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产业特征

旅游产业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产业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产业特征

旅游产业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古镇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分布特征;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59-04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市场。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度假、专项旅游并重发展的转折期,度假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的主导产品之一。旅游度假区作为开展度假旅游活动的专业化区域,是我国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在旅游发展新常态下,未来的旅游度假区发展将更具多元化特征,度假旅游的业态也将日益丰富,旅游度假区内的产业特征直接反映了度假区的发展成熟度,并影响着度假区的发展提升。旅游度假区的产业基础调研和产业特征分析一方面是摸清家底,另外也对今后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昆山旅游度假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拥有2400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众多的历史遗存,山水秀美,物产丰饶,人文荟萃,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区内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的周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和阳澄湖大闸蟹,昆山旅游度假区由周庄、锦溪、千灯、巴城和淀山湖五个镇区组成,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最集中的区域,集聚了全市70%以上的旅游产业。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5年7月至10月期间课题组对周庄、锦溪、千灯、淀山湖和巴城景区内进行的普查统计,通过多次实地访查,依托翔实的统计资料,共收录商户信息数据1553条,在此基础上对度假区内各旅游产业的分布特征和发展现状做研究分析。

二、度假区内各旅游产业地区分布特征研究

(一)旅游餐饮产业地区分布特征研究

1.餐饮业从业人员分布及结构分析

就度假区内各古镇景区内的餐饮从业人员来看,巴城和周庄的餐饮业从业人员人数最多,锦溪、淀山湖次之,千灯的从业人员和本地从业人员都最少。

从餐饮类产业的人员结构比来看,周庄不仅餐饮从业人员数量较多,本地从业人员比例也较高,巴城餐饮从业人员人数多,但其吸纳的本地从业人员比例却较小,锦溪虽然餐饮从业人员不多,但本地从业人员比例高。千灯的本地从业人员比例最低。

2.餐饮产业接待水平分布特征

餐饮产业接待水平主要通过各镇景区内的餐饮产业餐位数、接待人数和年营业总收入来考量,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巴城的餐位比例和餐饮年营业总收入比例位居度假区五镇榜首,且占据了绝对比重;周庄的餐饮接待人数比例最高,餐位比例和餐饮年营业总收入比例次于巴城位列第二;锦溪和淀山湖的餐位比例、接待人数和年营业总收入比例水平相当;千灯的餐位比例、接待人数和年营业总收入比例最小。

这主要是由于巴城的餐饮消费以螃蟹、湖仙为主,人均消费较高,而其他地区基本以农家菜和小吃为主,人均消费较低。餐饮的结构和消费层次直接决定了餐饮业的接待水平差异。

(二)住宿产业地区分布特征研究

1.住宿业从业人员分布及结构分析

昆山度假区除千灯外,其他四个镇景区内都可以住宿。就各镇景区内现有住宿业的四个镇区看,周庄的住宿业从业人员人数最多,其吸纳的本地从业人员的总数也最多,巴城、淀山湖次之,锦溪的住宿业从业人员和本地从业人员都最少。

从住宿业的人员结构比看,巴城住宿业的从业人员人数虽然多于锦溪,但其吸纳的本地从业人员比例却小于锦溪。周庄住宿业不仅从业人员数量最多,本地从业人员比例也最高。

2.住宿产业接待水平分布特征

住宿产业接待水平主要从床位、年接待人数和年营业总收入三方面考量。除去千灯,就现有住宿业的四个镇区来看(图2),周庄住宿业的床位比例、接待人数比和年营业总收入比例位居度假区各镇榜首,且占据了绝对比重;巴城住宿业的床位比例和年营业总收入比例次于周庄位列第二;锦溪和淀山湖住宿业的床位比例和年营业总收入比例水平相当。

以上数据不仅反映出度假区景区内的住宿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也能看出,锦溪的住宿业以民宿为主,人均消费不高,因此尽管住宿业接待人数位居第二,但年营业总收入却不高,而巴城的住宿业多为度假村和酒店,大多可承接住宿、会务等业务,虽然年接待人数不高,但年营业总收却远高于锦溪。

(三)零售产业地区分布特征研究

1.零售业从业人员分布及结构分析

就各镇景区内现有零售业的四个镇区看,周庄的零售业从业人员人数最多,其吸纳的本地从业人员的总数也最多,锦溪次之,千灯第三,巴城的从业人员和本地从业人员都最少。

从零售业的人员结构比看,周庄零售业的从业人员人数虽然多于锦溪,但其吸纳的本地从业人员比例却小于锦溪,景区内的旅游商铺半数以上是由外来人员经营的。千灯和巴城景区内旅游商店也多为外来人员经营。

2.零售产业营业水平分布特征

零售产业营业水平主要从商铺数量和年营业总收入两个方面来考量。

除去淀山湖,就现有零售业的四个镇区看(图3),周庄零售业的商铺数量和年营业总收入位居度假区各镇榜首,且占据了绝对比重;锦溪零售业的商铺数量和年营业总收入次于周庄;千灯的商铺数量位居第三,巴城零售业的年营业总收入位居第三。

