技术员)、环境工程业务员、环境工程设计员、环境工程施工管理员;中职毕业生就业目标岗位有:污水处理调试运营员、化验员(环境监测员)。

(三)核心职业能力分析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目标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分析。通过“二维四步五解”法按照“确定岗位-制定表格-分析职业能力-汇总整理资料-企业专家反馈-修改完善定稿”等步骤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最终得到了环保设施运营技术员、化验部主管助理(环境监测技术员)、环境工程业务员、环境工程设计员、环境工程施工管理员、污水处理调试运营员、污水处理化验员7个岗位的34个工作项目,128项工作任务共计501条职业能力。另外,还确定了各岗位通用的10项65条职业素养。具体如表2所示。

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衔接课程体系重构

(一)培养目标

1.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环境保护产业,能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管理、环境监测等岗位工作,具备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及设备日常维护、环境污染因子采样、预处理及分析化验等职业能力,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初中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环境保护产业,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初步设计及其施工、调试、管理,环保产品及技术营销等岗位工作,具备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运行监控及设备维护维修、环境污染因子监测、环境工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及工艺调试等职业能力,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创新精神等职业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教学目标

在以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中高衔接的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必须体现分层与衔接。例如《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是一门中高衔接的课程,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教学目标如表3所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项目)驱动的模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融入法规政策、设计规范、操作规程、安全环保等专业能力,达到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时锻炼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团队协作、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职业素养,从而完成素质目标。

(二)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重构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化学工程、生物学、土木工程、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体系庞杂。长期以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坚持“管用、够用”的原则突出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必然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过窄,缺乏职业素养及较强的适应和创新能力,难以实现人的绿色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绿色发展,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厚基础 、宽口径、模块化”“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甚至是“跨界培养”中找到最佳的融合点。基于以上考虑,依据以上分析的职业能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在着力培养环境工程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多地考虑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构建了“4+1+1”模块化中高衔接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4个校内课堂教学模块、1个校内第二课堂课程模块和1个校外实践与顶岗实习课程模块组成具体课程体系设置如下图3。中职实施2.5+0.5学制,总学分不少于170学分。高职实施1.5+0.5学制,总学分不少于9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占约30%,R岛诵目纬萄Х终荚30%,专业方向课程学分占10%,校内外实践课程学分占20%左右,剩余10%的学分主要用于专业拓展课程和其他课程。

1.优化专业课程,厚实专业基础知识

目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为了加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基础知识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正慢慢弱化甚至消失。中职教育考虑到中职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和习惯都较差,对学习数学、英语、化学、电工等基础课程普遍有困难,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不愿意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存在内容严重缺失的现象。这样既不满足于升学后高职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绿色发展。基于人的绿色发展,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满足其以就业为导向的“一技之长”,更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未来适应的能力以及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多是需要建立“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本课程设置把化学、物理、电工、微生物等列入中职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了厚基础的设计思路,从而保证了中职学生具有高职学习的厚实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绿色发展。

图3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2.强化校内外结合和课程联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校内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学生团学和社团组织等开展的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类思想政治、科技、文艺、体育、志愿服务、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等校园活动。校外实践课程主要是指学校安排或学生自主参加的企业实习、实践和顶岗实习活动。这两类课程虽然不是课堂主体教学,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将这两类课程也纳入了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设计。校内第二课堂活动规定一定的学分进行置换。校外实践与顶岗实习课程则加强全过程管理,联合企业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和管理。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和校外。通过校内外的结合和各类课程的联动,不仅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结合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由团学组织开展“环境工程设计与模型制作暨环保创意设计大赛”,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亲自设计和制作中,增强了岗位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了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环境工程设计岗位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切实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3.加强课程及内容的整合渗透,促进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融合

