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突破;认识和观念;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和实践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何系统实施中医药现代化则进展甚小。这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认识和观念至关重要。

1.中医药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吸取当代科技和文化的精华积累发展起来的,中医学就是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中完善和发展自身,而是其曾经处于领先地位。而在近代,中医学由于没有及时吸取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创新而导致落后。因此,只有实施中医药现代化伟大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使具有双重属性的中医药发展为主流医学。纵观中医数千年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先辈们不断创新的历史画卷。《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吸取了古代哲学思想,融会了古代解剖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物侯学……从无到有地创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辩证论治之先河,虽‘攘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全书不见引经据典,而是在字里行间融会了先辈的学术精髓和自己的真知灼见。… 解放后,对中医药进行系统的总结,创建中医药各个层次的教育,医疗和科研体系,这更是空前的创新壮举。可以说,中医学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中医学。

2.对中医药现代化内涵的理解

中医现代化的经典定义是: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武装中医发展中医;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阐明中医。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多学科地研究中医药传通的独特的理论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探索其规律,揭示其本质,发扬其精华,除其糟粕。使中医理论经过实验科学的论证,成为严密的科学体系,把中医药学提高到现代科学的水平上来,使临床诊断,治疗具有客观指标并不断提高其疗效。

这个定义包涵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中医学要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相关成果,使其成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

第二层含义是,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分析和制订中医药诊断和治疗的客观指标体系。这包括许多方面,如诊断的生理生化指标,药物的成分和药理作用等。

第三层含义是,中医药的基本理论需要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融入和对其本质作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阐释。

3.中医药学科性质与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理论表现为哲学的思辨属性,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而其应用则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认识中医科学的这一特点对如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必要的。

控制论认为,认识客观“黑箱”有两种方法,即打开和不打开黑箱。中医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在通过不打开黑箱的办法研究中医药,而且取得相当大的发展。中医的很多理论是无法通过现代研究来证实的,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现代研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如果一味的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的本质、中医疾病的本质及转归的机制,是行不通的。过分追求中医药的客观化、标准化、量化只能把中医引入死路。并且,如前所述,还原方法不是无条件有效。

4.中医的继承和现代化创新

中医以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为其基本特点,并创立了许多诊疗方法,如中医中药、针灸、食疗、推拿导引和气功疗法等,各有其独特优势和特色,是先辈们几千年呕心沥血的成果,必须继承和创新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称为继承;而不管谬误,一并兼蓄,能叫继承吗?而如今中医继承和创新的情况是:一方面不能很好继承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如中医食疗、推拿导引和诊疗气功自古就是中医的一部分,有许多精华的部分,而今没有‘正式’列入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之中。如只有少数学者知道中医药的经络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和阴阳理论都与气功实践有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创新不足。这固然与中医学科特性有关,而最关键的还是打破观念和认识的束缚。二十一世纪,中医药面对着全球由‘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信息科技’的新时代,面对着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大市场和竟争激烈的医药市场,面对着现代西医学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而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只有不断和勇于创新,才能正确认识、把握和发展中医,才能使历史悠久的中医生机勃勃。

5.坚定不移地探索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改变其落后于时代现状的历史必然,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实践,需要付出长时期的艰苦努力。几十年的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实践,虽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还没有一个系统框架。我认为,必须成立一个以中医学药学科为主,由多学科、多方面人才组成的中医药现代化的实体组织,研究和制定中医药现代化的方针、方法、模式、实施办法、实施容、计划安排等。

中医药高等院校担负着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历史重任,有着相对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先期的实施和突破点自然应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可先进行各个专业、各个方向的各个突破。然后由各个方向到专业,再与专业到学科进行综合,就会勾画出中医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轮廓,以形成阶段性、相对完整现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初步框架,并不断的创新、发展和逐步完善。沿着这样的思路坚决的往前走,中医药现代化的蓝图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第2篇

新形势下,全面构建和谐中医药院校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建设和谐中医药院校,构建向和谐社会输送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基地,使和谐校园成为和谐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典型和培育全面和谐人才的中心,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和谐校园就是指校园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校园环境、学校与社会等各要素间以校园为纽带协调稳定、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整体优化,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模式。“和谐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外来优秀文化为补充,以充分体现人文内涵为价值取向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以中医基础理论中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的和谐理念为理论基础,中医药院校的各个要素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协作的氛围,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指导下,对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性思考,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提高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二、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是传播知识、交流知识的集散地,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中医药校园文化作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应该重视帮助解决学生在心理、生活、思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积极健康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引导,培养能够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中医药和谐校园文化应发挥它的独特优势,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阵地

