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产业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而且,高纯多晶硅技术以及其他许多关键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但是,2007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也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激烈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的市场格局、生产过程导致的国内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环境污染、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加剧下的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和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当前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利用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9GWp和3.8GWp,当年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48%和138%,达到1.1GWp和1.7GWp,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以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增加到1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
特别是多年持续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2008年,随着江苏中能二期和重庆大全的各自1500吨多晶硅工程的建成投产,预计国内超纯多晶硅的全年产量将超过4000吨。而且,重庆大全和江苏中能公司实现了还原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多晶硅还原炉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介绍,综合能耗已降到150-180kWh/kg(使得成本降低到约50美元/kg),显著低于其他国内同类企业的250-300kWh/kg,主要物料的综合回收率也超过98%。最近,江苏中能等一些国内企业还在积极准备开发引进流化床法、硅烷法等新型高纯硅生产技术,可望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综合电耗降至20-50kWh/kg,成本降至15-25美元/k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3家高纯硅生产企业的一期工程产能总计约为4.4万吨(规划总产能高达8.8万吨),如果这些项目能顺利建成投产,预计我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从根本上缓解高纯硅材料的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和企业近年来积极建设MWp级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全国已建和在建11个MWp级并网光伏系统,大部分预计在2009年建成。一些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还积极探寻建设更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的机会;江苏等省份还提出制定“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我国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的《常州宣言》提出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5元/kWh,在10年内使光伏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这意味着大约500亿kWh的年发电量和超过4000万kW的装机量。
(二)国际光伏产业的进展和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光伏发电产业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持续政策扶持,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使光伏发电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日本2008年恢复了中断两年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美国目前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美国联邦政府2008年又延长了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德国继续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
国内外光伏产业界已开始描绘以居民销售电价和峰谷电价为临界点的并网光伏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德意志银行预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最低可降到$0.1/kWh以下(约合0.7元人民币,kWh),乐观估计大约在2015-2016年左右可降到$0.15/kWh(约合1元人民币/kWh),使得光伏发电将于2010-2013年期间首先在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实行较高平均零售电价的国家开始商业化发展。
在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激励下,2002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7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当年统计安装量为2.83GWp,累计总装机容量大约为12GWp。据有关预测或展望,未来数年全球光伏市场将以大约60%的速度增长,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200GWp,绝大部分为并网光伏发电。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乃至可能的经济危机,预计会减弱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长速度,并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普遍增加融资难度,而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国际能源价格(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幅回落将扭转各国销售电价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延迟光伏发电实现电网平价(grid parity)的时间点;三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和财政能力影响下,其今后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障碍和挑战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风险;近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应用也面临成本高、上网难、缺乏经验等障碍。
(一)国内光伏技术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内在竞争力不强和短期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我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
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我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二)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节能减排