以上数据不仅反映出度假区景区内的零售业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反映出,千灯的商铺以出售特产、服饰、杂货、工艺品为主,数量多但年营业总收入却不多,而巴城的商铺为大型超市,供休闲度假客人采购为主,虽然数量较少但年营业总收却比千灯多。

三、度假区内各古镇旅游产业比较研究

(一)旅游产业中从业人员的结构分析

周庄景区内的旅游从业人员主要从事餐饮业,其次是零售商铺,再次是住宿业;锦溪景区内的旅游从业人员主要从事零售业,其次是餐饮业,再次是住宿业;千灯景区内的旅游从业人员以从事餐饮和商铺为主,暂时没有涉及住宿业;巴城景区内的旅游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从事餐饮业,住宿和零售业所占比例偏低,尤其是零售业;淀山湖景区内的旅游从业人员主要经营餐饮业,其次是住宿业。

(二)旅游产业中本地人员的从业结构分析

周庄本地从业人员主要经营餐饮业,经营住宿产业的比例略高于零售商铺;锦溪本地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主要是商铺,其次是餐饮,最后是住宿;千灯本地从业人员主要从事零售商铺,其次是餐饮;巴城本地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也是集中在餐饮,少量从事住宿业;淀山湖本地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也主要是餐饮,其次是住宿。

从三类产业的人员结构来看,周庄景区内本地从业人员与外来从业人员比例相当,锦溪景区内旅游产业以本地从业人员为主,千灯、巴城和淀山湖景区内的旅游产业以外来人员经营为主。

(三)度假区旅游产业营收结构比较分析

目前周庄的人均创收和本地人均创收最高的产业都是住宿业,周庄的餐饮业吸纳的从业人员数量最多,总营业收入最高,零售商铺的人均创收最低。锦溪的人均创收和本地人均创收最高的产业也是住宿业,餐饮业的人均创收和本地人均创收次于住宿业,零售商铺最低。锦溪零售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最多,但住宿业的人均创收额度最大。千灯的人均创收和本地人均创收较高的产业是餐饮业,千灯从事餐饮的从业人员数量最多,本地从业人员更多经营零售商铺,但本地人员从事餐饮业的营业收入更高。巴城的人均创收和本地人均创收最高的产业都是餐饮业,餐饮的从业人员数量最多,本地从业人员也最多,住宿业的人均创收和本地人均创收其次,零售商铺最低。目前淀山湖的人均创收较高的产业是餐饮业,餐饮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最多,本地从业人员最多,住宿业较低。

在周庄,当地人经营零售商铺和住宿业比外来人员更容易盈利,尤其是住宿业,很多本地居民利用自家房产经营民宿和客栈,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锦溪也是如此,当地人从事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收入比较高,旅游产业经营以本地人为主。千灯的本地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不高,旅游产业经营以外来人员为主。巴城的餐饮业以经营螃蟹、湖鲜为主,住宿主要是度假村和酒店,人均创收额度非常高。淀山湖本地人从事住宿业的营业收入比餐饮业略高。

四、度假区内各古镇旅游产业发展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周庄的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最为成熟,各类旅游业态均发展较好,尤其是住宿业和零售业。在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要维持从业人员的数量,另一方便要不断完善餐饮和零售业的结构,提高这两类产业的营收,进一步提高周庄景区内产业发展的效率。

锦溪的旅游产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发展相对比较迟缓,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吸引外来人员从事旅游产业经营,另一方便要想办法增加游客的滞留时间,提高住宿业的比例,此外还要增加零售商铺的种类和质量,逐步提升锦溪的旅游产业开发水平。

千灯受历史上的地理和文化因素影响,目前旅游产业业态比较单一,在旅游产业发展上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本地人员从事旅游产业经营,可以先利用有利条件发展景区内住宿业;另一方便要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培育氛围,增加游客的滞留时间,逐步提升千灯的旅游产业开发规模。

巴城的旅游产业定位非常明确,旅游产业发展中应保持餐饮特色以及住宿业规模,优化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巴城的旅游产业进一步有效发展。

淀山湖的旅游产业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要鼓励本地人员从事旅游产业,另一方便要与度假区内其他镇形成错位旅游开发,增加游客的滞留时间,提高住宿业的比例,拓展零售商铺的种类和质量,促进淀山湖的旅游产业开发。

五、昆山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一)区内整体规划有待完善

昆山旅游度假区有五个古镇组成,区内产品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由于地域环境、民俗和文化的融入不足,规划的整体协调、特色导向和创意前瞻性还有待提升。旅游度假区从规划设计、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到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短期操作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科学处理好长远目标与短期利益的矛盾,从整体规划上致力于旅游度假区长远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昆山地区河流纵横,湖泊密布,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资源优势,具备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条件,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五个组成部分受地域行政限制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性,今后昆山度假区的经济规模总量和产业结构组成中,要提高休闲度假等服务性产业所占的比重,使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和性质更加明确。

