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链概念

产业链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链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链概念

产业链概念范文第1篇

把纺织的研发、设计、人才、物流、仓储、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放在纺织的上中下游里面进行融合。不是过去纺织的上游棉花、PTA、聚酯、化纤到中游的织造、染整,再到下游的服装,最后到纺织机械、绣花等产业,而是重新再造和延伸新的产业链。不是过去的横向上完善自己的产业覆盖面,纵向上进行了产业上中下游的产品集成创新。就像现代手机是融合金融和文化的多重产业链一样,进行了手机功能革命,把手机带到了一个新时代,诺基亚自然销声匿迹,退去江湖。

纺织前产业链实质上是纺织服装的一次革命,做纺织品本身是没有经济效益的,只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通过融合到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人文和科技再造出新的产业链来赚钱的。360杀毒软件是免费的,无经济效益的,可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新的另一个广告产业是赚钱的。今天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前产业链的结果。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大量农民进城自然增添新的衣服、城镇化建设新的产业纺织用品要增加,城镇化可带动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纺织业和家电行业是中国两个竞争比较充分、市场化比较强的行业,而这两个行业产品价格战天天打,所以只有创新去搞前产业链才有希望。我国纺织企业受原材料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大,可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市场经济不会从原料价格上给予保护。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上中游,生产初级和中间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激烈,只有进行结构调整,纺织产品生产从家用走向产业用纺织才有出路。如开发人造血管、人造皮肤等,把纺织产业提升到其他相关产业去,融合人性关怀。

纺织前产业链理论认为,纺织产业转移是方向,纺织产业外包是趋势,我们要通过纺织外包到东南亚国家,发挥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

纺织前产业链理论,需要推进产业链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品牌、金融、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约化,推进产业链模式的更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纺织产业链的集成能力,积极加入全球产业链的路径再造。

POLITICS I 时事

政策

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中国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攻克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并形成生产力。今后几年,中国将把机器人生产力作为中国产业结构发展调整最重要的支撑点。

国际

美国宣布限制纺织品使用抗菌纳米银

近日,美国法院对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指控美国环境保护署批准纺织品使用抗菌纳米银一案进行了审理。

最终法院裁定美国环境保护署核准美国纺织品制造商使用纳米银的行为不当,要求发回重新评估,并限制公开宣传把抗菌纳米银使用在服装和其他纺织品上。

虽然环保署确认纳米银纺织品对幼儿并没有风险,但法院发现环保署不顾其数据显示有引发潜在危险的事实,仍旧批准了这个申请。

据悉纳米银改造自金属银,并被推广成比银具有更强大的抗菌性,却忽略了其对消费者健康的潜在威胁,不断地被广泛运用在布料、储存容器及其他产品中。

新品

微软“智能文胸”可记录饮食状况

微软研究所近日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研发出一款可以记录饮食状况的智能文胸。

据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名为“EmoTree”的应用,以收集与情绪有关的饮食数据,该款内置传感器的文胸可有效监测穿戴者的情绪。其原理是收集穿戴者的心电图(EKG)和表示肌肤出汗量的皮肤电位图(EDA)的数据。

EKG传感器设计于与肋骨完美吻合的衬垫处,测量汗量的EDA传感器则安装于胸垫内侧。通过“EmoTree”应用软件,研究人员将4名女性参加人员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智能文胸在测定人的清醒状态及情绪状态方面的准确率达73%~75%。

消费

中国丝绸消费不足世界均值1/5

据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近日透露,中国人均丝绸消费量仅为9克,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5克。

产业链概念范文第2篇

疯狗浪主线一:铝塑膜引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疯狗浪。铝塑膜概念股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疯狗浪雄起的涨停先锋,其驱动因素为:第一,新能源汽车对锂电的安全性、电池容量等指标要求提升,从材料本身看,铝塑膜是软包锂电池的封装材料,是锂电池材料领域技术难度最高的环节,基本依赖进口,国内产品盈利能力极高。第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放量,铝塑膜包装潜在上百亿的市场蛋糕,站在锂电池风口上的铝塑膜产业获得主力资金青睐。本周中小创市场,以纳川股份、新纶科技、中材科技为代表的铝塑膜概念股,与主板市场的紫江实业、佛塑科技上演铝塑膜好戏,成为最具有市场人气的投资新标的。

