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粮食 安全体系 问题研究

1 河南在国家粮食战略中的地位

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不足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能否做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养”得起中国人。当前,一场规模空前的粮食危机席卷全球许多国家,影响严重而深远。目前全球共有37个国家面临粮荒,有8亿人口陷于饥馑状态。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第一生产大省,河南一个省的产量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河南省粮食总产2006年~2008年连续三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1]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1/3以上。2008年夏粮产量首次突破600亿斤,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4,河南用占全国6%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对全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09年在面临50年不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河南大灾之年夺取了粮食生产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078亿斤,取得连续十年位居全国首位、连续四年突破千亿斤的骄人成绩。在金融危机冲击之年为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但是近几年自然灾害现象发生越来越频繁,干旱、洪涝、虫灾、台风等都造成了粮食产量的大幅下降。必须顺应大势,抓住机遇,挖掘资源,整合功能,强力打造稳固的粮食安全屏障,以应对巨浪的大冲击。建立粮食安全体系势在必行,这既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的目标。

2 建立粮食安全生产体系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2.1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主要安全隐患和问题有:

2.1.1 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2.1.2 种植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2.1.3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减弱。

2.1.4 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2.1.5 缺乏长期稳定的农民科技投入。

2.1.6 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不完善。

2.2 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不足。

2.2.1 是粮食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

2.2.2 是粮食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2.2.3 是粮食应急物资储备不充足。

2.2.4 是粮食应急供应网络不健全。

2.2.5 是粮食应急法制建设相对滞后;6 是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3 建立与完善粮食安全体系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粮食自给率95%以上的原则不动摇,坚持最严格土地保护制度不动摇,坚持促进种粮农民持续增收目标不动摇,坚持保障居民基本消费承受不动摇,当前要重点完善三大体系建设。

3.1 进一步完善强有力的粮食生产政策保护体系

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销费大国,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发展中大国,稳定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强有力的粮食生产政策保护体系是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提升的前提。

一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依法健全和完善用地管理办法,严守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并分解细划到省、市、县。在不改变耕地性质和用途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多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科学划定若干个区域性粮食生产核心区。根据综合自然条件、市场区位、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在东北、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划定若干个粮食生产核心区,制定特殊扶持政策,明确核心区权利和义务。

三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实践表明。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是促进粮食增产的关键措施。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粮食科研公益性领域的投入,扶持粮食科技攻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运用,重点实施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实行良种补贴与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紧密挂钩,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季茬实施不同的科技示范项目,带动和引导发展现代粮食生产,促进增产增收。稳定和壮大粮食科技推广队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四是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力度。制定并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修建和补贴办法,明确农田水利等建设责任主体,减免或降低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地方配套比例。

五是改进和完善强农政策。改进和完善各种强农惠农政策,要在增量上做文章,提高补贴质量,放大补贴效应。在现行普惠制按计税田亩补贴的基础上,通过增量把粮食直接补贴与农民实际种粮面积和提供粮食商品量直接挂钩,重点向种粮大户倾斜,既可以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又可为国家掌握充裕的粮源。改进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实施办法。

3.2 进一步完善流通顺畅、保障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储备充足、调控有力、流通顺畅、运转高效是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是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科学确定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发挥“蓄水池”作用,完善吞吐调节机制,科学调节供求总量和结构。

二是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中央和地方粮食企业整合步伐,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大粮南,支持多元主障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

三是加快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步伐。重点扶持区域性骨干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拓展粮食批发市场现货、期货交易范围和形式,增强粮食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联动性,尽快形成我国自己的粮食期货价格指数。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粮食核心产区仓储设施和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的财政支持。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一、完善粮食收购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的“收入安全”与“粮食安全”互相制约,没有农民的“收入安全”就不可能达到“粮食安全”。现在很多农民种粮没有什么积极性,关键在种粮的效益不高。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三次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但是大部分散户农民甚至连自己的补贴是怎样算出来的都不知道,很多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粮农种粮积极性下降,导致技术推广不畅,种粮效益难以提高,所以有关部门还要在制定政策的基础上,扎实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保证粮食补贴落实到每个农民手中。

