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轻工业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设计;轻型钢结构;特点;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在工业建筑过程中,轻型钢筋结构已经是在其设计应用过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着抗震性、抗风性、耐久性以及环保性等多方面的优势,进而十分符合我国节能环保的理念,将其应用到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为企业节省施工的材料以及提升施工的进度,同时也对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1.关于轻型钢结构的特点概述
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轻型钢已经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轻型钢的结构主要是应用在不需要承受大负荷的建筑物当中,目前轻型钢结构已经是在工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具有着多方面的优点所决定的,比如轻型钢具有着抗风性、抗震性、保温性以及耐久性和环保性的特点,进而在工业建筑过程中的应用前景也是十分的广泛。其特点主要是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是轻型钢的结构具有着自重轻的特点,其自重轻主要是支撑轻型轻钢结构能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轻型钢结构之所以具有着自重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该结构在制作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轻型焊接的H型号钢,并且具有着比较高的截面利用系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节省钢材。
第二是轻型钢结构的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轻型钢的结构整体构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并且在对其进行制造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也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所以,在和其他结构相比较更加容易实现自动化以及标准化的生产。不管是在生产的角度上来说还是在对其进行安装的角度上来说,通过轻型钢的利用,钢结构所建筑的建筑物通常都是具有着比较高的工业化程度,并且这也能够很好的符合建筑的要求所在。
第三是是因为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轻型钢的使用能够有效的加快施工的进度,并且也能够有效的降低施工的周期,因此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轻型钢的使用能够很好的降低施工的成本以及生产的成本,同时也能够为施工企业减少一部分的开支,同时因为轻型钢结构的本身具有着比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对其技术的要求也并不是很高,所以,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轻型钢的使用能够使施工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能够对施工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在对于工业建筑企业来说通过轻型钢的使用时最为合理的。
2.关于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轻型钢结构的设计方法
2.1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轻型钢的屋面设计
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对轻型钢的使用能够有效的降低施工的周期,同时在对轻型钢结构屋面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对建筑的材料以及坡度等进行合理的选择,目前我国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轻型钢结构屋面设计的过程中所选择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有着太空钢板以及压缩钢板等材料。目前我国的工业建筑过程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主要是金属压型的符合保温板、夹心板以及金属压缩版等,对于这几种材料的使用,其各自有着不同的之处,并且这几种材料的用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其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科学以及合理的方式来选择。然而根据一般的工业建筑来说,其建筑的屋面坡度越大,那么对于屋面的排水能力则十分无力,但是如果在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其屋面的坡度如果比较大,那么也将会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坡度的过大将会加大排水的速度,进而十分容易产生的溅水的现象。如果在对其设计的过程中屋面的坡度过小,那么也将会导致出现排水的速度存在着过小,如果排水的速度比较缓慢,将会导致积水的情况出现,所以,在对工业建筑屋面轻钢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的对屋面的坡度进行控制。
在此之外,在工业建筑屋面设计的过程中,轻型钢的结构材料也将会对其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对屋面的钢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明确工业建筑的实际需求,通过实际的需求来选择合理的材料,并且要根据此作为基础来对材料进行选择,将一些价格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以及质量好的材料进行选择,通过材料的合理选择也能够为后期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施工材料的好与坏将会直接的影响到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平。其次就是在对工业建筑屋面钢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对于金属压型钢板屋面的构造设计必须要进行合理、科学的把控,在工业建筑屋面设计的过程中,金属压型钢筋屋面的构造设计过程中,其主要是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是版型的选择;第二是屋面开洞的方式、第三是采光带设置;第四是压缩金属板的选择等等方面,通常情况之下,主要是采用轻型钢结构的工业建筑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建筑的采光以及通风的效果,通常都是会在工业建筑的屋面上部位置上合理的设置出通过孔以及采光带,以此来保证工业建筑的采光以及通风情况。
2.2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轻型钢结构墙体设计方法
针对工业建筑而言,其墙置在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墙,另外一种是内墙,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不同的受力特点,可以进一步的把工业建筑墙体分为两种,一是自承重式轻型墙体;二是非承重式轻型墙体,在一般情况下,我国工业建筑墙体设计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墙体材料大多数都是以轻质材料为主的,例如:彩涂金属压型板夹心板、彩涂金属压型板和PC板等等,在应用的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建筑要求以及设计的标准和不同的板型材料优缺点对墙体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针对金属压型板墙面而言,其系统构造设计的过程中,其重点就是压型板具体的长度选择和钢板墙面系统细部构造设计,对在墙体金属板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板块单位面积的覆盖率以及板块承载力水平进行全面的考虑,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见要减少压型板长向搭接,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压型板长向搭接,这样能够对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节约。并且另外在夹心板墙板构造设计中需要对夹心板的节点做法以及及结构布置进行综合考虑,进一步科学选择板块的放置方式,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要懂得把握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轻型钢结构墙体设计整体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
2.3工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轻型钢结构夹层构造的设计方法
