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据通信的基础

数据通信的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据通信的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据通信的基础

数据通信的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冗余校验差错控制PLC

前言

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化和强通信能力成为PLC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PLC及其网络朝着工作速度越来越快、控制规模越来越大、内部器件越来越多,内存容量越来越大等方向发展。

一、PLC简介

PLC(可编程逻辑器件),即生产中自动化控制仪器设备的器件,它内置可编程可复写的存储器,通过PLC特有的编程语言对器件进行控制,通过程序可以实现逻辑运算、算术、定时、顺序控制等嵌入式器件常用的功能,再使用输入\输出接口连接需要控制的自动化设备,就可以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PLC具有体积小,使用方便,编程简单,性能价格比高等优点,但是PLC也有着嵌入式设备普遍的局限性,那就是器件的存储空间有限、芯片的逻辑和数据处理能力较弱、无可视化的界面等等,这些缺陷都制约着PLC性能的发挥,往往不能满足生产设备高度自动化的需求。计算机与PLC的联合控制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缺陷,使PLC自动化控制的性能完全发挥到工业生产中。计算机与PLC通信的工作原理是将PLC采集的部分数据,通过通信的方式发送给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将处理好的数据传回给PLC,实现高度自动化控制,同时计算机可连接显示器,可以将实时数据显示出来,有利于人机交互。[1]

二、计算机与 PLC 通信方式分析

计算机与 PLC 之间通信一般采用串行通信。串行通信方式可有效降低成本。并行通信虽其传输速度快,但传输线数目多,成本较高,因此计算机与 PLC 之间通信都采用的两点间直通方式,两点间直接通信有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三种通信形式,不涉及到网通信的问题。计算机与 PLC 之间是双向通信,采用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形式。串行通信接口标准中 RS232C 接口标准采用的是全双工模式,这样在线路上传送的电平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串行通信接口标准中 RS422与 RS485 接口标准分别采用全双工和半双工,数据信号采用差分传输方式。计算机与 PLC的数据通信,计算机的串口采用的是 RS232 协议,而 PLC 的串口采用 RS485 的协议。

在计算机与PLC通信时,先声名两个字节型动态数组,分别用于存储和接收数据。在数据发送前,先对所有数据使用StrConv函数,进行处理,把汉字、双字节字符和单字节字符作一转换,转换成字节节型数据后,再将数据传送出去。在接收数据部分,把输入缓冲区数据读入InByte动态数组中,然后,再从字节数组中根据需要提取数据,进行显示。程序框图如图1,2所示。

三、计算机与 PLC 通信中的自动化数据分析与处理

计算机与 PLC 之间的通信是基于数字通信方式,数字通信码是由计算机最基本的二进制编码方式实现。数字、符号、英文字母和中文都是由“0”和“1”两个字符按程序制定的编码方式在计算机与 PLC 之间传输的。在 8 位代表一个字节的串行数据传输命令中,ASCII 码在 0 和 127 之间时,串行通信控件在传输数据时,可以采用Text Mode 模式取回数据。此时的 Input 模式等于 0,这种数据模式在缓冲区取回的是字符串。在 Input 模式等于 1 时,从数据缓冲区取回的数据是个二进制数据,所以,如果不能确定传输数据的 ASCII 码值时,可以采用 Text Mode 这种方式。但如果 ASCII 码值在 128 和 255之间时,接收到的数据在 80H 以上,传送给计算机时,将自动拆成41H 和 42H,这显然是错误的。PLC 的现场采集数据将造成丢失,无法正常通信。

在数字通信数据的传输过程时,首先要使用函数把单字节、双字节和汉字进行数据转换,数据进入缓冲区存入字节数组中,根据程序需要从数组中读取数据,完成自动化控制或者是数据显示。具体的软件流程为首先引用通信控制生命字节数组,在字节数组中填入需要发送的数据,然后为字节数组名称填入输出属性,通过通信接口传输完成发送数据。因此计算机和 PLC 双方在接收数据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实际生产中干扰源的干扰信号,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码校验,避免数字信号叠加导致的实际生产停滞。在实际经常采用奇偶校验、水平奇偶校验和用了纠正部分错误的水平垂直奇偶校验等。[2]