(三)进一步加强旅游集聚区营销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人知道周庄和锦溪,却不知有昆山旅游度假区。这一方面说明度假区自身品牌宣传和旅游形象建设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度假区的发展定位、功能、职能还不清晰。发达国家多年的旅游实践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信息,要高度重视品牌形象的建立与宣传。度假区内五个行政区域虽都是古镇,但依然可以从地域历史人文角度挖掘特色,有机组合凝聚,开展度假区品牌整体营销。

(四)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昆山旅游度假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度假区的基础服务设施还不完备、旅游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还不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度假区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度假区内各镇的旅游接待中心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尚有较多的商家不能支持pos机刷卡,或者无法提供发票。其中淀山湖尚未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五个镇区内旅游产业均以餐饮为主,辅以住宿和零售商铺,今后宜加强从业人员的系统化服务技能培训,不断稳定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在硬件上提升度假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营造快捷完善的服务体系。

(五)融资平台有待进一步打造

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需要大的资本运作。受旅游度假区投资回报周期长,市场不稳定因素多的影响,旅游度假区在招商引资中难度较大。在国外,一些著名的旅游度假区管理机构往往自身有较大的投资、集资能力,目前昆山旅游度假区缺乏类似的发展集团,自身融资能力较弱,投资结构单一,现有的土地、财政、税收政策不能很好地激励投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资本集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 考 文 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报告2009[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张树民,邬东[.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70-176

[3]马勇.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焦点创新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1-11-23(2)

[4]沈爱华.新时期旅游度假区发展思路的探析――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2(11):9-12

[5]陈威,刘滨谊.湖泊型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浙江省淳安千岛湖旅游度假区”为例[J].中国园林,2009(8):42-46

[6]钱晓慧,刘薇.旅游度假区高端市场开发研究[J].北方经贸,2008(3):119-121

[7]廖慧娟.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J].创新,2008,4(2):38-41

旅游产业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现如今,如何抓住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给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机遇,从而积极调整和优化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增长民族地区经济的一个主要途径。通过对新形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充分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新形势给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机遇,从而对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行初步研究,以此来提升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

一. 我国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民族地区对于旅游产业的关注可以说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体系中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其未得到明显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产生真正得到发展是在2003年,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也起到了比较大的推动。据资料显示,在2003~2010年期间,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总创收比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1.8%,为我国国民经济做了很大的贡献。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也因此而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虽然如此,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我国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够将其产业性质以及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中的位置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定位,从而导致其统筹规划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层次上去进行,使其缺乏长远的规划目标,相关的发展项目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将之上升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以此考虑的数量比例仅仅有37.8%,这种情况大大制约了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产业链整体的协作和经营效益不高也是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于旅游产业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树立起产业链的管理思维和整体协作互补优势的发挥理念,从而导致旅游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和战略伙伴关系机制,缺乏对产业良好的管理,则必然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导致经济效益下降。据统计,近几年来,包括在旅游产业链之中的旅游产业链成员仅仅占了不到50%的比例,其中的关系耦合性也比较松散,供应链成员之间因为同时也因为缺少战略合作机制,从而导致的利益博弈行为也给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由于民族地区在对旅游产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自身缺乏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外部化作用和影响的作用机制,从而使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成为了一种带有掠夺性质的占有,不能对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并且对其相关产业发展的滞后和阻碍作用,特别是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冲突,随着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加剧,从而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脚步。

二.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对其旅游产业进行发展策略部署的时候,根据新形势下基本特征的内涵及其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和相关要求的阐述,发展策略研究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进行充分的考虑:首先,应该根据新形势的基本特征以及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所起到的推动型作用,将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进行合理的定位,从长远的规划目标去进行充分的制定,确保此项策略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层次;其次,在旅游产业的产业链范围内,建立健全的成员之间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沟通协调互利共赢机制,以此来保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经济得到稳步提升;最后,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过程中,应该加大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性作用和影响的综合治理工作,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同时,扩大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打造大旅游模式,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全面发展,以此来促进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在新形势推动下的稳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其经济效益。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民族地区提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形势特征给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因此,如何根据新形势特征来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相关部门的人员应该将我国新形势的特征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充分的联系到一起,抓住机遇,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从而确保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产业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体验;旅游产业;旅游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19一07

随着近年来旅游市场需求的快速成长,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碳减排承诺等原因,旅游业被再一次提到了新的高度。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并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但是,旅游业的边界到底是什么?旅游现代服务业到底又是什么?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拟从旅游体验的角度来分析旅游产业价值链,讨论旅游产业的边界与现代服务业特征。

1产业链的概念与内涵

自1985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以来,产业链(industry chain)、供应链(supply chain)等概念相继产生,其中产业链是产业价值系统的简称,但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常常混为同一概念。在国内学术界,虽然产业链一词实际应用不少,但理论研究并不多。学者们尚未就产业链的特性、本质、结构、形成机制、治理模式等理论基础性问题形成共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产业链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是从产品生产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的生产链条。产品生产角度强调关键产品的中心地位,产业链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即围绕核心产品,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并相互联系的环节,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

