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表观遗传学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5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a)-0007-03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及基因表达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这些改变包括DNA的甲基化、多种形式的组蛋白修饰及小分子RNA(microRNA)等。个体间疾病易感性及治疗反应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1]。然而,根据全基因组研究,笔者不得不承认遗传表型的改变不仅仅是核苷酸序列的变化[2-3]。表观遗传学与核苷酸的改变共同调控了基因的表达,因而从另一种角度解释了个体间的差异。
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基因及其表达的遗传性改变不仅仅是指基因突变或基因多样性等DNA序列的变化。已知的三种可调节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主要是:基因组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的调节(如microRNA)。上述机制均涉及外在因素在蛋白质编码序列不变的情况下仍可调节基因转录[4]。表观遗传学调节机制存在个体及组织差异性,并且可以随年龄增长、环境及疾病状态的改变而变化。表观基因组在基因组表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个体间基因表达的不同造成药物不同的反应性,这可能是通过表观遗传学改变进行调节的。因此,目前认为表观遗传学改变可以帮助解释基因突变在药物反应中的作用,继而在临床医学中发挥作用,这一迅速崛起的新学科称为表观遗传药理学。个体间药物的反应性不同,该学科不仅研究表观遗传因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而且旨在开发新的药物靶点[5]。笔者认为表观遗传药理学与遗传药理学将共同在药理学、临床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为止,表观遗传药理学的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肿瘤学领域,例如,研究细胞色素p450在个体间表达的差异。幸运的是,表观遗传学修饰的作用已被应用于解释其他复杂并且多源的现象,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这里,笔者总结了表观遗传修饰在心衰及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最新的研究。
1 表观遗传修饰与心力衰竭
1.1 组蛋白的修饰
庞大的真核生物基因组在高度保守的组蛋白的作用下得到了紧密的压缩。在核小体中,基因组DNA围绕核心组蛋白(核心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组)折叠、压缩,形成了染色体的基本单位。基因组DNA与染色体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助于转录因子向靶基因片段聚集,从而调节转录活性[6]。通过这种机制,核小体利用其核心组蛋白的共价修饰传递表观遗传学信息。这些修饰包括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及SUMO化修饰。核心组蛋白的氨基末端从染色质丝上伸出来,与DNA或其他组蛋白、蛋白质等相互作用。该末端上的赖氨酸、精氨酸残基是组蛋白修饰的主要靶点。多数研究旨在了解赖氨酸乙酰化、甲基化的作用。事实证明,赖氨酸的乙酰化作用主要与染色质亲和力及转录相关,而赖氨酸的甲基化作用取决于何种残基被修饰。
有趣的是,正如Mano所总结的那样,组蛋白乙酰化的调控与心肌肥厚相关。去氧肾上腺素可诱导心肌细胞肥大,这一过程需要乙酰基转移酶介导的组蛋白乙酰化。与此结果相一致的研究是针对Ⅱ类组蛋白去乙酰基酶(HDACs)5、9的研究,其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增强因子2(MEF2)的活性进一步阻碍致肥厚基因(pro-hypertrophic genes)的表达来发挥抗肥厚的作用。与此相反,Ⅰ类HDACs具有相当强的致肥厚作用,其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三磷酸酰胺磷酸酯酶的表达发挥作用。这意味着,HDACs在多水平上控制肌肉细胞的体积。
1.2 DNA甲基化
在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是通过将甲基团转移到核苷酸胞嘧啶环的5''位碳原子上完成的。在哺乳动物体内,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基因的5''-CG-3''序列,也指的是CpG双核苷酸;人体内,大约70%的CpGs发生甲基化。另一方面,未甲基化的CpGs存在于许多基因的5''端调控区域,以CpG岛的形式出现。与其他DNA区域相比,CpG双核苷酸在CpG岛出现的概率较高。人体内CpG岛甲基化的不同是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组成部分。
DNA胞嘧啶甲基化有助于局部转录因子复合物的结合,其与组蛋白修饰共同在局部及整个基因组中影响染色体的结构。因此,DNA甲基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控基因的表达。在这方面,CpG岛超甲基化可以使基因沉默,而低甲基化使基因发生转录。有人认为,甲基化是一种稳定遗传的修饰,但同时它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小鼠野鼠色基因位点,可以受到其上游转座子甲基化状态的影响。从遗传角度来讲,完全相同的亲代其野鼠色基因不同的甲基化状态可使得后代出现不同的毛色[7]。
