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贸流通发展

商贸流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贸流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贸流通发展

商贸流通发展范文第1篇

商贸流通业及对外贸易发展规划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体系中重点专题规划之一。通过规划,明确商贸流通产业及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总体部署,引导商贸流通业及对外经济贸易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开创“十一五”期间商贸流通产业及对外贸易发展新局面。

(一)规划范围与重点

规划范围是全县辖区。重点是县城、龙水镇组团城市以及其他重点镇的商业模式、布局结构及服务功能。

(二)规划期限

**年——2010年,展望2020年。

(三)规划依据

——《**县贸易局商贸流通“十五”计划》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

——《**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四)规划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把握以下规划原则:

1、系统分析,整体设计;

2、结合县情,突出特色;

3、前瞻谋划,持续发展;

4、各业共生,协调推进。

二、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1、“十五”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是我县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流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流通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经济效益持续向好的五年,为“十一五”商贸流通产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提升创造了条件。一是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9.96亿元,年均增长12%;商品销售总额为3.98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批发零售额为16.40亿元;餐饮业实现3.09亿元;商贸业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占全社会的16.3%。二是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九五”期间,我县现代流通业开始起步,“十五”以来,以连锁业、超市、商业步行街、现代物流和信息化商业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到**年,连锁经营店铺达到37个,面积2.1万平方米,实现连锁经营达2.3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1.5%。大型超市4个,商业步行街**、龙水各一条,农贸超市一个。三是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到**年全县商业设施面积达198.47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90%,城镇中心商圈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购物环境逐步优化,以商业大厦、商业步行街北环路、龙水金都广场、五金旅游城、西部金属交易城等一批独具特色、各具风格的专业特色街成为城镇商业的亮点,全县亿元以上批发市场成交额实现24.5亿元,其中,8大市场成交额达到18.8亿元,龙水五金旅游产品辐射10多个省区,200多个县市;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四是商贸流通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十五”期间,全县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安置职工630人,化解债务4000多万,确保了行业稳定和社会稳定。五是市场监测调控职能进一步加强。全县设立了4个直报监测系统(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特殊内贸行业),对600多种商品进行统计监测,并重点对成品油、食品等12种生产生活必需品实行周报和日报监测制度,保证了信息畅通,调控及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二是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缺乏活力,竞争力不强。市场的培育和管理有待完善,农村市场开拓不力,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消费环境有待改善,龙水五金市场聚合辐射能力尚需提升。三是商贸流通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四是商贸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方式落后,人员素质差;五是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还不够明显,主要是区位优势不明显,无大工业支撑,城镇人口相对分散,购买力低,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企业规模小。

(二)发展条件及趋势

有利条件:(1)“十五”期间商贸流通业及对外贸易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2)国家“十一五”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变投资拉动为投资、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方式;(4)成渝经济区的确立;(5)城镇化率的大幅提高;(6)旅游业的迅猛发展;(7)交通便利的优势和潜力等都将有利“十一五”期间各项任务和目标顺的利完成。

发展的趋势:(1)参与国际国内大循环的意识加强;(2)三个层次的商业服务网络逐步完善;(3)商贸流通规模日趋扩大;(4)传统的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快速转变;(5)商贸业与其他产业的依存度更高;(6)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市场法制监管体系等日趋完善;(7)商贸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区域特色逐步呈现;(8)政府对商贸业的管理手段和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商贸流通业及对外贸易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关键时期,是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重要关口时期。总的来看,“十五”期间,我县商贸流通业及对外贸易发展成绩喜人,为“十一五”时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商贸流通业及对外贸易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是“十一五”发展根本动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采用新思路、新举措推进“十一五”我县商贸流通产业既快又好,全面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开拓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建设有形市场与发展无形市场相结合,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搞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相结合;加快市场法制监管体系、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等三大商贸流通市场环境工程体系建设,促进市场繁荣与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测调控相结合,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增强区域聚合辐射能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把我县建成立足成渝,联动西部,统一开放,众商云集,以旅游、观光农业、五金产业为特色的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商贸中心之一。到2020年,**县商贸业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

到201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37亿元,每年增幅13%,其中:批发零售额实现30亿元,每年增幅12%;餐饮业实现7亿元,每年增幅18%;商贸业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每年增幅3%;商业设施投资建设新增3亿元,每年增幅15%;出口创汇达到1000万美元,每年增幅4.6%。随着社会消费的上档升级,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到202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实现140亿元,比2010年翻两翻。

