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1.1高校老师等工作人员的生态文明现状分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老师等高校工作人员身上,具体如下:第一,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基础知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自身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相关概念,没有充分调查环境资源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及环境导致的一些疾病,在对生态环保相关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老师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表层,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第二,老师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在生态文明意识中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师没有生态环保的忧患意识。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根本就不担心我们生活中的环境变化,没有对生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没有形成正确的忧患观念。二是老师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目前高校的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很少与身边的人谈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说明老师的生态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三是法制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工作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法治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和生活中没有较强的生态法制意识。四是生态消费意识薄弱。所谓的生态消费,主要是指环保、节能、生命三个方面,生态文明工作者们在购物自备购物袋、不穿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等消费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这样可能会危害到将来后代的生存发展。五是没有参与意识。在日常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很少有老师积极参与进来,对环保事业比较冷淡,也没有很强烈的生态参与意识。六是教育者没有良好的节约意识。很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充分做到对用过的物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循环使用,没有形成良好的节约意识。第三,生态文明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生态实践行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部分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实践行为。

1.2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薄弱。众所周知,校园生态文化、实践教育、校园生态环境、课堂教育等对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生态文明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和意识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但是目前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很少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上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对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活动不知情,这也说明高校并没有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环保生态活动比较少,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很多是从影视广播、杂志报刊或者是互联网等媒体中获取的信息。第二,没有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学校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规划格局、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硬件设施等,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环境产生共鸣之感,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生态文明意识。第三,学校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也是衡量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的师资人员比较少,在快速发展的环境教育中,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具备充分的环境问题前沿知识,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没有先进的教学技能,老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掌握不充分,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

2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措施

2.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反思

针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应该要提高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素质。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到其他工作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目前,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停留在表层,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的内涵和规律,这样就没有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影响整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素质培养。其次,高校应该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开展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并不是十分完善,许多高校不能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工作中只是按照上级国家规定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这样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

2.2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途径

首先,要加强对生态文明老师的指导和规范工作,主要是体现在对在职老师进行专业再培训工作。在对老师的生态环保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培训阶段,培养老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使老师可以脱产攻读生态文明相关专业的学位,同时在寒暑假期间,学校组织老师开展短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活动,并请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专家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的讲座,组织老师经常参观和实地考察环境,这样能够增强老师对生态环境状况的认识,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学校组织的研讨会上,老师之间就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交流,提高老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技能。其次,要加强对师范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这样能够为该专业储备更多的后续师资资源。众所周知,师范学院是培养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老师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应该在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这样能够使其更快地在行为、生活、思维、消费方式等方面形成关心环境和生态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促使这些未来的老师在今后的生态文明教育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使学生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除了在师资方面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前提保证之外,高校也应该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入生态文明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今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人类自身应履行的义务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教育观念。利用学生的文化活动主阵地开展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号召学生参与社区、企业、旅游景点的生态文明活动和实践中,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现状的认识,理解生态文明知识,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这样能够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活动、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从他律到自律,充分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生态文明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素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3总结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高校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使其走向社会后更好地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不断地去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伴随着这一反思、训练和提升过程,大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得到了提高。同时,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内容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教育,它强调生态道德伦理,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观念,反对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反对人对自然的过度征服,倡导生态责任和生态行为准则。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规范了大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方面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相对缺失

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报纸、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尽管从社会需要上来看,生态文明教育是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但高校缺少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缺少专项的资源投入。

2.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体现也不充分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体现也不充分,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第四小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及第七章第一节第二小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用较少的篇幅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及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问题。《思想概论》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第五小结讲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问题。另外,高等院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师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思政教师的专业一般都是政治教育或哲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他们专业学习中也相对薄弱。高校教师对生态文明内容的讲解也仅停留在表面而并不深入。因此,在生态文明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知识面不太丰富,教学内容太过空洞,不能深入并形象的讲解生态文明的内容,就会让大学生对这一块儿的学习内容感到索然无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总体不强

大学生们虽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简单的了解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由于处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之中,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知识,生态文明的要求和制度的等缺乏深入了解,对某些生态文明概念基于浅层次的认识也导致了校园生态问题屡屡出现,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2.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较弱

