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因组学原理

基因组学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因组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因组学原理

基因组学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体育学习动力 阻碍因素 对策

体育学习动力是指推动学生从事体育学习活动的各种不同的力量,它由学生自身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以及对学生体育学习能够产生推动作用的力量(如教学、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构成。近几年来,体现我国中小学生身体质量的各项指标并不乐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所以,认清阻碍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一、阻碍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

目前,阻碍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体制观念

我国中小学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只关注与升学相关的教学,或仅从为校增光的角度出发只重视运动队的训练,忽视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误导学生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只要文化课好,就会有光明的前程。这种对体育教育不正确地认识,造成了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停留在一个低级层面,导致学生漠视体育教育。

2.学校硬件设施不健全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教师通过它们向学生展现体育的科学性、教育性及文化性,促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物质还相当欠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呈不平衡状况,区域性差异非常明显。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枯燥,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教学能力差,教法呆板、单一。体育课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感到乏味。同时,有的教师独断专行、不尊重学生,导致课堂教学气氛不好,学生抵触教师的教学,学习积极性低下。

(3)体育教材逻辑不清,随意性较大。学生只是表面上学习教材,没有达到精神层面,肤浅的认识无法激发学生长久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

(4)教学评价过于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体育学习的水平,单一的成绩评价不能推动终身体育活动的进行。

(二)家庭因素

1.“学习至上”观念的存在

我国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向来都是以学习为重,认为孩子只有学习好,长大才能有出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体育运动,也误导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2.教育方式失当

我国多数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训练,很少有家长能够主动让孩子吃苦受累,“温室花朵”都是由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培育出来的,这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最终也会危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

(三)学生个人因素

1.理解错误

目前,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忽视了体育锻炼,同时,即使是学校正常开设的体育课体育课,很多学生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认为上体育课就是消磨时间,没有意义。

2.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

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每个家庭里的小皇帝,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很优越。这致使他们缺乏艰苦的磨练,意志力变得越来越薄弱,害怕吃苦受累的体育项目,只喜欢休闲性、娱乐性的活动内容,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个人身体素质低

自1979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4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和2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多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下降、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青少年儿童大幅增加。

二、提高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的主要对策

(一)改革体育教育体制

国家要及时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确定本时期内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彻底改变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并通过适时颁布体育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来保障新体制的有效实施。同时,国家应加大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投资,保证对中小学体育基本经费的投入。

(二)正确认识体育教育

通过出版各种有关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书刊、报刊、杂志,利用电视、广播等多种传媒工具加大对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学校、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育才观,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成才观,正确地认识、了解体育。此外,要加强社会、学校、家长之间的互动,共同增强中小学生提高自身体育学习的动力。

(三)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学校要制定出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因地制宜的开发体育场地和器材,建立起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提高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工作积极性。此外,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体育运动,争取最多的学生参与,让学生体味体育带给他们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加认可体育。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大,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另外,一定要继承我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树立竞争意识,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同时,要抓住时机培养自己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总之,体育教育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的身体文明程度,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围绕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少年强则国强”,为了提高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力,应该积极为学生积加体育活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增强体质。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徐继存.教学论导论[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版社,2002.20.

[4]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因组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阻碍因素;激励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4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105-03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并不强烈,而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不到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大学生创业比例。严建雯等(2009)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当代大学生创业准备不足,由此导致创业意识、意愿薄弱。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大学生选择或是放弃创业呢?

多数研究者发现,大学生创业意愿和个性特征、创业态度有显著关系。陈美君(2009)认为,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意愿正相关。贺丹(2006)的研究同样表明,学生的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有影响。

此外,也有学者就人口统计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造成的差异性进行了调查。叶映华(2009)发现:接受过创业课程的学生在各因素上得分显著高于未接受过创业课程的学生;有过创业经历的学生在各因素上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创业经历的学生。韩力争(2005)的研究还发现,在我国大学生中,男生的创业动机高于女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创业动机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之间确有差异,态度、价值观和心理因素等个性特征都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

由此可知,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励和阻碍因素却至今没有系统的、具体的分析。本文希望能进一步找出阻碍和激励因素的解释源,以期能够在了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总体特点、影响创业意愿的激励和阻碍因素的分类和结构的基础上深度研究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根源。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激励和阻碍因素项目设计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对于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成就需要、冒险倾向、创新性、在家族企业中成长的经历、创业相关课程的学习、过去创业的经历、资金支持等。

在征求了一些在高校教学或教学管理一线工作的领导、教师和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到了包括风险大、自己害怕失败、担心债务等18个代表阻碍创业意愿的题项和包括自己当老板、实现梦想和挣更多钱等18个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激励和阻碍因素问卷设计

本文的调查问卷题项选取李克特(Likert)式五级评分法评分,阻碍/激励因素问卷:1分:不算阻碍/激励,2分:阻碍/激励一般,3分:不清楚,4分:阻碍/激励较大,5分:阻碍/激励很大。全部为正问题,得分越高表示阻碍/激励指数越高。

