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用植物学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学习吃力
《药用植物学》融合了植物形态学、植物内部构造、植物分类学三方面内容,知识点多而杂。显微部分的中柱鞘、纤维束、木纤维、韧皮纤维、晶鞘纤维、嵌晶纤维、树脂道等名词还没搞清楚,植物形态部分的花盘、雌蕊群、合蕊柱、心皮、胎座、聚合果等,又一批概念名词接踵而来。后面更是列举100多科的科特征和药用植物特征,要求熟悉的有60多科。海量知识,让学生手足无措,学习倍感压力。
2.理论教学抽象枯燥,学习兴趣不高
该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40多个重点科和200种重要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这么多内容,仅在课堂抽象讲解,听起来枯燥乏味。面对教材的图片和繁杂的描述,学生无法想象其自然状态,全为凭空臆测。无法真正把握概念的深刻含义内涵,更不可能在实际植物鉴别中灵活运用,畏难情绪油然而生。
3.学习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效果不佳
药用植物的学习脱离不了实践,该课程是一门实际应用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药用植物鉴别能力。但是,现今大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仅为考试通过或拿奖学金,以期将来依此能找一份好工作。岂不知,本末倒置。工作是为有能力的人准备的,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单纯为考试而强行记忆,或许能获得一时的高分。但是,考试过后,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忘记的一干二净。
4.影响后续多门专业课的学习
《药用植物学》是后续多们专业课的重要铺垫。专业课《中药鉴定学》最核心的是中药四大鉴别方法,而其中两项和《要药植物学》直接关联。显微鉴别的依据即药用植物中显微部分的内容,而基原鉴别的根本是药用植物分类学部分。《中药资源学》以研究中药种类、分布的重要课程,这是以药用植物分类、分布为基础的。《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其植物成分与植物类别密切相关,往往同科属的植物化学成分近似,而科属鉴别的根本即为植物分类学知识。上下届师兄师弟相互传言,如此恶性循环,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药用植物学》很难学,更不利于以后的教学。
二、启发式兴趣教学设想与构建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学生又了兴趣可以自己学,老师适当的启发引导,这种兴趣可以辐射到天然药化、中药鉴定学等多门学科。通过数年教学,借鉴其他兄弟院校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尝试建立启发式兴趣教学体系,并取得良好效果。
1.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老师带着新鲜植物,进行当堂讲述。同时,将早期做好的塑封植物标本分发同学。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观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名词概念,在植物中找到对应的部位,更能理解其含义。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性强、图文并茂等优势,穿插植物照片,大大弥补了语言描述的不足。
2.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建立野外开放教学
教学环节我们不仅局限在教室,我们将“教室”扩大到校园,以及合肥市郊的大蜀山,都留下我们的足迹。围绕校园栽培白玉兰、南天竹等植物,让学生辨认其形态特征。让学生亲自动手挖直立百部,一个株高不足40cm的小草,在地下近50cm深处,埋藏多数块根,造型奇特。通过自己动手,学生知道中药在自然性状,增加感性认识,为以后药材鉴别打下坚实基础。在该课程学期末,特意安排了黄山野外实习环节。作为安徽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黄山药用植物近3000种。丰富的植物类群,学习范围不局限大纲要求的40个科200种药用植物,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学习场地。让学生从封闭的教室束缚中,解脱出来,开阔心胸,减轻学生的紧张气氛,增加愉悦感,倡导快乐学习。
3.联系生活常识,启发学生学习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食物、花卉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藕断丝连”的丝是什么?让学生亲自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原来是螺纹导管。在实验课购买采集草莓、菠萝、瓜子、八角茴香等众多果实,让学生自主分辨属于哪种类型。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和水果,橘子,我们吃的是什么部位?菠萝吃的是什么?梨吃的又是什么?俗话说:“哑巴说话,铁树开花。”形容不可能办成的事。但是铁树真的很难开花吗?启发学生思考,在兴趣盎然中,学到众多知识。
4.制作并展示药用植物标本,培养能力和信心
野外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采集植物、压制标本。教学生制作标本,熟悉过程,在压制标本过程中,熟悉植物细微特征。并通过塑封制作永久标本,丰富安医大药用植物标本馆藏。一举两得。同时,并不定期在校园开展药用植物标本展展览,由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以更加热情饱满的精神进行该课程学习。
5.建立灵活全面的考核模式
简单的理论考试不能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更能凸显学生实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灵活全面的考核模式。理论知识部分考试占总成绩的70%,标本制作占10%,野外实习考核占20%。使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6.创建药用植物网站