有的人认为:按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的数量对农民进行补贴,更有利于调动那些真正种植粮食的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国家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有人认为:改成了按交粮量来发放补贴,腐败的空间会猛增,有粮的农民可能一斤粮都交不上去,反倒是那些有关系的粮贩子与有关部门官员,勾结起来狼狈为奸大食其利。农民可能连现在仅有的一点粮食补贴都拿不到,种粮意愿必然更加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得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与农民签订能体现保护农民利益的收购订单。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粮农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搞好粮食收购的前提。

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实施及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坑害农民利益的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民多种粮多收入,从而真正得到政策补贴的实惠。

二是如何稳定农资价格,使大多数农民得益。

稳定农资价格,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完善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调控机制。

第二方面:强化农资成本监审工作,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第三方面:完善并落实农业生产用电、用油的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种粮成本。

第四方面: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农资经营中的牟取暴利及价格欺诈行为,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储备粮是政策性的计划管理物资,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储备粮在国家需要时,必须要从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确保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不发生任何问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国家拥有充足储备量

丁声俊说:按照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我国粮食储备数量应该在8500万吨~9000万吨之间,而我国粮食储备数量的安全警戒线应高于国际粮农组织确定的17%~18%的标准线,以相当于全年粮食总消费量的25%~30%为宜。我国粮食年总消费量大体为5亿吨,按此标准计算,国家粮食储备量应保持在1.25亿吨~1.5亿吨。国务院总理在今年两会时指出,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在1.5亿~2亿吨之间。我国经受住了今年汶川大地震和南方雪灾等多次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就是充足的粮食储备在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2.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储粮损耗和污染,延缓粮食的陈化速度,保证储备粮的品质。

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不仅可以使国家储备粮在储藏过程中的数量损失和质量安全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而且能在国内外粮食市场较为顺利地实现轮换更新和保值增值。

加大绿色储粮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建立真正的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实施粮食标准化生产,切实从源头上确保国家储备粮收购的原粮质量安全。

第二方面: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限制使用各种杀虫剂。

第三方面:确保粮仓及配套机械设备和材料不污染粮食

第四方面:重视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和有毒有害生物的检测技术,特别是快速检测技术。

三、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开发无形粮田

据统计:全国60%的粮食储存在农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农户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相对于粮食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村粮食的储藏技术落后,农户储粮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每年仅农户储粮损失达1500万吨至万吨,造成经济损失180亿至240亿元。因此,做好农户储粮工作,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相当于开发了无形粮田,增加了粮食产量,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

四、加强市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拓宽轮换粮源市场,增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手段,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储备体系宏观调控载体作用,保证市场供给,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五、阻断粮食能源化道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

以玉米为例:最近几年,为了提升其附加值,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植,一时间号称东北万吨级乙醇生产企业达百家之多。这加速了玉米等粮食的工业性消耗,刺激了玉米价格的飙升,不仅如此,现在的玉米加工产品已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目前由玉米生产的产品已有200多种,这些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因此,可以说玉米价格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在商品市场上造成“蝴蝶效应”。由于能源紧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但应把重点放在发展以木薯、甘薯、甜高粱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术,以及以小桐子、黄连木、油桐、棉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并积极发展以纤维素等物质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而尽快阻断粮食能源化之路。可以说这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有效对策手段。

六、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卫生安全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视,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三绿工程”、“放心粮油工程”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保障粮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施,逐步构建了“从土地到餐桌”的技术、质量、认证全过程质量监督标准体系,使得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声誉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新技术和化学品的广泛使用,粮油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粮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建康,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粮油食品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不仅要在粮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全面、严格、高质量地实施haccp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在储藏、运输及经营过程也要注意存在的或潜在的危害因素。

2.坚决打击不法生产和销售食品的黑窝点和商贩,进一步开展“放心粮油工程”。

3.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大力培养食品安全领域专门人才以适应科技的进步和检验技术的发展。

4.提高粮油食品安全科技水平,优先研究可靠、快速、精确的粮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并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控制技术。