在数字通信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工业生产中其他干扰源的干扰,给通信数据叠加上了很多干扰信号,这些干扰信号并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如果使用原有程序对叠加了干扰信号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就会导致通信错误,计算机就不能给PLC返回正确的操作信号,严重时可直接致使工业生产停滞。所以不论是计算机方还是PLC方,当作为接收方时就需要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检验码校验,确认数据无误才能使用,如数据有误可对其进行纠正。常有的检测码有奇偶校验码,奇偶校验码是一种通过增加冗余位使得码字中"1”的个数恒为奇数或偶数的编码方法,在实际使用时又可分为垂直奇偶校验、水平奇偶校验和水平垂直奇偶校验等几种,其中水平垂直奇偶校验可用来纠正部分差错。

数据发送端在数据发送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编码转换,将汉字、英文字母这些双字节和单字节字符都统一转换成字节型数据再发送出去。具体的软件程序流程为先引用通信控件声明字节数组,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填入到字节数组中,最后为字节数组名称填入output属性,通过通信接口传输完成发送数据。

数据接收端先将接收的缓冲区数据存入字节数组中,再根据程序需要从数组中读取数据,进行自动化控制或者显示数据。具体的软件程序流程第一步与发送端相同,引用通信控件声明字节数组,将接收的数据写入新声明的字节数组中,给字节数组名称填入input属性,当程序需要调用数据时以Lbound和Ubound方法取的数据范围,再解析取到的字节型数据即可。[3]

四、结束语

综上,计算机与PLC的数据通信在现代工业控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PLC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种规模的系列化产品。可以用于各种规模的工业控制场合,除了逻辑处理功能以外,现代PLC大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算能力,可用于各种数字控制领域。由于作者时间和研究水平所限,本研究尚需完善,在PLC控制系统中可以使用伺服技术、变频技术、网络通信等许多新技术,还可以将最新的控制理论应用到控制系统中。

参考文献

[1] 左吉.PLC 自动控制系统调试研究 [J].科技资讯.2006(4):78.

数据通信的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据采集系统;触发;模拟量;数字量

1.引言

一个典型的数据采集系统会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搜集周围环境或是各种待测物产生的信号。一般而言,这些信号会随机地产生,所以数据采集系统必须不断地进行采样,才能确保不漏掉任何重要的信号。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内存或是硬盘的容量是有限的,一个数据采集系统不可能无限制地采集并储存数据。如何从不断产生的信号中采集出真正有意义的部分,便成为数据采集卡设计时的一个重要考虑。而触发(trigger),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2.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是指将温度、压力、流量、位移、速度等测试现场的模拟物理量,进行采集、转换成数字量后,再对所读的数据进行存储、显示或打印的过程。在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数据采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性价比的提高,微型计算机在工业现场和科学实验的测量测试中的应用已非常普及。为了满足PC机用于数据采集与控制的需要,国内外许多厂商生产了各种各样的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板卡。这类板卡均参照总线技术标准设计和生产,且通常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集成了模拟多路开关、程控放大器、采样/保持器、A/D和D/A转换器等功能器件,称为多功能卡或ADC卡。在一般的工业现场和科研活动中,用户只要把这类板卡插入PC机主板上相应的I/O扩展槽中,就可以迅速、方便地构成一个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从而大大地节省了硬件的研制时间和投资,又可充分利用PC机的软硬件资源。基于PC机和多功能ADC卡的数据采集系统在工业控制、科学实验等各类测控现场有着广泛的应用,故称为数据采集系统。图1所示为通用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及其信号传输过程的示意图。

图1 通用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和信号传输示意图

3.触发定义及重要意义

在进行数据采集时,用户可以设定某些信号的特定条件,例如一个数字信号的高电平(logic high)或低电平(logic low),或是一个电压信号的特定值,一旦满足这些特定条件,数据采集卡才真正开始采集并将其传送到系统中,这便是触发的基本原理。触发的功能可以用在许多种形式的应用中,像是电力传输系统的脉冲(pulse)检测(直接设定脉冲电压作为触发条件)、多张数据采集卡的同步操作(用一个共享的时钟源产生触发信号)、结合运动控制的动态系统的定点信号采样(机械结构到达定位后发出触发信号开始进行数据采集)等等。擅用各种触发功能可以让测试人员准确地采集有用的数据,大幅提升系统的性能以及测量的精度。

触发是它是保证有用数据能够正确存储,进而分析、显示的关键。触发有多种多样,在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当中,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触发方式和触发的软硬件实现。