过去几年内,我国光伏产业界抓住欧美国家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的机遇,利用国内人力和资源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迅速起步与发展壮大。但业界普遍预测,由于近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内世界光伏组件和高纯硅材料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使光伏产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最近我国光伏企业已普遍停止扩产、削减产量。在这个洗牌过程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将逐渐转向下游的光伏发电运营业,使得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具有更长远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传统光伏产业界(光伏设备制造业)日益重视、极力呼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却滞后于国内光伏产业和国际光伏市场,2007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20MWp,仅为当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和全球总新增装机量的0.71%,其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为2MWp。因此,目前这种产业和市场格局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而广受争论的光伏产业的高能耗问题,其实质问题也在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即取决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选择。相关研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目前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过程所耗能量的回收期只有两到三年。但是,如果在国内生产高纯硅料及硅棒/锭和硅片(占光伏系统生产总能耗的70%-80%)、在国外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则光伏产业对我国而言即是高能耗的出口加工业。
(三)光伏产业在近中期仍缺乏足够经济竞争力,有赖于政府政策扶持
并网光伏发电的初投资目前大约为5-6万元/kW,预期上网电价3-5元/kWh,离网光伏系统的投资和供电成本更高,需依赖优惠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最近数十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重心随着各国光伏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先后从美国(1996年以前)转移到日本(1996-2002年)和欧盟(2002年以来),即充分反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由扶持政策推动的。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经济激励政策,全国已建成的100多个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在2008年6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准予享受4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有待于加快制定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四)有待于制定落实光伏发电上网的具体政策措施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增加了不可调度的电力装机,目前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关于无功补偿以及电网调度等问题的相应标准和管理规程,使得电力部门不愿接受光伏发电上网。我国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380V/220V)自发自用。因此,目前我国还缺乏真正的光伏发电上网项目和充分的经验。
四、关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道路的探讨
为应对根据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切实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我国需要正确处理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如何增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驱动(竞争力增强)和市场拉动。虽然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立即启动国内规模化并网光伏发电市场以支撑我国光伏产业,但目前的高成本使得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目前仍难以承受。而且,如果我国在当前启动大规模光伏市场和补贴,必将立刻扭转光伏市场的回落趋势,推高光伏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光伏市场仍保持增长态势,仍为国内光伏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鉴于此,近期仍要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健全产业链、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国内示范项目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仍是应首要鼓励发展的环节。自主化生产高纯硅是中国光伏产业降低价格的必由条件,但必须重点支持清洁高效、低成本的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近中期国内光伏市场应确立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欧、美、日等国家早已实现电力普遍化服务,其太阳能光伏的推广应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瞄准了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并于近年来加快大规模应用,包括大规模地面并网光伏电站。而我国目前还有大约100万无电户需要在2020年以前采用光伏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用电问题,潜在市场容量为200-1000MWp(1GWp),应成为近中期首要考虑、予以扶持的光伏市场。虽然某些企业认为必须依靠并网光伏发电而非离网发电来支撑光伏产业发展,但其实质问题在于只有并网光伏发电才能使得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市场并实现稳定售电收入,故而光伏企业十分热衷于并网光伏发电。不过,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有限财政资源来看,我国近期光伏发电的首要方向仍然是面向无电区的电力建设,同时可根据相关科技攻关和前期产业化工作要求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系统/电站,为启动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做好技术性准备。
(三)我国应制定光伏产业和国内市场应用扶持政策
按照前述的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和国内市场应用方向的相关思路,我国在当前和近期仍要坚持并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中游电池组件产业能力及国际市场份额。另外,根据国内无电区电力建设和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需求,予以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支持。鉴于我国还没有并网光伏发电的充分经验和可靠成本评估,也缺乏相近电价的支撑,而且地区差别较大,故而难以立即制定颁布统一的固定电价,而需要通过招标等途径探索相关经验,积累必要数据。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光伏产业通过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建立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为我国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初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光伏发电价格仍然高昂,我国光伏产业仍未完全摆脱“低水平扩张的出口依赖型产业”特征。为此,我国在近期宜制定实施以“提高技术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提供国内电力普遍服务”
为中心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近期应抓紧开展如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技术推动型”的光伏设备制造业
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近期重点支持企业逐步完善改良西门子法,开展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应支持技术领先的企业扩大产能,建立国家光伏技术研发和产品检测中心。要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稳步开拓“离网和并网并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在近期(估计2015年前),应在难以延伸电网或建设水电站的无电地区加快建设光伏电站和推广户用光伏系统,另外根据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工作需要建设一批集中并网的大型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分散并网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及新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在中期(估计2015年左右),随着无电区电力建设接近尾声和光伏发电成本趋近销售电价,首先扩大建筑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市场,并稳步建设地面并网光伏系统。在长期(预计2020年以后),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接近常规发电成本,全面扩大各类并网光伏市场。