疯狗浪主线二:电动物流车新题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锦上添花。电动物流车的驱动因素:第一,据预测,我国2015年电动物流车市场规模112亿,2016年有望大幅增长至200亿元,2016-2020年合计市场空间20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乐观。第二,6月6日,218款新能源车型入选工信部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其中电动专用车共109辆,在入选车型中占比高达32%,电动物流车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新亮点。第三,物流业快速发展催生电动物流车井喷式成长。日前,菜乌网络和浙江时空电动汽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入菜乌联盟的物流快递企业将逐步采用时空电动及合作伙伴提供的纯电动物流车进行配送业务。受此利好刺激,本周中小创市场中,以科泰电源为龙头的电动物流车概念股7天5涨停凸显妖股风采,率领以合康变频、康盛股份电动物流车双子星光闪耀,带动江特电机、大洋电机等电动物流车概念股涨停潮起。

疯狗浪主线三:充电桩概念股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保驾护航。第一,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发展峰会于6月16日在上海举行。大会将围绕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与前景、充电站通信网关技术应用等多个话题展开。机构预计,到2020年全国充电桩的需求将达到近500万个,而2015年底全国仅建成约5万个左右,市场空间巨大。第二,随着各地充电设施规划政策的密集以及国网、南网、普天、各地政府的招标陆续进行,充电桩行业将有足够多的事件型催化剂。第三,9月下旬开始的第三批充电桩招标,规模有望显著放大。本周中小创市场,以通合科技为龙头的充电桩概念股连续2涨停,以高澜股份、中能电气、富临运业、茂硕电源为代表的充电桩概念股也有靓丽的表现。

产业链概念范文第3篇

AR游戏偃旗息鼓,量子通信强势爆发。量子通信产业链驱动因素如下:第一,全球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重,量子通信将成为国家信息安全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欧盟计划2018年前启动10亿欧元的量子技术项目,美国也了国家量子环网计划。第二,“十三五”规划中已将量子通信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今年下半年“京沪干线”、“杭沪干线”和“乌镇量子通信城域网”建成,标志着量子保密城际固网建设逐步展开。未来三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城市群将启动量子通信城域网建设,未来三年约有20个城市将建量子通信城域网。第三,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量子通信市场规模将达到210亿元,量子通信产业链潜在市场规模500-1000亿元。第四,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我国首颗量子试验通信卫星有望于7月择机发射,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有望实现全球化的量子保密通信飞跃,迎来量子通信产业腾飞。

中小创市场科技创新投资主线,上周表现强势的AR游戏概念股投资群体,随着GQY视讯、恒信移动两大龙头股特停归来的冲高回落,整个板块进入了整理周期,量子通信产业链的崛起成为科技创新的新旗帜。主力机构依“量子通信超导材料通讯电缆”的投资路径中线布局量子通信产业链,以福晶科技、光迅科技、三维通信为龙头的量子通信概念股,以汉缆股份为龙头的超导材料概念股,以通光线缆为龙头的通讯电缆概念股,成为量子通信概产业链的领涨先锋,初显中线趋势性牛股风姿。

纵观本周中小创市场表现最牛的趋势性牛股,其代表品种为:以和而泰为代表的“物联网+大数据+中报高送转”概念股,以智飞生物为代表的生物疫苗概念股,以乐金健康为代表的养老概念股,以华东数控、瑞凌股份为代表人工智能概念股,以浙江众成、中能电气成为代表的充电桩概念股,以浔兴股份为代表的体育概念股,以摩登大道为代表”VR+电商”概念股,以罗普斯金、罗平锌电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概念股。此外,以吴通通讯(复牌+10转30)、和而泰为代表的中报高送转预案概念股,以苏州设计为代表的中报高送转潜力股,成为中报投资主线的少有的闪光点。

