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文环境 职业道德素养 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作风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更加强调具有行业特色的医德医风职业素养。因此,如何在学生迈出社会之前,在学校教育氛围(特别是人文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养成符合医院文化氛围的职业道德操守,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是中职卫生学校教育一个重要内容。
1校园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校园人文环境包括:学校历史文化底蕴,如校训、校风、教风等办学理念体系;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如墙报、板报、标语、名言名句、图书馆、陈列室、校园网络等;教学平台;见习实验环境;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建设;专业特色主题氛围;榜样效应体系等。
2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在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职业道德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而且,职业素养的高低不仅决定了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多少和就业能力的强弱,也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在校园人文环境下,加强学生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2.1转变学生情感道德信念
人的情感道德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通过不断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使思想观念逐步形成的一个过程。学生在特定的校园人文环境中学习、生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会因人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大爱精神等情感要素的形成。经过具有风雅气息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自然熏陶,往往能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升华。
2.2完善学生道德修养素质
现在的中职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仁爱”之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仁爱”之心是医疗卫生行业特色医德医风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仁爱”是医德医风的核心,救死扶伤是医德医风的宗旨。在儒家思想中,“仁者,人也”,即学会做人的道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德行,主张以自己的能力发扬“仁爱”之心,并推己及人,使更多人感受到温暖。要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仅是在工作实践中加以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人文环境下的教育,潜移默化自我养成。
3校园人文环境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
3.1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首先,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要体现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学校要有明确符合学校历史底蕴的校训、校风、教风等办学理念体系,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第二,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墙报、板报、标语、走廊文化、图书馆、陈列室、网络平台等宣传作用。适当增加学校发展历史展览活动,注重宣传先进的医院文化以及名人名句,特别注重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效应。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举办一些与专业特色有关的竞技竞赛类活动,营造浓厚的医院文化氛围。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国内外重大事件等,开展特色鲜明、富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3.2从学生日常生活抓起,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笔者认为,在校园人文环境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应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上好入学第一课。我们要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让他们逐步了解学校的发展史和专业特色,通过详细介绍专业性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前景。并组织交流和讨论所见所闻,使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和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二是结合时代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在校园人文环境下,大力倡导“仁爱”思想,进行知耻求荣思想教育,提倡“自省、慎独”修身美德,促使学生信念、理想、人格、品德等情感道德观念的转变,形成包容的、积极的、健康的个体情感和心态。三是做好点滴,抓好细节。要严格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学生自我养成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素养交叉结合。
3.3利用课堂和实训平台,规范职业道德素养
国家教育部规定,中职学校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程。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课程的安排,通过理论传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课堂中涵养学生的道德境界,在课堂中规范学生个人形象和品德。其次,学校更应该利用校内实训平台,围绕专业特色,创设按医院科室要求布置的模拟病房环境,学生按医院上岗要求进行操作训练,教师以医院管理者的身份进行管理和考核学生。
3.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学校在抓好教学过程培养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养成。学校可以在每学期假期到来之前,设置相应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按学校规定的体验方向,更多地接近岗位、接触社会,多方位感受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假期结束后,按规定写出假期实践活动体验报告,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理论到实践中逐步提炼和完善。
【参考文献】
1.1用人单位对高职德育的看法
高职德育重不重要?到底有多重要?对于这两个问题,作为高职毕业生的接收端——用人单位,或许有更大的发言权。带着以上问题,笔者曾带领一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浙江台州椒江,对当地部分企业展开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座谈会以及个案访谈的形式收集一手数据资料。问卷共计发放202份,回收192份,回收率为95%,共向35位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当被问及“贵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是什么”,“有责任心,思想道德素质过硬”一项占到了62%,以绝对的优势压过了“学历、社会关系”等;“企业对高职生、大专生的最大期望是是什么”,60%的企业负责人选择了“具备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踏实肯干的作风”。由此可见,社会和企业已经越来越认同“先做人后做事”。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近日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的印证。该报告指出,在就业能力模型各要素中,企业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五个方面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此可见,企业对包含责任心、敬业精神在内的职业道德素养极其重视。所以,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答案非常明确:高职德育很重要。
1.2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然而,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贵单位对所录用的高职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一项中,选择“好”的仅占13%。这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持保留意见的。此外,笔者采取社会人类学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所任教的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和共同生活,笔者发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甚至一些学生还缺乏基本的辨别善恶、好坏、美丑的道德能力。所以,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尽如人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1.3高职德育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高职德育工作收效甚微谁之过?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德育自身存在的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从教育层面,高职院校德育的缺憾仅仅归因于德育教师吗?原因恐怕并非如此简单。如果说德育教师的课堂教育是向受教育者发出要注重道德修养的“呐喊”的话,那么这“呐喊”声需要一堵“感应墙”。而这堵“感应墙”,笔者认为,就是课堂之外的校园人文环境,其优劣直接关系到高职德育的成效。
