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1简要叙述环境工程和环境适应性的具体内容

1.1简述环境工程的具体内容

环境的适应性主要指的是产品在使用寿命周期内应对储藏和运输中的各种极端环境状态下,实现自身功能的一种性能。另一种简单的说法就是不产生不可逆损坏和能正常工作的能力。通过环境试验,充分反映出产品设计、研制以及材料选用等方面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并技术改进这些问题,以此提高产品的环境适应能力。

1.2简述环境适应性的具体内容

环境工程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环境的污染问题及提升环境质量的技术研究,环境工程中涉及到了很多的学科,例如生态学科、环境医学和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等,但是无论涉及到了多少学科,环境工程最为核心的工作重点就是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环境工程不仅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而且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可利用资源技术、生产工艺以及按区域环境来调整进行运作和管理,以此获得更大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也是环境工程未来发展的方向。

2简要叙述环境适应性和产品可靠性的差异性

环境的适应性是检验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环境的适应性也会对产品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意义上讲产品环境适应性不合格,说明产品不能正常使用;而产品可靠性高低,则只表示产品故障发生率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环境适应性不同于可靠性。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看似不明显,但是很重要。

3简要叙述环境工程对于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

现阶段的保护环境免受污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污染环境的污染物的排放。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因素就是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工业污染物包括三种,它们分别是:第一种工业废水;第二种工业废气;第三种工业废渣。这三种主要的工业污染物没有进行彻底的加工,工业的原材料和生产的产品没有完全的进行利用,这样的工业污染物对于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现在要求工业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对于生产的工业流程要进行彻底的改进和创新。在这一个方面工业企业要严格的按照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进行,投入经济和人力进行这方面的建设,改善现在的工业企业对于环境污染的程度。防止工业企业对环境进行污染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有效的对工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进行规范;同时要不断的促进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缓解环境的污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于环境的污染是很难给予防治的,所以环境工程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有效的控制住外界对于环境的污染。环境工程中有很多的课题,但是大气的环境污染是环境工程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就具有针对性的讲述环境工程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环境工程对于各种范围内的大气的质量要求是不一样的。环境工程中规定:相对于空旷的地域,大气的环境质量应该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对于城市的控制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对于污染源相对集中的个别城市区域的空气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也不能够危害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更不能危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大气污染的危害表现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表现是降尘量的增加;第二种表现是降低了周边的能见度;第三种表现是导致周边的树林生长异常。但是最为严重的危害还是有可能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环境工程中对于大气污染的污染源的认识是,矿物燃料的燃烧造成了大气污染。燃烧使得大量的有害气体排放,严重的污染了周边的大气环境,同时给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五种:第一种是烟尘;第二种是一氧化碳;第三种是二氧化碳;第三种是碳氢化合物;第四种是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现阶段的最主要防治措施有两点:第一点是植树造林;第二点是进行城市绿化。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的净化空气。环境工程中防治尘土扩散的方法是建立防风林。但是参照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程度,改善大气污染的主要措施还应该是在新型能源上下功夫,尽量采用无污染的能源来进行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也要有一定的改变和创新。生产设备的创新有助于烟尘的排放,工业燃料的有效利用同样也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目前世界上已经在进行汽车燃料的创新工作,但是经过了大量的调研和研发后,这个项目目前还在研究阶段。大气污染防治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废气的处理。烟气中的粉尘可以通过过滤、洗涤、静电沉降等方法与气流分离。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将石灰石粉末吹入燃烧室,与二氧化硫化合成灰分,这样能够降低二氧化硫气体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还可以用碱性物质吸收二氧化硫。本文上面简述的内容都是关于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治理内容,但是要想最大限度的实现大气的污染治理就需要将环境适应性和产品的可靠性相结合,只有这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平衡,才能够相互促进。

4结束语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环境经济评价

中图分类号:TD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134-02

煤矿规模的扩大和生产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对当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按照初步设计中的各项环保规定和考虑必要的环保措施,在采取环保措施后,可以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同时通过煤矿技改也使原有污染源得到有效地治理。煤矿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加强矿区环境保护的投资,从长期来看,会促进矿区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这对环境是有利的。煤矿技术改造势必产生环境经济损益的影响,因此对技改工程的环境经济损益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针对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的环境经济损益进行了评价,以期对煤矿技改工程的合理实施提供文献参考。