三、研究分析和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一共选取了重庆的5所高校(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1份。为确保试卷的有效度,对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学科等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被统计对象的男女生比率、年级比率、学科比率均和5所高校全校总体水平相差不大,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结果显示:样本对象的创业意愿均值2.9186>2.5,创业可能性的均值3.15205>2.5,说明重庆市大学生普遍的创业可能性较高,创业意愿比较强烈。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激励和阻碍问卷项目分析

量表项目分析,目的是了解题项的区分度。本研究采取的方法是通过计算被试者在题项上的得分与测验总分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经计算,分别得出阻碍因素和激励因素的18个题项与总分的相关系数(表1和表2)如下:阻碍问卷中除第6题、第12题和第17题外,激励问卷中除第15题和第18题外,其他题项与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3,即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二)大学生创业意愿激励和阻碍维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1.阻碍因素问卷的结构分析

阻碍因素问卷的KMO值达到了0.704,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的概率结果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阻碍因素问卷数据适合于因子分析。对剩余的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素,求得初始负荷矩阵。

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了5个因子,共解释了方差的77.95%。按照Michael Tracey等人的做法,对于多维指标,要求指标项在一个维度中的载荷值高于0.5,而且在其他维度中的载荷值不超过0.4,否则予以剔除。根据这个原则阻碍问卷中的18个题项全部保留,无删除项。

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根据得到的5个因子所包含的内容总结出5个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阻碍源,其中缺乏毅力原本属于DE3消极心理预期维度,但根据经验判断这一因素应该与心理特质有关,故将其微调至个性特质因素,最终形成的阻碍因素量表见表3。

2.激励因素问卷的结构分析

激励因素量表的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激励问卷数据同样适合于因子分析。

激励因素结构问卷共提取7个因子,共解释了方差的69.089%,其中社会认可、挑战自我本来分别被划归到DM1创业条件、DM5经济利益维度,但根据经验判断这一因素应该与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有关,故将其微调至DM2、DM4,最终形成的激励因素量表(见表4),激励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是具备创业条件,而其中的自身优势又是最重要的条件。

(三)问卷量表效度检验

结果显示,阻碍因素题项的各因素之间呈中等偏低的相关(0.02-0.073),而各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基本上都达到中等偏高的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0.314-0.422)。激励因素题项各因素之间呈中等偏低的相关(0.02-0.076),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基本上也都达到中等偏高的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0.314-0.412),说明因素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说明各个因素较好地反映了量表所要测量的内容,说明量表的构念效度较好。

(四)差异性分析

差异性分析用来分析不同的变量在某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常用的方法是t检验和方差分析。本节运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中的多变量单因素分析,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在性别、年级、学科、在校成绩、家庭所在地、家庭背景、家人是否有创业者、亲朋好友是否有创业经历等因素的差异。结果发现:大学生创业意愿在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变量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创业先例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别。亲朋好友是否是创业者和创业意愿的独立样本检验的结果显示,方差齐次性的F检验通过(显著性概率0.638>0.05),均值的t假设检验不通过(0.019

四、结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重庆市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较高,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相当重要。整体上讲,研究对象的自我创业意愿均值达到2.91,高于均值水平,且未来的创业可能性期望高于当前,说明学校在创业教育上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提升,由于创业意愿的形成不仅来自于学生的主观意愿,同时,还受到周围亲戚、朋友尤其是父母的创业态度。因此,学校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包括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同时不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改变父母传统的择业价值观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积累有待提升

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有创业能力积累不足、个性特质等,其中创业能力积累不足是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缺少市场知识;激励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有创业条件、自我成就感等,从为学生创造接触市场条件和培养其挖掘市场机遇入手,大学生在校园中对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和创业经历的积累都是有限的,这也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因素。

(三)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和对个人成就的追求是关键

外在激励固然会对创业意愿产生作用,但内在动机才是产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原因。外在激励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个人成就可以通过设立“特殊事件”让学生在事件中感受到取得成就所带来的积极效应;独立以及自我想法的检测可以通过“问题情景”方式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得到检验。

参考文献:

[1] 王亚栋.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低于发达国家[N].人民日报,2010-09-10.

[2]严建雯、叶贤.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9,(06):1471-1474.

[3]陈美君.主动性价格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9.

[4]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6.

[5]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9,(04):73-77.

[6]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调查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5,(02):103-105.

[7] Douglas EJ,Shepherd DA. Entrepreneurship as a utility maximizing respons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03):231-252.

[8] Gelderen, M.V.Explain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y means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Presented on Internation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8 Conference, 17-20 Julio 2008.

[9]Zhao H,Seibert S E,Hills G E.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06):1265-1272.

[10]Van Auken H,Fry F L,Stephens P. The influence of role model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6,11,(02):157-167.

[11]Bhandari N C.Intention for entrepreneurship among students in India[J].Jounal of Entrepreneurship,2006,15,(02):169-179.