5.大力加强粮油食品生产企业iso9001、iso9002、is014000、haccp体系和gmp、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

6.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2012年8月12日早晨,细雨阵阵,北京798艺术区的偏锋新艺术空间,聚集了农民、NGO代表、政策研究者、艺术家、学者、记者等不同背景的人士,他们要在这里进行一次民间“圆桌对话”,主题是“粮食安全”。

“到目前为止,全球有六分之一的人,也就是近十亿人尚未解决温饱,联合国千年目标的第一位就是令全球的饥饿人口减半,到现在还没有完成。为什么经济发展得这么快,饥饿人口仍然存在?而大多数挨饿的人正是负责生产粮食的农民。”这是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驻中国代表Percy W.Misik的开场白。

现场,国内16位艺术家展示了以“粮食安全”主题的艺术作品,试图回应这一问题。

艺术家李枪建造了一个云南佤族的粮仓。“它象征着希望,人类需要一个粮仓。”他是从公益组织乐施会在贵州省织金县桥上村的项目上找到的灵感。

去年,李枪在桥上村遇到了40岁的农民刘琴。刘琴告诉他,近年来地里收成不好,暴雨总是来得比以往早,玉米没来得及成熟就被打坏了。丈夫生病,4个儿子都在上学,刘琴成了家里务农的顶梁柱。村里不少农户家,主要劳动力也是妇女。

今年,桥上村通过乐施会引进了比普通玉米早一个月成熟的早熟玉米品种。如此,尽管雨季提前,刘琴家也有了比较好的收成,而且因进入市场较早,她家的玉米比普通玉米的售价更高。

“农民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乐施会政策倡导总监孙学兵在对话现场说,在发展中国家,5亿个小农场养活了全世界20亿人口;其中,中国1.93亿的小农场养活了5.8亿人口。另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2011年的报告,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功地降低了贫困和饥饿人数。

尽管成就斐然,但中国仅有世界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资源,却要养活世界上近20%的人口,压力巨大。

2012年,随着全球粮食价格危机再次上演,谷物价格的上升也将使肉类价格随之上涨,其他国家也面临着生产资源日益紧缺的问题。

“2011年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0亿,到2050年全世界的人口将达到90亿。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为了满足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的需求,粮食产量将显著增加达到70%。这意味着需要将近十亿吨的稻谷类产品和将近两亿吨的肉类产品。”Percy W.Misik说,“高速增长的世界人口令全球不得不紧张地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除了“总量”,还要“买得起”、“买得到”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内蒙古的艺术家箫昱参与了这次对话。虽然“粮食安全”在艺术圈是个冷门话题,但他觉得离自己并不远。

箫昱还记得十一二岁时家里粮食不足的光景,父母为了养活家里5口人,只能去农村买红薯代替。连续吃了20天红薯后,箫昱和兄弟姐妹每晚趴在床边吐酸水。

“不是没钱买,而是买不到粮食。”尽管早已远离饥饿,童年的记忆令箫昱意识到“粮食安全与生命形态相关”。“缺粮的年代里,我姑姑的工资就是三袋小米,在这个意义上,粮食替代了货币。”箫昱说。

5年前,箫昱开始创作一系列与粮食安全相关的艺术作品。“在今天,粮食安全其实是资源被重新分配的问题,也就是怎么分配、怎么获取、怎么占有。”

“还有一点相当关键,就是:日粮的构成,日粮的营养充分不充分,量够不够。”孙学兵研究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最近发表的讲话,认为关于粮食安全的说法简单而言就是两个字,一个是量,一个是质。

“日粮”的说法,引起了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狮山村村支书黄冈的注意。与城市里的饮食习惯不同,黄冈所在的地区,饮食习惯是一天两餐,早晨九十点吃早饭,下午三四点吃午饭。

黄冈说,两餐制有历史的原因,贵州以前比较贫穷,少吃一顿能节省些粮食,同时也有现实原因,贵州农村的学生读书大约是从上午10点后开始,到下午3点半放学,多数家庭为了配合孩子的上学时间,也遵循了这种两餐的习惯。

