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经济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学校 发达地区 逆反心理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一、职业学校学生逆反心理的几种主要表现
1、对班级的各种事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班级荣誉感。
2、经常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常令周围学生觉得“不可思议”。
3、把老师的批评当成一种恶意,采取顶撞的方式,语言尖锐,态度生硬。
4、老师要求学生要“以诚待人”,他们则对老师不信任,不说心里话,撒谎甚至欺骗老师。
5、学生在上课时逆常规而行,做出常人不可想象的动作,说出常人不能想出的语言。
6、在仪容仪表上,置学校规章制度而不顾,烫出异样的发型,染出鲜艳的发色,戴出奇异的首饰,穿出奇装异服。
7、不听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批评和引导,一意孤行。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如果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仅凭主观臆断,不注重事实证据,就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的不满情绪。
2、如果教师对学生过于宽容,甚至溺爱,特别是有些年青的教师,开始时对学生的错误批评和教育不到位,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助长学生的“小脾气”。
3、如果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能发扬民主,把自己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对立情绪。
4、如果教师在批评时态度强硬、语言过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就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
5、经济的发达、父母的宠爱助长了他们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心理。
三、因势利导,作好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工作
1、跟学生讲清“逆反心理”危害。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
2、教师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逆反心理”。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地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3、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职校生本已在同龄学生中处于“劣势”,他们的心里也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提高职校生的自信、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5、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我校建有“华姿职校科技协会”,需要一批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对于那些乐于反其道而行之的“金点子”,我们会勇于接受;对于能提出这些“金点子”的学生,我们亦会积极接纳。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6、创设科学有效的辅导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辅导队伍。限于多方因素的制约,可以按学生数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可以适当借鉴现今大学的心理委员制度,在学校有专门的辅导教师,在班级有专门的心理委员,这样可以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我校已经建立了江阴市先进的心理咨询室,聘请了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心理咨询师,使心理辅导常态化、常规化,我校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郭沫若先生说过:“青年的精神便是向上的精神,没有本来就不自爱而自甘堕落的青年,除非是精神病患者。”让我们用全部的爱去打开他们——职校学生的心扉,去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去带领他们渡过人生的黄金时代,把他们个个培养成有文化、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过硬的体魄的合格的四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学生逆反心理表现与疏导例谈.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01。
2、浅谈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产生原因和化解对策.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7/01。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一、生态农业的提出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了摆脱困境,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美国等)、“生物农业”(西欧各国)、“精久农业”(美英及第三世界国家)、狭义“生态农业”(欧美及亚洲国家)等“替代农业”(Alternative agriculture),以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经过世界各国的有益实践,多种“替代农业”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缓解生态危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因减少或拒绝“石化能”的投入,降低了产出和效益,发展十分缓慢。而“生态农业”汲取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精华,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高效、稳定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义的生态农业可以追溯到相对于“石油农业”的原始农业,系统概念的产生已近百年。最早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发起者是德国农学家鲁道夫・斯蒂纳 (Rudolf Steiner),在他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中最先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狭义的“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Albrecthe W.于1970年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 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在欧洲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世界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我国农业经过近20年的结构调整与环境资源建设,基本形成了适应国内对农牧产品需求的农业结构。但农业生产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产品的成本高;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中有毒和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以水源、地力为核心的资源环境长期超载使用等。致使农业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农业环境资源短缺与农业系统内资源闲置浪费并存。加入WTO后的我国农业,农牧产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但因品质质量不合格屡屡遭遇梗阻。在完全融入国际市场的今天,我国农业如何发挥自己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农业优势,克服现代农业的弊端,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我国学术界对农业发展道路的讨论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0年,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在银川召开。在会上我国第一次使用了“生态农业”一词。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指出: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要发展农业,还要以全面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为目标。此后,各种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这些研究推动和促进了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展开。
