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216-02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的增加,一方面给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存在,对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与特点
我国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6.95%,到目前已接近1.32亿。而且持续增长势头强劲,预计2025年60岁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以上。老龄人口中,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生,呈渐进步伐,当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 N 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成为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 N P仅为800美元。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高速度的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次挑战,经济压力不言而喻。
1.2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我国城乡差别与人口流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突出。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因此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益突出。
1.3 女性老年人负荷沉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老年妇女容易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老年妇女比低龄妇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并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正在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高龄化的老年人口导致社会救助的需求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老年人口自身的高龄化,即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向高龄化发展,可以称之为人口高龄化。我国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相对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由20 0 0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10.9%后,会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然后回升到2030年的10.9%,随后到2050年快速上升到21.3%,是2000年的2.3倍。高龄老人由于年纪增大导致健康水平明显下降,生活的自理能力也随之下降,成为病残的高发人群。他们需要更多的经济扶持、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从而对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2.2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
在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退休人口增加的速度一般要快于总人口的增加速度。根据我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在近十几年,我国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离退休人口则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养老保险金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和拖欠的现象,并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为解决这种收不抵支的矛盾,一些地区不得不将储存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用于当期的统筹资金支付,由此导致个人账户空转,或出现拖欠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从整体上看,这种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的状况才刚刚开始,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形势将更加严峻。
2.3 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扶养比加重了赡养负担
老年人口扶养比是从经济学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的动态指标,即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人口扶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变化比较明显。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扶养比从2000年的15.7%上升到2050年的56.8%,将上升41.1%。少儿人口的扶养比则从2000年的37.2%下降到2050年的28.3%,下降8.9%。即便是少儿人口扶养比下降,但由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扶养比上升的幅度较大,也将导致总人口扶养比从2000年的52.9%上升到2050年的85.1%,将上升32.2%。大幅度升高的老年人口扶养比例加重了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这是我国养老保障必将面对的一个严峻考验,它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 展。
2.4 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制约经济的发展
老年人保障支出加大,制约社会扩大再生产。一是基本养老金支出加大。2006年,各级财政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504亿元。二是医疗保障费用支出增多。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其他老年福利保障支出,如老年公寓、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等。这些支出的急剧增加,会减少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投入。
3 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3.1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我们应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改变过去现收现付状况,实行“统账”结合的积累制。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覆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2000年,我国把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2002年,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这样使无论在何种性质企业退休的老年人无后顾之忧,做到老有所养。
3.2 开辟多渠道投资,建立可持续性的保险金体制
做好政府对老年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结构调整,建立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力争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增加对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老年文化教育、老龄科学研究、老年活动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市场机制,激活老年保障的资金供给,对于既有市场前景又符合老龄事业发展的产业,国家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逐步建立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除国家投资外,设立养老生活保障福利彩票,发挥社会各级养老基金会的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养老资金的投入机制。
3.3 倡导个人储蓄养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养老储蓄