[12]Mass,G. &Herrington,M(2006)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South Africa report.省略/document.aspx(June 6,2008).

基因组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微生物群落;遗传物质;口腔

【中图分类号】Q781

【文献标志码】A

宏基因组学认为,生命研究的对象应是生物环境中全部微小生物的基因组,即特定环境下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不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总和,微生物主要包括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因此,宏基因组学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以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为研究目的的新的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也称为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或生态基因组学。

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口腔微生物,无需单一分离培养某一种类的微生物,即可直接在基因水平上研究口腔微生物,包括可培养和不可培养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应用于口腔微生物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进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从整体微生物群落水平来研究口腔微生物,揭示口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变化;另一方面是进行口腔微生物及其基因的研究,从中筛选到新的功能基因及其产物。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较全面地了解口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组,为深入探索口腔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口腔微生物资源提供可能。

1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宏基因组学是从特定环境中直接分离所有微生物的DNA,选择合适的载体用于克隆DN段,将DN段克隆到宿主细胞中进行表达,根据某些生物活或基因序列筛选有价值的克隆并进行其功能分析。

1.1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1.1.1环境微生物DNA的提取 环境样品DNA的提取是基因组文库构建中最重要的一步,不仅要尽可能地将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DNA提取出来,而且还要保证一定的DN段长度和完整性。根据提取样品总DNA前是否需要分离细胞,可将其提取方法分为原位裂解法和异位裂解法。原位裂解法可直接破碎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而使其DNA得以释放。原位裂解法无需对样品微生物进行复苏,黏附颗粒上的微生物细胞亦能被裂解,所得DNA能更好地代表微生物的多样性。由于原位裂解法所提取的DN段仅为1~50kb,故其通常用于构建小片段插入文库(以质粒或入噬菌体为载体)的DNA提取。异位裂解法则先采用物理方法将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出来,然后以较温和的方法抽提其DNA。此法提取可以获得长度为20~500kb的大片段DNA,而且纯度高,但却容易丢失微生物物种信息。该方法适用于构建大片段插入文库(以黏粒或细菌人工载体为载体)的DNA提取。

1.1.2载体选择 目的基因能否有效地转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高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通常用于DNA克隆的载体包括质粒、黏粒和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等。质粒一般用于克隆小于10kb的DN段,适用于单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黏粒又称柯斯质粒或柯斯载体,用于克隆大片段的DNA分子,其克隆外源DN段的极限高达350kb,远远超过质粒载体的克隆能力。BAC用于克隆150kb左右大小的DN段,最多可保存300kb个碱基对,转化率高,而且其以环状结构存在于细菌体内,易于分辨和分离纯化。另外,构建能容纳40kb外源DNA插入片段的fosmid文库也有报道。

1.1.3宿主选择 目前,常用的宿主主要有大肠埃希菌以及链霉菌属或假单胞菌属。一些缺陷型突变体细菌也可以作为宿主进行宏基因组文库的功能筛选。宿主的选择主要应考虑其转化率和宏基因表达以及重组载体在宿主细胞中的稳定性和目标性状的筛选等。对于任何宏基因组来源的基因来说,大肠埃希菌依然是最理想的克隆和表达宿主。也可以用其他宿主菌,例如被用来鉴定与新抗生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浅青紫链霉菌和一些革兰阴性细菌。也可以用穿梭黏粒或BAC载体将构建于大肠埃希菌的文库转入其他宿主,如链霉菌属或假单胞菌属中。根据不同微生物产生活性物质的差异和研究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宿主。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新宿主的选择,基因筛选率和功能基因检测率得以提高,进而宏基因组文库的目标基因的表达也得以提高。

1.2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根据研究目的,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通常有功能筛选和序列筛选两种方法。功能筛选最常用方法是根据重组克隆产生一些酶蛋白功能活性,采用各种检测手段,挑选活性克隆子,得到完整的功能基因和带有目的基因的基因簇,发现全新的基因或活性物质。功能筛选首先要求功能基因或带有目的的基因簇在宿主中表达,但因其受到检测手段的限制,往往是在数千个甚至数百万个重组克隆子中才能检测到有用的活性克隆。序列筛选是依赖于目的基因的保守DNA序列,以序列相似性为基础,执行某类功能的酶可能具有相似的基因序列,根据已有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或杂交筛选阳性克隆子。序列筛选一般只能获得结构基因的片段,而不能获得完整的功能基因;但是,它可以将扩增产物进行标志并将其作为探针筛选宏基因文库,以获得完整的功能基因。用这种方法有可能筛选到某一类结构或功能的蛋白质中的新分子。

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除了功能筛选和序列筛选法外,还可以采用底物诱导基因表达法(sub-strate-induced gene expression,SIGEX)。SIGEX是以代谢相关基因或酶基因往往有底物存在的条件下才表达,反之则不表达的原理来筛选目的代谢基因的。SIGEX的优点在于它为高通量筛选提供了保障,而且不需要对底物进行修饰。

