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影响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影响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药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承;自觉性;路径

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凝聚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实践经验、健康养生理念以及哲学智慧。它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还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的历史重任。所以在校期间,有必要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学生应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理论、本草学、针灸学、病证与治法、养生、医家、医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周易、儒家、道家、太极哲学等文化的融合。[1]传承性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它不仅传承精湛的医术,还教导学生修身、立品、济世,传承高尚的医道。

所谓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2]先生不仅对文化自觉性做出定义,他还指出,文化自觉性不是随波逐流,不是全盘接受外界影响,也不是简单的固守文化传统,而是始终保持一份自知之明,清醒而自主的认识文化谱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自主的文化地位。

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当代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目前,西方医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成为医药体系的主导,本文就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概括为三点。

1、主动性

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主动性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基础。具体表现能主动阅读中医药典籍,自觉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厚重浩然。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被世界称誉为中国第一“国粹”。[3]中医药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自觉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是对中医药院校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2、甄别力

中医药文化的甄别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甄别包含两方面,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优胜劣汰。深入研究是优胜劣汰的前提。

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指深入精髓,研究其核心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4]具体表现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淡泊名利、悬壶济世。

中医药文化的优胜劣汰是指对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思想、人文精神、理论方法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是对经典文献文本进行演绎,承者通过对经典文献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启发,不断实践,有了新的领悟与发现。二是基于师承教育模式,师徒之间相互理解,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观摩体会、临床实践,不断形成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在不断地互动中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融合创新

目前,一方面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西方医学强势崛起;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可。目前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并同176个国家进行了中医学术交流,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医医疗机构,其总数已超过8万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每年有3成当地人和7成以上华人接受中医药服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针灸、按摩、中草药等中医传统疗法诊治。[5]

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270个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中,“中医”列位第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标签,中医药文化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要坚持中医药文化主体地位,增加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克服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抵触情绪,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借鉴和融合世界各民族医药文化,博采众长,在时代的背景下赋予中医药文化新生命及活力,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让中医药文化为世界所知、所用、所爱。

二、当前中医药院校学生欠缺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表现

当前中医院校及学生大都注重中医药理、医术等知识技术层面的学习,忽略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理解,更不用说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对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主动性欠缺

文化理解和认同感的欠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医药院校学生课程繁多,课业繁重,大多数同学了解中医典籍及典故主要靠课堂的教授,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能在课后主动阅读;二是很多中医药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成绩限制,无法报考西医相关专业而被迫选择中医药相关专业,缺乏对中医药典籍学习的动力;三是中医药典籍大多晦涩难懂,学生对其缺乏阅读的兴趣,自学难度大,不求甚解。

2、甄别力欠缺

首先,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考生,重理轻文,多数只重视中医药技术的学习,忽略其价值核心和文化内涵;最后,由于条件限制,多采用西方医学教学模式,一名教师授课,50多名学生学习,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师徒之间的互动更不用说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文化融合观念欠缺

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的传承的动力,目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以西方医学为主体,中医药院校授课是较多采用西方医学授课模式教学,学生习惯用西医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中医药文化,用西方医学的长处来对比中医药的短处,仅把中医药当作西方医学的补充。二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尤其在“取消中医”论战之后,更是对西方医药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西方医药仅仅是医疗技术,根本没有文化可言,而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而中医以病人整体为治疗对象,辨证施治,不仅疗效好,对人体伤害小,更是能治病根的绿色医疗。片面狭隘的眼光最终导致的是文化的断灭。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从温病学说到体质学说,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师古不泥古”,这就是中医药文化能传承两千多年的原因。当代,中医药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不仅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更被利用在抗击SARS、H1NI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中。这都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结果。全面培养和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1、师者为先,文理并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药文化重在师承,更是讲究言传身教和尊师重道,一名缺乏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教师难以教育出具有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学生。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文理并重,方能成就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中医药院校的各科教师都需博览中医药文化典籍。如要求刚入校的非医药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学习《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典籍,了解中医药相关知识,熟悉其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在教师讲课比赛中,将本专业知识及中医药文化的结合程度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如在进行西方临床医学教学时,介绍西方“牛痘接种术”是在中国创立的“人痘接种术”的理论之上形成的,最早的外科麻醉术是华佗研制的麻沸散等等。

