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产业的概念

旅游产业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产业的概念

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增加值;国民经济;贡献率;拉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23—09

1

引言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能力效应明显等特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08BJY03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55810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6302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oe Fund(to PENG Qing)(No.08 BJY037);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to ZENG Guo-jun)(No.200805581046);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ojec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to ZENG Guo-jun)(No.09YJC630233);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China(to ZENG Guo-jun)(No.09YJC630233);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to ZENG Guo-jun).]

[收稿日期]2010—08—22;[修订日期]2011—05—18

[作者简介]曾国军(1977—),男,湖南华容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战略管理,E-mail:;蔡建东(1988—),男,福建泉州人,本科,E-mail:。

一直存在争议,旅游的产业地位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重要問题。

以往的研究和现有的各类年鉴往往将“旅游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虽然可以促使人们关注旅游产业的发展,却不甚科学。因为旅游总收入包含了对中间投入的重复计算,只有一部分是产业增加值,所以它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属不同的统计口径。为此,想要科学地评价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必要梳理评价方法和研究路径,重新测算旅游产业增加值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鉴于此,本文借鉴并改善前人的旅游增加值剥离测算法,首次对我国大陆31个省级单位旅游产业2000~2008年的产业增加值进行测算,并在所测算的结果上对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贡献問题进行了探讨。

2

文献综述

2.1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增加值

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常住地,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连续但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一般认为,旅游产业是提供服务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并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系列行业。由于旅游产业不是生产相对同质的产品,且在财务数量上难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进行衡量,故其产出并不轻易地被认识,这也导致了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不完全适用于旅游产业。

一般而言,总产值和增加值是衡量一个产业产值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总产值包含了中间投入、工资和利税等其他要素,不能真实地反映各产业的贡献,旅游统计中常见的旅游收入应该属于总产值的概念范畴,总产值扣除中间消耗后的价值就是增加值。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虽然有“旅游业”这一分类,但这一“旅游业”仅仅代表了旅行社等少数行业,而旅游所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并没有完全在该项目中反映。本文认为,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指涉及所有相关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即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现存文献对于旅游产业增加值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史密斯(Smith)认为,旅游业的综合概念是需要将住宿、交通运输以及其他部门结合起来。为了行文简洁、避免误解,综合过去学者对这一問题的讨论,本文认为,旅游产业可以分为狭义旅游产业和广义旅游产业。其中,狭义旅游产业包括旅行社、旅游娱乐业等行业;广义旅游产业则包括交通运输、游览、住宿、餐饮、商业和娱乐等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相关行业,若本文无特别说明,下文中的旅游产业均指广义旅游产业。基于这些判断,本文对相关的概念界定如下:旅游业增加值代表狭义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旅游增加值则代表广义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即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部门中属于旅游产出部分的总和;若考虑由于旅游间接引起其他部门的产出,即旅游对国民经济的完全影响的增加值称为旅游经济增加值。

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第2篇

要害词:旅游活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详细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辟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凡是人类所参加的活动,其本质属性无不是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文化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运动来实现,所以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可以体现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并与旅游有关的所有活动类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自然属性属于科学范畴,社会属性属于艺术范畴所以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旅游活动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定义很多,说法不一,其理论定义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其技术性定义是针对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语言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只对旅游者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闲娱乐或工作等原因而对自己生活空间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资源

学术界中很多关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边缘很模糊,人们往往是认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进行关于概念边缘认知的争论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可以称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存在

笔者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义:由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创造价值可被旅游产业利用的因素所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时空组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自然现象及人造景观等

对本定义的几点解释:旅游资源要具备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资源的非凡性或差别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价值创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资源是可被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并具有价值,能够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没有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事物不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综合性包括它的时空性与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时代性很强不是指旅游资源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是说它吸引力强弱的增减

(三)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缔造者,是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悦的并有所收获的生活空间的产业

1.产业定性的双重性旅游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必须经营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另外,旅游产业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为依托,组织旅游活动,形成供需双方,从而产生经济效应,使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

2.行业聚集性这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产业囊括了景点饭店宾馆交通旅行社等行业,具有行业的综合性特征从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来讲,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要通过多个行业共同打造,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行业聚集性

3.产业产品的组合性整体旅游产品融合了旅游行业及关联部门的单个旅游产品或产品要素,产品具有组合性旅游产品从构成上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初级状态,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而组合或整体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完整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追加

4.效应外部性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效应外部性主要说明了旅游产业的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影响的客观存在,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主要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的永续发展性旅游产业依托于旅游资源来发展,而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虽然自然资源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观可以再生相对于其他产业所依托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产业的永续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就有旅游的动机,只要人类生活进行,旅游同样进行