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轻型钢的使用,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益,同时也能够使建筑的成本得到有效的缓解。在对轻型钢结构加层设计的过程中,其和建筑当中的普通加层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不仅仅是具有着普通加层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着轻型钢结构本身的特点,在工业建筑轻型钢加层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其建筑的特点进行考虑,同时也要考虑轻型钢结构加层的个性特点。轻型钢结构加强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原有的建筑主体结构上面进行直接性的加高,并且要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加固,进而达到优化轻型钢结构主体的目的。当然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是需要一个境界完整并且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要做好轻型钢结构加层构造的设计就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轻型钢结构的刚度相对来说比较小以及质量轻等特点,所以,在加成构造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要科学的设置足够的横向以及纵向的支撑,根据这个点来保证轻型钢结构原有的稳定性以及刚度等要求。
总结:目前随着工业建筑的不断发展,轻型钢的使用也得到了普及,轻型钢结构到目前为止已经是在多种类型的工业建筑当中取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办公区、生产产房以及生活区等等,并且轻型钢在工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具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通过对轻型钢结构的屋面、墙体以及夹层构造等方面的合理设计,并且要将轻型钢结构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掌握,这样能够给更加全面的提供工业建筑的设计质量,同时对于后期的工业建筑施工顺利开展的情况也具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彪.工业建筑中轻型钢结构的设计浅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2(24):112-115
[2]刘坚.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轻型钢框架结构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12(24):174-176
[3]马琴.浅析轻型钢结构在工业建筑中的设计与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24):103-106
政协二届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就“如何振兴我市传统轻纺工业”等相关议题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对此,市政协提案委、财农委组织部分委员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到二毛纺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了带案视察,并和有关部门、部分企业代表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xx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xx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榆林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 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2020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榆林。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20xx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6、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要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要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要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制定高质量、高标准的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标准,用特色化推进品牌化。四是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在扶持经费中专门列支一块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国家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我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对出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各界贵宾、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14年轻工行业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取得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前景,全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7万亿元,利润1.8万亿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20.2%,出口商品总额6194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26.3%。出口增速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
轻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贡献,我国轻工业在新常态下正处于转型升级,重新构建竞争力的推进期,呈现出增长速度回落,结构调整加快,创新驱动增强,经济走势分化等特征。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轻工业的增速已从多年的两位数回落到个位数,主营业务收入历年增幅分别由2001年的19.91%和16.25%回落到2014年的8.7%和5.2%。
轻工产品需求下行和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多年的规模扩张不仅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消费需求新变化,而且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加剧。轻工产品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与环境不断增加,利润空间进一步的压缩。
企业亏损面加大,行业两极分化明显。近年来许多轻工企业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内部治理、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智能制造,机器替代人工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投入研发力度加大,智能环保健康方面的新产品发展迅速,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消费者新的增长点。
一批涉及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科技成果,有利推动轻工业调整转型升级。轻工百强企业为轻工业的调整转型升级作出突出贡献。
2014年度轻工百强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234亿元,其中海尔集团达到了2007亿元,百强企业平均18亿元,其中茅台集团达到223亿元。轻工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到整个轻工规模以上企业的11%,利润占到13%。百强企业的发展引领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系统发展。百强企业的成就以及在探索新思路、新驱动方面的经验和作为,是轻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当前尽管我国轻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外部收缩,内部多种矛盾组合,但轻工业仍处在重要发展期,轻工业应该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要深刻的领会中央的判断,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形势,紧紧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一带一路、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在新常态下完善新思路,增强新驱动。