师生在进行野外教学实习过程中,拍摄大量药用植物照片,这些都是难得的电子资源。以靠这些资源,创建高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用植物网站。为学生在闲暇课余的自主学习中提供便利。提高学生兴趣,增加校园中药文化氛围。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使得枯燥专业课变得兴趣盎然。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在学习植物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理解自然生命的道理,启迪人生。
三、总结与评价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式兴趣教学,借助学校条件和所处地理优势,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授课体系,多角度引导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享受学习的快乐,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与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全面提升《药用植物学》教学效果,为《中药鉴定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随时与学生沟通互动,通过提问等方式,在检测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随时了解其学习情况。对教师而言,及时检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不断总结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参考文献:
【摘要】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以往的教学环节设置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小组划分过大;2)重点不突出;3)教学方式过于简单;4)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5)考核方式单一。针对以上问题,学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具体包括: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3)充分利用好工具书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目的地要求学生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5)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方式。通过以上改进,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植物学课程实习环;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医药是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的重要特色之一,故药用植物学便成为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讲授它们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分类鉴定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对以下几点有初步的认识:1)常见药用植物的鉴别要点;2)常见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3)常见药用植物的分类地位及亲缘物种;4)现代药用植物研究新技术。该课程是我院学生在高年级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该课程讲授的知识尽管并不晦涩难懂,但内容相对繁杂枯燥、缺乏系统性。学生普遍反映药用植物学是知识点多而杂、学习主要靠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的课程。而野外实习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野外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教材上死的东西变成生活中活的范例,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目前以湖北省京山县绿林镇风景区和太子山林场为实习基地,于每年8月底举行为期一周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从近年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情况看,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习小组划分过大,每组包括约18名学生,这样就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充分参与的机会;2)目标不够明确。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本应以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了解它们的性状鉴别要点、野外生长状况以及植物资源分布情况。但由于实习点内的植物不全是药用植物。根据现有的实习安排,在学生采集的标本中往往混有大量的非药用植物。这样就导致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不得不抽出相当部分的时间精力向学生讲解这些非药用的植物,这样就冲淡了实习主题,影响了实习收获。3)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学生遇到不能辨认的植物时,不是求助于工具书和文献,而是直接询问教师。教师也会直接告诉该植物的科属和定种,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从工具书中寻求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过来容易助长学生以瞬时记忆和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模式。4)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观察植物走马观花,不够认真细致。学生机械记忆,不能真正掌握各科属植物的鉴别要点。5)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实习报告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成绩,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这些问题,经反复研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对策:
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在实习活动中,教师应对实习小组进行细化,将一个大组细化为5个小组,每组4人左右,每个小组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这样便能使更多的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还要求学生在采集植物时注意标本相关信息的记录,如标本的典型性、完整性、采集时间、生长环境、重要形态特征等。这些信息对后续的标本鉴定和研究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为了狠抓每个小组标本采集的落实情况,我们在实习后还将开展标本评展工作,将各个同学的标本制作技能和原始记录的详尽规范程度纳入实习量化考核中。同时,还要将学生制作的优秀标本作为教师将来开展理论教学的实证标本。
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这样,一部分比较典型,对教材上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的药用植物,就有可能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没有遇见而无法向学生讲授。为了改进这一缺陷,实习前,教师首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挑选出一些形态结构典型、分类地位明确的常用中药,对这些中药的各方面特性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到达实习地点但尚未开始野外实习前,教师分组向同学们讲解这些植物的基本情况,要求每组学生必须能够采到这些植物,完全掌握这些植物的性状鉴别要点及分类地位。实习结束后的药用植物辨认考试中,这些植物也会占有相当的比例。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学生明确了实习要点,同时可以达到利用重点掌握一两种植物带动理解一科植物的辨析要点的效果。
3)充分利用好检索表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单纯简单地识记药用植物的科属不应是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主要目标。比较起来,提高对药用植物识别能力是其中更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植物的各级分类检索表是药用植物鉴定的基本工具书,教师应对检索表使用和编制方法进行详尽的专题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工具书作为工作以后可以终身依靠的哑巴老师,利用检索表对无法辨认的植物名称及其科属分类进行确定,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反过来根据实习地点常见的药用植物编写检索表,这一定有利于他们掌握植物亲缘关系辨别及分类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还应注重教材在实习教学中的地位。尽管有植物志和检索表这样准确全面详实的工具书,但是这些工具书信息过于庞杂,且体积巨大、携带不方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相比较而言,教材知识精炼、突出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与主干概念。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有意针对教材的内容,结合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为目的的实习内容,让学生充分开展落实,最后达到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意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药用植物的生长繁衍必须依赖一定的外部环境。反过来,植物对其所处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十分必要加强对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考察与分析。具体地说,首先要掌握各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类型的特点以及植物种群、群落之间的联系;其次要了解植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土壤、地形、其他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子对药用植物分布的影响,为资源调查提供依据。对药用植物术语的熟练运用也是野外实习的重要训练目标之一,为了落实这一点,应强化室内实习环节。教师应把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药典收录的药用植物以及实习基地药材植物分布情况,设计一系列实习专题,让学生进行实习地植物资源调查。实习前应先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题涉及的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生长环境、植物鉴定性状和药用价值等信息。调查采集完毕后,进入室内实习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室内标本制作、温习描述植物形态的常见术语、整理实习资料、编制定种检索表。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继续查阅文献,写出药物有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的综述报告。这样也就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校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编制校园药用植物检索表;或者假期让学生调查家乡的药用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等,并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查找其科属特点,对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进行加深拓宽。