校园作为文化知识的集中地,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在社会中有着强大的辐射力。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样是思想意识集散中心和理论阵地。因此,我们要通过构建和谐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使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是保持高校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关键时期,只有具备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中医药院校才能快速协调的发展。这就要求中医药院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保证各种关系协调发展。中医院校必须做到以教师、学生为本,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作为工作重心,使教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发展上来,从而推动中医药院校更加协调健康的发展。

三、构建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的方法途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互动的领导

学校领导应深刻认识到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全面提高驾驭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及规律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长期的规划。把加强和改进和谐校园文化工作作为中医药院校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中医药院校应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建立各项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明确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成立、审批、开展、评选、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等多环节的管理内容、目标及方法。建立完善的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

(三)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在中医药校园中要积极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提供自身素质,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教师之间更应团结友善、互帮互助、顾全大局,努力实现学校发展与学生成才的双向互动。此外, 学校应为教师提供适应教师发展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充分发挥自,鼓励教师进步,使教师文化发展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发展协调一致。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为校园文化。学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真正确立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中医药院校应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人生价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己任,各尽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提升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医药人才

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院校依托中医药特色资源,有着很强的专业优势。如何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传统特色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进而营造中医药氛围,培养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丰富中医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能将社会文化中人才的要求、社会观念、政治原则与价值规范体现在自己的传统结构中。同时,健康的校园文化为社会不断孕育出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和精神食粮,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1]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就中医药院校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岐黄之术,博大精深;杏林之道,妙手回春。中医药发展历久弥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中医药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日益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近年来,随着西医冲击的日益加剧,它的发展举步维艰,饱受了一些学者的白眼和质疑。中医药院校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浓郁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势在必行。

1.有助于坚定学生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念

中医药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历经数千年,上下求索,延绵不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兴旺发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中医药事业却在夹缝中举步维艰。校园文化活动在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作用,特别是对价值观的形成和原则问题的认识上具有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中医药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进一步坚定投身中医药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毫不动摇地捍卫中医、坚持不懈地传承中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

2.有助于培养中医药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马克思说:“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创造人”。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人才的培养环境。近年来,中医药文化日益边缘化,受到冷落和排挤,就其根本是中医药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成长环境缺失。其主要体现在现代中医药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教材越来越“现代化”、课程设置越来越“标准化”、教学模式越来越“机械化”。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纳入整个课程规划,实现与第一课堂的对接。中医药院校围绕中医药文化精髓,以形式多样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可以树立中医药文化理念,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并最终营造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中医药文化环境。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是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的平台。丰富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中医药院校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活动、科技咨询、学术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沙龙、文化培训以及各种技能训练等来增长大学生们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2.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艰苦的,面临着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交往等各种问题,心理压力较大。中医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理论,根据中医理论开展相关的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情景剧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增进身心健康。

3.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开展各种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还能增进交往、促进沟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培训,可以提高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通过参加文艺体育竞技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生活品位。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但可以锻炼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树立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理想媒介,是提高学生集体向心力的有利手段。学生在参与各种文化娱乐和体育竞技等活动中,不但可以增进了解、取长补短,而且可以增强对集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进而实现引领学生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热爱学校、热爱中医药事业的凝聚功能。

(四)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中医药院校开展的校园义诊,能鼓励学生甘于奉献;开展的各种主题鲜明的讲座,能浓厚校园学术气息;开展的话剧歌舞演出,能丰富校园生活。归根结底,这些特色校园文化活动都有效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这种辐射作用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能够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由此塑造的学校形象,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档次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二、中医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学校作为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承担着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和弘扬人类文明的社会功能,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应突出其文化特质,特别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先进的人文思想和符合历史趋势的价值取向,如“北大精神”、“水木清华”、和“交大思源”等。[3]对于中医院校来讲,中医药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从各中医药院校开展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情况看,其共性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文化这一精髓,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以长春中医药大学开展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例分别表述。

(一)以深刻的文化底蕴为积淀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它主张“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未病先治”的防治思想,采用“辩证施治”的思辨方法,以追求五行的协调和阴阳的统一。纵观各中医药院校开展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很多将中医药文化的渗透在活动始终,彰显了极深的文化底蕴。例如全国中医药院校开展的传统保健运动会,通过太极拳、易筋经、传统武术等项目比赛,增强了学生的保健养生意识和热爱中医药传统的情怀。此外,长春中医药大学推出的“《黄帝内经》千人诵”、“中医经典千人诵”等研读中医药经典活动便巧妙运用了中医阴阳五行元素,使学生在诵读经典中,获取新知。