最近,Kao等[8]的研究结果发现,DNA甲基化在心衰特定的基因转录调控中发挥作用。他们发现促炎症基因TNF-α可下调肌浆网Ca2+-ATPase(SERCA2A)的表达,这是通过增强SERCA2A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完成的。Movassagh等[9]发现,在心肌病及人类心肌组织形成时甲基化的状态是不同的。而且,他们鉴别出三个基因位点(IECAM1、PECAM1、AMOTL2),在不同的心脏样本中,位点甲基化状态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密切相关。
1.3 MicroRNAs
MicroRNAs是短的双链RNA分子,来源于细胞核及细胞质中较大的RNA前体,其可以在基因转录后对基因表达发挥调节作用。miRNAs可以对30%~50%的蛋白质编码基因进行调控,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与mRNA3''端未转录区域的碱基对进行互补结合,继而干扰转录,靶mRNAs可降解或暂时沉默[10]。miRNAs调节蛋白的表达是非常复杂的,多种miRNAs可以作用于同一基因,不同基因也可受到同一种miRNAs的调节。miRNAs的表达具有组织、疾病特异性。近年来,多种病理状态下的miRNA分子标记已被检测出来,如各种类型的肿瘤以及多种心血管疾病[1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s与基本的细胞功能密切相关。目前,miRNAs与心衰的关系已得到明确,在过去的几年中,该领域的报道层出不穷。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种心脏组织特异表达的miRNA家族(miRNA-1/miRNA-133、miRNA-208)。多项研究显示,miRNA在健康、高血压以及不同病因所导致的人、小鼠、大鼠衰竭的心脏中均有表达,Divakaran等[12]发现心脏特异性的miRNA-208不仅可调节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同时可在应激、甲退时调节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的表达。这种miRNA由α-MHC基因的内含子编码。该基因编码α-MHC及一种主要的心肌收缩蛋白,使心脏变大,在应激以及激素信号作用下通过miRNA-208及其作用位点发挥调节作用。再者,定向删除心肌特异性的miRNA,miRNA-1-2,揭示了它们在心脏中的多种功能,包括调节心脏的形态发生、电信号传导及细胞周期的调控。Thum等[13]发现,受损心肌中miRNA标记与胚胎心中miRNA表达的类型极为相似,这说明受损心肌中重启了胚胎基因的表达程序。Thum等[13]另一个发现是miRNA-21可以调控ERK-MAP激酶途径,这种调控在心脏成纤维细胞中尤为明显,心肌细胞中却没有这种表现,这可以影响到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在成纤维细胞中,miRNA-21水平的增高可通过抑制特定基因来激活ERK激酶,经由这种机制,miRNA-21调节了间质纤维化、心肌肥厚。上述研究揭示了在心脏成纤维细胞中,基因调节的另一种方式是在miRNA介导的旁分泌水平上进行的。
miRNA在心脏肥厚反应中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miRNA成为基因调控的主要调节因子。到目前为止,miRNA已被证实不仅可以影响心肌,还可以影响心脏电信号转导及调节血管再生[14]。
2 表观遗传筛选方法
表观基因组学示意图不是固定的,它因细胞类型、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可在生理学、病理学、药物作用情况下发生改变。因此,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工程,表观基因组测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虽然判断基因组序列的表观遗传学状态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描绘整个表观基因组需要对数十个基因组进行测序,覆盖一个有机体在生命不同阶段的所有细胞类型。
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是标测DNA甲基化类型最为准确的方法。基因组DNA与亚硫酸氢钠相作用,导致未甲基化的胞嘧啶脱氨基转变成尿嘧啶,而甲基化的胞嘧啶保持不变。为观察特定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用特异性引物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随后对产物测序。在序列中,甲基化的胞嘧啶被标记为Cs,未甲基化的胞嘧啶为Ts。
近来出现了多个对甲基化进行定位的全基因组研究方法,它们都是以甲基化和未甲基化的CpGs对限制性内切酶的敏感性不同为基本原理的。限制长度的基因组扫描利用两种酶双酶切DNA,一种是频繁切割的甲基化非敏感性限制内切酶,另一种是罕见的甲基化敏感性的酶如Not1,这种酶只有在非甲基化状态时才可以酶切所识别的位点。还有一种完全不同全基因组研究方法是利用DNA芯片技术,它可以一次性标测成千上万的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识别CpG岛,相对于正常的调控过程来说,CpG岛在肿瘤组织中发生甲基化。
亚硫酸盐转化的替代方法是ChIP-seq方法(一种与测序相结合的染色质免疫沉淀方法)。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使得目的蛋白与DNA发生交联,然后对DN段进行基因组测序。这一方法可以帮助识别任何DNA相关蛋白的DNA结合位点。该技术还可以提供组蛋白修饰的信息,如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SUMO化修饰。对ChIP技术进行改进得到的DCS方法,是将ChIP与消减式PCR进行偶联。该方法旨在避免基因组片段与芯片杂交后产生非特异性信号。
