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产业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结构及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 G 800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3023406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20111226
作者简介:刘月花(1979—),女,山西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山西晋中 030801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030801,China. 随着山西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进步,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产业规模效应和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竞赛表演业以山西汾酒男子篮球职业俱乐部等为代表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稳步发展为主体,积极申办和承办高级别赛事。山西汾酒男篮在2008—2009、2009—2010赛季连续引进美国NBA著名球星邦奇·威尔斯和全明星球员斯蒂芬·马布里,连续2个赛季使山西汾酒男篮成为全国媒体和百姓关注的焦点,同时也铸就了太原赛区的金牌市场。2008年,太原市承办小轮车世锦赛,山西首次举办了世界大赛。2009年中国乒超联赛,20支参赛队伍中,山西企业参与和赞助的球队就有4支。2010、2011年,太原市成功举办了2届“太原国际马拉松越野赛”,努力打造城市品牌。体育用品制造业以长治澳瑞特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最为突出,成为全国体育产业用品的3大品牌之一。体育用品销售业以太原市的山西国体商城和奥林商城为龙头的2大专业市场,年销售额近2亿元,其中国体商城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授权单位,年销售额达1.2亿元。健身娱乐业以连锁经营的北大青鸟、中体倍力为龙头的健身俱乐部为代表,各地市以浩沙、红蜻蜓、美莎、赛力特等品牌健身俱乐部发展迅速,已经初步形成高、中、低档并存的格局,经营单位普遍采取分时段和月票、年票及会员制等多种形式结合的销售方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产业集群。体育旅游及相关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其中太原五龙国际滑雪场、九龙国际滑雪场、晋中太谷梅苑南山国际滑雪中心等遍布全省的9个滑雪场为主体,每年吸引接待大量省内外游客。另外,其他户外健身娱乐项目,如登高、漂流、攀岩、滑翔等项目,在运城、长治、晋城、大同等地已经形成地方特色健身旅游项目。体育彩票发行和销售多年来一枝独秀,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山西当前筹集体育经费的重要形式之一。独具特色的山西航空体育产业也是山西体育产业一大亮点。山西省体育局直属的大同、太原、长治3个航空训练基地近年来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直接经营收入达2 000万元。2002年,进行资产重组,经国家民航总局批准成立了“山西省通用航空公司”,迈开市场运作的步伐,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可以看出,山西省体育产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产业特色和经济作用。虽然在数量和规模上没有形成气候,主体产业发展没有形成效应;但相对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政府的鼓励支持,正显现出日益壮大的态势。
2010年山西省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公报显示,2006、2007年山西省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0.16%、0.18%,相对于同期全国平均0.7%,与发达地区的1~3%相差甚远。遵循产业经济学原理及产业政策制定来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思路,基于对山西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已颁布实施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找出山西省体育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的制约瓶颈,制定出适合产业结构实际的产业政策,促进山西体育产业的发展。
1 研究对象及内容
1.1 山西省体育及相关产业调查对象分类
【关键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能源需求日益加大,电力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关系着国家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生产用电的基本保障。因此,在电力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从从分析我国电力生产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的对策。
1.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建立施工安全管理,能使劳动者获得安全与健康,是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安全,文明的基本标志。
(2)通过建立施工安全管理,可以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不适当,安全生产状况不佳的现状。
(3)施工安全管理对企业环境的安全卫生状态规定了具体的要求和限定,从而使企业必须根据安全管理标准实施管理,才能促进工作环境达到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
(4)推行施工安全管理,是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需要。
(5)推行施工安全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尽快改变安全卫生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调整企业的安全卫生管理机制,改善劳动者的安全卫生条件,增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1)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我国很多电力生产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几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只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抓生产效率,没有充分认识到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注重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能够通过事前控制来预防安全事故。
(2)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全员参与意识不强,在电网规划,设计,施工,进行,检修等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有待加强。
(3)违章作业现象普遍。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证件作业。如某配件修理人员,在没有特殊工作上岗证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容易导致了人身触电死亡事故。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如一些人身伤亡事故,就是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变台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
(4)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的评价及控制。由于电力系统的扰动类型及棒复杂多样,无法完全预测,调度人员需要更多的专家,更有价值的信息来预测及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5)县域电网投入不足,设备老旧,较为薄弱,科技含量及自动化水平不高,特别是配电网设备急需改造,自动化水平较低。
