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链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产业链金融 中小企业融资 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客户已基本被各银行瓜分完毕,与此同时,银行“脱媒现象”更加普遍,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从产品创新、个性化服务、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特殊需要等方面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我国表现的更加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管理弱、资产少和融资需求短、频、急等特点。产业链金融由于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产业链上各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也能为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风险,实现多方共赢。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一般起到原材料的运输、中间产品的加工等作用。周小云(2007)认为,产业链金融是银行通过扩展对核心企业的服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联系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产业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
二、产业链金融的“M+1+N”模式
产业链金融服务运行模式是银行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深化银企合作关系,并获取最大收益目标的一种服务模式,即“M+1+N”模式。
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M”、“N”代表上下游企业。银行通过对产业链上的“M”或“N”与“1”之间资金的综合分析,在有效规避银行授信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1.“1”核心企业金融服务
一般产业链中均存在一个优质的核心企业,银行可以为其提供诸如集团账户管理、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的服务来为其上下游客户群的提供金融服务。
2.“M”上游企业金融服务
基于上游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物流关系,以对核心企业的授信为保障,为上游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主要包括采购合同融资、商业发票贴现、预约付款融资、应收账款买断和综合保理等几种操作模式,一方面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确保物流供应的及时顺畅,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依托核心企业为供应商解决融资问题,并为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供货条件。
3.“N”下游企业金融服务
从产业链内部来看,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果能够协助核心生产企业建立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一方面能够获得大量的中小客户。
三、发展产业链金融的意义
1.产业链金融突破了传统的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模式,其金融服务不再是只针对市场的原料生产者、产品制造者、商品销售者等产业链上单独的企业。产业链金融对产业链整体和交易的评估使中小企业也能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同时,产业链金融也激发银行开发出很多新的金融产品,增强经营的灵活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群的存款,增加了银行自身的利润空间。例如,煤炭行业中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厂处于强势地位,向上游采购需要现款或预付款提货,向下游销售又往往需要对电厂等放账,煤炭经销商存在巨大的流动资金缺口和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求。银行可以向经销商提供“先货后票(款)”融资模式——以现货煤炭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以及“先票(款)后货”融资模式——经销商在取得下游企业订单前提下、以未来煤炭货权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
2.开拓银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以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核心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但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单纯考虑中小企业自身的情况,不能得到银行资金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就是借助于产业链的真实业务背景或预期应收账款等信用增强条件,使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我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例如,截至2005年4月底,深发展广州分行票据贴现量累计已达938亿元,并占据广东地区能源行业80%的业务量。银行以其鲜明的行业经营特征被定位为以某行业金融为主的贸易融资专业行。产业链金融服务正是基于产业链的这些主要特点,从其中一个环节着手,进而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所提供的整体金融服务,这种服务模式能够密切我行与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四、产业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产业链金融要对于银行来说,首先要理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然后,根据稳定、可靠的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及现金流,将银行的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对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由此可见,产业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对单一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但是风险总是伴随着盈利,商业银行在实施产业链金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风险的防范:
1.既然产业链金融服务强调的是对产业链整体的信用捆绑,银行就必须准确掌握产业链上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间的关系,建立信息系统。刘士宁(2007)认为,要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建设,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等方法,对潜在的意外和损失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产业链金融风险。同时,产业链金融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将商业银行服务的上下游企业组织在一起,最终实现产业链上各个的共赢。
2.内部控制是防范供应链金融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做到确定实施产业链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良好的银行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小云.产业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希望月报.
