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起源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中的一节内容。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探讨地球上的生命起源,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本节内容与传统的章节相比有很大不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抽象性,这无疑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应紧扣课程标准,抓住重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生命起源相关知识一直是学生感兴趣、想探索的一个话题。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这个问题却解释不清。因此,我们先让学生在课前分组进行材料的收集,并联系生活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针对本课难点――米勒实验制作了微视频,该微视频打破传统,采用一步一动、视频与图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发现,不仅能培养他们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还能使其进一步理解、掌握关于生命起源的一些假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教学环境与准备
联网状态的计算机、教师提前制作好的相关微视频、学习素材、微课程实施方案等。
教学过程
1.兴趣先导,视频引入
出示46亿年前的地球火山喷发、熔岩瀑布、炽热炎炎等图片,使学生意识到原始地球上并没有生命,原始大气中也并没有氧气。然后用模拟原始地球环境的相关视频导入本节课课题。
O计意图:这样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一下进入活跃状态,并能使学生愿意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做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能为学习“米勒实验”做好铺垫。
2.角色互换,从学生的角度讨论众多起源学说
师:关于生命的诞生众说纷纭,你知道哪些?
生1:中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有神创造万物的传说。
生2:那是神话传说,没有切实的证据。有没有可能是自己产生的?古语不是有“腐草为蝇,腐肉生蛆”一说吗?
生3:早在1860年,巴斯德就用曲颈瓶实验证明肉汤不能产生微生物,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其实,有关生命起源的推测不仅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需要确凿的证据,更需要严密的逻辑。
学生从思考这些理论,转为用严密的科学思维去判断哪些理论更为可靠。
设计意图:以对话的形式,从学生的角度概述生命起源其他观点,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还使其感受到团队学习的氛围,并愿意融入其中,自然感受到化学起源学说更可靠。
3.生命起源学说中“化学起源学说”――米勒实验
师: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温度逐渐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那么原始地球为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哪些条件呢?在这些原始条件下,能产生生命物质吗?这些问题引起了科学界的思考。
教师将原始地球条件与米勒实验进行分步对比,解释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有机小分子的形成。
师: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等,并没有氧气。米勒将这些气体注入密闭的装置中,模拟原始大气。在原始海洋底部有持续不断的地热,能不断地为原始大气补充水蒸气(如图1)。
除了地热外,原始地球的空中还有电闪雷鸣。为了模拟闪电,米勒让正负电极在充满原始大气的容器中持续放电(如图2)。
在装置下方有一个冷凝管,你知道模拟的是什么吗?对,原始地球还会降雨,原始大气的物质会随降雨落入原始海洋。米勒通过活塞取样找到了氨基酸等有机物,为生命诞生提供了重要证据(如图3)。
设计意图:分步对比使复杂的米勒实验简单化、情境化,让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使抽象的实验教学即使没有教师也可以顺畅进行。同时,学生能感受到科学的推测不仅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需要确凿的证据,更需要有严密的逻辑。
4.知识巩固,形成结论,探索新知
师: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地球上的生命到底起源于哪里?目前尚无定论。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争论,对促进人类的认识是非常有益的。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科学家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继续探究呢?