产业链概念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桎梏,如何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互利成为现代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产业链组织经济模式充分发挥人的智能资源,能减缓资源消耗,实现生态环境与工业生产的和谐。本文由食物链和产业链引出生态产业链,从生态学结构角度阐述生态产业链的内涵及特点。

关键词:产业链组织 食物链 生态产业链

食物链的内涵

食物链描述了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网络,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1927年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Charles Sutherland Elton)首次提出食物链,他指出食物链是一种有机体,一般要依赖其他有机体作为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各个物种被分为不同的营养层次:最低层是“生产者”,是通过阳光光合作用,将自行用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再上层是各级“消费者”,要依赖生产者供应物质和能量;当消费者死亡以后,“分解者”会以他们的尸体为食物。可以看出食物链是能量传输的链条。任何一个中间链条的断裂都会影响到紧密相联的上、下游物种的生产不平衡态势,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产业链的内涵及结构

产业生态系统也存在类似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的链条,即产业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在同一产业内所具有的边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从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市场前景较好、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关联度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向后向密切联系而形成的产品链。从产业间结构链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组成产业结构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细分部门间的前后向产业联系。产业结构链关注的是一个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上游和下游产业匹配,即产业关联和配套。

产业结构链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供需关系。相关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的机理决定着某一产业结构链优化升级的实现。产业链强调的是产业内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配套关系。如果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配套比较完善,便称这些企业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所有的企业在这条产业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只是它们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有的企业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有的企业则扮演着为核心和龙头企业配套的角色。而一旦处于产业链链条上的某一链条断裂,则其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处于减速甚至停滞状态。

食物链上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可映射到产业集群中产业间链条上。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同类企业或相关产业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虽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并不一定要求企业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这种集中也给产业链的构建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通过空间上的集中优势,核心企业保留企业自身价值链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分割、转出将对竞争力影响不大的部分,吸收、合并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主而辐射开来的前瞻联系、旁侧联系、后顾联系,产业集群中各企业因分工协作而衍生的“小而专”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常则会形成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群。通过对企业现有产品和业务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对与现有产品和业务纵向具有很强相关性的多元化生产的产品,实施纵向一体化。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内部的范围经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食物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生态产业链

随着传统线性经济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逐步得以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质在于对传统经济进行生态化转型,即将传统产业链进行生态化转型变成生态产业链(eco-industrial chain)。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原理,仿照自然生态系统,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生耦合的“食物链”,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联接等方式形成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合作协同的产业网络体系,其核心特征是共生耦合、合作协同。

生态产业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物质流和能源流沿着“工业生态产业链”逐级逐层次流动,并在其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再生增值。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使得资源日渐紧张、环境不堪重负的矛盾,缓解这一状况重点应从“减量”上考虑,包括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向环境中废弃污物的排放量。减量的有效措施是资源的梯级利用。若将存在产品相互利用的企业看作节点,资源的梯级利用过程看作链条,减量的有效措施就是增加链条的节点,而节点企业的组成是有条件的。

按照尹琦、肖正扬、王兆华等给出的生态产业链的定义,均强调“依据生态学原理”,也就是既用经济规律又用生态规律来规划和发展现代产业,把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进行融合与协调。因此,生态学中“共生”理论、“生态位”理论、“关键种”理论等被广泛应用于产业链共生耦合的研究中。

(一)共生

在生态学中,处于共生关系的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得到好处,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生存。其定义为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均获利的种间相互作用方式。Ehrenfeld最早给出了工业共生的概念,即工业共生指企业间物质、能源、水和副产品的物理交换,地理相近性提供了更广泛的合作可能性。基于此,共生在生态工业园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二)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指在生态系统和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生态学家Grinnell在1917年首先应用生态位(niche)来表示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认为生态位就是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1957年,Hutchinson把生态位定义为有机体与它的环境(生物和非生物)所有关系的总和,将其拓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所谓的多维生态位或超体积生态位。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生态位理论在竞争机制、生态元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演化、多样性和稳定性、人类生态、企业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关键种