4.数据采集系统的触发方式

准确、快速的数据采集是人们获取信息、研究信息以及信号处理的前提和基础。而正确的触发方式是保证数据采集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实际中,我们所观察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有时需要观察一个信号的全貌;有时需要观察一个信号的前沿部分,甚至于信号到来之前的状态;有时则需要观察信号的某一部分,如后沿部分。这些要求均可以通过控制不同触发方式来达到。归纳起来,触发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根据触发信号的来源不同有“内触发”和“外触发”之分。(2)根据触发的边沿不同有“上升沿触发”和“下降沿触发”之分,而触发点可以通过改变某一比较器的比较电平来调节。(3)根据触发的时间不同有“同步触发”、“延迟触发”、“负延迟触发”之分。

综合考虑这三方而的触发要求,我们可以组合出十几种不同的触发控制方式。如:内同步上升沿触发,外延迟下降沿触发,内负延迟上升沿触发等等。

5.触发信号类型

如前所述,触发的基本原理是给出一个触发信号,用以“刺激”数据采集卡进行采样的动作。触发信号来源于信号本身(内触发)或来自于外触发输入端。由于这些信号不一定是规则的方波或脉冲,所以在数据采集系统中进行整形并形成上升沿触发或下降沿触发信号。触发信号的类型有很多种,在不同的测试环境要求下测试人员选择不同的测试触发信号。

5.1 数字量触发

通过一个外部输入的TTL信号触发数据采集卡。用户通常可以设定在TTL信号的上升沿(raising edge)或下降沿(falling edge)进行触发。数字触发的动作较为简单,通常通过CPLD中的逻辑门便可以实现,因此大部分的数据采集卡,都提供数字触发的功能。图2所示为数字触发示意图。

图2 数字触发示意图

5.2 模拟触发

另一种触发方式是给出一个电压信号并设定某个特定的电压值,当电压信号高于或是低于设定值时进行触发。模拟触发可以用来侦测连续电压信号中的瞬问变化,如在电力传输系统中,用户可以指定输入信号的触发电压值,一旦超过该电平便开始进行采样,借此可以侦测电力系统中的脉冲(pulse)。模拟触发需要较复杂的电路设计,通常包含额外的ADC与比较器电路。因此通常在高端的数据采集卡上才会加入模拟触发的功能。

图3 模拟触发示意图

除了上述以超过或低于电压值作为模拟触发条件以外,新一代的数据采集卡提供了更复杂的模拟触发条件。例如,可以让用户设定两组触发电平门限(High Threshold和Low Threshold)。依据触发信号跟触发电平值的关系,用户可设定多种的触发条件,包含Below-Low(触发信号低于低位准时触发)、Above-High(触发信号高于高位准时触发)、High-Hysteresis.Low-Hysteresis、Inside-Region等等。以High-Hysteresis触发方式来说明这些复杂触发条件的应用。

High-Hysteresis触发如图3所示,当触发信号超过Threshold时,触发条件被满足并开始进行采样的动作。但与传统电压位准触发不同的是,在触发信号低于Low-Threshold之前,不会发生其它触发的动作。这样的触发条件有什么作用呢?在现实世界中,触发信号本身可能也带有许多的噪声,而使触发信号不断地超过或低于触发电平,而造成许多非预期的触发行为。在High-Hysteresis触发条件中,直到触发信号低于Low Threshold时才会允许下次触发的发生,如此一来用户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想要的触发条件。

图4 High-Trigger触发

6.触发模式

当某一个满足触发条件的信号进入数据采集卡后,板上的逻辑电路(FPGA或PLD)便会驱动ADC开始进行采样的工作。最理想的情况是一旦有触发发生,立刻开始采样。但是由于FPGA与PLD的进步,我们可以在这些逻辑组件中规划更多种的触发模式。以下我们将介绍目前在中高端数据采集卡中常见的几种触发模式。

6.1 Post-Trigger

Post-Trigger是最简单的触发模式。当用户下达开始采集的命令后,FPGA或PLD会启动DMA并等待触发事件。当触发发生后立即开始采样,直到满足用户设定的采样点数或用户下达停止命令为止诸如突波检测、多张数据采集卡的同步都可以使用这种触发模式。