以同样的方式可以检测人体病理状态下miRNA的作用,大多数研究是利用高通量的方法分析临床病例中总miRNA的表达情况。高通量技术是以miRNA基因芯片和real-time RCP为代表的。尽管分子间的差别给这些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miRNA芯片最大的优点是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而缺陷是其敏感性较低。
3 药物可以改变表观遗传状态
表观遗传学改变正常及疾病状态下的表型,这可能意味着充分理解和调控表观基因组对于人类常见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表观遗传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来认识环境与基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如何调节这些作用达到改善人类健康的目的。
miRNA派生的反义寡核苷酸是单链RNA分子,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可能是针对致病miRNA新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困难重重,miRNA属于密切相关的家族,且很难合成针对每一种miRNA的反义寡核苷酸。再者,一个单独的miRNA可针对多种基因发挥作用,它们之中可能含有对心肌有益的分子。在这方面,寡核苷酸的化学修饰可能会特异性破坏miRNA与单个mRNA的作用,这可能是疾病治疗良好的备选方案。每一种miRNA可以以不同的强度针对成百上千的基因发挥作用,所以在体内miRNA修饰的最终作用尚不明了。最终,将miRNA拮抗剂应用于临床领域将面临很多困难,这与我们在基因治疗方面所遇到的极为相似,如导入方式、载体、特异性以及毒性等问题[15]。至少在理论上,针对特异性miRNA的方法将来可能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肌肥厚、心衰、血管再生、离子通道病的有效手段,可控制心衰的发展。
另一种方法可能是将靶DNA甲基化。一些影响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化学合成剂已经应用于临床,例如5-氮胞嘧啶、抑制甲基转移酶的氮胞嘧啶可以使DN段脱氨基。其它药物是通过阻碍甲基化酶的活性而发挥抑制甲基化作用。更多信息可参照Gomez等[16]的文章。除了要开发可以调节DNA甲基化的药物外,还需要设计可以影响组蛋白修饰的药物。
在抗肿瘤药物的发展过程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可以通过逆转与肿瘤相关的异常表观遗传改变,继而发挥作用。已有证据表明,在心肌肥厚时,HDAC抑制剂可修复基因表达程序。Gallo等证明体外试验中,曲古霉素A、丁酸钠可延缓心脏肥厚。
4 表观遗传学和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因素如毒素、饮食可以影响DNA甲基化和染色质修饰,并且可遗传给下一代。雌激素、抗雄激素类物质可改变DNA甲基化状态降低男性的生育能力,这也是可遗传的。该假说认为,环境因素可以改变表观遗传学标记和基因表达形式,这可能在人类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疾病大多受到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环境可诱导表观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将基因和环境因素联系起来[17]。
年龄在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见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增高,这与在人的一生中表观遗传学改变不断累积有关。有研究发现,相对于年轻者而言,年长的同卵双胞胎体内总DNA甲基化及组蛋白H3K9乙酰化的水平较高,但该研究没有检测同一个体中表观遗传学改变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5 结论
表观遗传学为研究个体在临床疗效、药物反应及毒性间的差异,以及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等方面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人类表观基因组工程的开展,表观遗传学机制得到不断完善,这有助于更为充分地了解人类疾病和表观遗传药物的一系列分子靶点。表观遗传药理学已被应用于肿瘤学领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不断增多,尤其是在miRNA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Mishra等[18]清楚地描述了心血管疾病微观RNA组学的最新进展,以及miRNA作为一种潜在治疗靶点或药物制剂的前景。
表观基因组学在健康或疾病状态下表现型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意味着充分认识和合理调控表观基因对于人类常见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De Boer RA,Van der Harst P,van Veldhuisen DJ,et al. Pharmacogenetics in heart failure:promises and challenges [J].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9,10(11):1713-1725.
