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产业的理解

体育产业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产业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产业的理解

体育产业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产业结构安全;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7-0001-07

一、引 言

产业结构安全是对产业安全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是在产业安全理论框架下,对产业结构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从理论上看,产业结构安全研究是对产业安全理论体系的完善。产业结构安全研究从总体上构建了产业结构安全分析的理论框架,包括产业结构安全的概念界定、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以及产业结构安全分析的理论模型。

产业结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在产业结构安全理论框架下,通过分析影响产业结构安全的主要因素,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的一套适合对产业结构安全各具体指标以及产业结构综合安全度评价的科学体系,是对产业结构进行实证检验的又一分析工具。本文拟构建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子系统、国际贸易子系统、资源供给子系统、社会需求子系统、产业转移子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6个方面的产业结构安全评价体系,并对我国产业结构安全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目的是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一些借鉴。

二、产业结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构建原则

正确确立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是建立产业结构安全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是科学构建产业结构安全评价体系的基础和方法论,因此我们首先确定产业结构安全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选取评价指标,确立评价体系内容。产业结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遵循系统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测性原则、阶段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战略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通过该评价体系得出的结论和相应数值将能够较容易地被有关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行业协会、企业等使用,特别是有关数值能够与国家产业安全预警平台相衔接,形成有效互动。

2. 明确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出现了很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各产业发展能力不均衡,部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各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不一,外商对各产业的直接投资比例相差悬殊,结构性污染问题加剧,被动地接受国外产业转移,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各产业之间的供需矛盾加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业结构对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结构安全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到产业安全和国民经济安全。如何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多变的环境中谋求产业结构生存和发展的安全,是促进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全局统筹的角度对产业结构安全进行系统评价,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业结构安全评价体系。

3. 确定系统边界

产业结构安全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是产业结构安全。产业结构安全是一国产业结构的整体安全,是一个宏观经济系统的综合状态,它是指一国产业部门处于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持续增长的状态,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由本国资本控制,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该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不依赖于外国产业的转移,能够通过自身升级抵御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

4. 确定系统要素

影响产业结构安全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方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本文遵循着确定子系统发散要素集收敛要素集的系统确定过程。

首先,确定子系统。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问题的定性分析、文献阅读、调研与专家咨询等方法,首先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将产业结构安全的评价体系划分为6个子系统,即对外直接投资子系统、国际贸易子系统、资源供给子系统、社会需求子系统、产业转移子系统和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

其次,对要素集进行发散。运用可拓方法中的菱形思维模式对各子系统的要素集进行确定。本文运用共轭分析法对发散过程进行分析。对事物结构的充分研究,有助于我们利用事物的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去处理矛盾问题。从事物的物质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对立性去认识事物,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事物的结构,从而能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从这4个方面出发,可拓学相应提出虚实、软硬、潜显、负正4对概念来描述事物,将这4对概念称为事物的共轭部。根据事物的共轭性,利用物元和关系元作为形式化工具,对事物的虚部与实部、软部与硬部、潜部与显部、负部与正部这8个方面进行形式化分析。共轭分析方法的思想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结合的思想,为全面分析事物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该方法本文共选定了42个可供分析指标,如表1所示。

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收敛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可拓学分析方法,从众多影响产业结构安全要素中挑选出来的指标种类繁多,且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程度不一,有些因素对产业结构安全影响较大,有些则影响较小,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系统中解释能力较强的若干主要要素。通过分析,本文确定了16个影响产业结构安全的主要指标,对产业结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

5. 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在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资源供给、社会需求、产业转移和社会经济环境6个子系统中,离散出多个要素。在选定要素集之后,采用相关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要素进行筛选,最终选出具有代表性,且对产业结构安全影响较大的主要要素,这些因素是:服务贸易比重,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加工贸易比重,主要出口贸易伙伴,主要进口贸易伙伴,实际利用外资比重,外资对各产业的市场控制度,股权控制度和技术控制度,主要自然资源存量,主要自然资源价格,能源消耗弹性,劳动力结构,社会抚养比,平均工资水平,恩格尔系数和产业集中度。