(6)安全施工设备质量不过关。一些使用中的安全施工设备质量堪忧。尤其是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或供电线路检修部门的登高作业器具和小型起重器材等安全施工设备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设备的定期检测意识薄弱,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不明显损坏的设备仍在超期服役,给安全施工埋下隐患。
3.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1)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第一,坚持理论创新,树立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理念。第二,坚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最大利益的变革,是在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第三,坚持管理创新,养分是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要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第四,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监控系统与网络结构,进一步降低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关键,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班组管理是安全作业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抓细落实,在企业推行安全生产责任终身制制度,对发生的事故和未遂事故,一定要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严肃处理,让事故责任人及其相关人员受到应有的教育,并从中汲取教训。
(3)加强安全设备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安全设备的报废制度,到期的,已损坏的和定期试用中检查不合格的安全设备,一律要强制报废,并破坏至不能使用。要禁止以任何形式将已报废的安全生产设备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使用,其次,要严格外包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制度,发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应认真行使安全监督职能。
(4)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具体安排和指导工程安全施工的安全管理与技术文件。是针对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从而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事故。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规定,地面及深坑作业的防护,高处及立体交作业的防护,施工用电安全,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为确保安全,对于采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专门安全技术措施,预防因自然灾害,促成事故的措施,防火防爆措施。
(5)监督与考核。对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国风公司及公司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本制度,在安全文明施工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施工队或个人,由工程项目部在工程施工期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工程项目部每月组织对各专业施工队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情况进行一次量化考核评比,并根据检查评价结果给予奖励或处罚。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大安全监督力度,严格执行电力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努力提高电力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王伟明.火力发电厂安全管理探析[J].电力安全技术,2010,7.
[关键词]产业转移;珠三角;反梯度转移;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6-0118-04
一、承接产业转移理论分析
反梯度推移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发生改变,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区推移,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备各必要的基础条件,就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某些有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开发,实施赶超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地区进行反向推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是针对梯度推移理论的不足而提出的。如果简单地按照梯度推移理论,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只能一味靠追随发达地区,由于梯度推进线路过长,梯度推进时间过久,偏远区域很难得到足够的资源,且中间需要长期的消化、整合、完善等过程。因此,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可能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反梯度推移理论。有关反梯度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赤松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赫克曼(Hirschman,AD,1958),威廉姆(villianmsion,JG,1965)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vornon,R,1966)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Krumme,G)、海特(Hayor,R,1975)等人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麦克萨维提出了梯度推移策略理沦,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受经济实力限制,都会要求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然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国内研究略晚,夏禹龙、冯文俊等人(1982)首次提出“梯度理论”开始,陆续有部分学者提出了梯度与反梯度理论,丰富了梯度转移理论。郭凡生(1984)首次提出了“反梯度理论”,其后又有数位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王实等人(1989)在肯定梯度推移理论作用的同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反梯度推移策略理论,主张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可以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从国际上引进大量的资金技术。实现其超越性发展,认为落后地区可以跳越发达地区而优先发展起来;邓根伟(1992)首次提出了“区域产业经济分析”理念,并结合广东的实践对反梯度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产业结构演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逐渐呈现出梯度性转移、簇群化集约、园区化集约、融合化扩张、生态化发展趋势;顾新(2002)提出产业梯度性转移有三种主要形式:产业就近梯度转移、跳跃式梯度转移、反梯度转移;自2003年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宏伟构想以来,经济界掀起了对“工业化反梯度理论”的研究。该理论指出,虽然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梯度,但这种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先进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是梯度推移还是反梯度推移,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来决定。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有必备的条件,就可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的地区进行反向推移。