图5 Post-Trigger 触发模式

6.2 Delay-Trigger

有些时候,触发事件的发生与我们所要采集的数据之间会有若干时间上的延迟。例如,在802.11无线局域网络的通讯中,每一个传送的数据帧之问会有一段时间的guard period(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信号电压为0的一段时问)。同时在每一个数据帧的最前端会有一段固定格式的preamble,然后伴随着调变过后有意义的数据。如果要采集这些有意义的数据,我们可以以preamble作为触发条件,并在触发发生之后延迟一段时问再进行采样。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略过guard period与preamble,取得真正有意义的数据,这种模式便是Delay-Trigger。如图5所示,使用Delay-Trigger时,当触发事件发生,FPGA/PLD会延迟一段时问后再驱动A/D电路进行采样。用户可以用程序设定延迟的时问值以便精确地取得想要的数据。

图6 Delay-Trigger触发模式

6.3 Pre-Trigger

某些应用中,用户想要的数据并且是在触发发生之后,而是在触发发生之前,此时便可以使用Pre-Trigger模式。在Pre-Trigger模式中,数据采集会在用户下达开始命令后立即启动,并持续将数据DMA至系统内的buffer,一旦触发事件发生,数据采集会停止,并将触发之前采样的数据传回给用户。如果采样的数据超过预先设定的个数N,则只保留最后N个采样点。在破坏性检测中,研究者通常关心结构体崩溃之前的变化,所以在这类应用中,我们可以以结构体崩溃作为触发条件(结构体崩溃通常会产生较大的震动/声音等信号)并搭配Pre-Trigger模式,如此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顺利取得结构崩溃前发出的信号。

图7 Pre-Trigger触发模式

6.4 Middle-Trigger

Middle-Trigger是Pre-Trigger的延伸。在Middle-Trigger中,用户可以同时取得触发事件前后的数据。如图7所示,用户可以指定M(触发前)十N(触发后)笔数据,用以观察在触发前后信号变化的情形。

图8 Middle-Trigger触发模式

7.结论

每一种数据采集系统所采集的信号均有不同的特性,在设计系统时,选择适当的触发条件与触发模式可以让用户过滤无效的信号,采集到有意义的数据。此外,随着软硬件技术的进步,许多新设计的数据采集卡能够提供各式各样先进的触发功能,以满足不同信号的需求。对于每一个数据采集或测量系统的设计而言,完整地分析信号特性、找出正确的触发条件或者模式,并选择适当的数据采集卡,才能建构一个有效率的数据采集系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倪浩然.各种触发模式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产品世界,2008,21:53+55+57.

[2]武云,乔纯捷,钟小鹏.数据采集系统中的触发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4):369-371.

[3]王琳,商周,王学伟.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与应用[J].电测与仪表,2010(8):4-8.

[4]黎琼,陈文庆,温泉彻.通用数据采集系统的信号调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24-128.

[5]林向义.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培训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5(4):241-243+268.

[6]陈祥初,孟宪陆.数据采集系统的触发方式及采样频率[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1(5):26-27.

[7]朱洁,杜晓通.数据采集系统中多种触发方式的实现方法[J].电子测量技术,2011(1):17-18.

[8]韩琪.基于虚拟仪器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2.

[9]雷宇,邱剑,刘克富.基于感应变压器原理的多路开关同步触发技术[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7):1549-1554.

[10]贾超.基于多种数据触发方式的DeviceNet从节点通信技术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8.

[11]施家骅,李扬,丁翔,邵华东.基于LabVIEW的数字示波器上可编程触发功能的实现[J].电子测试,2009(2):35-37+68.

[12]曾浩,王厚军,潘卉青,叶M.一种数字存储示波器智能触发技术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0(6):65-68.

[13]王清龙,潘厚宏,王丽仙.数字触发中触发角的计算[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0(6):146-147.

数据通信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程序;设计;开发

1系统开发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和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扩招和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给学校的招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也成为高校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从而导致高校招生录取以及就业工作的任务加重。但是现阶段的投档多是将以前的人工投档模式改成人工操作计算机进行,没有利用计算机快速和强大的数据分检能力将投档工作交由计算机自动处理。这种方式不仅给高校招生人员带来繁重的工作量,并且造成高校招生人员与社会广大考生之间缺少必要和及时的沟通,难以反映高校的招生现状,造成信息传递流转失真且速度慢。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进一步提高招生及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效率、促进实现“校园内部管理一体化”“企业、就业管理和教学衔接一体化”以及“CRP应用学校就业资源一体化(共享)”的高效、自动、透明的学习型职业院校的建设目标。打破一般院校单纯注重硬件建设的常规,集“日常管理”“评估工作”“规划决策”“激励改进”和“教学资源共享”为一体,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学校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通过高校招生就业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可实现高校招生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形成一个动态的招生数据中心和招生管理沟通平台,全面、实时、准确提供学校的有关招生信息,服务于高校的招生工作。辅助高校进行招生管理,从而为招生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2系统功能设计