授课时,教师需将中医药文化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引入《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经典,介绍董奉、张仲景、华佗等中医药大家悬壶济世之事。如陕西中医学院将体育和中医相结合,开设了选修课程――中医传统保健体育,其《孙思邈健身法》获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并于2008年8月进一步成功举办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九届传统体育保健运动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里掀起了学习太极、五禽戏、八段锦、长拳的,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将中医药文化及其精髓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课内,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2、精勤不倦,无私奉献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欲博及医源必先精勤不倦。这要求广大师生不仅勤于学习中医药文化,更是要勤于剖其精髓,解其内涵,甘于奉献,用生命诠释内涵。如陕西中医学院将“精诚仁和”的价值核心进一步的演化,对学生提出应在品德、行为、学识、才能方面具备“精、诚、仁、朴”的要求,并以此作为校训。“精”即“精勤不倦”研学问;“诚”即为人诚笃修医道;“仁”即仁心仁术济苍生;“朴”即淳朴质朴济世人。学校入学教育时组织新生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历年来,学生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在奉献中实践着当初的誓言。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三学生邵小利因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她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陕中医人。目前,学校坚持每年开展“邵小利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学生志愿服务及义诊,尽自己微小绵薄之力。老一辈德艺双馨的陕中医人更是淡泊名利,奉行“仁心仁术济苍生”的思想,精勤治学,精研医道,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校充分发挥师承教育模式,设立“导师论坛”、“名师名医讲坛”,举办“分享名人经验、成就中医梦想”系列讲座并邀请邀请“国医大师”张学了题为《对中医人才成长的几点体会》的讲座,学生们深受勉励及启迪。

3、以中为主,和而不同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影响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19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96-01

中医与京剧、书法、武术并称“四大国粹”,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作为基层中医医院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的业务不断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成果,掀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热潮,以利提升中医药业务技术水平,开创中医药工作新的局面,同时造福社会。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底子簿、基础差、起步晚,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难点和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织保障,政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政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图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影响范文第3篇

中药文化承载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底蕴十分丰富,中药文化对後世药物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西文化相会碰撞的现代,便需要更多对内涵丰富的中药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传承者来推动中医药向更深一步发展。曾超庆先生便是致力於推动中医药不断发展的传承者之一。

曾超庆先生是一名中医师,也是高街曾福记药行第三代传人,出生於中医药世家,自小的成长环境令他对中药熟稔於心,如今更成为中医药界的旗手之一,为维护中医药的行业地位,推动中医药的长足发展而精诚努力。

创业、守业、传承、创新

位於在上环有过百年历史的高街,有一家名为“曾福记”的药行,店铺内货品整齐排列,包括人参、鹿茸、燕窝及其它珍贵药材,品种繁多。曾超庆先生就是这家“老字号”的第三代继承人。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品牌老店,曾记药行便是靠着诚信与货真价实的信誉传承至今。

曾福记药行的发展历程如同其它企业一样都经历了创业,守业,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无疑,曾福记三代人所承担的角色是不同的,曾超庆先生的爷爷当年看好了药材行而创立了曾福记,到曾超庆先生的父亲接管时,更多的是维持药行的稳步发展,到第三代曾超庆先生接手,面临的更是一个机会和挑战存的时代,他所承担的更是对一个品牌老店的传承和创新。

曾超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老字号的传承,除了靠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还需要对行业的动向有很好的掌握和了解,这是它能长久立足的根本。“中医药在香港的发展和以往有所不同,各种规范和架构在不断完善,政府的很多政策也在慢慢地落到实处,这些对於增加市民对中医药的信心有很大的作用,看中医和用中药的比率也有所增加。这对中医药界来说,既是机遇也意味着挑战。”