2 宏基因组学在口腔微生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1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口腔是一个由大量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人类口腔中寄居着大约700多种细菌。人类口腔适宜的温度、湿度,丰富的营养来源,结构的复杂性和理化性质的不同,为口腔内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定居提供了非常适宜的环境,因而也就造就了口腔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口腔微生物大部分可以相互关联并形成生物膜,抵抗机械清除力或抗生素治疗,但是在环境变化或其他口腔情况(如个人口腔卫生质量)变化触发时,它们也可成为致病微生物。

菌斑指示剂和传统培养方法以及常规的PCR特异性扩增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都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变化,不适合用其研究复杂的口腔微生物群落。此外,在难培养或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当中,可能也有致病菌匿藏其中,因而也不能有效地用其研究与病程相关的微生物。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在基因组学的基础上诞生了宏基因组学这一门崭新的交叉学科。宏基因组学是继发明显微镜以来研究微生物最重要的进展,将为微生物世界带来革命性的突破。Turnbaugh等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发现:胖人和瘦人的内脏中有着不同的微生物菌群;当胖人减肥的时候,他们内脏中的细菌群基因也同样发生变化,更加接近瘦人内脏中的细菌群。

基于常规的口腔细菌培养方法和细胞学显微镜检查,目前公认变异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等是引起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但是,随着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有关龋病是由单一细菌引起或是由生物膜中的多种细菌引起的定论面临质疑。目前普遍认为,龋病并不是仅由变异链球菌或其他任何一种菌斑中的细菌单独引起的,而是由各种产酸菌相互作用的结果。

Aas等在对51名龋患者的1285个菌斑细菌的16S rRNA序列进行分析后发现,50%的细菌不能识别,一些新的细菌菌种与龋病的发生有关。Keijser等在用焦磷酸测序法分析健康人涎液和牙菌斑中细菌群时发现,口腔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即他们从98名健康成人口腔中取得的牙菌斑就由1万个微生物表型组成,其种族数远远超过之前报道的通过培养或者传统克隆和测序技术定义的700种口腔微生物表型。

Zaura等在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了3名健康高加索人口腔内5个部位的微生物组后发现,在健康人的口腔中微生物有3600种独特物序列,超过500种不同的分类单元或“物种级”表型和88~104种高级分类群,每个单独的样品平均藏匿有266种分类单元。从这3名个体微生物组的测序结果分析可知,高级分类群、分类单元和独特序列都有一个较大的重叠,即84%的高级分类群、75%的分类单元和65%的独特序列至少在这3个微生物组中的2个组中存在。这3名个体的总共6315个独特序列中有1660个相同序列,这1660个相同序列,即“核心微生物组”贡献了66%的测序内容,重叠的分类单元贡献了94%的内容,而几乎所有的内容(99.8%)都属于共享的高级分类群。

研究证实,在不同的健康人的口腔微生物中,大部分微生物组是相同的,提示可能存在健康口腔核心微生物组。Kanasi等在对80名患龋和无龋婴幼儿牙菌斑微生物的16S rRNA序列克隆分析中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139种不同微生物。Gross等通过酶促法测序技术对无龋和患龋年轻恒牙牙菌斑微生物的16S rRNA序列进行分析后认为,龋齿中产酸菌除了变异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外,月形单胞菌、奈瑟菌和缓症链球菌同样是潜在的产酸细菌。Willner等等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19名健康人口腔咽部的病毒宏基因组序列后发现,口腔咽部是一个潜在的被噬菌体T3侵蚀的肠道菌储存库。另外,他们还发现了编码血小板凝集因子PblA和PblB的两个寄生于变异链球菌中的噬菌体sm-1基因,而之前有研究称在心内膜上发现了变异链球菌。这说明,口腔中的病毒与心脏疾病存在潜在的联系。

宏基因组学技术可以避开传统的培养方法,在DNA水平来探讨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多样性在基因水平上主要表现为基因组大小和基因数目的多样性,遗传物质化学组成的多样性和某些特异性序列的差异。宏基因组技术为研究口腔微生物复杂群落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快速可靠地获得口腔微生物中各种微生物的菌落指纹和特征性核苷酸序列,以系统分析口腔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分类地位,发掘丰富的口腔微生物资源。

2.2口腔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中的新型基因筛选及其功能

宏基因组学除了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外,还可用于发现新的基因和开发新的微生物活性物质。Jiang等构建土壤宏基因文库,成功地克隆和鉴定出一种新型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该基因包含一个由151个氨基酸编码组成的多肽。该研究对深入挖掘土壤未培养微生物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资源和该基因功能具有的重要意义。陈春岚等从富集培养物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一个表达木聚糖酶基因umxyn10B,该基因大小为999bp,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好的同源性。对其功能进行研究发现,该酶具有优良的理化特性,可广泛应用于食品、能源、造纸和纺织等行业。Yu等利用宏基因功能筛选发现的两个新型低温活性酶脂EstM-N1和EstM-N2,属于细菌脂肪分解酶Ⅷ家族成员。这一发现将推动生物催化剂的应用。

