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老龄化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财政 社会保支出
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14年年底,在我国十几亿人口中大于60岁的人口已经占据了2.2亿,也就是说几乎占据了近16%,并且2015年这一比例还在上升。评判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主要依据是该国家居民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数占据了该国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或者大于65岁的总人数数量占据总人口人数的7%以上时,则说明该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根据有关的准确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会不断加重,预计在2050年左右会达到最大值,如下图所示。
根据有关数据,在我国的现有老人中,独居老人要占据一半的人数,并且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照顾的,即失去劳动能力与自理能力的老人要占到3千万人以上,因此国家为了帮助这些老人可以继续良好的生活必须要加大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支持力度。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决定一国人口模式情况的因素很多,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历史采取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基数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是未富先老,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20世纪,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十分高,社会发展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国家积极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该项政策实施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同时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得我国很快的进入人口老龄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新生人口数量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这不可避免的加快了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快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是快于国家进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人均GDP方面看,人均GDP高于2万美元的都是先富后老的行列中。这些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到来的时候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数据显示,根据国际标准来看,我国在21世纪刚开始就正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而当年的人均GDP仅仅是1041.5美元,在同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不及美国和日本的4%。到了2012年年底,我国人均GDP虽然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增加了6倍,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十分大。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并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样的速度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是十分的大。
二是出现老龄化现象地区间的差异大。由于我国人口地区分布数量差异较大,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老龄人口数量的地区差异也会较大。 从宏观地区角度看,东部与中部地区由于本身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数量较多,老龄人口也相对较多,因此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最为明显。西部正好相反,人口密度不断减少。虽然留守老人较多但是与东部相比差距较大。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部和西部近年来依托国家的政策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因此人口老龄化也开始向中部与西部进行转移,但是由于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总体差距过大,因此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仍然相当明显,如下图所示:
三是自然增长率下降,高龄化现象显著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内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在不断下降。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近十分之一,即使21世纪初期有轻微的回落,但是总体呈下降态势。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最主要的影响是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21世纪初期至2012年间,人口出生率从14.03%下降到12.1%。另一方面,医疗卫生以及食品监督力度的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总体也不断变化。
由上分析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的态势,虽然中间略有上升,但是总体上结合人口出生率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下降。作为人口大国,人口基数相当大,但是人口出生率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人口数量就会不断增多,高龄化现象就会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不可避免的加重国家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针对老人生活方面的支出,从而会进一步加大国家的财政负担。
(一)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加重财政负担。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行政事业单位中达到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退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费用及退休工资完全来自于国家财政,并且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没有社会化。因此,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会带来很大规模的财政支出。
(二)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加重财政负担。在当前我国的企业中,企业职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和企业支付。企业人员中老龄退休人口的增多会加大财政为这些人员购买养老保险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不计入纳税范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
(三)医院卫生财政负担加重。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的配套的老年人口的医疗设施压力也会增加。老年人口是我国医院需要关注的主要对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发病的概率是中年人的两倍之多,是年轻人的四倍之多。根据我国当前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对于老年人进行医疗费用缴纳时有相当大的优惠,其差额由国家财政补助,当老年人数的不断增加,进行医疗费用的补贴也是对应的不断在增加。
(四)老年福利服务的财政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加大对老年人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改革开放后,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设施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发展的态势呈十分良好,但是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老年人社会福利需求的增长力度要大于社会福利的供给力度。从另一方面考虑,老龄人口日常生活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因此简单的资金投入并不足以提高老龄人口的是实际生活水平。因此政府对于老龄人口的精力投入还需要增加,因此对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还有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社会福利机构的主办方式以民办为主,但是财政方面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张时飞(2009)在研究中指出,当前情况下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财政补助可以按照床位需求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财政计算,如果每个福利机构的床位为计算基数,每个床位给予国家补助一万元,则需要财政支出补助约为250亿元。
三、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的政策选择
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压力是当前财政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合理科学的减轻社会保障方面财政支出的负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政策研究方向。为了促进社保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逐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才能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