2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的辩证关系
2.1校园人文环境的内涵
所谓校园人文环境即是指校园里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各类载体的总和。何谓人文精神呢?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1]所以,人文精神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自然也不例外。具体来说,校园人文环境包含承载着人文精神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活动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包括校园里的每一个物质实体,比如学校名称、标示、校园绿化、建筑物、校徽、校旗、校园文化体育设施、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橱窗、宣传栏、校园网络等等。这一草一木、一石一树,校园里的每一个物质实体,无一不渗透着人文理念要素,折射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精神价值和审美观念,使置身其中的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制度环境则包括学校的常规制度和特殊制度。其中,常规制度包括学校的教学制度、校务管理制度、教师评议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考评制度、学代会制度等这些成文或不成文的程序化制度;特殊制度如总结、表彰制度之类的非程序化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否充分尊重人、是否人性化是衡量校园人文环境的又一个重要指标。活动环境包括日常教学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体育文娱活动等一切校园内的行为活动。组织活动最能直接体现和反映人文精神,因为这一环境中有一个最为活跃的要素,那就是人,校园里的所有教职员工。这些直接和学生接触的教职员工的举手投足是否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以学生为本,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理念。总之,这三类大学校园里的载体相互交融,有机统一,共同承载着人文精神,构成了校园人文的系统环境。
2.2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的辩证关系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而构建的一个人工系统。准确地说,“教育也是种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它是“以具有专门化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者和不够成熟的受教育者为核心要素,以后者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为目标”[2]的系统。所以,人文精神与教育的根本宗旨高度吻合,它是教育的灵魂,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子系统,无疑离不开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整个教育环境。所以,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之间是一种教育目标与实现该教育目标的核心载体的关系。没有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德育工作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3优化校园人文环境,提高高职德育实效
3.1高职校园人文环境现状
校园人文环境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面“感应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校园人文环境现状究竟如何?为此,笔者进行“校园人文环境现状”的专题调查,随机选取了任教学校的160名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31份,回收率为81.8%。经过统计,笔者发现,结果不甚理想。当问及“您怎么评价我们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问题是,回答“一般”占36%,回答“较差,有待改善”占27%,回答“太糟糕,亟待改善”占14%,回答“较好”占15%,回答“好”仅占8%。最后两项加在一起也只有23%。而学生意见最大的是集中在制度管理和活动组织上。高达53%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某些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不尽合理。高达68%的学生质疑当前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和效果。调查中,还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与老师沟通的机会太少;而与一些行政人员接触中,对方态度冷漠甚至粗暴;与宿舍管理员、食堂工作人员、保安等学校的后勤员工打交道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可见,不甚理想的校园人文环境、过弱的人文关怀,恐怕是高职德育工作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3.2高职校园人文环境优化方案
对症下药,只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筑起德育“感应墙”,才能提高高职德育实效。
3.2.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让人文精神真正成为高职教育的内核
“人文精神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核,丧失人文精神的大学是最不负责任的大学,因而不再是真正的大学。”[1]高职教育也应该秉承这种理念,把人文精神放在核心的地位,要让人文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不难想象,经过耳濡目染、不断熏陶的学子,日后也能成长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人。而这不正是我们想实现的德育目标吗?!
3.2.2言传身教、加强沟通,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
师生关系是大学校园里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是育人。育人工作中,言传身教十分重要。所以,应该倡导以心灵感染心灵,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目前,教师与学生这对学校里的最基本关系中,越来越缺乏人性,师生关系越来越疏离。造成这一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师德问题,有的教师在主观上对学生不够关心。二是教育手段变革带来的弊端。在越来越先进的教育手段面前,“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非理性化的最终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传身教以及人际交流完全消失。”[3]三是许多高职教师工作超负荷,精力有限,顾不上与学生交流。所以,高职院校只有三管齐下:强化师德建设、优化教育手段、适当为教师“减负”,才有望为师生关系的改良提供契机。
3.2.3全员育人、系统作战,让各种组织活动充满人性化色彩
根据协同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只有这些子系统都能协同发展了,才能发挥1+1>2的系统功能。高职德育作为一个系统,绝不能靠德育教师单打独斗,只有让德育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校行政人员、校后勤服务人员等全校教职员工形成合力、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多些人文关怀,才能使高职德育工作多点开花,结出硕果。
3.2.4减少数量、推出精品,让人文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本来是大学生课余丰富生活、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学习为人处世的一个好途径,但遗憾的是,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活动数量繁多,质量不精,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有的活动甚至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手段成了目的,成为一种异化现象。要走出这种异化,就需要让人文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活动的主要目的。
3.2.5完善制度、优化管理,让制度管理充满人性
高校各项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除了规范化的目的之外,最终还是应为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对于实施过程中已发现存在不足的制度,应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关键词】城市雕塑;城市人文环境;和谐共融
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改革开放同步。大规模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带来了经济上的高度繁荣,人口的密集与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城市急剧扩张的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国要珍惜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的成果,同时也要增强城市化进程的协调与发展,因为城市化与祖国现代化紧密相联。这就对城市人文环境提出了要求,雕塑作品在城市人文环境的积淀中往往能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教育与宣传作用,用好了雕塑作品,就能给我国的城市人文环境以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城市雕塑对城市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雕塑可使人们生活得到美化,心灵得到净化,心理诉求得到满足,使城市形象得以塑造,城市气质得以展示,精神文明建设得以促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对美好城市公共生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建设城市公共环境的目标