(二)以浓厚的专业特色为依托

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包括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特别是治病救人的专业技术。中医药院校开展的临床技能大赛、药学实验技能大赛、针灸技能大赛、中医药基础知识大赛和护理技能大赛等活动有着较强的专业性。这些活动寓教于乐,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而且夯实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长春中医药大学自2005年推出的“中医药之星”评选活动,便以专业技能和综合文化知识为考核标准,充分体现了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特色。

(三)以较强的服务意识为先导

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还积极引导学生履行救死扶伤的医学生职责。从各中医药院校举办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看,主要包括健康知识普及、校园义诊等形式,都展现了当代中医药学子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开设的“爱心诊室”,便旨在“服务师生,服务校园”,通过为全校师生免费进行针灸、拔罐、推拿和按摩,不但使书本知识付诸实践,而且树立了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博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中医药院校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应把握的原则

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在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它们依托学校优质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开辟了一条将中医药特色融入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新道路。笔者认为,在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紧跟时代步伐

无论何时,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要强调弘扬先进的时代文化和主流的价值观念,必须在立足于当今时代背景和中国高等教育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研究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上,也应坚持这一原则,充分宣扬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明确自身承担的历史责任,认清个人发展的有利机遇,进而把“真信、真学、真用”的“三真精神”当作毕生的追求。

(二)激发创新意识

作为传统医药学的代表,中医药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日益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然而,目前,中医药的发展却到了一些困难,包括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市场地位、个别中医医疗机构面临生存危机等等。这与中医药创新意识匮乏有很大关系。作为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中医药院校应在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实践,使中医药事业在继承中得以发展。

(三)突出主体地位

中医药院校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要突出两个主体性:一是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任何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二是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这是与其他高校不同、而且必须突出强调的原则。中医药主体的体现可涵盖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活动主题上,大力宣扬“中西医并重”的思想;在活动形式上,有机渗透中医药文化元素;在活动内容上,巧妙体现中医药资源的传统优势。

(四)体现和谐旋律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浪潮下,中医药院校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也应体现这一主旋律。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几千年来,中医药无论从理论体系上,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及人体自身和谐,强调整体观念,天人相应,身心合一。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医药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上也要大力弘扬这种和谐文化,在活动策划、组织、开展等诸多方面体现和谐性,如中医与西医的和谐、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等。

(五)实现菜单服务

中医药院校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大力建设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充分整合资源,实施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菜单式”服务,即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方面寻找切合点。由此实现教学主渠道外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和工作项目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六)打造精品系列

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要打造精品、铸就品牌。中医药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上,要大力鼓励特色活动,着力发展系列活动,全力支持精品活动。例如中医药院校普遍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节”系列,像读书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女生文化节、少数民族文化节等,不仅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院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开展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被赋予了更多、更深的意义。广大中医药学子是中医药事业星星之火的传承人,更是中医药发展阳关大道的开拓者。只有在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构思和组织实施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原则性、规律性和灵活性,才能将学生协同奋进的雄心团结起来,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后继有人,中医药发展才能发扬光大,中医药精神才能流芳千古。

参考文献

[1]徐超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医药导报,2006(12).

[2]胡旺阳.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J].东北大学报,2008(12).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全方位教师培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24-02

教师是大学最宝贵的智力资源,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存在专业能力培养和训练较多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训练相对不足的矛盾,使得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现实与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教师教学意识不强,教育教学研究和学习投入不够,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高等医学教育在探究人才培养模式及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通过推动教师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以云南中医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践为例,对现阶段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策略和工作启示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⒈教师职业的新定位。二十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剧增,致使各校大量引进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让其一毕业就上讲台,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被认为“不学自会”,或者会随着科研能力的提升而提高,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教学质量问题。除此之外,高年资教师在面临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时,表现出接受缓慢的现象,以及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教师教学任务重与其教学能力欠缺、教育意识薄弱、培训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培训需要帮助教师平衡日益复杂的多重身份,对教师职业要求进行重新建构,这将对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