四、发展的主要任务

从我县商贸流通业现状出发,考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建立高效畅通的商贸流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精心培育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努力扩大内需,带动县城、乡镇和农村市场繁荣;广泛采用信息化建设,努力改善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客观环境;改革商贸流通业大发展体制,建立诚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速资源、人才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促进商业结构升级、结构合理化,加速商贸流通业的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布局主要依托宝(顶)邮(亭)路沿线,中(敖)万(古)路沿线构筑两条"黄金商业带”。依据对我县目标市场的分析和商贸业发展模式,建立以两条商业带为主脉,以县城、龙水镇、邮亭镇和万古镇商贸业为核心,各中心镇、建制镇商业为基础的**商贸流通体系,重点抓商圈、旅游商业、市场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对外贸易等五个方面的建设。

(一)商业网络

县城、龙水镇组团城市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县经济发展进程的标志,组团城市的商圈建设,可以反映**县商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此应侧重发展全县的标志性商业,除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外,还要辐射周边地区居民的集中购物和较高档次消费的需求。

——在县城、龙水镇着力培育步行街、建材(家装材料)、餐饮业、机电通讯产品、风味小吃(小百货)夜市等特色商业街;以连锁、加盟等大型超市为核心的商贸购物中心;

——在全县建设24个街镇乡连锁超市,242个村社便民店,全面推行和实施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信福”工程。加快农村商贸网点的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上挡升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社区按照300米半径的标准建设便利店、折扣店。

——在龙水、邮亭分别建设五金产品和粮油食品为主的物流中心。

——是在龙水建立五金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二是在邮亭镇建立**渝西粮食物流中心。最终形成以五金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粮食物流中心为主,以盐业、卷烟配送站为辅构筑物流配送网络。

同时,有步骤地引进县外、市外、境外商贸企业,入驻**,发展仓储式卖场,大型零售商场,促进新型业态发展和商业经营管理上台阶。大力发展现代营销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发展连锁店、超市、便民店、专卖店、专业店、加盟店、仓储式销售,大力推行物流配送,稳步推进电子商务。构筑未来“十一五”商贸流通体系。

(二)旅游服务业

旅游商业系统是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的生活服务子系统,大力发展旅游商业对我县商贸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县有宝顶石刻、北山石刻、龙水湖、玉龙山森林公园等著名景观,发展旅游景点商业本着“保护环境、适当集中”的原则,选择适宜地点建设旅游商业中心区。完善旅游景点商业设施和功能,提升旅游景点商业的吸引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1、积极打造宝顶镇旅游商品城、城南旅游商品一条街。依托我县五金系列产品、石雕系列产品为代表的**旅游商品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工艺不断更新,宝顶冬尖、笛女酒、工艺纸伞、工艺折扇、竹雕、根雕、竹席等传统的工艺优势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宝顶石刻景区、城南着力培育门类齐全、品种繁多、重点突出、特色显著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

2、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业。在引进县外知名的连锁店、加盟店的同时,依托县内烤全羊、荷花鱼、邮亭鲫鱼等特色菜品和系列美食,高、中、低档应有尽有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县内企业提升品牌和档次,形成独具特色的与旅游大县相匹配的美食文化。

3、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业。着力改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大邮路农家风情一条线、南北山及龙水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培育出一批星级农家乐;努力培育旅馆业、美容美发业、洗脚业、文化娱乐业,规范从业人员的的行为,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区域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全县农产品集散功能,与各街镇乡的集贸市场共同构成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在大邮路、大铜路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铁山镇建黑山羊批发市场;

二是依托本县房地产业的发展,重点在县城、龙水镇建设培育大型的建材批发市场;

三是以五金产品快速增长为契机,发展培育龙水五金交易市场。重点在龙水镇建立和培育中国西部五金产业原材料供应市场和五金产品集散基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五金产业原材料供应市场和销售基地;五金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五金制品研究中心;五金产业信息平台。

四是建设培育龙水渝西机电产品交易城。

五是大力推进以“农加超”“农改超”为主的改造全县的农贸市场并上档升级。建立农产品集散地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工程)最终形成以农副产品市场、各类专业市场以及特色市场为主体的比较完善的新型市场体系。

(四)再生资源回收

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以实现绿色商业、环保商业为目标,以保持全县碧水青山的秀丽景观为主旨,规划将其分为两级--再生资源回收站和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再生资源回收站是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的基础性设施,规划建设成为单独的商业设施,而赋予各社区商业中心、小城镇商业中心再生资源回收功能。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是再生物资的集散地,回收站回收的资源都归集到回收市场进行处理,本着便于集散、不影响地区整体面貌和不破坏周边环境质量的原则,在县城和龙水镇远离人群、地价适宜、交通便利处选址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同时,搞好绿化美化。