十几年,在香港特区政府的关怀下中医药也有了长足发展,香港正扮演着中医药国际窗口的角色。商界在推动中药产业化、标准化、全球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营销方面也表现出他们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谈及对中医药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曾超庆先生欢迎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其中,“中医药业虽然是一项传统行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中医药和以前还是有些不同,包括中药含量、检测和认证等方面,而这些年轻人接触起来认识度会更高。”作为中医药行业的前辈,他欢迎年轻的一代加入这个行业中,他欣喜地看到许多年轻人进入中医行业,钻研中医,与行业前辈沟通、学习,他们为中医的延续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为健康带来多一重的保障。

他的孩子也开始学习中药知识,了解行业需求,在这个领域中勤奋耕耘,努力前行,在传承中,将曾超庆先生对中医药的那份赤忱延续着。

中医 服务 相辅 相成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华医药无论是在治病上、防病上还是养生上,都切实可行。古有“药王”炎帝神农氏,亲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教人医疗,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之後的中医中药著作浩如海、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中药的宝藏,让世人享用不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医学成为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曾超庆先生看来,传扬中医不仅仅是一个中医师应尽的责任,亦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在他从事中医药的几十年时光中,他始终坚守着心中的这个信念,传扬中医文化,在每一个细节中,长年累月地付出着,努力着,他用自身的言谈举止影响着身边的人。

从进入这一行业开始,曾超庆先生就已经加入香港中药联商会,帮忙发展中药,现今为香港中药联商会会长,这麽多年以来,他一直热心策划及参与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各种活动。无论是该会举办的为期四天的中药博览,或是中药讲座、中医义诊等活动,还是与内地各地区中医药界代表的互访交流,曾超庆先生一直亲力亲为,他觉得这不仅可以向市民推介中药知识,更能加强专业交流,提升中药的地位。

“服务於中医中药社团,我觉得收获很大,与中医药有关的社团众多,涉及了不同的范畴,迎合了大家的不同需求,如此,也让我不断地对这个行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而为中医药的发展出一点力,是应该的。”曾超庆先生说。话语中,一片真诚。

无论是中医药商会还是其它,他都心怀热情,付出时间和精力,乐此不疲报效社会,履行推动和谐的“匹夫之责”,被人不绝口。曾超庆先生参与了许多社团,在社团里担当要职。他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顾问、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药业监管小组副主席、香港中医药业联合会首席会长、香港西区少年警讯名誉会长会财务委员会主席、香港中国医药学会会长、香港道德会会董、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美学研究院副院长等。

在所有的社团中,据较大比例的仍旧是中医药,对於未来,曾超庆先生表示,将继续服务,以维护中药行的行业地位,推动中医药的长足发展为己任。他言,愿意竭尽所能。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影响范文第4篇

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以大力培育和建议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继承保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时提高,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开展医院文化建设

(一)价值观念体系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

树立品牌,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坚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确定了科技兴院。患者之上,关爱生命”发展战略,不时强化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规范化、规范化、人性化、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

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了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服务理念。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

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医院宗旨坚持“真诚关爱、信守许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宗旨。行风建设,不时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医院精神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

编写了院歌,院歌:集中集体智慧。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医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希望,要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爱心点燃生命的太阳。

(二)行为规范体系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守则》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行为准则。明确了诊疗服务中做什么、不做什么,诊疗行为规范。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主要是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中体现中医药特色。

院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言语仪表规范。院开展了服务礼仪培训。制定了员工守则》全体员工中开展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惩办活动,开展亲情服务等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要求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需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提倡文明敬语,禁止使用忌语等等。

