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思想的内涵

法治思想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思想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治思想的内涵

法治思想的内涵范文第1篇

第一,法治价值文化: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层,也是最高层,是全体成员对社会的共同看法或观念,也反映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其中,公正、责任和诚信是其价值追求。

第二,法律制度规范:是法治文化的中间层,是以宪法、法律、法规为基本内容的正式规则和以习俗、习惯、传统等非正式规则交错形成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及其实现机制,是社会成员为了存续和利益分配而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复杂的方式共同选择、共同安排且必须共同遵守的关于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体系。

第三,法治行为方式:属于法治文化的基础层,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的习惯定势、行为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层,行为具有鲜明的组织、地域或民族特色,常常以具体的集体或个人行为、民风民俗、日常活动等形式出现,是一种动态的文化识别与交往体现。

二、高职院校法治文化

(一)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内涵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作为法治文化体系中的亚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高职院校法治文化是指法治溶注在高职人(包括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和行为方式中的意识、原则、精神、行为及其价值追求,是一所高职院校通过规章制度、法律课堂、教学设施等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更是一种体现治校理念和规范高职人言行的精神文化体系。

(二)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结构由于高职院校法治文化是一种法治文化体系中的亚文化形态,因此它应具有自己的结构特点。通过对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研究,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应包含三个层面,且这三个层面呈金字塔型分布:第一层:法治环境。这一层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最基础的层面。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它的制度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学习效果,因此这也是法治文化体系的基础。第二层:法律素质。高职院校中广大教职工与学生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果,只有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才能促进法治文化建设。因此教职工与学生的法律素质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的中间层,又是影响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律素质通常涵盖很多因素,其中法治意识、法律认知、法律运用等要素都是影响高职人法律素质的重要方面。第三层: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的最高层。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体系的核心,因为法治理念能够稳定、持续地存在于人们思想深处,是一种长久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信念和观念。所以,法治理念是精神上的最高境界,没有良好的法治理念,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素质,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更不可能进行良好的法治文化实践。因此,法治理念在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应当使先进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保证文化形态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高职院校法治文化能够创新学院办学理念,提高师生整体法律素养,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先进文化理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加强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法治思想的内涵范文第2篇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中表现在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的,法治与德治虽然范畴、内涵不同,但是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

从法治与德治的性质和地位看,二者都属于人类文明这个总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二者虽然有别,但在根本性质上,在更高层面上是统一的,即都属于人类文明。其次,从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看,二者都对社会成员行为起规范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法治思想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 理解 法治精神 法治建设 参与 号召

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 先进的文化应当流淌着法治的血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能离开法治文化的培育,“法治质检”也离不开法治文化的培育。法治文化的核心是依法而治,是国家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施法,所有社会成员依法行为的社会方式。站在行政机关角度,法治文化的核心就是依法行政。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坚持法治学习。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强化意识,巩固依法行政的理 念。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强化规范意识,提高科学执法的水平。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刺激执法工作的效能。

所以现在我的了解就是法治精神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构成要件,涵盖了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谐精神等内涵。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依法执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各个层面,协调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将包容了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秩序、和谐、安全等诸多价值要素和蕴含的人文精神输入全体公民的头脑,让更多的人学习法律、信仰法治、遵守法律、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维护权利。

我的认为是建设法治质检就是要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各业务工作,加强质检内部建设,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工作很平凡,很普通,没错,我们既没有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豪迈,没有高山流水谈笑鸿儒般的清雅,也没有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成就。但是我们平凡的工作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我们担负着推动产品质量提高,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公共安全的多 项职责。我们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把质检部门建设成政府信赖,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法治质检。

对于加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党委、政府有力的组织领导、全社会的公共参与是保障。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法治文化建社纳入法治城市、文明城市的大局中,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程,寓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项事业建设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动员机制,既要使司法、行政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专职人员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又要拓展社会参与途径,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各类媒体自觉承担起公益性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努力形成各方面协同配合、合力共创的生动局面,为建设和谐文明的法治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动。

而作为一个行政执法人员来看,我深深的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重大。每当我看到过期的食品,含有致癌物质的衣服,玩具,这些基本的我们生活必备的物品都存在着重大的质量问题, 严重危害到人民的健康与安全我感触很深。所以要做到“监管一方辖区,保护一方群众”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作为一名新的质检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正如闫局长所说,我们给质检系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质检工作的推动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为此我更加深刻感受法治质检建设的重大内涵。

法治思想的内涵范文第4篇

价值观。法治观念由价值观决定并受其深刻影响和制约。民主的价值观奠定了法治观的理论基础,并规定了其内涵。法治价值观决定了法治观的内容和本质要求。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制度和法律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发挥作用。

制度意识。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反映和影响着其法治观念。法治要求人们必须尊崇和敬畏法律,习惯于把自己的行为置于法律规则的规范和约束之下。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是指领导干部对制度的基本看法,对制度建设和自身行为的要求和态度,也包括领导干部关于制度的知识和修养。领导干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执行者。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对于增强严格按制度办事的法治观念至关重要。