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量力而行、分类指导、逐步发展的原则。保障水平低也就意味着扩大覆盖面具有可能性,但同时也使保障的风险过于集中,这样也为其他的保障项目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在发展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要建立个人养老储蓄制度,保护和鼓励养老储蓄。应建立养老优惠储蓄账户,对存款数额设定最低的储蓄限额,子女也应定期将部分收入存入该账户,所有权归其父母,当其达到退休年龄才可以支取使用。这样,既可以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也可以缓解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障支出逐年增长而带来的经济压力。
3.4 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
老有所养是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人类生存标准,这种思想发展到近代已演变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组织目标,进而上升为国家责任。就我国而言,为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应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老龄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在此方面,笔者认为一应加快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如可兴办不同档次、不同形式的老年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健身等多方面的服务;二应在城市医疗制度改革中适当向老年人口倾斜,并逐步建立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通过发展家庭病床,采取定点、巡回、上门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心理咨询等服务;三应通过创作各种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开办老年大学,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把对老年人的思想工作与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养老产业;养老模式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老龄化的问题早已引起了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老龄化是我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那么,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健康水平堪忧,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造成人口“未富先老”。另外,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老年人“返贫”较为常见,城镇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等等。可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
从以上叙述的内容来看,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对社会养老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在近十几年,我国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离退休人口则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养老保险金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和拖欠的现象,并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赡养系数加重了赡养负担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又称赡养系数,指赡养人口占劳动人口的百分比,即60岁以上人口与15~59岁人口的比例)逐年增长,也就是说劳动人口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将越来越重。预计到2050年我国劳动人口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等于 2000年的3—4倍。不仅如此,劳动人口除了供养老年人口外,还要抚养未成年孩童。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养老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社会的。可以说,未来几十年我国劳动人口负担之重是可以预计的,这就极易打击我国劳动人口的工作动力和热情,也提高了社会不稳定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三、人口老龄化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也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这种情况下,一些独居老人选择了雇请保姆。近年来保姆工资不断上涨,除了有经济条件的老人还能勉强承担,其他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大多只能望洋兴叹;加上老人与保姆相处未必融洽,许多老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独自生活。
我国现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给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费人群和消费需求,孕育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老年产品市场,也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日本自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把第三产业视为老龄化社会的 “救世主”。可以说,养老产业发展的好的话,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的老龄化现象不可避免。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而,其他国家都是在经济充分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龄化对他们经济社会发展不会造成根本性的影响,较高的收入水平也大大降低了社会的赡养负担。我们制定合理灵活而又不乏活力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在全社会加强敬老爱老的教育宣传,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发展壮大老年产业等等。
可以说,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是势在必行的。然而,从我国老龄化的特征来看,我国老龄化不仅形势严峻,而且问题复杂,对此我们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成为世界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持续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战略应对——第五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综述》,《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5卷第6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龄蓝皮书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 旅游 市场
老龄化社会的出现,将给社会带来一定量的压力。但是却能促进另一个行业的发展高速时期。给众多商家带来新的经济源泉。老年旅游市场作为一个具有着无限潜力的庞大市场渐渐的浮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合理的开发老年旅游市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所面临的老龄化压力,还可以更加完善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帮助老年人充实生活,使他们能够安适、愉快的享受晚年。同时,也进一步体现出了我国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1 现阶段的老龄化社会现象
我国老年人口的呈现不断的增长趋势,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老龄人口每年的平均增长量为百分之三点二,并且据有关预测报道在二十一世纪中旬时期。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远远的超过了世界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的速率。此现象表明,我国不但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此众多的老年人口。将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2 老年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