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教学传承规范。规范了教学传承行为。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临时发展。教学传承规范,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保守,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锲而不舍、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三)环境形象体系在优化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淋漓尽致地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黄、米、灰、褐色等,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激进建筑风格。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等装饰方面将充分展示中医文化丰富内涵,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制作一些中医知识宣传栏、展板,要在施工完成后。图文并茂刊载中医典故、中药知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中医趣闻等等,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罕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宣传医院办院方向和宗旨,院报通过院报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宣传普及中医知识,宣传医院服务特色和品牌,展示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博物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1-0043-01

在中华大地上有这样一种技艺,它有5000年华夏文明做根,有各具千秋的流派为枝,纵观世间万物,传承千载,救治数代炎黄子孙,被称为祖国医学,它就是中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纷纷兴起的古老医学至今都已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唯有中医依旧在传承其精髓,中医的枝繁叶茂,内蕴深厚而倍加神秘的参天古树,难以窥其全貌,无法参透其精髓,令人无比敬畏。5000年的岁月沧桑,中医,已经溶进了我们的血液,注入了我们的骨髓,与我们密不可分。

1.中医药博物馆兴起的时代背景

随着日新月异的时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多元化知识的相融合,西方医学给了祖国医学致命性的打击,使中医“理论”陷入困境,人们更愿接受客观、见效快、疗效显著的西医,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排斥中医,也曾一度提出废除中医。当中医快要走出人们的视线时,面临各地爆发的非典、禽流感流行性传染病,中医爆发出强大的治病救人力量,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知识的普及,使得人们开始走近中医,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药博物馆一个承载中医历史,珍藏中医药文物的殿堂,正紧紧与中医相结合,中医药博物馆作为最具有文化价值的场所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2.中医药博物馆的问题现状

中医药博物馆主要是以资料、文献、图片、模型形式展示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文物,人物事迹,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中医药博物馆在发展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2.1资金缺乏

资金做为一个组织运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金保有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组织的发展进程。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多为中医院校所办,隶属于学校,开放人群也多为高校学生,由于各地办学条件限制,学校对博物馆的投入资金有限,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博物馆发展需求。

2.2人才稀少

人才资源做为“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日益得到凸显。谁拥有优秀的人才资源,拥有强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谁就能赢得主动。中医药博物馆不同于其他艺术观赏性博物馆,其特有专业性,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有博物馆学相关知识,又要懂得中医文化知识,并且能够把两者结合,因此中医药博物馆专职人员缺乏成为一种现象。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很多一部分都从事于医疗行业,成为临床医生,一些优秀的中医人才更是不愿从事博物行业,中医药博物馆对人才的吸引力的薄弱,使得专属中医博物人才少之又少。对中医类文物鉴定,修复与养护专家的缺乏,难以形成自己中医药博物事业的体系,也是中医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弊端。

2.3国家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每年都会下发专项资金用于博物馆的建设,进行文物的修缮养护,以及珍贵文物的购买,然而中医药博物馆大多却未在此行列之中。扶持政策不配套,资金运作不充足,极大的遏制了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文物逐年递减现象明显,一些代表传统中医的物件已经消失,而中医药博物馆作为传承中医精髓,缔造人类健康的使者,存留有中医的印记,保存着中医文物,应该得到重视,并予以支持。

2.4科技水平有限

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已经带我们走进的高速发展的轨道,当互联网时代来临时,人们已经不需要传统的阅读观赏形式,书籍、报纸也已经逐渐被更替,一部手机可以带领你欣赏全球各地,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动态,因此参观博物馆的人数正逐渐减少。与时俱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传统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已难以满足现在观众的参观需求,科技水平有限就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与科技接轨成为发展的另一出路。

3.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持续长久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历史前行,中医药博物馆旨在传承中医文化精髓,惠及广大群众。中医药博物馆如何长久发展成为首要问题,探索出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寻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能使后代人不断受益,为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3.1打铁还需自身硬