⒉学生角色的新定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学生仅仅依靠大学教育所学的知识是不能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就医学院教育而言,在做好院校教育的基础上,有序衔接好继续医学教育与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关系,是当今医学院校教育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培训需让教师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大学阶段学生已经成人,但不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在此阶段基本定型。教师培训工作如何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其发挥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⒊重新认识教与学。由于高等教育的教学和学习出现新范式,致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也发生改变。(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需掌握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例如:探究式学习、情景学习、小组讨论、团队学习、PBL教学法等。(2)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整合科技信息,服务于课程内容,将成为新时代高校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3)强调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分析结果采取进一步的教学改进措施,帮助教师不断地教学调试,是新时代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

二、以全方位教师培训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云南中医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践探索为例)

学校建立以教师培训为基础,优秀教师培养为特色,教学改革实践为引领,综合保障体系贯穿始终的中医药院校教师发展运行模式。

1.制定教师教学发展规划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包括《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方案》、《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实施方案》、《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方案》、《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实施办法》、《临床骨干教师培训的方案》、《教学名师评选办法》等教师发展促进的制度体系。

⒉实现教师教学发展全过程支持,建立教师分层分类培养模式。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针对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通过学历提升、出国研修、国内高访和参加高级教学研修班等,促进新手教师走向成熟型教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针对优秀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通过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参加校内外教学培训、名师跟班观摩研究、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等,形成富有特色而又成熟的教学艺术风格,促进青年教师走向成熟。临床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针对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教师,通过集中培训、带教考核、临床教学竞赛等方式,形成与临床教学相适应的教学风格。教学名师培育计划:针对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突出的教师,通过实行任务驱动式培养、实施研、训、实践一体化、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学成果引领教学改革,成长为教学风格成熟且独具特色教学艺术的名师。

⒊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1)夯实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能力:设计教育理念与教师发展、中医药文化、教学策略、学生学习行为与评价改革等常态化、专题性培训模块。(2)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W方法:开展围绕问题导向式学习(PBL)、对分课堂、三明治等以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培训,同时开展教学工作坊为教师提供教学经验孵化、提炼、共享的平台。(3)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名医名师讲坛、中医药教育研究方法讲座、各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途径,促使中医学术资源和教育教学的转化与渗透。(4)发展教育技术助推教学改革:通过慕课、微课、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行,支持教师将最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提升医学知识传播水平及思维交互的学习效应。(5)开展网络课程培训,拓宽培训渠道:通过全国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与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进行学习和互动交流。(6)开展教师个性化咨询服务: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专家提供咨询服务。

⒋推进教学改革,塑造教学团队。以教学部门为基础,组建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梳理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使教师教学的发展成效直接体现于教学改革,应用于学生学习,同时也带动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教教学发展工作的思考与改进

⒈发展信息化教育。针对现代的学生属于“数字原住民”,应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师资队伍与专业技术人才,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

⒉开展中医学临床教师成长规律与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究。中医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体学科,中医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应结合中医学临床教育的特殊性,深入分析研究中医学临床教师成长过程的规律性、阶段性以及影响因素,探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帮助其理顺关系,强化教学意识,规范教学方式,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欣,严文蕃,谢新水.美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协统时代”:多重释义与实践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81-85.

[2]谢建群,魏建平.顺应时代潮流培育卓越医学教育合格教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1-74.

[3]魏建平,闫晓天,胡鸿毅,等.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策略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2):70-73.

[4]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6):5-1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ers in Tcm Universities

―Reference to 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of Teachers Teaching

Development Center of Yunnan TCM University

YANG Yang,ZHAO Huai-qing,MA Yu,GUO Zhao-ga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Yunnan TCM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China)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学,近现代术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6-0044-04

Formation and Translation Investigation of TCM Terms Since 1840

WANG Xi ZHANG Xiaomei CHEN Ning SHEN Yi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studied the background of new TCM terms,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ir word formation, so as to better translate them. In light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TCM terms, we propose that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 conciseness, and national character.

Keywords: TCM terms,neologism,translation

随着中医学科的发展,其术语也需要不断发展补充新词才能表达新的内容。正确地认识和总结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特点和构成规律,有助于推进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亦对中医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sup>[1]</sup>。笔者首先分析了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以及在此影响下中医近现代术语的构成方式,这两部分的研究为之后探讨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原则提供了根据。