一、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总投资为23105.84万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0.76%,全部投资回收期为5.9年,投资利润率为15.48%,投资利税率为34.5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煤矿技改工程完成后,将促进商业、服务业、加工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对改变当地产业结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助于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煤矿技改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良好的。

表1 经济评价指标汇总

二、环境代价的分析与计算

煤矿技改项目的环境代价(Hd)包括直接环境代价和间接环境代价。直接环境代价包括了技改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为消除或减少环境影响付出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代价。在直接环境代价的评价中,技改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有由地表沉陷引起生态破坏而采取的生态恢复补偿费用、水土流失整治费用和“三废”排污费用,这一部分费用总计为79.5万元,占了技改工程总投资的0.3%,在煤矿技改投资费用消耗的合理范围之内;消除或减轻环境影响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是环境工程运行费,环境工程运行废按生产要素法估算,由电费、材料消耗费、人工工资、基本折旧费、大修理基金和管理费等组成,除了水土保持外,运行成本费按10%计算,其费用为92.01万元/a。综上则直接环境代价为171.51万元。

间接环境代价为技改项目影响的区域内,各受影响的部门因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所受到的损失和消除这些影响付出的代价。技改项目间接环境代价包括农业减产损失费、人体健康损失费、生态损失费和水资源损失费等。其中,对生态和绿化等造成的损失费单独另外计算,农业减产损失和人体健康损失可以忽略不计,水资源损失费约为9.84万元。

总环境代价是直接环境代价和间接环境代价的和。通过以上直接和间接环境代价的估算,总环境代价(Hd)为181.35万元/a,为治理投资的0.20倍,由此可见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会太大。

三、环境成本及环境系数分析

环境成本为单位产品的环境代价,即: ;

式中:Hb――环境成本;Hd――环境代价;M――与Hd同时取得的产品生产能力,技改后生产能力为1.5Mt/a。

经计算环境成本为1.209元/t,即煤矿每生产1t煤付出的环境代价为1.209元。

环境系数为环境代价与同时段产品产值之比,表示单位产值的环境代价,即:

式中:Hx――环境系数,元/元;Cx――与环境代价同时段的产品产值。

根据当时初设产品煤的价格150元/t,经计算环境系数为0.008元/元(按矿井规模计算),即该煤矿每创造一元的产值需付出0.008元的环境代价。

四、环境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在技改项目环境污染治理中,既要考虑环境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选择经济合理的有效措施和防治污染的可行性途径,将环境污染尽量控制在工艺过程中。环境工程经济效益一般以环境经济效益系数(Jx)表示,系数越大,表示环境工程更趋有效和合理。

环境经济效益系数为环境工程挽回的经济总值与环境保护费之比,即:

环境经济效益系数

式中:Jx――环境工程经济效益系数;Si――环境工程挽回的经济价值(万元/a);Hn――环境保护费用(万元/a);i――挽回经济损失的项目。

经计算,环境经济效益系数为0.76。即在付出1元的环境治理费后,同时又挽回了约0.76元的经济效益,这表明了所采取的环境治理工程既优化了环境,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结论

对煤矿技改的环境经济损益评价有利于技改工程的合理实施以及提供合理的环境治理措施,既能优化环境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经济效益的分析结果看,韩家湾煤矿技改后的经济效益是良好的。

2.从环境代价的分析结果看,韩家湾煤矿技改对环境的影响不会太大。

3.韩家湾煤矿技改的环境成本为1.209元/t,环境系数为0.008元/元,环境工程经济效益系数为0.76。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毕业生总人数及待业人数急剧增加。本科生起薪普遍下跌,甚至出现了“零起薪”就业现象,为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等。由此引发了学生及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和价值产生了新的怀疑。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亦然。早在1998年,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就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2004年,人事部又宣称,环境工程师将是今后几年需求最大的热门人才之一。然而事实却不容乐观,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普遍受到冷遇,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重庆工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0届,共计招生1000余人;毕业5届,共500多人。一次性就业率徘徊于60%~70%之间。其原因主要有三[1-2]:一是毕业生人数过多,二是学生就业意向,三是学生自身的素质。如何适应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跻身于众多的环境工程专业之列谋求长期健康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等入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办学品位。