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较弱,与他们所应当具备和承担的生态责任不匹配。例如,校园中很多学生会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只有少量学生会经常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废旧电池进行规范处理,部分学生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此外,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社会影响,产生了一些校园过度消费行为,而消费与实际的价值需要不符,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3.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较差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重视程度的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高校也努力的推进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例如:思政课程、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但据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较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4.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缺乏规范性和延续性

虽然高校组织了一些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但并没有真正的打造成为精品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说,学生会社团也利用各种环保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但从频率和持续时间而言,一年仅仅开展几次活动,并且持续时间只有1~2天。从推广程度而言,高校校园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仅是对某些环保意识的宣传,并没有形成规范和延续性的系列活动。这样的低频率、短时间、零散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作者:胡可人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树萍,陈芊羽,赵宇燕,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4).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1.在教育观念上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是拘泥于形式。传统的教育方式推广速度较慢,内容较为单薄。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重复交叉严重,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机械单一,教材资料单薄滞后;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没有很好地研究和关心当代大学生思想,成为空洞的理论。大学生对抽象的思想教育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烦和抵触情绪,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紧密结合其他工作的开展,这样就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有形的体现出来,无法在教学、执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落实。高校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层的思想意识有密切关系,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如此。中国的高校知名度往往与传统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关,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一般都把主要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传统专业教学和科研当中。而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来说只能算边缘教育,其教育情况对高校知名度影响不大,所以大多数高校虽然在各种场合、各种文件中屡屡提及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但经常只是口头上做文章,实际操作起来不了了之。有的高校虽然在教学规划中设计生态文明教育,但也只是迎合政策,或者盲目跟风,实际上根本没有动力,只是简单应付。还有一些高校虽然也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但教育理念不稳定,可能这一年重视,但是下一年可能就更换教育思路不再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观念不能够持续稳定发展。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高校管理层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传统的中国教育通常都只重视知识和技术教育,“素质教育”也只是近十几年才有的名词,“生态教育”更是不成气候。迄今为止,生态文明教育根本没有一整套由浅入深、适应社会需要的完整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零散且凌乱。尤其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文理工科专业设置很细,并且在就业压力的驱使下,专业课设置繁多,学生们忙于考取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很难再有时间系统、深入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这就更加制约了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播与普及,难以形成生态文明教育大环境。即使对于环境专业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也多局限于数据罗列的科技课程,人文思想教育薄弱,谈不上高层次生态思维、生态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在教育内容上生态文明教育份量不够生态教育被边缘化,被忽视。就课程自身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涵丰富的生态教学资源,在学生生态意识培养和生态价值观形成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儒家、佛家、道家的深邃生态智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思想;《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哲学理论等。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偏于简单,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收不到实际教育效果。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配置滞后,教材不正规资料缺乏,更没有针对各专业特点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3.在教育形式上生态教育泛意识形态化,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泛意识形态化。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加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认知教育。然而,现实中,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长期被一种单一政治性、工具性的话语色彩所笼罩。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它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一种教育,通过有目的的意识形态干预使其社会成员形成本阶级或政治集团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但是不能一味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唯利不图。尤其在生态危机四伏的今天,关注生态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使命。在调查资料总结,传统的生态文明教学模式更多采用的是注入式、填鸭式,这种单一僵化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既不生动也缺乏灵活性,已不适应现在的形势发展,使教育双方成为一种单向凝视,这种单向凝视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教育者往往以知识的占有者自居向被教育者灌输,导致人的主体性的失落。生态教育不仅仅是知性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学生不仅从书本、课堂上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还受到外界的影响,为此,应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方法,如知识性讲授、图片展示、视频观看、实地体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4.在教育实施中,教育理念与生态教育相脱离当今世界的教育形式已经不再是阶段性教育,而是趋向于终身教育,并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育。介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在生态教育建设上面临的困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阻力更多。一方面,在历史教训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已经认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意识到只有发展环保型企业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走西方国家因工业革命的过度索取而导致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另一方面,现实操作起来,各组织和个人因为种种利益的驱使却不能落到实处。各企业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逃避污染治理,简化环保配套措施,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只能成为一个口号。高校教育在社会经济利益的影响下,其教育理念往往只是局限于“认识论”,只是片面地认识自然、认识人对自然的改造,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对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力认识不够,生态意识薄弱。因此,需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破除这种“实用主义”的实施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二、原因分析