当前,宏基因组学技术已经在微生物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发现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方面显示出了无穷的魅力,但是,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探索口腔微生物的新的功能基因尚处于起步阶段。Warburton等对口腔细菌群体中的耐药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一个新的耐四环素基因tet32能够使四环素失活。虽然对口腔微生物新的功能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还太少,但依然可以借助宏基因组学技术发掘新基因,以利用这些新基因在口腔医学行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因组学原理范文第4篇

药物基因组学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物的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与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基因多态性对药效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受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使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发生差异。

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咪唑安定由CYP3A代谢,不同个体对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地西泮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用药后镇静时间的延长。

吸入与基因多态性: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丁酰胆碱酯酶是水解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与用药后长时间窒息有关。

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μ-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是A118G和G2172T。可待因和曲马多通过CYP2D6代谢。此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

局部与基因多态性:罗哌卡因主要由CYP1A2和CYP3A4代谢。CYP1A2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速度。

一直以来麻醉科医生较其它专业的医疗人员更能意识到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将不仅更加合理的解释药效与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在用药前就可以根据病人的遗传特征选择最有效而副作用最小的药物种类和剂型,达到真正的个体化用药。

能够准确预测病人对麻醉及镇痛药物的反应,一直是广大麻醉科医生追求的目标之一。若能了解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用药的个体化原则,就有可能根据病人的不同基因组学特性合理用药,达到提高药效,降低毒性,防止不良反应的目的。本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概述

二十世纪60年代对临床麻醉过程中应用琥珀酰胆碱后长时间窒息、硫喷妥钠诱发卟啉症及恶性高热等的研究促进了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这门学科最早的研究就是从麻醉学开始的。

药物基因组学(Phamacogenomics)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它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影响药物吸收、转运、代谢、消除等个体差异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病人对药物的不同反应,并由此开发新的药物和用药方法的科学。

1959年Vogel提出了“药物遗传学”,1997年Marshall提出“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是药物遗传学的延伸和发展,两者的研究方法和范畴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研究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药物反应关系的学科。但药物遗传学主要集中于研究单基因变异,特别是药物代谢酶基因变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而药物基因组学除覆盖药物遗传学研究范畴外,还包括与药物反应有关的所有遗传学标志,药物代谢靶受体或疾病发生链上诸多环节,所以研究领域更为广泛[1,2,3]。

二、基本概念

1.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

基因是一个遗传密码单位,由位于一条染色体(即一条长DNA分子和与其相关的蛋白)上特定位置的一段DNA序列组成。等位基因是位于染色体单一基因座位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式基因中的一种。人类基因或等位基因变异最常见的类型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13000000多种SNPs。突变和多态性常可互换使用,但一般来说,突变是指低于1%的群体发生的变异,而多态性是高于1%的群体发生的变异。

2.基因多态性的命名法:

(1)数字前面的字母代表该基因座上最常见的核苷酸(即野生型),而数字后的字母则代表突变的核苷酸。例如:μ阿片受体基因A118G指的是在118碱基对上的腺嘌呤核苷酸(A)被鸟嘌呤核苷酸(G)取代,也可写成118A/G或118A>G。

(2)对于单个基因密码子导致氨基酸转换的多态性编码也可以用相互转换的氨基酸的来标记。例如: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多态性Asp70Gly是指此蛋白质中第70个氨基酸-甘氨酸被天冬氨酸取代。

三、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及基因本身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这些基因编码蛋白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药物代谢酶、药物作用靶点、药物转运蛋白等。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物与药物代谢酶CYP45O酶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1,2,3]。

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药物作用,对于临床较常用的、治疗剂量范围较窄的、替代药物较少的物尤其需引起临床重视。

(一)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

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3,4,5,6]。

1、药物代谢酶

与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

(1)细胞色素P-450(CYP45O)

物绝大部分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参与反应的主要酶类是由一个庞大基因家族编码控制的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酶系统,其主要成分是细胞色素P-450(CYP45O)。CYP45O组成复杂,受基因多态性影响,称为CYP45O基因超家族。1993年Nelson等制定出能反应CYP45O基因超家族内的进化关系的统一命名法:凡CYP45O基因表达的P450酶系的氨基酸同源性大于40%的视为同一家族(Family),以CYP后标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YP2;氨基酸同源性大于55%为同一亚族(Subfamily),在家族表达后面加一大写字母,如CYP2D;每一亚族中的单个变化则在表达式后加上一个阿拉伯数字,如CYP2D6。

(2)丁酰胆碱酯酶

麻醉过程中常用短效肌松剂美维库铵和琥珀酰胆碱,其作用时限依赖于水解速度。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是水解这两种药物的酶,它的基因变异会使肌肉麻痹持续时间在个体间出现显著差异。

2、药物转运蛋白的多态性

转运蛋白控制药物的摄取、分布和排除。P-糖蛋白参与很多药物的能量依赖性跨膜转运,包括一些止吐药、镇痛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等。P-糖蛋白由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不同个体间P-糖蛋白的表达差别明显,MDR1基因的数种SNPs已经被证实,但其对临床麻醉的意义还不清楚。