黄冈对贵州农村吃饭问题的描述让对话现场许多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很感慨。“粮食安全意味着所有的人每天都有能力摄取到足够的安全的有营养的粮食,可以有活力并健康地生活。”Percy W.Misik为粮食安全下了定义。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张照新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粮食安全内涵的专题研究。在他看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与国际上有所区别。

张照新说,目前国内的粮食安全政策更多强调的是总量,即供应上的安全,而实际上应该强调三方面:第一是有,第二是“买得超”,第三是“买得到”。“希望可以通过讨论,共同发声,帮助我们的国家逐渐完善粮食安全政策,从原来较多重视总量,过渡到‘既有量、又有类’的政策。”

未来谁种地

黄冈的故乡绥阳县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杂交之乡,传统的农耕条件算是比较好的。

狮山村有村民6500多人,4700多亩土地,人均0.7亩,粮食产出自给自足理论上能够实现。然而,眼下粮食能否保收却成了横亘在狮山村村民面前的难题。黄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全村在外打工的青壮年超过2200人,留在村里的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这就对农业生产提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劳动力极度缺失。这也是如今许多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对粮食发展起根本作用的是价格

《小康》:你曾引证古代“贵粟”粮策,能展开谈谈粮食价格如何起作用吗?

丁声俊: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调节多种利益关系的强大杠杆。我主张“贵粟”,就是实行适度的高粮价政策。高粮价让农民增收,要让农民得到好处。

目前粮价上涨具有温和性、结构性、合理性、可控性的特点。长期以来,粮价一直低迷,农民兄弟收入一直低下去,生活一直苦下去,农业粮食发展就有萎缩危险。

现在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城市居民应该理解农民种粮不容易。针对城市低保人员、低收入者、大学生这部分人群,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粮食作为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给低保人民以补贴。不应该因为这小部分人群,让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种粮无利,让整个农业粮食都发展不起来。

目前粮价上涨的幅度远远低于城市人收入上涨的幅度。近年来实施的托市收购政策,就是为了把粮食价格“托”起来,为了在粮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给农民一个种粮的积极信号和信心保证。

今年的托市收购价格已经有所上涨,我想稻谷一斤再涨三四分钱,小麦一斤再涨两三分钱都是不为过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

《小康》:民以食为天,高粮价政策是否会引发系列的物价上涨?

丁声俊:粮价是百价之基。肉食品价格与粮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所有物价上涨都和粮食有关。如去年爆涨的是猪肉,大家都说是粮食价格上涨造成的,这种看法不确切。实际上粮价还没上调时,猪肉价格已经开始上调了。猪肉大幅度上涨主要是因为疫情和规模化养殖跟不上,是猪肉供求关系失衡造成的。

在现在的消费结构下,不像以前低消费水平的时候,粮食能成为宝中之宝。现在很多价格并没有受到粮食的影响。实际生活中,粮价不涨的情况下,其它也是照涨不误。

总之,我的粮食价格观主张的是适度高粮价,对农业粮食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大有好处。

中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小康》:13年前,美国布朗先生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13年过去了,现在咱们国内的粮食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了吗?

丁声俊:13年的实践表明,特别是近4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而且储备增长,事实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多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对外依存度很低。

我的粮食安全观,是“以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提出以粮食为重点的食物安全,有利于发挥整个资源的效应。像广袤的草原,广阔的水域,广大的丘陵等自然资源部可合理开发,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人的身体健康除了需要谷物之外,还需要动物蛋白食品,因此我们需要放开眼界、放开全部国土资源,来发展食物。粮食安全不应该仅仅狭隘的看粮食,而应该看的更广阔、更远大一些。

《小康》:今年“两会”上,袁隆平院士提出要彻查各地的粮食储备。在储备粮方面,中国目前的储备粮能够保证安全吗?是否存在袁院士的担忧?