(五)对外贸易

支持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发展,多途径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切实采取措施,到2010年,培育出5至10家拥有品牌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生产和流通企业。拥有150户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权。出口创汇达到1000万美元。到2020年达到出口创汇1亿美元。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高效协调机制

加强流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流通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流通产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贸易局,负责跟踪、督促、检查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的落实情况。建立部门联系协调制度,逐步理顺全县流通产业管理体制。加强流通产业统计工作,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全面采集流通市场信息,为实施宏观调控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服务。

(二)改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

规范行政许可,简化审批程序,实行“告知承诺制”,提高审办效率。放宽企业登记冠名和设计、咨询、中介、翻译等组织经营场所登记条件。逐步实现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水、电、气同价。继续推进“菜篮子工程”,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公安、交通等部门可对生鲜食品及重点流通企业的货运车辆提供可行、便利、有序的运输环境。市场监管要避免重复检查。查处对企业进行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

(三)加强政策法规及标准化体系建设。

强化商品市场、化学危险品、散装水泥、生猪定点屠宰等重要商品和行业的执法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认真贯彻实施流通行业设施建设规范和服务质量标准,加速传统业态及流通方式的改造,提升市场的水平和档次。引导流通企业推行技术标准、工作规范、管理规程、工作模式、质量控制体系。

(四)完善流通产业工作支撑体系。

加快职能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从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建立健全流通产业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经纪人在行业发展、行业自律、技术培训、业务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市民评议流通产业工作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五)加快高素质现代流通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流通产业人才培养规划,加强流通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注重流通产业人才的引进。开展流通产业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提高流通产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强流通产业职业道德和诚信工程建设,组织开展“重诚信”活动,形成诚实经商、放心消费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大力招商引资,扩大商贸流通领域

改善交通和环境条件,构筑平台,对大型超市、物流中心等重要商业项目的建设、国内外知名商业开发商和零售商业集团来足投资实行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支持商贸流通业所规定的财政支持政策、税收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土地房管支持政策和规费支持政策。

(七)建立商业设施建设准入制度

严格执行商业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改建居住区要实行小区配套商业设施"与住宅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把商业配套设施建设纳入整体规划,经主管部门论证后,办理相关手续。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各类市场、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设施,由主管部门实行前期论证,之后办理其他手续。大型社区商业中心、3000平方米以上商业设施,必须由具备必要资质的开发商在规划指定区域内建设;通过招投标等形式,引进具有高品质运作能力的企业进行经营。

商贸流通发展范文第2篇

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商贸流通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本文分析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从而揭示出商贸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作用,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繁荣稳定发展。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城市经济;影响云南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先导性产业,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6.3%的速度逐年增长,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0.8万亿元,到了2012年这一数值提高至21万亿元,增涨幅度近一倍,其中2012年国内的餐饮业营业收入突破23283亿元,较上年涨幅13.6%。由图1可知,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扩大,不仅提高了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可见不断扎实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商贸流通业项目建设的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商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逐步完善,当前专业市场得到逐步升级,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2002-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建设商业市场综合楼共投资1000万元、家居装饰及超市投资接近400万元,同时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投资约1550万元。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使得商贸流通水平与经济结构得到快速提升与完善。

(三)流通模式与产业不断发展与创新伴随着流通技术以及流通手段的不断变革,国内商贸流通的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发展:货仓式商店、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以及家居建材店等流通模式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流通业态的多样化发展。其次专业化、正规化流通企业的分工体系也不断完善与形成,进而形成以需求作为导向的商贸流通业链,逐步形成集“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物流配送”综合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洪涛,2013)。此外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与电子标签等先进技术,全面带动了国内商贸流通业的较好转型和升级。

