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加首届“英国中医药周”的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西医应该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未来医学的发展。
他说,西医学和中国的传统医药是两个不同理论指导下的医学,它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方法,以及治疗疾病的用药原则都不相同。中医非常讲究个性化、整体观、辨证施治,即使不同病人得的是同一种病,中医对他们治疗的方法也会因人而异。
即使如此,王国强认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需要依靠现代科学,需要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包括循证医学,但是不能套用,必须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模式,保留其精髓。诊疗技术的发展,包括采用的仪器和设备,都应该符合中医的理论。
其实,西医也面临着很多挑战。王国强认为,虽然西医可以将病人的病灶定位得非常准确,但是在治疗上,不一定能够取得效果。而中医非常强调“天人合一”,讲究整体观,辨证施治,不仅针对病灶,而且注意调理,所以中医和西医必须很好地相互学习,吸取各自的精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唐旭东在“英国中医药周”的研讨会上也指出,中医是系统思路,而西医则遵循还原论思路,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们可以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现代中药研究重视在明确疗效物质基础之上,进行有效部位、有效组分的配伍,体现传统中药复方的特点,这样既可以保留中医药的基本特点,也可以帮助中医药走向国际。
关键词:教育援非;交流与合作;传统医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65-02
A Strategic Study on Chinese-African Cooperation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Abstract:As the African-aid Base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UTCM) has hosted numerous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programs for African countries based on its own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and cooperative experience with African region.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ast Africa-oriented programs conducted by TUTCM,focusing on the wide cooperative prospect in Chinese-African traditional medical field and how to enhance their exchanges and partnership by taking the MOE program as a platform.
Key words:Educational Aid for African Countries:Exchange and Cooperation: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国与非洲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2006年双方一致同意共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今后3年将继续扩大对非援助,其中包括实施“非洲人才计划”,为非洲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18000个,深化中非医疗卫生合作等举措。2013年3月,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着重强调了中国与非洲的特殊传统友谊,非洲与中国相互需要,并指出中国将积极实施“非洲人才计划”,加强对非洲的技术转让和经验共享。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部重视中非人文交流,鼓励高校对非开展联合科研、密切学者专家交流、加强中非各国在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给予院校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多年来积极开展与非洲的合作,入选“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成功承办了多期教育部为非洲举办的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培训了200多名非洲学者与官员,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丰富的对非合作经验,为加强中非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做出了贡献。
一、项目实施情况概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教育部援外基地,自2001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8期教育部援非项目“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2期“传统医药发展与管理高级研修班”、3期“非洲西医师针灸高级研修班”和3期“中国・加纳药用植物研究与发展专题研讨会”。2009年10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经过精心准备,援外项目――第七期“非洲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走出了国门,踏上了非洲土地,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隆重开班;2010年,第8期“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又一次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成功举办;在前两次成功办班的基础上,2011年,我校承办的教育部援非项目――第一期“非洲西医师针灸高级研修班”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隆重开班,受到了非洲学者的热烈欢迎。
同时,作为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内唯一一所医科院校,天津中医药大学与非洲合作院校加纳大学迄今已承办了3期“中国・加纳药用植物研究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其中,第二期于2012年在加纳大学举办,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援外项目涉及生源国别多,学历层次高,以博硕士研究生为主。现已培训了来自加纳、肯尼亚、喀麦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卢旺达、津巴布韦等30个非洲国家200多名非洲学员,反响热烈,效果良好。通过承办多期援非项目,对非洲传统医药发展现状及趋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更好的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推动中非统医疗领域合作提供了依据。
二、中非传统医疗领域的合作前景