(一)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报告内容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并且逐步增强社会公众救助能力等社会保障方面的目标,同时着重关注社会基本养老,人民医疗卫生情况,以及最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并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时汇报老龄人口的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龄人口的福利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尽快扩大社保覆盖面。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社会保障情况来说,短时间内建立并完善一套高效并且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根据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看,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多为城镇居民,而中国的城镇居民只占到中国的人口的小部分而已。大多数的农村人并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因为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一直无法提高上去。
根据这一情况,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即将带来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负担的重要步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分层次分步骤地把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全面的推广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然后逐渐纳入更多的居民进入社保体系。
(三)提高人们参保意识,使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导致国内很多人缺乏积极的参保意识,一旦公众没有参保意识就会忽略社会保障系统的作用,从而无法积极配合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更无法对于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积极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人符合当前建立的老龄人口养老保险体系的标准,却因为缺乏相应的参保意识从而不去参加老龄人口福利保险等。对此,为了防止以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负担过重,国家可以有意识的先去积极宣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
(四)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作用力度,提高利用效率。不管从哪方面分析,财政支出程度与社会保障能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单纯的提高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实施相应的政策来提高财政在其中的作用力度以及提高财政在支持社会保障工作过程中的利用效率。
首先可以完善财政支付结构,根据各个地方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进行财政社会保障的专项拨款,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财政拨款大规模,少利用的现象出现。其次是培训一批优秀的财政管理专业人员,在地方财税体系中进行良好的社保保障支出管理人员培训,从而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力度,有利于高效便捷的使财政支出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后,在当地的人口老龄化群众中进行适当的宣传与教育,让当地的老龄人口充分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和及时参与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从而为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中的发展过程可以一帆风顺,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赵丽宏.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 2007(10).
[3]周太彤.上海老年人照料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J].社会 福利,2006(7).
[4]胡明坤.做好社区老龄工作构建社区和谐社会[J].新疆农 垦经济,2007(2).
[5]姜向群,万红霞.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提出的挑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
1 关于老年住区的研究
1.1 对国外老年住区规划研究结果的借鉴
因为老年人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不再具备年轻人的健康与活力,所以在居住区的建设上要有一定的要求,符合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以作为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美国为例,在建设老年人居住的社区时,将其分为多种类型的老年住宅,主要特点是建造了一个环境好,规模大,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的综合性社区,在心理及生理上都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要,他们每日的生活充实,身体健康,自然而然的不再依赖儿女,从而减轻儿女的负担。这种建设模式因其独特的优势,在欧洲国家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我国也在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并大力推广这一老年社区的大面积建设。
亚洲的许多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文化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日本的老年住宅社区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日本老年社区模式的特色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实现老年人的自助与自理,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为其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不仅在生活上进行关心照顾,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其生活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我们要借鉴这种住宅模式的转变,吸收有利于建设具有我国特色老年住宅的经验。
1.2 国内养老模式和居住方式的选择
在最早的一个阶段,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家庭养老,一种是机构养老,但是最近几年,社会和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传统的养老模式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同时我国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养老方式,度假养老和异地养老等都被人们热捧。
城市规划的相关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的养老的方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居家养老虽然能够很好的保证我国老年人的安全,但是对老年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却是比较忽视的,同时在经济性上也不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这种养老形式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是会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国的养老住宅区还是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对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进行了解之后,一些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新型的养老住宅形式比如邻居式、分离式等等,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年公寓在很多方面展现出来的优势都是其他形式住宅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要在保留老年公寓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老年居住区。
1.3 老年住区空间环境
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居住环境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也是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欧洲许多国家将老年住宅选在了风景优美的地区,远离喧嚣,因为这样的环境更适宜晚年生活,让内心更加平静。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老年人进行了解,可以得知居住环境不仅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还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设置图书馆、医院、护理中心等社区设施,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合理的规划居住环境,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对老年人的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不仅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推动力。
2 关于老年休闲活动空间的研究
国内学者通过地理学方法对城市老年休闲活动空间的研究较多。柴彦威和刘璇认为可以将时间地理学方法引入对城市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对城市老年居民活动时间分布、活动方式以及时空间结构的分析,研究社会组织、基础设施配置等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从而探寻城市内部结构与老龄居民活动互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提出城市建设中老年休闲活动空间的各种对策。