为此,近期应研究制定用户侧低压端光伏系统的发电上网和电量监控技术规程,制定颁布针对工商业和居民的“净用电量计费”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大型地面并网光伏电站示范项目的实施投资经营主体和上网电价的招标办法等。在中期(2015年左右),随着经验和成本数据的积累再引入建立“控制总量规模的固定电价制度”,为在2020年后全面实施固定电价制度做准备。
[关键词] 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政府定位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政府作用研究(编号:2011B070300060)
[作者简介] 韦小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系主任,广东 广州,510640;范旭,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广东 广州510640; 李胜会,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510640,包苗苗,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广东 广州,510640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9-0055-0005
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基础设施的共享、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承接和推动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升级,同时也将珠三角和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的差距有效缩小,平衡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目前,广东省大力推进“双转移”政策,不仅会加快广东的经济转型,也将进一步推动产业转移园的建设和发展。结合以往园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来审视园区未来的发展,园区整体规划、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更好的服务平台将是以后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现状
(一)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相关政策
2005年3月,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粤府[2005]22号),这份文件将产业转移正式上升为“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正式拉开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建设的序幕。2005年8月,广东省经贸委发文对产业转移园进行认定;2008年5月份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既是广东经济转型的新引擎,也对产业转移园的开发建设起到了推动和指导作用。另外,在产业转移造成的环境安全问题上,广东省亦在2006~2009年制定了许多政策,对转移园及转入企业的环境保护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还划拨了专项基金用于扶持转移园环保设施的建设。
(二)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现状
作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按照政策规定,转移双方根据合作开发协议,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由山区或东西两翼地区政府合作共建的的工业园区,包括“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多种形式,可采取扶持共建、合作共建、托管建设、股份合作和产业招商等多种建设模式。
目前产业转移在广东已形成规模,截至2011年底,经广东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有36个,主要集中在惠州、肇庆、茂名、湛江、阳江、云浮、汕头、揭阳、潮州、汕尾、清远、韶关、梅州、河源等地,同时还有许多未经过认定的县(市)级以及区级产业转移园分散于各地。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08年至今,425亿元财政投入用于产业转移园的基础设施建设,7000亿元投资资金的涌入使得3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产值、税收连年翻番,累计创造产值逾5000亿元,税收逾24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座中等城市。除此之外,不断拉大的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之间区域差异系数出现历史性拐点:从2007年的0.721降至2010年的0.633,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从3.15∶1缩小到3.03∶1。截至2011年6月,广东省35个省级认定产业转移园入园项目(含意向)2988个,总投资额超7029.7亿元。而2011年10月东源县蝴蝶岭工业园获得省级认定。据统计,从2008年至今,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创造工业产值已经超过3000亿元,税收190亿元。
(三)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区的成效
经过短短几年的集中开发建设,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自2008年以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创造工业产值6600多亿元。2011年,全省36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引进项目3160个,总投资额7427.9亿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68.31亿元,税收137.39亿元,同比增长77.5%和26.2%,分别是2007年“双转移”战略实施前的54倍和26倍。它们引进10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和项目组团超过80个,形成了9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6个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据统计,2011年,东西两翼和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0%、14.8%和19.5%,比全省高7.3个、1.3个和7.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合计占全省的17.9%,比2010年高0.2个百分点,广东省城乡收入比近8年来首次缩小到3倍以内。6个产业转出市累计转出企业超过6000家,淘汰关停企业约7.22万家,淘汰关停企业涉及投资总额602亿元,平均单个企业投资额83万元;新引进的企业约1.47万家,投资总额1.03万亿元,平均单个企业投资额7044万元,为前者的84倍,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占55% 。
“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25.6万人,转移就业382万人,近17万户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本省农民工数量由790万人上升到958万人,外省农民工数量则由1777万人下降至1703万人。东西两翼和山区新增吸纳本省农村劳动力比重增加了10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则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一些产业转移工业园中,东西两翼和山区本地劳动力占七成以上。
二、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区存在问题
虽然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各园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发展中普遍面临着规划、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瓶颈制约。
(一)规划问题
缺乏宏观规划,主要表现为区位布局不合理和产业定位不明确。东西两翼及山区的工业转移园“遍地开花”,开发规模缺乏科学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不足,这些都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致使园区开发后续用地指标不足。另外,有些园区未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优势产业,而是一味争相引进高收益的产业,从而导致园区间的产业布局雷同。