1环境工程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与探索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下的课程体系。

1.1知识体系四年制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主要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集中实践性教学三个模块。一般在一、二年级完成通识教育,并通过环境工程原理等课程的教学起到环境工程“入门”的目的,而专业教育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

1.2课程设置

1.2.1专业骨干课程体系改革2002年专业主干课为7门,共205学分。2004年无专业骨干课的概念提出。2005年专业主干课有4门(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占125学分。2006年环境工程专业的4门核心课程(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为骨干课,学分为14。2007、2008、2009年环境工程专业骨干课调整为: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共三门,学分为115。2010~2011年环境工程专业骨干课又重新调整为4门: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2010年、2011年学分分别为:145、150,其中2011年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增加了0.5学分。专业骨干课就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动。

1.2.2公共课和选修课的年度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整体上来说,2010级的课程体系比2007级和2009级的更加合理。就要求完成的总学分而言,虽然保持在175的基础上。但是,就公共课、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占总学分的比例而言,2007级分别为49.6%、44.0%、64.0%,2009级分别为48.9%、44.6%、64.0%,两者的差异不明显。而2010级分别为47.9%、46.4%、57.1%。表明专业课占的比例逐年增加,通识课和公共课占的比例逐年降低。专业课从2007级到2010级整体优化。2007级、2009级、2010级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分别为25、28和28,分别占专业课总学分36.5、39.5和42.5的68.5%、70.9%和65.9%。2007级、2009级、2010级的方向共同选修课可选择范围为25学分、34学分、34学分,方向选修课范围为8学分、8学分、8学分,但是方向共同选修课要求达到1分、24学分、24学分,方向选修课分别达到6学分、4学分、4学分。也就是说,虽然2007级选修课的比例很大,但实际上,在所有可选的方向共同选修课25学分中,必须要选择19分,实际可选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010级虽然选修课只有65.9%,但是34选24,8中选4,学生实际的自主性更大。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2007级~2010级均为35学分,占专业课总学分的20.0%。

1.2.3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课程、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在教学顺序上采用了从单一到综合、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的传统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时序安排。大一、大二低年级阶段主要完成基础理论课和相关实践课;大三是整个学习阶段的重心,进行专业核心理论课的学习和相关课程设计;大四的高年级阶段在前修课程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根据专业拓展的需要和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多门交叉课程的选择性学习。

1.2.4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由表2可知,专业理论课的设置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骨干课和专业方向三个环节。这其中包含了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的4门核心课程,还有多学科交叉理论的课程如工程力学B等,但是没有体现自身课程方向与特色的课程。大量的选修课的开设更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平台。

1.2.5专业实践教育体系

1.2.5.1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成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逐步过渡。在教学顺序上,先通过基础实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大学物理、化学基础。再通过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拓展到规划设计与CAD,使学生对环境工程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化学、物理等)以及各个层次(检测基础实验、环境工程设计等)有所掌握。最后通过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逐步深入到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发展规划之中,使其达到知识拓展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图2)。

1.2.5.2实践环节的训练由表2可知,自2005年开始,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总学分由原来的30学分增加到35学分。从学期分配情况看,自学生大二后半期开始安排实践实习,且学时分配也相应的由原来单一集中大四进行的模式变为各学期分散进行。环境工程2004,2005和2006级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学分为:30,35,3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16.5%,18.9%,20.0%。2007~2011年度均保持在20.0%的比例。而在同类高校中这一比例占到了40%以上[3]。

2专业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1专业办学定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如何能够在众多同行兄弟院校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办学方略,这些概念尚未明确定位。目前我院教师的纵向科研项目、横向课题等没有较好的凝聚学科研究方向,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学生也少有机会围绕主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及各种课外科技活动。#p#分页标题#e#