三、中国产业结构安全状况评价

1. 国际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如图2所示,第三产业结构的比重在逐渐增加,由1990年的31.54%,增加到2009年的43.36%;同时,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8.94%,上升到2009年的12.96%,尽管受入世的影响,2000年服务贸易比重出现一个拐点,但总体趋势持续增加。单从国际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来看,同样除在2000年出现拐点以外,即国际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占国际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比重为12.08%和15.95%,其余各年的国际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都与国际贸易比重和第三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国际服务贸易出口比重由1990年的9.18%上升到2009年的10.70%,国际服务贸易进口比重由1990年的7.69%上升到2009年的15.66%。图中显示我国服务贸易比重和国际服务贸易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与第三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增加的趋势比较平稳,尽管不能就此判断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到推动作用,但可以判断出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未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消极所用,未对产业结构安全造成威胁。

2. 初级产品贸易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如图3所示,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对初级产品的统计包括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从1990年到2010年期间,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在40%~50%之间变动,略有波动,同时,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自1990年以来持续下降,由最初1980年的50%左右,下降至1990年的25.59%,直至2010年持续下降到5.18%。依前文分析,当全部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占贸易额的比重与产业结构比重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时,产业结构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反之,由图3所示,初级产品贸易额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说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在逐年增加,与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相比,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未对产业结构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换言之,其对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如图4所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得到快速发展,来料加工、进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三来一补”贸易方式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逐渐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工贸易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中的主力军,贸易额由1981年的11.3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7,403.3亿美元,2011年前8个月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已达到5,380亿美元;从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比重也在不断增加,由1981年占出口贸易的6.24%,增加到1996年的55.83%,之后一直维持在55%左右,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重开始下降,由2006年的52.67%下降到2010年的46.92%,2011年前8个月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贸易额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44.0%。依据前文的分析,当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比重较大时,对产业结构安全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可以认为目前我国较高的加工贸易比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安全。

4. 贸易区域集中度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根据1996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统计,近15年,中国的出口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美国、东亚的日本和韩国以及欧盟国家,并且变化不大。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出口贸易区域集中度较高。同时,贸易的对象国多为比我国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层次高于我国,低端产业早已转向与中国类似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的转移,利用了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而未能对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起到提升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的出口贸易区域集中度较高,并且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产业结构安全造成威胁。在近15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口的主要贸易伙伴,除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以外,多为经济比较发达的东亚和欧美国家,而排名前6位的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的贸易出口就已占到我国对外贸易进口额的50%以上,因此从贸易区域集中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进口贸易区域集中度相对较高,这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安全。

5. 实际利用外资比重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尽管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中对第一产业的许多项目都鼓励外商投资,但是长期以来,外资大都流向了二、三产业,第一产业所利用的外资非常少。表2列出了2008年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从这可以看出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而第一产业对外资的利用非常少。从利用外资的项目数量来看,2008年第一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仅3.3%,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4.7%和52.0%。从合同实际使用外资的金额来看,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仅为1.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6%和41.1%。如上述统计资料所示,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合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均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6. 外资市场控制率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1999年~2004年期间,外资对我国工业的市场控制呈上升趋势,到2005年开始逐年下降,但都超过了国际惯例警戒线20%的标准。可见,近11年来,外资在我国工业市场已占有一定的份额,且平均占有程度接近1/3,超过了国际“标准值”,我国工业安全面临危机。2005年与2006年外资对我国第三产业市场控制度均在10%以下,2007年也仅为10.3%,虽然近两年有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比较小,从总体情况来看市场控制度并不高。不过由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数量上相比有优势,这反映出外资企业的创收能力更强,单个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更高。

7. 外资股权控制率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从图6可以看出,外资对我国工业的股权控制度在1999年~2007年期间稳步上升,到2008年趋于稳定,保持在27%左右,并有小幅度的下降趋势。从股权控制的角度来讲,外资对我国工业的股权控制情况比较稳定,但控制度已接近30%,需要引起警惕。需要说明的是,股权的控制只是表象,真正的控制力是对其产业核心技术、标准和品牌的控制。目前,我国比较重视外资与国内资本谁的股份大,而忽视了问题的实质。

由于第三产业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很多外资企业采用合作和合资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或者通过直接入股境内企业从而避免在广阔的中国市场上设立分店,如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就体现了这点。也正如图6所示,2005年~2009年外资企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股权控制度逐年走高。尽管从总体上看比例不高,但外资控股或入股的均是我国第三产业各行业内的优质企业或龙头企业,因此,外资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实际影响力不容小觑,外资能够通过对股权的控制影响中国境内资产的配置。

