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行为学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顾客契合 共创价值 互动
一、引言
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07年报告《超越忠诚:迎接顾客契合的挑战(Beyond loyalty: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ustomer engagement)》,认为在当前多渠道和多媒体时代,竞争优势不再简单依赖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而是需要与顾客建立一种亲密的长久关系。
顾客契合(Customer Engagement)的提出顺应了新时代的要求,Web2.0时代人们的社交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企业与顾客之间不仅仅是创造商品和消费商品的关系,消费者使用商品的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与企业发生联系随着服务主导逻辑取代商品主导逻辑,顾客被视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企业只有与顾客建立互动、紧密和持久的关系,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二、顾客契合起源
在市场营销之前,契合已经在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被研究过。在教育心理学,学生契合是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帮助并获得成绩的关键。此外,在提高契合水平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盈利能力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许多组织测量并打算优化他们的雇员契合水平。但是,契合是在特定背景下的概念,解释这一概念需要考虑到潜在的变量。
在社会心理学中,Achterberg等(2003)把社会契合定义为契合主体参加社会活动并与他人相互影响时对社会刺激主动参与的,充分反应的感觉。在教育心理学领域,London,Downey&Mace(2007)把学生契合定义为学生在学术上的投入,积极性和对学校的承诺,他们感知到的心理上的联系,舒适和对学校的归属感。组织行为学中,Saks(2006)把雇员契合定义为员工在工作中投入的感知、情绪和物理资源的数量,这些数量因员工从组织中接受的经济和社会化情绪方面的资源数量的不同而不同。
三、顾客契合的概念
尽管契合早已在不同学科中已经引起了广泛注意,包括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但是出现在营销学的文献中却是最近10年(Brodie,2011;Leeflang,2011)。在这些文献中,契合被认为是对顾客行为结果包括顾客忠诚,具有非常强的预测和解释能力的概念(Avnet&Higgins,2006a,b;Pham&Avnet,2009;Schau, Mu iz&Arnould,2009)。
Hollebeek(2011)将顾客契合定义为顾客与品牌相互作用过程中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方面受个体动机驱动的、与品牌相关的、随情境变化的心理状态。Hollebeek在自己的实证研究中将顾客契合定义为与品牌交互过程中顾客认知、情感、行为上的投入水平。Brodie(2013)认为顾客契合是包含认知、情感、行为的多维度概念,在品牌社区内反复契合过程中契合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相关转换中处于中心地位。
Patterson,Yu,deRuyter(2006),Vivek,Beatty,Morgan(2010
),Hollebeek(2011),Mollen&Wilson(2010)都认为顾客契合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在开发顾客契合定义的过程中,都参照了相关学科的文献(比如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王高山认为顾客契合是顾客根据其需要、兴趣和消费体验等因素从心理上对某品牌的亲近、依赖、忠诚及保持长期关系的意愿,在行为上表现为参与一系列与该品牌有关的活动。它具有“忠诚”、“持久关系”、“共创价值”、“参与”和“互动”等内涵与特征。“契合”的顾客会发表评论、参与设计、向他人推荐以及重复购买,进而与企业共创价值。
四、顾客契合的构成维度
对于顾客契合的维度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单维度和三维度观点,单维度观点认为顾客契合主要表现为行为方面,即顾客契合行为或顾客行为契合;三维度观点认为顾客契合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的概念。
根据顾客契合的定义,顾客契合的构成维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Patterson(2006)从工作契合的角度,将专注、奉献、活力和互动定义为顾客契合的维度。专注指的是顾客对契合对象在注意力方面的集中水平,包含了顾客契合的认知维度。奉献指的是顾客感觉到自己属于契合对象的程度,与顾客契合的情感维度类似。活力和互动可以看成是顾客与契合对象相互作用过程中投入的精力,与契合的行为维度类似。
五、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首先,可以进一步开发顾客契合的相关概念,或者营销中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契合概念,对于的顾客契合不同对象契合的定义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一点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并通过相应的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其次,实证检验并确认已提出的三重的顾客品牌契合概念和它与其他营销学概念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在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最后,关于顾客契合的驱动因素的研究目前还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哪些变量会成为顾客契合的前因变量。
参考文献:
[1]于洪彦.21世纪营销职责与新营销管理框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08).