2.2办学条件办学条件是教育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学校和学院对环境工程专业在实验条件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先后建立了设施完善的工科实验中心、环境工程设计室,相应的专业软件、绘图仪等软硬件实验设备也配套完全,保障了学生实验、实践动手等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同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在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践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建立了3个校外参观实习基地。由于经费紧张,各实践环节削减学时,或者到就近找一家不合适的企业进行实践,甚至有的干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企业进行实践;另外,学校没有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不太愿意接收学生来实习,导致目前很多学校的实训环节流于形式,达不到工程实训的目的。

2.3师资结构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我校在引进新人才的时候,注重学科背景的选择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目前,在环境工程教研室现有的9名教师中,有8名专业教师,有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的教师4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博士(含在读)8人,学士1人,且40岁以下教师全为博士以上学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差异较大,且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太小。只有通过教师资源的不断的有效整合,才能为专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拓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2.4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历年的毕业生来看,其就业率、就业渠道、就业单位表现以及各种反馈信息都说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逐年有一定的提高。近几年来,考取研究生的人数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包括考取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但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参与科研、、参加竞赛等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素质及其创新能力的亟待提高。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基础上,申请创新基金和课外科技立项仅寥寥十余项,在核心或一般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也只有几十篇。

3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3.1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设置的重新调整包括对不必要课程的删减,同类课程的整合,学时量的增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变换以及教学顺序的调整等。建议如下:(1)专业主干课应该包括体现自身课程方向与特色的课程。但是特色的定位尚需要环境工程专业诸位教师,包括学校领导的努力。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可能形成鲜明的特色。(2)学科基础课方面。加强CAD、软件应用、程序设计相关课程。学习环境工程专业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数理能力。繁琐的计算,大量的图纸可能会让你觉得麻烦。有了较好的计算机水平,并学会了操作专业软件,就会事半功倍。(3)专业必修课方面。删去《普通生物学B》,增设《环境化学》等。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该门课程[4-5]。《环境化学》课程主要阐述污染物在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主线,讨论密切结合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它应当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4)实验课开设方面。压缩《化学实验Ⅰ》、《化学实验Ⅱ》,开设与环境监测分析有关的《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近代物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许多知识,在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该门课程[6-7]。《仪器分析》应当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8]。这是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活性污泥活性的测定实验中,教师给定污泥负荷,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活性污泥的取样量和污水的取样量,制定COD工作曲线的制作方法。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矿业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17-0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1985年,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和2000年分别批准为环境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2007年批准博士后流动站,已累计培养本科生360人。环境工程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矿业特色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与影响。继续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专业,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突出我校矿业环境保护特色,以“重视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实践、崇尚创新”为教学重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2008年版本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强调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环境工程复合型人才,并将人才知识结构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全目标培养、有限目标发展,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学生毕业后具有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保设备研制与开发和环境工程管理以及环境工程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在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环境类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及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培养方案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国家需求和矿业行业发展、学校资源及人才培养优势、就业形势等因素,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与行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明显矿业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我校2008版本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整合、精简、增加”,在课程体系中删除了《环境气象学》,增加了《给水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通过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形成了教学体系的一条主线。

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特色、介绍前沿课题的原则,加大了选修的力度,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开设了就有我校行业特色的课程,如矿山环保概论,矿山水土保持、矿山环保经济等课程。结合教师科研方向增加了一些有我校行业特色的选修课,如《矿山水土保持》、《能源环境工程》等。同时精简了部分课程的内容,将以往内容较宽泛的《化工原理》和《流体力学》,精简为《环境工程原理》和《环境流体力学》,使课程体系中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实现进一步的协调。依托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四个科研团队,即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生物方向,对教学计划的教学工作进行重新的分配,保证了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高,在某一领域保持领先的特点,让学生除了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传统理论与技术,对于一些新技术、新理论也有所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承担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以新教师为主,积极鼓励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结合最新科技发展趋势开展教学活动;对开新课和新开课严格进行试讲制度,不让一名不合格教师走上讲台。