环境是由物质层面、心理机制层面和心物结合层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公共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四方面。城市公共环境建设重视的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改造与保护,和谐人文景观的营造,是物质富足的现代文明对精神的更高追求。城市雕塑是使公共环境活跃,具有人文气质的精神承载物,对环境起着重要的点睛作用。
三、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和谐共生
雕塑自从走向室外,成为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公共性与开放性就成为其基本的特点,它与环境中各要素的关系与融合程度是城市雕塑优秀与否的关键所在。
(1)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雕塑的约束与要求
城市公共环境的构成复杂多样,不同的地点、类型、风貌和主要社会功用对置于其中的城市雕塑的影响和要求也不一样。首先,城市雕塑在环境中位置很重要,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们各自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城市雕塑应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
(2)城市雕塑对城市公共环境的适应
自然环境是一切环境之母体, 创作设计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应提倡。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精神的承载物,其设计应把握环境的整体美,升华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城市的个性,注重民族特色及区域形式,不但满足人们提高所居住环境的艺术质量,并对其反映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精神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我国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城市雕塑直接介入城市公共环境的营造之中,很多城市大力倡导建设城市雕塑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而导致了在数量上的追求,产生公共环境对城市雕塑批量复制、随意安置的局面。城市雕塑发展有很多不足,如城市雕塑的单一性。目前,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及人文环境的不断提高,城市雕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题材广泛,风格鲜明,制作手法、色彩及材料运用也逐渐成熟。以此同时,城市雕塑的一些弊端也显现出来。
(1)我国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建设现状问题
第一,材料的单一性。比较突出的是以不锈钢为主,以新余市为例,绝大部分雕塑的材料采用不锈钢为主材。雕塑的材料有:花岗岩、大理石、砂岩、锻铜、铸铜、不锈钢、玻璃钢等。这都是些比较常见的材料,但很多雕塑采用不锈钢,就因不锈钢是耐酸钢,能抵抗大气腐蚀及化学介质腐蚀,但一个城市多数采用不锈钢,就造成视觉的单一性和眼睛的疲劳感。
第二,题材的单一性。作为写作材料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一些城市的题材,要不就是崛起,要不就是风帆,乘风破浪等。总之,就是换汤不换药,不免有些落入俗套。
第三,颜色的单一。雕塑可以有很多颜色,颜色分为固有色和人工色,比如材质的固有颜色,钢材的铁黑,木材的土黄,纹理,不锈钢的灰白等,但是目前很多雕塑人工颜色没有合理的运用。城市雕塑颜色与主题不明确,没能突出主题的代表性用色。
(2)对我国建设和谐共融的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建议
第一,城市雕塑与历史文化的和谐。城市雕塑是一种文化形态。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但是一种欣赏品,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文化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创意性更突出。综观以前的雕塑,无非是伟人及宗教等。以后的雕塑将创意十足。
第三,文化性更突出。比如武汉步行街的制作热干面的场景,突出当地的饮食文化。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雕塑遛鸟等。
总之,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应相互融合而不是磨合,应立足于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坚持创造性,继承传统,有时代特色,与时代紧密同步。同时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文化,在环境中体现出雕塑的美感,在雕塑中蕴涵城市文化内涵,使城市雕塑与城市人文环境达到和谐共融。
【参考文献】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2]田自秉,吴淑生.中国工艺美术史图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3]赵慧宁 赵军.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第2期
摘 要 进一步治理教育发展环境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氛围和工作环境,努力打造效率高、服务优、质量好、信誉佳的教育发展软环境,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经济社会 教育发展 环境建设
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再加上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虽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也给予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表明,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进步,从而促进社会市场内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发展。近年来,国内环境破坏问题日益显著,而随着广大社会公众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建设中,一时间全国范围内纷纷推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各组织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用于环境建设。新时期形势下,教育已成为服务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此时采取怎样的措施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加强服务环境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内各组织、各人员热衷研究问题之一。本文将从下述几方面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加强服务环境建设。
一、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地方区域环境建设状况,同时校园环境还能够间接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至关重要。所以需要政府、社会机构及高校共同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以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原则为指导,更新校园教育设施,美化校园内外部环境,切实为校园塑造一个新面貌。同时,还要重视起校园文化内涵发展,从而展现出地方区域环境特色,带动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二、增强教师服务意识,提升教师个体服务水平
教师个体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区域教育服务环境建设。教师是教育服务的主导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效率与质量,所以为加强地方区域教育服务环境建设需要做到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服务意识,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学校为设立教学培训教育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再教育,从而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升。除此之外,学校还需以物质奖励、职位晋升等多种方式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自主开展各项工作。
三、大力改善人文环境
由于人文环境是教育服务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改善人文环境也是加强教育服务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环境建设实质上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不仅涉及到生态、市容环境,而且还包含人文环境,其中人文环境的改善则需着力于意识、观念及思想等多方面。实际上,教师与学生是改善人文环境的核心群体,其综合素养最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环境,因此需要学校做好对教师与学生的培养工作,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由其引领广大社会工作参与到人文环境建设过程中,具体的措施是:教师与学生可经常性置于社会中进行环境建设宣传,促使广大社会公众能够认识到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进而积极、自主参与到环境建设中来。