[2]王高山,于涛,张新.电子服务质量对用户持续使用的影响:顾客契合的中介效应[J].管理评论, 2014,(10).
近几年来,随着自驾游出游比例的大幅度上升。国内的旅行社、汽车俱乐部、汽车租凭公司等相关企业都开始涉足这一市场。但由于我国在自驾车旅游这一新兴旅游事项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的操作经验,我国的自驾车旅游市场仍处于初级的开发水平,因此急需相关的研究来知道我国自驾车旅游的发展。
本文将从自驾车旅游的定义、自驾游旅游客源市场行为特征、自驾车旅游目的地服务三方面,对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进而对自驾车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关于自驾车旅游定义与方式
(一)自驾车旅游定义
关于自驾车旅游说法比较多,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的角度也不同,可以说概述不一。
PRIDEAUX,WEI,RUYS等人认为自驾车旅游的定义应该是人们以私家车或者租凭汽车从始发地出发到目的地从而进行旅游,游玩等相关的旅行行为。
OLSEN从时间因素定义了自驾车旅游,他认为自驾车旅游是人们以私家车或者租用交通工具,离家外出旅游至少一晚以上的,旨在度假或者访问亲友的活动。
张晓燕则认为自驾车旅游是旅游者以私有汽车或者租借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休闲体验为主,以自发组织为主体的前往目的地旅游的连续的过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关系与现象的总称。
龙斌则认为自驾车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主要指旅游者以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自己驾车为主,并借助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特殊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和相关的设施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吃、喝、住、游玩、购物、娱乐行为,是一种健康、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充满个性化自由和无限魅力的旅游活动。
以上对于自驾车旅游的定义都特别强调了自驾车旅游的交通工具是汽车,突出其休闲性、自由性、灵活性。
(二)自驾游旅游方式
代俐按着组织方式的标准,将我国自驾车旅游划分为三种方式。一、家庭式组合。这种方式大多是几个有车族的家庭聚会,一起驾车出游。二、网络式组合。这种方式通过在网上信息,招募自驾游爱好者,自愿结伴而行,分摊费用。三、俱乐部或旅行社式。前两种方式属于自发性的行为,对自驾车旅游者要求较高,需要自己设计好“路书”,安排好沿路的吃、住、游,并且要考虑修车和安全问题,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
二、自驾游旅游客源市场行为特征
在解释复杂的消费者行为时,在不同的学科分别有不同的重心,当然也有不尽相同的研究方法。M.所罗门认为,消费者行为所有的不同学科研究展现出了从微观(个体)到宏观(群体环境)的视角。J.C莫文认为,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角度有三种:一是基于消费决策的观点;二是基于消费体验的观点:三是基于影响消费行为的观点。“决策观点”的消费者行为学里文献比重量比较大,另外两种的比重量和研究较少也比较新,而其中第三种观点正是营销学所倾向和主张的。
随着大批西方的“消费者行为学”教材被引进中国后,国内学术界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实证研究逐渐重视。国家及省部级基金对消费者行为实证研究的资助数量多了起来;尽管描述性研究的文献仍大多数,但是相关的因果关系研究更为明显起来;而且消费者行为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还包括了品牌权益、顾客满意度、服务营销、营销渠道等研究领域。
三、自驾车旅游目的地服务
翟向坤提出,首先,相应的旅游信息和配套服务、设施仍然很缺乏;其次,自驾车旅游尤其是长线旅游所需费用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次,我国的公路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自驾车旅游者想远离人群,充分体验一种放松与自由,所以他们去的都是一些温冷点;最后,社会整体治安状况较差。
龙斌认为,由于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如公路标识、途中服务站、路线指引、旅游地图灯交通信息不完善而不知所措,也很难找到当地的有关住宿、餐饮和公正的旅游等信息。
贺红琼则通过研究后提出了如下几点,第一、缺乏实用的自助旅游信息;第二、自驾游者出行前准备不充分;第三、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第四、安全缺乏保障。
国际上的旅游服务,不论是游前、游中、游后的各个阶段,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其中提供旅游服务的领域主要有:旅游的交通服务、旅游的信息服务、旅游的安全保障等。
在中国,旅游服务体系的创立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许多领域都存在需要我们去探索、论证的未知因素。而世界上旅游业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在此领域做出了努力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PRIDEAUX B.WEI S,RUYS H.The Senior Driver Market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1,7(3):209219.