设计意图:该环节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还希望能培养他们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5.总结反思,自测评价
(1)画龙点睛
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形成了降雨,这些――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中。
(2)慧眼识珠
①原始大气层里不含( )
A.氧气 B.氢气
C.甲烷 D.硫化氢
②关于科学推测,正确的叙述是( )
A.科学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
B.科学推测需要严密的逻辑
C.科学推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D.以上三项都需要
(3)资料分析
图4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请填写出该装置中的一些名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米勒在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等气体。该装置模拟了――的条件和――的成分。
②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为其提供能量。
③B中为――。
④C中为含有――的溶液。
⑤米勒的实验说明:――。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分析科学家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无论学生支持哪一种观点,或许他还有自己的观点,都需要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这些观点,这样人们才会信服这些观点。因此,我们不是要学生接受哪种观点,而是让他们了解这些观点,学习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为他们以后的探索或接受新观点提供一个基础。当然,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还有许多难题有待研究和解决,这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合作,所以学生要学好各门功课,为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设计亮点
1.教W设计
(1)分角色饰演――紧扣学生心理
我们以对话的形式,从学生的角度讨论众多的生命起源学说,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还使其感受到团队学习的氛围,并愿意融入其中,自然感受到化学起源学说更可靠。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谈论生命起源的后续过程甚至生物进化,如人类的起源以化石作为直接证据等。
(2)米勒实验――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体会证据和推测之间的关系
我们围绕证据和推测之间的严密关系介绍米勒实验,将Flash、视频分散穿插其中,以达到普通PowerPoint的视频效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推测不仅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需要确凿的证据,更需要有严密的逻辑。
(3)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在“巩固知识,形成结论”环节,我们告诉学生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争论,对促进人类的认识是非常有益的。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科学家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由此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继续探究。
2.技术支持
(1)微视频――美观实用,绘声绘色
在视觉效果上,微视频不拘泥于固定思维,大胆使用Camtasia Studio软件,通过转页、缩放动作等功能生成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做到了视频与PowerPoint的完美结合。
在内容呈现上,微视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比较震撼的视频导入课题;而对于生命起源的众多传说,则采用对话的形式,形象生动,内容充实。
与更偏重神秘、恐怖色彩的《异形》系列相比,《普罗米修斯》在继承的同时更具有了独特的史诗气质。与以往所谓的史诗有所不同的是,影片以其两条故事线造就了双重史诗脉络。一条是对于人类起源的探寻,在该链条上所串联起的是造物主②(太空骑师)造就人类生命和智慧,人类创造了生化人的类生物链宏大叙事,这一出太空寻根记,有如孤寂的奥德赛,人类的故乡关系着人类的未来;另一条是异形进化史,这对迷影而言,显然更加具有吸引力。因为自1979年《异形》诞生以来,它混合了表现主义、后现代设计的造型感、恐怖到极点的怪物以及强烈的性符号指代等等特征共同构成了科幻电影史上的特指性生物。而今,两条线索相互缠绕,让逃生的人类在死亡的恐惧中受尽折磨,死亡和恐惧也共同构成了影片主题的关键词。
科幻电影往往与死亡、生命等宏大主题有着天然的联系,无论是斯皮尔伯格的小清新一派还是《异形》系列的重口味,归根结底都可以归向生死的永恒主题,而库布里克的《2001:漫游太空》等将此发挥到了审慎的哲学般的高度。有所不同的是,《普罗米修斯》中的追索在情节表现上更加直白,但是在思想性上却走向深邃。从影片的情节来看,《普罗米修斯》的宏大结构只是刚刚铺展开来,而老当益壮的斯科特的野心或许也只是刚刚开始。未了结的星际寻梦仍在路上,而《普罗米修斯》犹如一把钥匙,既打开了传播火种的大门,也打开了接二连三的死劫命数,在路上的追问,也使影片的双重史诗脉络渐次得到深化拓展。
《普罗米修斯》一开始便铺垫了“寻找文明起源注定毫无结果”的线索,但是一番恶战之后,幸存者仍然继续出发,为生命起源而奔走,显然死亡和恐惧无法阻挡对于生命的探寻。从积极正面的意义上来看的确如此,所以自《异形》开始直至《普罗米修斯》,观众看到的仍然是女人拯救未来③。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总结出一条太空骑师造人,人类创造生化人的创造者与被造者的结构关系,但是却无法更进一步解答其中隐含的创造者与被造者关系力量失衡乃至错位的缘由。我们还可以理清太空骑师与异形之间的关系,但却无从知晓为何创造之后便是毁灭。作为人体孕育的异形,既是人体生命的继承者,也是直接的破坏者。而存在本质的角度来看,生与死又像是头尾相连的怪物,当维兰德公司的BOSS刚刚看到生命延续的曙光之时,不问青红皂白之际,便死于非命。或许正是因为生命问题本身的无解,影片才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凸显了寻找之路的各种悲催以及凛然赴死之精神。
注 解
①斯科特让科幻在天马行空的同时,裹带了引人思考的沉重,人类存在的价值究竟是自由而偶然的进化还是注定而必然的试验品,其本质差之千里。
Chemolithoautotrophic
Bacteria
2009
Hardcover
ISBN 9784431785408
山中建男著