关键词:交钥匙模式;山寨手机;集群化;产业链升级
一、Turn-key模式的产生
2002年,美国学者Sturgeon(2002)通过对美国电子产业的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正式提出了“模块化生产网络”一词,建立了一个新产业组织模型――模块化生产网络。[1]
标准模块化制造网络由两类企业组成:一是标准模块集成企业,二是标准模块制造企业(其中又分为通用标准模块制造企业和专用标准模块制造企业)。每一个集成环节和制造环节都会聚集若干个企业,原有的单向链式的契约关系被打破, 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网状的契约关系,产业价值链也完成了向立体价值网的演化。由此为Turn-key模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如下图 1所示。[2]
“Turn-key”模式,是一个“交钥匙”的“工程项目模式”,是指向客户的一种总体解决方案。在电子通信消费市场,Turnkey模式是指由独立的第三方软件厂商直接与芯片厂商合作,在芯片厂商的硬件方案和协议的基础上,集成成熟的上层软件和应用,并整套提供给电子产品生产厂商。本文研究应用了模块化生产网络理论和破坏性创新理论。
二、Turn-key模式在山寨手机行业的应用
1、山寨手机行业的发展
传统的手机行业中,芯片厂商负责芯片设计,手机厂商专注于项目管理和软硬件研发。而联发科(MTK)进入手机芯片设计领域之后,为手机制造商提供了包括软件和硬件在内的全面解决方案,其Turn-key模式重塑了中国手机产业链,使手机制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山寨手机制造同时发挥了产业集群和个体力量,实现低成本运作,顺应手机产业的发展潮流,同时避开中国企业在研发、管理上的短板。
2、Turn-key模式对山寨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电子产品发展的道路上,集成电路的科技成果蕴含了山寨化基因。2005年,台湾手机芯片联发科(MTK)将Turn-key模式应用到手机领域,使得手机行业的技术壁垒降低乃至消失。2005年正规品牌有70%采用MTK的集成方案。联发科(MTK)的出现,使手机产业链产生了异化,在手机品牌与代工企业之间,有了一家独大的技术平台,它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主宰了中低端手机的产业链。
Turn-key模式对山寨手机产业链的重要性集中表现在:
减少研发时间和资金成本。使得新手机从产品立项到上市只需要2-3个月――时间缩短同时也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资金占用成本。
降低技术门槛。联发科(MTK)通过技术研发把芯片设计、操作平台、解决方案等集成在一个包含芯片和电路板的套件中极大地降低了手机行业的准入门槛。
避开管理短板。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Turn-key模式避开了中国企业一贯以来诟病的管理短板,避免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于项目管理工作中。
三、Turn-key模式应用的建议
1、研究结论
研究得出结论,应该利用Turn-key模式发挥产业链集群功能,传统优势产业应注重专业化发展,利用Turn-key模式出现的契机,完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高端的连接和底端的转移。利用Turn-key模式出现的契机,有效降低技术壁垒。完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高端的连接和底端的转移,传统优势产业应注重专业化发展。
2、建议
(1)协助山寨电子产业生产方式转型
中国国内对于Turn-key模式的应用,可以仿照国外成功例子,Turn-key模式的集群化优势,重新掌握产品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推进技术自主创新使我国厂商由OEM 生产向ODM 生产转换,逐步改变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2)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
Turn-key模式在中国发展成不带任何原创性质、完全照抄、盗版、模仿到后期的破坏性创新,遏制了真正的技术变革,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利润急剧下滑、产业生命周期急剧缩短,危害产业持续发展。因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突破这种困局,在模仿的同时开始自己的技术创新,以品牌作为立足点谋求长远发展。
(3)实现产业链高端的连接和底端的转移
把握Turn-key模式进入珠三角的契机,使珠三角在国家产业格局中位置发生变化,向产业链高端环节集聚。要制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内资企业进入全球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生产环节;要继续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变劳动力成本优势为综合服务环境优势和技术支撑优势,承接外资高端加工贸易产业和环节。[3]
参考文献:
[1] Sturgeon, T.J. 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 A New American Mod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 11(3): 451-496.