[2]SCOTT N.Product Market Perspective of selfdrive Tourism[A].In:CARSON D,WALLER I,SCOTNI.(eds)Drive Tourism:Up the Wall And Around the Bend[C].Common Ground Publishing,Melboume.2002,81一90.
[3]OLSEN DM.Keeping Track of the Self Drive Market[A].In:CARSON,WALLERI,SCOTIN.(eds)Drive Tourism:Up the Wall And Around the Bend[C]Common Ground Publishing,Melboume.2002,11一24.
[4]张晓燕.我国自驾车旅游及其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5]陈乾康.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2004(3).
[6]张致云,杨效忠,卢松,叶舒娟.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11(1).
[7]刘金敏,李倩倩.浅谈自驾车旅游[J].现代商业,2011(17).
[8]霍向坤.中国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战略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
[9]周坤顺.休闲旅游与我国旅游营地发展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4).
[10]曾武英,郑晓琳.自驾车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福州市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2).
关键词:外教体验式教学 《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 运用 思考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学科的核心课程和入门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源自西方,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企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因其基础的专业地位和跨多学科的内容结构一直以来被视为衡量管理学科教学水平的试金石。将双语教学引入组织行为学可以让学生领略原汁原味的学科专业知识,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能够学会用英语思维方式思考和掌握国外的原著学科,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深入了解。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活动中可以如鱼得水,运用自如,不断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行双语教学迄今已有十多年时间,将双语教学引入《组织行为学》的学校数以百计,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多。除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双语教师、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不足的客观条件限制,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学科本身,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专业理论基础薄弱,双语教学效果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在2012年引进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位有多年国际企业管理经验的外教担任组织行为学的任课老师,外教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外教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双语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英语语言能力,而在于采用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引入管理学科的教学和培训已经有半个世纪,自引入之日起就给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行动影响,按照国际通行的说法,凡是以活动开始的,先行后知的,都可以算是体验式教学和培训。而外教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精髓,让学生知行合一,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专业知识。
一、 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 984年美国人大卫·科尔伯(David Kolb)正式提出了体验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建立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莱文的社会哲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等理论的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核心角色和情感成分对学习的作用,旨在用“体验”这个词来区分体验学习理论和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验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一个完整的体验教学过程通常是学习者从具体体验(CE)开始的,它是观察和反思的基础,通过观察和反思(RO),学习者将自己在体验中的感受和所处的情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从中提取精华,形成观点或抽象概念(AC),然后又用这些新发展的概念来检验行为的积极性并作为行动的指南来指导将来的行为,建立新的目标,主动尝试及承受新的挑战,从而再产生新的体验。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接受教育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当学生处于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心理状态时,就容易接受教育;反之,教育的影响力就很难内化。当代大学生借助无所不在的网络可以轻易接触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而亲身参与团队活动、让每个人都有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机会是体验教学的最大特色。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使他们的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高效率地接受教育和理解知识。