[2] Codd V,Mangino M,Van der Harst P,et al. Common variants near TERC are associated with mean telomere length [J]. Nat Genet,2010,42(3):197-199.
[3] Newton Cheh C,Johnson T,Gateva V,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eight loci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J]. Nat Genet,2009,41(6):666-676.
[4] Margulies KB,Bednarik DP,Dries DL,et al. Genomics,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and heart failure [J]. J Am Coll Cardiol,2009,53(19):1752-1759.
[5] Peedicadyl J. Pharmacoepigenetics and pharmacoepigenomics [J]. Pharmacogenomics,2008,9(12):1785-1786.
[6] Mano H. Epigenetic abnormalities in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heart failure [J]. Environ Health Prev Med,2008,13(2):25-29.
[7] Ball MP,Li JB,Gao Y,et al. Targeted and genomescale strategies reveal gene-body methylation signatures in human cells[J]. Nat Biotechnol,2009,27(5):361-368.
[8] Kao YH,Chen YC,Cheng CC,et al.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decreases 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 expressions via the promoter methylation in cardiomyocytes [J]. Crit Care Med,2010,38(1):217-222.
[9] Movassagh M,Choy MK,Goddard M,et al. Differential DNA methylation correlates with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angiogenic factors in human heart failure [J]. Plos One,2010,5:8564.
[10] Schroen B,Heymans S. MicroRNAs and beyond:the heart reveals its treasures [J]. Hypertension,2009,54(6):1189-1194.
[11] Silvestri P,Di Russo C,Rigattieri S,et al. MicroRNAs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towards a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pathogenesis,new diagnostic tool and new therapeautic target [J]. Recent Pat Cardiovasc Durg Discov,2009,4(2):109-118.
[12] Divakaran V,Mann DL. The emerging role of microRNAs in cardiac remodeling and heart failure [J]. Circ Res,2008,103(6):1072-1083.
[13] Thum T,Cross C,Fiedler J,et al. MicroRNA-21 contributes to myocardial disease by stimulating MAP kinase signalling in fibroblasts [J]. Nature,2008,456(7224):980-984.
[14] Zorio E,Medina P,Rueda J,et al.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microRNAs in cardic diseases:from biological signaling to therapeatic targets [J]. Cardiovasc Hematol Agents Med Chem,2009,7(1):82-90.
[15] Puceat M. Pharmacological approaches to regenerative strate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J]. Curr Opin Pharmacol,2008,8(8):189-192.
[16] Gomez A,Ingelman SM. Pharmacoepigenetics:its role in 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rug response [J]. Clin Pharmacol Ther,2009,85(4):226-230.
[17] Turan N,Katar S,Coutifaris C,et al. Explaining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phenotype:is epigenetics up to the challenges? [J]. Epigenetics,2010,5(1):16-19.
Paris Diderot-Paris 7, France
The Epigenetics of
Autoimmune Disease
2009, 449pp.
