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家养老的劣势

居家养老的劣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家养老的劣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居家养老的劣势

居家养老的劣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威海市 社区养老 养老模式 发展出路

一 、威海现有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威海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根据2012年底威海市民政局的调查统计,威海市目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7%,远远高出全国的13.7%和全省的15.3%的人口比例,养老问题成为威海市构建“和谐威海”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传统养老模式概念解释

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载体,由老人的子女、老伴作为主要赡养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老人在家中生活,安享晚年。

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以养老机构为载体,由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作为主要赡养行为履行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老人在养老院中进行文化及生活等各种活动。

3.传统养老模式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被广泛应用于现实问题的逻辑分析与定位的一种分析方法。借助对威海市传统养老模式的SWOT分析,我们将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传统养老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社区养老模式的推广取长补短。

优势(strength):

家庭养老: 情感孝道纽带,生活照料细致,人身安全保障

机构养老: 健康保障及时,同龄沟通方便,机构娱乐安排

劣势(weakness):

家庭养老: 人力资源不足,家庭人口外迁,住房压力增大

机构养老: 制度法规缺乏,传染疾病风险,硬件设施较差

机遇(opportunity):

家庭养老:传统孝道推广,子女尽孝体现,老人内心慰藉

机构养老: 政府财政补贴,服务对象多元,市场经济背景

威胁(threat):

家庭养老: 小结构家庭增多,中青年工作压力,健康保障风险大

机构养老: 专业人才匮乏,传统理念阻力,社会资金缺乏

综合上述分析,从优势(strength)的角度看,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有长处,家庭养老突出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传统的情感、孝道观念为纽带,老年人可以得到精神的慰藉,在熟悉的家庭便于日常生活。而机构养老的突出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医疗设施配置情况较好,可满足老年人保健医疗的需求。但是现阶段,从其劣势(weakness)的角度看,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中青年工作压力大,因而物质、精力耗费较大不利于家庭养老的推广。而机构养老中部分养老院硬件设施较差,传统的“养儿防老”理念使老人对养老院有所抵触。

二、威海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1 .社区养老模式概念解释

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载体,由社会力量(社区养老机构、家庭等)作为主要履行赡养行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相结合,辅有托老所服务。

2 .威海社区养老发展现状

威海市作为全省甚至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市之一,截至去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7%,养老保障与服务问题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客观分析威海市面临的巨大的养老压力,笔者认为集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两者优点的社区养老模式是威海市未来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而对于现阶段社区养老模式开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制约因素。

传统观念制约:

囿于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的观念制约,老年人对于社区机构养老的扶持有所排斥,心态上对于社会养老机构的短期的赡养行为较难接受。

专业人才缺乏:

威海市现有的老年公寓、社区工作室等社区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本科生研究生比例较少,甚至部分活动室工作人员以临时社区工作志愿者为主,社区的专业人才极具匮乏。

资金缺乏:

笔者实地走访威海的两家民办老年公寓,多个街道和社区,部分负责人表示资金缺乏是制约其规模扩大,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资金问题使上述养老机构难以有效的整合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体制不完善:

笔者实地走访威海市的部分社区老年活动室,发现其中部分的老年社区管理机构已经成为社区工作的办公室,由于工作范围的扩大,社区负责机构对于老年群体关注率相对较低。

地区发展程度不均:

学术界对于社区养老问题的研究个案选取多以社区养老发展先进地区为例,难以具有普遍性推广意义。在威海市的社区养老工作推广也有此类弊端,部分试点地区例顶社区设立的老年人日间照料站发展较快,但环翠区的其他社区,由于经济圈辐射的微弱差异,发展较慢。

三、威海市社区养老发展出路探究

通过实地调研和上述分析,结合国内外社区养老发展模式开展方面的经验及缺陷分析,针对社区养老发展出路,笔者对威海市日后社区养老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亲情管理,提升社区养老机构公信力

据威海市民政局调查数据显示,六成以上老人在养老方面首选居家养老。故而社区在开展养老服务时要加强亲情管理。针对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居委会、社区管理者要主动提供上门服务,针对老人恋家、不愿离开子女的特点要做好日间照料站的活动策划工作,提升社区养老机构的公信力。