如今,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已演变为产业链的竞争。为了增强厦门企业的竞争力,在未来几年内,厦门市政府将着力培养13条产值达百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它们分别是:LED和太阳能光伏、船舶、航空、汽车、工程机械、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平板显示、水暖、运动器材、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烟草。
记者从厦门市经济发展局了解到,2009年,这13条产业链共完成产值17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4.2%,其中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平板显示、汽车、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4条产业链已经超过了百亿元。对此,厦门市市长刘锡贵表示,在现有的成绩和优势的基础上,要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于厦门打造13条百亿产业链的重要性,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局长陈津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说:“戴尔公司一年的产值有400多亿元,但它在厦门采购的零配件却不足1%。假设厦门的计算机产业链足够完善,戴尔公司的生产配件都能在厦门采购,那么不仅戴尔公司的采购成本能大幅降低,而且为它做配套的厦门企业的产值也能因此增加几百亿元!”显然,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打造对于厦门经济的再次腾飞起到关键性作用。
陈津还告诉记者,发展13条百亿产业链的总体规划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认真实施“厦门产业链规划”中的首批170个重点发展项目,力争在掌握产业链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使产业技术水平高端化;其次,鼓励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即向前端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品牌营销拓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再则,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厦门市政府十分重视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培育工作。市长刘锡贵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部门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扶持产业链上,使厦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
为了成功打造13条百亿产业链,厦门还将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含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以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
2009年,厦门落实企业减负政策,为全市企业减轻负担约9亿元。陈津表示,今年减轻企业负担将延续去年的政策继续执行,除了多项税费的减免或减半征收之外,2010年,企业的城镇职工和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费中用人单位缴交部分的费率降低1%,但涉及企业员工的各种保障待遇保持不变。
要培育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势必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又在于资金扶持。“2009年,厦门共获得国家、省级资金支持4.18亿元,这些资金对厦门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为厦门企业多争取扶持资金是首要任务。”陈津表示,政府将加强企业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另外,政府拟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为13条产业链引进高级人才,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企业是产业链条上的“零件”,只有保证“零件”的完好无损,才能让产业链条运转正常。刘锡贵指出,要深化和拓展企业帮扶活动,特别是针对数量多达几万家的中小企业。陈津告诉记者,大企业对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形成示范效应。因此,政府鼓励中小企业与13条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在融资方面,政府将发挥典当的短期融资优势,争邛啦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效服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在专题会议上,刘锡贵还强调,做大做强产业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通过企业自身增资、龙头企业招商、展会招商、产业对接招商等渠道进行拓展。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y chain, the importance of a compete industry chain to an enterprise in the mature market has been discussed. The enterprise can grow into the quick responder by high efficiently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 to cut down the operation cost and consequently improve profit.
2009年中国全年出口总额达 12 016 亿美元,首次赶超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更有预计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取代日本升至全球第二位。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历史上来看,美、德、日都曾在全球国际贸易份额中占到过极大的比例,比如美国曾占到 1/3,德国也曾超过 12%,而中国现在只有 8% 左右。美、德、日这些贸易大国已经完成了制造业走向服务业的转型,现在都是以服务出口见长,更多的是在当地投资。不能单纯以排名看问题,我国的产业结构无疑还需要继续调整升级,而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产业链的调整、完善、升级。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召开,这一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也预示着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的到来。
通常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都有六大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加工制造、渠道经营、终端零售,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而其中产品设计与终端零售又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但是在目前的全球纺织服装行业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中最关键的核心环节,几乎都不是我国企业所控制的,我国只不过拥有国际纺织服装产业链里利润最薄的一环 ―― 加工制造。现今及未来的行业国际竞争既不是企业间的竞争,也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的战场。
一、服装产业链的发展及现状
1. 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