我们所熟悉的生命,除了植物之外,大多是以有机物质为营养的,它们的食物来源于植物、动物或者微生物。但还有一类生命,它们并非植物,但却能够以无机元素为能量和营养的来源,它们就是化能无机自养细菌。本书涵盖了化能无机自养细菌在生物化学和生理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与相关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书共分7章。1-2.背景和基础知识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本书后面的内容。1.作者简单而系统的介绍了微生物生长和代谢,以及微生物所采用的各种营养类型的特点;2.介绍了一种细菌用来氧化无机化合物的细胞色素,这种细胞色素就是化能无机自养细菌生长代谢的关键物质。氮、硫和碳是自然界中所有生命所必须的,生命的繁衍和生长的过程同时伴随着这些元素的循环,正是这从未停止的循环造就了万物的生生不息。本书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在这三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化能无机自养细菌是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3.地球上的氮循环。参与氮循环的细菌主要是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反硝化细菌,以及固氮细菌。对氨和亚硝酸盐的细菌氧化机制详加说明。介绍了硝化细菌的应用(即氨氧化、亚硝酸盐氧化菌),如利用细菌进行火药生产或是从污水脱氨氮。提到了在人体组织中的一氧化氮和它的生理功能;4-5.介绍的是地球上的硫循环相关的知识,包括硫酸盐还原菌对硫酸盐的还原和硫氧化细菌对硫化物的氧化,还有人类是如何利用参与其中的微生物的;5.阐述细菌氧化铁的机制,以及对这种细菌应用的描述:细菌浸出、生物浸出等其他应用。此外,本章还描述了由硫酸盐还原菌、硫氧化细菌和嗜酸铁氧化细菌的“合作”所引起的房屋地基冻胀;6.描述了地球上的碳循环过程的一部分,即化能无机自养细菌的碳素利用。作者对细菌由二氧化碳组生成机化合物的途径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因为化能无机自养细菌必须由二氧化碳为材料产生细胞物质。虽然光合作用的描述省略,但细致的描述了细菌产甲烷,说明了产甲烷菌产生甲烷不是由发酵,而是通过呼吸进行的;7.描述了那些被认为是最接近生命起源的细菌,嗜热细菌是被公认最可能的生命的起源。许多嗜热细菌是厌氧的化能无机自养细菌。这里主要讨论的是那些被认为在生命演化阶段早期的生物如何取得生命所需的能源的。作者认为无论是埃姆登-迈耶霍夫-帕尔纳斯途径还是恩特纳- 多特洛夫途径都不是早期生命获得能量的方式。
本书作者山中建男教授一直参与各种生物细胞色素和化能无机自养细菌的生理和生化研究,其先后在东京工业大学和日本大学任职,期间近百篇,目前是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荣誉教授。
祝金星,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进化生物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86-02
进化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其研究内容包括生物进化历程、生物形态和特征。进化生物学在生物学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作为生物学学科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进化生物学》是本科院校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我校于2012年开始增设了《进化生物学》课程。进化生物学内容广泛,教学难度大。本文对《进化生物学》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为《进化生物学》的教学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经典知识与最新进展相结合
生物进化学说由查尔斯・达尔文在鸿篇巨制《物种起源》中首次提出。他第一次提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机制。进化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多样性生物的进化过程,这些过程包括物种的遗传和变异以及新物种的起源。学习经典知识和传统研究手段,是学生学习进化生物学的必要基础。学生对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理论已经非常熟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达尔文的生平经历,重点讲述登上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发现物种起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知识非常感兴趣。
现实中,经典进化生物学也在经历着现代研究手段的不断考验。现代综合论的奠基人之一,朱利安・赫胥黎致力于将新达尔文主义转变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在朱利安・赫胥黎的关于动物行为进化描述的著作《行为的进化》中,其尽最大努力将新达尔文主义的理论简化,去除一些技术细节,以更为广泛的视角对自然和生命进行描述,其中包括几个原来在不相关领域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包括遗传学、生态学、分类学和古生物学。在此处,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经典进化理论与现代综合论的异同点。在不断的比较与联系过程中,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当前的研究扩大到涵盖适应的遗传结构、分子进化和不同的力量自然选择。进化生物学在全面讲述生命起源、演化历程的基础之上,以辩证关系的观点来看问题,系统分析生物与环境、微观与宏观、表型进化与遗传系统进化的相互作用,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手段应用于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研究中,揭示隐藏在生命演化之下的基本规律。在课堂上,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不断强调研究手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用科研的思维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去理解已归纳的知识。
当前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应该着重理解生物进化的核心,将现代进化生物学,如分子遗传学和计算机科学,引入课堂。首先,一些领域的进化研究试图解释现代进化中解释不了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物种形成,有性生殖的进化,合作的发展,老龄化的发展和可发展性。其次,生物学家提问最直接的进化问题:“发生了什么?并且什么时候发生的?”这包括古生物学等领域,以及分类学和系统发生学。第三,现代进化综合论出现时,还没有基因的分子基础。
二、注重与其他课程知识相结合