丁声俊: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到18%的粮食储备标准,我认为对中国不完全适用,对中国来讲,这个储备标准太低了一些。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版图广大,中西部交通闭塞,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种风险难以预料,如果粮食储备太少,不能满足全国的需求。粮食安全是保障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有足够的保证身体健康的食物。在中国,粮食安全储备量应当提高到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30%左右。这包括战略储备、周转库存等。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地区分布都要合理。

袁院士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个别案例,这种个案是存在的。过去确实出现过造假的现象。现在,国家粮食行政部门每年都组织检查,中储粮也常组织异地互查。总的看,国家粮食储备还是可信的。

通过国际分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小康》:在去年粮价上涨情况下,国家在贸易政策上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这些贸易政策是否合适?对保证国内供应影响多大?

丁声俊:最近,国家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措施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但是,要把杂粮、杂豆等大宗粮食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对于大宗粮食品种(稻谷、小麦、玉米)及制粉,要严格控制出口,对于小宗的粮食品种(像小杂粮、小杂豆)要继续放开出口。

我认为对于小杂粮、小杂豆等品种限制出口不妥。因为小杂粮、小杂豆在中国产量很大,多分布在我国绵长的边疆地区,多不占用优良的耕地,在耐干旱或是半干旱的丘陵地,生长以后对土壤改良有好处,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我国的小杂粮、小杂豆历来以国际市场为主,在世界上独占鳌头,是中国的特产,而且目前国际市场的价格比国内要高得多,利用这些我们可以赚钱。

第三,种植这些作物的地区一般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可以靠这个增收,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产业,而且国际上我们有传统的市场。

第四,出口这些并不影响我们的粮食安全。小杂粮、小杂豆和我们的粮食安全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国际影响上也不会导致WTO规则的非议。

宏观调控总体是对的,中国粮食能够保证自给,因此小杂粮、小杂豆应该自由的出口。

《小康》:大豆是中国农产品第一个放开自由出口的品类。当前国际大豆价格高涨已经严重影响国内食用油市场。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丁声俊: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农业粮食日益外向化、国际化,这是有益的,也是必然趋势。我国在确保国家粮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应适当融入国际分工中。在中国人均耕地和水源数量低少的情况下,要求每一种产品都靠我们自给自足,这不大可能,而且给农民的压力太大了。

从这种国情和需求出发,中国的三大谷物品种(稻谷、小麦、玉米),我们必须要保持较高水平的自给,但对有些品种,我们在一定程度保持自给的基础上,要更多的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比如说大豆、大麦。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是我们的民族产业,但是大豆的需求量很大,中国本土不能够满足需要,在国内也要保持一定的自给率的情况下,这样的产品不妨多进口一些。

我们进口这些我们缺少的品种,就等于进口了国外的耕地和能源。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 效益 杂粮 产业化

粮食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粮食产量的多少及是否有公害方面的问题,农业作为国家战略第一产业,安全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作为第一要务。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其效益的诉求也不容忽视,粮食效益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兼之产量和效益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因此在世界各国都主要把目光放在大宗作物的研究、培育和发展方面。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对粮食安全方面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建国后,我国农业发展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即大力发展大宗粮食作物,而小杂粮的发展呈现逐年萎缩的状态。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承担着“十二五”规划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计达到1200亿斤的目标。大宗作物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产量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再在原来基础上提高20%,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200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078亿斤其中夏粮产量613亿斤,秋粮产量465亿斤,分别比上年增产0.2%和0.8%。而小杂粮则不同:

以绿豆和红小豆为例,普通农户因为实施的是粗放式种植方法,亩产量不足二百斤,而本人在试验过程中,发现通过良种加集约化种植,可以实现小宗粮豆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红小豆亩产达到四百二十斤以上,绿豆达到五百斤以上。对实现“十二五”有关粮食安全目标而言,通过对小杂粮产业政策的支持,小杂粮种植会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本文对河南省所辖108个县及市辖区进行调查后发现了目前河南省粮食布局及小杂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河南省粮食作物的生产现状

小杂粮在河南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主要有谷子、高粱、大麦、荞麦、黍、稷、薏苡、豌豆、绿豆、小豆、豇豆、蚕豆等,小杂粮以其抗旱、耐瘠、品质优良、营养保健等特点, 历史上小杂粮在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上做出过重要贡献。