高校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相应的业务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建设初衷是为了满足部门内部管理需要,无法避免在学院层面上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管理应用相互独立,信息不能共享。招生数据管理系统是“CRP数字化校园”各系统中学生基本数据的来源。本系统的设计采用B/S结构,采用作为开发技术,C#作为开发语言,SQLSERVER2008R2作为数据库开发工具。

根据新生录取和就业工作的流程,制定CRP平台的高校就业信息数据源系统的目标如下:实现招生、就业专业保持一致、考生投档单和考生照片的导入;根据导入的新生信息表进行综合管理;对学校预录取的考生进行录取通知书和信封的打印;统计并打印新生报到情况报表;实现数据的唯一性。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数据库设计

由于本系统用到的数据以全国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数据为基础,所以数据库设计充分利用录取系统中的NacuesCuniv.Mdb数据数据文件,提取数据中相关数据表可以生成一个视图文件,同时与CRP系统进行对接,提取新学年所开专业名称,并进行匹对。对于需要同时调用的若干表,应使其符合关联要求。例如t tdd中,需要显示地区名称,则需将t tdd与td dqdm进行关联。

4程序设计

系统采用.net记性编写,系统中所有考生数据直接引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院校文件夹中所生成的新生原始数据及新生照片,数据后期的处理也基于此文件夹,这样可保证新生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由于本系统处理的数据为高校招生数据,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本系统通过权限控制使用者,实现对考生数据的分级管理,从而确保使用者无法操作与其无关的数据。

程序可运行于各种操作平台,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SQL,该数据库管理系统,除有效管理数据外还提供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复制功能,可代替现有网站数据的手工传递工作,降低出错率,提高数据的可用性。程序开发最终形成exe执行文件,让普通用户很容易使用。

本系统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和现代流行的编程风格,使系统维护变得非常容易。

考生数据导入模块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库,以年份区别不同的招生数据,对专业计划库tjhk.dbf和考生投档单ttdd.dbf的数据进行替换方式导入或追加方式导入。自动将考生照片写入数据库XSMD表中,实现数据和照片同步,同时将此数据同步至CRP系统中的新生报到系统和就业管理系统。

后台管理模块通过与CRP进行连接,统一设置权限,登录账号和密码即为登录CRP账号和密码。对导入的考生数据以视图方式显示,实现数据的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通过数据导出功能实现数据库的备份,并提供常用导出数据的格式(如:dbf,xls)。利用数据清空功能实现系统的重置。

5数据应用

5.1通知书、邮寄详情单打印

利用FastReports报表工具,制定通知书模板,模板中可添加考生照片、条形码(考生号、身份证等均可)、姓名、专业以及院系等信息,最终生成所有考生录取通知书,进行批量打印。同时系统与EMS自助服务客户端进行对接,将考生信息直接导入至EMS自助服务客户端中,完成面单打印,最终将录取通知书条形码和EMS邮递编码绑定,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方便考生查询通知书流转情况。在考生报到注册时可以直接利用扫描枪进行扫描注册,增加了输入的准确性,提高了注册的效率,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5.2录取结果在线

方便考生查询录取情况,高校开通录取结果网上查询。因此,在录取结束后“高校招生就业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及时将录取结果同步至查询网站,实现招生信息的透明和即时公开。

5.3新生报到注册(支持扫描注册)

可根据CRP迎新管理系统需要的数据进行导入,生成迎新所需数据。新生报到时,通过CRP迎新系统校方只需扫描通知书上的条形码即可完成新生报到工作。

5.4生成电子注册基础数据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对报到数据整理后,对已经取得学籍的学生进行电子注册。在新生正式取得学籍、确定学号之后,“高校招生就业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可自动生成电子注册所需的基础数据,供电子注册直接使用。