第二类是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连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角度强调产业链的整体优势,认为产业链的本质在于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核心,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将一个企业的整体优势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第三类是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产业关联角度强调企业甚至产业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在这种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链式生产结构中,有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按次序联结起来,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间的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4个维度有机结合。

以上3种定义方式虽然角度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认同核心产品或产业在产业链中的链核地位以及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间的前、后向链式关系。然而芮明杰等认为,随着模块化时代的到来,产业链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业链中知识关联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因此,对于模块化时代的新兴产业,则应更多地从知识分工协作角度定义其产业链。

2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链

关于旅游产业或者旅游产业链,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早在20世纪,美国旅游学专家托马斯・戴维森(Thomas Lea Davison)曾提出旅游不是产业,认为将旅游定义为产业是贬低了旅游的真正意义,并曾因此引起学界的争论。但随着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的不断壮大,实际上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大多数都承认旅游业是一个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只是对什么是旅游产业,尚存在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是直接将旅游产业与旅游业等同起来,统一定义。如王大悟和魏小安根据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对旅游业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并认为“旅游业是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行、游、食、住、购、娱等各种需要,以提供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包含了所有生产或提供满足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品和劳务的部门或企业,它们广义上提供各种组合旅游产品而狭义上只提供核心旅游产品,旨在完成旅游生产和服务。

另一种观点认同上文提到的对旅游业的普遍定义,但认为旅游产业比旅游业包含了更加广泛的内容,两者不可等同。申葆嘉提出,旅游业主要是指以住宿业、餐饮业、旅行社以及人工建造的游乐园为主的接待诸行业的复合体,而旅游产业既包括了营利的旅游业,还包括了许多发展旅游所必须的社会非营利因素。罗明义则进一步将旅游产业分为旅游核心部门、旅游依托部门和旅游相关部门3个层次,包括了所有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而旅游业主要是指第一个层次。

旅游产业的界定存在争议,旅游产业链的戈Ⅱ分也存在以下3种方法:

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价值链界定。旅游者的需求拉动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形成,因此,旅游产业链的界定也常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出发。如李丹枫等认为,旅游产业链是指旅游消费者从获得旅游信息并决定进行某次旅行、经过空间移动,到最终实现旅游体验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因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消费涉及的企业分属不同的产业类型而形成的一种产业链接关系。何建民提出,对于常规旅游来说,旅游价值链包括了目标顾客的选择、定位、产品设计、价格制定、渠道选择和形象推广等。这类概念都强调产业链始于旅游者空间移动,止于旅游者旅游消费体验的实现,是吃、住、行、游、购、娱6要素相关企业的集合。这种界定方法使旅游产业的边界相对较窄,通常被称为狭义的旅游产业,但便于统计与操作。也正因如此,目前国家旅游局主导的旅游产业统计口径也基本上采用这一界定方式。

基于旅游产品供应的旅游价值链界定。通常认为旅游产业是由生产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旅游企业集合构成的,因此,不少关于旅游产业链的定义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应角度出发,如坦佩尔和冯特(Tapper&Font)将旅游产业链定义为一条包含了所有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应与分配的链条,旅游价值链因此可分为赢得订单(win order)、分配前的支持(pre-deliverysupport)、分配(delivery)以及分配后的支持(post― delivery support)4个阶段,以实现旅游产品的端到端无缝连接,或者将旅游产业链定义为包含了旅游供应商、旅游开发商、旅行社和游客4个部分的单链。路科从供应链管理思想出发,认为目前旅游业的运作是以旅行社为核心、各相关行业企业为节点而联结成的服务于旅游者的供应链模式。张辉把旅游的生产与销售涉及众多的企业活动,从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要素暂时使用权开始,到旅游产品的组合以及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定义为旅游产业链或旅游产品链。在应用研究领域,玛丽安娜・希贾拉(Marianna sigala)认为旅游供应链包含产品一生中的所有方面,如原材料、材料处理、制造、分配、零售、顾客使用和最终抛弃。詹姆斯・墨菲(James Murphy)和史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认为约翰・门泽尔(John Mentzer,et al.)等人对供应链的定义适合描述烹饪旅游的供应链,即:直接参与产品、服务、资金和/或信息从源头到顾客、从上游到下游的流动的3个或更多的实体(组织或个人)组成的一个整体。裴德罗・拉文托斯(Pedm Raventos)描述了在旅游产业链中航空公司、酒店及其他供应商与旅行社的供需关系。部分研究则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直接从各行业通用的供应链定义中选择了较符合自身要求的内容。此类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方法强调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但并不强调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起点与终点,旅游产业链的外延比较宽泛,与通常大家所说的广义的旅游产业概念基本相当。

基于空间移动范围内旅游产品供应的旅游价值链界定。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业链界定划分了旅游产业链的起点与终点,使旅游产业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价值链强调了旅游产业链的多元性,但又陷入概念泛化的困境。于是又有学者将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链终点限定在“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分配和营销”内,相应的旅游供应价值链定义为:“参与了从旅游产品/服务不同部分的供应(如航空业、住宿业)到最终旅游产品在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分配和营销这个过程中不同活动的旅游组织所组成的网络”。或者将旅游供给限定在旅游者空间转移过程中,如“在旅游者到目的地的空间转移及旅游消费过程中,为其加工、组合并提供旅游产品,以助其完成到达目的地的旅行与游览,此间所形成的以旅游企业为核心的各种产业供需关系”。