Hardcover
ISBN: 9780470758618
Wiley-Blackwell
Moncef Zouali编
通过对几种多细胞动物的基因组研究,人们发现个体所有细胞里的DNA序列顺序实际上没有区别。这一结果意味着基因信息本身不能完全调控细胞分化或器官发育时不同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类似的研究也揭示了调控基因转录的一种复杂而重要的机制,它通过染色体进行表观遗传修饰影响其构型,从而达到调控转录的作用。免疫系统的表观遗传调控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目前的研究已证实表观遗传修饰在免疫系统的一些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包括一些免疫细胞的发育、先天性以及获得性免疫反应的产生等。由于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往往能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一些合适的潜在靶点,因此基于免疫系统的表观遗传调控可以发展出新的疾病治疗方式。
人类自身免疫疾病影响着世界上5-10%的人群,它们能产生于任何器官并威胁病人生命。自身免疫疾病的成因目前尚不明确,目前的治疗缺乏针对性而且有副作用。本书基于自身免疫的前沿研究,为我们对自身免疫全新领域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它揭示了研究进展迅速的表观遗传机制如何参与正常免疫和自身免疫耐受的调控。包括参与免疫耐受的转录因子介绍、激活免疫系统的外界压力以及自身免疫的表观遗传修饰。本书还阐述了对自身免疫疾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如何使得对免疫调控这一全新的方面进行操控成为可能。最后,本书介绍了自身免疫疾病预防与治疗方面基于表观遗传学研究成果的一些新进展。
本书编者Moncef Zouali是法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教授、知名的免疫学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之下,法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更是成为自身免疫疾病研究的学术重地,尤其在自身免疫疾病与表观遗传方面,这一机构更是做出了多项重要成果,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对于研究人员,本书既能从本书系统的介绍中全面了解这一领域,也能从中获得研究的灵感与启发。
蔡荣,硕士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
1.1 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复制以后,在DNA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S-腺苷甲硫氨酸分子上的甲基转移到DNA分子中胞嘧啶残基的第5位碳原子上,随着甲基向DNA分子的引入,改变了DNA分子的构象,直接或通过序列特异性甲基化蛋白、甲基化结合蛋白间接影响转录因子与基因调控区的结合。目前发现的DNA甲基化酶有两种:一种是维持甲基转移酶;另一种是重新甲基转移酶。
1.2 组蛋白乙酰化 染色质的基本单位为核小体,核小体是由组蛋白八聚体和DNA缠绕而成。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另一主要方式,它属于一种可逆的动态过程。
1.3 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的关系 由于组蛋白去乙酰化和DNA甲基化一样,可以导致基因沉默,学者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串扰现象。
2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恶性肿瘤耐药
2.1 基因下调导致耐药 在恶性肿瘤中有一些抑癌基因和凋亡信号通路的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机制下调,并与化疗耐药有关。其中研究比较确切的一个基因是hMLH1,它编码DNA错配修复酶。此外,由于表观遗传学修饰造成下调的基因,均可导致恶性肿瘤耐药。
2.2 基因上调导致耐药 在恶性肿瘤中,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改变也可导致一些基因的上调,包括与细胞增殖和存活相关的基因。上调基因FANCF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的蛋白质,与肿瘤的易感性相关。2003年,Taniguchi等证实在卵巢恶性肿瘤获得耐药的过程中,FANCF基因发生DNA去甲基化和重新表达。另一个上调基因Synuclein-γ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同样,由表观遗传学修饰导致的MDR-1基因的上调也参与卵巢恶性肿瘤耐药的形成。
3 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3.1 DNA甲基化抑制剂 目前了解最深入的甲基化抑制剂是5-氮杂脱氧胞苷(5-aza-dc)。较5-氮杂胞苷(5-aza-C)相比,5-aza-dc首先插入DNA,细胞毒性比较低,并且能够逆转组蛋白八聚体中H3的第9位赖氨酸的甲基化。有关5-aza-dc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能够恢复一些沉默基因的表达,并且可以恢复对顺柏的敏感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hMLH1基因。有关地西他滨(DAC)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结果显示:DAC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耐药性复发性恶性肿瘤的药物。 转贴于
3.2 HDAC抑制剂 由于组蛋白去乙酰化是基因沉默的另一机制,使用HDAC抑制剂(HDACI)是使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基因重新表达的又一策略。根据化学结构,可将HDACI分为短链脂肪酸类、氯肟酸类、环形肽类、苯酸胺类等4类。丁酸苯酯(PB)和丙戊酸(VPA)属短链脂肪酸类。PB是临床前研究最深入的一种HDACI,在包括卵巢恶性肿瘤在内的实体肿瘤(21例)Ⅰ期临床试验中有3例患者分别有4~7个月的肿瘤无进展期,其不良反应是短期记忆缺失、意识障碍、眩晕、呕吐。因此,其临床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确定。在VPA的临床试验中,Kuendgen等在对不同类型血液系统肿瘤中使用VPA进行了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患者有效率差异甚远。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是氯肟酸类中研究较深入的一种HDACI。其研究表明,体内使用安全剂量SAHA时,可有效抑制生物靶点,发挥抗肿瘤活性。大量体外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使用DNA甲基化抑制剂和HDACI会起到更明显的协同作用。