二、生态农业的内涵
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于1970年首次提出“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的概念之后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 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此后,各国学者对狭义生态农业做出多种不同的解释。
国内学者关于生态农业的涵义的阐述也有多种。我国著名农业经济管理和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其专著《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1988年)中对生态农业概念作了概括:“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的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生物学家马世骏教授在其专著《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1987年)中指出:“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它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合理组合农、林、牧、渔、加工等比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概括是:“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建设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第一,生态农业是协调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解决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指导原则;第二,生态农业是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做整体和长远考虑的一项系统工程;第三,生态农业是一套按照生态农业工程原理组装起来的,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实用技术体系”。
综合国内学者的阐述,我国生态农业的定义应当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现代管理学、现代农业理论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土地空间、生物资源、现代技术和时间序列,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合为一体,促进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效益持续,最终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专业化生产,并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和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多层面链式复合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是天、地、人和谐的农业生产模式”。
综合各种观点,生态农业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建设较以往的农业系统有以下的优势:一是通过建立合乎生态原则的生产系统,达到对能源、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运用,解决粮食供应,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发展高效农业;二是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系统,使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于超越资源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不会消耗过量,保护环境不致退化,确保农业发展的可持续;三是农民收入增加,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达到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因为生态农业建设具备这些优点,所以便成了现今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80年代初就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即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在我国具体条件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既吸收了我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精华,也不拒绝化肥、农药的适度投入,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保持适度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流通量,实现高产出、高效益、少污染。它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协同提高,使农业生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我国的农业、农村纳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我国的生态农业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目标,以大农业为出发点,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是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其主要特征有: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的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革.“三料”危机:华北平原神态农业特点分析[J].古今农业,1999,3:42-51.
[2]姚学会.北方灌区节水农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讯,2005,9:403-406.
【关键词】演员薪酬;收入不平等理论;劳动力供求
观影在诸如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已逐渐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近些年,我国电影票房总额不断攀升。然而,在票房不断刷新记录的同时,影视明星们的片酬不断上涨,并且涨幅令人惊讶,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文本透过经济学视角,对明星高额片酬进行探讨。
一、明星薪酬飙涨的主要类型归纳
当今,一些国产影视剧打着巨额投资、大制作的旗号,但制作粗糙、质量不高、剧情拖拉等,其中主要演员片酬占投资比例过大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影视行业中,演员片酬飙涨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
明星巨额片酬是如何形成的?是否符合经济学收入理论?如此高的片酬会对影视产业产生哪些影响?文本透过经济学视角,对诸如此类问题进行分析。
二、明星高薪酬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收入不平等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收入取决于这个人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又取决于天赋、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和歧视等。”从这一观点出发,明星们可能凭借其演技、外貌或个性,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影视投资方往往想当然的认为“有明星不愁卖”,通过邀请明星来规避投资风险。同时,明星的加盟使影视项目融资及邀请其他主创更加容易。不可否认,明星们的巨额片酬有其存在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演员的片酬都很高,巨大的收入差异凸显出明星收入的不合理性。许多群众演员或跟组演员的收入跟他们所付出的劳动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为了减少摄制成本,剧组尝试着压缩制作周期。这导致主创人员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他们的收入也远远不及明星们的收入。
明星片酬水涨船高,是受到演艺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中国自2003年开始全面推进影视产业化,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剧作为文化消费品进入市场。从供给层面上讲,明星出演影视剧,成为劳动市场的供给方。大部分演员在出名前,很容易被其他演员所代替,这时他们的劳动供给是有竞争力的,从而薪酬提升空间有限。反之,当演员的表演称得上“不可替代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供给方的垄断者,自然地抬高身价或选择片酬较高的影片出演。从需求层面来看,演员一旦走红,观众期待他们能出演更多的影视作品,这就使得演出市场对其表演的需求突增。同时,演员的供给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与普通演员相比,明星的片酬就会不断上涨。