5.5生成就业系统基础数据

数据通信的基础范文第4篇

一、数据通信网络与网络安全的涵义

1.数据通信网络。数据通信网络就是指通过电话、电缆或光纤等信息传输通道进行计算机和客户端之间数据的相互传递,通过网络实现对信息的客户共享,客户可以对搜索或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更改和打印。数据通信网络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可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和国际网。一般的单位、企业或者学校都是建立的局域网来传递信息,局域网的覆盖面积较小,但网络较为稳定,便于企业或学校进行内部的管理,也有利于信息的加密。广域网的覆盖范围大约是一个城市,辐射范围较大,便于城市人的信息搜索。国际网就是我们统称的“上网”,因特网早已成为大多数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数据通信网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网络安全。随着因特网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网络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多,网络安全也逐渐成为客户更加关注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网络是由很多个节点和服务器终端构成的,信息和相关数据的传递应当受到保护。网络安全就是指保护传递的数据不受泄露,网络系统能连续运行。网络中传递的很多信息应当是私密的,是无法对外共享的,尤其是企业的网络更怕受到不明黑客的攻击。企业的数据通信要尤其注重网络安全和网络维护,以防外人盗取企业的商业机密。

二、数据通信网络维护之我见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数据通信网络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

数据通信的网络维护主要是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数据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预防网络瘫痪现象的发生。维护数据通信网络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虽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却是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提升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有助于数据通信效率和准确性的提高,能帮助企业赢得长足竞争力,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注重网络安全,加强数据通信网络管理

1.对当前数据通信网络的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要确保数据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首先需要技术人员构建完整的数据通信平台,并对当前网络的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技术人员应当根据数据通信网络的使用要求和评估方式,全面细致的依照网络环境进行安全调整,对潜在的用户群和传输信息源进行安全识别,全面掌握数据通信网络的现状并对当前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2.分析数据通信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网络安全的维护主要是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安全确认,防止计算机终端和信息网中的软硬件设备遭到破坏,防止数据通信网络的IP地址遭到恶意攻击,保证数据库中信息的保密。技术人员应当在对数据通信网络安全性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细致排查安全隐患,通过设置网管限制、设置防火墙等方式对系统漏洞进行完善,避免不明非法用户的侵入,减少数据通信网络存在的威胁和风险。

3.制定相应的预防数据通信网络威胁的措施。通过对数据通信网络进行安全评估并分析安全隐患,技术人员可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措施,维持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

四、结束语

在全球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中,数据通信与网络内容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丰富,数据通信已经成为当前通信方式的重中之重。因此,不论是从基础概念上还是实际应用中,网络安全都是当今时代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数据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保证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尤为重要,仍需创新性的采取多种方式维护当今网络安全,给众多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通信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宏杰.浅析数据通信交换方式及其适用范围[J].民营科技,2010(2)

[2]李琳.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系统构建技术[J].硅谷,2010(9)

数据通信的基础范文第5篇

1数据通信网络与网络安全

1.1 数据通信网络

所谓的数据通信网络主要是指通过双绞电话线、光缆或者是无线及有线通道而实现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互联的一种集合,不同的用户通过该网络可以实现对诸如程序、文档或者是打印机这些资源及信息的共享。从地理位置来进行划分,数据通信网络主要可以被划分成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以及国际网这四种网络类型,其中,局域网在分布范围上是最小的,其可以是在一个建筑之内,也可以是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小区等;城域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网,这种数据通信网络的覆盖面主要是一个城市,其覆盖范围一般在10km~100km的范围之内;广域网则是相比于城域网更大一些的数据通信网络,其分布的距离通常是在100km~1000km的辐射范围之内;而国际网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因特网,是世界范围之内最大的一种数据通信网络类型。

但当前数据通信网络的应用来看,对局域网的使用可以说是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普遍的。局域网的在数据通信方面的灵活性及可靠性更高一些。通常在一个单位机构当中,可以采用多个局域网,其中财务部门可以使用局域网来对内部各种财务方面的账目进行集中管理,而人事档案资料的管理,则是通过劳动部门的局域网进行管理,其在数据通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对中要的。

1.2 网络安全

所谓的网络安全,是指通过网络系统中的各种硬件、软件以及其他的相关数据都受到一定的保护,不受偶然或者是恶意的更改、破坏或者是泄漏,保证网络系统能够连续、可靠地运行,保障网络服务不因各种因素而中断的相关措施。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网络是由很多的节点共同构成,而这些节点又包含客户端的终端、一个或者是多个服务端或者是主机,不同的构成之间通过通信系统进行联通,而其中一些通信的信息是可以对外开放的,但还存在一些信息属于私密性的,无法对外共享的。在数据通信网络当中,对于内部专用的网络,通常情况下是很难从外部进行攻击的,但如果单位或者是企业内部的职员要离职,其很可能对内部网络系统进行访问,并窃取相应的信息转卖或者是将此信息传播给其他组织;而对于公共的网络,多数单位或企业都是直接对职工开放,其内部职工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单位或者是在任何能够上网的场所,都可以对数据通信网络进行直接访问,但这也很有可能使一些网络黑客有机可乘,使其侵入到内部的数据通信网络当中。