3.3 逆转耐药的治疗 Balch等使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dc或zebularine处理卵巢恶性肿瘤顺柏耐药细胞后给予顺柏治疗,发现此细胞对顺柏的敏感性分别增加5、16倍。在临床试验中,Oki等将DAC和伊马替尼(imatinib)联合使用治疗白血病耐药患者,结果说明,应用表观遗传学机制治疗恶性肿瘤确实可以对化疗药物起到增敏作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其疗效与体内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呈正比。Kuendgen和Pilatrino等对HDACI和化疗药物的给药顺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VPA达到一定血清浓度时加用全反式维甲酸可增加复发性髓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缓解率,这可能与VPA引起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增加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
4 展望
总的来说,应用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治疗肿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传统化疗药物联合来逆转耐药,将给攻克恶性肿瘤等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川芎嗪 小细胞肺癌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恶性肿瘤的生长及转移依赖于肿瘤组织中新血管生成, 抑制血管生成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1]。肿瘤细胞能够分泌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高效、高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2]。川芎是著名的活血、化瘀、抗肿瘤中药。已知川芎嗪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其机制与其促进免疫功能有关[3]。川芎素(阿魏酸钠)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其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4]。本试验观察川芎嗪对小鼠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肿瘤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可能存在的其它作用及其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盐酸川芎嗪注射液(TMP,4 mg/2 mL/支,北京市第4制药厂),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PTM, 50 mg/5 mL/支,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 VEGF抗体和Ⅷ因子抗体(Santa Cruze 产品),SABC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1.2 动物分组与造模[5] 取40只18~20 g的C57BL小鼠(购自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川芎嗪1、2组、鱼精蛋白组(阳性对照)、生理盐水组(NS)。
取接种小细胞肺癌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库)14 d的C57BL荷瘤小鼠脱颈椎处死,无菌条件下取瘤组织加生理盐水研磨成匀浆,调细胞浓度后,每只正常C57BL小鼠右臀部皮下接种1×107个小细胞肺癌细胞。
1.3 实验方法
川芎嗪组剂量分别为100、200 mg/kg , 生理盐水组每只0.2 mL,接种后第2天开始用药, 每天1次, 腹腔注射连续21 d;鱼精蛋白组60 mg/kg,接种后第2天皮下注射1次,第3天起每12小时1次,连续20 d。第22天脱颈椎处死各组小鼠进行检测。
1.4 一般检测
接种前和接种后每3天称量1次体重,按体重变化调整给药剂量。接种后每3天用游标卡尺测量1次荷瘤小鼠肿瘤的最长径(a)和最小径(b),按V =0.5ab2计算肿瘤体积,第22天 处死小鼠,取接种部位肿瘤称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肿瘤生长抑制率(%)=(生理盐水组平均瘤重-治疗组平均瘤重)/生理盐水组平均瘤重×100%〕。
1.5 免疫组化染色
取肿瘤组织,固定、脱水、包埋,4 μm连续切片,VEGF抗体或Ⅷ因子抗体为Ⅰ抗,阴性对照用PBS代替Ⅰ抗,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6 VEGF 表达的定量分析
选取阳性细胞密集区域,在400×显微镜下选取20个阳性细胞,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平均吸光度(A值),以此代表阳性细胞胞质单位面积内VEGF 相对含量。
1.7 肿瘤微血管密度分级(MVD)
依据Weidner[1]标准对着染的血管进行密度分级。高血管密度区多位于肿瘤边缘。在200倍镜每0.74 mm2的视野下,以与周围肿瘤细胞和结缔组织成分明显区别的棕黄色内皮细胞或细胞丛作为一个微血管,记录5个视野内的微血管数,取其平均值。
1.8 Western Blot
参照文献[6],取肿瘤组织,溶于Laemmlis溶解缓冲液中(1% Triton X-100,1 mmol/L PMSF,21 mg/L aorotinin,0.5 mg/L leupeptin,1% SDS),离心后将上清液移于另一试管中。Lowry法检测溶解液中蛋白含量。加入2×SDS加样缓冲液(125 mmol/L Tris-HCl,20%甘油,0.01%溴酚蓝,4% SDS,200 mmol/L DTT),置沸水浴中加热5 min,按每孔30 μg蛋白量加样进行SDS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在转移缓冲液(25 mmol/L Tris,192 mmol/L 甘氨酸,20%甲醇) 中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然后将膜浸没于含5%脱脂奶粉的TBST液中封闭。Ⅰ抗、Ⅱ抗分别与膜孵育,显影,NIH image1159计算机软件分析条带。
1.9 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值两两比较用SHK法,以上结果均由统计软件包(SPSS10.0) 完成。
2 结
果
2.1 川芎嗪对各组肿瘤生长体积的影响