运用反梯度转移理论的条件有三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它是指在发展中国家传统的维持生计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资本主义或市场化经济形态并存。
(2)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所谓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就是指区域内有一定的承接产业的条件,即通常所说的“硬件”。
(3)科技创新能力及高素质人才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基础。
二、赣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以香港、台湾等我国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经济实力得到极大的加强,迅速走过了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但是,珠三角也面临着众多新问题,从珠三角的视角来看,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随着珠三角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丧失和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第一,珠三角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优化了珠三角的产业结构,那些传统产业的比较利益也越来越低,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第二,随着珠三角地区劳动、土地成本的上升,珠三角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按照梯度推移理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会向周边欠发达地区分散,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相对均衡发展。而根据赣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如采用反梯度推移理论,将可能带来赣州的跨越式发展。赣州满足了反梯度推移理论的条件:
条件一:赣州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传统的农业部门在赣州的GDP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在一些产业上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如有色冶金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造业、机电制造业、轻纺业等已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
条件二:各类水、电等基础工程的建设为赣州工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近来,赣州建设了华能瑞金电厂、赣州500KV输变电工程、赣县居龙滩水利枢纽工程。本着“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目标,赣州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赣州新机场投入运营,赣州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茅店至三益高速公路、赣江大桥等重点工程正加快推进,鹰瑞高速正式动工。赣韶铁路、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赣州至厦门城际快速铁路、泉南高速、济广高速、大广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赣州立体大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厦门等长珠闽地区车程缩短,航空距离缩短,赣州的对接功能和承载能力全面提升。
条件三:赣南高校总体上囊括了农、医、教、卫等各领域。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锋。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等高校历史较长,办学悠久,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着赣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下表可知:赣州工业化进程正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工业化的反梯度推移,一般只能发生在传统工业化的中期,即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时期。因此,可以基本认定,赣州已初步具备实行反梯度推移的条件。
由于近年来的发展,赣州积极地承接来自发达地区,如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尽量实现工业增量提质,以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但由于赣州自身的发展,其劳动力、
土地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如若只是单纯依靠梯度推移理论,单方面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由于其生产成本的提高,劳动力、土地价格的优势就会下降。因此,根据赣州的目前现状和现实条件,推行反梯度推移理论,大力发展赣州的优势主导产业,达到一定程度后向更高一级梯度的地区推行反向推移,才能实现赶超目标。
三、强弓固根:赣州推行反梯度转移的布局模式
根据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实际,结合一定理论分析,我们构建了“强弓固根”发展模式。所谓强弓型发展模式,就是利用赣州的区位、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等优势在与广东交界的龙南、定南和大余等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同时,不盲目招商,不盲目承接,明确各地工业园的产业定位,强化产业特色,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注重产业链延长与完善,推进产业招商,严把环保关,避免引进污染和高耗能企业,而是立足于本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优势,形成强势产业群,在承接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发展和提升赣州本地企业实力,培育赣州企业集群和企业家群体,充分利用赣粤、赣大、赣瑞、厦蓉等高速公路和国道等公路形成的根系牢牢盯住珠三角、闽南三角的一种发展模式,使承接产业与本地产业实现良性互动。龙南、大余等地与广东交界线形成的承接工业带如同弯弓,辐射赣州内地,而几条高速公路就象是箭,拉弓时将珠三角与港澳之力拉至南康、瑞金、崇义等弓腰一线,而拉满的弦的支点就在赣州市区,外向型经济正如出弦之箭,故称之为“强弓”,而重视本地产业与承接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谓之“固根”。
1.强弓:围绕六大主导产业打造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完善产业链。按照赣州实现追赶和跨越的“对接”战略,着力打造赣粤产业承接走廊,这个走廊涵盖了赣粤高速、赣大高速和京九铁路两侧的9个县(市、区),长180公里,有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8个省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2/3以上,聚集了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食品、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产业,具备了较强的集聚和吸纳产业发展要素的能力。另外,依托赣龙铁路和瑞赣高速骨干线,加快承接海西产业转移步伐。鼓励沿线的瑞金、会昌、宁都等工业园与海西地区的工业园展开“一对一”对接,按照“对接融合、协作配套、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思路,对接战略在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涉外功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六个方面全面展开,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对接沿海产业,走特色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全面融入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培植壮大有赣州特色的优势产业,做大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区域竞争力。