6.产业结构层次性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横向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足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时序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提供核心旅游产品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业,以及为旅游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撑的旅游关联行业

7.产业发展的敏感性与弹性产业的综合性与旅游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综合的社会资源,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主要由社会动乱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与旅游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导致由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弹性较大,其发展有波浪式前进的特性,某个时期旅游进入低谷后,势必迎来一次发展

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异域性旅游活动一般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或变化可以称为异域活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通过步行或交通工具达到“游”的目的而且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最终须返回生活常住地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或愉悦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触美奇特快乐或愉悦

5.一种非凡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始终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人们不断追求与向往的,是转换生活空间与拓展生活领域的表现,是追求短暂而美好的生活或对生活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56-85.

[2]保继刚,楚义芬,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导出版社,2009:57-64.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8-45.

[4]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6-132.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导出版社,2009:76-128.

[6]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156.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3-9.

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第3篇

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当前我国在发展体育产业的时候,开始将其和旅游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体育旅游产业,两者的结合充分说明了其在市场需求上、资源共享上存在十分密切的关联,具体实践结果显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常会出现交集或者融合的现象。分析“互联网+”的含义可知,其主要指在产业融合的角度上发展的经济形势,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当前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十分关注,注重放松和休闲,关注身体健康,基于以上视角,体育消费的人群数量激增,互联网和体育产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随着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势必带动“互联网+”出现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中。

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不平衡

对比与国外体育旅游的发展来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兴起时间很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最早在2001年推出了“中国体育健身游”的活动,活动中推出了80多个体育旅游产品,规划了对应的体育旅游路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旅游中深沉的体育魅力,该阶段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甚至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曾经一度超过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前几名的发展国家。但是在发展的高产过后,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限制,国家不同地区在发展上呈现出落后的局面,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显著差距,导致我国体育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开发不平衡的状况,地域性体育旅游产品特色型缺失,加之很多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忽略了体育产业的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市场效益,导致投资盲目行较高,建设质量和规模很差,导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名存实亡,陷入发展不平衡的劣势中。

(二)管理模式混乱,缺乏长远规划

我国体育旅游的项目多以户外俱乐部的形式来经营,辅助以自己组织的形式,成为体育旅游的主要特征,很多组织是人们自发组成的很多民间组织,因此我国体育局或者旅游局在该方面的管理上很薄弱,未通过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自发的民间组织,旅行社对自发组织的人们采取放任的态度,很少或者直接不参与到体育旅游的组织活动中。分析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品的开发和管理,我国有关部门在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上缺少明确的管理归属,管理十分混乱。以上散养的产业经营局面和管理局面使得组织者对体育旅游的发展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对其发展缺少长远的规划。

(三)产业结构不完善

自从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之后,我国的旅游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其中外汇收入和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均在世界的前排,但是近年来再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举步维艰的状况,主要原因总结如下,第一,我国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呈现出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体育运动器材和设备、交通便捷性和国外存在很大差距。第二,我国体育旅游的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形式过于陈旧,内容缺少创新。

二、基于“互联网+”提出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项目运营+协作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生态发展模式

我国政府需要及时出面建立起产业协作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政府、市场、企业和民间机构共同参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即“项目运营+协作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生态发展模式,争取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来推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来重整体育旅游产业链

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前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巩固,利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对体育旅游产业链进行重组,该项举措的重点在于对陈旧的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和市场环境进行对接,形成互补局面。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引导,利用技术、产品、市场和组织的渗透和交叉来建立起共同发展的平台,不断拓展原先的产业链,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进行借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和融入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原先的约束,减少局限条件的影响,做好场馆利用和赛事开发,通过开放的视角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平台

国家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二者的融合,需要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来推动,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创新,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的思维对发展观念进行创新,由此建立起独特且生态化的产业链;其次在该模式的推动下完成平台的搭建和技术的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产业融合,增进企业联系,实现客户和企业的无限制沟通,保障用户数据库的完整性,实现产业的跨界融合。最后利用“互联网+”模式完成产品的创新,利用虚虚拟产品和在线服务的模式对产品概念进行拓展,完善产品体系。

三、结论

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低碳旅游产业的主要特征

低碳旅游产业是依靠降低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目标经济运行模式。低碳旅游产业主要以降低耗能、污染物和碳排放量等指标为特征,强调运用一切可以降低耗能的手段,达到旅游产业与环境发展相适应,充分保护利用旅游资源,不断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低碳旅游策略的路径选择