川芎嗪各剂量组、鱼精蛋白组肿瘤体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均P
2.2 川芎嗪对肿瘤重量及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川芎嗪各个剂量组、鱼精蛋白组小鼠接种部位的肿瘤重量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均P
2.3 川芎嗪对肿瘤细胞VEGF 表达及肿瘤血管生长的影响
图像分析显示:VEGF 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内,阳性染色的肿瘤细胞多位于浸润边缘。血管内皮细胞呈弱阳性染色。川芎嗪各剂量组VEGF表达都呈现出弱阳性,各组A 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见表2。实验结果显示:川芎嗪对C57BL 小鼠小细胞肺癌细胞表达VEGF 有抑制作用。图像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切片中,微血管密集区多位于肿瘤细胞浸润的前缘部位。不同剂量的川芎嗪组肿瘤血管密度分级MVD 值低于生理盐水组(均P< 0.05),见表2。实验结果显示:川芎嗪对C57BL 小鼠小细胞肺癌实体瘤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表2 川芎嗪对肿瘤血管生长的影响注:*P< 0.05,**P< 0.01 vs NS2.4 Western Blot
3 讨
论
VEGF 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基膜降解、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构建的调控作用较强,且特异性高[7]。研究证明,VEGF是肿瘤血管形成的关键性介质[8]。无论是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在许多动物和人的恶性肿瘤中都有VEGF 的高表达;抑制VEGF 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9]。本研究结果显示,小细胞肺癌细胞可表达VEGF,并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这与同类研究报道一致。
不少研究发现,肿瘤侵袭转移等恶性潜能随着肿瘤微血管密度(MVD) 的增加而明显增加[10]。因此,MVD 被认为是预测肿瘤转移、复发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11]。本试验结果再次显示了,MVD 升高与肿瘤生长、转移加快的一致性,并且与VEGF表达的升高也有正性相关性。
中医活血化瘀法及其方药治疗肿瘤有悠久的历史和确切的疗效。对其机制的探讨,既往是从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增强免疫等方面进行。川芎为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本试验再次证明了其主要成分川芎嗪有抗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试验结果还显示川芎嗪抗肿瘤机制与抑制VEGF 表达,降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这与既往报道川芎嗪增强机体免疫[3]149-152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94-96而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不同。
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成果丰硕,但尚未见到有关抑制VEGF 表达及抗实体瘤血管生长的报道。这一试验结果突破了既往关于活血化瘀中药促进缺血坏死组织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镇痛、镇静、抗炎,抗增生等认识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活血化瘀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尤其是活血化瘀中药促进侧枝循环与抑制新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与条件,是否因为具体药物而有别,一味中药是否对于不同病理状态可表现出不同的作用等,都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许多中医诊断为“瘀血”的病症如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血管损害、动脉粥样硬化等,都有病理性的新血管增生。中医均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 其异病同治的共同机制是否与抑制VEGF 有关,研究这一问题能从一个角度揭示传统中医治法与方药的作用实质。
参考文献
[1] Weidner N, Semple J P, Welch WR,et al . Tumor angiogenesis andmetastasis correlation in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J]. N Engl J Med,1991,324 (1):1-8.
[2] Cross MJ, Claesson-Welsh L. FGF and VEGF function in angiogenesis : Signalling pathways, biological response and therapeuticinhibtion[J]. Ti PS,2001,22 (4) :201-204.
[3] 刘锦蓉. 川芎嗪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其机理[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93,7 (2) :149-152.
[4] 刘宝瑞,徐修礼,刘文超,等.4种中药制剂对人肺癌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2,18 (1) :94-96.
[5] 程晓东,郭峰,刘嘉湘,等 . 中药扶正方对小鼠Lewis 肺癌的疗效及其免疫学机理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7 (2) :88-90.
[6] Chan WY, Cheng RS, Yew DT. Postnatal change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expression in the retinae of normaland hypertensive rats[J]. Life Science, 2000,66 (17):1615-1625.
[7] 赵利枝,杨日芳,汪海. 内皮细胞与血管形成[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2,18 (4) :361-364.