5)随着实习内容的不断改变以及药用植物学学科的迅速发展,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环节的考核方式也应作相应调整。传统的考核主要以形式考察为主,以实习报告为主要的给分依据,没有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对考核形式及内容作了大幅度的调整,以全面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态度、勤奋程度、药用植物的辨认及形态的描述能力、检索表的查阅与编制能力、药用植物标本的制作技能与实习报告的撰写情况。首先,学生在实习期间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程度是重要的评定标准之一。另外,在确定植物名称的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其归类到科,能够阐述该植物的主要性状鉴别要点。不仅如此,与以往撰写格式、形式统一的实习报告不同,现要求每个学生从各自的观察角度和思路出发,写一份实习报告,以避免抄袭和雷同。最后,野外实习结束后,还会再给学生一定的消化时间以系统掌握实习内容,进行细致的后续整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要求学生将观察采集到的药用植物(尤其是具有鉴别意义的部位)进行数码摄像记录,并独自制作一份药用植物电子标本,并附上详细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药用部位、药理功效等描述,便于日后的复习和交流。这些内容同样在实习考核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上措施可多角度、全方位地评定学生实习成绩,较为科学地衡量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和收获。
关键词: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23-03
植物分类学是药用植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般是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定数量的被子植物的科,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科的重点特征,并记忆一定数量的重要的药用植物。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将知识点逐个孤立起来,割裂它们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同时,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提到“亲缘关系相近,活性成分相似”这句话。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提出,我们所介绍的这些科之间有怎样的亲缘关系,植物的分类系统如何体现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分类系统如何反应植物的演化历史。一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在阅读分类学文献(尤其是涉及分子系统发育的文章)的时候,有很多概念理解不了。因此,学生希望我们的教学在分类学方面能有所扩展。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我们教学团队在植物分类学的教学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为了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概念,我们先引入了第一个假想的例子。
起初,一个居群(Population)内的个体都很相似(我们假设的这个物种只有一个居群)。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山脉的隆起或河流的阻断),这个居群分成了两个居群,居群间的基因交流也逐渐完全阻断,因此两个居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两个谱系(lineage,居群的祖先――后代顺序)建立了起来。两个谱系建立起来的直观证据是两个居群的个体获得了新的特征,使得居群内的个体更为相似,而居群间的个体在外形上则有了明显的差异。我们假定第一个居群的个体到第9年的时候全部都具有木质茎,第二个居群的个体到第10年的时候所有的花瓣都变为了红色。
植物的特征,比如花的颜色和茎的质地,通常被称为性状(character)。每一个性状可以有不同的取值,或者说状态,称为性状状态(character state)。例如性状“花色”可以有“白色”和“红色”等等性状状态;“茎的质地”这个性状,可以是“草质茎”的性状状态,或者是“木质茎”的性状状态。
在这个例子里,木质茎和花瓣红色,相对于祖先居群的性状状态(草质茎和花瓣白色)来说,都是衍生的(derived)。新的衍生的性状状态标志着新的谱系的建立,而两个新的居群所保留的旧的老的性状状态(白色花、草质茎、叶光滑无毛、干果和光滑种皮)则不能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些什么,也就是说其信息有限。
性状的衍生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上例中,木质茎这个性状状态虽然相对于其祖先性状状态来说是衍生的,但是,对于那些后来产生的具有肉果和种皮具刺的类群来说,它又是祖先性状状态了。
一个包含祖先及其所有后裔的类群称为单系类群(monophyletic group)。我们可以通过类群的个体所共有的衍生的性状状态即共有衍征(synapomorphy)来判断单系类群。共有衍征是一个性状状态,其最初出现在这个类群的祖先,最后这个类群的所有个体都具有这个性状状态。上例中的木质茎和红色花就是两个居群各自的共有衍征。木质茎的居群又可以分化出两个新的居群,分别具有肉果和果皮具刺的特征;同理,红色花的居群也可以分化出具有4枚雄蕊和叶片具毛被的居群。这样,新产生的4个居群的共有衍征分别是肉果、种皮具刺、雄蕊4和叶片具毛被。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这4种植物的共有衍征,以便及时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我们可以把上述过程简化成一棵分枝的树状图。同时我们只关注那些发生了改变的性状状态,在分枝的适当位置加上短横线表示性状状态改变的先后顺序。这样就可以看出,衍生的性状可以按照其所包括的范围,按从大(如木质茎或花瓣红色)到小(如叶片具毛或种皮具刺)的次序安排成一个阶层系统。同时还可以得出一个直观的推论,即植物可以被安排成一个反映其进化历史(系统发育,phylogeny)的分类系统。比如在上例中,植物可以首先被分为两个大的类群,一个具有草质茎和红色的花,另一个具有木质茎和白色的花;前者又可以分为两个类群,一个雄蕊数目为4,另一个叶片具毛;同理后者也可以分为具肉果和种皮具毛的两个类群。如果我们把最后出现的四个类群看成四个种,那么具肉果和种皮具刺的我们假定其组成一个以木质茎为特征的属,则雄蕊数目为4的种与叶片具毛的种组成以草质茎为特征的另外一个属,这两个属合起来组成一个科(当然这个假定的科所包括的范围很小)。那么,在这样理想的状态下,我们这样所建立的分类系统即是基于植物的系统发育,因此能反映植物的亲缘关系。