在引进项目时扬长避短,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四大集群产业和六大主导产业为承接重点。同时,各县(市、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都确定了各自招商的主战场。石城县招商调头向东,对接闽东南;会昌县招商紧盯珠三角、闽东南三角区;瑞金市招商策应“海西”重新“洗牌”。
2、固根:“一区一圈两翼两线”的主导产业格局,提升区域竞争力。固根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不仅重视“产业承接”,更强调“产业发展”,尤其是转移产业与本地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赣州整体产业的跨越式升级。在这个层面,赣州政府已采取措施,强调不仅要“招商引资”,更要“安商稳资”,还要“富商扩资”,使客商既进得来,更留得住、能发展。这个层面的“固根”能有效地推动赣州政府倡导的“以商招商”方案,更重要的是,作为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一个环节,面对垒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物资成本总体上升的趋势,赣州市欲在产业承接后保持产业发展的辉煌,必须苦练内功,不断壮大自身产业优势,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保持赣州经挤的持续竞争力。在这方而,赣州已小有成效,如中化集团总投资20.32亿元的氟化工基地落户兴国工业园区,并已开工建设,大大延伸了兴国县氟化工产业链;于都工业园区则形成了以格特拉克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明确提出二产重点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钨制品深加工、铅锌制品深加工的项目各一个,力争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机械电子项目5个,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机械电子项目15个;龙南以五金塑胶为特色的工业园区,电子五金塑胶企业达48家,使之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此外,赣州着力培育了一批特色果业基地,优化了果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了以脐橙为主的“三区、四线、五基地”的果业格局(“三区”即南部、中西部和北部脐橙区,“四线”即105线、206线、323线和昌厦线果业带,“五基地”即兴国甜橙基地、南康甜柚基地、定南蜜梨基地、全南柑基地和章贡区域郊多品种水果基地)。
二是在空间布局上,以赣州城区、龙南和瑞金为中心点,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根系,形成点轴式产业承接阵营,扇形辐射全赣州地区,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此种布局思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发展的整体效应和集聚效应,赣州市规划并逐步形成“一区一圈两翼两线”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即围绕赣州中心城区、“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瑞金市和龙南县两个次中心城市、赣粤高速公路和赣龙铁路沿线展开产业布局。各县市以工业园为依托,合理分工合作,构造各自优势产业基础,形成点状发展态势;毗邻赣粤高速、赣龙铁路、赣大高速沿线,不断形成产业带,构成承接线;各点工业园和沿高速和铁路产业带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扇形辐射,构成承接和发展面,各点和各轴构成完善产业链,形成竞争优势。这个层面的“固根”思想与赣州市正在践行的以香港产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转移承接走廊、以台湾工业园为龙头的赣闽产业转移承接走廊的战略思想相呼应,终极目标在于把赣州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
四、赣州推行反梯度推移战略的对策
反梯度推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政府自觉运用经济规律的表现。关于推行反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框架已大致成型,那么制度的建立就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基本的几样生产要素上,如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吸收和改进、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注意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努力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创造条件。在访淡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归纳了引进企业对赣州市产业承接后实现优化升级跨越式发展的期望条件:
1、继续努力完善基础设施。近年来,赣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市建设方面,投资几千万元大手笔完成了城市总体发展概念性规划和中心城区“三江六岸”城市设计,将赣县、南康纳入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赣州城建实现了与国际现代城市建设接轨。几年间,赣州中心城区面积、人口分别突破50平方公里和50万人,迈入大城市行列。正在筹建中的香港工业园,占地50平方公里,届时赣州城区
面积将至少扩大一倍以上,一个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呼之欲出,成为赣州市经济社会持续追赶跨越的重要增长极。在与企业的访谈中,发现很多企业提出:希望政府能加快建立全市信息网络化,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力度,满足工业用电需求;赣州市成立金融管理办公室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公司使很多企业受益匪浅,希望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储蓄能力和放贷能力,形成良性的投资资金运行机制。
2.技术引进时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在技术引进时,要根据赣州本地地情和社会经济条件,既不能片面地追求高、精、尖技术的引进,置本地的实际发展水平不顾,又不能完全从目前的利益出发,而牺牲长远的利益。可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当时经济崩溃、资源缺乏、科技破坏、人才资金匮乏以及市场狭小等实际条件出发,只重点引进当时最急需的电力、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技术,这些技术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很新,也不是最先进,可对日本来说却很有用,可谓“对症下药,妙手回春”,使日本经济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又要注意与本地区、本产业、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突出技术创新,继续培养出一批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公司。
3.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赣州可以借鉴历史上实现工业化突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如果以人均GDP经先后交替点作为跨越的标志,美国花了42年时间赶超英国;日本用了47年时间全面赶上英国;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这亚洲“四小龙”花了34年时间追赶西欧国家。从国内来看,深圳市自1979年建立特区以来,在昔日的落后边陲小镇和荒芜的海滩上建设起一座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城市前列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从一个老工业基地脱胎,而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城市。2000年上海成为在中国除了港、澳、台地区以外第一个跃上人均GDP4000美元新台阶的省级行政区。这些国家和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虽然发展模式不同、条件各异,但其中一些共同规律,如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培植自身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企业集团,注重从本国本地实情出发,在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筹,这些对赣州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可以避免走弯路,实现工业化的突进。