一,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实际问题,促进稳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稳定在合理区间的增长是今年的首要任务,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基础。近几年轻工经济增速回落,既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又是体制机制弊端的显现,也是经济发展规律性的反映。我们要科学判断增长速度的回落,既要清醒看到经济下行的巨大的惯性和克服深层次矛盾的长期性、艰巨性。更要充分认识轻工业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在深化改革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发挥轻工业的优势和特色。经济平稳运行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不失时机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把稳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推进轻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消费者为中心,培育发展消费的新热点,新业态。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为轻工业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于组织优良,智能实用,时尚外观,节能环保,操作方便的新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定制化,线上线下结合体验互动,日益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快发展观念,发展思路的转变。以消费者为中心,培育发展消费的新热点、新业态。
正如海尔提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智能互联,达到用户与工厂零距离。企业要从自身产业基础和专业特点来考虑互联网+同本企业融合的思路,适应消费者对轻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拓展使用功能,提高智能化水平。在融合合作中,赋于企业新的力量和再生能力,满足和创造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三,加强核心技术的公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瓶颈和加大自动化和智能化和信息化进程,用装备和技术带动劳动生产率。我国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装备、关键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可替代技术的联合公关,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技术,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研发的课题变为实体的项目,样品变为产品商品,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进一步改善创新机制,为其科技研发和资本投入的结合,实现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转变为实体经济中的经济效益。
四,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培育发展自主品牌。轻工产品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与企业生存发展,与我国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我们要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成质量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新型水平,保障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自主品牌影响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轻工业发展的瓶颈,相当一部分优质轻工产品由于缺乏品牌,处在底端。四部委下发了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的指导意见,轻工各行业和企业要结合实际,提出本行业和企业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的路径和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效率理念,提高企业内在的素质,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的国际化进程,提升轻工自主品牌的影响力。
五,巩固发展出口优势,提升企业走出去水平。无论是巩固发展轻工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还是拓展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我国轻工产品都具有比较优势和巨大潜力。我们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绝不能影响和削弱出口的优势。一带一路对中国轻工产品有极大的市场需求。2014年我国轻工行业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额供给1633.55亿美元,占整个轻工出口26.54%,同比增长15.86%。我们要总结走出去的经验和教训,巩固发展现有优势,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培育发展新的优势,认真研究和树立全球价值链的理念。不断提高外贸价值增值过程当中的利益,研究探索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扩展贸易,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走出去的水平。
六,深化改革动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2015年政府在一系列的重大领域进行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力度空前。我们要充分利用政府在财税、科技、外贸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释放的红利,减轻企业负担,扶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活力。行业协会要及时反映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推动改革的精细化和实际效率,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轻工企业家高峰论坛是引导交流我国轻工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平台,相信各位领导、专家和企业家的精彩讲演,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丰硕成功和深深的启示。
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现状及评价
工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配置的比例关系,工业结构分析主要包括工业部门结构分析、工业所有制结构分析、工业企业规模结构分析、工业地区分布结构分析、工业技术结构分析、工业组织结构分析等。通过对近年来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的分析,不难发现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轻重工业发展不够协调 西部地区轻重工业的发展比例失调,这从近两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可以得出。2004年,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轻工业的增加值为2158.18亿元,重工业的增加值为4973.99亿元,轻工业增加值占总体的30.26%;2005年轻工业的增加值为2596.05亿元,重工业的增加值为6726.65亿元,轻工业占总体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轻重工业对经济贡献的差距更大。有学者认为西部地区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轻重工业的比例并不能说明实质问题,关键是重工业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能源供应部门,也是一部分轻工业的原材料供应部门。如果重工业能为农业、轻工业服务,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服务,为发展消费品生产服务,则能使整个生产走上轻重工业都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的轨道。西部地区重工业中采掘业和原料工业占相当大的比重,而轻工业则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这样就导致重工业不能很好地为轻工业的发展服务。