不难看出,数据通信网络对于事业单位、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机构的发展具有相对重要的积极意义,而网络安全对于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保证数据通信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又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具体来看,维持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究竟有何现实价值?

2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稳定的现实意义

网络安全的最终目的是维护数据通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而数据通信的稳定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及社会性问题。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并不能像其他的产品一样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通过网络安全的提升实现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却能够使单位或者是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得到准确的传输与共享,而这些通信信息对于相关管理部门及决策者而言又是重要的管理基础与决策依据,同时,对于企业而言,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决定了通信数据的安全性,这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还决定着其在整个行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所以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不仅仅能够保证通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定,同时还能够影响到商业竞争的公平性以及社会生活的稳定性。

但当前,很多单位或者是其也在数据通信网络方面还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这种网络安全的问题,并不是这些单位或者是企业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与硬件设备,而是在基本原则以及网络的指令授权方面存在一定的疏忽。那么该如何通过网络安全的加强来实现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呢?

3提升网络安全,加强数据通信网络维护

要提升网络安全,加强数据通信的网络维护,实现数据通信的可靠与安全,必须从现有的网络条件入手,对网络安全进行全面的评估,对网络安全存在的威胁及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使网络安全指数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1 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数据通信网络的构建与运用主要是为单位或者是企业的相关人员体统一个数据平台,让相关人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顺利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保证相关数据的安全性。而要确保数据通信网络的可靠性,首先应带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基本的评估,使用安全要求的评估方式来对一些潜在的用户群及信息源进行基本识别,为保证数据通信的安全性要求,评估必须全面、细致,保证其准确性与有效性,相关人员要对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审核与检测;与此同时,对于评估的结果,需要依照网络环境以及信息化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是从新评估,使相关技术人员对数据通信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掌控。

3.2 分析网络安全存在的威胁与风险

网络安全主要针对,的是数据信息网当中的数据信息、软件及硬件设备等,而在网络环境当中,IP地址的非法防卫及恶意攻击可可以使外界人员进入到数据通信网络系统当中,对系统当中的相应数据进行破坏与窃取,而要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不受到各种潜在威胁及风险的威胁与破坏,就必须在网络安全评估的基础上,对数据通信网络中所存在的各种威胁与风险进行提前的分析与查找,通过设置网关限制、访问权限的方式避免外界用户的侵入,而对于系统的漏统等则需要技术进行修补与完善,避免让恶意侵入者有机可乘。

3.3 制定解除网络威胁与风险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网络漏洞的出现是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外界的入侵与攻击行为也往往是针对这部分网络操作的系统漏洞而展开。因而要维持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就必须制定出能够修补系统漏洞,接触网络威胁及风险的相关策略,从最关键的服务器着手,找到服务器中所存在的漏洞,做好潜在的预防与保护工作,用病毒的管理方案来预防各种计算机病毒的恶意攻击、用加密的方式避免恶意窃听、建立防火墙避免地址欺骗与木马病毒的攻击。与此同时,还应当在网络系统当中加入相应的安全应用,例如系统中所安装的各种软件及硬件,不能只是安装必要部分,这样会形成潜在的安全漏洞;尽量不要采取外包战略,将主机与服务器分开,这样很容易使信息数据丢失,出现安全问题。

4结语

在现代通讯的发展当中,数据通信已经成为通信的主导力量,在未来,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以及快带后的通信网络将与更多的信息源向链接,而各种通信信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升对与网络安全问题的管理,加强对数据通信网络的维护,使数据通信更加安全可靠也将是数据通信行业的重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高宏杰.浅析数据通信交换方式及其适用范围[J].民营科技,2010(2).

[2] 李琳.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系统构建技术[J].硅谷,2010(9).

[3] 周斌.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J].信息系统工程,2011(1).

[4] 白日欣,金仪,徐岩.故障分析系统中数据通信与管理功能的实现[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