2. 提升专业人才数量,培养优质志愿者

威海市的社区养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才较少。因而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养老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对大学对口人才实行竞争上岗。同时政府、文化宣传机构要广泛宣传,对志愿者实行定期培训,对其进行心理学、病理学方面的知识讲解,提升其服务水准。

3.着力解决社区养老模式推广的资金问题

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行社区养老资金来源市场化社会化制度。政府应明确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提升财政拨款支持力度、加大公益基金发放数量等。同时社区自身同时应善于从多方筹募资金,以达到收支平衡的效果。

4.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制,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从政府层面完善社区内部的分工制度,从法规方面加以引导,高度关注国家地方法规的落实情况。同时在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推广工作的跟进,利用成熟社区模式的基础,结合地区差异,进行深层次的有益探索。

总之,社区养老模式在威海地区推广虽有一定阻力,但是结合威海地区实际情况,社区养老在威海仍将成为养老模式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徐守勤.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社区医疗服务,2005,8(3).

[2] 詹秀娟.加快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_推进养老服务功能多样化[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3(1).

[3] 李洪心,李 巍.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2).

[4] 刘立清 金美荣.我国社区养老现状及发展建议———以丰台区新村街道育芳园社区调查为例[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5(2).

[5] 徐鹏 张辛梓.浅谈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及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居家养老的劣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家庭养老;养老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2901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与许多国家养老社会化进程相比,我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比例高等特点。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失能老年人3600万、高龄老年人2200万、空巢老年人9900万、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2300万,这给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带来极大压力。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而大约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因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和农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这种转型是前无古人的制度变迁,是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整体演进,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必然结果。农民世代靠血缘实现社会保障的传统范式被打破后,如何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中国农村现行养老模式主要有社会养老保险、社区服务计划、家庭养老。不同的养老模式各有特点,如何有效地将之结合,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构建的关键。

1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家庭养老模式是指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对老年人提供经济资助和生活照顾。家庭养老模式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在我国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持续推行,农村家庭结构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使子女负担加大;另一方由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农村资源的限制使得农村人口持续外流速度加快,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家庭养老的困境,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有弱化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今后社会的变迁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人类对亲情的渴望,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悉心生活照料、精神安慰、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因此,家庭养老模式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因此,养老制度设计不能脱离这个实际,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所出现的家庭养老的变革基本上是在传统框架里的建设性完善,而不是对传统的彻底抛弃。可以考虑采取实施家庭养老资助计划。即指政府对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给予补贴或奖励。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降低社会养老的资金投入,还可以满足老年人寂寞失落的情绪,并有助于营造家庭养老良好运行的社会环境。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与现状

社会养老保险是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早在1986 年由民政部牵头开始着手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国务院于1991年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同年在山东牟平县组织试点,随后在全国逐步推广。但推行效果不甚理想。1999年国务院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覆盖面小,农民投保能力有限,保障水平低,缺乏规范管理等,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至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农保”制度在实践中依然存在问题:一是基础养老金太低。中央政府补贴55元,如果农户每年只缴100元,等到退休的时候,55元加上个人账户,大概一个月只能领取七八十元,显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二是统筹层次低,由各县统筹管理农保基金,易造成基金的违规挪用和侵占;三是投资管理政策不完善,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有难度;四是缺乏专门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法规等。在我国未来老龄化越来越重的趋势下,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但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如何发挥社会养老的功能,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配置,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3农村社区养老计划的作用和局限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

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

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赢”策略。

在我国农村,赡养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多年来实行的是以五保户和养老院为主要形式的社区集体养老制度。农村社区养老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丰富和管理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整体负担,但也削弱了县乡两级的财政实力。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来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情况更为严重。一些符合五保政策的对象,因为财政下拨资金有限而被挡在五保门外,未能实现应保尽保。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到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长期的聚少离多导致社区养老应该是未来农村养老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模式: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养老的志愿者组织,鼓励和倡导农村闲散居民和热情村民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二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各村建立老年人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或成立老年人兴趣组织,特别是老年人协会,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年人精神生活紧张的压力,为老年人度过一个健康、充实、快乐的晚年提供物质条件。三是在农村建立社区养老示范点或互助养老幸福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及娱乐休闲等服务。为此各级政府需要严格执行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开办补贴、运营补贴。

总之,随着社会转型,老龄化进程形势的严峻,要求我国必须立足基本国情,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养老为支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J].劳动保障通讯,2003,(3).