8. 外资技术控制率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从图7可以看出,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第一产业的研发费用投入逐年递增,但是从外资研发费用所占比例来看,第一产业中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度一直很低,处于0.5%~1.6%之间。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外资企业对我国第一产业的技术控制度不强。从整体来看,自1999年以来,外资对我国工业拥有专利的控制程度呈上升趋势,并且从2005年起上升幅度有所增加,2007年外资对我国工业拥有专利的控制程度已达到32.39%,2008年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在拥有专利这一项上,我国工业安全面临威胁。自2003年以来,外资对我国工业的研发费用控制程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13.12%上升到2007年的29.12%,到2008年有所下降。

9. 自然资源存量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我国主要的自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锰、铝、铜、铅、锌、金、硫、磷等,目前以上这些自然资源的保有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随着不断地勘探与开发,我国主要矿产保有储量不断增加。但从矿产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来看,仍有一部分矿产资源需要进口。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居于高位。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56.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56.4%。特别是煤炭,继2009年净进口之后,2011年进口量达22,228 万吨,较上年增长20.3%。从自然资源存量来看,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安全。

10. 自然资源价格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从年度来看,2006年和2007年矿产品价格增长比较平稳,2008年增长迅速,2009年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到2010年开始迅速回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矿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原油、煤、铁矿石等重要矿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矿产品价格长期持续高位,经济发展成本急剧增加。2004年以来,矿产品价格持续攀升,重要矿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矿产品价格一度大幅回落,但在短期内迅速回弹至高位。

同时,中国大宗短缺矿产的进口成本大幅上升,利用国外资源成本压力加大。除氧化铝进口均价略有下降外,其他重要矿产品进口价格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煤与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最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5%和19.0%;原油和铜精矿进口价格上扬幅度相对缓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和4.3%。

我国矿产品资源价格的不断升高和进口成本的不断增加,我国在对基础资源的使用上,成本会大大增加,这也会迫使生产产品价格的上升,不利于产业结构安全。

11. 能源消耗弹性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研究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一般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此时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耗强度减弱,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此时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1985年~2010年我国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可以看出,除2003年、2004年以外的大部分年份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都小于1,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以集约式发展方式为主。能源消耗未对产业结构安全造成威胁。

12. 劳动力结构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根据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再流向第三产业。由图8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在逐年上升,说明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的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中,以配第克拉克定理所反映的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机理,我国劳动力构成的变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是有利的,不会威胁产业结构的安全。

13. 社会抚养比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从我国1982年~2010年的社会抚养比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社会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即0岁~14岁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不断减少,而老年抚养比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也说明在人口构成中65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见图9)。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下,每个家庭的抚养负担随着社会抚养比的不断降低也在逐年减少,家庭收入中将有更多的收入投入其他消费中,以消费需求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14. 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劳动力成本是通过工资水平的高低反映出来的,由图10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平均工资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可以看出自从2000年以后,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反映出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这意味着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有更高层次的产品需求,同时也能通过消费带动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安全和发展。

15. 恩格尔系数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支出金额在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例。从图11可以看出,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都在下降,说明在居民消费中,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其他消费品的比重则在上升,对不同消费品消费结构的变化直接引致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食品的产业属于较低层次的产业,该类商品的减少,说明在产业结构中,低层次的产业比重在下降,而相对较高层次的产业占的比重则会不断提高。

16. 产业集中度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

产业集中度反应的是在一个产业中按一定标准排列后,前10名企业所占比重。本书选择了我国吸引外资较多且具有代表性的5个产业,即汽车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纺织业、石化业和有色金属业来进行分析。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钢铁业、石化业的产业集中度较高,而纺织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这一方面说明在钢铁、石化等产业中大型企业较多,而纺织产业的大型企业较少;另一方面,产业集中度低的产业,国外产业容易向我国转移。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汽车、机械制造等很多产业承接了发达国家的转移,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力量,但同时也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安全产生了威胁。

四、主要结论

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产业结构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6个子系统,即外商直接投资子系统、国际贸易子系统、资源供给子系统、社会需求子系统、产业转移子系统和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并对系统中的各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商品的形态,贸易品的加工深度,实际利用外资比重港,能源消耗弹性,劳动力结构,社会抚养比,劳动力成本和居民消费水平未对产业结构安全造成威胁,而现今的国际贸易方式,贸易区域集中度,外资对市场、股权和技术的控制,自然资源存量和价格,产业集中度则不利于产业结构安全。因此,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安全状况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威胁,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的状态。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结构受威胁,难保经济结构的稳定,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该逐渐消除产业结构安全中受威胁因素的影响,而使产业结构安全状态逐渐好转,使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 汪应洛.系统工程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李孟.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佟东,李孟刚.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进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5] 张宏艳,杨德勇.产业结构研究导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The System Dynamics Based Construction of a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cur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Evaluation

on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Security

Tong Dong,Wang Hanchun

(China Center for Industrial Security Research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体育产业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能源需求日益加大,电力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关系着国家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生产用电的基本保障。因此,在电力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从从分析我国电力生产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的对策。