成人教学理论研究证实,与儿童相比,成人更多地通过经验、实践、理解来接受教育。体验教学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理解专业知识和语言的实际运用场合,它与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相比更容易被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接受。
体验式教学法主张,学习是一个通过获得经验来创造知识的过程。它强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学,而是作为辅导者加强对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的培养,放手让学生进行参加体验。作为学生亲身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验式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领会枯燥难懂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并在活动中加以有效运用。在真实模拟企业管理实践的活动中积极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有效克服了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障碍。而和外教的近距离互动,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让语言能力不再成为限制学生学习效果的短板。
二、 外教体验式教学方法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1 通过活动设计真实再现管理实践环境
组织行为学是有关组织管理和运作的知识,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真实性和互
动性。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它的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及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使用这些相关理论及概念的情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许多相关知识无法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外教所设计的活动具有高度的拟真性,因此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可以将教学目的、训练内容以及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情境,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团队角色和定位的教学环节中,外教设计了两个活动场景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首先让班上每个同学随机抽取一张扑克牌,然后将手中牌能凑成顺子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来模拟构建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团队,这个游戏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现实中个人通常没有选择同事的权利,在新工作环境中不管在哪个团队、和谁共事,你都得先接受现实,然后想办法尽快和同事打成一片这才有可能顺利合作并创造好的工作业绩,这也是我们平时反复强调过的个人要适应环境的大道理。一个轻松愉快的游戏让学生对一个老生常谈的大道理有了深刻的领会并将受益终生。第二个游戏中,外教让同一个小组的同学模拟一个创业团队,通过自主讨论决定创业的项目并确定团队成员的分工,选择团队领导,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地体会团队角色的差异和团队领导的作用。体验活动把真实的世界带进课堂,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正是这种真实感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情实景之中,在真切的体验中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并能够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将来可以胜任组织中的工作做好准备。
2.2联系生活体验生动阐释专业术语和理论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知识的边缘学科,课程中包括大量抽象、枯燥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模型,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术语和专业知识,外教设计了一系列真实简单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参与分享生活体验的同时正确快速理解这些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知识。