2.1 更高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出游条件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从而使得老年人在退休后都有属于自己的积蓄,不必再进行繁忙工作的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退休金的滋补,再加上他们原有的积蓄和子女的给予,使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让他们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旅游就成了他们充实晚年生活的一个桥梁。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优越的条件,他们可以借助旅游来享受晚年的生活。总而言之,目前的老年人已经具备的足够完善的出游条件。为老年旅游行业埋下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
现如今的中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还处于不断的增长的状态。众多的老龄人口将对旅游行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老龄化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据统计,国际老龄化趋已经尤为明显,全球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在这样的一个老龄化趋势状态下,为老年旅游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前景。
2.3 精神文明的促使
随着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当代的老人对人生也充满着精神上的追求。处于长期工作状态的他们,即使离开了工作岗位,也不会习惯于懒散的生活方式,更不愿脱离这个日益渐新的社会。因而他们反而会找一些体闲生活来充实自己。而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当今社会,传统的老年体闲活动如:“听戏”、“扭秧歌”等,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体闲生活了,因而大多数的老年人选择旅游这种方式来充实自己,丰富人生。旅游这项活动能让他们走的更远,见的更多,视野变得更加广阔。进而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并且提高了人生地精彩程度。
有了充裕的储蓄,有了足够强烈的向往,旅游也就成为了他们首选的退休体闲生活。因此,为老年旅游市场的发展开辟了光阔的空间。
2.4 长期的孤独促使他们喜欢周游
退休后的老人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由于年龄的原因是他们容易产生孤独这种负面情绪。在心底渴望得到儿女的陪伴,渴望与儿女在一起交流和得到儿女的慰藉。而多数青年每天都在花着大量的时间为自己的事业和工作而奔波劳碌着,很少有空闲的时间来陪伴父母。因而出游成为了他们充实自己时间的一个良好路径。不能得到子女足够陪伴的他们还是希望有机会出去走走的。因而在旅游市场上存在一个现象,老年人比重较大。这也是老年旅游市场广阔前景的一个明显现象。
中国的旅游行业目前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相关旅游企业也在迅速的成长着。为老年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并且特别的关注了老年群体的出游服务。完善的出游条件与周到的旅游服务将为老年旅游市场带来及好的前景。
3 目前老年旅游市场现状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旅游总人数中,老年游客占到20%左右。出游率年均增加11.8%左右,并且每次出游的花费都迅速增加。受关注量也在逐渐提高。在此,我们看到了旅游市场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但目前老年旅游市场仍旧忧心忡忡。多数商家多觉得开发老年旅游市场及商品风险大、利润低。老年人由于身体因数的安全问题也是他们不可杜绝的一大顾虑。因而老年市场发展的完善程度还远远达不到标准,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3.1 风险因数对市场的限制
根据了解,老年旅游团队一直都不是被广大商家所注重,甚至被归属到了旅行社中的“鸡肋”。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较差,出现突况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而对旅行社的服务质量要求比较高。在旅游途中需配备医生,出行前还必须要进行体检。提高了旅行社的成本开销。造成了老年旅游市场利润低、风险高、成本高、需求多等现象。很多旅行社对这一客户群都踌躇不前。只有在旅游行业淡季的时候才会受到重视。因而,现在老年旅游市场虽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前景也会很广阔。但却并没有被大力开发,没有被商家所认知。主要原因也是因为针对老年团体的特殊性,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应对措施。
3.2 起步较晚的旅游行业
由于我国旅游产业的起步较晚,导致旅游行业的服务不够完善。因而老年旅游市场也一直没有被旅游业所认识到,只是在近些年来由于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旅游市场才逐渐的受到了相关企业的关注。但由于认识的较晚,所以发展的程度还远远的不够,正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3.3 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的老人由于处在传统的观念下,并不把旅游看做成一个美好的体闲方式。传统的观念使得他们都有勤俭节约的习惯,只喜欢存钱,不喜欢花钱。年过花甲的他们仍旧喜欢为自己的子女攒钱。尽管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多数的老人虽有旅游的欲望,却只有少部分能付诸实际行动。
3.4 刺激的景点让老人望之生畏
大部分的景点都设立在青年人的观念之上,与老人的观念产生的一定的冲突,景点设计非常的刺激险峻,这样的景点使得老人望之生畏。由于没有针对老年旅游团队的特殊设计,导致老年出游的欲望下降。因而大大的制约了老年旅游团队的发展。
4 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
4.1 为老年人定做专项旅游产品
大部分老年人由于自身或是心理原因,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花甲年岁的他们更加喜欢热闹的地点,喜欢与同龄人谈天说地,喜欢回忆往事。因而旅行社可以根据此类爱好和特点来搭建特色旅游团队。在旅游产品上开发出一些能令老人追忆往事的怀旧产品。并且老年人多喜欢观光型的旅游景点,因此旅行社应组织老年旅游团队进行观光旅游。如“山游、水游、船游”等等。多种多样的观光旅游方式,既可以开阔老年人的视野,增长老年人的见识,同时又能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降低他们在旅游途中的危险系数。总之,旅行社只有针对老人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才会吸引到更多的老年人加入旅游团队。
4.2 营造一个旅游气氛
旅游是人们通过美好的景色来怡情养性的过程。也是老年人消遣时光充实人生的一大途径。然而很多老人的出游条件虽然已经完备成熟。出游动机也已经明确,但由于传统所致,很大一部分老人仍旧坚守勤俭节约的生活规律。不喜欢在旅游这项体闲活动上消费金钱。导致我国老年出游比例依旧很低。因而旅行社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等一些必要的手段来大力老年旅游团队的种种特殊观光活动及针对老年人开发出的专项旅游产品。政府在这里也应该大力支持。与旅游企业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老年旅行气氛。
4.3 完美的促销理念
老年人的消费理念相对是比较成熟的。他们在选购的时候往往考虑到各种因数,还喜欢与其他店家对比。对此,一定的促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销售理念。然而老年人由于特殊的心理阶段,使得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店家的态度,因而在促销中,应以一个诚恳的态度,处处为老人着想。给老人讲解时,要尽量详细,符合老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标准。以一个完美的形象树立出良好的“口碑”,绝对杜绝欺压、诈骗、勒索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搭建出一个和谐的销售市场,并且通过完美的促销理念以及良好的“口碑”来吸引更多的老年旅行者。使得更多的老年人喜欢旅游这样的体闲方式来充实自己,更多的老年人选择这种方式来消遣时光。进而构建出更大更完善的老年旅游市场。
5 结语