以上3种旅游价值链或者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方式都各有优缺点,第一种界定方便操作但局限了旅游产业链的边界;第二种界定放大了旅游产业链的边界,但由于“什么是旅游产品”仍难以界定,旅游产业链的边界问题也因此仍未解决;第三种界定方法使旅游产业链理论上的边界清晰,但它与第二种界定方法存在同样的困境。传统的旅游产业链定义比较关注产品的生产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物质流动,但芮明杰等认为,这些都只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因此,旅游产业链的定义本质上应该从知识的分工协作人手,以不同的价值创造来划分产业环节,并将各环节以网状结构联系起来。

3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价值链分析

旅游产业链界定的困难缘于对旅游现象本质界定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旅游产品定义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或者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局限。根据谢彦君的分析,旅游体验是旅游世界的“硬核”,如果在旅游世界中抽掉了旅游体验,就等于抽掉了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抽掉了旅游现象的内核。没有旅游体验这种根本需要,旅游产品就没有必要生产出来,旅游资源将依然以其自在的状态存在着,不存在专业的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狭义旅游业自然也不存在,而它的缺位将使广义旅游业成为没有内涵的空壳,它们的存在仅具有非旅游的意义。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链以有形产品之间的关联形成链式结构所不同的是,旅游产业链有“模块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知识关联形成的网状结构。在旅游产业链生产分工的背后,技术的差异只是表象,实质上是围绕体验创造、生产与销售、提升的知识分工。

基于这一出发点,以旅游体验这一旅游的“硬核”为中心,按照知识分工和价值创造,可以对旅游产业价值链作如下划分(表1):

旅游体验产品设计。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的第一步是旅游体验产品策划与设计,这类企业包括以旅游目的地资源整合和设计为主的旅游规划与产品策划、营销等咨询服务公司等类型企业群体,其技术含量高、价值创造空间大,但是在以往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划分中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旅游体验产品物质环境制造。策划与设计好的概念产品需要物质载体来表现,相关的硬件建设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再好的旅游资源都只能停留在潜在状态,不能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也就更不能服务于游客的旅游体验。一些专门进行景区建设、酒店建设等旅游环境与设施施工建设的专业企业群体,他们的旅游属性被其建筑行业特征掩盖,而使其在旅游产业价值链认知中长期被忽视。

旅游体验产品信息传递与中介服务。凝结了概念与设施硬件的旅游产品需要向远在异地的旅游者传递信息并进行销售,相应的中介服务企业群体也因此产生,他们包括各类旅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网络传播等信息传播企业群体以及专门进行产品销售的旅游网络在线销售公司、旅行社企业等等。行业内广受诟病的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与这部分产业发育不完善有紧密关系。

旅游运输服务。旅游体验产品的消费依赖于消费者的移动而不是产品的移动,因此旅游交通运输企业群体产生,这里主要指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运输,不包括旅游地的本地交通。旅游体验产品运输可以看作是旅游体验产品中的一部分,它将游客从旅游目的地外运送到旅游体验地,其价值不仅仅在运输功能的实现,服务也为这一环节的价值创造提供了发展空间。

旅游体验产品生产与消费。服务业的最大特点是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开始享受各项旅游体验服务的时间与地点,同时也是旅游企业进行生产的时间与地点,这些企业包括为旅游者在旅游地提供必要的吃、住、行、游、娱等服务企业群体,这部分企业通常被认为是核心旅游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旅游体验的二次消费生产与服务。根据谢彦君的解释,旅游消费只包括愉悦的旅游体验要求的基本消费,而旅游者消费则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全部消费,包括的范围通常比前者大。前者属于旅游体验的初次消费,而旅游者在旅游地的购买行为则可以理解为旅游体验的二次消费,它属于旅游者消费中的非基本消费部分,是完善和加强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和这部分生产与消费紧密相关的是一些旅游商品制造与销售服务企业。

旅游体验产品精加工。随着目的地游客类型不断升级,旅游体验产品的精细化、个性化程度需求也 不断提高,相应的生产与服务企业群体不断产生与发展,这些企业群体包括知识与技术附加值较高的旅游服务体验产品,如融养身、保健、康疗与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端接待服务企业等。

旅游体验产品的物产消费服务。随着旅游体验的个性化要求程度不断提高,部分体验对物产的依赖度也不断提高,专门为此类企业提供物产供应的旅游企业也不断成长,如将酒店体验产品与分时度假相结合,将度假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出现的一些新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群体。

旅游体验产业链整合服务。随着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旅游企业对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同时也不断融合,一些专门的旅游信用卡、旅游保险、旅游数字化服务企业不断成长,使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旅游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划分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涵盖了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配套环境的制造、体验产品的营销与中介服务、生产、消费与服务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每个环节对旅游体验产品所赋予的价值各不相同,其分布呈现出一条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图1),具有以下特征:

模块化的网状产业链结构。新兴产业链越来越多地具备模块化与网状结构的特征,模块间既有投入一产出式的传统线性关系(如图1左侧的旅游体验基本构成部分),也有因知识的关联与整合形成的非线性关系(如图1右侧的旅游体验价值提升部分),总体来看则是一种网状结构。图1中线性的描绘只代表了各环节创造价值的高低,并不代表各环节间有必然的上下游关系。但是网状消费的外部性有可能产生其他环节运行的临界点,如体验产品的设计没有完成时,设施建设难以进行;旅游体验的基本生产和消费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对体验产品进行精加工和高物质附加也不现实。在这种网状的旅游产业链中,模块间横向和纵向的关联交织其中,知识与价值的高低紧密相连,形成旅游业的“微笑曲线”。

基本价值与追加价值的新认识。谢彦君从观光娱乐的视角提出,除旅游观光娱乐业以外的其他产业都是提供旅游产品追加价值的产业,都处于附属地位。那么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凡是直接参与旅游体验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产业都属于核心价值产业,而对于旅游体验进行价值再创造的产业则属于产业链中的追加价值部分。图1中从“二次消费”处划分,左边部分(包括二次消费)是旅游体验的基本构成环节,体现的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中旅游体验的基本价值;右边部分则是旅游体验的价值提升环节,体现了旅游体验的追加发展价值。这部分现今发展还不成熟,但从其价值地位来看,其成长空间大,创造价值高,极富发展潜力。

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征的融合。纵观整个产业链条,囊括了旅游体验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再延伸到精细化的旅游服务的全过程,既与制造业的产品生产一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相类似,同时又包含了二次消费服务、产品精加工、物产消费服务、产业链整合服务等有着明显服务业特征的过程。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使得旅游体验生产与服务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其中不乏制造业相关的企业,使得产业链形态具有制造业的特征。另一方面,旅游的服务特性决定了产业链的服务业特征明显,因此,旅游产业价值链虽然形似制造业的“微笑曲线”,但又有自身独特的内容,比如,产品营销只是信息的中介服务而不是产品的直接销售、运输服务是消费者的运输而不是单指物质产品运输、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等。

产业复合与价值分布趋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群体有相当部分具有复合的行业属性,如旅游规划计划企业同时属于咨询行业,旅游景区建设企业群体同时属于建筑行业,旅游运输企业群体也属于运输业,旅游房地产企业属于房地产业,旅游金融企业属于金融行业等等。但恰恰是这些复合产业部分所创造的价值更高,处于产业价值曲线的两端,而传统的单纯的旅游业即吃住游等企业却只能处于价值曲线的底部,表现出产业复合程度越高,价值创造也越高的特征,这也充分说明了旅游产业的综合关联性特征。

5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业链认识的意义

更清楚、全面地了解旅游业的各方面产业特性。长期以来,将旅游业局限于吃、住、行、游、购、娱的范围内,旅游业被认为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但一些客观上已经成为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服务业如旅游咨询服务、旅游电子商务服务等却没有被纳入旅游产业的范畴,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产业链认识有助于加深对旅游业的理解,为旅游业建设成现代服务业指明方向。

旅游产业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 产业转型 产业升级 产业发展模式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地位明显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的发展时期,需要对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旅游产业政策等进行思考,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进入新的转型机遇期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次转型升级:一次是从接待事业到一般产业的转型升级。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理论探讨成果,指导和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确立了旅游产业的产业地位;另一次是从一般产业向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的转型提升。到21世纪初,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两个旅游市场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拓展,在我国很多地区,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已得到了初步确立。

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和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旅游产业规模扩张的完成、旅游三大市场的发育,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等,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与旅游产品品质的提高势在必然,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第三次转型升级发展机遇期,这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阶段以及旅游需求变化形成的市场力量推动的结果。随着宏观环境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推动经济增长为目的、以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为依托、以组团观光旅游为主要方式的中国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很难适应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王永和,2007),在自身成长的直接驱动和外部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间接策动下,我国“旅游产业的功能、形态、结构、动力都面临深刻的变革”(马波,2007)。中国旅游产业已进入新的转型发展期。

事实上,我国一些旅游较为发达地区已在进行初步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不同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如北京市文化旅游休闲模式、云南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模式、浙江省生态休闲的杭州模式、广东省康体度假休闲模式、上海市会展商务旅游休闲模式、海南省国际旅游岛休闲模式等。

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

分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是认识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休闲性即将主导

我国旅游产业正处于休闲度假旅游逐步取代观光旅游,成为主导旅游产品需求类型的转型期,休闲性是旅游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 达到1000-3000 美元时,传统的观光旅游便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肖光明,2004)。早在2005 年,我国人均GDP 达到1700 美元,很多地区已超过3000 美元,较为发达地区更是超过5000 美元。这预示着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的时代已经开始来临,传统观光旅游需求将逐步下降,休闲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张言庆,2004)。休闲主导旅游产业发展,将助推绿色低碳旅游兴起,游客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更高,要求旅游开发方式要从仅注重观光风景资源价值向强调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等休闲价值转变。