(一)传统中医药在非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非洲人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中医在非洲很受欢迎,特别是在治疗非洲一些诸如疟疾等流行病方面,中药显示出特殊的疗效,受到非洲人民的青睐。很多非洲国家政府非常支持中医药在本国的发展,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肯尼亚政府就允许中医自由经营,为此还在卫生部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中医事宜。至于中医不可或缺的中草药,肯尼亚政府也是大开绿灯,全部允许从中国进口;南非也成立中医协会,为发展中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二)以援非项目为契机,为非洲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传统医药人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来中国学习中医的非洲各国留学生已颇具规模。他们的学习时间短至3个月,多达5年,有的人还继续深造,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从1988年至今,来自非洲的留学生数量就已经达到6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0余人,他们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困难,与中国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参加同样的考试,认真钻研望、闻、问、切的各项要领,许多人希望学成归国后用中医帮助本国人民。至今,天津中医药大学通过承办各期教育部短期援非研修项目,已为30多个非洲国家培养了200余名传统医药人才。
(三)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为中非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支持
当前,很多非洲国家政府为了发展国家战略,丰富传统与替代医疗形式,逐渐把传统医学视为医药卫生的战略组成部分,开设专门机构,开始建立药品控制委员会作为传统医药/补充与替代医药的专家委员会,颁布传统医药/补充与替代医药的国家政策和国家计划,并将其作为国家药品政策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一些传统医药推广、教育培训方面的策略,如协助成立系列传统医药、医师协会,尝试对传统医师进行注册并立法,在大学建立相关专业,制订和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政策和措施等等,以求对传统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公共机构认识到传统医师在提供咨询、支持、和对贸易治疗师进行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非洲还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草药国际市场
随着政府、医疗界对中医认识的不断加深,很多国家允许中医医师考取行医执照,获得合法地位。而非洲市场大多数药品依赖进口,因此中医药在非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非洲国家拥有许多有别于中国传统医药的传统医药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传统中医药能够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医药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开发出中非相结合的传统医疗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传统医药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使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共同受益。非洲传统医药及传统中医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凸显了中非传统医药各自的优势,满足了非洲国家人民的医疗需要,更多地着眼于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中非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加强中非传统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几点建议
1.以教育部援外项目为平台,增进友谊,加深了解。援外项目为中非在传统医药与药用植物等领域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研究与开发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要以承担教育部的对非教育培训项目为契机,积极参与教育合作与交流,增进中非国家在传统医药研究领域的了解和交流,加深友谊。
2.宣传政府奖学金项目,拓宽招生渠道。由于非洲各国传统医药教育匮乏,目前人才培养仍主要依靠国外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援非工作的不断扩展与深入,政府更加鼓励中医药走出国门,将融合了中国传统智慧以及现代科技的传统中医药介绍到非洲。应充分利用援非项目,积极宣传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拓宽招生渠道,为非洲学员来华深造提供信息,鼓励更多的非洲学生来中国学习传统医药学。
3.利用政府支持和学校优势资源,为联合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应充分利用政府支持和学校优势资源,以非洲合作大学、院所、机构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为其大学讲师、实验员提供药用植物样本分析,利用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等便利条件,积极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合作领域进行科研合作与人员交流,对中非联合科研的开展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
4.发挥传统中医药学优势,推动中非在传统医疗领域的合作。中国和非洲在传统医药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院校中唯一的中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的20所中方合作院校之一,将继续以教育部援非项目为平台,加之自身在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领域的优势及重要影响,在对外中医药教育、交流与合作工作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医、针灸以及传统医药学在非洲的传播与发展。同时应吸收非洲传统医药的精华,推动中国与非洲国家在传统医疗领域的合作,使传统医药成果惠及更多的非洲人民。
参考文献:
[1]万秀兰.非洲教育发展区域化战略及其对中非教育合作的政策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3,(6).
[2]姜忠尽.第二届“走非洲,求发展”非洲论坛论文集[C].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李薇.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教育援非:问题与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11,(3).
[4]吴卿艳.国际教育援非的发展、问题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05).