在发育生物学中,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将生物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比拟,认为是该生物物种进化历程的一个简单而迅速的重演,并将这种理论命名为“重演论”或“生物发生律”。所有水生和陆生的脊索生物,在胚胎发育阶段都会出现鳃裂。鳃裂是水生脊椎动物长出呼吸器官的一部分。而对于陆生脊椎动物来讲,在其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鳃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纵观陆生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都经历过鱼的阶段。“重演论”是生物发育学课程中的概念。但与进化生物学漫长的演化历史相比,通过使用这种概念,形象生动地概括了长达30亿年的生物进化史,学生将不同课程的知识串联,印象更深。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加深了对所学课程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去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所学知识M行联想串联。通过比较分析,从亲缘关系看,我们会发现亲缘关系较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差异较少,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类型生物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的演化顺序。从生活环境看,陆生生物的进化等级要高于水生生物。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最大的统一理论,在进化理论的框架下,细胞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比较解学、古生物学、胚胎学、分类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次的研究结果得到了统一。进化生物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生物大分子、基因和基因组、细胞、生物个体、生物群体以至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的发展和变化都与生物进化有关,也就是说在各个水平上的生物结构都有其起源与进化的历史。什么是生命,如何生产,物种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世界有这么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如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进化的……这一切,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世界物资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呈现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现象和事物,但其唯一的本源都是物质。从进化生物学的历程来看,经历过化学演化阶段,无机小分子阶段,有机小分子阶段,有机大分子阶段,多分子体系阶段,直至原始生命的产生。组成生命的元素在非生命世界都可以找到。化学元素合化合物都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它们按照一定次序有机组合起来,相互协调才能表现出生命。再者,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群落中出现适应环境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这些个体通过与自然环境进行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这是量的变化;通过自然选择,一代又一代的遗传与变异积累,使生物实现进化,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就体现出了哲学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此外,学习本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识别真伪科学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进化生物学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大理论,让学生在了解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同时,充分理解生物与环境、宏观与微观层面、表型进化与遗传进化体系的辩证统一,掌握生物进化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
生物进化一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课程就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对恐龙灭绝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推理。同时,带领学生学习生命进化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生物变异的作用,变异的积累产生进化,进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为今后的进化生物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同时,应补充视听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兴趣。本课教W宜采取“情境―问题解决―情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围绕关键点、重点和难点,通过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展示动物的进化过程、演变的信息,丰富了演示文稿,提高了认知环境。教师通过即时反馈得到学生学习信息,适时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依此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在学生对动物进化资料进行抽象整理后,引导学生对分类整理后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使学生自行揭示出动物进化的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初步地认识了“适者生存”的科学真理。利用计算机,穿越时空,还原远古时代的场景,提供动物从远古时代到现在的变化历程,有助于学生获取动物进化的信息,将信息分类、归纳,分析综合出动物进化的规律。
在学习植物演化过程中,课堂上提供各种类群植物中的代表植物的挂图或幻灯片,引导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以及生存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哪类生物比较低等,结构简单,哪类生物比较高等,结构复杂,将知识串联,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在学习动物演化过程中,提供各种类群动物的代表动物,展示动物的挂图或者幻灯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征,归纳动物演化的历程以及进化趋势。