三、探讨明星高片酬的治理对策
1.政府加强监管力度,限制演员高额片酬
我国影视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有待提高监管力度。从表面上看,当前的电影管理面临院线过度分散、投融资体制不畅等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一个深层次矛盾,即电影作为娱乐产业的产业诉求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诉求的紧张关系。而能改善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影视管理体制的不成熟直接导致了无限制增长的演员片酬,从而使投资成本大幅度升高、投资风险加大。2013年,中影、华谊博纳、星美等五大电影发行公司曾经和院线发生了一次冲突。电影公司要求院线在分账比例上让出两个百分点来,理由之一就是“演员片酬高,造成电影制作成本高”;院线不肯相让,理由是“放映设备更新,成本也上去了,谁让你们把演员的片酬抬到那么高?”由此,国内应该成立电影行业工会,由相关的管理部门对明星的高额片酬进行限制,这样才能避免哄抬物价。
2.建立演艺人员培养机制,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垄断
目前,中国影视业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说,影视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化水平不能满足影视业当前发展的需求,而这一局面间接导致了劳动力卖方垄断现象。目前我国不仅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类院校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而且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开设了影视表演专业。全国每年想要学习表演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学校的招生计划。与火热的报考形成对比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们只能一边接些零碎的工作,一边等待被导演看中的机会。基于这种情况,演艺人才的培养需要以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表演实践机会,培养出真正有水平、有演技的人才。使他们在不断的锻炼中能够演好不同角色,逐渐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同。只有演艺人才不断推陈出新,演艺圈实现百花齐放,才能打破当红演员对角色的垄断,片酬飙涨的局面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3.开发多种发行渠道,立足于影视作品自身的质量
发行是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或电视实现经济效益的桥梁。以电视剧为例,电视台是主要的购买方,出品方为了迎合其口味,就会对收视率高的剧目进行模仿与翻拍,造成屏幕上同类型题材泛滥、同类型演员的身价飙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视频已经成为电视台的强劲竞争对手。自2010年以来,各大视频网站开始投拍属于自己平台的网络剧,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与传统电视连续剧相比,网络剧以丰富的故事题材和创新的制作模式,已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因此,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开拓新的题材,使各类型的影视作品实现共同繁荣,扩大观众的选择面,也是抑制虚高片酬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刘藩.电影产业经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关键词:新经济学;名词;理解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学名词扑面而来进入我们的视野,如知识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实现这些新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等。这些名词不仅进入“十一五”规划和中央相关文件,也已开始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领导的日常用语。应该说以上新经济学思想在指导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仔细分析,目前这些名词的解释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有重复、交叉,又有矛盾之处,从而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存在严重的缺失。为此我们不妨在此作一详细梳理,以弄清其真正内涵与实质。
新经济学名词的一般解释
(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二)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三)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四)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指能够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绿色经”既可以指具体的一个微观单位经济,又可以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甚至是全球范围的经济。
(五)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上述新经济形态中,知识经济是生态经济的来源和理论基础。而生态经济依赖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两大支撑,循环经济重在改造传统产业,使之与生态友好;绿色经济重在创新产业,直接修复生态系统;循环经济改造传统产业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增强生态系统的能力,促进温室气体吸收、存储和利用,从而发展低碳经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的最终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将形成以能源环境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国际发展实力的竞争浪潮。谁在能源环境技术创新中领先,谁就将主宰绿色发展的潮流,谁就是未来世界的最大赢家。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现实与政策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思考 从抢购洋货看我国供给侧改革与市场营销使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研究 浅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的经济学原理 我国经济供需结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浅析我国供给侧改革 《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新经济方案》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铝期货与现货的相互关系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重构的思考 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影响下的供给侧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县镇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政府研发补贴与经济发展质量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分享经济发展的问题及与建议 供给侧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6-19.
〔3〕2015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6.4%〔EB/OL〕.(2015-01-19).http:///fortune/2016-01/19/e_128643554.htm.
〔4〕艾瑞咨.2011-2012年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研究报告,2013.
〔5〕吕福玉.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2014,(29):47-49.
〔6〕贾康,等.“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6):12-21.
〔7〕毛雁冰,孙凯.供需错位条件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05):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