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原因,国有工业处于主导地位,非国有工业处于劣势地位。2003年西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4.8%,2004年这一比例为65.97%,而2005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例仅为34.21%。有学者研究表明,从各经济成分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来看,1997年以后是:其他类型经济>集体经济>城乡个体经济>国有经济。国有工业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活力不足,而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却未能发展起来,这样导致西部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犹如“孤岛”,不能形成与其它类型企业有良好协作关系的企业群体,因此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比较有限。
规模不够,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西部地区的企业规模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国有资本配置比较松散,而规模相对较大的股份制企业发展却比较缓慢。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规模效应,造成对资源的浪费,而且大量的小企业容易使整个行业产生无序竞争,很难在国内形成较强的竞争力。2003年,西部地区占企业总数1.5%的大企业创造了工业增加值总和的41%,小企业总数占85.7%,而创造的增加值只占总值的25.2%。
工业区域结构不平衡 占全国地域2/3的西部地区内部各区域之间的工业发展存在不平衡。2005年西部地区全部的工业增加值为11437.74亿元,四川对西部经济的贡献最大,比例高达22%,接着是内蒙古、陕西、广西,对经济的贡献最小,比例只占0.15%,青海、宁夏、贵州的贡献也比较小。工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区域整体经济的不平衡,从而会制约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技术结构层次较低 西部地区工业的技术结构层次较低,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开采加工业占有相当比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传统基础工业比重大,科技含量少,相当部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小。《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对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在11个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地区中,有7个在西部地区。
支柱产业发挥优势不够明显 支柱产业指的是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对区域经济繁荣起重要作用的产业,西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采掘业和原料工业可以算是西部的支柱产业。西部地区几乎所有与采掘和原料相关的产业都具有专门化优势,但由于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原因,使得这些产业在区域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却很低。这说明西部地区虽然是中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但西部的这种自然资源优势却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西部工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西部工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部门转移;不断提高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竞争力,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减少环境污染,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应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西部工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工业结构的调整通常表现为市场推动和政府推动两种形式。在市场推动的调整过程中,主要是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结构重组的自然过程,表现为企业在市场竞争刺激下的自我调整;在政府推动的过程中,主要是政府采取相关措施对工业结构进行人为干预。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应当采取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辅助干预的形式,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确立一条“改造一块、推动一块、稳定一块、开发一块、淘汰一块”的调整路径。
第一,改造一块。
主要是指改造西部老工业基地,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从而构建西部工业增长极。
西部的成都、绵阳、攀枝花、重庆、贵州、西安等地区属于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曾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它们逐渐体现出弱势:传统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如机械制造、金属矿采选和加工等,工业设备陈旧老化,产品结构单一;众多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以能源和资源为支柱产业导致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相当尖锐。这些弱势使多数老工业基地难以适应变化,经济增长已呈现出乏力的态势。但是老工业基地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较大的工业资产存量、较雄厚的技术和管理力量和较成熟的工业发展经验,因此为了节约资源、节约建设成本,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应和聚集效应,应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上,构建西部工业增长极,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主要有以下措施: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品和规模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改造要以重工业为龙头,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创新,同时拓展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业,从而发挥重工业的波及效应,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广泛建立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中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配套和专业化服务;把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重点支持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生产的集中度,实现合理的经济规模,建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对经济贡献大、可持续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从而摆脱自然资源枯竭的威胁。
第二,推动一块。
主要是指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产业,注重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创造产业集群。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创造必须围绕其特色产业,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良好基础的产业加以培育,聚合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竞争优势。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采掘业和原料工业方面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因此,应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的后续产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钢铁业、化工业、纺织业和食品业等。