二、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不仅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商贸流通业自身也能够提高流通的效率,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能够促进资本的不断积累以及技术进步,增加了社会的总供给,较好确保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一)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商贸流通业对GDP的影响,通过所实现的产值在GDP的比例衡量,而商贸流通业的贡献率主要通过流通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某地区的商贸流通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多数和这一地区的商品、该区的市场化程度、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按照历年我国统计的年鉴资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接近9.5%,年平均增长近3.8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总产值约29726亿元,增长率为10.63%,远高于GDP的增长率8.95%,而商贸流通业的产值份额占GDP的比例接近10%,可见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越大,则表明产值在GDP的比重与增长也就越快。2.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社会就业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与要求,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即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服务或商品时也可获得劳动报酬,而且还具有社会意义,通过劳动使自己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李欣欣等,2014)。商贸流通业的劳动力就业指数指的是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就业指数越高表明该地区的商贸流通业越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而就能解决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就业贡献率从1980年的3.23%提高到2014年的13.86%,其中2013年商贸流通业的就业者超过7685万人,增幅远高于其他行业。2011年我国批发以及零售业就业者数量比例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约25%,其中零售业、批发在个体、私营企业当中的从业者比例接近41%,连带仓储、交通运输、餐饮业、邮电通信业以及住宿行业从业者,整个商贸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社会从业总人数的约50%。由此表明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商贸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首先,商贸流通业作为商品销售主要环节,在整个社会资源的调配过程与结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生产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各产业间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由此提高了产业间的中间需求,因此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起到助推作用。其次,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较好地为第二产业产品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撑,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又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商贸流通的扩大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同时提高了社会运行的生产效率,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龚丽虹等,2011)。商贸流通业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均起到调节作用,以第一产业中“蔬菜流通”而言,对于蔬菜流通方面出现的“菜贱伤农”或“价高伤民”之怪象,商贸流通业应通过进一步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效率,进一步发挥流通信息的引导功能,有效确保农产品的顺利合理与及时流通,最终有效推动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经济的提高产生外部性作用。商贸流通业也借助其自身能够产生对第三产业经济的贡献力、对于地区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以及发挥对消费的服务力、对上游的控制力等优势,促进第三产业经济的增长。

(二)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间接影响首先,充分刺激需求的增长,优化并升级消费结构,就消费者的地位角度而言,商贸流通业已经由社会经济的补充角色向社会经济的主要角色方向转换,进一步真正发挥出商贸流通业的“聚”与“散”功能,全面引导消费。其次,商贸流通业不仅扩展了经济市场,同时还有效地引导生产、活跃消费,并且促进了社会的充分就业,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全面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商贸流通业不仅可以节约社会的总交易成本,而且还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内涵方向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通过把生产和消费相互联结,合理配置并优化各生产要素与资源,全面促进再生产,在经济运行中,商贸流通业有效将服务、设备、商品、劳动力以及生产技术等各要素资源聚集起来,从而充分加快流通速度并提高流通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以云南省为例

(一)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概况就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而言,从2000年该省的经济总量由50.25亿元人民币提高到2010年的1020.08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速度为5.23%,其中住宿餐饮业、仓储邮电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行业均有迅猛发展。2012年,云南省流通业的生产总值接近1288亿元,比重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51%,而占服务业总产值的近30.40%,较上年提高1.4%;同年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41.62亿元,较上年提高18.10%。2013年该省的零售业的零售额为2367.715亿元,较上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餐饮业的零售额接近474亿元,较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住宿业的零售额为39.025亿元,较上年提高21.3个百分点,而批发业的零售额接近397.20亿元,较上年提高37.8个百分点。可见该省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势头迅猛,各行业流通业态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其发展制约因素1.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省的流通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逐年提高,同时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还积极导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以及连锁销售等管理技术与现代化的营销理念,从而提高了全省商贸流通的效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云南省全省的生产总值为11720.9亿元,较201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该省完成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约1895.35亿元,提高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27.81亿元,提高13.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约4897.75亿元,提高12.4个百分点。可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的三次产业起到了促进、协调与带动作用。2.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体系有待完善。缺少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地处偏远且交通闭塞,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流通信息与网络不畅;缺少专业的流通人才;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强。第二,商贸流通业的物流长期发展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商贸物流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商贸网点总数不足3000个,而且商贸流通从业者仅有5000人左右,部分商贸流通企业存在“小、散、乱、差”等现象;缺乏流通管理人才,缺少健全的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运行机制。第三,商贸流通物流市场的建设也存在滞后现象,根据2010年的相关统计报告表明:2009年云南省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市场数量比重,仅仅占到该省消费品市场的不足10.2%。由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云南省商贸流通业难以发挥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优势。

