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古迹的价值

文物古迹的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物古迹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物古迹的价值

文物古迹的价值范文第1篇

【摘 要】 作者阐述了维吾尔族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料,古籍的装帧形态、版式艺术、材料、技术等,认为这些都蕴含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信息。其不但有一般意义上的文献历史价值、科学认识价值和社会和谐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形式上拟态、拟材、拟形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层面上的不忘初心,安安静静地做设计以及在设计过程中体现自豪和使命感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 维吾尔文;古籍;当代;艺术价值

一、维吾尔文古籍的定义

“古籍”是古书的雅称。古,故也。籍,书也。古籍即古书。古,是时间概念。[1]

我国新疆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葛逻禄语组。维吾尔文古籍被认定为是在维吾尔族生活的广大区域内,其族人用符号、字母在石碑、皮革、纤维、木片、纸张、兽骨等材料上记录历史、文化和日常事务的可传承典籍,以及有文献价值的口头文献。其范围涵盖宗教、律法、语言、天文、习俗、文学、医药、艺术、生产技术等多个方面。维吾尔文古籍可分为书籍类、铭刻类、文书类和讲唱类四类。

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信奉过的宗教有:原始萨满教、祆教(即拜火教)、摩尼教、景教、佛教,至9世纪末10世纪初,逐步改信仰伊斯兰教。

按《维吾尔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的分类,可将维吾尔文古籍依据使用的书写语言大致分类为:突厥文、粟特文、摩尼文、回鹘文、婆罗米文、叙利亚文、哈卡尼亚文、 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察合台文。

并以下几个时期进行断代:

(1)鄂尔浑河时期(约从公元7世纪下叶至9世纪中叶)主要使用突厥文、粟特文;(2)高昌一葱岭时期(约从公元9世纪中叶至14世纪)回鹘文、哈卡尼亚文,同时还使用摩尼文、粟特文、突厥文、叙利亚文、汉文、婆罗米文、吐蕃文等;(3)察合台文时期(约从15世纪至本世纪初)察合台文、回鹘文等;(4)现代维吾尔文时期,使用维吾尔文老文字、新文字和现代维吾尔文。

二、维吾尔文古籍形态概述

维吾尔文古籍因其涵盖的语种多,装帧的形态、形式、材料、版式等十分丰富,有很多可学习、借鉴之处,譬如装帧的形式有:碑铭、蝴蝶装、贝叶经等;装帧的材料有:纸张、木材、皮质、丝绢等等;书写的材料有:毛笔、芦苇笔;古籍的版式设计如察合台文、摩尼文古籍的版式等等都非常有代表性。下表[2]是维吾尔古籍有代表性的几种装帧形式: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维吾尔文古籍的形态主要有:碑铭、写本、印本、石刻、壁画题识。其中维吾尔古籍的写本形式最为多样,有卷轴装、蝴蝶装、贝叶装、线装、经折装,还有数量较少、上表未列的婆罗米文的梵k装;材料有纸本、皮革、织物、木材、石材等;其版式的设计也非常多样,有古籍内页版式呈现出伊斯兰宗教美学中“秩序、律动、和谐”特点的15-20世纪察合台文古籍(见图2),[3]还有图像构图的程式化的摩尼文古籍等等。

三、当代艺术价值

其当代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形式上的审美艺术价值和精神层面的价值。

1、形式上的审美艺术价值

可以从新疆古籍甚至中国古籍中汲取的营养有:

A.对古籍具象形态的模拟,从书籍封底封面的形式和材料上作变化。比如对下图于阗文古籍外形的模仿,或者像对衣文古籍的模仿,见下图3。[4]直接省去内页,将书籍内容写在木板制成的封底封面内部,或是将内页夹在封底封面两块木板中间。

于阗文 图3 衣文古籍

再如南京艺术学院吴伟的硕士论文《古-形-今-态》中对古籍“今态”设计的方案⑤:梵夹装+龙鳞装+线装的今“态”实验,见图4。

该方案以梵k装、龙鳞装、线状为造型来源,借用梵夹装的形式,采用瘦长的形态,装订方式是多层、单点轴固定,表达出龙鳞装层层叠叠的视觉效果。将最后由一个半封闭式的函套包裹三个梵夹装,即只包裹这本书的22.4cm以下的部分,将书上方多层的部分显露出来。而最终函套的截面是三个并列的直角梯形,这又与梵夹装的俯视面相呼应。[5]