关键种(key species),是由Paine于1966年首次明确提出的,它源于捕食者对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控制思想。关键种概念及其依据的理论认为:生物群落内不仅存在着制约种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还存在着起关键作用的物种,即关键种。Ayres在研究生态工业园的构建时率先提出“大型轴心公司”(anchor)的概念,而这种“大型轴心公司”往往为产业集群中关键企业,就如同生物群体中的关键种,能起到辐射、带头的作用,如同Ayres所说这种“大型轴心公司”能向其他公司提供原料或已加工过的材料,并将周围的公司联系起来,组成一系列“卫星型”企业,最后把废物集中化,利用科技转化为可以使用的产品。许文来研究了“关键种”等生态学原理,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技术方法,即优选出以“关键种企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链,进行工业代谢分析,引入补链项目,拓展主导产业链,构建其生态产业链;建立信息系统和废物资源化中心等生态产业链支持系统等。

生态产业链的特点及最适规模

实施生态工业的关键在于构建企业之间的生态产业链,同时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产业链的概念尚无统一说法,但基本含义却可理解为: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的产业链接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与传统产业链相比,生态产业链具有如下特征:

(一)价值发现与价值增值相结合

传统价值链着眼于价值增值,着眼于利润,而不太考虑资源的节约。生态产业链则是一个价值发现与价值增值相结合的过程,即从废弃物中发现资源的残留价值,其始于自然资源在投入生产过程以及主产品制造完成之后,通过对副产品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资源残值在另一产业中的转移。

(二)循环型链网结构

传统经济是线性经济,生态产业链则多呈循环闭合状。生态产业链由发现和利用潜在价值的各个环节组成,价值发现活动贯穿整个物质流动过程,因而生态产业链中物质流动的形态是非线性的,可能会以“链”、“网”等形态表现出来。

(三)价值链更长

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本身拉长了产业链条,深化了资源价值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原来被废弃的副产品由于进行了回收、处理、加工,增加了生产环节,价值链和经济利益产生冲突时,应重构价格形成机制,并以其他制度进行辅助,使环保成为每个企业的迫切需求,废物再处理也成为有利可图的市场,传统产业与环保产业之间的经济关联就将形成。在产业聚集效应的作用下,从事废物再利用和污染处理的企业将自动地加入到现有的产业链条中来,成为其中一个新的环节。

(四)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相结合

生态产业链毕竟是企业的生产活动,而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赢利性,因此,生态产业链中的价值链也必须以其利润大于零为前提条件,这也是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相对于传统产业链,生态产业链在创造利润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发现了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再生利用价值,从而创造了新的企业利润增长点;二是企业间形成了一定的共生关系,在地理位置、有形资产、人力资源及优惠政策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专用性等,从而降低了企业副产品交换的交易成本。

由以上分析可知,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必须以资源利用、生态和谐为基本原则,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技术可行性为保障,从而才能保证生态产业链形成和运行的有效性。

美国动物生态学家阿利(WarderClydeAllee,1885-1955)。通过研究发现集群能提高动物的存活能力,同时也提出了生态学中的“阿利规律”,说明的是生态群落中物种过疏和过密对种群都是不利的。生态群落中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指种群中每个个体的生存生态群落中种群个体,除了相互协作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外,当种群密度过高,个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有限的共同资源而发生竞争,加之排泄物产生的毒害和生理反应,都会对群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产生“拥挤效应”。因此,集群中存在一个“最适密度”,密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对种群增长起限制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是源于企业规模扩张的有界性。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利润的追逐引发了人们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但在实践中,任意企业成本的降低都不是无界的,由此任意企业或任意地区同类工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存在着一个客观的经济界限。如果把某个集群看作自然界中的一个种群。那么“阿利规律”同样适用于产业集群,即在一定条件下,当集群内企业密度处于适度大小时,集群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集群起到抑制作用。