居家养老的劣势范文第3篇

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近期,有关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有研究认为,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层缺乏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法律支持,地方政府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不自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纳已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企业养老保险缴纳与受益差异显著,不利于社会公平;应该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配套法律制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统筹管理层次,发挥政府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履行其应尽的社会公共服务义务。

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确保改革落到实处。稳步推进积极实施并轨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规定实行单位和个人参保缴费,改革原退休费计发办法,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同时,要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两个险种之间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职业年金同步建立,完善工资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推进,计发办法与待遇调整机制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养老服务研究

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主要有五大要点,一是坚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使大量资本真正投向养老服务产业;二是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耦合;三是推动上下游良性互动,实施养老服务全产业链整合战略;四是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五是明确政府职能定位,重点突破居家养老服务。

要破解我国“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的老龄化难题,当务之急就是从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入手,深入剖析误区产生根源,全面把握由此导致的实践误区,在此基础上,纠正社会养老相关认识误区,进而探寻消除误区的优化方略与关键环节。社区作为平台和纽带,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将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转变成“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为了助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从政策与服务的供给侧进行变革,从老人实际需求着手,充分发挥多方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合作、“互联网+物联网+护联网”三网联通、“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的整体性效果。

针对现行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完善有效治理的可行路径和制度供给,应立足于养老服务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多元服务供给主体,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有效需求。通过建立医养融合一体化供给制度,形成市场细分的养老服务全产业链,强化财政税收杠杆引导聚合作用,构建以专业化居家智慧养老为基础、一体化医养融合社区服务为依托、多元化机构养老为新主体、普惠化政府托底为保障的新型养老服务业体系。

养老机构建设研究

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养老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床位和护理人员供需失衡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从政府统筹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和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满足老年人的日趋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优化机构养老服务的策略,即构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质量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统筹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建设专业化养老护理员队伍。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方式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依托医疗机构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拓展养老功能),二是养老机构成立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机构配备医疗功能),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合作内容包括养老机构设立、老人护理评级管理、入住老人健康状况监测、绿色就医通道、医务室管理、老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医疗护理培训等。要促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就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方针,以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医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统筹力度,强化优惠政策,创造宽松条件,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有效合作,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民营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人力资源较少、护理人员不专业、经济实力薄弱、内部管理运营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低、经营理念落后等困境。制约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就业观念和政府政策、非营利性的角色定位、社会期望与经营动机的博弈、政府职能缺位、行业法制规范的效力不高、没能妥善处理好养老产业与其关联企业群的关系等。发展民营养老机构除了寻求来自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合力支撑外,还需要对民营养老机构公益性和私利性进行合理定位。

养老金融研究

当下我国老龄化基数大、发展快,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挑战,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却总体滞后。基于这一现状,应该采取“消费信托”理念,通过“互联网+”模式创建互联网平台,推出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产品,具备养老需求的消费者线上购买金融产品,线下以配套的养老服务替代一部分利息作为产品收益,而“消费信托”的低门槛也在促进金融向普惠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政策养老到机构产业养老的转变。

同时,全方位重视养老金融发展,为我国应对老龄化挑战做好金融准备。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我国养老金体系架构,尽快出台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政策,同时扩大第二支柱的企(职)业年金覆盖面,推动我国养老金体系均衡发展,加快培育养老金资产管理行业,实现养老金积累壮大和保值增值;其次,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养老服务金融,通过财税政策优惠,监管政策差异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养老服务金融;第三,通过政策性手段扶持涉老产业金融发展,进一步发展相关政策性金融工具,对于市场机构对涉老产业的投融资活动,给予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激励。