(二)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影响

物的受体(药物靶点)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有可能引起个体对许多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药物效应和毒性反应[7,8]。

1、蓝尼定受体-1(Ryanodinereceptor-1,RYR1)

蓝尼定受体-1是一种骨骼肌的钙离子通道蛋白,参与骨骼肌的收缩过程。恶性高热(malignanthyperthermia,MH)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由于RYR1基因异常而导致RYR1存在缺陷的亚临床肌肉病,在挥发性吸入和琥珀酰胆碱的触发下可以出现骨骼肌异常高代谢状态,以至导致患者死亡。

2、阿片受体

μ-阿片受体由OPRM1基因编码,是临床使用的大部分阿片类药物的主要作用位点。OPRM1基因的多态性在启动子、内含子和编码区均有发生,可引起受体蛋白的改变。吗啡和其它阿片类药物与μ-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镇静及呼吸抑制。不同个体之间μ-阿片受体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差异,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也有差异,对阿片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3、GABAA和NMDA受体

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是递质门控离子通道,能够调节多种物的效应。GABAA受体的亚单位(α、β、γ、δ、ε和θ)的编码基因存在多态性(尤其α和β),可能与孤独症、酒精依赖、癫痫及精神分裂症有关,但尚未见与物敏感性有关的报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多态性也有报道,但尚未发现与之相关的疾病。

(三)基因多态性对其它调节因子的影响

有些蛋白既不是药物作用的直接靶点,也不影响药代和药效动力学,但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改变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例如,载脂蛋白E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以影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反应。鲜红色头发的出现几乎都是黑皮质素-1受体(MC1R)基因突变的结果。MC1R基因敲除的老鼠对的需求量增加。先天红发妇女对地氟醚的需要量增加,热痛敏上升而局麻效力减弱。

四、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

大多数苯二氮卓类药经肝脏CYP45O代谢形成极性代谢物,由胆汁或尿液排出。常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咪唑安定就是由CYP3A代谢,其代谢产物主要是1-羟基咪唑安定,其次是4-羟基咪唑安定。在体实验显示不同个体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

地西泮是另一种常用的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细胞色素CYP2C19的G681A多态性中A等位基因纯合子个体与正常等位基因G纯合子个体相比,地西泮的半衰期延长4倍,可能是CYP2C19的代谢活性明显降低的原因。A等位基因杂合子个体对地西泮代谢的半衰期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表现为地西泮用药后镇静或意识消失的时间延长[9,10]。

五、吸入与基因多态性

到目前为止,吸入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引起药物副反应的遗传方面的原因,其中研究最多的是MH。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

与MH不同,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但其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7,11]。

六、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

神经肌肉阻滞药如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作用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是一种水解这两种药物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其第70位发生点突变而导致一个氨基酸的改变,与应用肌松剂后长时间窒息有关。如果丁酰胆碱酯酶Asp70Gly多态性杂合子(单个等位基因)表达,会导致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药物作用时间通常会延长3~8倍;而丁酰胆碱酯酶Asp70Gly多态性的纯合子(2个等位基因)表达则更加延长其恢复时间,比正常人增加60倍。法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16例发生过窒息延长的病人中13例被检测为A变异体阳性。预先了解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型的改变,避免这些药物的应用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6,12]。

七、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

μ-阿片受体是临床应用的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5%~10%的高加索人存在两种常见μ-阿片受体基因变异,即A118G和G2172T。A118G变异型使阿片药物的镇痛效力减弱。另一种阿片相关效应—瞳孔缩小,在118G携带者明显减弱。多态性还可影响阿片类药物

代谢。

阿片类药物的重要的代谢酶是CYP2D6。可待因通过CYP2D6转化为它的活性代谢产物-吗啡,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对33名曾使用过曲马多的死者进行尸检发现,CYP2D6等位基因表达的数量与曲马多和O-和N-去甲基曲马多的血浆浓度比值密切相关,说明其代谢速度受CYP2D6多态性的影响。除CYP2D6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已证实CYP3A4在其它阿片类药如芬太尼、阿芬太尼和苏芬太尼的代谢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有报道显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COMT是儿茶酚胺代谢的重要介质,也是痛觉传导通路上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神经的调控因子。研究证实Val158MetCOMT基因多态性可以使该酶的活性下降3~4倍。Zubieta等报道,G1947A多态性个体对实验性疼痛的耐受性较差,μ-阿片受体密度增加,内源性脑啡肽水平降低[13~16]。

八、局部与基因多态性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有特有的S-(-)-S对应体,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罗哌卡因代谢产物3-OH-罗哌卡因由CYP1A2代谢生成,而4-OH-罗哌卡因、2-OH-罗哌卡因和2-6-pipecoloxylidide(PPX)则主要由CYP3A4代谢生成。CYP1A2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Mendoza等对159例墨西哥人的DNA进行检测,发现CYP1A2基因的突变率为43%。Murayama等发现日本人中CYP1A2基因存在6种导致氨基酸替换的SNPs。这些发现可能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7,18,19]。