B.从材料上提取或模拟,比如突厥文的碑铭――石材镌刻、贝叶经?由贝多罗树叶制成以及独特的装订方式,还有察合台古籍使用羊皮、骆驼皮制作封面、封底,还有华丽的内页设计等,见下图5为察合台文羊皮书,为北京德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一件拍品,书为精装皮纸写本,用上等羊皮做封面,封面印有大量察合台文,书中边栏为绿、红双格印制,纹饰绘制极为精密繁缛,色彩层次丰富,也非常漂亮。

C.从版式设计上学习:不管是突厥文、粟特文、摩尼文、回鹘文、婆罗米文、叙利亚文还是哈卡尼亚文,每一类维吾尔古籍的版式设计都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特点,体现着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以摩尼教古籍文字版式的艺术特点为例,该古文献正文常用红色、灰色绘制栏线,以达到版面整齐、易读的目的。并采用网格分栏形式,分成多栏或两栏,文字部分也十分注重色彩的协调、整体的统一,如标题周围的花纹和标题采用同一颜色,红色和黑色交替出现,达到呼应、协调的视觉效果。[7]

2、精神层面的价值

A.对不可知力量的崇敬,体现在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崇敬的心理状态。人与不可见权力(宗教)之间建立关系的需要通常是由视觉形式来表达的,[8]视觉形式是人与宗教沟通的桥梁。维吾尔文古籍因其古籍内容大多是宗教题材,美学思想通过版式、材料、图案、字体书写、色彩等元素实现物化。举例来说,15-20世纪维吾尔文古籍的手抄本多于印刷本,虽然此时维吾尔人熟练掌握雕版印刷术,并曾经开设印刷厂,对待宗教经典的态度仍保持谨慎,擅用手抄表达对宗教圣灵的虔诚。用精细制作的古籍,力求永恒的存在,这与当代慢设计的观念相契合

瑞士建筑设计师阿特利・彼特最早提出“慢设计”的概念,“慢设计”是“慢生活”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慢设计”的定义,不是指时间概念上的慢,而是强调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行为和思考,以及“慢设计”概念产生的设计结果、对观者、对周边环境等产生的影响等。“慢设计”除了强调人自身、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外,更多关注的是人类最本质的、非物质性的需求。它能引领设计师反观内心,寻求自身的责任和思考设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书籍设计师朱赢椿说:“慢生活不是慵懒、懈怠、消极,而是把节奏放慢了以后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跟你的内心产生碰撞,它会源源不断地给你生活的灵感。”即调整设计师浮躁的心态,放缓,慢慢来,慢慢地做设计。

身为书籍设计师,承担的使命更重,如何将作者的思考和表达意图通过设计师的加工,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来,这是书籍设计者最应该做的工作和应努力的方向。在信息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不忘初心,安安静静地做事是做出优秀书籍设计作品的重要途径。

B.对文字使用、书籍设计的谨慎态度。细观维吾尔文古籍,它们常常呈现的是抄书人对材料的珍惜、书籍内容的崇敬之情,以及抄书人对材料、书籍内容的细细推敲,对文字、图像谨慎使用的态度,对完成这本书制作的自豪与使命感,最终成型的书也体现出唯一性和永恒感。

当代书籍设计领域正处在高度繁荣发展的时代,有多种多样的书籍设计大赛,比如“世界最美的书”、“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书的设计领域和形式也从封面设计、二维形式等发展到材料的多种应用、形态上的立体、空间形式、甚至时间因素的介入。文字记录已不再是少数人掌握的技能,材料物质的高度繁荣,信息的快速传递交流,也使带有使命感的抄写、精心描绘,几年书写一本书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书籍的设计制作成为一件随意的事情,不再有抄书人、制书人与书籍内容心灵上的关照。

另外,当代书籍设计领域西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传统元素的呈现没有太大的突破。实际上我们和其他国家书籍设计的差异和不同才是我们应该保留和发扬的,差异不是对立,差异的文化特质中包含着对各自文化的尊重,真正形成健康多元的文化生态。

四、结语

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通过对维吾尔文古籍当代艺术价值的分析,可以判定其不但有一般意义上的文献历史价值、科学认识价值和社会和谐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形式上拟态、拟材、拟形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层面上的不忘初心,安安静静地做设计以及在设计过程中体现自豪和使命感的双重价值。

【注 释】

[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维吾尔族卷.铭刻类、文书类、讲唱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12,总序p2.

[2] 作者自绘.

[3] 任文杰.浅析宗教美学影响下的维吾尔文古籍版式艺术[J].南艺艺术学院学报,2012.5.

[4]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新疆历史文献及古籍保护成果展图录》 [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p39.p41.p9.p10.

[5] 吴伟.古-形-今-态[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28.

[6] 图5,孔夫子旧书网,察合台文羊皮书[EB/OL].http:///detail/3_64993/.