过得硬的连队要有过得硬的兵,若要想把中医药博物馆发展壮大,全面优秀的博物馆专职人员必不可少,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提高馆员的专业素质,定期对外交流,学习多元文化,深入学习中医,能够把中医文化与博物事业相结合,培养精而强的博物馆专职人员队伍。博物专员还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有跳跃的思维,传统的中医文化以及博物展览形式已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因此需要博物专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转变博物馆给人们的传统印象。完善中医药博物馆规章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馆。不断提高展馆展品层次,陈展的艺术性,使中医文化与艺术展出相结合,可以增加生动体验区,让来参观者切身体验中医的奥妙之处。丰富展示形式,不局限,创新奇,带领来参观人员不一样的参观体验。把中医药博物馆打造成为高端、大气、有文化的博物馆。

3.2打破传统,追求创新

传统观念束缚人们对旧的事物的创新能力,因此要打破传统,追求创新,在与时代科技相结合,使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中。设互动体验区,让人们感知到存在的真实性,3D成像技术能够更加的吸引大众兴趣。网络的加入,电子信息化博物馆,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的参观博物馆。打破传统僵局,让新、奇、特成为现代中医药博物馆的另一风景。多功能区,服务区不断完备,完善配套设施,让博物馆服务宗旨更好的体现。

3.3旅游经济可持续

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跟随市场的节奏,才能立足长远,单纯依靠外界的投入建馆,大大限制了博物馆的发展,中医药博物馆应利用自身优势,迎合现代人群养生保健的需求,可以开发导引术课堂、养生保健游等系列项目,吸引更多的中医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既宣传了中医文化,提高了中医的知名度,也提高博物馆经济效益,创收更多效益用在博物馆的建设中,形成良性循环,可谓是一箭双雕。逐步推进博物馆的市场化,使得在人们逐渐提高旅游认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中医事业。

3.4政府应加大资金、政策引导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明日的朝阳,中医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可以使后备中医人才泉源不绝。大多中医药博物馆都已加入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不仅向学生群体提供免费开放,同时也定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但因服务接待能力、展品层次等资源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限制影响了参观者的学习,国家应加大对中医药博物馆现有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中医药博物馆科普基地体系,形成有规模,有秩序的科普文化氛围。因为中医文物专家的缺少,政府可以加大投入力度,组织中医专家和文物专家定期到各个中医药博物馆给予培训,并给予馆藏文物鉴定,让馆员在学习之时并了解本馆文物具体细节。

3.5建立合作,互通有无

文物资源存世有限,如何能让更多人受益,接受到文化的熏陶,互通有无成为关键。本馆藏品因受地域,人文条件限制,使得更新较慢,收藏文物种类也较为单一。兄弟院校间可以藏品交换,定期巡展,可以使观众领略不同地域的中医发展情况,也是喜爱参观的人耳目一新。南北方互通有无,也是南北中医的融合发展,这样使文物藏品最大空间的利用起来,同时也开阔了中医药博物馆馆员的知识面,也有利于日后在办馆,展出等方面有所提高。建立合作,互通有无,馆藏的交流,人员的不断学习,对推动中医的发展,也增添了不少的动力。互通有无,也丰富了陈列展品的多样性。

4.发展前景

长期以来,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和理论,在疾病治疗中,中医运用整体的理念,进行辨证分析,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极富思辨哲理。同时博物馆在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博物馆文化解读历史,吸纳经典,展示文明,中医药博物馆在中医发展复苏时兴起,发展至今,从最为简单的收藏,陈列,发展到教育基地,文化窗口。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现今的博物馆除提供陈列、贮藏、修复、研究等满足基本的空间之外,常常还包括图书馆、多功能厅、多功能厅、教育设施[1]。反应了博物馆与时俱进的发展脚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修炼自身,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承接历史,发展中医事业,把中医文化惠及千家万户,让中医药博物馆更为长久的服务于民,必将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中医才能得到传承,造福人民。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和命运、重视人的需求已经成为新一代中医药博物馆的新生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