(三)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经济发展的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GDP的影响。现阶段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提高该省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社会产业的增加值从1996年的212.63亿元提高至2012年的1617.85亿元,年均涨幅约14.68%。此外该省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由1998年的7.72%提高到2007年的8.53%,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不断快速发展且规模进一步扩大,商贸流通业对于该省的GDP贡献率不断逐年提高(见图2)。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在GDP以及在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约为14%与40%,然而流通业在GDP的比例相对稳定;第三产业中流通业占比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减弱的趋势(宗颖,2012)。由此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以及GDP虽保持在同一水平,但是流通产值占GDP的比重未能跟上流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速度(见图3)。2.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云南省2012年商贸流通业中的城镇从业者人员接近41万人,对GDP的贡献率接近15.7%,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从而全面较快地带动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进一步发挥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运行的促进作用,如表1所示。通过表1历年数据的对比情况可知,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中的从业者占第三产业工作者的36.7%。基于动态角度而言,该省流通业从2003年至今,从业工作者数量较为平稳且有上升的趋势。然而该省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较大,进而为全面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拉动该省经济的全面协调增长。3.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流通环节作为连接消费与生产的纽带,对经济的发展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等方面起到助推作用。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流通业的产值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来表示,当比重越大表明当前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大,即商贸流通业对该省消费的促进作用就越充分,从而真正促使商贸流通业发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图4可知,云南省1996-2012年流通业的产值逐年提高,同时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扩大,现阶段云南省流通业对消费的贡献作用凸显,对经济消费起到较好的带动或促进作用。

(四)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1.提高对商贸流通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按照《云南省商贸流产业的发展划》,各地方政府部门积极转变观念与解放思想,坚持做到“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大政策与税收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不断完善该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的软件与硬件环境,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应提高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快地形成区域的交通以及信息网络,提高商贸流转能力与流通效率,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罗文凯,2011)。2.加快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云南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重点规划并积极建设仓储——包装——加工——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该地区商贸产业的流通效率,确保地区物流网络及信息的畅通,提高商贸流通业物流建设的服务水平。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的水平,推动商贸流通业的技术装备、资本运营或组织形态等创新。一方面云南省应积极培育大型商贸集团,以便较快提高商贸流通的管理与组织能力,采用“改组”或“收购”、“兼并”等形式有效促进商贸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功能,不断扩大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最终提高该省的经济水平。3.重视商贸流通业对于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可以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此应加以重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导功能,同时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促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一方面有效调整商贸流通业的各项政策,制定合理有效的商贸流通发展法规,同时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批发零售市场,引导流通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电子商务体系,以期全面促进电子商务的网络化建设进程,促进更多商贸流通业的多元化发展,较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张弘,2013)。4.完善流通业的法规政策助推城市经济较快发展。政府制定切实有效、支持城乡商贸统筹协调发展的法规、政策或制度,推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改善该省各城市的流通与消费环境,完善该地区商品的流通市场,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城乡商品流通新格局。努力打破市场的准入障碍与行业的保护制约,积极为商贸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商贸流通业对于促进消费的先导作用,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该省各城市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5.重视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为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人才保障。积极利用各高等院校的人才,采取校企合作形式,不断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以提高该省现代流通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此外建立不同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该地区流通行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鼓励商贸流通从业人员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顺利发展,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与带动作用(王锦良等,2011)。

总而言之,要进一步重视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促进城市商贸流通业的稳定发展,完善各项商贸流通的法规体系。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环境,政府也应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养商贸流通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进而快速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流通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李欣欣,刘根荣.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4(9)

3.龚丽虹,张体伟.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6(4)

4.宗颖.江苏流通业贡献及其发展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

5.罗文凯.甘肃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

6.张弘.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江苏商论,2013(10)

商贸流通发展范文第3篇

“十三五”期间全市商贸流通发展要提档升级,提高效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商贸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继续保持前列,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商业网点布局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限上企业达到270家以上,每年增加20家以上;限上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以上,占比年均递增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占GDP总量的45%以上,年均递增3%。

(一)优化网点布局。以中等城市主城区骨架为核心,以城西新区和仙女新区商贸流通发展为重点,以七个乡镇商贸节点为补充,利用各种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色,发展与__实际相吻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以商务部研究院量身定做__商贸物流规划为契机,在原有中长期商贸物流规划“一主两翼七节点”规划基础上,在市域范围内区分层次、按市场资源配置大型商业网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连锁企业、餐饮酒店入驻__,促进商贸流通“大小个体”成长壮大为支柱企业。

2、调整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生产业,稳定提高生活型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用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传统商贸业,加快建设专业市场,提升市场聚集度,增强辐射能力。完善和提升商贸服务整体功能和形象,提高商业文化内涵,形成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环境美的核心商业圈。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提升特色街同业度,培育一批经营有特色、服务有品位、个性化突出的商业网点。利用我市国道、高速公路、铁路、高速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和三峡国际机场等立体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新兴产业物流业,力争打造国家级物流示范城市。

商贸流通发展范文第4篇

商贸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对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商务厅的安排部署,我局对全市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县域商品流通业基本情况