在老年人口逐渐增多的今天,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很多老年人都具备了出游的条件。因而,老年旅游市场将毋庸置疑成为一个有巨大发展前景的市场。因此旅行企业应在老年旅游企业这块领域大力开发。开发市场要以老人为本,切实了解老年人的思想以及兴趣爱好,设计针对老年人的专项旅游产品,组织专属老年的旅游活动。以此来抓住老年人的心。进一步抓住时机,不断完善老年旅游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做大此市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年护理; 健康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181-01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截止09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13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2.5亿。银色浪潮来势迅猛,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推测, 2021~2040年将是我国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1/4左右。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①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②呈现出“未富先老”。③高龄化趋势显著。④“空巢”老人迅速增加。⑤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
2 我国老年护理现状
2.1 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到老年,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据统计,全国老年人群慢性疾病患病率达51.8%,北京市27.4%的老年人有视听或肢体残疾,20%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帮助,5%的老年人生活需他人照料,老有所医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群体渴望得到保健护理。
2.1.1 身体健康问题[3]。在影响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中,慢性病居于首位。主要有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前列腺肥大、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慢性非致死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4] [5] [6]。而对老人日常活动影响最大的前5位疾病是痴呆、失明、中风、关节炎和慢性肺部疾病[7]。
2.1.2 心理健康问题[3]。退休对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最大。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的情绪,表现为少言、沉默、多虑、多疑、心烦、怀旧、喜欢独处 。
2.1.3 社会健康问题[3]。主要包含了家庭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社交活动情况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1个小孩)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这些家庭不能向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支持与照顾,其物质和精神支持只能依赖于社会。
2.2 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卫生部曾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市实施“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可缓解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老年护理产生的影响。
2.3.1 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护理面临严峻考验。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不相适应,护患比例低,护理人员的减少与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增加,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需要照料护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具有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够照料护理老年人的人越来越少,这个矛盾极大制约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使得老年护理成为社会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对老年护理行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2.3.2 促进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老年人是家庭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均由家属照顾,所以家属的负担很重。因此,无论从老年人自身还是从照顾者方面来说,都急需来自医疗、社区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老人的健康状况及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率较高的依次为钟点工、社区医疗和家庭病床。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正在普及当中,开展的主要内容有①基础护理,如注射、换药。②康复护理,包括康复指导和康复锻炼。③心理护理。④健康宣教等。
2.3.3 护理教育开始适应人口老龄化对护理的要求。目前,我国护理专业高等教育已开设老年护理学,临床也正在积极研究、探讨和摸索老年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会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生活质量。
3 我国老年护理展望
3.1 人口老龄化为我国老年护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1.1 机遇。人口老龄化将为护理行业的发展创造日益良好的市场环境,也将促进护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和规范,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服务体系。必然对护理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改变现在的护理状况,提高护理质量。
3.1.2 挑战。加强护理管理,提高素质和竞争力。
3.2 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培养老年护理及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由于人口老龄化、社区服务扩大等带来的人力需求增加,实际需要的护理人员数量会更多,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护理保健服务需要,应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眼下老年护理工作还有一个“瘸腿”现象,护理人员多为女性,在照料男性老年人与重体力活上难免欠缺。所以应抓住机遇,找准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护理人才。
3.3 “以人为本”,提供整体护理。以“病人为中心”,提倡“服务第一、设施第一、技术第一” [2],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治疗和科学、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为适应老年病人的需要,老年护理事业应不断发展壮大,老年专科护理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为此,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更加努力刻苦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延续生命,促进健康。
3.4 拓展社区护理。社区护理将为社区内每一个人、家庭和团体承担更多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咨询、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监控、卫生宣教等一系列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因地制宜,通过社区资源的优化机制,加上政府的专项资助和扶持,老年人家庭养老护理不再难,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便有了保证[8]。同时开展社区护理能够有效地促进与保持公众健康,并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大大降低社会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
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呈现给了世界一份精彩,相信我国老年护理事业也将开创新的篇章,把高超的护理技术与温馨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之中,用双手迎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4):249.