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样也受制于集群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如果企业太少,尤其是核心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不到产业链生成的基本门槛,那么这类企业就不能有效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进驻。产业链发展迟缓、集群发展缓慢的园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但集群内企业过多,会使土地、市场、人才、技术、信息、供应链等有限资源的稀缺性加剧,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利润下降。这时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始迁出集群所在地,集群竞争力下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减弱。因而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多”,而应该“重度”、“重质”。

参考文献:

1.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7(141)

2.钱言.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间关系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7

产业链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资本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20世纪70年代就已推出的区域经济学概念。20世纪末,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重新归纳为一句话:“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它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产业集群出现之前,有2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就是“产业集中”和“产业集聚”。产业集中强调的是产业份额在几个大企业的集中程度,反映的是垄断状况。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而没有强调和指明企业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说,集聚在一起的产业和企业并不一定就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强调企业及其它相应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不仅具备产业集聚效应,而且存在产业集聚所没有的“协同效应”、“共生效应”、“区位效应”和结构效应。有时还可以是上述几种效应的组合。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如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硅谷IT等等,成就了世界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基地。这种产业集群方式的文化意义应当具有某种共性的特质和规律性。

1产业链的文化资本

所以,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本质区别就在“密切联系”这四字眼上。前者有而后者无。中国近年建了许多新的工业园区,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现象。确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倒是几个老工业基地,多年的积累和创新,有了几分产业集群的模样。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最具代表性的“密切联系”方式莫过于产业链。有人形容我们的工业园区的企业是“麻袋里的土豆”,互不相干。那些新兴的工业园区企业,如果只是扎堆,而没有“链化”,就缺乏现代工业化的文化意义——集群竞争价值。进入21世纪,市场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集群式竞争”。过去那种企业单体之间的竞争已经不算是竞争了,充其量可当作是鸡蛋相碰,看谁运气摆了。集团企业单体大一点,可以看作是石头,“只比鸡蛋多碰几次才碎”的微弱势力,必然也抵抗不住铁锤的打击。在竞争全球化视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优势”对垒,是透过企业形成的产业链,显示出国家和地区的力量。

在经济市场全球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大趋势下,昨天的产业链已然是一种经济文化。一种新的产业文化资本方式正在产生。高度分工条件下的产业链随着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产业链在不断增多、链条在拉长,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企业增多。这就需要一种文化来长期支撑产业内部的“链运动”。这种文化就是产业政策中的标准体系(包括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质量标准等)以及产业创新“决定权”和“影响力”。

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的确定权在政府的相关部门和相应的权威机构。企业缺乏这种资本。但企业中的最优秀分子对政府的“标准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关键性的革命性的“技术标准”。而产业创新中的规则体系,决定权应当在企业界而不是权威机构。企业界小数创新领先的企业总是瓜分创新规则体系的制度权力。因此,产业链的文化资本属于小数的企业和机构。从而是一种稀缺资源。

但这种稀缺资源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产业链的文化资本决定了产业链的技术方向和创新强度,从而影响着产业链财富的分布;产业链上的剩余财富(超额利润的大部分)的控制权滋生着产业的非均衡发展因素;社会经济财富向文化资本原产地集中的倾向,也同样滋生了地区间的非均衡发展因素。企业以及企业集团对产业链文化资本的争夺,有时比对产品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产业链文化资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竞争的结果将越来越惨烈。为了避免对产业至高点的争夺导致不必要的牺牲,产业集群的文化现象势必持续升温。

2产业集群的文化资本

产业集群不仅是多条产业链的集合,而且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是相连的。高度成熟的产业集群,更是“链上生链”,“链中有链”,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成网络化。因此,可以判断,产业集群的文化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背景下的生产关系网络文化,这种生产网络的地区集中或者大园区集中,使得产业集群文化同时具有地域性和产业性特征。这种特征为地区间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奠定了“集群文化”基础。