当前流行低碳旅游发展策略主要是依靠传统科技手段,它基于科学的碳排放量测定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全过程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找出可以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旅游资源循环使用的方式方法,目前流行的低碳旅游策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

(一)低碳旅游的交通方式选择

随着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应用,可供游客使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利,经过对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测定,汽车、飞机、轮船等传统交通工具已经被认为是低碳旅游产业改革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电瓶车、太阳能车、自行车等健康交通工具的探索和应用。

(二)旅游区耗能的控制与管理

与运输过程相比,旅游区内的实际碳排放量直接决定了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因为70%以上的碳排放量都直接产生在旅游景区以内,包括旅游建筑、旅游消费场所、旅游资源开发等涉及旅游产业的主要环节。这些环节相对封闭自成系统,能量交换形式相对复杂,能量消费不可控因素交多。例如景区内酒店、餐厅、游泳池等消费场所的管理、景区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等。

(三)旅游资源的配置与应用

旅游资源的配置主要指旅游资源的实际开发和使用方式,政府主要通过税费的方式对旅游资源进行配置和优化,例如,不同旅游企业竞争同一个旅游项目的开发权、对旅游项目进行改扩建工程的论证,对耗能高的旅游项目通过增税方式抑制,或是对环保旅游项目予以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都会增强低碳旅游产业项目的发展与应用。

三、现有低碳旅游策略存在的问题

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降低碳排放量的方式方法主要借鉴了在工业生产、城市发展、和新兴行业的减排方法,例如采用节能灯等技术减少能源的使用、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降低景区餐饮服务的运营成本等,虽然这些节能减排方法可以直接借鉴和使用,但供可利用的空间相对有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很难形成降低碳排放量的规模效应。

(一)旅游消费者的不认可

只要条件允许,游客似乎更多追求的是舒适的旅游体验、更明亮宽敞的住宿房间、更丰盛豪华的晚宴,游客的选择似乎总与我们倡导的低碳理念背道而驰。这固然有低碳旅游还要宣传推广的原因,如果游客不接受,那么低碳旅游也只能望而兴叹。只有让消费者接受低碳旅游模式,才能促进低碳旅游产业取得长远发展。

(二)低碳技术相对复杂

我国东北最大的卧虎山滑雪场功能齐全,拥有我国最宽阔的滑雪跑道,经常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可同时容纳5000人滑雪。惊人的电力消耗和水资源消耗也成为了人们诟病这一旅游产业的原因,但是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技术改造致少几亿元的投入,足以将整个企业托垮,而且相关的复杂技术也很难保证滑雪场的正常运营,因此低碳旅游产业发展不能完全依靠现有科学技术手段,必须走出低碳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四、低炭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开发多元化的低碳旅游产品

我们可以给游客提供电瓶车来代替柴油车,也可以给游客提供租售登山手杖服务,让游客亲自体验大自然的瑰丽与神奇。也可以给游客提供非一次性的杯盘碟盏,提供钻木取火的体验机会,让游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各类丰富、形式多样的低碳旅游消费品,不断增加旅游消费者在低碳观念引导下的旅游消费新路径,将极大促进整个旅游产业向低碳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推广低碳旅游产业的目的。

(二)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

低碳旅游的宣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低碳旅游能否有效的推广,在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低碳旅游理应有着更好的宣传途径,例如,加强对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宣传应用,不断在这些新媒体上推广低碳旅游产品;让游客新自参与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低碳旅游当中;景区与游客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实时对游人体验进行信息,不但可以吸引更多旅游消费者参与,而且可以使低碳旅游直接呈现在市民百姓的面前,让消费者直接感受低碳旅游的便利与乐趣。

(三)发展出更加丰富的低碳旅游文化

纠结于细枝末节的节能降耗,不如在旅游产业中贯穿一种低碳的旅游文化。充分发挥出旅游产品中的人文特质,让衣食住行等各环节都有低碳的身影,才是低碳旅游产业的最好选择。因此,我们可以让节庆假日等所有文化活动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节约、崇俭尚德的高贵品质,让民族的精华成为吸引外国游客的主要手段,让低碳本身就散发出旅游的价值。相信在低碳旅游文化的指引下,所有低碳旅游产品都将得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五、结论