1.工业文明后形成的社会固有价值观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历史进入了新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实现了运用科学武器控制和改造大自然,蒸汽机的使用、化工业的突破、汽车行业的兴盛以及原子核反应堆的投入使用,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使得社会生产力得以飞速发展,人类在开发和改造自然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满足感,同时也成功实现了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和生活方式的迅速进步。工业文明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似乎只需凭借科学就足以征服自然,成为驾驭自然的主人。工业文明形成的价值观即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对于自然是主动的,自然对于人是受动的。忽视了自然本身的独立性,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的制约性,甚至忽视了马克思指出的:“人即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20世纪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似乎并不是可以任自己摆布的工具,也不是可以无穷尽索取的资料库,人类的开发超出了大自然的承载极限时,是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的。工业文明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社会缺陷:失业现象增多、城乡差别扩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资源高消耗低利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危机重重。尽管如此,当今社会在工业文明物质化、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经济的“趋利性”仍然是一些社会人和群体的主要思想和目标。一些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仿效西方工业“先发展后治理”的轨迹,忽视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在选拔人才的方面,也是只重视技能,不重视道德,忽视生态文明教育。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社会整体的生态保护意识比较低,整个社会尚未形成普及的生态文明。在社会大环境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下,高校教育也趋向于功利化。教育过度强调专业化和实用化,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培训,不关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以牺牲学生的精神生活为代价,过于追求社会化教育。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普遍不够重视,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不环保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我们要明白,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能力增强,还有对终极价值观的追求,教育的终极价值观是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校教育必须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生态价值观。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方法单调《21世纪议程》中提到教育对生态环保的意义:“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及解决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是大学生的集聚地,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然而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晚,教育现状并不理想,这里具体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内容的不足。我国现行教育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教育内容偏向于课程教育,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除却传统的理论课程,涉及生态文明教育的比重不大,只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稍微贯穿。教育内容没有及时反映时展的潮流和趋势,忽视了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一部科学、系统、反映时代的生态文明教材对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其内容应该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阶段相匹配,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学到丰富的生态知识,还可以使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到生态文明的价值体现。而迄今为止我国仍然没有一套专门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同样受应试教育影响,教育方法单调。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新意,过于注重理论学习,不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生态文明教育收效甚微。目前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方式主要以课堂传授为主,是一种外在强化灌输型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对生态文明价值观———真、善、美的真实感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始终只能停留在枯燥说教的层面上。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内容结构已经远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无力承担培养理性生态人的历史使命,必须顺应时代需要,丰富内容,提高深度,与实践相结合,多元化发展。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按照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结合大学教育的原则和基本规律,以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以及生产力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诉求,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行为,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形成生态文明道德观,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原理,并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为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生态危机观教育大学生既是高效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也是新时期先进的生态文明观的传播者、发扬者。但由于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学习,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严重后果的认知不足,从而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放任自身可能会危害生态的行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现状及危机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前提。

(二)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缺乏生态科学基本知识,大学生就无法正确认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对人类社会各领域的连锁反应,更没有正确有效的理论来指导自己有利于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行为。大学生通过学习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从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生态保护、生态破坏后的修护以及科学防治等路径、方法,学会以生态文明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助于他们去除糟粕吸收发扬精华,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承者。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自然观教育、生态伦理观教育和生态价值观等内容。1.生态自然观教育生态自然观教育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又存在一种对立的关系。改变过去“以人为主”对自然环境过度索取,而进行有效保护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正确认识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认识到人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依赖、依存的一面,善待自然环境及其他生物,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促进人类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这就是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观建立的基础。2.生态伦理观教育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共荣为根本追求的,只有人们以更加理智、明智和自觉的态度来尊重、保护自然生态,反对过度索取、开采、破坏,重视保护和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把这样的认识升华为自身的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有益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长远的发展。生态伦理观教育凸显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伦理底线和伦理责任。3.生态价值观传统的价值观基本是以人为中心、人定胜天的理念,追求索取自然、改造自然、以自然及其资源无限度为人类服务,从而导致了人类社会反被自然报复,蒙受巨大的自然灾难和经济、社会损失。要建立生态文明观,就要从大学生的理念入手,不仅仅让其认识到自然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更要让他们对自然有一种精神需求,即乐于走入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感受到自然对其生命的伟大意义,实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