[8] Zhu Z, Witte L. Inhibition of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by targeting tumor-associated angiogenesis with antagonists to the recep2tors of vascular endosthelial growth factor[J]. Invest New Drugs,1999,17 (3):195-212.
[9] Melnyk O,Shuman MA,Kim KJ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2tor promotes tumor dissemination by a mechanism distict from itseffect on primary tumor growth[J]. Cancer Res, 1996,56 (4):921-924.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胎儿期不良环境因素的暴露会影响进化中胎儿肺组织的结构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这也使得表观遗传学成为理解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发展起源的基石。但导致这些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是某些独立因素引起的,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今尚不明确。吸烟环境暴露、空气污染、饮食结构改变等对哮喘患者、孕妇和胎儿均会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在孕期和婴幼儿期采取可能的保护性干预措施,即一级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现就近年来有关预防过敏性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简介如下。
1孕期饮食结构
现代饮食结构的改变为我们提供丰富食物的同时,也带来非常多的不利因素。饮食经过更多的加工处理(含有添加剂和激素等),人造食品,蔬菜、水果、鱼虾类海产品不够新鲜,多不饱和脂肪酸、水溶性纤维、抗氧化剂和其他的维生素含量的降低等,这些改变增加了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饮食中的某些营养物质对过敏性疾病有预防作用:叶酸已被证实用于预防神经管缺陷,但近年来叶酸在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基于叶酸可以为DNA提供甲基进一步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血清中较高的叶酸水平与过敏性疾病和喘息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较低有关。但Whitrow等研究表明孕晚期补充叶酸增加了5岁半时儿童哮喘的发生风险。孕期叶酸的补充量及其对预防过敏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吸烟环境和污染环境暴露
研究表明外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已有证据表明吸烟环境的暴露对哮喘儿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触发因素,暴露于烟草烟雾环境与哮喘儿童气道高反应有关,并且吸烟环境的暴露可以加重哮喘症状、使哮喘控制不良、降低患者的肺功能等,同时也增加了疾病相关的缺勤和医疗资源的利用。事实上吸烟环境每年可能会导致多达100万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减少儿童吸烟环境暴露对哮喘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孕期暴露于吸烟环境和污染环境所产生的氧化应激作用能通过改变NF-κB或组蛋白修正和致炎因子对染色质重塑有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效应,炎症因子诱导基因能够影响胎盘功能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孕期吸入汽车尾气所产生的氧化应激作用也能够产生表观遗传学影响,Perera 等最近报道了孕期暴露于高水平汽车尾气与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3的甲基化和儿童哮喘症状的发展有关。因此在孕期避免吸烟、被动吸烟,避免过多的污染环境暴露能够降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3孕期微生物暴露
目前细菌感染对表观遗传学的影响始于胎儿期这一观点越来越清晰。已有研究表明在人类暴露于农村含较高微生物水平的环境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有预防作用。新的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不致病的微生物菌株(鲁氏不动菌属)有诱导表观遗传学的效应,有助于预防妊娠动物及其后生哮喘。这种作用与通过增加IFN-γ启动子H4乙酰化介导的IFN表达增强有关。人类的研究也表明胎儿期微生物的暴露能预防过敏性疾病与增强新生儿Treg的相关功能、FoxP3表达以及相关的FoxP3基因的表观遗传学效应有关。
4持续吸入有机污染物对表观遗传学的影响
近来研究表明许多污染物与表观遗传学有关,包括周围环境中低剂量污染物的暴露对全球DNA甲基化模式的影响。因此在生命早期避免持续吸入有机污染物,对于预防过敏性疾病有重要意义,但这一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出生后的喂养方式
既往许多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但也有研究认为呼吸道感染是喘息性疾病的主要触发因素,母乳喂养对早期喘息性疾病的影响反应在预防呼吸道感染上,而不是真正的降低哮喘的发生风险。
6其他可能影响早期基因表达和疾病发生风险的因素
研究发现孕产妇哮喘和过敏状态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和新生儿产生Th1 IFN-γ有更重要的作用。
其他宫内环境的变化对胎盘基因表达和潜在的改变后代的表型有直接的影响。子癫前期、皮质类固醇的使用、压力与基因表达的遗传学改变、胎盘免疫功能、生长迟缓和先天性缺陷有关。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在新生儿早期感应固有炎症基因(包括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过敏性疾病的后续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