根据赣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条件,梯度推移此时已不适合作为赣州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手段。赣州应加大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力度,重点发展自身的优势主导产业,实行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化梯度推移战略,并大力通过对外进出口贸易,使经济的外部性增强,实现产业经济开放化。同时,政府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创造条件,使赣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重要的经济环。
4.团式招商引资,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凭借着广东区内的行政及地缘优势,在总体上采取地对地的招商模式,即设立工业园承接珠三角某个地区的产业,而赣州没有这样的优势。我们认为,赣州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重点招商引资产业,广而联系相关企业,每年举行相关的行业高层论坛、招商会、行业展销会等,吸引投资商前来投资。另一方面,在设立香港、台港工业园,针对同一地的投资商采取不同的招商办法。如东莞集中了大量的台商,不少台商还在此安家,东莞还建立了专门为台商服务的台商子弟学校等。2008年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关于“对珠三角投资环境的改变,到底留还是走?”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台商表示准备撤离;20%的台商表示不会受到影响;剩下75%的台商表示受到影响,但正努力克服,不会轻易离开。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台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它们在东莞已形成紧密的产业集群,一家企业想要撤离很难不顾及其配套产业的状况。“要走我们也是一百家一起走。”这是台商协会给他们的撤离意见。针对这种情况,赣州可下大力气,为台商、港商们考虑周全,对他们进行整体的招商工作。
5.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引导引进企业升级,因为要想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摆脱以前的东莞模式,只有进行技术改造,完成“订单主导型”到“生产自主型”的改变才是根本。一方面,赣州可动员本地高校多参与这一产业进程。另一方面,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为“赣州创造”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持。
1 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体育产业概论(Introduction to Sports Industry)是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与核心课程,属于体育学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性学科课程。由于体育产业属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层面,在进行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教学时,要以体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兼顾课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借助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对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其实践领域逐渐得以扩宽,如何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前提下,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去适应社会需求,是该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核心。
2 体育产业概论教学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国内对于体育产业概论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成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大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直接借鉴了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内容结构,这并不能有效体现出体育产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设定的体育产业概论教学内容以我国的国情为前提,紧密结合国际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中观上研究体育产业的结构、关联、组织、政策和发展等五个方面,以此来界定体育产业概论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一内容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教学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1)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管理学素养,使学生熟悉体育产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体育产业的研究方法,在掌握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握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独立思考课程相关问题。
(2)分析能力。通过对体育产业结构、关联、组织、政策等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产业,联系实际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和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变动趋势,掌握人员结构优化、体育产品结构合理化和主体产业突出化的方法,了解并分析体育市场结构、体育市场行为和体育市场绩效等。
(3)创造能力。通过课内案例分析讨论、课后思考题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通过布置小型的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设计题,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创造性设计能力。
3 体育产业概论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上节分析,体育产业概论课程的教学应以经济学、体育学理论为基础,将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本节提出了以下4种课程教学模式。
(1)建立灵活的教学方法。体育产业概论是一门交叉型学科,经济学理论对于学生来讲较难理解,而体育学知识是学生在学习该门课之前就已经具备的,因此,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案例讨论法、探究法、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针对课程中不同的教学理论知识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课堂以外相关知识的关注度。
(2)完善现有教学内容。当前的体育产业概论教学内容中大部分都是对相关基本原理、方法、概念和理论的介绍,涉及到具体应用的内容相对比较少,这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度就会大大降低,但是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可将课程分解成基础能力教学模块、应用能力教学模块以及综合能力教学模块,教师在教学中将课程基本理论在实际案例中进行深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