给学生展示关于进化生物学的经典幻灯片,比如英国BBC公司录制的《生命的起源》和《恐龙星球》。学生学习过基础知识之后,再观看纪录片,就会将已学到的知识投影至纪录片中,起到了知识串联与巩固的作用。在迷人的视听体验过程中,重现史前生物的生活情境,栩栩如生的将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即通过将视听素材融入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兴趣。
The Initial Research in Teaching Methods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QI Lin*,ZHAO Wei,HOU Xiao-gai,ZHAO Xing-li
(College of Agricultural,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03,China)
1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信息3方面对体育史、体育概论、教育哲学、安全学、生命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著展开分析研究。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对体育产生学说和各类运动项目的起源、演进观点进行考证;学术论文方面,重点查阅中国知网(CNKI)、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其它教育、体育核心期刊;为对体育起源中的余力论、劳动论等理论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的研究进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笔者对自1998至2015年期间发表的有关体育起源学说、生命安全教育领域的90余篇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同时也在香港大学图书馆、谷歌(Google)学术搜索网站上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最新研究资料,以期尽可能地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历史资料和前沿动态。
2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
本源,指事物产生的根源(见《辞海》解释)。体育本源是指原始人类为适应社会、生活和自身环境,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身体动作、身体活动等自发。原始体育的活动包括生产、生存、教育、娱乐、游戏、祭祀、舞蹈、竞技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其特有的功能。在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是生存和繁衍,但当时的生活、生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指的“基础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1],因此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存、安全一直是原始人类寻求生活保障的基本要素。随着原始人的身体意识和生命意识逐渐觉醒,他们认识到身体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人的生命力的中介;领悟到身体活动、强壮身体是生存和延续的基础。由此,他们有意识地做出各种保护动作和身体练习,以达到生命安全的目的。与此同时,他们觉悟到将这些动作和练习传授给后代,有利于延续人类的血脉。通过劳动、狩猎、攻击和防御,人们创造出保护生命的生活环境;透过肢体比划、涂鸦和言传身教,人们向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安全教育。原始人的生存意识、繁衍后代意识和生命保健意识,催生了维护生命的安全教育,孕育着原始体育的酵素,生命安全教育自然而然地与身体动作练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原始体育生存、安全、教育的显。至此,体育教育的雏形也开始逐步形成。由此可以推论,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之一,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凸显出人类生存技能传授和安全教育的特征,反映出古代体育产生的根源所在。
3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的安全需要
对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进行探讨,自当从最原始的体育萌芽阶段来追溯、分析体育的起源,因此,体育产生的过程论证,便成为体育理论体系中关于研究体育起源的逻辑起点。
3.1体育产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类生存技能的形成
推本溯源,体育产生的过程有3个阶段:1)身体活动萌芽时期;2)身体练习形成时期;3)竞技赛会产生时期[2]。当人类的始祖从树上走向地面并直立起躯体,就迈出了人类进化的第一步,也进入了身体活动的萌芽时期,并开始了人类自为意识下的狩猎攻击和保命防御行为。这些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逐渐发生质的变化,由在劳动、生存、生活过程直接联系的“学习”,开始向间接联系转化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动作模式。在身体练习形成时期,狩猎生产过程和保护生命延续的技能,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动作技能是依据人体的内在需求和生活实践的现实需求进行综合或整合选择。它不是某一具体动作的简单重复,而是经验与教训的提炼。出于生存、繁衍对人们体能和技能的要求以及自身发育的关注,人类开始有目的地将自己作为训练的对象,培养自己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形成了特定的身体练习方式。从“身体活动”到“身体练习”,标志着体育萌芽产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由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演进。据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人类是在这个身体练习形成的时期,开始总结出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动作,并把这些生产劳动和生活本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传授给后代。到了原始社会中期,为适应抢夺资源的需要,人们沿袭并完善了古代体育动作和技术功能,用于培养斗士、教育后代。