三、突出实践环节

在近十年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我们一直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课、培养工程设计能力的设计课、提高运行管理能力的实习课这三块。在第五学期开设“科研训练”,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熟悉科研过程,对科学研究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由我专业指定优秀的教师首先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分析仪器的使用、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采取指导老师负责制,首先由环境工程系组织教师结合科研申报课题(根据老师科研需要随时申报),然后组织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对调研型科研训练采取提交调研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创新型科研训练采取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参加科研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保送上研究生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灵活的特点,鼓励科研能力强,承担项目多的教师,抽出时间指导有精力的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近两年,我系共获得指导14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高,课题全部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

四、教材建设

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才市场对就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一技之长者;随着新兴高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者工作流动性与职业更换频率逐渐加快;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趋势,使传统学科体系及行业的界限逐步被打破。所有这些都将使未来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具备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因此,要求教材内容新颖,信息量充足,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科技进步的脚步,及时更新内容,把当前所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发展情况引入教材,介绍给学生。专业课程所用教材绝大多数选用的是公认的优秀教材或近三年出版(或再版)的教材,并组织自编了部分实验讲义。我们也规划并编写了下列教材,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生态学》、《矿井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生物学》、《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大气颗粒物控制》等。

五、毕业环节

毕业环节是大学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而且时间较长,适合结合科研实践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毕业环节的指导采取导师负责制。我们狠抓毕业选题工作,每届毕业选题的数目均大于学生人数,并采取填报志愿,双向选择确定最后的选题;严格答辩制度和程序,抽签决定答辩分组和次序;自2006年开始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采取个人申报,指导老师推荐,学科建设岗负责人审查,采取集中答辩的形式进行。集中答辩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分组答辩带来的误差,保证答辩过程的公正。我们一直很重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自2000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招生以来,生源质量较好,每年招收本科生60~70人,录取线平均高于所在地区重点线30~50分,第一志愿录取率高达95%以上。自2004年首届环境工程专业毕业以来,培养的本科生应届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均在41%左右,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录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矿山环境方面专业优势明显,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与矿业有关的国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并逐步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一直是各行业人才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2]。现有的教学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工科专业距离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远。目前,社会对工科专业的人才在应用性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人才”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在教育中应特别重视本科实践教学,重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训练,为社会培养更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多没有建立完善的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象。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资源和优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中山大学建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满足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对新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1.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

环境工程专业是以环境科学为依托,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规律并进行控制调整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由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生态学、地学、水文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所形成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如下特点:(1)环境工程专业集理论、实践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由多学科形成的交叉专业,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相关学科的进步;(2)环境工程专业更注重应用性,高效节能是环境工程技术的最主要的目标,新型技术的发展主要以这一目标为基础;(3)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要求是以应用为基础,逐渐发展为对创新和综合能力的需求。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使得环境工程学科的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由于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必须随着实践与技术的进步不断的更新。

2.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

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起步相对较晚,2001年从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而成立环境工程专业。依托于环境科学专业强大的基础(我校是最早成立环境科学专业的院校之一,环境科学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得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04年获得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资格,2006年环境学院被批准建立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学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紧迫性

环境工程的教育应该加强实践、强化“课外能力”,目前理论重于实践、课堂重于课外的倾向要改变。这些问题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知”与“用”的分离,理论知识很全面,一旦碰上具体的实际问题,就不知如何应对,缺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环境工程是工程应用型专业,涉及应用领域广泛,学生毕业后多数进入与环保产业相关的岗位。其中大部分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实际工作,如在设计院、市政公司、净水厂、污水厂、环保公司等部门做一些具体事务,如果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则无法快速地融入社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就成为“空中楼阁”,应用能力的缺乏已经成了制约环境工程学生就业的瓶颈。如何使环境工程的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工程实际中,更快地从生产中学习新知识,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是环境工程教育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主要的方法。将教学重点逐渐转向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不会削弱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反而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实际工程中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探索和研究性质,应用基础知识的空间很大,只有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才可能在生产中具有创新性。

二、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是指围绕教学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根据我校的特点,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

1.面向实践的教师授课体系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面向实践,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始终贯穿在理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这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利用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实践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讲授与工程实际有机的结合,借助丰富的多媒体手段,通过幻灯、录像、投影等,在讲授理论知识中,将实际工程在课堂上重现,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知。如在水污染控制课程上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形象地展现污染治理过程中的技术单元和工程设备组成,使学生不用到达现场就已经了解了现场的真实状况;在施工与工程概论课程上将录制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不到现场即能了解到工程状况并分析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将面向工程的课程设计融于专业课程中