(二)散客化趋势明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再加上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对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多。由于旅游动机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出行的要求也会千差成别。个人或者以家庭为单位的自助游或半自助游将成为国内旅游市场中的主流,个性化旅游、自助式旅游将快速盛行。尤其是自汽车进入家庭后,自驾游市场会快速兴起,甚至有专家预示“散客化时代”或将到来。由于人们旅游更强调个性化,旅游方式更加多样化,游客出游更加随意,散客化也是旅游升级为休闲游憩的必然。散客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将使市场需求日趋多元化,旅游者对旅游信息的需求也较多,对于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将提供更多机会,可以通过把握好市场运作方向,抓住客户心理,从而赢得先机。

(三)体验性日益突出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体验,旅游产业就是为旅游者去异地获取体验的服务行业。随着旅游从关注物质需求转向情感需求、从标准化产品和一般化服务向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转变、从消费结果向消费过程转变,互动参与式旅游将取代单项沟通式旅游。第三次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体现出体验经济与旅游的结合。生态性、互动性、参与性、文化性等都强的旅游产品将成为后工业时代旅游产业转型的特征(谢维新、赵萍,2005)。

(四)复合性日渐增强

旅游转型升级具有多层面的复合性。首先,产业升级体现了多重效益的复合,尤其是要注重环境生态效益的发挥。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以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统一于产业升级中;其次,在产业经营和产品开发上更加强调特色化与多元化,同时还需要注重软硬件设施的配套发展;再次,在旅游服务上更加注重规范化与情感化。只有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环节上推进规范化、情感化的专业化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出优质服务,才能广泛赢得游客;最后,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多产业复合。在旅游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规模、产业领域也将不断扩大,产业链也会不断延伸。旅游产业将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始,产业领域不断扩展到社会诸多领域,产业链从下游产业逐步延伸到上游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届时,我国更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将会诞生。今后,集团化创新将以合作经营为基础,以资本合作为路径,以项目开发为突破口,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发展。

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影响

总体上说,我国旅游产业目前的转型方向是由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向集约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它要求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旅游品质的提升,由追求要素完善与配套转向区域合作与整合产业链,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与效益,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巩固旅游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推进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跨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旅游运行方式上,从团体化服务体系向散客化服务体系转变

团体化的旅游服务体系,是以客源地的组团社为主,体现的是“点线旅游”方式,强调旅游线路的开发;而散客化的服务体系,却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散客服务中心为主,体现的是“板块旅游”方式,强调的是板块区域内的旅游协调发展。随着度假旅游和个性化旅游的兴起,人们出游更多地依赖旅游客源地的旅行商的交通服务,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散客服务体系。因而,构建散客化的旅游服务体系是产业转型升级后旅游开发的首要目标。在新的旅游运行方式上,主要体现以下变化:一是旅游产业组织建设将从以旅游社为重心转向以交通企业为主体的各种旅行商和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散客服务体系;二是以景区或景点促销为主将转向目的地促销为主,目的地的知名度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三是在散客化时代,旅游者对旅游信息的需求将快速增多并十分详尽,信息涉及到食、住、行、游、购、行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是旅游者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要求获得多样性的信息,具体包括旅游企业的行程线路、官方的景点介绍、网友的游记和评论、业界的原创内容等。

(二)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从观光主导型产品向休闲主导型产品转变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导致整个旅游产业发生转型的根本原因,基于买方市场背景下的旅游需求主导着旅游产业转型的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剧增,当休闲时间增多时,单一的以组团观光为主要方式的快餐式旅游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旅游者的需求,出游者更倾向于接受高品质、富内涵、慢节奏的休闲消费方式,以及自助游、自驾游、修学游、乡村游等个性化的旅游方式。这种变化推动着观光旅游逐步向集观光、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方式转变,其中休闲作为排解工作、生活压力的重要方式,将成为未来旅游产品开发的主导方向。这种新的转变,将直接推动旅游产品开发的转变:一是从以景区开发为主将转向以旅游目的地开发为主,区域内的城市将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空间;二是产品结构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文化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非景观类产品进入旅游市场,且份额逐渐增加;三是投资结构的转变。产品结构的转型同时也推动了旅游投资方向的转变,大量资本由原来的纯粹观光类产品逐步转到休闲、娱乐、度假类产品的开发与建设。