(3)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学生求知的途径绝不限于课堂,体育产业概论课程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走出课堂,在真实的环境中调研、参观和感受,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员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各类模拟实验室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方式。
(4)优化课程考核方式。体育产业概论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的体育产业问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着强化理论、偏离运用和形式不灵活等问题,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是该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应该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优化,具体措施为:在平时考核中,加入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利用集体智慧分析、评估、比较、预测体育产业的相关问题,根据团队的表现记入平时成绩;期考考试采用开卷的方式,并在试卷设计上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等概念题,多采用案例分析题、行业分析题和论述题等考试题型,全面而准确地考核学生掌握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程度。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从文献数量、期刊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有重点地进行经验总结和研究。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研究 发展
一、前言
如今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事业的产业化也日趋完善。中国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体育产业研究伴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二、文献统计
本文选取了CNKI数据库中的所有期刊文献,以“体育产业”为检索词,共找到104623篇,最早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是在1990年,由钱文军发表的《体育产业的发展道路初探》。从1991年开始,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文章逐年增长,2004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由2003年的2000多篇增长到2004年的4000多篇,这与我国产业规模总体增长趋势是一致的[1]。
(一)文献数量
自建国以来,以“体育产业”为篇名并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的文献共有1350篇,最早的是韩丹发表在《体育与科学》的《论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转变――谈我国体育体制改革》。以2009-2013年为例,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的论文中,以“体育产业”为篇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精确检索,期刊来源包括核心期刊和CSSCI,共找到525篇,其中包括2009年143篇;2010年122篇;2011年89篇;2012年103篇;2013年68篇。
(二)期刊分布
通过对525篇文献进行分析,5年间体育产业研究论文分布于80种期刊,体育类学术期刊和体育院校学报是体育产业研究的重要载体,刊载论文数量排在前10位的期刊中,有6个是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类期刊,也是体育类核心期刊,其余是以经济类为主的期刊,这与体育产业的特殊性有关[1]。
(三)关键词
自建国以来,核心期刊和CSSCI上包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共有3283篇,最早出现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的文献是相建华于1988年发表在《山西大学学报》上的《体育经济学研究管见》,可见,体育产业与体育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2003-2007年,相关文献中包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增长迅速,这与前面提到的2004年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文章大幅度增长的时间相吻合。
三、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类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涵盖多个方面。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整理归纳:
(一)理论研究
目前,对于体育产业的界定,学术界还存在一些分歧,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体育产业就是体育行业的集合;而另一派学者则强调体育产业是体育相关的经营活动,同时,它又不是脱离体育事业而独立存在的经营体[2]。曹可强认为,体育产业是社会各部门开展的与体育有关的一切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总和,不仅包括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各部门,还包括提供有形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3]。鲍明晓则认为,体育产业就是由体育商品的产、供、销而形成的行业体系[4]。
综上所述,由于对体育产业的理解不同,因此产生了许多对体育产业不同的界定。但众多学者都同意,体育产业不仅包含与体育运动直接相关的所有行业,还包括服务业与制造业,包含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
(二)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2年为政策起步阶段,1992-1997年为政策成长阶段,1997-现在为政策体系形成阶段[5]。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要与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多个部门、多种政策的配合,而绝不仅仅是体育部门自己的事情[6],一个融洽的发展氛围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林显鹏对我国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基本对策:发展体育产业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构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体制创新,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鼓励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7]。
现阶段,我国正经历着结构转变过程,体育产业也迎来转变的时机,把握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更好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体育产业相关论文的文献数量、期刊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分析,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体育产业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而随着人们对体育产业的不断关注和更加深入地了解,将会出现研究质量更高,紧随社会发展潮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道荣.近10年我国体育产业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4:380-382.
[2] 韦华.3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其相关理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3-17.
[3]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 高巍,万兴亚.完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之刍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