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的发展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中实现并形成。社会生产力包括了生产者、生产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产业是物化了的社会生产力,或是社会生产力的感性现实,产业即是实现社会生产的方式。
服装产业常是各国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先导产业,因为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广阔的市场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服装产业属于活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发展初期,周转快、技术门槛低,可以快速实现盈利,服装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纵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历史,世界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手工纺织服装阶段(农业社会 ― 18世纪产业革命前)、机械纺织服装阶段(18世纪产业革命 ― 19世纪上半叶)、电力纺织服装阶段(19世纪下半叶 ― 20世纪初)、现代纺织服装阶段(20世纪初 ― 20世纪70年代)、新经济纺织服装阶段(20世纪 70年代 ― 21世纪初)、生态经济纺织服装阶段(2009年 12月至今)。
2. 我国服装产业链的现状
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
从我国服装业分布情况看,地区间行业发展呈不平衡态势,形成“工农商学兵,大家办服装”和“东盛南旺西北淡”的局面。东部沿海地区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我国纺织服装工业近2/3 的产能,是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环渤海地区凭借着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优越的投资条件、逐渐畅通的市场环境,成为承接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向中东北部地区梯度转移的侧重过渡区域,已成为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大纺织服装产业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力资源,但其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完整,更缺乏协调匹配性,发展极不平衡,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国家开发西部政策的引导下,更可作为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方向。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但我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不断加强,但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总体来说,盈利能力还是太低,品牌缺乏规模效益。国内许多大规模的服装企业,实际上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其生产能力较强,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这类企业对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比较重视,但由于市场营销能力薄弱,难以承受较大的市场波动。同时,由于设计能力不足,也限制了这类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服装业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行业内中小公司较多,很少有公司拥有产业全链产品定价权,现有相对上规模的公司中大多也是纺织和服装各自为阵、多元经营、动荡不安。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起伏不定或难以持久高效发展,在一定情况下是由于其产业链的割裂而造成的,在原料、设计、加工、物流、销售、服务、品牌(成品)链中,大部分公司往往只拥有其中一个到两个节点。单一的原料或中间生产加工企业无法在经济危机面前继续良好地生存下去,这些都源于企业缺乏核心资源及核心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业链同时存在横向及纵向结构不合理现象。横向不合理表现在初加工产品增长过快、染整行业水平不高影响高档纺织品生产、三大类最终纺织品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纵向表现在产业链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整体架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即在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而在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不利于产业效益提高。
二、服装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1. 服装产业链的结构整合
产业链种类很多,可分成不同类型的产业链。但基本结构如图 1 所示。
服装产业链可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上游的如纺、织、染整一条龙式整合,也可向下游的物流、渠道、卖场、服务式整合。做深纺织产业链的供给,加强服装产业关联合作(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强化资源加工深度的渗透。产业链越长,加工度越深,更能适应消费者需求。
首先,服装产业链形式上是一个由上、中、下游各分支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关系链,这一链条因产品不同,其具体形式、复杂度等都不同,但产业链应尽可能细分与延伸,使产业链完整的同时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从而促进产业链增值。
其次,服装产业链本质上体现为链上各节点产业之间以及各分支产业内部的关联性,产业链中的关联性包括实物形态的产品、技术、价值、供需,也包括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服装产业链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链中的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效应越强,对各产业的促进越大,产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就越趋于平衡,产业链发展的合力就越大,就越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最后,服装产业链的结构规划本身是一种战略,这种战略在现代经济背景条件下表现为一种集群战略,以链核吸引企业集聚,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链核的竞争力和其他产业、企业的集聚性共同决定服装产业链的竞争力,从而决定产业竞争力。通过实施服装产业链结构整合,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产业现状。
2.服装产业链的特性整合
服装产业链不仅反映了服装产业内的纵向关联,也反映了服装产业拓展的横向关联。服装产业关联性越强,纵横网络关系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服装产业链特性表现在其长度、宽度、关联性和聚集度。
服装产业链的长度整合,表现在产业链中起点到终点环节的多少,服装产业链的长度是对产品加工深度的刻画。服装产业链的宽度整合,表现在产业链各节点的生产规模大小,服装产业链各环节的宽度应尽可能达到平衡,否则会造成服装产业链内部的恶性竞争。服装产业链的关联性整合,表现在产业链中各环节之间的匹配关系,包括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等,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应保持尽可能紧密的关联关系,否则会影响服装产业链的协作发展。服装产业链的聚集度整合,表现在产业链内各环节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程度,聚集度越高越容易形成规模效益,越容易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链聚集度也是服装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