一些动作技术的体能练习日益专门化,并通过个人及群体的游戏比试,演变出最初的竞技运动和竞赛活动,形成了竞技赛会产生时期。体育产生的3个阶段伴随着人类由猿到人的体质进化过程的完成,人类社会组织也由原始人群发展为“母系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群体游动不定的迁徙生活,进入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阶段,也预示着氏族集团的战争出现。到旧石器晚期,争夺和保卫氏族生存空间的冲突,已经成为生死存亡的攸关大事。有组织的攻防战斗、安全防御准备和生存教育、繁衍后代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事项[3]。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掌握了比走、跑、跳、投、攀、爬等基本生活技能更复杂、更高级的击、杀、刺、劈、射等搏斗和闪避、躲开、逃逸等防御的攻防技术,各种带有军事特征的古代体育项目相继出现。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逐渐形成的。应该指明,本文把体育产生的过程归因于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并非不承认体育的产生具有劳动、生产、生活等因素,或体育产生学说中的余力论、巫术论、游戏论、模仿论和劳动论,更不是要割裂体育改造人体的生理效应等作用,而是为了在相对意义上区分安全教育与劳动生产、娱乐游戏的本质,为了更有利于解剖和阐释体育起源具有的多元属性和多维需要。
3.2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学说
本文从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视角出发,尝试在学术探讨中构建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的综合层面上最大程度地抽象出体育起源的本质,力争在客观事实层面和内在理性层面达到对体育起源的合理阐释。希望在公认的体育起源劳动论、需要论等主流学说中,补充“安全需要论”的学说,其构建依据有以下的观点。
3.2.1体育的自保公理揭示出安全需求是体育起源的根本动因
公理是指在一个演绎系统中依据客观分析、归纳确立起来的,不需要证明而作为出发点的初始命题。体育的自保公理是“不言自明”的基本命题,它反映体育中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定[4]。体育何以能够产生?从安全需求论来说,体育的启蒙是通过人类的自保行为和生存需要得到发展的。自保是人的本性,人的未特定化与发展需要的矛盾,以及人的结构特征和生理机能特点,使得体育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爱惜生命,捍卫生命是人的本能,防御和攻击是求生的需要。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是人类最低层次的愿望,也是最高目标的追求。原始时代,人类的祖先只能依靠双手去获取生存物品,用自己的身体去适应环境,因而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遗传结构上的未特定化特征。人类学家格伦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的先天自然性与文化习得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格伦认为,与动物相比,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在生物学上的“非专门化”及“匮乏性”特点。它表明人与动物在本能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人类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天生较弱。动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是专门化的,完全适合于各自特定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如鸽子的方向感应、蝙蝠的声纳定位。而人类没有浓密的皮毛来应对恶劣的气候、没有锐利的爪牙来对付凶猛的天敌,因此,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必须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爬得更敏捷,更需要锻炼出超越动物的勇敢精神和意志品质,而人类这种能力获得的过程是体育产生的重要途径:“勇敢需要力量,力量源于体魄,体魄来自锻炼,锻炼必需体育”[5]。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冲动。”体育学者李力研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6]。人类学和行为学的大量研究,证明了人类通过体育锻炼而形成的身体应急反应机制和本体生存技能,可以弥补生产劳动力低下给人体造成的成长缺陷;补充生活方式不足给人体带来的机能损耗;避免恶劣环境给人体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它为人类的发展进化、遗传变异提供了外部条件,使人类能健康地繁衍下去,正因如此,使得体育成为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的活动和世代相传的教育,显示出其价值所在,这就是体育的自保公理。体育的自保公理证明了原始体育的起源与生命安全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毋容置疑,人的本能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源泉,也是体育赖以发展的根本前提。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其生命都离不开人与社会的需要。体育也不例外。原始人类不仅需要劳动和生活,更需要安全的环境。就体育产生的“安全需求论”而言,除了生存安全的需要以外,还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对付同类袭扰的防卫需要,同疾病作斗争的保健需要等等。这些需要归纳起来,就是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强身健体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传授安全教育和延续人类文明的需要,由此也构成了体育产生的需求动因。
3.2.2古代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凸显了生存安全技能的特征