四、加大对实用型技术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培养
截止当前,成本教育与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这就要求政府、社会机构及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实用型技术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从而为加强环境建设提供保障;另外,广泛推行“成校上台阶”工程与“农民素质提高工程”,鼓励更多的农民能够积极参与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使其掌握更多技术、文化,以此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解决我国教育的任务和目的问题。也就是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让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对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作为根本目的。以此为前提,考虑事情,安排工作,一切有悖于这一任务和目的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必须彻底纠正。二是解决教育的均衡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方面要在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我国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加强我国教育自身的发展。全面履行教育职责,切实树立一切为了群众和为了一切群众的思想,真正把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化和均衡发展作为当前和教育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的承载能力和支撑水平。三是解决我国教育的整体推进和阶段性发展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必须与坚持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与教育发展基础和能力相适应,使我国教育行政、教育管理、教学教研以及教育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在此总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切实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争取经过努力使教育每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上一个新水平。
五、优化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环境
需要进一步规范对学校的检查和收费行为。坚决制止对学校乱收费、乱摊派行为,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继续组织有关部门对学校的收费、财务等情况进行综合检查,切实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和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梁来存,刘子兰.教育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教育与经济.2011(02).
[2]扈晓颖,韩峰.教育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05).
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在注重企业管理,科学发展,加强设备技术改造,推广新的企业管理方法等基础上,更多地强调企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精神环境,高度重视‘人’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开发和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以实现管理功能的整体优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必须理解和处理好五种关系:即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建立的关系、企业文化与提高员工素质的关系、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企业文化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人文环境的关系
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建立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行为规范及组织体系。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经过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从大量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很多是用生命和血的代价写成的,它是企业职工对生产经营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总结,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强制性。企业职工只有认真学习,在生产经营工作中严格执行,并进行有效监督,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如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为避免人身、设备等事故发生,企业就要通过建立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来提高广大员工安全意识和规范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为。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工作规程、事故调查规程、安全生产考核等来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通过企业安全文化活动来督促落实企业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有效执行。如安全日活动、安全大检查、召开现场事故分析会、举办事故展览和典型事故分析、举办安全演讲和文艺演出、举办安全讲座、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等来教育员工增强安全意识、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得到落实。因此,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
二、企业文化与提高员工素质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员工的政治、文化和技术业务素质有密切的关系。文化和技术业务素质是建设企业文化最重要、最持久的决定因素。为了夯实企业文化建设基础,在坚持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的同时,必须在提高员工素质上下功夫,加强各种培训、考试考核,使员工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反思和总结“企业带给我什么?我为企业做什么?”,不说对不起企业的话,不做对不起企业的事,增强企业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优质服务的技能。企业管理者应把培训工作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出的位置.
三、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文化层次上的表现,是企业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更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载体。突出表现在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政治思想、依法治企、爱岗敬业、企业形象、企业目标、生产经营理念等教育,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广大员工为企业生产经营、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文化要成为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以及规律的一门科学。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两者基本上都属于软管理领域,根本目的都在于通过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来排除行为障碍、心理负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由于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和目的相同,决定了达到各自目的手段的相通性,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也完全可以通过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在实现过程中形成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四、企业文化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系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包括对人、设备、生产流程在内的广泛的系统管理。而企业文化管理强调是感情投资、民意管理、重视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它通过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管理的强制力都难以导致人的亲和力与创造力的生成,只有文化管理提升的文化力才会导致环境和谐与人的最高境界的生成,且具有永远的生命力。因此,将企业文化与安全生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础上,加入文化管理模式和内涵,使它们相互融合,互为补充,调动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抓好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五、企业文化与企业人文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