[7] 任文杰.吐鲁番地区古代摩尼教文献艺术特点解析[J].装饰,2014.11.

[8] 阿尔弗雷德.C.哈登,阿嘎佐诗译.艺术的进化――图案的生命史解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参考文献】

[1] 牛汝极.维吾尔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维吾尔族卷.铭刻类、文书类、讲唱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文物古迹的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文物古迹;旅游开发;保护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13

[中图分类号] K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11- 02

0 引 言

文物古迹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见证,是我国的瑰宝,需要我们中华儿女来共同保护。现在新型的旅游业与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目前大众的主要消遣方式表现在旅游业,而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文物都被过度开发,给国家造成了很大损失。有很多地区又采取过度保护文物杜绝开发的策略。所以怎么去推进文物保护和旅游业合理的发展,成为文物保护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的优缺点

1.1 优点

虽然,文物古迹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体现,正是因为旅游开发业使之成为旅游景点,不然文物古迹不会被更多人知道和了解。另外,虽然旅游开发业会对文物进行开发,但是为了旅游业能长存,旅游开发业也会对文物进行适当保护。再者,文物的修复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旅游开发业和文物保护单位达成共识,促进双方合作共赢。最后,游客也能在参观的过程中去了解历史知识,接受教育,来带动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1.2 缺点

自从旅游业开始发展,就不断的有报道报道出文物古迹被破坏,文物古迹在保护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或者周围新建道路,景区等基础设施时,也会影响文物古迹的保护。其次,文物古迹被保护成为旅游景点以后,每天会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前来,游客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尾气,参观时遗留下来的垃圾都会影响环境,导致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文物古迹乱刻乱画的现象更是严重,我们要杜绝这种现象,一切从自己做起,才能让文化古迹不受破坏。

2 文物古迹的开发原则与保护

2.1 保护文物是基本原则

不论如何开发文物,都必须是以保护文物为原则,不能随意更改文物,补修乱建 这是保护文物价值的原始保障。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进行加固文物,或在文物附近修建相关画风的建筑,以促进旅游业发展。对文物古迹的知识点,要尽可能表现其文化知识历史以及人文性,才能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收到教育,才能实现文物开发的价值所在。让游客明白旅游不仅仅是旅游,而是增长知识了解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2.2 对文物进行保护

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旅游环境的污染使得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游客在旅游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名胜古迹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和水分反应使得文物古迹被腐蚀。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也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严重的会导致酸雨,要求腐蚀露天的文物,有些游客会在旅游的过程中攀爬踩踏文物,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被游客踩踏损毁的十分严重。所以国家要对文物古迹进行分类,进行划分,分出三六九等,对级别高的文物进行特殊保护,在制定的计划上,进行定期定时定资金维护。同时加强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建设,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鼓励全名一起进行保护。可以通过宣传播放公益广告等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形式来加强人们对古迹的认识。让游客们明白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价值,让人们发自内心的去保护文物。最重要的是,法律要积极准确的实行法律效力,这也是确保文物不会受到伤害的最有效途径和工具。面对破坏文物的行为,不论是文物相关部门还是旅游业,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抵制。要不断利用高科技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文物的利用、开发、开发、使用力度,在发展中进行保护。

3 文物古迹旅游开发与保护共同发展的问题分析

旅游管理业的管理属于多方面的,需要不同学科人才共同去管理旅游景点。目前大部分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少专业的管理知识,管理不得当,游客也不会满意。希望旅游业能做好规划,确保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旅游业能共同发展。无论是以什么方式去发展,必须要遵循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原则,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文物古迹的资源,他不是一类人的,而是全人类的,为了子子孙孙的后代能体验感受到文物的风采,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利益,而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游客对古迹的破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开发商应该要控制游客的数量来减轻文物古迹保护的负担。确保文物可持续供公民来欣赏学习。相关部门也可以建立制度,让两者相互促进。同时,对游客进行教育,让游客发挥作用,保护文物。最后,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也和文物保护相辅相承。

4 结 语

总而言之,只有采取得当有效的措施,并选择合适的时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才能共同成长。尽管频频传来旅游业对文物古迹保护方面的负面影响,但旅游业可以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大量资金,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学习知识,使文物被更多人所熟悉。所以,有关部门应该要采取有效措施,使旅游业和文物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实现文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文物古迹的价值范文第3篇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此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然而,现代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兴起和生机勃勃的旅游业的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级旅游大国进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对我们这个文物大国和未来的旅游大国来说,具有丰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西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但它却能吸引络绎不绝的国际国内旅游者,成为我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几张王脾: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定都时间最长,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号称十朝古都;是我国文物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上第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可以说,文物古迹是西安市旅游业的生命。北京市无论在接待国际游客,还是接待国内游客方面,都高居全国榜首,这除与它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的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这种特殊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4.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要达到如此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文物古迹的价值范文第4篇