1.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建立施工安全管理,能使劳动者获得安全与健康,是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安全,文明的基本标志。

(2)通过建立施工安全管理,可以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不适当,安全生产状况不佳的现状。

(3)施工安全管理对企业环境的安全卫生状态规定了具体的要求和限定,从而使企业必须根据安全管理标准实施管理,才能促进工作环境达到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

(4)推行施工安全管理,是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需要。

(5)推行施工安全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尽快改变安全卫生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调整企业的安全卫生管理机制,改善劳动者的安全卫生条件,增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1)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我国很多电力生产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几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只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抓生产效率,没有充分认识到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注重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能够通过事前控制来预防安全事故。

(2)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全员参与意识不强,在电网规划,设计,施工,进行,检修等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有待加强。

(3)违章作业现象普遍。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证件作业。如某配件修理人员,在没有特殊工作上岗证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容易导致了人身触电死亡事故。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如一些人身伤亡事故,就是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变台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

(4)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的评价及控制。由于电力系统的扰动类型及棒复杂多样,无法完全预测,调度人员需要更多的专家,更有价值的信息来预测及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5)县域电网投入不足,设备老旧,较为薄弱,科技含量及自动化水平不高,特别是配电网设备急需改造,自动化水平较低。

(6)安全施工设备质量不过关。一些使用中的安全施工设备质量堪忧。尤其是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或供电线路检修部门的登高作业器具和小型起重器材等安全施工设备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设备的定期检测意识薄弱,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不明显损坏的设备仍在超期服役,给安全施工埋下隐患。

3.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1)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第一,坚持理论创新,树立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理念。第二,坚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最大利益的变革,是在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第三,坚持管理创新,养分是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要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第四,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监控系统与网络结构,进一步降低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关键,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班组管理是安全作业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抓细落实,在企业推行安全生产责任终身制制度,对发生的事故和未遂事故,一定要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严肃处理,让事故责任人及其相关人员受到应有的教育,并从中汲取教训。

(3)加强安全设备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安全设备的报废制度,到期的,已损坏的和定期试用中检查不合格的安全设备,一律要强制报废,并破坏至不能使用。要禁止以任何形式将已报废的安全生产设备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使用,其次,要严格外包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制度,发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应认真行使安全监督职能。

(4)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具体安排和指导工程安全施工的安全管理与技术文件。是针对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从而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事故。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规定,地面及深坑作业的防护,高处及立体交作业的防护,施工用电安全,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为确保安全,对于采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专门安全技术措施,预防因自然灾害,促成事故的措施,防火防爆措施。

(5)监督与考核。对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国风公司及公司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本制度,在安全文明施工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施工队或个人,由工程项目部在工程施工期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工程项目部每月组织对各专业施工队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情况进行一次量化考核评比,并根据检查评价结果给予奖励或处罚。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大安全监督力度,严格执行电力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努力提高电力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王伟明.火力发电厂安全管理探析[J].电力安全技术,2010,7.

体育产业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转移;珠三角;反梯度转移;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6-0118-04

一、承接产业转移理论分析

反梯度推移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发生改变,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区推移,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备各必要的基础条件,就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某些有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开发,实施赶超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地区进行反向推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是针对梯度推移理论的不足而提出的。如果简单地按照梯度推移理论,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只能一味靠追随发达地区,由于梯度推进线路过长,梯度推进时间过久,偏远区域很难得到足够的资源,且中间需要长期的消化、整合、完善等过程。因此,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可能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反梯度推移理论。有关反梯度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赤松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赫克曼(Hirschman,AD,1958),威廉姆(villianmsion,JG,1965)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vornon,R,1966)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Krumme,G)、海特(Hayor,R,1975)等人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麦克萨维提出了梯度推移策略理沦,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受经济实力限制,都会要求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然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国内研究略晚,夏禹龙、冯文俊等人(1982)首次提出“梯度理论”开始,陆续有部分学者提出了梯度与反梯度理论,丰富了梯度转移理论。郭凡生(1984)首次提出了“反梯度理论”,其后又有数位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王实等人(1989)在肯定梯度推移理论作用的同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反梯度推移策略理论,主张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可以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从国际上引进大量的资金技术。实现其超越性发展,认为落后地区可以跳越发达地区而优先发展起来;邓根伟(1992)首次提出了“区域产业经济分析”理念,并结合广东的实践对反梯度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产业结构演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逐渐呈现出梯度性转移、簇群化集约、园区化集约、融合化扩张、生态化发展趋势;顾新(2002)提出产业梯度性转移有三种主要形式:产业就近梯度转移、跳跃式梯度转移、反梯度转移;自2003年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宏伟构想以来,经济界掀起了对“工业化反梯度理论”的研究。该理论指出,虽然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梯度,但这种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先进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是梯度推移还是反梯度推移,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来决定。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有必备的条件,就可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的地区进行反向推移。