3. 服装产业链效益整合
服装产业链效益整合,就是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服装产业链条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和售后服务,从而在市场适应和消费者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地位,达到高效整合的目的。服装产业链高效整合是现代成本控制的新思维,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在运费和劳动力上节约成本的思想,而是从高效出发,加快资金和商品的周转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
4.服装产业链架构整合
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构成服装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是以服装企业为链核,以服装产品为联系,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以相关及辅助产业为支撑,上下连接与延伸,前后衔接所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关系链。
根据产业链理论,服装产业链是由上、中、下游各分支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关系链,是服装产品从开始直至到达消费者的整个过程。
服装产业链的架构中,如图 2 所示,勾画了 5 个核心环节,即纺织技术研发、面辅料生产、服装设计、加工与商贸,核心环节各自细分为若干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各环节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向上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
5.服装产业链战略整合
我国服装产业链结构现状是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链短小,产业链断环、孤环较多,产业链中核心企业作用不突出等问题,是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木桶理论,木桶的容水多少是由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的,一个企业成功的概率也是由这个企业的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的,即所谓“短板效应”。当然,在无法回避“短板”情况下。可以把木桶倾斜,让最短板居上以增加木桶容水量,即所谓“协调平衡”。服装产业链发展的基本战略就是协调平衡发展战略,协调平衡发展战略包括产业链各环节系统整合战略。
服装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整合战略,首先须对服装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以实现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匹配,从而确保各环节协作发展。系统整合战略就是对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数量比例、层次结构、品质定位三方面进行合理化整合。首先,整体规划合理搭配服装产业链各环节的比例。服装产业内部各相关环节在数量、规模上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如面辅料生产的产品数量应与服装设计、加工的需求量相匹配,过多会造成产品积压,过少则造成供给不足。其次,要合理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层次结构。不同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层次结构决定了服装商贸、加工、设计、面辅料生产、纺织技术研发的层次结构,因此,各环节都须注意高、中、低档次产品或技术上的合理配置。最后,要合理化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品质结构。各环节所提供的品牌、产品、劳务、技术等的最低质量水平,决定满足顾客需求的品质程度,因此,各环节之间的品质水平也要相匹配。总之,服装产业链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可提高其整体服务水平和各环节之间的协作能力。
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内部整合战略,就是在各环节内部的企业之间建立良性的、高效的竞争合作模式。通过对各环节产业资源的整合,对产业做出有效的细分,企业在细分产业中,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定位,通过市场竞争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内部合作实现产品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形成与其上、下游环节相匹配的层次结构、质量结构、数量比例结构等,从而实现服装产业链上基础环节产业的快速提升,最终促进产业链的整体提升。如面辅料生产环节,在目前面辅料研发与生产无法很快发展从而适应产业链其他环节的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可对面辅料环节进行细分,分为新型面辅料的研发、面辅料的生产加工、面辅料的后整理、面辅料的全球采购、面辅料交易平台等部分。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在这些细分市场中选择适合自身的定位进行发展,不同企业定位不同,使每个细分市场都有一定比例的企业,由于企业在某一市场的集中度较高,因此,该环节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协作而非竞争上,这也可以有效地保障各环节结构的合理性。
总之,成功的服装产业链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服装产业链的构建及其内容的细化与明晰,有助于推动服装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针对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产业关联效应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我国服装产业链是最长的,它包括面料、辅料、设备、人才与培训、终端、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在内的诸多行业。我国服装是以制造为主的实体经济产业,不仅要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产业链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之路,还要从市场适应和消费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的地位。
就我国服装产业来说,在传统的战略思维下,谁控制产业链,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只从我国服装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而言,企业要直接操控自己所生产产品的上游供给单位,让他们保证物料交期时间,缩减物料供给成本。另外,企业要优化销售体系,通过扁平化销售,努力缩减产品销售的中间机构,保证产品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这样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通过服装产业链整合进而带动链条上各个环节的飞速发展,为相关产业制造发展机会,这样才会增强服装企业的影响力。同时,产业链的整合是确保服装产业经济稳固增长的重要保证,也使得服装产业发展更加细分化,更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吴伟霞,朱友干. 北京服装产业链的整合探究[J].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6(6):2 3.
[2] 宁俊. 服装产业经济学[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112 137.