原始社会的体育萌芽,经过雅斯贝尔斯叙述的轴心时代,演进发展出各自特色的体育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形成了以古代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古代中国和古印度形成了东方体育文化。不同文明进程和地理环境的人们对身体、生命的认知差异,创造出不同的体育项目。如西方体育的拳击、摔跤、角力、标枪、跳远、赛跑等;东方体育的射箭、驾御、武术、养生术、瑜伽等。这两种体育文化既有个性差异,又有共性特征。其共同的本质是源自生存、生活、军事、游戏;发展于教育、竞技、安全、健康和生命保护技能等过程。纵观古今中外的体育发展轨迹,从古代奥运会的五项全能、赛跑、角力等竞技,到现代奥运会的田径、足球、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几十项比赛项目,以及东方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舞狮、龙舟、瑜伽等运动。如果我们沿着历史唯物观的路径,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去寻根溯源,不难发现,远古时代的原始体育运动项目,不外乎归类为生存形式、搏斗形式和娱乐形式三大种类。前两类形式的运动项目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转型,虽然已发展为各有特色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但是,依然带有明显的生存、格斗历史痕迹和安全教育特征。例如田径、体操、游泳这三大体育基础项目中,田径表现了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素质和技能;体操表现出人的翻、转、旋等平衡、协调和空间感觉;游泳表现出人在水中的速度、潜浮等适应能力,它们都由原始体育的最古老项目逐渐演变成现代奥运会的主要竞技项目。统计资料显示,现代奥运会比赛的20多个大项中,除了娱乐观赏的球类项目外,其它的约一半竞赛项目都体现出对抗[7]、格斗的技术特质,而这些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莫不与漫长的体育形成阶段融合了大量的生命安全技能有关。
4原始体育中生命安全观的价值取向探讨
价值取向在哲学意义上可理解为人们基于自身的价值观、立场和需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映和主观意志体现。本文探讨的原始体育价值取向,是指古代人类以生存发展、强身健体需要为基础,对体育价值的自觉选择,包括对期望空间和环境空间下的体育价值追求。探讨体育的价值取向,涉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两种相向而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体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定位,人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体育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因此,体育的价值应体现在保护生命存在、推进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等方面[8];而社会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体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充当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控制的工具。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来分析,人类社会经过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漫长进化历程,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在动态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一元价值取向转变为二元乃至多元的价值取向。在远古年代,人类社会是以人为本位,以个人、家庭为中心,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主导,通过体育教育,不断增强人类体质和拓展生命的存在空间并重视以优良强壮的体魄遗传给后代。在这样的原始生态环境下,古代人类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建基于生存观基础上的一元导向,其体育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类期望通过不同的身体活动来实现滋养生命、丰富生命内涵、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愿望,以及追求个体生命表达、延长人类生命的体育运动体验需求上。因此,原始社会的体育价值,与人的生命存在与成长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产生了变化,人们对体育的价值从个体的需要扩展到社会的需要,一元价值取向变为多元价值取向。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强身健体价值、健康心理价值、人际交往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生命美学价值多元并存。这个时期“大河文明”与“爱琴文明”产生的体育文化与体育价值逐渐由轴心时代的希腊、中国、印度所承袭,形成了三大主要的体育价值观,如斯巴达的军事体育、中国的射御武技、印度的瑜伽养生都带有鲜明的强身健体、安全教育价值取向。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以统治者、统治阶级意志为中心的社会体制形成,社会本位开始凌驾于人本位,在统治阶级及宗教神权看来,提倡个人生命安全价值观和安全教育是影响其政权统治及用神权思想控制民众的巨大障碍,必须从教育体系和体育中抹去。特别是随着东方“儒家学说”、西方“神权论”及“禁欲主义”的兴起,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再被尊重,普通人的肉体生命可以被蓄意摧残,原始体育的生存安全技能被淡化和消减,甚至于体育自身也遭到统治者及宗教神权的压抑和摒弃。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与进步,并未改变统治阶级惧怕尊重个人生命价值会动摇其统治地位的观念。但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体育的竞技、娱乐、休闲等价值和功能却可以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统治阶级的主导和指引下,体育剥离了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成为国家管治、社会稳定的工具,至此,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渐行渐远。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人文主义,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旗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社会人文思想的价值观。但是,体育的价值却更多地被引向功利主义,体育价值取向被扭曲。明显的事例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和商业体育赛事造成的体育异化现象,令体育成了对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进行“创新性追求”的手段,使功利性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首要目标。