从河南省粮食生产的现状来看,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每家每户都有种植,这是农民世代流传下来的种植习惯,一方面保证自己的口粮,另一方面如果吃不完,容易出售。而小杂粮在全省72%的地区也都是农民根据多年的种植习惯,在田间地头零星种植,供自己食用,很少部分遇到到村里收购的,才会出售。

由于小杂粮种植面积不集中,形不成规模,作为商品因为种植分散,粮食量小,专业的收购很少,销售渠道不畅通,农民大面积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口粮消费量的减少,粮食生产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较大的改变,特别是世界饮食从吃饱到吃出健康的观念的转变,小杂粮独特风味和营养保健使其身价倍增,同时以其绿色无污染的优势种植区域,与大宗粮食作物相比,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加快小杂粮产业化的发展,促进粮食产品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提高粮食安全与效益,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因此,我省小杂粮生产也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小杂粮作为产业发展苗头已经显现。南阳的社旗县的中大益农小杂粮合作社,洛阳市的伊川县的小米、栾川汝阳县的粉条、宜阳县的黑色杂粮、孟津县等多个县市都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安阳市的小米、豫东的甘薯、驻马店的啤酒大麦、也有少量黑豆等作为地方特色,在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方面逐渐显现出优势。

二、河南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小杂粮合作社的兴起尚不足以改变目前我省农业发展方面的核心问题。

首先,绝大部分农民自给自足式的种植模式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这使得我省农业整体的区域布局不合理,如在旱薄地,大宗作物的产量很低,尤其在干旱年份,丘陵山地几乎绝收。而农民依然按旧有的模式种植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

其次,农民大多不愿意种地。调查发现,目前青壮年打工每天的收入男子在100到150元之间,妇女在60到100元之间。如果有点技术含量,则工资标准还要高些,如精装修农民工每天的收入可达200到300元甚至更多。种地一年的收入打工一个月最多两个月的工资就能实现,因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到城市打工了,现在农村剩下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女人。种植粮食的积极不高,甚至出现许多弃耕现象。

第三,政策导向有不足之处。大宗作物有良种补贴,机械化补贴等,这促使农民倾向于种植大宗作物。小杂粮处于一个被忽略的地位,是农民自发种植,这大大浪费了河南的自然资源,无形中使农民的收入相对减少。

第四,小杂粮的品种更新滞后,品种老化,产量低,品质差。

传统小杂粮的生产都是农民自己留种种植,缺乏科学的筛选、培育良种机制,加上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知识与观念,生产条件差,种植分散,品种老化,产量低,在所难免。加之交通不便,造成科技服务、市场信息、企业收购等方面到位率不足等,既影响了产量,也降低了质量。

第五、小杂粮新品种育、引、繁、推工作落后。

我省小杂粮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由于科研经费限制,人员投入少科研条件有限,只有少部分的科研工作者坚守在杂粮的科研岗位,对国内外名优特品种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工作几乎没有经费和人力来做。

第六、小杂粮加工与销售滞后。

当前由于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不健全和扶持政策不配套等原因,不少加工企业缺资金,少技术,致使现有加工企业小型的多,大中型极少,而且小型企业加工产品档次低,效益差;营销企业也出现收购困难,成本高,利润薄。这样严重制约了小杂粮的产业化发展。

三、河南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途径

尽管小杂粮种植方面存在种种问题与不足,但通过良种筛选、培育与引进,栽培技术的优化,尤其是根据土壤和地形加气候条件对河南省作物布局进行调整,使平原和土壤肥力比较好的田块种植大宗作物,山区丘陵地选择适宜的小杂粮作物,形成大宗作物和小宗作物相互配合相得宜彰的良好的作物布局,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能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及提高我省农民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以国内玉米为例,在山区一亩地有500斤产量都是不错的,但小杂粮可以至少达到200斤,按玉米1元/斤,小杂粮4元/斤,小杂粮的产值是玉米的1.6倍。而且还没考虑玉米生长期间需要施肥、浇水等成本因素,小杂粮不需要这些投入,另外对于山区丘陵地带,机械化操作部方便,家中的老人和女人不方便操作沉重的玉米,杂粮就比较轻便,利于家中的女人老人劳作。本人在主持国家及河南省红小豆及绿豆区域实验过程中,发现通过良种选择加合理栽培技术,绿豆及红小豆亩产分别可达400斤、500斤以上。其经济效益与大宗作物相比毫不逊色。