养老地产研究

居家养老的劣势范文第4篇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Homes & Arch , 1967)。在国内,学者对于老年人、失业者、大学生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研究比较成熟。以空巢高龄女性为例,现阶段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日常无人照料,生活不易;内心寂寞,压抑寡欢;易受慢性疾病困扰,就医困难,尤其是精神慰藉方面。

从社会支持角度出发,社会网络应为空巢高龄女性成立一个政府、社会两者相互补充的物质支持网络,提供基本物质层面的需求;由亲友、子女组成精神支持网络提供精神慰藉支持的多层面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

本文把空巢高龄女性的社会支持定义为空巢高龄女性从社会和他人(即个体)处获得的支持网络的总和,在分析研究空巢高龄女性的社会支持时把社会支持分为经济收入支持,生活照顾支持,精神慰藉支持三类。

二、空巢高龄女性养老问题

与男性老年人口相比,女性老年人口由于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在资源获取和社会生存能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收入支持

空巢高龄女性的经济收入分正式和非正式经济收入支持,但是空巢高龄女性的经济收入只能在不生病或是发生意外的情况下维持日常生活。中国老年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称,在我国已经实现了养老保障的制度全覆盖以后,靠退休养老金生活的老人的比重依旧偏低,其中,城市中靠离退休金生活的老人能达到三分之二,但农村只有4.6%的老人靠养老金生活,有41.2%的农村老人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3年5月31日报告称:目前中国22.9%的老人消费水平位于贫困线之下。可见空巢高龄女性在经济收入支持方面的困难。

2、生活照顾支持

空巢高龄女性的生活照顾支持方面,配偶是第一照顾者,提供最直接的帮助;第二照顾者是子女,对于独居或者配偶失去照顾能力的空巢高龄女性,子女是生活照顾支持的提供者;在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国,由正式支持网络提供的养老服务与现实所需存在巨大落差,不能满足空巢高龄女性的需求(赵芳,许云,2003)。

根据国家民政部数据,目前我国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已达到940万,其中城市194万,农村746万,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人口大约为1894万人。也就是说,在我国目前有大约三千万的老年人口需要社会支持网络提供生活照顾支持。

3、精神慰藉支持

已有的研究表明,孤独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口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的因素,孤独感成为衡量老年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空巢高龄女性的孤独感来源于多方面,独居是直接原因,而空巢高龄女性年纪大,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滞后,自理能力逐渐降低,导致参与社交活动,与人交流的意愿和能力低于一般老年人口。长此以往,空巢高龄女性的孤独感愈发强烈,从而产生其它负面情绪。

目前来说,空巢高龄女性的精神慰藉支持主要来自非正式支持网络,来自家人朋友。正式支持网络提供的精神慰藉远远低于非正式支持网络,这也使得空巢高龄女性所需要的精神慰藉支持与所获得形成落差。

三、建议

空巢高龄女性是社会弱势群体,是特殊的老年群体,需要特殊的养老模式。不同于1998年穆光宗提出的“3+2”养老模式,“社区+机构+家庭”新型养老模式经过张俊良、曾祥旭的研究分析正式提出,是一种集家庭、机构和社区三种优势于一身、同时避免三种模式缺点的新型养老模式。该模式提倡机构养老但又不摒弃家庭养老,其宗旨是将养老机构建在每个社区当中,机构取代社区养老的作用,由机构直接面对老年人并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经济收入正式支持方面,政府在制定养老政策时应具有社会性别视角,制定一些倾向于空巢女性老年人的政策,适当向女性老年人口倾斜,使平均预期寿命更长、患病比重更高的女性老年人口老年生活质量更高。非正式支持方面,空巢高龄女性和子女都应该转变思想,转变经济关系,子女要为母亲提供合适的经济收入支持,母亲要接受子女经济上的帮助。

空巢高龄女性的生活照顾支持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目前来看社会层面应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为老年人开展问候服务、精神慰藉、紧急援助、居家养老生活照料等服务,并建立空巢高龄女性突发事件处理、责任和检查督促制度,把一些先进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做到因地制宜,并出台养老服务相关标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使空巢高龄女性获得公平和舒适的生活照顾支持。

空巢高龄女性的精神慰藉支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增强空巢高龄女性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她们的社交领域,积极参与感兴趣的社交活动。二是借助“熟人社会”动员这当中的成员对空巢高龄女性进行养老帮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关心关爱,从而实现基层养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率,获得更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航空.空巢女性老年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9-16.