首先加强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的补位整合,解决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游离问题。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理工类专业,除了思政类、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外,还设置通识跨界课程,如人文艺术类的公共艺术、历史、文学、摄影等,与职业素质相关的交际礼仪、演讲与口才等必修或选修课程。考虑到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还设置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风险投资、团队管理等课程模块融入其中。同时,在课程教学中,挖掘一些综合性项目,把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诚实服从等素养融入到基础课程学习中。其次,整合专业课程的内容,把职业素养教学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制定环境工程类课程职业素养养成训练指导意见,设置职业素养训练模块库。专业教师根据所授课程选择部分或全部模块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同时,建设真实情境的实训环境,开发真实项目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和任务的实施,规范学生职业习惯,强化学生职业意识,从而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4.深化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形成校企培养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合力

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课程调研、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课程、共同评价课程,将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聘请企业高技能兼职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真切感受企业专家的岗位精神和职业情怀;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和活动中,提供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素养体验和训练的途径,促进职业关键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校企协同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培养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合力。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第二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n程标准研制立项项目《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主持人:钟真宜;广东省高职教育一类品牌专业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主持人:钟真宜。]

参考文献:

[1]郝栋.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1).

[2]黄志斌.论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的全面发展[J].研究,2003(3).

[3]赵欣.由技能为本走向生命发展――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未来职业教育的创新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4]俞志敏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2009(2).

[5]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环境工程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省属高校;环境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63-02

“卓越计划”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简称,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作为日益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环保产业,其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地方高校应以“卓越计划”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进行教学体系及方法的改革和实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一、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由给水排水、化工、生物等专业派生出来,所以环境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涉及行业较广。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2—2006年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分配签约率逐年下降,有些学校甚至低至50%,虽然调查同时显示考研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就业率的下滑趋势仍相当明显[1]。这主要是因为自1999年开始我国扩大了本科生招生规模,使环境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对毕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除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外,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行业与环境工程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经初步调查统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工程专业虽然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但大部分工资待遇比较低,学生更倾向于找其他非专业对口的高薪工作;二是环境工程治理单位多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远郊区,地点偏远,学生更倾向于找上班地点位于市中心的工作;三是环境工程专业从业人员的工资与工作经验有直接的关联,而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缺少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开始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国家增强了环保的执法力度,同时也加大了环保产业的投入,这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政府环保部门、公司和企业以及正在迅速发展的环保产业都需要大量专业的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2]。这些就业单位对环境工程毕业生的知识面、专业应用能力及实践经验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使新时期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基于以上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虽然就业前景发展势头较好,但人才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要以实际工程为依托,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对教学体系及方法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 

为培养符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部分知名部属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对,以借鉴其培养方案中有利的一面,并结合省属高校教学条件,制订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通过选取4所部属知名院校,对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将课程体系分别按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分类,按其占总学分(不含实践学分)的百分比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在所选4所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达35%~50%,这说明各校对专业教育重视度较高。同时,在所选4所学校的培养方案中,都将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必修学分,并且各门课程学分都在4.0以上,充分说明了各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在开设专业必修课程的过程中,各校往往提供多个选项,以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也可以更有侧重的进行学习。各校的公共基础课所占学分比例为33%~47%,充分说明了各校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基础教育是学习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基础。在选修课程中,专业选修课程多集中于应用性质的课程,体现了各校希望通过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范围,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公共选修课虽门类繁多,但主要集中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现了各校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省属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定位于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环境工程人才。以湖北大学为例,在分析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并借鉴部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势的基础上,对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校的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为35%,与4所部属院校相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占38%,相较于4所部属院校较低;公共选修课占5%,低于所选4所部属院校的7%~10%;专业选修课占21%,高于4所部属院校的5%~10%。本校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重视公共基础课,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供了众多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的后期就业深造提供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设置上需进行一定的调整,进一步强调专业基础的重要性,在公选课方面也应适当加大力度,以有利于学生社会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省属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要求 

作为省属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必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进和强化。 1.专业能力培养。作为工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扩展知识和提高知识,这是专业人才就业、个人提高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即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多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专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实验课程,还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好实践场所的同时,积极服务社会企业。 