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则导致了学校体育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或体育教学虚无化的两极效应,相反,作为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对外适应能力的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却被严重忽视。令我国近几十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严重下降,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或自然灾难时,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生命安全遭受重大威胁。种种现象表明,在近代体育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中,生命安全教育再无一席之地。直到21世纪,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觉醒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原始体育的安全观逐步回归体育学术研究探讨,对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审视才日渐展开。
5现代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功能的回归与挖掘
对体育功能的本源回归探讨,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回归探索中丰富、挖掘和完善体育教育的功能,进而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体育教育目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体育的功能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动态的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是不同的,体育的作用也不大一样。如今天我们用于娱乐、竞赛的武术、拳击、击剑运动,在古代社会主要是为了猎杀动物、搏斗自卫而施展的攻防手段。反之,在原始人视之为生存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刻在岩壁上被戳戳点点的图案,现代人不再看作是体育教育,而是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当我们以历史发展观的视角,来审视体育对人的个体和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就会发现体育的功能是多元的,既有作用于个体和社会的功能,又有体育的独特功能和派生功能之分;向上延伸,可以发展到提升国家地位和影响,向内挖掘,则可以深入至影响人生幸福的生命安全教育。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聚焦体育的功能,可以从运动项目的功能提升和转化中得到验证。例如,武术的功能具有多元性,从最早期的生存搏斗、防守自卫功能转化到套路演练、表演娱乐的作用,之后再过渡到散打竞技比赛的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又被人们挖掘和回归其独特的功能。例如近年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医学界、运动人体科学界的相关研究,发现太极拳的步法站桩练习,可以有效加强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平衡能力[9],减低和避免老年人摔倒受伤的机会,在众多预防、治疗老年性摔伤的治疗介入手段中,步法站桩练习最具疗效和最具社会成本效益[10]。目前各国的专家学者正在对此做更深入的研究。可见,武术运动已经超越了体育文化、表演竞赛的范畴。它的本源功能回归,成为造福老年人平安长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又如,鉴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学生伤害事故不断发生,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研究如何加强安全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其中的结论之一,是武术散打、拳击、空手道等对抗运动的防守、解脱技术可以有效应对暴力袭击的行为,因此,学生的人身安全防范指南把攻防对抗技术作为安全教育技能编写成教材。再有的例证: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课堂的安全事故频发,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普遍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保能力呢?最新的研究结论是:回归体育的安全教育功能。田径的走、跑、跳,攀岩的攀、爬是人们回避风险、危机处理的要素;体操技巧的前、后滚翻动作,旋转感觉和协调性,具有摔倒时,减轻受伤的自我保护作用;游泳技术更是具有水中遇险、避免溺水的拯救生命功能。类似的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具有生命保护和安全教育的功能。
6结论与启示
6.1结论
对体育的本源回归探索,得出以下的结论: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需要;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注重人的生命存在和身体觉醒,其本质功能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的功效。古代体育的生存技能、搏斗项目虽然早已演变发展为现代体育运动,但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当今文明社会,仍然能够焕发出生命安全教育的活力和作用,能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展现出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6.2启示
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原始体育及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对未来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6.2.1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观
现代人类世界,推崇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普世价值;彰显的是关怀生命、维护生命质量的文明价值观。因此,确立“为了人的健康、为了人的健全、为了优化人的生命存在”的体育教育核心理念,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观,是21世纪人类社会对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和呼唤。
6.2.2构建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特色的现代体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