[2] 张航空.空巢女性老年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1.

[3] 项曼君,刘纫兰.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的基线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6.15(6):328-331.

居家养老的劣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助社区 养老产业模式 长青村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山东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项目编号:09CJGJ36)

一、山东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山东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2月山东“两会”召开期间,养老问题成为一个焦点话题。老龄化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急剧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缓慢成为制约山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针对山东省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现状,民建山东省委提交了《关于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引入非营利机构的建议》,建议发展由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合作参与的新型社区养老产业模式。由于社区养老产业模式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推广面临着缺乏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的困难。

(二)山东养老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1、机构管理不完善,行业发展无秩序

目前山东地区每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速为70万以上,而全省养老机构仅有1000多所。与此同时,山东省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床位也无法满足众多老年人的需求。目前山东地区养老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以50床位以下的小型养老机构为主,且普遍存在监管不力,质量追踪体系不够完善,分类不够科学等问题。

2、经营方式落后,服务质量低

当前省内养老在老年人日常照顾、医疗护理等方面仍然停留在比较原始、粗放的状态,护理人员护理经验严重不足。相关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护理培训与认证,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较其他省市差距很大,这也成为了制约本省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养老观念传统,产业模式落后

据调查,山东地区倾向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到了全部被调查人口的89%以上,仅有不到11%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这与山东传统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关系密切,但也在一定限制了市场需求的增加。一方面,这是我国老有所养的传统思想的集中体现,但在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山东地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落后的现状。养老市场产业模式落后,行业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对养老机构的认可程度。

二、菩提长青村互助社区经营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菩提长青村老年互助社区经营简介

菩提长青村是在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后建立的社区,于2000年竣工。建立初期,长青村是一种公私合营的非盈利的老年互助社区,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安置在大地震中无家可归的老人。在此时期,该老年互助社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社会捐款和政府补助。后来,菩提长青村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民间非营利养老机构。现阶段,为了减少对外来捐赠的依赖程度,长青村选择了一条新型的老年互助社区发展之路,为在养老人提供了不同一般社区照顾的服务模式,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立自足的产业社区模式。

(二)长青村老年互助社区产业优势探究

1、“老有所用”的建设思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的“老有所尊”的养老模式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单纯的物质赡养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原有的以“养老”为建设思路的养老机构也因为难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而遭遇经营困难。长青村充分尊重老人的自立、自强的精神需要,努力满足了老人“老有所用,老有所尊”的精神需求,以老年人种植蔬菜园为例,这种方式让老人在劳动中享受生活,在自立中享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2、“互助社区”的产业模式

为了尽量满足老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将养老社区建设成为老年人结交朋友,充实生活的新的“家庭社区”是长青村老年互助社区产业模式的又一大特色。在这个社区内,没有明确的“服务者”和“被服务者”,每个人都是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的接受者。

3、“独立自主”的经营理念

经济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都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政府对长青村的财政支持和社会对长青村的经济捐赠。为了使长青村能够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长青村选择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经营之路,它通过自制自售手工艺品等方式,将养老这项社会工作顺利发展成为了一条新的产业模式。

三、山东省推广菩提长青村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SWOT分析

(一)山东推广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优势

1、良好的经济基础

推广这种新型的养老产业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其中,包括了场地租赁费用、新的养老理念宣传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初步核算,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45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这种持续的经济发展为推广新型养老产业模式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2、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山东省全省平均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8.69%,每10万人接受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数由2000年3331人上升到8694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人们对新的养老观念的接受程度也逐步增加。从“老有所养”的传统思想到现在“老有所用,老有所尊,老有所乐”的新型养老理念,新型的养老思想已经逐步深入人心。

(二)山东推广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劣势

1、养老机构发展基础差

虽然现阶段山东地区养老机构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服务质量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备,民营养老机构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效应和规模效应。因此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推广前期将存在不可预测消费时滞和消费群体购买风险。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对养老机构的不信任感,提供人们对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将会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