在这个例子里,似乎我们就站在那里看着植物的演化,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那么,分类时应该怎样判断植物的演化历史呢?我们再引入第二个假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假定我们所观察的一群植物,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具有3沟型的花粉;在具3沟型花粉的这些植物中,有的花瓣是联合的;这些花瓣联合的植物当中,又有一部分具有头状花序。这几大类植物的性状状态,我们也可以用网状图表示这些植物之间的关系。中间用短的竖线来表示在不同植物间所发生的性状改变,比如花粉小于3沟与3沟之间的改变,花瓣分离与联合之间的变化,花是否排列为头状花序等。网状图上一共是发生了3次改变,包括花粉、花冠和花序各发生了1次改变,所以网状图的长度是3。
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植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也不知道这些性状状态发生改变的先后顺序,所以我们可以从网状图的任何一个位置开始这些植物的进化,有的性状状态发生改变的时间顺序甚至完全相反。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不同的结构里,网状图的长度完全一样,都是3。那么对于这些植物,什么样的网状图的结构才是正确的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外类群(outgroup),外类群是我们所研究类群的一个近缘类群)。当一个外类群加入网状图后,其加入点就是系统树的根(或者说是网状图的根,加入外类群就是为网状图置根)。在第二个例子里,所有的植物都是被子植物。我们知道被子植物的近缘类群是裸子植物,为简便起见,我们只选择针叶树作为外类群。我们知道,裸子植物没有真正的花,因此花序和花瓣两个性状在裸子植物中都无法应用。好在裸子植物有花粉,且我们知道它的花粉是单沟型的花粉。由于仅仅花粉这个性状可用,所以针叶树只能以花粉沟小于3这个位置加入网状图。
如果我们继续加入新的类群和新的性状,网状图就可以有更多的画法。有的网状图里,花瓣发生了两次改变。而在另外的网状图里,花瓣虽然只改变了一次,子叶数和花粉沟则发生了两次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很好的办法判断哪个网状图更好。这时,我们可以应用简约性(parsimony)法则,选择更短的网状图。虽然更短的网状图并不意味着其一定是正确的,但它对于我们所观察到的资料来说,却是最简单的解释。
在阅读分类学文献时,尤其是涉及分子系统学方面的文章,通常对于一棵系统树,有两个常见的评价指标,一个是一致性指数(consistency index),一个是保持性指数(retention index),分别简称CI和RI。
一致性指数等于最小的改变次数除以系统树的实际长度。在第二个例子里,最小的改变次数是4,即花粉沟、花瓣、花序和子叶各都只改变一次。假设某个网状图的实际长度是5,则该系统树的一致性指数CI=4/5=0.8。
保持性指数等于系统树可能的最大长度减去系统树的实际长度,再除以可能的最大长度减去最小改变次数。计算最大长度时,从外类群处开始,每个性状状态都是分别出现的。假设上例的最大长度为9。那么,RI=(9-5)/(9-4)=0.8。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一致性指数和保持性指数在数值上是碰巧相等,根据计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不一样的。
虽然只是两个看似简单的例子,但它们所涉及到很多的概念,普通的药用植物学(甚至植物学)教材都没有收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去理解这些概念,不必死记硬背它们的定义,以减轻学习的负担。学生反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扩展,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学会在系统树上理解科的重点特征和不同科之间演化上的联系,因此对植物分类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兴趣,对阅读分子系统学文献也大有帮助。最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控制在25分钟到45分钟之间,不会过份挤压别的部分的教学,也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可供同行老师在教学时参考。
参考文献:
[1]Judd,W.S.,C.S.Campbell,E.A.Kellogg and P.F.Stevens,Plant Systematics:A Phylogenytic Approach. 1st ed.1999.Sinauer Associates,Inc.,Sunderland,Massachusetts U.S.A.
[2]刘全儒,郭延平,于明.植物系统分类学――综合理论及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出版分社,2008.
[3]曾亮,孙芳,赵丽.高职高专院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18).
[4]何志光.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兴趣教学[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5]石晋丽.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教学方法初探[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6]杨月娥,段宝忠.浅谈生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大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06).