(二)土地问题
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各园区用地指标普遍紧缺,园区开发后续用地指标不足,出现“项目等地”现象。省委、省政府明确规定,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用地计划由省专项安排,但因为没有实施细则,一些大项目因为缺地无法进园。与此同时,有些企业存在“圈地”倾向,想方设法多占地,更有甚者,拿到用地后就以种种理由拖延建设进度。另外,园区建设中存在重复建设、征用土地制度不合理等现象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致使园区开发后续用地指标不足。如佛山禅城(清新) 产业转移工业园因违法违规用地被叫停,8613 亩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资金问题
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主要是由转出和转入两地政府合作共建,但由于合作双方的合作形式松散且合作层次偏低导致园区建设和发展资金缺口较大。转出地多为珠三角县、区级政府,转入多为山区及东两两翼县、区级政府,双方在对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财政支持上能力有限,支持措施也相对较少。虽然省财政安排了每个山区及东西两翼地级市4000 万元补助资金,但是面对园区高达上亿甚至几个亿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的缺口之大直接导致园区基础配套建设进程缓慢。另外,一些产业转移方政府未能及时提供必要的园区开发资金,而转入地财政有限,同时又面临信贷管理体制不顺及土地开发成本增加的现状,使得产业转入地自筹建设资金难度较大,园区的开发进度也受到较大影响。
(四)人才问题
目前,省内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内的产业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其所雇佣的劳动力主要是文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缺乏高水平专业化人才的情况下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和阻碍。另外,由于缺乏专门的人才激励政策,再加上地域、工资等因素,很多高素质人才不会考虑到产业转移园就业。
(五)环境问题
由于缺乏长远考虑,园区的规划不科学,很多产业转移工业园区都出现了环境问题,一些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了污染集聚地,其中污水排放是重点。部分园区的配套设施尤其是环保设施建设滞后,36个产业转移工业园仅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一些园区的污水处理设施甚至还未动工,17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尚未完成整园环评。对于固体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的设施更加落后,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转移的隐患。
(六)招商引资问题
当前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普遍面临资金难、招商难等问题。各园区虽然已经确定了各自的主导产业,但大多以电子制造装配、五金加工、纺织服装为主,导致不同园区产业体系趋同、同质竞争现象严重。很多园区没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各企业和产业集中度、关联性不强,难以形成产业链,更无法实现循环生产。而在政府层面上,未能及时出台针对产业转移方的激励政策和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出口优惠、异地改造贴息、税收优惠和运输补贴等,这就严重阻碍了园区的招商引资进程。另外,同一地区内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数量过多。重复建设的后果是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紧缺和限制了园区规模的发展,而且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扶持财力来支撑多个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园区间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
(七)利益问题
广东省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已经明确,“利益共享”是推动“双转移”的一项基本原则,目前各园区转入、转出双方均已签署了基于利益共享的协议。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未得到有效落实。究其原因,有部分转出方基于担心削弱自身经济实力等原因导致的观望情绪,也有个别转入方存在“等靠要”等落后观念,“双转移”中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现象。
三、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和角色定位
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中的作用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角色和功能问题,但又区别于其他经济行为,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一)制度供给者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在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中也不例外,市场无疑是产业转移的总导演,价值规律依然是产业转移最权威的指挥棒,但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牵引器”,政府的宏观调控引导与产业政策的鼓励在产业转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到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中,由于市场机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将导致出现强势企业过度侵占土地、资源垄断、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匮乏等市场失灵问题,而制度供给可以纠正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中的上述“市场失灵”问题。因此,要降低工业园区建设成本,政府必然要借助宏观调控来提供相应的系列化制度供给,如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以推进园区制度供给。
政府的制度供给将有效促进工业园区的有效发展。首先,政府应该提供有利于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有效运作的制度框架,通过完善的交易制度、良好的监管制度、公正的司法保障等手段来促进园区的合理运行。其次,面对不断升级的区域经济竞争,政府应加强比较优势研究,合理制定发展规划,从而引导和推广其向符合国家和地区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经济调控者
政府对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却是消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优先于政府,以市场为基础来界定政府,政府应当是有限的政府,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市场规模越大,政府规模越小,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交给市场,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再求助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就是矫正市场失灵,通过干预经济纠正因市场失灵而引起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但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依然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从范围层面讲,政府干预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2)从目的层面讲,政府干预并不是要代替市场,而应是促使市场机制恢复其功能;(3)从结果层面讲,政府干预后的情况必须要比干预前有所改善和好转。具体来讲,地方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包括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依法监管市场,维护市场秩序以及直接参与地方性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地方政府在经济调控方面的权利则主要体现在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本地公用事业服务两个方面。