运用反梯度转移理论的条件有三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它是指在发展中国家传统的维持生计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资本主义或市场化经济形态并存。

(2)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所谓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就是指区域内有一定的承接产业的条件,即通常所说的“硬件”。

(3)科技创新能力及高素质人才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基础。

二、赣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以香港、台湾等我国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经济实力得到极大的加强,迅速走过了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但是,珠三角也面临着众多新问题,从珠三角的视角来看,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随着珠三角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丧失和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第一,珠三角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优化了珠三角的产业结构,那些传统产业的比较利益也越来越低,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第二,随着珠三角地区劳动、土地成本的上升,珠三角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按照梯度推移理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会向周边欠发达地区分散,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相对均衡发展。而根据赣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如采用反梯度推移理论,将可能带来赣州的跨越式发展。赣州满足了反梯度推移理论的条件:

条件一:赣州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传统的农业部门在赣州的GDP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在一些产业上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如有色冶金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造业、机电制造业、轻纺业等已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

条件二:各类水、电等基础工程的建设为赣州工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近来,赣州建设了华能瑞金电厂、赣州500KV输变电工程、赣县居龙滩水利枢纽工程。本着“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目标,赣州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赣州新机场投入运营,赣州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茅店至三益高速公路、赣江大桥等重点工程正加快推进,鹰瑞高速正式动工。赣韶铁路、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赣州至厦门城际快速铁路、泉南高速、济广高速、大广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赣州立体大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厦门等长珠闽地区车程缩短,航空距离缩短,赣州的对接功能和承载能力全面提升。

条件三:赣南高校总体上囊括了农、医、教、卫等各领域。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锋。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等高校历史较长,办学悠久,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着赣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下表可知:赣州工业化进程正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工业化的反梯度推移,一般只能发生在传统工业化的中期,即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时期。因此,可以基本认定,赣州已初步具备实行反梯度推移的条件。

由于近年来的发展,赣州积极地承接来自发达地区,如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尽量实现工业增量提质,以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但由于赣州自身的发展,其劳动力、

土地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如若只是单纯依靠梯度推移理论,单方面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由于其生产成本的提高,劳动力、土地价格的优势就会下降。因此,根据赣州的目前现状和现实条件,推行反梯度推移理论,大力发展赣州的优势主导产业,达到一定程度后向更高一级梯度的地区推行反向推移,才能实现赶超目标。

三、强弓固根:赣州推行反梯度转移的布局模式

根据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实际,结合一定理论分析,我们构建了“强弓固根”发展模式。所谓强弓型发展模式,就是利用赣州的区位、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等优势在与广东交界的龙南、定南和大余等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同时,不盲目招商,不盲目承接,明确各地工业园的产业定位,强化产业特色,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注重产业链延长与完善,推进产业招商,严把环保关,避免引进污染和高耗能企业,而是立足于本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优势,形成强势产业群,在承接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发展和提升赣州本地企业实力,培育赣州企业集群和企业家群体,充分利用赣粤、赣大、赣瑞、厦蓉等高速公路和国道等公路形成的根系牢牢盯住珠三角、闽南三角的一种发展模式,使承接产业与本地产业实现良性互动。龙南、大余等地与广东交界线形成的承接工业带如同弯弓,辐射赣州内地,而几条高速公路就象是箭,拉弓时将珠三角与港澳之力拉至南康、瑞金、崇义等弓腰一线,而拉满的弦的支点就在赣州市区,外向型经济正如出弦之箭,故称之为“强弓”,而重视本地产业与承接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谓之“固根”。