现代民族植物学,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当地人群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应用于调查、整理、编目、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功能基因的评价、经济价值预测、植物资源利用模型的建立等多个方面,它不仅能对传统植物学知识进行科学验证和深度评价,也能为其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储备。这里所指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冶是指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的最新技术和手段,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多种)组学、信息科学、网络技术、3S技术、现代分离技术、波谱技术、药理学等技术和手段,强调用现代仪器设备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采用实验的手段开展研究工作。“当地人群冶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群体,他们对当地的植物及其环境非常熟悉,并且建立起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可以是少数民族人群,也可以是拥有主流文化的主体民族。“植物冶泛指高等植物、藻类、地衣、菌类,或者“两界系统冶中的植物界,即广义的植物,以及由它们构成的植物环境。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也可以将其界定在绿色植物、高等植物、维管植物等类别中。现代民族植物学的英文名是ModernEthnob鄄otany。然而,ModernEthnobotany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出现过,包括百科全书(UNESCO鄄EOLSS,Soejarto等,2007)、新闻媒体(如DailyTele鄄graph称RichardEvansSchultes为现代民族植物学之父:RichardSchulteswasthefatherofmodernethnobotany),但其含义都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植物学,是与早期(20世纪前)民族植物学相对应的说法。因此,上述百科全书和新闻媒体所指的“现代冶,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现代战争等名称中的“现代冶有着相似的含义,不同于本文所用的“现代冶。现代民族植物学属于民族植物学的范畴,是民族植物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在研究手段、技术路线、研究结果等方面更接近于实证科学。最近10几年,虽然国际上有实验民族植物学(ExperimentalEthnobotany)的提法(Martin,1995),但往往显得比较简单,缺乏系统性。在民族药物学研究工作中,采用植物化学、波谱学、药理学等现代技术方法,分离提取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检测(Grunde鄄mann等,2012;Manvar,2012)。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新药研发寻找先导化合物(Gutierrez,2008;Thanh,2012),而不是为了发展民族植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缺少与信息源(当地社区及传统植物学知识提供者)的互动,因而不能完全属于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范畴。
2摇现代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经典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博采众长,吸收了多门学科的手段。植物学、民族药物学、人类学、生态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被认为是对民族植物学有重要贡献的六大学科,民族植物学研究也主要采用了这些学科的手段(Martin,1995)。在翻译马丁的《民族植物学手册》(裴盛基和贺善安,1998)时,我和我的同事们自告奋勇地承担了“经济学冶和“语言学冶这两章的翻译任务,是那时民族植物学所有六大研究方法中,中国民族植物学工作者最不为熟悉的内容。不过现在看来,当时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些知识至今仍然让我受益匪浅。需要特别明确的是,现代民族植物学是建立在经典民族植物学工作基础上的。离开了经典民族植物学的工作,我们将一事无成。开展现代民族植物学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用不同的手段调查、记载和整理传统植物学知识,采集凭证标本,进行鉴定和编目。有了这些工作,才能有选择性地采集实验材料和相关数据,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和开展评价。
2.1摇传统遗传资源研究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如分子标记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可用于研究传统社会使用的植物遗传资源,包括作物的地方品种(landraces)和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野生种。一些植物学上难以区分的民间分类群(ethnotaxa),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在此,我们以云南省西北部藏族地区的传统青稞遗传资源为例,阐述遗传资源的研究思路。青稞(HordeumvulgareL.s.l.)是藏民的主食。在对滇西北的青稞遗传资源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时,我们发现当地保留并种植不少传统品种。这些传统青稞资源不仅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还与藏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即传统青稞资源在藏族的、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等活动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Li等,2011)。