举例说来,《组织行为学》将学习定义为人的行为发生相对永久的变化,这有别于人们的常识也不好理解。外教设计了一个与学生平日学习生活高度相关的活动,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这一专业术语的同时,还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外教在第一天上课时就注意到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他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就是相对永久改变人的行为”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探讨,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专业术语的理解,外教当堂决定把记课堂笔记作为平时的课程测验并计入期末总评分数,一学期下来,班上的同学都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学习效果有了提高,对“学习”的概念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对通过学习可以改变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理论有了真实的体会和信心,而这正是《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核心价值。类似的还有现场让学生移动课桌,通过分析桌子的移动原因来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归因理论;通过逐步拉长设定距离让学生现场比赛立定跳远来帮助大家理解期望对员工的激励作用等等。这一系列紧贴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在轻松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知识,效果非常明显。
2.3 近距离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大部分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掌握的只是“哑巴英语”,并不能使用英语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但外教的体验式教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体验教学的特色就是将课堂讲的内容减少到最少,大部分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起到辅导的作用,大部分课堂时间老师和学生都在模拟真实环境的教学场景中互动交流,现场背景配合形体动作、表情和多媒体设备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外教的语言和思想,而角色参与也要求也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得到了英语听说方面的训练,加强了用英语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三、外教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两个月的教学实践证明,外教的体验式教学是很成功的,也给我们双语教学的开展以很多启发,最重要是让我们的明白了一点,双语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讲课方式的选择。但深思之后,我们也发现外教的体验式教学法也有改进的余地,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体验活动式教学与有限的知识点覆盖的矛盾:体验式教学主张把老
师教授的内容减到最少,而让学生自主完成大部分学习内容,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上,相应就减少了老师讲解专业知识的时间。为弥补这一不足,国外大学的商学院的老师会列出书单,有时一门课列出的参考书目和杂志达几百种之多,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花大量的时间预习和复习。而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却无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预习和复习时间,以我校为例,在我校上外教《组织行为学》双语课的是大二的学生,为挣够毕业的学分他们有的学期要选修多达10以上的课程,不可能在一门专业课上花过多的预习和复习时间,而边缘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组织行为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既多又广,体验教学模式下极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是不够的,从学习专业知识的角度看,体验式教学法确实有所欠缺。这个问题解决呼唤我国整体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与改革。
2、 体验活动式教学与标准化的矛盾:我校外教《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
成功毕竟只是个案,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受个人风格和状态的影响,现场发挥也很重要。如何把外教的个人成功经验加以复制和推广,以推进我国整体双语教学水平的提升,这就涉及到一个课程标准化的问题。就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培训经验,那就是授课形式的体验活动化,授课内容的标准化。也即把一堂课所要讲解的全部知识点在一个框架下按顺序列出来,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案例、小测验、思考题和体验活动并分配相应的教学时间,把这些内容按顺序排列逐个写成详细的教案,这样一来,无论是活动还是案例讨论等都会对应到相应的知识点,主题明确,时间也容易控制,拿着这样一份教案,那怕是新任课老师也可以很快上手,自如地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保证。
体验式教学法引入我国高校课堂的时间并不长,我校外教的成功实践启发了我们的教改思路并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在体验活动中学生的表演才能、表达能力、创作构思能力、组织能力等都被调动起来运用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效果明显,是很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体验式教学法一定会帮助我国双语教学开创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昊,覃美绒 ,Role-play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中应用研究,现代工贸商业[J],2010,(22)