[2] 覃桂成. 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J]. 护理学杂志,2002,17(4):318.
[3] 张娜,蒋银芬. 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护理,2006,12(15):15.
[4] 李增金,于普林,时秋宽,等.北京市部分地区城乡老年人便秘的现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0(1):1-2.
[5] 于普林,黄魏宁,郑宏,等.我国部分城市老年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34-37.
[6] 郑宏,于普林,洪依舒,等.我国城乡老年人白内障的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6):446-448.
【关键词】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由于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类疾病病谱的改变以及老龄化人口增多等因素,临终关怀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备受国内外关注。
1 中国建立临终关怀机构的社会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产生巨大的需求
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是由其经济逐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的,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其人口出生率极低,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人群逐渐累积,形成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的[1]。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背景下出现的。虽然人口众多是推动综合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但由于我国老龄化人口比重相当大,这将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滞后阻力。因此通过尽力完善诸如临终关怀机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将会满足更多的老龄化人口对于社会的需求[2]。
1.2 家庭结构引起养老模式的变更
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养老模式是老人安度晚年的重要方式。计划生育政策开展以来,中国的“人口观”发生改变,出现了以“421”或“422”为主的中国家庭新结构,即一对青年夫妇除了照顾孩子外还要赡养四位老人,但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缺乏对老年人的照顾,出现较多的“空巢老人”,当前社会也缺乏对该情况的解决措施。临终关怀机构将会针对性地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与帮助。[3]
1.3 死因顺位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居民死伤原因也有较大变化。据1998年全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1998年城市地区居民死亡率为6.17‰,居民病伤死亡原因中前五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地区前五位死因顺位为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损伤与中毒[4]。”从上述资料可以推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除了损伤和中毒原因外,老年性疾病所带来的死亡率甚多,老年性疾病无论从治疗还是康复层面来讲都将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因此死因顺位的改变是临终关怀事业所面临的极大的困难所在。
2 我国发展临终国关怀事业的现状
2.1 我国临终关怀模式仍需探索
目前我国主要的临终关怀模式有“PDS模式”和“施氏模式”[4]。PDS模式较为全面地构建了“一个中心,三个方位,九个结合”体系,即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相结合;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服务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模式。而施氏模式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乡村,将家庭临终照护模式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模式。
但这两种模式均有其局限性。“PDS模式”较为理想化地考虑了各方面因素,但在实施过程中又遇到诸如实际参与的工作者数目少、机构少、需要的经费不能满足等各种客观的现实问题,无疑带来巨大的挑战。“施氏模式”所强调的家庭临终照护模式,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以及“空巢老人”增多等现状制约下,开展起来也较为困难。
2.2 我国发展临终国关怀事业面临问题
2.2.1 医护人员素质不高
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门具有广泛交叉性的边缘性质学科,涉及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门学科,医护人员是发展此项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从事临终关怀事业的医护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即医务人员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正确的生死观,还要具有丰富的医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和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但我国当前现状是: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明显缺乏,对开展临终关怀的认识不足,往往偏重于抢救与治疗,对临终病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等方面往往束手无策。医院目前的临终关怀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病人和家属的需要[5]。
2.2.2 社会资金的缺乏与保障制度的欠缺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的具体形式包括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临终关怀[6]。尽管如此,无论是上述哪种形式,由于临终关怀事业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我国财政基金对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公益项目的支出相对较少,因此会出现比较艰难的发展局面。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想要从资金渠道挪出专项经费来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建立没有盈利的关怀病房是相当困难的[7]。
2.2.3 缺乏对正确的死亡价值观的社会引导
当前中国人对于死亡的认识较为传统,追求长生观与乐生观,以家庭生活颐养天年为重,与临终关怀事业“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已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的思想不能很好地接轨,而社会极少有与之相关的人文宣传,大多数病患思想依旧守旧,认为去临终关怀机构意味着家人的抛弃,或者即使病患可以接受这种临终关怀机构的护理,家人也会认为自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再加上社会媒体宣传普及不够到位,由此看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能深刻地理解临终关怀的真实含义,死亡价值观缺乏正确的社会引导。