2、劳动者要素供给约束增加

养老服务人员平均技术水平差、理论知识单薄是当前民营养老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新型养老机构的推广对当前的养老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老年护理技术之外,还要求该服务人员具有相应的法律常识、文明礼貌。这对劳动者要素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新型养老产业模式推广的约束条件之一。

(三)山东推广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机遇

1、历史发展机遇

未来一段时间,将是山东省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将为山东地区新型养老产业的推广提供了更多有利的发展条件;世界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与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为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而与此同时,政府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如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的任务,也为推广养老产业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

2、两岸交流合作带来的机遇

相关养老产业经验的缺乏为山东省地区推广新型养老产业模式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台湾地区长青村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营建可以成为山东地区推广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学习对象。随着两岸的合作交流往来的越来越频繁,也有越来越多的大陆学者选择赴台进行学习。更多的学者了解到了这种新型养老产业模式,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四)山东推广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威胁

1、严峻的经济形势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山东经济的持续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虽然债务危机已经找到了比较合适的解决方式,但短期内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作用对山东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根深蒂固的养老观念

山东地区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是孔子的故乡。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孝”正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观点表明,侍奉父母应该做到经济上的赡养和生活上的照料。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仍然持有“去养老院证明自己的子孙不孝”的想法。这也成为山东推广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阻碍与威胁之一。

四、山东应对推广难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1、完善养老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基础养老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扩大现有养老机构规模,努力为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现有的养老机构提高现有服务水平和所住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所住老人的满意程度,满足老年人的娱乐需求。

2、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努力实现服务标准化目标

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高硬件服务资源质量,引领服务质量全面协调发展,将满足需求作为衡量机构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妥善制定、完善养老服务标准,规范养老产业服务标准化进程,把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纳入服务标准化目标之一;加强养老机构管理者管理培训教育,为推广长青村新型养老互助产业模式奠定产业基础。

(二)增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增强养老机构监管力度

1、增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业前培训,促进产业养老服务质量升级

严肃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任职前培训,将职业认证列为任职人员必要标准之一;严肃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从业资质选拨,提高招聘门槛;加强对专业护理人员的技术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定范围,努力吸引优秀人才。

2、提高养老机构监管力度,实现养老机构全面发展

增强养老机构监管力度,完善养老机构监管机制,提升养老产业进入门槛;将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列入监管进程,注重养老机构质量划管理与一体化标准,努力实现养老机构全面发展水平。

(三)学习长青村产业模式,宣传新型养老思想

1、以非营利组织为载体,进社区举办公益宣讲会

选取有地方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大型社区,通过社会公益组织的宣讲,传播长青村新型养老产业模式,为山东将非营利组织引入养老产业,创建新型的养老产业模式作群众铺垫。

2、推动企业进社区,提供老年人亲身体验机会,挖掘市场潜在购买力

通过抽取地区幸运老人的方式,提供免费的短期体验机会,让老人亲身体验新型养老服务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扩大新型养老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的挖掘本地区的潜在购买力,引导更多的老年人更加便捷的消费,得到优质的服务。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建立高校合作关系

以纪录片的形式真实再现长青村互养老模式,透过报纸等传媒方式有效快速的扩散到千家万户,为更多需要养老服务的家庭提供便利;鼓励当地高校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期密切合作的关系,为高校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和探索机会;吸引了更多人才的关注,为本地养老产业的创新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四)提供优惠政策,促进现有养老机构改革

1、提供优惠政策,加强政府针对性支出

作为当地政府,应努力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加大相关产业财政支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建设完善养老体系发展模式,建立科学的养老产业的布局规划,为养老机构提供方便的交通和适宜的环境;加强政府财政养老支出,增大对老人福利、疾病治疗的针对性支出;实行企业扶植政策,促进企业与养老产业相关的企业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2、促进两岸交流对话,努力吸引外界投资

设立相关法律制度,以法律规范相关产业的发展,为长青村新型产业在山东地区的推广奠定基础;加强两岸交流对话,建立两岸长期的互惠共利合作关系,学习台湾相关养老产业模式;投资引诱政策,撬动民间资本,吸引外商投资,尤其是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