2.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就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递、环境熏陶,在人的气质、人格层面上内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育大学生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3]。作为工科学生,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这一方面是个人思想方面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的要求。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既要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又要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提供多种讲座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动力,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 

3.心理素质培养。心理素质是人在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等诸种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和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稳定乐观的情绪、较高的创造性、积极进取的精神、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明确的自我意识、优良的智力心理素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等。工科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通常缺乏感情释放的渠道,心理交流比较匮乏,进入社会后寻找工作的阻力以及各方面的压力,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功步入社会,争取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心理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掌握积极应对的方法。在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良好状态的同时,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4.个性特色培养。在原有的环境工程培养模式中,所修课程基本是固定的,学生没有选择性。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个人特色,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多门课程选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既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为学生以后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 

四、结语 

高校人才培养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专业技能、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后期学习能力等,这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过程。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以“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与优化。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强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同时注意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实践动手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建设、概念、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概念简析

环境工程是一项科学技术,主要是对防治环境的污染的研究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环境工程与生态学以及环境卫生学、环境医学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环境工程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学科领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它主要的核心就是治理环境污染源。

一八五四年,周密调查了在英国发生的霍乱疫情,发现成疫的主要原因是一个水井被患者的粪便所污染。因此,对饮用水进行了相应的过滤与消毒,有效的控制了水媒病的发生。所以,卫生工程与公共卫生工程逐步发展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卫生、垃圾处理以及水分析等。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自然环境受到污染以后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的数量只要不超过一定的数量,环境还是可以保持正常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也能维持住平衡,我们把这个污染物量称之为环境容量。环境容量对于环境的质量与环境的本身的条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巨增,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的冲击与破坏,人体的健康与生活深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并且已超过了卫生一词,卫生工程也被改称之环境工程。努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最好途径,目前,最主要的污染就是工业造成的污染,其中一些废气、废水以及废渣中的原材料或副产品都是不能利用的。有效防止环境污染的途径就是在工业的生产管理方面不断的加强,政府方面把相应的经济措施运用起来,使工业革命新技术得到促进。但是,生产与生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所以,环境工程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环境的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二、新时期我国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种种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对城市的污水没有完善的处理,城市生活的污水来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城市径流污水以及工业废水。而城市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重要来源,生活污水多来自于家庭、城市及商业区的卫生公共设施等。这些地方会产生很多的洗涤污水、粪便等污染物,经过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要想使这部分的污水得到相应的处理,就要对城市的污水厂进行建设,污水由污水厂进行处理以后再进行排放。这些水最大的特点就是周期循环。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全国的每个城市都有工业污水的分布,尤其是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更是严重。在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方面也更加严格,由于这些污水中含有很多污染物,对人体具有很大的伤害性,所以,必须经过科学的技术方法对此进行处理。另外,还有一个污水源就是城市径流污水。它们具有季节性,并且具有复杂的成分,主要的造成原因是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产生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地面的垃圾与废物,经过城市的河流所致而成。在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处理污水,然而,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处理污水的实施并不先进,并且,在各个区域建设中也没有一定的平衡性。没有及时处理污水,对污水没有高回收率等。这些问题对于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来讲都是急需解决的。

其次、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填埋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最后、园林绿化建设没跟上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三、笔者多年工作研究经验下的解决对策分析