1.强弓:围绕六大主导产业打造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完善产业链。按照赣州实现追赶和跨越的“对接”战略,着力打造赣粤产业承接走廊,这个走廊涵盖了赣粤高速、赣大高速和京九铁路两侧的9个县(市、区),长180公里,有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8个省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2/3以上,聚集了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食品、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产业,具备了较强的集聚和吸纳产业发展要素的能力。另外,依托赣龙铁路和瑞赣高速骨干线,加快承接海西产业转移步伐。鼓励沿线的瑞金、会昌、宁都等工业园与海西地区的工业园展开“一对一”对接,按照“对接融合、协作配套、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思路,对接战略在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涉外功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六个方面全面展开,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对接沿海产业,走特色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全面融入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培植壮大有赣州特色的优势产业,做大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区域竞争力。

在引进项目时扬长避短,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四大集群产业和六大主导产业为承接重点。同时,各县(市、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都确定了各自招商的主战场。石城县招商调头向东,对接闽东南;会昌县招商紧盯珠三角、闽东南三角区;瑞金市招商策应“海西”重新“洗牌”。

2、固根:“一区一圈两翼两线”的主导产业格局,提升区域竞争力。固根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不仅重视“产业承接”,更强调“产业发展”,尤其是转移产业与本地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赣州整体产业的跨越式升级。在这个层面,赣州政府已采取措施,强调不仅要“招商引资”,更要“安商稳资”,还要“富商扩资”,使客商既进得来,更留得住、能发展。这个层面的“固根”能有效地推动赣州政府倡导的“以商招商”方案,更重要的是,作为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一个环节,面对垒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物资成本总体上升的趋势,赣州市欲在产业承接后保持产业发展的辉煌,必须苦练内功,不断壮大自身产业优势,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保持赣州经挤的持续竞争力。在这方而,赣州已小有成效,如中化集团总投资20.32亿元的氟化工基地落户兴国工业园区,并已开工建设,大大延伸了兴国县氟化工产业链;于都工业园区则形成了以格特拉克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明确提出二产重点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钨制品深加工、铅锌制品深加工的项目各一个,力争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机械电子项目5个,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机械电子项目15个;龙南以五金塑胶为特色的工业园区,电子五金塑胶企业达48家,使之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此外,赣州着力培育了一批特色果业基地,优化了果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了以脐橙为主的“三区、四线、五基地”的果业格局(“三区”即南部、中西部和北部脐橙区,“四线”即105线、206线、323线和昌厦线果业带,“五基地”即兴国甜橙基地、南康甜柚基地、定南蜜梨基地、全南柑基地和章贡区域郊多品种水果基地)。

二是在空间布局上,以赣州城区、龙南和瑞金为中心点,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根系,形成点轴式产业承接阵营,扇形辐射全赣州地区,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此种布局思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发展的整体效应和集聚效应,赣州市规划并逐步形成“一区一圈两翼两线”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即围绕赣州中心城区、“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瑞金市和龙南县两个次中心城市、赣粤高速公路和赣龙铁路沿线展开产业布局。各县市以工业园为依托,合理分工合作,构造各自优势产业基础,形成点状发展态势;毗邻赣粤高速、赣龙铁路、赣大高速沿线,不断形成产业带,构成承接线;各点工业园和沿高速和铁路产业带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扇形辐射,构成承接和发展面,各点和各轴构成完善产业链,形成竞争优势。这个层面的“固根”思想与赣州市正在践行的以香港产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转移承接走廊、以台湾工业园为龙头的赣闽产业转移承接走廊的战略思想相呼应,终极目标在于把赣州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

四、赣州推行反梯度推移战略的对策

反梯度推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政府自觉运用经济规律的表现。关于推行反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框架已大致成型,那么制度的建立就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基本的几样生产要素上,如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吸收和改进、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注意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努力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创造条件。在访淡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归纳了引进企业对赣州市产业承接后实现优化升级跨越式发展的期望条件:

1、继续努力完善基础设施。近年来,赣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市建设方面,投资几千万元大手笔完成了城市总体发展概念性规划和中心城区“三江六岸”城市设计,将赣县、南康纳入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赣州城建实现了与国际现代城市建设接轨。几年间,赣州中心城区面积、人口分别突破50平方公里和50万人,迈入大城市行列。正在筹建中的香港工业园,占地50平方公里,届时赣州城区

面积将至少扩大一倍以上,一个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呼之欲出,成为赣州市经济社会持续追赶跨越的重要增长极。在与企业的访谈中,发现很多企业提出:希望政府能加快建立全市信息网络化,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力度,满足工业用电需求;赣州市成立金融管理办公室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公司使很多企业受益匪浅,希望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储蓄能力和放贷能力,形成良性的投资资金运行机制。