本文作者:关建清工作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般来说,科技进步会拉长产业链,伴随着产业链的拉长,会催生新的行业,增加就业岗位。产业链的拉长一般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第三产业生产业向产品的前期研发,中期包装设计,后期的维护和信息反馈等,产业链的渗透就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增加。另一方面,产业链的拉长还表现为三大产业内部相关联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综合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不尽会提高就业的数量,还能提高就业质量。浙江省的城市科技水平与就业率存在怎样的关系,文章利用数据挖掘软件Clementine建立关于城市科技竞争力下的就业率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一方面BP神经网络可以消除指标变量相关性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干扰;另一方面BP神经网络模型避免了评价过程中人为改变标准值和确定权重的主观因素,使建立的模型更加客观。因此,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1、指标的选取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2010年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科技竞争力和就业的关系。数据来源于浙江省2011科技统计年鉴,浙江省科技厅网站及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用性,客观性,全面性的原则,选取了27个反映城市科技竞争力的指标作为输入指标,就业率作为输出指标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为了实现数据的无量纲图1变量重要性''''分区''''平均误差绝对平均误差标准差线性相关发生(个)1_训练0.0160.0290.0340.96682_测试0.00.0110.0140.9843表2比较$N-就业率与就业率估计的准确性:97.514隐藏层1:20个神经元输入层:27个神经元输出层:1个神经元表1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化,根据公式xi=(xmin(xi))/(max(xi)-min(xi))所有的指标变量进行归一化处理。2、实证模型分析利用数据挖掘软件Clementine建立关于就业率的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结构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其预测精度达到97.541%。模型分析评价如下表:表2中的$N-就业率是模型对输出标量就业率的预测值。由表2可知,无论对于训练样本集还是测试样本集,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绝对平均误差和标准差都控制在了4%以内,且测试样本集小于训练样本集;城市科技综合竞争力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为0.966和0.984。测试样本集大于训练样本集。模型通过了测试样本集检验。预测效果非常好,可信度很高。3、变量重要性分析变量重要性分析是指输入变量对输出变量的解释程度,变量重要性越大,说明输入指标变量对输出变量的影响程度越大。如下图所示:由图1看出,影响就业率的城市科技竞争力指标中,按照排名顺序分别是: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万元),每万人口R$D活动人员数(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GDP(元),R$D支出占GDP比例,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人)。因此,保障浙江省城市就业率,首先要关注城市的生态水平,加强生态科技的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现代社会企业对城市生态水平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企业更倾向于落户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越多的企业进入,越多的工作岗位空缺,最终拉动城市就业率的增长。其次,加大城市科技建设的人力财力投入。一方面科技建设人力资源的投入可以解决部分高端人才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科技的大量财力物力投入,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仪器设备的需求,相关咨询服务行业的配合等,毕将带来经济的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增加。科技成果的运用对就业也有较大影响。本文认为创造发明,申请专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对城市就业率会产生正负效应,如前文所述。最后,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引进高等教育人才,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从小学抓起,积极开展全市人民科普活动宣传教育,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由政府牵头,大力开展就业再培训,引导失业人群再就业。城市的文化建设对就业的影响是宏观的,最终将推动城市就业的增长。4、城市就业率和科技竞争力的综合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浙江省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就业率排名及就业率预测排名的三个曲线走势图基本一致。一方面,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对就业率的预测效果良好。另一方面,整体上看,浙江省城市科技竞争力对就业有很大的影响,浙江省城市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将带动城市就业率的增加。具体到科技排名最后两位的舟山、丽水,如舟山就业率排名要优于科技竞争力排名3个位次,这主要是因为两地区经济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科技的进步加速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城市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造成城市就业率的下降,现阶段,科技的进步对就业率的影响表现为负效应。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对城市科技竞争力条件下就业率预测非常有效,其整体的预测精度达到97.514%,且就业率的实际排名和预测排名的曲线走势基本一致。变量重要性分析表明,浙江省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科技人力财力资源的投入,城市的文化建设和科技成果(创造发明,专利申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对城市就业率都有重大影响。其中前三项的大力发展有助于城市就业率的提高,而科技成果的发明创造,将转变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一定的结构型失业;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会衍生出一些新兴产业,以及对城市产业链进行横向和纵向拉伸,增加就业岗位。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城市的就业率提高是一把双刃剑,政府决策者应把握好其中的“度”。城市和就业率综合分析表明,浙江省整体上科技的进步有助于城市就业率的提高。但是对于偏远的舟山和丽水,由于其城市经济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城市就业的主要途径。因此,城市科技的进步对就业率的增变现为负效应。如何在科技进步和就业增长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是两市当地政府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除舟山,丽水以外的主要城市,加大对科技的人力物力投入,鼓励创造发明,加大力度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