[5]梅新林.积极开展教育援非,促进中非合作交流[J].浙江教育科学,2006,(6).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就业大环境下陷入困境。综合能力与中医药院校强调的专业优势相冲突。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是前提,但扎实的医学知识需要学习时间的积累。中医药行业也很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当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时,其他综合能力如社交、管理、组织协调等的培养就会在无形中被忽略。然而中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饱和,使得更多的大学生专业对口就业越来越难。但几年的艰苦学习,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放弃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的意愿,思想压力增加。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了毕业生就业行业的相对固定。部分学生在就业时,观念相对“死板”。很多学生都认为既然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就应该从事相关医药行业工作,从而忽视了其他更多甚至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渠道分析
作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特别要求的中医药行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中医药专业知识技能,同时综合素质要求也必不可少。为更好实现就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就业思路,增强就业意识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思路不明确,就业意识淡薄。针对这一现象,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自身都应反思。就教育管理者而言,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正确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其途径是多样的,比如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讲座、以就业为主题的班团活动等。同时,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自身应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更高的理论素质,才能指导大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恒心和毅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学生勇于接受择业过程中面临的一切挑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就业问题,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应努力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形势,培养自身竞争意识,勇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风险,改变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同时,开阔视野,转变单一狭小的就业观念,多向其他相关领域发展,如医药保健行业、营养师行业等,降低就业期望值,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二)注重自身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发展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就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从而忽略了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还有一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其他综合能力如交际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才是找工作的根本,在校期间忙着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以讨好领导和老师为目的,谋取个人荣誉,忽略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甚至为了考试合格而冒险作弊。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中医药无疑是一项实战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想要获得一个满意的工作,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学好专业知识技能,为就业打好基础。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有效资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这是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的前提。同时,社会对于大学生其他能力也很看重,比如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等。大学生应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学好专业知识,又培养自身的其他能力。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生活动,通过实践发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演讲与口才等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面对就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就业指导工作,学习就业面试技巧如礼仪、制作简历等,积极参加模拟招聘、就业专题讲座等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整体实力,正视就业压力。
(三)全方位、多层次发掘就业渠道,正确对待就业机会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大学生求学不再是闭门造车,大学生可以坐一屋而览天下。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应积极利用网络等资源优势,关注与搜集中医药相关行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要了解非医药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积极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客观看待城市医药行业、城市非医药行业以及基层相关用人单位。无论是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医药公司、个体诊所,还是基层农村医疗单位,都应正确认识其提供的就业机会,把握职业需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关注学校相关网络就业信息的情况,时常浏览学校就业网站,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增强自身择业意识,积极参加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强化自身适应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审时度势,消除盲从心理,挖掘自身优势,顺利就业。作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其就业渠道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主要有六个领域。
第一,城市医疗卫生单位。据统计,每一所中医药院校每年至少有一次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双选会。在双选会上,众多医疗卫生单位都会提供大量的用人需求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了城市公立医院、大型医药企业、著名私立医院以及卫生医疗机构等。很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盲目追求城市就业机会,认为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呆在大城市,就应该拥有体面的工作。这导致了城市就业竞争的加大,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第一,城市非医药行业。众所周知,每年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并不完全都从事医药行业工作,非医药行业也存在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很多人陷入了一个误区,辛辛苦苦学了5年的医学知识却未能找到专业对口行业就业而心有不甘。事实上,大学生考入大学就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很多新事物需要从头学起。而大学生就业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很多时候都必须重新学习。
第三,基层单位。当前我国农村的医药卫生人才缺口很大。我国中医药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现了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国家对面向基层农村就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大量优惠的政策,包括工资、考公务员加分以及继续深造的破格等。由此可见,基层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广阔市场,就业机会很多。
第四,参加选调生、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属于我国大学生范畴。政府在公开招聘各类人才时,机会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来说是平等的。因此,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参加国家各类公务员、选调生以及众多事业单位人才招聘考试。
第五,考研继续深造。近几年,高等中医药院校连年扩招,使毕业生逐渐增加。很多医院本科生储备已基本达到饱和,在人才需求结构上缺少高层次高学历的大学生。单位门槛高,本专科生进入艰难,到基层就业又不甘心,在多重压力下,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但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考研时,应摆正心态,杜绝好高骛远,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选择考研专业,同时处理好就业与考研的关系。
第六,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我国高考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导致每年众多的毕业生不可能都实现就业。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就业渠道,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未尝不是一种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也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消除就业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有益的。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发展的广阔前景,也给了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当前,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比如小额贷款和担保,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就业资助等,还包括如KAB、SIYB等创业培训。这里应该指出,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核制度有待改进。当下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取需要毕业生毕业后才能拿到,这就使得一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立志毕业后自主创业开诊所的愿望落空,从而迫使学生为了生计而加入求职的学生大军中。
参考文献
[1]李广华,王文宛.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J].中医药导报,2006(12).