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以往的课程设计往往与专业课程分开,或单独成为一门课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课程时由于没有及时进行训练而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不能很好的结合理论,同时又需要重新进行理论的学习。课程设计所采用的题目多数是与课本相接近的,与实际工程的状况仍有较大的差距,这造成学生即使能很好的完成课程设计,仍然无法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采用的办法是把专业课程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专业课程与课程设计采用同一指导教师,使设计思想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由讲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这就解决了课程设计与专业课程在时间上的矛盾。同时,所采用的课程设计内容必须取自实际工程,利用实际工程的资料由学生进行设计。由于实际工程中的资料相对较复杂,为了完成某一门课的课程设计,学生必须需要了解其他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这样就将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当学生面对实际的工程设计时,已经知道如何处理。如给排水管道工程的课程设计直接采用实际城市的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并在设计完成后将该城市所采用的管网设计方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自己方案的差距和问题。#p#分页标题#e#

2.建立面向工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依赖于实践的锻炼,对大学生来说实验是在学校内最好的实践锻炼。实验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环节和关键环节,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对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实现了面向工程的实验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将实验教学内容分级设置,建立基础、综合、设计、工程四级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平台针对专业基本技能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多数为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平台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选定的专业问题,运用掌握的专业技能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设计实验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命题,完全自主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工程平全针对实际工程,全部由学生(组)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提出可行的试验方案,并经过多次实验优化方案,最后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际工程的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例如,由学生自行组织参观工业污水处理厂,同操作工人交谈,了解生产状况,并发现问题,提出设计方案,全过程有专门的老师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

3.建立面向专业课程的(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之一,在实践环节体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其中毕业设计前的生产实习更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主要环节。要保证实习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就必须增强实习的针对性。一直以来,环境工程系就非常重视生产实习,建立了一系列的生产实习基地,如广州市政设计研究院、中绿环保工程公司、中环万代环保公司、大坦沙污水处理厂等多种不同性质的单位。为保证实习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将实习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会根据课程情况安排相应的实习,使学生通过实习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对实际工程的认识。如固体废物处理课程在讲授中期安排学生去垃圾填埋场实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垃圾从收集到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工业废水处理课程在课程中多次安排学生去不同的工业废水处理厂进行生产实习,将所需的理论知识具体化。除生产实习外,不采用单独实习课程,而是将专业课程与实习紧密结合。通过建立面向专业课程的实习改变了实习的单调性,使学生能够马上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在实习中的兴趣,使学生在实习中有更大的收获。课程实习多数以现场参观的方式,但不能简单的参观,必须在参观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工业废水处理实习中,要求学生通过实习掌握其工艺过程和设计、设备的功能和运行操作条件、工程的平(立)面布置等知识,并要求学生通过实习找出污染治理设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毕业实习则采用调查、参观、跟班操作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使学生直接面向工程实际。

4.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的有效结合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阶段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工程意识,扩大工程应用型课题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毕业设计选题及组织形式可多样:指导教师直接命题,这往往是导师根据目前承担的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来给出实际工程或研究题目;学生自行命题,这种情况是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际中的发现(如生产实习)直接选题,但必须由导师确定选题的合理性与实际应用价值;一些相关单位推荐的课题,此类课题往往与相关单位所需人才紧密相关,必须由导师确定并由相关单位参与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可以为企业培养适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多种形式的毕业设计选题,使每个课题基本都具有应用和研究意义,使以往仅为了完成毕业设计而出现的“虚拟课题”大幅度减少,增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5.建立教师开放性研究课题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目前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他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环境化学、地下水与土壤、环境微生物、给水处理等多个研究领域,每年承担了多项各类课题。为了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逐渐培养其科研能力,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同时结合学校面向本科生的校级研究课题,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专业的认识,以学生课题组的形式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并独立完成教师研究课题中的子课题。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逐渐具备一定从事科研的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所展现的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做人与做事,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