九、总结与展望

基因组学原理范文第5篇

通讯作者:黄春霞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修复创面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以及采取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反应及饱满度,病房室温保持23 ℃~25 ℃,保证环境清洁、舒适、禁烟,做好充分的临床及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 120例游离组织瓣,成活119例,成活率99%。结论 排除伤情及手术质量,良好的术后护理以及及时发现并处理血管危象是游离组织瓣存活的关键。

【关键词】 游离组织瓣移植; 血管危象; 护理

血管危象作为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血管危象持久性的存在将直接威胁到游离组织瓣的存活。血管危象多数会发生在术后72 h之内,其中尤以术后24 h内多见。手术后密切观察、及早发现、及时正确的处理是预防和解除血管危象的重要措施。笔者所在科室自2007年3月~2009年3月,为肢体软组织缺损及手指缺损的患者施行了包括游离皮瓣、复合组织瓣及足趾再造手术,术后通过仔细地观察、及时正确的处理,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下降至1%,现将有关护理及观察重点总结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0例,男88例,女32例。年龄18~62岁,平均41岁。其中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56例,足趾移植再造手指6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28例,游离足背皮瓣18例(包括带肌腱的复合组织瓣、双叶皮瓣等),游离足趾再造12例(包括游离第一、二足趾、拇甲瓣、拇趾趾腹皮瓣、带趾骨的复合组织瓣等),成功119例,成活率99%。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手外伤后造成的局部缺损和肢体残缺,不仅在外观上造成了缺陷,而且在患者的心理上造成了重大的创伤,影响到了日常的工作与生活[1]。患者及家属迫切希望重建手功能的愿望强烈,但对术后手功能的恢复,手术所造成的创伤以及手术风险的顾虑或多或少影响着患者的心理。部分患者对手术后外观和功能的期望值过高。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血管危象的发生。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精神高度紧张,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末梢血管收缩,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造成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2]。针对上述不同的心理状态,除了术后使用由氯丙嗪、异丙嗪和哌替啶组成人工冬眠合剂[3],以部分减轻焦虑,紧张症状外。要求医护工作者详尽的介绍手术方案的设计,手术利弊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可能性,向患者及陪护人员详细介绍术前术后所需要的准备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危象的防治措施。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了解配合的重要性,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使患者以相对健康的身心迎接手术的到来。

2.1.2 术前准备 手术前充分和完善的准备工作是手术成功进行的关键之一。术前常规检查要完善,特别需注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了解凝血机制,以便了解有无手术禁忌,为术后治疗作参考。对于复杂创面,采用多普勒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了解供区和或受区的血管情况。护理人员参加术前讨论,根据手术方案制定术前护理计划及准备方案。做好供受区的皮肤准备,术前三天供区消毒,防止细菌滋生,创面患者抗生素使用预防感染。术前留置导尿,患者手术期间,病房紫外线消毒,并准备术后护理用品。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观察

2.2.1.1 手术部位 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1 d内每半小时观察1次组织瓣的情况,并与健处组织外观作对照。以后随时间的延长,组织瓣稳定可适当延长观察间隔时间,如发现异常时则应密切观察,每半小时观察1次,及时处理,协助医生。与此同时需与陪护人员配合,严密观察。

2.2.1.2 组织瓣的皮肤色泽 组织瓣的皮肤色泽的变化反映着血管的状态,对血管危象的观测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指标。正常的组织瓣移植后,色泽红润。在自然光线下观察组织瓣颜色变浅或苍白、灰暗,皮肤皱纹加深是动脉危象的表现。当皮肤紫暗,皮纹变浅或消失,皮肤出现散在性瘀点是静脉危象的早期表现,静脉发生完全栓塞时皮肤颜色大片或整片变暗,随着栓塞时间的延长皮肤的颜色由暗红转为红紫到紫黑。

2.2.1.3 皮肤温度 理论要求手术结束之后3 h之内应加强皮温的测定。一般血管吻合术后,组织瓣皮温在33 ℃~35 ℃,与健处比温差在2 ℃以内。如皮温降低到27 ℃~31 ℃提示静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动脉血液循环障碍皮温则降至27 ℃以下。但该指标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易存在误差,而且测量的刺激有可能造成血管痉挛,产生危象,故不主张测量。

2.2.1.4 肿胀 移植组织瓣的肿胀程度同样为相对可靠的血液循环观察指标,少受外界因素影响。一般手术后移植组织瓣有轻微肿胀用(-)表示,有肿胀但皮纹尚存在时用(+)表示,指体肿胀明显,皮纹消失用(++)表示,极度肿胀,皮肤出现水泡时用(+++)表示[4]。发现再肿胀明显时,立即检查伤肢有无受压包扎是否过紧,同时给予抬高伤肢、各类舒筋活血的药物,有条件可配合高压氧治疗。