制度品质。良好的法律制度必须符合刚性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要求。增强制度的刚性,必须完善制度中的惩罚规则,以强化制度的威严。同时,自上而下破除特权意识。无论是谁,只要触犯了制度和刑律,都必须受罚。如此,假以时日,就可能将制度打造为刚性利器,全党全民的法治观念也就会得以强化。

制度的执行力。 法善而不循,法亦虚器也,有法不依,甚于无法,会破坏法律的严肃性,降低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崇尚感,自然也会影响领导干部制度意识、法律素质的养成。所以,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缩小法律制定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的差距,使制度得到一体遵行,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

法治思想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语堂 双语思维

林语堂自幼深受东西方文化熏陶,英语思维能力以及用英语写作的能力更是卓尔不群,令当时的中国作家望尘莫及,无法逾越。林语堂的“中文是漂亮的中文,英文是典雅的英文……中文好到无法译成英文,英文也好到无法译成中文,两者都是炉火纯青”。

一、林语堂自译英文作品的特点

林语堂自译了部分英文作品。其中就包括这篇《半部韩非治天下》。王正仁和高健对林氏自译英文作品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一,从中英两种文本的内容与文字的详略来看,多数是英文较其原文更丰满;二,有时由于表达场合的改变,中文反而简略;三,双重文本中凡我国民族特色特别强的部分,其中文文本都更为详尽,反之,外国特色重的则中文部分简略;四,遇到涉及中国当时政局过于直接或过于强的地方,中文部分往往比其英文原文简略;五,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在内容上灵活替换;六,只管主要内容,全然不顾细节;七,只保留个基本意思,其余随兴所之,自由发挥”。林语堂有些中文几乎是英文的全译,有些几乎是重写,主要意思大致相同。而此篇《半部韩非治天下》就是几乎采用重写的方式来完成的。这也基本符合王正仁和高健对林氏自译英文作品的特点分析。

二、两种版本的比较

1.从中英两种文本的内容与文字的详略来看,多数是英文较其原文更丰满。这两种版本都引用丰富的论据,论点明确,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是英文版本篇幅较长,叙述详细,据统计足有3000多词,而中文版本篇幅短小精悍,只有700多字。

作者向西方人讲述了韩非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影响之大,可以和西方人熟悉的苏格拉底相媲美,这两个人不仅都具有丰富的法律哲学思想,而其凄惨的人生结局也几乎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主张,饮毒而死。

他向西方读者详细介绍了韩非子这个人物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并全面分析了韩非子“法治”思想的重要内涵。用西方人所熟悉的“苏格拉底”来和韩非子相比较,一下子就拉近了西方人对于韩非子的认知度。

2.有时由于表达场合的改变,中文反而简略。这两种版本的^大差异,固然有发表两种版本时面对的读者群体的变化的原因,还与当时政府的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囿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既能避开国内检查制度的干扰,自由写作,又能向西方传输中国传统文化,消除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一些隔阂(彭昕 2013)。

3.双重文本中凡我国民族特色特别强的部分,其中文文本都更为详尽。反之外国特色重的则中文部分简略。作者用详尽的笔触,摆论点,列论据,详尽介绍韩非的“法家”之“法治”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法治”并非西方国家独有,中国自古代始,就有“法治”观念,并且远远早于西方社会的法律政治制度。

4.遇到涉及中国当时政局过于直接或过于强的地方,中文部分往往比其英文原文简略。林语堂从“弃道德改良”、“法治胜于人治”、“法律面前人人一切平等”及其“建立法律制度的必要性”等方面全面论述韩非的法家思想,向西方读者展示了韩非的民主思想。而“法律面前人人一切平等”和“建立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在中文版本中几乎没有提及,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言论自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所以在中文版本中,林语堂只谈“弃道德改良”,呼吁“法治胜于人治”,唤醒民众之麻木。

5.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在内容上灵活替换。英文版本开篇就引用了一位美国人为中国“病情”提供的治疗方案,而在中文版本中,则是说“今日中国政治问题,有超乎一切政体问题之更大问题,就是人治与 法治。中国人脾气不改,无论是来也好,法西斯蒂也好,帝制复辟也好,必脱离不了人治精神。殊不知一切关键,不在政体政党之更易,而在矫正人治之恶习。得法治得治,不得法治则乱,此可断言。”中英文版本的不同事例,就是作者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在内容上进行了灵活替换。

6.只管主要内容,全然不顾细节;只保留个基本意思,其余随兴所之,自由发挥。作者写作此文,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论述韩非的“法治”思想,并从“弃道德改良”、“法治胜于人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建立法律制度的必要性”等方面展开。作者在列出主要论点后,分别在中英文两种版本中展开论述,所列论据也各自不同。

三、对于现代社会的警示作用

林语堂于1930年写的这篇文章,全面分析了韩非子的四种观点,不仅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警示作用,对于我们21世纪的中国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

我们今天重读林语堂的《半部韩非治天下》,不仅要继承和发扬韩非的“法治”思想,而且还要将其正确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不断加强“法治”思维观念,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彻底摆脱“人治”的思维桎梏,依法办事,按法办事,为中华民族的富强,为实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中国梦而持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