(三)在旅游产业功能上,从经济产业功能向社会产业功能转变

历经两次产业提升后,旅游产业的功能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以及从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转变。在第三次产业转型背景下,旅游产业功能将逐步转向兼具经济产业和社会功能的双重特性(车玲,2008)。旅游产业正在打破创收、创汇的单一经济概念,将在树立科学发展的资源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繁荣稳定、满足人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日益显现其综合功能。总之,随着旅游产业与当地契合程度越来越高,纯粹将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理念将被淡化(唐留雄,2006)。旅游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发展旅游产业,不仅要使之成为地方的经济产业,还要在拉动当地经济、带动社会就业、发扬地方文化、保护环境生态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在行业管理模式上,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与之关联的产业涉及多个产业与部门。其中,旅游产业涉及到的风景、古迹、名胜等景观资源又多分属于林业(园林)、文物、文化等不同部门,以部门管理为主的模式缺乏全面的宏观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政约束的能力都十分弱小,易出现管理上的盲点。由于部门利益与地方保护的影响,造成许多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加剧了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摩擦和冲突,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温泉,2008)。因此,单一的部门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讲已经不能适应旅游活动扩大的要求,要尽快建立起行业管理的新模式。行业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微观经济管理之间的中观管理层次,重点是进行行业规划、行业组织、行业协调和行业沟通,它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或相关企业联合会)的紧密配合,它要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要交由市场,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再进行引导和控制。这种新转变将推动管理观念的变化:一是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以服务推动行业的发展;二是推进行业的自我管理。组建行业协会,给行业协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通过行业协会来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和沟通各不同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行业发展;三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重点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各行业进行规划、协调和指导。

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分析

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时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它的变革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它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与发展模式、旅游产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在第三次旅游产业转型机遇期,要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就需要加快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

旅游产业特征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国现代旅游产业持续处于良好稳定且进程迅速的发展态势之中,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产业在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方面依然具备着较为鲜明的薄弱性特征。而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产业安全风险在表现强度层次的不断增加趋势,也给我国现代旅游产业的从业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在开展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方面的全新要求,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展开简要的阐述分析。

 

一、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一)管理制度建设状态令人担忧

 

现阶段,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在基本制度规范建设与执行方面的缺陷特征具备着极其鲜明的客观表现,而且我国现有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人员也未能重充分履行自身承载的基本工作职责。这些不良状况的客观存在,使得我国旅游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在实际开展旅游安全信息的个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比较鲜明的多头管理特征,而这种管理行为的开展和运作模式,事实上给游客的有关信息获取与观念形成过程造成了较为鲜明的非便捷性以及混沌性,极易引致游客从不同的信息部门来源中获取的旅游安全信息在库内容指涉层次具备明显的差别特征,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综合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旅游安全信息资源匮乏

 

旅游安全信息资源匮乏现象的具体表现包含四个基本方面,即:旅游信息质量状态较差、旅游信息实际获取数量较少、旅游信息综合性特征表现强度较低,以及旅游信息表述内容时间落后。在实际开展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活动过程中,原始性旅游安全信息在初始获取时点实际具备的质量状态,是确保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高效稳定开展的基本保障条件,假若原始性旅游安全信息在初始获取时点不具备充分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全面性考量特征,那么势必就无法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最佳开展状态的实现创造充足的前在支持条件,进而也就无法对我国现代旅游产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发挥实践助力作用。这里要求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实施人员,切实加强原始性旅游安全信息在初始获取时点的质量控制工作力度,为我国现代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创造充足条件。

 

(三)不能实现旅游安全信息顺畅有序的交流共享

 

近些来,班随着我国现代旅游产业的迅猛有序发展,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信息的广泛有效交流共享对于有效避免旅游安全事故的出现具备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在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尚未实现与相关产业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顺畅有序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引致我国现代旅游产业内部出现了比较鲜明的“信息孤岛”现象,给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最佳质量效益目标,实现对旅游安全事故的彻底规避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改良策略

 

(一)切实建构和完备基本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各级政府旅游产业相关管理部门,要针对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密切关照我国当代旅游产业的具象发展演进欲求,制定并切实履行具备充分的现实关照性以及科学可行性的法律法规体系,与此同时,要逐步建构和完备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基本工作制度。在上述工作任务项目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国家旅游局要切实发挥最佳牵头带动效应,针对从事上述工作的实务人员,制定专门性的奖惩和激励机制,促进相关制度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建构专门性的旅游产业安全信息分析管理工作机构

 

旅游产业本身具备较为强烈的综合性经营发展特征,其基本的产品销售以及劳务内容的提供,往往会较为深刻地广泛波及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环境的方方面面,针对专门性的旅游产业安全信息分析管理工作机构的建构和运行问题,国家旅游局应当针对我国现代旅游产业的现实发展需求,切实建立专一开展旅游安全信息分析工作的实务部门,建构形成具备综合性技术考量与应用特质的安全信息分析工作系统,从而为旅游安全信息资源的集成、开发、序化,以及和利用构筑稳定且坚实有力的后备支持条件。安全信息分析管理工作机构应当依照旅游安全信息在内容指涉层次,以及信息具体产生旅游渠道方面的差别性特征,分别建立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状态检测技术系统,并在这一技术实现前提之下,完成对旅游安全信息综合分析技术系统的建构运行目标,为我国当代历史时期旅游产业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综合性实施水平的提升发挥现实助力,创造基本支持条件。

 

三、结束语:

 

围绕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本文从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现存问题,以及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改良策略两个角度展开了具体分析,做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旅游产业的长期有序发展具备深刻的现实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