相关研究人员利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对某市50名退休老人的四季休闲行为进行跟踪调查,其目的是为揭示大城市的老年人是如何从事日常生活及休闲娱乐活动的,以及这些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时空分异规律,从而得到相关科学依据,在大城市中组织与规划休闲空间。另一组专家也运用了时间地理学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制作了一份某市典型社区中老年人24小时的活动日志,借此描述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活动类型是否具有一般时空特征。第三组人员采用的是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的内容为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消费情况,采用问卷的形式,揭示了城市老年人的日常购物行为所具备的空间特征。上述以微观角度研究老年人活动需求的方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便于更好地在规划上组织与引导居民进行休闲活动。场所空间作为休闲活动的载体,成为目前我国急需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某地区各类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公共活动场所的抽样调查,地理位置近是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其次是环境条件要好及有必要的设施。而老年人对休闲活动场所的要求分别是地理位置便利、环境优雅、安全、安静、有充足的休息设施以及良好的景观等。由此可见,老年人最看重休闲场所周围的交通是否便利,周围的环境如何,配套设施是否齐全。从上述结论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建设老年人的休闲活动空间时,要合理安排交通区位,做到安全性与易识别性兼具,加之以完善的配套设施,均匀的分散场所,定能够吸引老年人前往。
3 关于道路交通的研究
老龄化社会对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老龄群体的交通安全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中国应重视人口老龄化社会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研究人员从城市角度较全面的研究了如何解决老龄社会的城市交通问题。首先,介绍了美国针对老年人出行特点所制定的涉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立法等方面的改善交通措施,接着对国内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1)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注重交通系统的无障碍设计;(3)建立安全、便利的步行交通环境;(4)强化老年人的交通安全意识;(5)建立针对老年驾驶员的培训和审验制度。
关键词: 南通市 人口老龄化 社会保障 影响 对策
一、案例背景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通常是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素有“长寿之乡”美誉的南通市早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同期总人口的10.2%,先于全国18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有老年人170万,占总人口的22.3%,分别高出江苏和全国5.3%和9.8%。预计到2015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97.29万,占同期人口总数的26.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通老龄化发生在社会经济现代化之前,“未富先老”的状况将加重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
二、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1.导致养老负担加重。南通全市156个乡(镇、街道)中138个有长寿老人,分布面为88.5%,其中最年长的男性105岁,女性106岁,但与经济增长尚未达成比例上的协调,全市城镇化率为39 %,低于江苏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目前仍有61%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这些表现决定了社会保障范围广、难度大、供需矛盾突出特点。
2.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全市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退职人员总数的攀升导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上升。
3.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产生影响。南通市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由于计划生育因素及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结构模式,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4.对当前医疗保障制度提出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南通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逾114万人,其中市区44万人参保。目前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由国家与单位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数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应对老龄化改进社会保障的对策
面对全市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诸多矛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1.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加快公共财政改革步伐,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二是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三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并提高征缴率。四是逐步健全社会保障法规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法律意识,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和企业实行强制性保险。
2.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根据《南通市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要求,进一步完善南通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的成果,高度重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将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服务。
3.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并轨,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真正实现“全民医保”。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加大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建立老年病防治中心,扶持其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老年病防治能力。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和大病医疗专家咨询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推行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
4.完善老年人社会救助。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认真落实低保人群分类救助制度,建立低保标准科学调整机制,适当向低保老年人倾斜,确保困难老年人家庭得到更多救助。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增发保障标准金额10%―20%的保障金。
5.完善政策环境,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消费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相关的商品生产和服务。在政策主导上,通过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文学.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统计与决策,2005,(1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影响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偏向于人口数量控制,忽略了人口年龄结构控制。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衡量人口是否老龄化有两个指标,一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二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我国2005年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一亿人,所占全国总人数比率超过了7%,因此不得不承认,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其实有关研究表明,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2亿。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010年迎来高峰,当年的老龄人口递增接近千万。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6亿,是整个欧洲老龄人口的总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老龄化速度很快
上世纪60年代,为控制人口的极具膨胀,国家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由于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新生婴儿较多,但我国总体的生育生平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位置。据有关资料显示,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迎来最大值,此后人口将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人口将不断增加,这一升一降,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明显。
2、在社会经济不够雄厚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
当前虽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举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生产总值仍然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总体来说,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压力较大。
3、在社会体制改革过程中度过人口老龄化
当前,我国的社会体制逐步完善,许多现有制度都在不断改革,社会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这都使解决人口老龄化变得更加困难。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能力提出考验