2.2.1.5 毛细血管反应 检查时用棉签轻压移植组织瓣后,受压部皮肤毛细血管迅速充盈,在1~2 s内恢复。动脉栓塞,危象产生时毛细血管返流消失,色泽暗淡,静脉栓塞时毛细血管返流早期是增快的,到后期逐渐消失。

2.2.2 病房准备 患者未入病房前空气净化,室面消毒,入住以后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定时用消毒液擦拭室内物品及地面。开设空调保持室内温度在23 ℃~25℃,相对湿度在50%~60%。交待患者及家属严禁在病房内吸烟,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谢绝探视,避免环境嘈杂,以保持室内安静。

2.2.3 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0 d。敷料包裹手术创面,固定于功能位,并抬高患肢使之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利静脉及淋巴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嘱患者平卧,禁止侧卧患侧以免压迫肢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影响组织瓣存活。

2.2.4 一般护理操作 游离组织瓣的吻合血管对冷、热反应敏感,要注意患肢的保暖,避免血管危象的发生。在患指上方30~40 cm 处用60瓦立灯持续照射7~10 d,用无菌巾遮盖灯罩与患指,保持局部温度25 ℃[4]。在照射过程中可随着室温的高低调节照射的距离,以免烫伤。夏季或室温过高时,可间歇照射。

2.2.5 血管危象护理 术后3 d内应密切观察移植组织瓣的血运、皮温等情况。及时有效的给予组织瓣合适的温度,是预防血管危象的重要措施,并根据医嘱定时定量给予扩血管和抗凝药物,如罂粟碱30 mg,肌肉注射,1次/6 h,如稳定,3 d后改8小时一次,应用3~4 d。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现血管危象的早期症状,通知医生后,首先遵医嘱给予解痉与相应措施处理如去除敷料、拆除过紧的缝线等,并使用5%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抗凝、解痉药物。若经短时间危象仍无缓解,则应及时迅速行血管探查术。本组12例患者于术后1~48 h出现血管危象的早期症状,经上述处理后,血管危象得以解除。原因有吻合口栓塞、血管扭曲、顽固性痉挛等。

2.2.6 护理注意事项

2.2.6.1 减少患者疼痛 由于手术创伤、疼痛、血容量减低等因素的影响,术后3日内,尤其在24小时内,发生血管危象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因尽可能的减少疼痛、烟雾等不良因素的刺激。护理时动作轻柔,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流程,杜绝输液,输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创伤较重,出血较多的手术,必须补充足够的血容量。如果组织灌注不足,易发生血管危象,造成吻合口栓塞、血管痉挛。疼痛时按医嘱使用止痛剂,禁止使用鸦片制剂,如吗啡、杜冷丁等。减少不良刺激,切实预防血管危象的发生。

2.2.6.2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术后常规每30 min~1 h测量生命体征1次,共12~6次,发现异常指标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以及时处理。如血压偏低,心率增快,考虑失血造成,应及时通知医生,迅速补充血容量。

2.2.6.3 注意观察创面出血情况 不定期测量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5],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发现出血较多时,根据出血部位应用不同的止血措施,并停止使用抗凝剂,通知医师做好手术探查的准备。同时及时发现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

2.2.7 术后心理护理 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当中,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受伤的程度和手术的方式,运用适当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使患者配合治疗,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介绍成功的手术范例,以获得配合。

2.2.8 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良好的术后功能锻炼,对创伤后肢体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6]。如术后患者锻炼不积极,不规范,没有正确的指导,物理治疗的配合,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告知患者术后锻炼的重要性,对功能的重要影响,以利于向良好的状态发展,以期获得最佳的功能,使手术发挥最确切的效果。

3 结果

120例患者在本院实施游离组织瓣移植术,成活119例,成活率99%。

4 结论

通过临床的观察与实践体会到,护理此类患者除应加强各项基础护理的规范操作外,还必须拥有专业的专科护理技术水平,观察病情变化的敏锐度和独立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的能力。同时科学的心理疏导,以获得患者最大的配合。组织移植后非常容易发生血管危象,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血管危象发生了不可逆性变化,便很难救治。由此可见,早期准确判断血管危象的存在,并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在组织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监测方面,笔者认为需进一步加强手外科特别是显微外科护理理论及基础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训练不同情况下的临场应对能力。有必要结合科技手段,使观测指标量化,以规范观测血管危象的准确度,以指导治疗。在不影响患者局部环境的基础上运用辅助仪器及手段以提高灵敏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血管危象基础理论的研究,一定会逐步减少和避免血管危象对组织移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容桂荣,蒋春红,许丽娟,等.5例手毁损伤再植术后精神障碍并血管危象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5(3):150.

[2] 顾志华.断指再植术后的观察与护理.实用手外科杂志,1999,13(4):249.

[3] 周自永,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第3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68.

[4]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86-691.

[5] 范启中.血小板影响断指再植成活的临床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9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