(四)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不像有关民法、刑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容易被人们忽视,而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人们缺少了对相关法律的了解和法律威严对人的约束,从而人们放松了对环境破坏的警惕。生态文明教育必然要求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法制教育,国际上有关生态环境的条约、协议以及国内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和规定,都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当代大学生熟知生态环境法律制度、增强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丰富环境保护知识、规范环境保护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延伸

(一)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政德育教育整体规划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政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呼唤的价值观之一,因而,应当在学校思政德育教育和考评的整体规划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要求,尤其要把这种目标和要求放入到高校的教学改革的蓝图中来整体考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符合高等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成果。

(二)建设好生态文明教育必修课上至教育领导部门下至学校各院系教师都要对生态文明教育加以重视,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列为高校必修课,尤其要深化其在有关环境保护相关专业院系的地位。而公共基础课程方面,如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应突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正确对待自然、保护生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教育等一系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内容。

(三)组织编写专业教材教育部门要组织专家编写专业教材。教材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也可因地制宜,针对当地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环境,把当地的乡土地理、历史、人文传承等内容整合在教材中,既有综合课程教育的理念,又有符合当地需求的教育特色。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理应在教材编写方面发挥示范基地的专业性、权威性,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引导起到引领作用。

(四)构建生态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第一,评价主体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并重。评价主体既要有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也要有授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大学生代表、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和社会公益群众代表。第二,课程评价对象的立体性,即要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学习效果、实践活动等项目进行评价。第三,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既要质与量的评价结合,又要具体问题与综合应用评价结合,还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仅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而且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新概念。大学生是未来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的主力军,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有助于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1.“美丽中国”有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角度考察我国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虽然也提到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内容,但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单独列出。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家早已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教育)。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体现和要求,有助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各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和养成环保习惯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规范教育。

2.“美丽中国”有利于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实践也需要教育,尤其是对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更需要培养和固化生态理念,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过多关注社会关系领域的规范价值,很少涉及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是要以生态伦理思想为基础,通过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调节学生与生态的关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生态文明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良好的生态发展世界观和道德观,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从而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3.“美丽中国”有利于大学生躬身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美丽中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美丽中国”既是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一理念是建立在深刻反思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基础之上的,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理念。而且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矛盾,科学发展观并没有排斥生态文明,反而是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不能盲目进行,也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

大学生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群体,又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力军。然而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决定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群体,他们目前的重点是掌握环境知识和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然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较为缺乏关爱自然和保护环境意识。“美丽中国”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将我国的部分群体的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相对立,也没有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置子孙后代利益与不顾,“美丽中国”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和灌输给大学生的内容。只有关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二、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针对性较弱,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往往缺乏目标长远而系统的教育规划,其具体施教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实用性和指导性普遍不足,针对性较弱。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着脱离社会环境和学生心理需求等不足之处。而且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一味地把生态文明教育局限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机会,更缺乏保护环境的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学校层面的“美丽中国”实践往往停留在征文、朗诵、展览等层次。

2.大学生已经产生生态忧患意识和求知欲,但生态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尚未养成,生态行为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对人类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关注度很高,对全球生态危机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正确的反应,忧患意识逐渐显现。而且由于他们的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看到部分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发展很不平衡,生态行为能力不强等问题。有的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能力不强。虽然拥有一定的生态文明认知和情感,但付诸实践的却比较少。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举止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因此,必须不断开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实践的新载体、新途径,力求实效性,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理念不仅“内化于心”,而且“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自觉能力。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和目标,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更需要积极探索一条操作性较强的实施路径。

1.加强生态校园建设,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

校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积极构建生态校园,为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提供了良好环境支撑,可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潜心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可以通过构筑生态校园工程,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积极创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优美环境,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态素养。

在生态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体系,积极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关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情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

2.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材体系,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同时,学校应该改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教材,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3.积极进行生态情感教育,努力筑牢学生的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