2.技术引进时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在技术引进时,要根据赣州本地地情和社会经济条件,既不能片面地追求高、精、尖技术的引进,置本地的实际发展水平不顾,又不能完全从目前的利益出发,而牺牲长远的利益。可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当时经济崩溃、资源缺乏、科技破坏、人才资金匮乏以及市场狭小等实际条件出发,只重点引进当时最急需的电力、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技术,这些技术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很新,也不是最先进,可对日本来说却很有用,可谓“对症下药,妙手回春”,使日本经济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又要注意与本地区、本产业、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突出技术创新,继续培养出一批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公司。

3.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赣州可以借鉴历史上实现工业化突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如果以人均GDP经先后交替点作为跨越的标志,美国花了42年时间赶超英国;日本用了47年时间全面赶上英国;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这亚洲“四小龙”花了34年时间追赶西欧国家。从国内来看,深圳市自1979年建立特区以来,在昔日的落后边陲小镇和荒芜的海滩上建设起一座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城市前列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从一个老工业基地脱胎,而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城市。2000年上海成为在中国除了港、澳、台地区以外第一个跃上人均GDP4000美元新台阶的省级行政区。这些国家和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虽然发展模式不同、条件各异,但其中一些共同规律,如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培植自身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企业集团,注重从本国本地实情出发,在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筹,这些对赣州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可以避免走弯路,实现工业化的突进。

根据赣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条件,梯度推移此时已不适合作为赣州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手段。赣州应加大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力度,重点发展自身的优势主导产业,实行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化梯度推移战略,并大力通过对外进出口贸易,使经济的外部性增强,实现产业经济开放化。同时,政府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创造条件,使赣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重要的经济环。

4.团式招商引资,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凭借着广东区内的行政及地缘优势,在总体上采取地对地的招商模式,即设立工业园承接珠三角某个地区的产业,而赣州没有这样的优势。我们认为,赣州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重点招商引资产业,广而联系相关企业,每年举行相关的行业高层论坛、招商会、行业展销会等,吸引投资商前来投资。另一方面,在设立香港、台港工业园,针对同一地的投资商采取不同的招商办法。如东莞集中了大量的台商,不少台商还在此安家,东莞还建立了专门为台商服务的台商子弟学校等。2008年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关于“对珠三角投资环境的改变,到底留还是走?”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台商表示准备撤离;20%的台商表示不会受到影响;剩下75%的台商表示受到影响,但正努力克服,不会轻易离开。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台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它们在东莞已形成紧密的产业集群,一家企业想要撤离很难不顾及其配套产业的状况。“要走我们也是一百家一起走。”这是台商协会给他们的撤离意见。针对这种情况,赣州可下大力气,为台商、港商们考虑周全,对他们进行整体的招商工作。

5.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引导引进企业升级,因为要想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摆脱以前的东莞模式,只有进行技术改造,完成“订单主导型”到“生产自主型”的改变才是根本。一方面,赣州可动员本地高校多参与这一产业进程。另一方面,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为“赣州创造”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持。

体育产业的理解范文第4篇

1 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体育产业概论(Introduction to Sports Industry)是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与核心课程,属于体育学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性学科课程。由于体育产业属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层面,在进行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教学时,要以体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兼顾课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借助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对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其实践领域逐渐得以扩宽,如何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前提下,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去适应社会需求,是该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核心。

2 体育产业概论教学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国内对于体育产业概论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成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大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直接借鉴了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内容结构,这并不能有效体现出体育产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设定的体育产业概论教学内容以我国的国情为前提,紧密结合国际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中观上研究体育产业的结构、关联、组织、政策和发展等五个方面,以此来界定体育产业概论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一内容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教学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1)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管理学素养,使学生熟悉体育产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体育产业的研究方法,在掌握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握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独立思考课程相关问题。

(2)分析能力。通过对体育产业结构、关联、组织、政策等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产业,联系实际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和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变动趋势,掌握人员结构优化、体育产品结构合理化和主体产业突出化的方法,了解并分析体育市场结构、体育市场行为和体育市场绩效等。

(3)创造能力。通过课内案例分析讨论、课后思考题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通过布置小型的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设计题,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创造性设计能力。

3 体育产业概论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上节分析,体育产业概论课程的教学应以经济学、体育学理论为基础,将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本节提出了以下4种课程教学模式。