一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背景

中医近现代术语,是指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史以来,中医学科产生的一些术语<sup>[2]</sup>。这些术语沿袭了传统中医理念,又带有新的特征。它们的产生与近现代中医所处的政治、文化、科学等客观环境是分不开的。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对中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清末新生的医学术语多是由西洋医学的中文翻译所得,中医自身近现代术语产生的数量不多。1929年开始的“废止旧医案”歧视中医政策,严重抑制了中医及其术语的发展。1949年以后,中国振兴中医药文化、支持中医发展,才使中医学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此期间,大量的中医术语得以产生,并且带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色。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一大时代特征<sup>[3]</sup>。在近现代,随着西医及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很多西医著作被翻译成中文,许多西医概念被中国人接受。一方面,西医东渐,中西汇通,不仅为解决中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更衍生出许多中西医结合的全新概念<sup>[4]</sup>,例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另一方面,西医术语的中译,也为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提供了有利借鉴,例如:在传统中医学中只有“经”“络”“脉”,没有“管”,而 blood vessel的中文译名为“血管”;传统中医里只有“热病”,没有“炎”,而inflammation被译成“炎症” <sup>[5]</sup>。像“血管”“炎症”这样由西医中译所产生的近现代术语在中西医结合的时代中被更加广泛地运用、认可,其使用的频率逐渐赶超许多中医传统词汇。这是中医学和近现代术语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中医的现代化和多学科研究是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另一大时代特征<sup>[6]</sup>。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诊疗也开始尝试使用一些新的科技产品,由此产生出许多近现代术语,例如:“负压拔罐器”“电灸针”等。另外,近代物理、化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伦理学等,也都被应用于中医学,推动了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并产生了许多近现代术语,例如:“中药离子穴位导入疗法”“山豆根碱”和“中医伦理学”等。这促使中医学术出现多维度发展的趋势,成为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又一重要背景。

综上所述,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为社会变迁、中西医汇通,以及中医现代化发展。这些产生原因使得中医近现代术语呈现出新时代特色、西医特色和现代化多学科特色,也因此具有了一些特定的构成方式。

二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构成方式

术语系统受多方影响,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系统<sup>[7]</sup>。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现代化发展。其构成方式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外来词借用,经典旧词分化衍生,以及新词创造<sup>[8]</sup>。

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国际化,使中医的近现代术语逐渐吸收了部分外来词。西医的生理学、组织学和护理学等,影响了中医的近现展,中医学也由此衍生出许多新术语。这在中药制药方面更为明显,各种中药制成的胶囊、注射液和糖浆的名称,就是参照和借用西医制药学得来的,例如:“丹参舒心胶囊”“柴胡注射液”和“川贝枇杷糖浆”等。反之,运用中医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解决西医问题也会生成一些新词,例如:“登革热的辨证治疗”等。以上情况下生成的近现代术语,本质上还是中医的,但大胆借用外来的西医术语,带有明显的西医色彩。这类词的构成方式上由中、西医两部分词素组成,且包含了中西医两方面的知识,比较复杂。例如,张锡纯的“阿司匹林白虎汤”就包含了中药白虎汤和西药阿司匹林,以及两者结合使用的相关知识。所以使用这类术语首先需要保证译名的准确性,在借用西医术语时更应当充分考虑其内涵和外延,谨慎选择,避免歧义的产生。

因中医现代化生成的新术语,则多是通过经典旧词分化衍生得来的。它们有的是中医理论的精细化发展,例如:由“中医学”分化出的“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养生学”等;有的是中医学术的跨学科发展,例如:由“经络”衍生出的“经络同位素示踪”和“经络穴位电特性”等;还有的是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例如:“脉象仪”和“电灸器”等。由此形成的新术语,在内容上是对传统中医学的创新与提高,在语言上则包含了现代化的科学元素<sup>[9]</sup>。这类词的构成方式上由旧词和新词词素组成,词长且复杂,所包含的信息量丰富。例如:“痔科体育疗法”就包含了很多痔疾和体育疗法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术语能准确地表达定义的要旨,并且尽可能简明。

还有一种方式,叫作新词创造,它通常用于代指一些中医自创的新概念。这些新的概念在传统中医里没有,与西医无关,也不受现代科技的影响。它们可能是新中医理论或新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却无法用现有词语表达。创造新词的方法通常有人名地名冠名法等<sup>[10]</sup>,例如:“马家气功”和“天津张一刀”等。另外,中医术语外译时还有词素造词法,如:monoyin,monoyang (一阴,一阳)<sup>[11]</sup>。但由于这类外译新造词的接受需要时间,且易造成混乱,所以在创造近现代术语之前应先检查有无同义或相近字词,并须谨慎对待,尽量避免自造词。