2.2.4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制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在短期内,要求国家和政府制定与临终关怀事业配套的政策与法律体系,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会让临终关怀机构实际的工作开展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境地。
3 如何解决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困境
3.1 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
只有在已有的国内外临终关怀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现状,探索出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临终关怀模式,才能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在我国目前被承认的“PDS模式”与“施氏模式”,共同注重家庭临终关怀与社区临终关怀的结合,但近些年来家庭―社区―医护人员相结合的临终关怀模式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临终关怀的内容范围,扩大了收治对象与志愿者的队伍,扩大了区域的覆盖面等,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为了进一步探索更加完善的临终关怀模式,还需要未来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3.2 建立健全政策与法律体系提供保障
首先,国家应该作为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主体,组织国家、集体、社会团体和个人相结合。国家本身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为临终关怀事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并由相关的机制来确保专款专用,明确管理监督责任,防止贪污滥用,违法必究;其次,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许多百姓的困难,因此应制定相关公费医疗报销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大病统筹制度来惠及病人;另外由于我国临床医务护理人员的素质有较大局限性,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医生、护士、器械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对其资历进行考察,同时加强对其的管理教育;还需逐步建立健全对于临床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尤其对其专业医疗护理知识、伦理知识、心理学知识、急救知识、仪器操作技能加强教育,并通过临终关怀执业医师考核标准进行录入。总之,国家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应该确保临终关怀事业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惠及范围应扩大,在具体的实施进程中,应建立一套严密的规章体系来确保各项目的规范化实施,比如是否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护理,需要征询病人及其家属的意见,对于病人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是否愿意放弃临终抢救等细则,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3.3 增加临终关怀机构数量,优化其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存在着数量少,区域分布不均匀,年龄与疾病谱局限性等现状,主要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形式有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在综合医院开设临终关怀病房、临终关怀的居家服务等,因此未来在临终关怀机构的设立中,应注意多元化。比如一是由民营资本或外资设立;二是由民政部门与福利院联手创立;三是整合卫生资源,由小医院专项成立临终关怀机构[8],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另外,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在已有全科医学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在其中建立临终关怀中心,可以实现家庭关怀和社区关怀的结合[8]。
3.4 优化临终关怀医疗队伍
由于临终关怀是一门边缘叉学科,因此对于从事临终关怀的工作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每位工作人员除了需要有精湛的医疗知识与技术外,还需要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极高的社会道德要求,因此对于每个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来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死亡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加强不同临终关怀机构的学术研究,正如多伊尔博在“面向21世纪的临终关怀运动”的专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临终关怀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临终关怀工作者学术研究水平和对临终关怀学术研究的热心程度。临终关怀学能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同样取决于从事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在学术领域的进展和成绩。因此,加强临终关怀的学科建设,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互相借鉴经验,从而优化临终关怀医疗队伍素质。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青年流动人口增多、大量独生子女涌现的年代,临终关怀机构应时而生,并走在逐步探索的进程中,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通过全科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心理专家、法律工作者、慈善家和志愿者等广大工作者的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临终关怀事业正在走上一条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美国德兰中心临终关怀计划主任乔安娜・林认为[9]:我们必须改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血液透析和鼻饲等方法来维持朝不保夕的生命,应该采取安详平静的态度而不是恐慌和抵抗,使躯体处于一种相对舒适的状态来度过生命的最后时期。临终关怀机构体现了较多的人文关怀,全社会参与者将会有一种极强的社会荣誉感。我们应加强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探索研究,并在实践中逐步开展落实,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朝艳,黄艺仪.我国临终关怀的存在问题与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2,1(1):1-20.
[2]Im hof SL,Kaskie B,Wyatt MG. Fingding the way to a better death: an evaluation of palliative care referral tools[J].Gerontol Nurs,2007,33(1):40-49.
[3]余秀君,李虹,李晓华.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J].华西医学,2003,18(3):430-431.
[4]蔺晓贤.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浙江中医学院报,2001,25(6):73-74.
[5]张金环,姜学革,杨晶,等.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3,20(9):46-47.
[6]王玉梅,肖适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9(3):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