在国际范围内,以本人掌握的信息来看,仍以绿豆和红小豆为例,意大利罗马和日本东京的价格(人民币)分别达到了每千克89元和93元,而国内不到十元。如果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出口体系,其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1.根据自然和气候特点设立特色小杂粮示范县、示范市。我省的小杂粮开发历史上形成许多久符盛名的名、特、优产品,如“安阳十里香小米”、“尉青豆”、“洛宁红小豆”、“洛宁绿大豆、“洛宁黑豆”、“延津药黑豆”、“渑池坻坞小米”、“通许香麦面”。充分开发历史名优特产,调动各方力量进行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目前南阳社旗绿豆产业、驻马店的啤酒大麦值得借鉴。

2.在政策上进行倾斜,对小杂粮实行良种补贴、进行一定的技术推广和对小杂粮合作社给予一定的政策补助,引导农民转向小杂粮的生产和加工发展。利用广播、电视、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多方宣传,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杂粮作物。适时向农户推荐小杂粮新品种及适宜种植品种、时间、种植方式及各类小杂粮的管理要点。充分利用我省农村小杂粮生产的土壤、气候等自然优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优势以及农民种植小杂粮的丰富经验等,种植荞麦、大麦、燕麦、糜子、绿豆、蚕豌豆、甜玉米、糯玉米、红豆、黑豆等优质高效小杂粮,投放消费市场,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小杂粮消费需要。

3.培育新品种和引进国内外优良杂粮作物种子相结合,筛选和培育一批适合河南省不同气候环境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组建省级小杂粮开发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组织科研、教学、推广联合攻关,负责规划,研究计划、技术培训、示范推广、检查指导等工作,充分挖掘产量和品质提高的潜力。在品种选育上高产、优质并重,以筛选和引进品种为主,加强对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和示范工作,以尽快用于生产;并加强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优良品种加配套的栽培措施,使良种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注重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侧重于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营养安全卫生水平和商品价值。

4.培育一批加工和出口领头企业。小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作物,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港澳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欧美市场也有少量出口。小杂粮在国内外市场的价格高出其他作物数倍,价格看好。同时,我国小杂粮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小杂粮的产业化开发,主要是后续的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大幅度提升小杂粮的产值。我国小杂粮生产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国。同时,我国小杂粮种类繁多、品质优良,长期的栽培驯化形成了许多地域名优品种,在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价格优势和生产优势。

关于小杂粮的产业化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a、杂粮作为粮食单独销售;b、制成特色的小杂粮礼盒。c、根据不同杂粮的特性,进行比较传统的食品加工,如豆芽、绿豆粉丝、粉皮、豆沙、豆腐、糕点等;d、根据小杂粮的营养特性及药效,制成不同用途的粥类灌装真空食品;e、根据小杂粮不同制成不同的美容、减肥产品及减肥食品;f、药用价值的开发,小杂粮都是药食两用作物,每个杂粮都有自己独特的药效,可以对它的药用成分进行提取,进行药品的开发和生产。

总之,小杂粮与大宗作物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使我国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科学开发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与效益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魏亦文:《发挥杂粮特色优势,促进杂粮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2010年第1期.

[2]康志河、杨晓平:《河南省小杂粮生产现状、发展及对策》,《中国种业》2005年第1期.

[3]董家胜、任洪志、牛凤民:《河南省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杂粮研究》.

[4]段亚利、缑建芳:《我国小杂粮产业生产环节的问题与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年第15期.

[5]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中国农资网》2011年9月3日.

[6]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豫政办 〔2011〕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