三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原则

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是中医翻译中最难的部分。因此译者应当遵循一些翻译原则: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和约定俗成性,并在具体翻译中综合考虑有些原则的重要性和优先顺序<sup>[12]</sup>。基于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和构成特点,笔者认为翻译时,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符合对应性,须首先正确地表达出中医近现代术语的含义。奈达的翻译动态对等理论突出强调了译文要从语义到文体最切近而又最自然地对等再现原语的信息<sup>[13]</sup>。在中西医结合时如需借用一些外来词,应该特别注意其原本的语义可能具有多样性,避免歧义的产生。在翻译术语时,更要注重和原文术语的词义相对应,反对不顾语义的字对字翻译。例如:“阿司匹林白虎汤”如果被直接英译成 aspirin white tiger decoction,外国读者会误认为里面有虎骨之类的药材。所以在翻译时建议在其后加以英文注解,说明药里配的是石膏等药材而不是白色老虎。再如:“药材气息调养”,如果被英译成 drugs breath aftercare,就误用了aftercare一词作为“疾病治疗后的照顾调养”的语义,既难以理解这个术语的真正意思,又使人感觉药材出了问题。因此,建议将其英译为drugs breath preservation。另外,在处理此类术语的翻译时还须特别注意译文的精准,例如:有人把“中药鉴定”和“中药鉴定学”都译成identifica

tion of Chinese drugs,看不出两者的区别,建议将“中药鉴定学”译为study of Chinese drugs identific

ation,避免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

第二,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注重简洁性。通过经典旧词分化衍生得来的术语,其翻译往往长且复杂,而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医术语一定要简明易懂,关照读者的耐心和理解能力,用简单的语言阐述复杂的中医理论和概念。李照国先生在讨论中医术语翻译时,就特别反对“译语冗长”,提倡通过简化提高“译语的信息密度”,认为可以采用“首字母缩略法”,如TCM(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p>[14]</sup>。另外,使用介词结构和名词性结构的翻译也可以大大简化语言。例如:把“中药离子穴位导入疗法”英译为iontophoresis of Chinese drugs,把“经络穴位电特性”英译成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ridian points,其中使用的介词结构简单且便于读者理解该术语所要体现的医疗特性。再如:把“经络同位素示踪”英译为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isotopic tracing,把“电灸器”英译为electromoxibustion apparatus,其中名词性结构的使用也能令译文显得简洁清楚<sup>[15]</sup>。

第三,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凸显民族性。当前,在各种翻译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受到翻译方法的束缚,译文往往单调牵强。考虑中医药术语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中文科技术语特性,翻译时应以《周易》中的变易思想为指导,灵活地采用保留中医特色的译法。例如:“养生”一词蕴藏着中国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的专有术语,在英译时就可采取音译为yangsheng并直译为life nurturing的方法<sup>[16]</sup>。另外,还要尽量避免生造词典里没有的词,生造词不仅不易理解,还会造成混乱。例如:在英译“养生学”时为体现出其学科性,造出health cultivationology,中外读者都难以接受。因此,在遇到极难翻译的术语时,要尽可能地选用一些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英语词,再加上解释性的意译。

四 结 语

总之,中医近现代术语随着中医发展而增长更新,其对外翻译也随着中医国际化日益重要。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构成的方式,正确理解其意思,并注重翻译理论指导,才能在翻译时抓住最为重要的“对应性”“简洁性”和“民族性”原则,掌握对应的翻译方法,从而将它们更好地翻译、传播出去,推动中医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世讷,丛林.中医新名词术语发展趋势――《中医新知识辞典》编后记[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3):2-6.

[2] 夏学传,吴达武.《中医新知识辞典》特点略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4):60-61.

[3] 马兵.一部现代中医知识的架构――《中医新知识辞典》评介[J].河南中医,1993(6):29.

[4] 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7):60-63.

[5] 孙琢.近代医学术语的创立――以合信及其《医学英华字释》为中心[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4):456-474.

[6] 杨维华.《中医新知识辞典》评介[J].湖南中医杂志,1994(1):55.

[7]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D].黑龙江大学,2009.

[8] 姜静娴.当代中医的新知识库――《中医新知识词典》评介[J].山东中医杂志,1993(5):66.

[9] 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1):6-8.

[10] 余文海.论医学术语中新词的创造、翻译与术语演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1):184-185.

[11] 徐春捷,刘明.词素翻译法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3(3):127-128.

[12] 洪梅,朱建平.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与规范原则关系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3(2):46-51.

[13] 谭载喜.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J].外国语,1989(5):28-49.

[14] 李照国.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1996(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