[2]王胜军,孙淑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初探[J].2006(15).
[3]博伟,马改红.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危机探讨与化解[J].中医药导报,2010(8).
[4]唐红兵,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关键词] 金华市居民;中药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1.调查背景
中药是我国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总理在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强调要“充分发挥中药和民族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浙江省野生药材分布广泛,栽培药材也相当丰富,产量较大的金华市,占有20%,对金华发展中药治疗有着良好的资源基础。目前,金华市的医疗体系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并已经开始重视中药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市民对于中药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的认识,对建立完善的中药治疗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调查数据分析
在金华市金东和婺城两个市辖区,按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分别抽取10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走访、谈话、观察、收集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表等形式开展调查。
2.1医院、医师和民众对待中药的态度值得关注
许多中医师有意、无意的已习惯了西医的治疗诊断,而且几乎所有的中医院都将西医的诊疗费作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3]。在治疗的过程中,大部分医生都会选用西药,而不会特别的推荐中药用于治疗。而5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相信中医”。但仅有26%的人认为,“如果生了病,愿意首先看中医”。对于药品的选择仅有11.3%的人会首选中药,大多数人选择由医生决定。调查结果如图1,2。
2.2对中药治疗效果的认可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对中药的治疗效果还是普遍认同的。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中药的使用非常普遍。相比较而言,一些年轻人往往选用西药治疗疾病。而在一些慢性病和保健方面,大多数民众会首先考虑中药制剂。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中药知识的普及,在日常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愿意尝试一些中药的药膳,也愿意参加一些有关中药养生知识的学习。
2.3对中药特性的调查分析
针对当前中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普遍缺乏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和了解。我们课题组对中药的一些特点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人对中药的治疗效果给予肯定,而且认同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药用价值高;但同时觉得中药的剂型偏少,使用不方便,特别是对于急性病的治疗效果较慢。这是造成中药不作为治疗首选药物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见图3.
2.4中药发展前景分析
针对中医药市场现状,我们对民众是否希望中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56.3%的人表示中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一些民间的秘方,在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众希望这些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及传统药方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研究,并加以发展。
在针对中医中药是否具有发展空间上,我们也作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大部分民众还是觉得中医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手段,是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的。
3.对中药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有诸多因素造成人们普遍重西药而轻中药。面对当前中药的现实情况,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宣传教育,增加对中药的认识和了解
可借鉴日本传统教育模式,在中小学课本中增加中医药的历史渊源、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著名医家的医学成就、以及现代中医药的发展前景等知识,为国家培养中医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利用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开展中药普及教育并发展中药对日常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以增强民众对传统中药的认识和了解。
3.2中西药应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客观地讲,中、西药各有优势,能不能实现优势互补呢?根据我们调查结果,人们并不认为中药和西药之间存在强烈矛盾。对于慢性病,人们会首先考虑使用中药防病祛患,增强体质;但在一些急病发作时,首选西药尽快减轻自己的痛苦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我们在借用现代医学诊治的同时,结合中医药,促进身体康复,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实现中药质量标准化,促进中药现代划
中药没有标准,中药传统汤剂无法进行质量控制,这是导致中药难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当今关于中药剂型和药用辅料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更多方便的中药剂型进入临床[4]。例如,中药配方颗粒不但可以省却煎煮过程,又可以保持中药饮片的药效、效能,同时在制取过程中采取现代指纹图谱等先进技术,使中药真正做到安全、高效、方便、可控。随着人类疾病和健康观念的变化,“绿色药品”、“天然保健”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
4.结论
调查表明,实现中药质量标准化是促进中药发展的首要问题,传统中药汤剂的使用方式也使西方患者难以接受和掌握。严重制约了中药的发展,也阻碍了中药的标准化、科学化、国际化进程。当今关于中药剂型和药用辅料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更多方便的中药剂型进入临床。随着“十一五”规划在医药领域的大力发展,我国宣布正式启动和部署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多种中药入选了基本药物目录,推动了建立中药预防保健体系的进程,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中国人看病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张,张力平.中成药临床使用现状探讨[J].海南医学2003,14(6).