社会性别角色(Gender Role)的概念最早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所要求的两性的行为模式。在国外,关于社会性别的研究较早,社会性别在诸如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则较少。在学术研究领域,性别被普遍认为是由“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两类组成的。生理性别是天生的,是不能通过后天进行改变的。李新红(2010)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认为社会性别与自然性别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社会性别是基于生理性别的特点,根据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别的需求,习得和塑造出来的。泛泛的讲,社会性别指的是社会对两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通常是个人在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化过程中得到的巩固和传承。社会性别指出性别是由社会构建的,传统上认为性别差异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和各种关于性别、行为等的规范使男女社会性别逐步分化,并成为人类的专属属性。
2 社会性别维度与研究现状
社会性别角色理论的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划分界限,70年代以前的研究都认为社会性别角色只存在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且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比较极端化。按照当时的社会理论,男性拥有男性化气质,女性拥有女性化气质,这才是心里健康的表现,而一切介于男性化气质与女性化气质中间的人员均存在心理问题。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Bem将男女性别角色划分为男性化(masculinity)、女性化(femininity)、双性化(androgyny),推翻了早前社会上流行的男性化与女性化“二元论”;伴随着社会性别研究的逐步深入,Bem又通过自行编制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丰富了早前的社会性别理论,他在表中将社会性别的类型分别定义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在男女两性中四种类型的性别角色均存在。在学术领域,这种社会性别维度的划分被普遍接受。
研究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并不是相分离的性别概念。按照现代社会性别特征的研究,男女的性别属性的分化不像早前那么明显。实际上,男性和女性都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两个性别属性,男性可以有女性化的气质,女性同样可以有男性化的气质。这两种特质是基于生物本质的差异而逐渐演化出来的。
在我国,对社会性别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样本,研究性别角色中的双性化人格,并得出结论,性别角色双性化者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学者余小芳发现,具有双性化气质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且社会适应能力优于其他人。可以说,双性化的个体实际是“两个世界最好部分”的完美结合。蔡华俭等以大学生为样本研究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得出中国文化背景下,西方的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男性化模型三种模型中双性化模型最适用于中国,即双性化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最高。近年来,随着学者逐渐认识到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不同,已有研究者开始在组织行为学领域中对社会性别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满意度、工作幸福感、管理者的性别角色类型。台湾学者王邦杰的一项研究表明,男性化气质与女性化气质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赵慧军得出62.6%的优秀领导者为双性化的性别角色,领导者性别角色与其生理性别无关。
3 社会性别研究未来展望
1鸟类脑大小对觅食创新的影响
很多动物行为学家都认为,在动物前脑大小与觅食创新之间存在着神经生物学联系[3],因为前脑与动物行为的可塑性密切相关。通常是前脑越大,觅食创新能力越强。根据这一基本原理,Lefebvre等人(2004)[4]研究了北美洲和大不列颠群岛上各种鸟的前脑大小与觅食创新之间的关系。所谓觅食创新是指能取食和利用新的食物种类或采用新的觅食技巧。为此,研究人员利用了9种鸟类学杂志所提供的资料,收集了322种觅食创新(或觅食新技能),其中126种觅食新技能属于大不列颠群岛上的鸟类,192种属于北美洲的鸟类(表1)。这些觅食创新包括银鸥捕到小啮齿动物后将它们扔到岩石上摔死或沉入水中淹死;也包括普通乌鸦利用过路的小汽车把坚果压碎,这相当于把小汽车当钳子使用[5]Lefebvre等人曾计算过这些创新行为在不同类群(目鸟类中的分布情况,同时还分析过不同类群鸟类在大不列颠和北美洲的常见程度或稀有程度。在掌握各种鸟类觅食创新行为的同时,研究人员还获得了这些鸟类前脑相对大小的资料[6]。无论是在大不列颠群岛还是北美洲,鸟类前脑的大小都与觅食创新密切相关。凡是前脑比较大的鸟类,其觅食创新行为也更为常见。虽然有很多觅食创新都是在一次观察中发现的,但对多达322例觅食创新行为的大规模分析中,发现在前脑大小与觅食创新之间确实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这表明,这是动物行为学中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研究新领域。Sol等人(2006,2007)[7-8]曾研究过鸟类脑子较大是否对其生存和生殖有利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未经验证地认为,脑相对较大有助于提高动物的适合度(fitness),特别是当种群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的时候,这时觅食创新对动物的生存和生殖就特别重要[9-10]。Sol等人曾研究了646例物种被引入新环境的实验(涉及196种鸟),其中大多是研究人员将一种鸟引入一个岛屿或原分布区以外的地方[11-12]。研究人员还收集了196种鸟有关脑大小的资料,并根据鸟大脑就大,鸟小脑就小的基本事实作了相应的校正,最终发现,在鸟的脑大小和能在新环境中成功定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脑子较大的鸟类具有更强的觅食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可大大提高鸟类的食物摄取率,从而能提高鸟类的生存机会和生殖机会。
2动物有计划未来的能力吗?