第一,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原料以及燃料费用大概占产品成本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例如石油、煤、盐以及矿石等这些基础的工业原料都具有多样的化学成分,很多生产厂家只能用到其中的一部分有用的,其它没有用的部分都变成了废物,这不但提高了产品的成本,并且也对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我们国家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利用率,工业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废弃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国家对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对生产过程及消费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识到生产与消费中能做到多次循环,这样还能避免环境的污染。所以,在国际上很多国家把对资源的再次利用作为经济的重要战略,大力提高了资源的再次利用率。所以,我们国家对于资源的再次利用也有了足够的重视,对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利用的意识不断的加强,相当,这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第二,对工艺与设备进行改革,对流程进行全新的开发。在西方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清洁生产的工艺,这不但对工作环境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并且,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对物耗与能耗都有一定的减少,同时,使产品质量以及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第三,物料进行闭路循环,综合利用废物。在工业生产中过程中流失的原料、副产物以及中间体被称为三废,特别是我们国家燃料以及农药行业,主要的原材料只有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的利用率,而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的占到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在生产的过程中不难实现的就是用水闭路循环,我们国家已经研制出了处理三废的技术,并且,还在不断的努力创新,进行技术的改革,使得我国的废物处理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第四,鼓励多元化的社会投资,对环境工程的体制建设不断强化。城市环境工程需要巨额的耗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还需要社会的多元化投资。无论是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还是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以及城市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都要有较为规范的体制进行维持。要想城市环境工程进入良性的运行,就要鼓励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除此之外,还要把环境引导的机制建立起来,并不断加强宣传,对于参与者要进行相应的奖励,把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使社会各界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对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经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出,环境工程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并且需要巨额的投资,在建设环境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工程建设间的关系有个正确的处理方式,积极的采用相应的有效的措施,面对环境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观念方面不断进行转变,在管理方面采用科学的方法,并且不断的加强,运用健全的工作机制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对于在环境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一切问题进行妥当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才能够使大家的生活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也才能真正把环境工程的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小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生态城市[J]. 江西能源. 2012(04)

[2] 孙子健,沈凌.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J]. 海岸工程. 2011(04)

[3] 孙天.浅议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3)

环境工程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环境工程 教学方法

前言: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从99级开始开设环境化学课程,课程的性质由最初的专业选修课(环境工程专业99级到2004级)改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明确了环境化学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由于环境化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32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并获得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进行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就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突出环境化学与其它化学课程的差别,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环境化学教材中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涉及化学知识,但是由于环境化学所研究的环境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的开放体系,变量多、条件较复杂,环境化学并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运用,它与其他化学课程是有差别的,如果把环境化学仍然作为化学来学习,将失去环境化学的特色。因而,在授课时,以环境问题为突破口,以化学知识为基础,将正确认识环境污染与化学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以如何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为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注意充分利用多学科知识来讲好有关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讲授大气环境化学一章时,对于大气污染物种类及其来源、自由基反应等在环境保护概论和物理化学中已学过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对于大气中自由基产生、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转化等基础化学知识要精讲,授课的重点是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转化等基础化学知识来解释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环境问题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二、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选用适合的教材

目前出版的环境化学教材类型很多,主要有高等学校教材、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环境科学基本知识丛书、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等。环境化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主要针对高校群体,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环境化学教材编排体系主要有四种类型:① 以环境化学的研究内涵为主要编排体系,主要有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高教出版社,2006年)和何燧源等主编的《环境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②以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序,对环境化学进行编排,这也是环境化学最为普遍的编排体系。主要代表有刘绮主编的《环境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③ 以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和环境工程化学等环境化学分支来编排,主要代表是王晓蓉编著的《环境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④ 以环境化学所涉及的化学过程为序编排,主要有邓南圣等编著的《环境化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丁、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环境化学课程学习不仅要满足学生日后从事环境工程专业工作的基础知识的需要,还要最重要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戴树桂等主编的《环境化学》教材由于内容全面、更新及时,而且编排更符合于本专业教学目标,所以选用戴树桂等主编的《环境化学》作为教材,同时老师在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主体的反馈都没有体现出来,教法的优越性也未见奇效。互动式教学法由于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教学相长,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能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而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日。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精讲”和“导思”上.“精讲”即教师对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剖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导思”即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提供好的途径,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参加到教学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指学生发挥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行为等。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而且学法是教法的基础 。所以首先,学生自身要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课前要预习的习惯,而不要抱着“老师在课堂上会讲的”这样的想法,而且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讨论中。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换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教师是为课堂的组织者、主导者、学生创造学习过程中的助学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树辉.问题教学法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