(一)我市县域商品流通业发展规模

1、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XX年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9.20 亿元,占全市社消总额的9.68%,XX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75.79亿元,XX县及县以下零售额65.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15.66 %和13.65%。

2、商品零售网络初具规模。XX年全市县及县以下批发和零售商业网点43664个,从业人员96951人,其中县级批发贸易业网店1035个,从业人员5739人,县以下949个,从业人员5299人;县级零售贸易业网店20131个,从业人员53839人,县以下21549个,从业人员32074人;餐饮业网点4093个,从业人员16459人,县以下3301个,从业人员7827人。

3、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商品流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我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消费热点和消费层次不断升级。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商业设施、购物环境都有了较大改观,大中型超市分布较多、专业市场发展迅速,综合性市场,专业街投入使用成为流通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农村市场近几年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质量不断提高。XX年至XX年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5%左右,摩托已成为农民主要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电视机已在农村普及,空调、洗衣机、冰箱、电磁灶、热水器在农村销售不断升温。

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资经营已形成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格局。

4、商贸流通领域多元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化流通方式稳步发展。各区县政府加大了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原商业、供销、粮食、物资等部门所属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个体工商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填补了空间并快速发展。

5、县城商贸中心地位逐步凸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大中型购物场所不断增加,零售业态不断丰富,摩托、建材、综合集贸市场不断扩大,餐饮住宿业快速发展,其他服务业蓬勃兴起,县城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县城经济中心的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较快,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农村流通网络。

6、农副产品销售总体良好。我市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蔬菜、瓜果为主。近几年蔬菜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已实现由过去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供求平衡、品种多样、丰富充盈的历史性转变,蔬菜成为我市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种植作物。

XX年全市粮食总产量 212.8万吨,,蔬菜产量208.39万吨,油料总产量1.15万吨,水果产量55万吨,年末猪150多万头,家禽1404.23万只,肉类总产量19.6万吨,奶类总产量47.1万吨。禽蛋12.5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399元,同比增长15.5%。通过国家和省级蔬菜质量认证的基地有33个,设施、无公害蔬菜等现代农业成为西安市农业增速、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今年上半年,设施蔬菜面积已达20.2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2.89万亩,大棚面积6.74万亩,中小棚面积10.6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67.6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87.8%。无公害蔬菜认定面积12.99万亩,无公害技术推广面积15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7、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一定基础。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企业11439户,实现销售收入134.5亿元,实现增加值25.36亿元,利润总额6.98亿元,上缴税金1.91亿元,出口创汇1785万元;从业人员达18.9万人。以银桥、东方、伊利泰普克为龙头的乳产品加工业,以国维、火箭、亚宏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业,以天人、华圣为龙头的鲜果加工业,以兆龙为龙头的肉类加工企业,以高墙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企业等已经成为我市区县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主体。XX年底,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有5家、省级龙头企业有2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0家。

(二)县及县以下流通现代化发展情况

1、连锁经营发展迅猛。逐步形成了县级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华润万家、爱家、人人乐、新合作西果、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民生百货等很多大中型商业企业通过在区县投资布点,积极推行连锁化经营,统一物流配送,取得了较好成效。

新型业态加速发展。以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业态的发展,已经深入到餐饮、零售、批发和生产资料流通等商贸领域之中。特许经营、专卖店在较发达的集镇逐步推广,开架式经营方式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柜台式经营方式。

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为保障农民放心消费、方便消费、安全消费的要求,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将连锁经营推向农村,运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农家店”,截至XX年年底,在农村建立配送中心13个,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1020个,其中日用消费品农家店507个,农资农家店513个;乡级店280个,村级店740个。

2、现代物流业发展凸现。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商品流通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我市区县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以长安区引镇物流中心为代表的县域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各区县物流企业业务活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为提高货物周转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县域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逐年增加,配送能力显着增强,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企业充分利用配送中心向各乡镇开展配送业务。

3、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在各区县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大都建有配送中心,为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率和商品化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也带动了粮食、生猪、水果、蔬菜和部分特色农产品销售。

4、农村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在县城中心区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流通经营和管理技术,在零售行业和物流行业逐步推广应用。如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pos)的应用等。我市开辟了“信息田园”专业农产品网上交易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固定电话、手机信息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信息、信息共享、专家咨询、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服务。