就目前来说,我国养老金实行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这种方式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化解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式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保险中存在的矛盾。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收不抵支等情况,从而产生“空账”问题。据统计,在2000年我国的养老金空账还不足400亿,而到了2006年初,我国的养老金空账已经超过八千亿。
(二)人口老龄化给现有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困难
我国由于国情特殊,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同时辅以社会和机构养老的方式。但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我国许多家庭都出现了“一对年轻夫妇要抚养双方四位老人及一位子女”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年轻夫妇的压力过大,而且还会使其无法给予双方父母足够的照料和供养,养老目标难以实现。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提出了挑战
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障全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要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的,但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各种原因,其覆盖范围依然不足。根据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显示,我国在2006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74亿,占总人口数的13.38%,不仅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仅仅限于城镇,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其覆盖范围十分有限,同时对于农民工群体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面临困难
老年人由于其抵抗力下降、免疫力减弱,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相关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也较多。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龄人口不断增强,使得我国的医疗保险支出急剧增长。据统计,我国在2005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接近4000万,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超过1000亿,这使我国医疗资金的运转十分困难,给我国整个医疗保险体系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一)做实个人账户
前面已经提到,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从而使得参与保险人员的个人账户长期处于空帐运行状态。因此,要想应对人口老龄化,则应该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这也是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推行
新形势下,必须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得其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比如要大力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尤其要保障农村地区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让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努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冲击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对现有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加快医疗保险改革步伐,使得我国医疗保险费用的承受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水平。
(四)退休制度更加合理
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我国的保险费用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这给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制都造成了很大压力。对此,可以采取提高退休年龄、实施退休年龄弹性化等措施,因为推迟退休年龄,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效缓解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付能力都造成了更大压力,给我国普遍存在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了困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可通过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改善医疗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等措施来应对,实现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唐莹,陈正英,薛桂娥等.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03)
[2]张喜成.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思考[J].科技风,2010(07)
【关键词】养老;老龄化;社会保障
《礼记・祭义》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先秦时期中国的养老思想强调了“礼”即对养老的态度及要求。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我们的祖先又对养老提出了新主张。自汉朝以来“以孝治天下”的做法开始推行,“孝”成为了一个人好坏的评判标准,如当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正是通过“举孝廉”的形式选出“孝”、“廉”之人为官员。自此“孝”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文化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成为了中国主要的养老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需要。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发展因素,新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养老活动逐渐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开始向着社会集中养老转变;另一方面是政策因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短时间内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但代际之间的养老却出现了断层。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上述数据表明了我国社会老龄人口多,老龄化程度高,不仅如此,在今后的若干年中这样的发展呈递增态势。根据对前人研究的整理发现,一方面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多给社会资源的提供诸如医疗、保险、基础设施等造成了物质上压力,另一方面是对他们的情感照料也成为了一大重要问题。
二、中国养老问题的特点
在这样一个社会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必然要将养老从尽孝的观念转变为一个社会问题来对待。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养老还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我认为新时期中国养老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老龄人口数量大
这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有很大关系,建国之初在没有控制人口数量,自然地繁衍加之传统思想的作用使得人口数量在建国初期飞涨。在之后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人口多所带来的负面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全面推行。通过建国以来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这20年左右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初步的控制,通过时间的推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中国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成为了当今甚至后50年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主力军。
(二)社会保障的不足
如果将一个国家在养老上的资金投入看做一块蛋糕的话,可以想想同样大小的一块蛋糕在人口少的国家中,每个人都能分到较大的一块,但在中国就很难分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将蛋糕做大,或者减少人口。但靠自然法则减少人口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因此我们只能将蛋糕做大,但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将蛋糕做大也并非易事。当下中国的主要经济投入多集中在能源开发和基础建设上。据2014年统计表明,我国对于养老事业的资金投入仅占GDP总量的6.62%,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同时兼顾发展和养老,对于我国现有的经济水平来讲还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历史传统
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当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占主要地位。“人丁兴旺”是当时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兴衰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那时人们重视提高人口数量,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人口多的家庭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所获得的产品会更多。对于养老,当时的人更是重视,一方面在孝文化影响下,奉养老人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老人可以提供更多的生产经验。因此家庭养老的观念在中国存在已久,已经深入人心。
三、“中国式养老”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