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第5篇

旅游产业融合范畴: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与关联性产业特征,决定了旅游产业融合范畴的广泛性。已有研究涉及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共25篇(图2);涉及第一、二产业的文献仅有3篇。杨阿莉认为,政府主导下的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是集聚城乡资源的最佳平台,该平台已开始把城市的需求和资源、农村的生态和产业等资源集聚起来,实现了资源和产业的融合[15];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了农业旅游发展,强调融合过程中劳动内容、劳动中涉及人群、劳动所在地三种转变[2];郭鲁芳在分析工业旅游融合过程及障碍的基础上,提出由工业资源、旅游体验和信息技术构成三大基石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式以及工业旅游发展对策与建议[16]。涉及第三产业的文献有22篇,主要涉及文化(包括影视、都市文化、民族文化)、会展、医疗、体育、网络、金融、商业、房地产、创意产业以及整体维度的现代服务业,具体文献数量分布见图3。综合图2、图3可见,由于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特性,旅游业与其融合的实践存在较多障碍,其融合提升效果较慢,相关研究力度不足。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融合,以及旅游产业内部六大要素所属行业之间的融合现象及研究较多,这有赖于他们之间有较强的产业关联的便利条件,进行融合的障碍相对较少,而且较容易克服。旅游产业融合应用案例:旅游产业融合实践如火如荼,但存在区域失衡现象,进而导致研究层面的区域失衡。研究的应用案例涉及广西、上海、深圳、北京、湘西、天津、山东、河南、山西、西安,文献数量及旅游产业融合内容差异较大。由于广西、上海两地旅游产业融合实践先行于国内,相关文献最多。郭峦以南宁市为例对产业融合趋势下城市会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展开了研究[17]。刘艳兰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必然性、融合过程以及实景演艺这一融合产物[18]。蕈振锋提出了北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19]。胡建伟对上海都市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机制[3]、陶婷芳对上海都市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做了深入研究[10]。此外,蒋才芳在对国内外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综述基础上,分析了湘西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优势,构建了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模式[20]。这可谓是旅游产业多重融合的首例研究。结合图4的综合旅游产业融合应用案例可见,域内优势产业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融合延展研究:部分学者从新视角进行了拓展研究,使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张海燕、王忠云认为,产业融合通过创新功能、整合功能和结构优化功能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产业融合环境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此,主要从文化旅游业基础竞争力、竞争潜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角度构建了文化旅游竞争力业的评价指标体系[21]。张海燕、王忠云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了包含品牌定位、品牌设计与开发、品牌营销和品牌管理四个方面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对策。其中,整个构建过程不是单向有序进行的,品牌管理贯穿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的始终,构建过程中还暗含了品牌的再定位、再开发、不间断的营销和管理等反复的行为过程[22]。郭峦认为,会展业和旅游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城市会展业和旅游业在产业上呈现出交叉、渗透和重叠的融合化趋势,并出现新的替代性产业体系———会展旅游业。与此同时,城市会展或旅游的相关企业或机构在空间集聚的会展旅游产业集群雏形已形成,培育会展旅游产业集群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城市应从战略高度、管理机制、产业部门整合、企业(机构)空间四个方面来培育会展旅游产业集群[17]。旅游产业融合观点小结:国内旅游专家均认同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明庆忠认为,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23]。马波指出,旅游业不是传统产业坐标上的一个独立的产业,它是一个融合共生的综合产业群[24]。张辉提出,中国旅游发展进入新时期后,旅游空间出现了极化现象,旅游产业出现了融合现象,这两个现象支撑着中国旅游业的转型演变[25]。宋子千认为,游业产业融合发展在当前更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还是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突破,都需要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和融合功能[1]。张凌云对融合进程做了精辟总结,他指出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主要表现在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渗透和交叉方面,而产业重组则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到高级化阶段的产物[5]。旅游产业融合实践必然遇到种种障碍,对此各位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张辉指出,游产业融合对法律、管制政策等带来重大影响,既要防止垄断的产生和市场的畸形发展,又要围绕出现的新业态加强监管工作[25]。马波提出,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全方位的,要从追求游离式的超前发展转向平衡式的嵌入发展,而且要建立适应融合发展需要的政府旅游管理框架,实现从部门管理向目的地整体管理转变[24]。

研究小结

总体说来,这些研究相对较系统,目前虽然已基本构建了包括概念、内涵、动力机制、发展模式、路径、策略和保障机制的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理论体系,并开展了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的具体应用研究,涉及产业行业范围表现为在一定广度上的集中,但是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密切结合案例的实践性分析和结合实践的应用性分析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深度的延展。从旅游产业融合方式视角看,厉无畏认为主要有三种产业融合方式:①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②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③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联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新需求[26]。笔者综合已有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涉及的内容、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方式在旅游产业融合中表现为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但相关研究极少。产业间延伸融合方式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多数倾向于其他产业向旅游产业的延伸,而产业间相互延伸现象和研究几乎没有,旅游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方式未见相关研究。

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