学习是动物借助于个体生活经历和经验使自身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从这一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任何当前发生的行为都是与此前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相关联的。如果动物也能像我们人类那样能够根据先前的经历和经验预测和计划未来的话,那一定会大大增加自身的存活机会和适合度。目前属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计划未来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这也是人类与所有其他动物存在的一个主要差异[13]。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变得越来越清楚的是,动物也具有一些一度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行为,例如使用工具和纯粹是有利于未来生存的行为,这促使动物行为学家开始对动物有没有计划未来的能力产生兴趣并进行研究。动物行为学家认为,要想确认计划未来的行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该行为必须是创新的或新颖的,它不是某些本能行为的表现,例如:迁飞行为有很多本能成分,虽然显示有一定的“计划性”,但不是我们要求的那样;其次,计划未来的行为不一定与动物当前的动机状态相关,而必定会涉及到未来某一时刻的动机状态。下面介绍一个最新的关于动物计划未来的研究实例,这就是松鸦为了计划未来而改变其觅食行为的现象[14]。松鸦是进行这类研究的一个极好的物种,因为它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力,它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常常要为未来贮藏大量的食物,每个个体每年大约要贮藏3万多粒种子,冬季和春季几乎完全依赖秋季贮藏的种子为生。松鸦不仅能记住它们贮藏食物的地点,而且还十分注意当它们在贮藏食物时谁在观察它们。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此后会把食物重新挖出来并进行深埋,以防这些食物被偷食[15]。Raby等人(2007)[16]利用一个简单而巧妙的实验检验了松鸦是否具有计划未来的能力。研究人员为松鸦提供两个隔室,其中一个隔室中含有食物松子,另一个隔室中没有食物,每天早晨松鸦只能见到和进入一个隔室,在连续6天的实验期间,两个隔室是交替出现的,各出现3次。每天实验的前一天晚上,不为松鸦提供任何食物,因此它们在见到隔室期间是处于饥饿状态。6天实验结束后,每天天黑前两小时,只为松鸦提供一点点食物,使它们得不到可供贮藏的种子。此后再为它们提供一个备有大量松子的场所,并提供两个以前曾多次拜访过的隔室,但现在每个隔室内又安装了一个能贮藏食物的“贮食杯”,使鸟类在天黑前可以把食物贮藏起来,如果它们愿意这样做的话。实验结果发现,在两个隔室中它们总是在其中的一个隔室中贮藏更多的食物(松子),而这个隔室是它们以前拜访过的那个不含有食物的隔室,这说明在越是缺乏食物的环境中,它们贮藏食物的行为就表现得越明显,这对于保障未来的生存是很重要的,这实际上是“为未来着想的一种行为适应性”。接下来Raby等人又安排了一个更加有趣的实验,他们训练松鸦使其知道在一个隔室中可以吃到花生,而在另一个隔室中可以吃到谷粒,松鸦对这两种食物都很爱吃。当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时,发现松鸦在含有花生的隔室中贮藏的食物是谷粒,而在含有谷粒的隔室中贮藏的是花生,这表明松鸦很注意并喜欢使它们的食物多样化,在它们为未来准备食物时也是遵循这一使食谱多样化的原则。除鸦科鸟类(如松鸦和星鸦)外,其他动物是否也有“为未来着想”和计划未来的行为,目前还研究得很少,尚有待于扩展研究范围。
3脑海马大小与贮食行为的关系
为了了解鸟类觅食行为与空间记忆力的问题,Hea-ley和Krebs(1992)[17]曾研究了7种鸦科鸟类的脑海马大小与贮藏食物的能力之间的关系。他们之所以选择研究脑海马是因为已知鸟类大脑的这个区域与食物的回收(复得)有密切关系。同时,鸦科鸟类也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最好对象,因为在鸦科鸟类的各个物种之间,贮食行为的表现各不相同,便于用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有些鸦科鸟类根本就不贮藏食物,而另一些鸦科鸟类则 必须在长达9个月期间完全依赖贮藏的食物为生[18-19]。Healey和Krebs[17]研究了两种几乎不贮藏食物的鸦科鸟类,即寒鸦(Corrus monedula)和红嘴山鸦(Pyr-rhocorax graculus),还研究了4种贮藏食物的鸦科鸟类,它们是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欧洲乌鸦(Corviscorone)、喜鹊(Pica pica)和红嘴蓝鹊(Cisia erythro-rhyncha),此外还研究了1种不仅贮藏食物,而且在长达9个月期间必须记住6 000~11 000粒种子埋藏地点的鸦科鸟类,即欧洲松鸦(Garrulus grandarius)。当检查贮食行为与脑海马大小之间关系的时候,发现这些鸟类都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海马体积越大,贮藏食物的行为就越发达,这表明:海马大小是鸦科鸟类空间记忆力和贮食行为进化的关键因素。此外,动物行为学家还研究了在一个物种内部个体之间海马大小与贮食能力之间的关系,例如:生活在食物短缺环境中的个体比生活在食物丰富环境中的个体具有更发达的贮食能力,脑海马的体积也比较大[20]。这就是说,当鸟类生活在严酷环境中的时候,自然选择有利于增强它贮存食物的能力和此后重新找回这些食物的能力,也有利于海马体积的增大和海马神经元数量的增加。Pravosudo及其同事用来自食物丰富的科罗拉多州和来自食物短缺的阿拉斯加州的两个黑冠山雀(Po-ecile atricapilla)种群检验和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从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Anchorage)捕捉15只活鸟,从科罗拉多州的温泽(Windsor)捕捉20只活鸟,然后将它们带回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实验室,45天后测定这些鸟类贮藏种子之后再重新找到这些种子的能力。当为这些鸟提供可供贮藏的种子时,发现来自阿拉斯加(食物短缺)的山雀比来自科罗拉多(食物丰富)的山雀要贮藏更多的种子。同样重要的是,阿拉斯加山雀不仅比科罗拉多山雀贮藏更多的种子,而且它们重新找回这些种子的效率也更高,所犯错误也最少。从海马大小的角度进行比较,虽然阿拉斯加山雀比科罗拉多山雀的个体小体重轻,但其海马的体积却比后者大,而且海马所含有的神经元数量也更多。有趣的是,在不给予两地山雀贮藏食物的机会的情况下,它们之间海马大小的差异仍然存在,这表明:贮藏行为本身并不会使阿拉斯加山雀的海马变大,相反,两地山雀之间的差异应当是自然选择作用于海马大小的结果。目前,有关这一领域的大量工作正在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