[2]温泽雅,伍耀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的初步报告[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4):278.
[关键词] 糖尿病;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094-02
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对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中西医理论的巨大差异、中医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的质量问题及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尚未统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疗效难以得到广泛认可。
1 治疗糖尿病的中医药物
1.1 中成药
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有玉泉丸、参芪消渴颗粒等。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降糖模型建立,中医药工作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降糖效果,经过药理筛选,又开发了一系列以降糖为主、改善症状为辅的中成药方剂。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的中成药,如降糖甲片等。具有明确降糖效果的中成药,例如以番石榴叶提取物制成的消渴降糖胶囊,以黄连、黄芪、金银花组成的金芪降糖片等。后者不仅能改善机体糖代谢和脂质代谢,同时恢复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乳酸和促进肝糖元合成。
1.2 单味中药
中医治疗糖尿病常使用复方,而较少使用单味药。但单味药是组成复方的基本要素,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是复方发挥整体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因此,无论从提高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是从开发治疗糖尿病新药的角度出发,对降糖单味中草药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古籍所记载的治疗消渴病的中药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华本草》[1]记载,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有100余种,临床上常用的有人参、地黄、知母、黄连、大黄、马齿苋、荔枝核、黄芪等。其中《中国药典》[2](2005年版)收载42种,均为临床和民间常用药物,以植物药为主,有人参、三七、山茱萸、山药、女贞子、天花粉、五加皮、川乌、紫草及黄连等40味;动物药为白僵蚕、蛤蚧2味。陈仁寿[3]曾对以上药物进行性效分析,其中以苦、甘和寒、凉性味为多,其功效以清热、滋补为主,这与消渴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符。
2 糖尿病中医疗法的优势与不足
2.1 优势
2.1.1 中医治疗糖尿病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可以根治糖尿病。
2.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较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为优。从目前临床所用或即将应用的降糖药物来看,西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甚至是很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导致低血糖、乳酸中毒等,中药正好有自己的优势,并且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1.3 中医治病强调阴阳平衡,整体调节。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标本兼顾,疗效稳定,而且能更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
2.1.4 药物内服与药物外敷、针灸、气功、按摩、体育运动等多种疗法的结合运用,可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2.2不足
2.2.1 许多中药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及机制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入。
2.2.2 中医药绝大部分是复方汤剂或中成药,全国统一的辨证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一,这就为疗效判定、经验交流带来很多不便。
2.2.3 中医药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较差。
2.2.4 目前,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尚无像胰岛素那样疗效肯定、降糖迅速的中成药或单验方问世。
2.2.5 剂型有待改革。传统的汤剂和口服液不易保存,给慢性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用药带来不便。
3 现代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3.1 强调综合治疗
限于目前的医学水平,糖尿病还是一种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因此糖尿病需要持续的医疗照顾。与现代医学类似,中医也应强调综合治疗。节制饮食、避免高粱厚味,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根据身体条件,制定合理、适当的运动计划,亦为消渴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在治疗全过程中,应贯穿对消渴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教育,使患者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从而坚持长期合理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2 开发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
糖尿病并发症重在预防。寻找既能降糖又能防治并发症的药物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由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病变多呈慢性过程,所以开发作用持久、价格便宜且几乎无不良反应的中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至目前尚未发现疗效高于或等同于降糖西药的中药,但中医药工作者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药学界认可的、不同机制的降糖模型和选择好相应的对照药物,广泛地从单味药、验方、小复方、活性部位及单体成分中筛选,开发具有多种降糖机制的、可以治愈糖尿病的中药新药。
4 小结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即消渴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现代中医的发展既要立足中医药自身特点,不断挖掘中医内涵规律,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科技及多种学科知识,最大能力地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我们新时代的医者既要秉承历史传承的优秀经验,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借鉴西方研究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推动中医对糖尿病临床与治疗的新时代,得到世界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6389,6264,6666.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5.
[3]陈仁寿.降糖中药的性效探悉[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2):959-960.
[4]赵晖,陈家旭.浅谈中医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医药导报,2005,11(11): 1-2.
[5]潘长玉.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指南与实践的差距[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3):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