先前产业链的半封闭式文化资本,由于它是稀缺的,就不能满足产业集群的竞争价值需要,产业集群必然另辟新的文化资本渠道。渠道之一,就是打通产业链之间的文化价值观障碍,建立新的协同契约规则,推进产业链文化资本在产业集群内部的共享机制,构造文化资本共享互补平台。以共享机制,互补平台的模式整合出文化资本链,解决产业链文化资本的稀缺性制约因素,从而解放了产业链之间的协同生产力,积蓄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动力。渠道之二,就是以集群式创新模式(刘友金,2006)构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链。中小企业的联合与分工,形成产业链,并依据产业链的分工,承担相应的创新点,创新点之间具有高度的产业相关关系,通过规则体系联结为对应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链。这样,就打破了大企业创新独揽创新优势的格局,中小企业通过联合创新,集成各自的创新能力,分享到产业集群文化资本带来的剩余财富。

中小企业以集成式创新达到创新能力的集成(包括功能集成、规模集成,柔性集成),从而实现文化资本的集成。这是发展中国家参于全球经济竞争,提高民族经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也是消除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由于集成创新能力的市场特点,政府应积极引导、政策支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集成模式,推动集群式创新的健康发展,促进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3文化资本与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全是来源于核心技术,还应当来自于文化资本。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必然产业四个新的效应并放大原有的一系列效应,形成难以估量的集群优势。问题是产业集群为什么不易成型,答案就在共享平台的搭建需要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创新。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明显存在四大优势(曹旸,2006):资源获取优势、市场效率优势、创新创业优势和市场扩张优势。而每一种优势中,文化资本的地位不可忽视。

资源获取优势是基于马歇尔等人指出的集聚效应,人力、技术、物资以及各种配套服务机构偏好于流向产业集中的区域。因为产业所需的各类资源在产业集群地区,才能得到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用效率。而人力资源在集群式的产业中能获得更多的素质提升机会和事业发展空间。也就是处于集群中的企业,共享着集群文化资源,这类文化资源的核心优势必然与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多样化集成有关。文化资本一旦在产业集群中被集成起来,资源吸引效应就会加快,企业依此而迅速成长起来。因此,集聚效应必须依赖集群共享平台的文化资本路径。

市场效率优势可以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去理解,那就是企业通过集群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可以从交易费用节约上来注释,即通过产集群的信任机制和共享信息平台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集群文化的竞争价值观根植于社区关系网络,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会因为共同的集群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理念而变得稳固和持续。并且,经过长期的交往和交易积累出高度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质量,信任与承诺,合作与共享的行为基础不断夯实,产业集群文化对社会文化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

创新创业优势,集群文化资本促进企业间的“竞争模式”逐步走向“竞合模式”。竞合模式的协同效应,通过创新链提升产业的整体技术质量,扩张市场空间,使得集群的共同生存和发展空间快速放大,创业的成功机率增大,吸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的能力也在放大。总之,文化资本的存在与产业集群的优势是不可分割的产业价值整体。

4.文化资本与集群发展动力机制

集群发展一般会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都会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但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的因素必然来自内部。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创新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最核心的动力来自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集成有效性既依靠专业化分工、知识共享、网络作用、集群学习、资源获取等五大基本条件的成熟,也依赖于集群文化价值观的一致和园通而形成的集群文化资本。

产业集群发展的最显著的外部特点是生产部局的地理集中性。大量的高度相关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时,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在初期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经过多轮市场价格竞争的洗礼,企业创新链逐步成型,竞争机制转换为“竞合机制”;在价值链分工的基础上,通过蓄积社会资本、网络效应和外部经济性,完成集群文化资本的积累。积累的文化资本达到启动的当量级,集群发展引擎被激活,牵引产业集群高速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