(1)建立灵活的教学方法。体育产业概论是一门交叉型学科,经济学理论对于学生来讲较难理解,而体育学知识是学生在学习该门课之前就已经具备的,因此,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案例讨论法、探究法、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针对课程中不同的教学理论知识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课堂以外相关知识的关注度。

(2)完善现有教学内容。当前的体育产业概论教学内容中大部分都是对相关基本原理、方法、概念和理论的介绍,涉及到具体应用的内容相对比较少,这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度就会大大降低,但是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可将课程分解成基础能力教学模块、应用能力教学模块以及综合能力教学模块,教师在教学中将课程基本理论在实际案例中进行深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

(3)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学生求知的途径绝不限于课堂,体育产业概论课程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走出课堂,在真实的环境中调研、参观和感受,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员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各类模拟实验室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方式。

(4)优化课程考核方式。体育产业概论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的体育产业问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着强化理论、偏离运用和形式不灵活等问题,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是该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应该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优化,具体措施为:在平时考核中,加入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利用集体智慧分析、评估、比较、预测体育产业的相关问题,根据团队的表现记入平时成绩;期考考试采用开卷的方式,并在试卷设计上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等概念题,多采用案例分析题、行业分析题和论述题等考试题型,全面而准确地考核学生掌握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程度。

体育产业的理解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从文献数量、期刊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有重点地进行经验总结和研究。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研究 发展

一、前言

如今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事业的产业化也日趋完善。中国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体育产业研究伴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二、文献统计

本文选取了CNKI数据库中的所有期刊文献,以“体育产业”为检索词,共找到104623篇,最早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是在1990年,由钱文军发表的《体育产业的发展道路初探》。从1991年开始,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文章逐年增长,2004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由2003年的2000多篇增长到2004年的4000多篇,这与我国产业规模总体增长趋势是一致的[1]。

(一)文献数量

自建国以来,以“体育产业”为篇名并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的文献共有1350篇,最早的是韩丹发表在《体育与科学》的《论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转变――谈我国体育体制改革》。以2009-2013年为例,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的论文中,以“体育产业”为篇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精确检索,期刊来源包括核心期刊和CSSCI,共找到525篇,其中包括2009年143篇;2010年122篇;2011年89篇;2012年103篇;2013年68篇。

(二)期刊分布

通过对525篇文献进行分析,5年间体育产业研究论文分布于80种期刊,体育类学术期刊和体育院校学报是体育产业研究的重要载体,刊载论文数量排在前10位的期刊中,有6个是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类期刊,也是体育类核心期刊,其余是以经济类为主的期刊,这与体育产业的特殊性有关[1]。

(三)关键词

自建国以来,核心期刊和CSSCI上包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共有3283篇,最早出现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的文献是相建华于1988年发表在《山西大学学报》上的《体育经济学研究管见》,可见,体育产业与体育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2003-2007年,相关文献中包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增长迅速,这与前面提到的2004年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文章大幅度增长的时间相吻合。

三、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类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涵盖多个方面。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整理归纳:

(一)理论研究

目前,对于体育产业的界定,学术界还存在一些分歧,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体育产业就是体育行业的集合;而另一派学者则强调体育产业是体育相关的经营活动,同时,它又不是脱离体育事业而独立存在的经营体[2]。曹可强认为,体育产业是社会各部门开展的与体育有关的一切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总和,不仅包括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各部门,还包括提供有形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3]。鲍明晓则认为,体育产业就是由体育商品的产、供、销而形成的行业体系[4]。

综上所述,由于对体育产业的理解不同,因此产生了许多对体育产业不同的界定。但众多学者都同意,体育产业不仅包含与体育运动直接相关的所有行业,还包括服务业与制造业,包含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

(二)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2年为政策起步阶段,1992-1997年为政策成长阶段,1997-现在为政策体系形成阶段[5]。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要与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多个部门、多种政策的配合,而绝不仅仅是体育部门自己的事情[6],一个融洽的发展氛围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林显鹏对我国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基本对策:发展体育产业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构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体制创新,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鼓励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7]。

现阶段,我国正经历着结构转变过程,体育产业也迎来转变的时机,把握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更好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体育产业相关论文的文献数量、期刊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分析,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体育产业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而随着人们对体育产业的不断关注和更加深入地了解,将会出现研究质量更高,紧随社会发展潮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道荣.近10年我国体育产业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4:380-382.

[2] 韦华.3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其相关理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3-17.

[3]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 高巍,万兴亚.完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之刍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