在我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各界认识不一。我们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以发展旅游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和用的完美结合。

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西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但它却能吸引络绎不绝的国际国内旅游者,成为我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几张王牌: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定都时间最长,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号称十朝古都;是我国文物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上第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还有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可以说,文物古迹是西安市旅游业的生命。北京市无论在接待国际游客,还是接待国内游客方面,都高居全国榜首,这除与它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这种特殊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

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文物古迹的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宜宾;保护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s a historical period in our country ha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military or transport unique position and important influence that the city is still has certain scale, and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 h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and the value of the cultural relics, buildings and sites in the city. But with the high speed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how to keep the cultural feature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old city protection and new town construction will be harmonious and unified, has become the ma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 In this paper, yibi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Key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Yibin;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也就是说,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在我国某历史时期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交通方面的独特地位和重大影响,至今仍具有一定城市规模,并保存着具有重要传统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的文物、建筑和遗址的城市。

从1982年2月批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24座城市起,到1986年第二批的38座城市,到1994年第三批的37座城市,再到陆续增补的12座城市,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有了111座“历史文化名城”。但随着城市化的高速进程,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将旧城保护与新城建设协调统一,已成为制约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重要难题。下面,我们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

宜宾市地处金沙江与岷江汇合处,滚滚长江由此东流入海,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宜宾市是1986年得到国家承认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古居于巴、滇、蜀、夜郎等部族王国往还的要塞之地。这里在秦汉时已是中原王朝向南推进的咽喉要隘,为“五尺道”、“南夷道”、“西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至明清时已被誉为“西南半壁古戎州”。自汉至今,宜宾已有两千余年的城市建设史。

(二)旧城分析

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重点是具有两千多年建成史且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旧城区。

1.独特的古城格局

明代古城奠定了宜宾旧城区的格局,城郭接近正方形,街道布局为传统街坊式,众多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棋盘式格局”。干道均向江岸延伸,使水陆交通相互衔接。截止目前,古城棋盘式格局和轮廓犹存,民居风貌尚存少部分。

2.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宜宾传统建筑以川南民居为主,多为清朝中晚期至解放前建造,民居多为青砖、青瓦、砖木结构的老式瓦房,穿斗式结构,门楣多由花砖砌成,雕工精细,颇具艺术价值。

3,三江分隔,三山对峙,三塔鼎立的山水组团城市格局

丰富的水系,优美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宜宾优越的自然环境,岷江和金沙江汇合于宜宾旧城合江门,万里长江从此开始,滚滚东流而去,宜宾城市由于三江分隔而自然形成了组团式布局结构,景色优美的河流水系成为宜宾城市主要的自然环境资源,也是宜宾城市的特色之一。

宜宾城市的四周有翠屏山、白塔山、七星山三山对峙。翠屏山郁郁葱葱,催科山峻峭挺拔,七星山云遮雾绕,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形成了宜宾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构成了宜宾城市的多彩多姿的天际轮廓线。而黑塔、白塔、旧州塔三塔鼎立,相互观望,形成了宜宾城市独特的景观视线。

4.丰富的文物古迹

全市有各类文物点10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其类别主要有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等,在中心城区有27处。灿烂的文物古迹是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之所在,是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二、保护情况

宜宾市在97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即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专题分析,并明确了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题特色为:“历史长河、山水城塔交相辉映;五粮魔水、古今中外异彩纷呈”。规划要求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保护,保护重点放在“一片二线三点”上,同时保护整体空间环境;对文物古迹分成三级进行保护。同时,规划提出了五条保护措施:一是积极疏散旧城人口;二是占用文物古迹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安排搬迁;三是对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应保持原有风貌;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五是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旧城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之间的难以取舍,造成了时而开发、时而保护的混乱局面。

(一)建设性破坏,导致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特色的丧失。

在宜宾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文物受到的冲击很大。许多传统古街道、文物古迹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城市传统特色逐步丧失。如宜宾原有10 多处会馆,现仅存云南会馆和叙府会馆;原古建筑或古民居集中的冠英街只残存几十米,栈房街、光复街、交通街、走马街、麻线街等古街道拆除殆尽。

(二)文物古迹的抢救工作有限。

名城保护力度不够,管理措施有限,资金缺乏,许多文物古迹面临人为和自然的双重损坏,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的顺利传承成了新问题,如魁星阁、百二河山坊、武庙和南岸王爷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