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这些传统品种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异,即呈现出丰富的表型多样性。那么,传统文化到底对这些遗传资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遗传多样性如何?我们从滇西北采集了60份当地的青稞资源,并以4份现代育成品种作为对照,采用AFLP和SSR两种分子标记检测其遗传多样性。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5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76条带,其中多态带为517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9.76%。用19对SSR引物共扩增出70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目从2到10个不等,平均值为3.68个;PIC值从0.03到0.87不等,平均值为0.30。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值(Gst)为0.2587(AFLP)或0.1304(SSR),即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Guo等,2012)。研究结果很好地说明了传统青稞品种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多样性,传统文化有效地保护了当地青稞的基因资源。印度西高止山Nilgiri生物圈保护区内,有7种草沙蚕属Tripogon植物,用于捕蛇、饲料、盖房子(屋顶)和宗教仪式。其中被Irulas及Mal鄄asars人称为‘Sunaipul爷和‘Kattaipul爷的两个民间分类群,当地人很容易就可以将两者区分开来,但被植物分类学家鉴定为一个种Tripogonwightii。加拿大学者和印度学者合作,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选择了matK,trnH鄄psbA和rbcL共3个标准DN段,对西高止山地区的草沙蚕属植物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Sunaipul和‘Kattaipul爷为完全独立的两个物种,后者为Tripogonwightii,而前者Sunaipul则为植物学上新发现的一个种TripogoncopeNewmaster,sp.nova(Ragupathy等,2009)。这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间分类学知识是值得尊重的。
2.2摇民族药用植物研究
用植物化学、波谱学、药理学等手段研究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已经比较普遍。但是,这些工作很少涉及到对传统植物学知识的验证和评价。在现代民族植物学研究中,有必要用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去验证当地的传统植物学知识,探讨当地民众使用这些药用植物的科学性如何?是否有其物质基础?我们以西南地区两种民族药为例,说明用现代民族植物学研究民族药用植物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在云南东南部对瑶族支系红头瑶传统使用的药浴植物进行了民族植物学调查,通过鉴定、整理,完成了110种药浴植物的编目(Li等,2006)。我们发现,他们将萝藦科的荷花藤(Aeschynanthusbracteatus)作为药浴植物,用于妇女产后恢复和治疗风湿关节炎。我们从中分离鉴定了59个化合物(新成分4个),发现其中2个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LPS诱导的NO和NF鄄资B活性,且没有细胞毒活性。荷花藤中抗炎活性成分的发现,很好地证实了瑶族人民用其作为药浴植物的合理性(Li等,2008)。我们在广西靖西县调查当地具有700年历史的端午药市时,了解到当地壮族用江南卷柏(Selaginellamoellendorfii)治疗高血压(杨春燕等,2009)。文献研究表明,其他地区用于治疗肝炎、肺炎、咽喉炎、支气管炎等,却从来没有治疗高血压的记载。那么,壮族对江南卷柏的这种传统知识是否可信?我们从其全草中分离得到了呱丁胺类成分,而呱丁胺类成分已经被证实具有很好的降血压活性(Carmignani等,2001;Bot鄄ta等,2003)。因此,我们的工作验证了壮族利用江南卷柏治疗高血压的传统知识是科学合理的。
2.3摇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
生物文化多样性(BioculturalDiversity)的概念被提出之后(Maffi,2001),就得到广泛的认同,包括科学界、政府决策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阶层(龙春林和裴盛基,2003;Loh和Harmon,2005;Maffi,2012)。然而,对生物文化多样性的研究,由于其跨学科的特性和缺少定量指标,往往只能限于描述性的工作。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生物文化多样性制图项目(BioculturalDiversityMappingProject)利用物种数据库、语言数据库和信息技术、3S技术,成功绘制了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语言丰富度紧密关联的全球图谱(Plants&Languages),包括世界的山地、岛屿、雨林等生物文化多样性热点地区,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直观而有效的方法与途径(Stepp等,2004,2005)。
3结语
中药学专科课程主要分为三类:中药学、化学、中医学。
具体课程有: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英语、形态学概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学概论、医学生物学、药理学、无机化学、定量分析、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物的波谱分析、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和药事管理学等。
补充资料: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等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