(三)农产品流通的基本情况

全市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4个,年交易额达32.1亿元。其中,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6个。全市101家大型超市中,24%的商品与农副产品有关。我市农副产品的流通模式多样,大宗农副产品主要通过大型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约占农产品流通的70%;农副产品直接通过超市进入零售领域约占10%,以销售蔬菜为专营主业的蔬菜店以及小摊贩,农民自产自销占农产品销售的20%。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流通现代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商业网点规划滞后,布局不尽合理。城市建设与商贸项目开发常常不能协调一致。流通企业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布局以及各种商业网点的规模、数量、聚集区比例不协调。大多数规模商业网点聚集市区内,而广大农村、乡镇都很少有3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为广大农村消费者带来不便。

二是企业规模较小,辐射范围不广、影响力小。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数商业网点处于单店经营。这些门店商圈小,成本高,效益低,很难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在各县商业门店中,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的占80%,大多数在50-300平方米甚至更少。

三是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各区县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形成大流通格局的企业不多,在全社会的流通总量中只占有较小的比重。而传统流通企业体制不顺,机制不全,缺乏竞争力,管理方式和经营机制均有待提高。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忽视涉及技术改造和设施更新的更新改造投资。通过订单配送、电子商务等方式交易的商品很少。

四是流通企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有关职能部门存在对流通企业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等问题。各区县对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不够。

五是流通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大多数门店、商业网点对新兴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运作机制尚属学习阶段,超前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消费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近几年我市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几年占全市的10%左右,从长期趋势看,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将呈继续扩大趋势。

商贸流通发展范文第5篇

一、提升江苏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的先发优势

规模优势。“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连锁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江苏5家连锁企业进入全国连锁30强,其中,苏宁、苏果、五星、宏图三胞进入全国20强。江苏7家百强连锁企业销售规模为2480.63亿元,占全国百强总额的15.43%;而广东11家百强连锁企业销售规模为995.6亿元,占全国百强总额的6.03%。江苏新百、中央商场等流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强做大,产生了规模效应。

集聚优势。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现代制造业与发达的商品流通业相伴发展。发达的商品流通业可以通过为制造业降低交易成本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发展则为商品流通业提供广阔的产业基础。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特征明显,石化产品、光伏、轻工、丝绸、服装、纺织面料等均位居全国前列,这为增强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区位优势。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其中,南京处于长三角的西端,是中国最繁忙的铁路线之一的沪宁线的西终点,距合肥130公里,是南京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徐州处于黄淮海平原的中间,辐射江苏、河南、安徽和山东。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带动了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使江苏流通业在业态、流通方式上均相对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

政策优势。江苏较早进行市场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管制、实行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深,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有效性高,因而江苏流通业较早焕发了竞争活力,而且政府高度重视商贸流通业。2011年,江苏率先在全国召开了“加快流通业现代化会议”,省政府在全国率先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为江苏商贸流通业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比较优势。江苏现代流通业与外省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2011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占全国总量的8.7%,位居全国第三。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7.4%;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49万亿元,同比增长18%。从数据看,江苏的体量虽然弱于广东省,但大于周边其他省市,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带动作用。

二、制约江苏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的瓶颈

南北中经济相比发展差距较大。因历史原因,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在商贸流通经济发展方面还呈现着较大的差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苏南为0.96万亿元,苏中为0.30万亿元,苏北为0.34万亿元,苏南比苏中和苏北合计高出0.32万亿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苏南、苏中、苏北相比为3:2:1,突显了江苏各主要区域竞争力的差异性和不足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江苏商贸流通业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城市农村相比消费差距较大。江苏虽然是商贸流通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但是城市与农村的消费差距还比较大。城市与农村消费不平衡,是二元化结构对城乡消费的严重阻滞。如在涉及现代化生活的百户耐用消费品调查中,除了电话机农村比城市多1.1台外,其余指标均落后于城市。其中,差距较大的有汽车相差19.92台、空调相差138.46台、彩电相差29.69台,说明江苏农村还有比较宽广的消费空间。

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商贸流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与全国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2011年位居全国第一名的广东省总额为1.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9.2%;山东省总额为1.6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8.9%;江苏总额为1.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8.7%。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少于广东省0.14万亿元,少于山东省0.0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低于广东省0.51个百分点,低于山东省0.22个百分点。

省内外流通业态、企业相比差距较大。江苏商贸流通企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内同类企业比,还存在着多方面明显的差距。如上海百联2011年销售额1182.07亿元,门店5604个;江苏规模最大的苏宁电器2011年销售额为1100亿元,门店1724个,比上海百联销售额相差82.07亿元、门店相差3880个。同时,江苏商贸流通企业传统业态比重高,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发展还不够充分,与外省市有较大的差距。如电子商务,仅占浙江省的1/9。

三、提高江苏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为了达到“十二五”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万亿元的战略目标,服务江苏“两个率先”的战略方针,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增强江苏商贸流通业竞争力作为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目标。