西部地区的这些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像四川和内蒙古的钢铁业、陕西和甘肃的化工业,内蒙古和新疆的纺织业、四川和贵州的酿酒业、云南的烟草业等,这些产业应争创名牌产品,并鼓励存量资产向名牌集中,加快发展精制钢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粮食加工等产业,最终在国内乃至国际形成竞争优势。
西部各地区之间要改善产业空间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在一定区域内建成初级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互补产品生产等相关产业链,实现有限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第三,稳定一块。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能源、原材料工业产业已经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这些在工业中所占份额高的产业,要继续稳定发展。
在能源建设方面,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总体格局是:短期相对过剩、长期能源供给不足;污染严重的低质能源过剩,清洁的优势能源供给不足。西部地区作为我国能源的一大供应地,应不断优化能源生产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序发展煤炭,统筹规划,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减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积极发展电力,推进火力发电和清洁煤发电,加强电网建设;发展石油天然气,加大勘探力度;大力开发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大型煤炭基地、大型风电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初步形成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内蒙古、甘肃等大型风电基地。
原材料工业方面,应建立与地方其它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从而对地方产生较强的波及效应;同时应延长产业链,增加最终消费品的生产比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铝、铅、锌、镍等特色资源,加快贵州和广西铝金属、云南铅锌、甘肃金川镍等工程建设,将西部初步建设成具有特色的有色金属产品出口基地;在内蒙古粮棉主产区建设尿素基地,建设云南、贵州磷复肥基地和青海、新疆钾肥基地。
第四,开发一块。
重点是指应用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开发朝阳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作用。加快发展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优势,把电子及信息设备制造业、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业、航天航空业和医药及生物工程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重点,逐步形成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四川、陕西等地区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具有人才优势,、云南生物品种多样,可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从而形成区域性的增长极。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以产业技术政策为导向,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西部地区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依托中心城市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解决科技与产业脱节问题。要适当集中地方力量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惠政策,发挥政府产业政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导向作用,在信贷、财政、税收、外贸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另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发挥这些企业灵活、创新的特点,使之成为科技产业化的主力军。
第五,淘汰一块。
对于污染大、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质量低劣的产业和产品,要坚决按照国家政策加以淘汰,盘活存量,寻找新的出路。
论文摘要:针对现有文献在解释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方面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利益集团理论。从城市集团的利益刚性角度解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仍然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明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根本原因所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现有解释及其不足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论不容置疑。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偏差确实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历史原因:但必须看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调整产业发展战略的偏差。扩大对轻工业的投资比重,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从理论上说,轻工业的较快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但现实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因此。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偏差无力解释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滞后的原因。
12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论现有的户籍制度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的解释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这种解释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深入说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户籍制度能够如此顽固地坚持着。以至于持续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1.3农村劳动力素质约束论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样缺乏解释的是为什么农村教育始终落后于城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根源又是什么?
1.4土地制度约束论现行土地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单从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来解释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其解释力度不够
二、基于利益刚性角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目前国内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的解释或着力于以上的一个方面。或综合以上符素进行分析,但其解释都有一定局限性笔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恨本原在于城市集州的利益刚性
2.1利益集团的一般理论,所渭利益集州是指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并试图参与政治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立法、行政管理等活动,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团体,但它本身不以控制政府、掌握权力为目的。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益集团的存在及其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已成为不容否认的事实城市利益集团的利益刚性就是在政治集团逐渐对压力集团有所反应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