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保障和促进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扩大内需新任务、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加快推进流通业现代化的意见》和《江苏省流通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为提升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妥善、合理、有效地运用国家扶持资金。由国家和省财政支付的扶持资金由2005年不足5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85亿元,这些资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增强江苏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我们要将这些政策和资金进行梳理整合,支持现代流通企业升级换代,开拓农村市场。资金和项目要向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倾斜,并以此为杠杆促进苏北商贸流通业发展,形成增强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商业网点规划的作用。经过几年来的商业网点规划编修,目前,江苏省、市、县三级形成了商业网点规划体系,发达地区如苏南部分市已经再修地区商业网点规划,并开始编制城镇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在当地商业竞争力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重视商业网点规划凝聚地区商业发展要素、合理配置商业资源的作用,提升本地商贸流通业竞争力。

积极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商圈和沿海、沿河二个次级商圈。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是江苏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地区,也是江苏商贸流通业竞争最激烈的区域。强化三大商圈建设,是提升江苏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设南京商圈。南京新街口商圈是闻名天下的中华第一商圈,在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近700家商店,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店有30家,30%的销售额由南京都市圈内的马鞍山、滁州、芜湖、镇江等市消费者实现。因此,南京商圈建设以辐射带动为主,重点扩大对苏南西部、安徽中部与南部的影响力,商品以高端化、品牌化消费品为主,带动这一区域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建设苏锡常商圈。苏锡常地区靠近上海,依托高度发展的经济,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一直雄居全省之冠。但是由于靠近上海,这一地区又受到上海先进流通业的影响和辐射。因此,苏锡常商圈建设应以现代化、特色化为主,减少上海流通业对本地区流通业的辐射,力保本地区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的整体提高。建设徐州商圈。徐州是黄淮海地区的中心城市,2011年,徐州市拥有各类商贸功能区23个,总建筑面积673.6万平方米,共实现交易额757.32亿元,物流量达到1489万吨,对苏北、皖北、鲁南、豫南的辐射和影响深远。因此,徐州商圈需突出辐射功能,重点扩大对苏北地区、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山东南部的影响。商品以中低档为主,适当突出高档,业态以批发市场为主,积极发展物流业,强化农产品流通,带动这一区域商贸流通竞争力整体提升。另外,可考虑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由南通、盐城、泰州和连云港四市组成的沿海次级商圈,在运河沿线发展由扬州、淮安、宿迁三市组成的沿河次级商圈。通过建设两个次级商圈,就能将没有纳入三大商圈的相关市纳入商圈,从整体上提高江苏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力。

不断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加强现代流通行业建设。要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体现规模化经营。通过输出商标、商号等无形资产和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特许经营等方式,将同一业态的流通企业联合起来,纳入大型连锁企业中。加强农贸市场、社区商业等建设。在业态导向上,鼓励有序发展流通业综合体、奥特莱斯、购物花园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升现代流通业发展水平。进一步确立连锁经营的主体地位。大力扶持骨干流通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积极引导中小连锁企业在互利原则下自愿联盟,或以特许加盟等形式进入大型连锁企业经营网络,力争在“十二五”末连锁经营额达到1.35万亿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目前,江苏的电子商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江苏现代流通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要转变经营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打造服务品牌,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科技水平;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国际先进流通企业的年资金周转率能达到10次以上,而江苏流通企业年资金周转率平均只有3.56次。因此,我们要促进资金快速周转,向资金周转率要效益。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鼓励流通企业走出去。要积极倡导外贸企业发展国内市场,内贸企业发展国外市场。充分利用江苏商贸流通业大省的优势地位,创造条件,建立内外互动、开放统一、双向交流的商品流通体系。目前,要配合江苏海外开发区建设,主动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前往海外开发区设立连锁店,并以此为据点开发所在国的国内市场,达到积极主动走出去的目的。落实和完善人才政策。目前,江苏商贸流通业就业人口(社零和餐饮住宿业)为40.96万人,占就业总人口数的6%。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流通业就业人口规模,提升质量;建立健全现代流通企业人才评估体系,促进现代流通企业发展;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小城镇商业建设。总理指出:“中国扩大内需,城镇化是最大的潜力。”通过加强小城镇商业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城镇商业服务网络,扩大内需。江苏应将城镇建设与商业建设统筹考虑,构建现代化城镇商业服务网络,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并以此作为苏中、苏北提升商贸流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做好全省和各地的城镇商业网点规划,通过规范城镇商业建设,促进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速增加,大幅度提升城镇商贸流通业对服务业的贡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