(三)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者
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是政府的传统职能,这同样适用于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外部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性人力资源的共享,从而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信、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的供给和外来技术人员和劳动力的管理与培训也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形成区域产业集聚,提高产业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大有裨益”。另外,政府提供有效的公共也是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内容,比如提供技术和需求预测;开办公共培训机构;举办各种信交流会、发展论坛、产品博览会等;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等。
四、政府推动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产业转移园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引导和相关扶持。在前文对地方政府政府在产业转移园发展中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园合理的制度供给、明确的产业布局和充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这三项政策建议,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广东产业转移园的发展。
(一)合理的制度供给
1. 工作机制与合理规划
政府在产业转移园工作机制方面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成立珠三角产业转移转出地及承接地联席机构。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明确双方责任,完善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如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突出一个重点,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个政策性文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园区发展,加快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实现全省经济协调发展。二是两地政府要充分协调沟通。进一步优化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条件,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简化审批程序,确保已定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以增强双方共同推进园区发展的热情和动力。三是制定产业转移相关配套政策,如省级财政扶持政策、金融信贷支持政策、地区等别税制及产业转移项目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等。
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规划要着眼于整体布局和长远利益,其中园区选址、园区规模、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等都是衡量规划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一是做好总量规划,必须遵循逐步推进,成熟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分批次、分阶段审批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切忌一拥而上,遍地开花,导致重复建设。二是要做好区位布局规划。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总体布局,不能总是受制于行政区划的界限,适时的边界选址,从经济区域的角度,充分考虑土地资源、招商资源等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这样既减少了对工业用地的压力,又可集中两地优势资源以降低建设成本,实现利益共享和共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三是要做好园区产业定位规划。园区招商引资时,要按照产业规划目标,根据本地的资源、交通等特点,发展专业化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主导产业和产业优势。四是要做好园区土地利用规划。政府还应制定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如“无地招商”的工业园区引资策略、调高土地工业用地基准价格和用地门槛、坚持集约用地,合理安排用地指标,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省政府应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单列产业转移园用地指标,并实行动态管理。
2. 绩效考评与利益分享
(1)制定产业转移综合考核评价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不但要考核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情况,还应考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及相关服务、提升产业转移吸引力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2)在利益分享方面,“双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尤其是调动转出地积极性方面的政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在总结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顺德(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飞地”模式的成功经验,建立转出、转入地政府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转移双方的积极性。
(二)明确的产业布局
(1)产业转移工业园按产业类别规划布局,由省级相关经济部门统一布局,统一规划,有保有压,均衡发展;(2)鼓励各地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实现“一园一产一特色”;(3)政府制定产业转移引导目录,组织园区根据主导产业定向招商;(4)制定科学的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设定合理的产业准入门槛,实行产业差别准入,严格控制引进限制类项目;(5)鼓励并支持大型跨国公司进入并投资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并制定相关优惠配套政策,并允许建立“工业飞地”。
另外,在环境问题上,限制或禁止污染行业进入产业转移工业园。前期园区要做好充分的防治工作,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优先”,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把好项目入园关,加强对入园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估。中期要加大政府的监管和惩罚力度,环保部门做好整园环评,重点控制污染源头,督促园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出现污染后要及时治理,集中治污。同时要督促转移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每个园区都建有污水处理厂。
(三)充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自2008年建设以来一直面临招商难、融资难、珠三角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对此,省委省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做好专款专用的保障工作,使得专项资金真正落实到完善园区的相应配套设施上去;同时,要为园区培植优势产业提供需要的环境条件,构建良好的服务平台,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为园区的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 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理清招商思路,明确园区主攻方向。把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作为园区建设的主攻方向,不断增强园区发展实力。二是采取灵活方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制订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提高招商引资积极性;成立驻点招商组,派驻珠三角开展招商,主动出击,上门招商;注重以商引商,通过春茗座谈会、企业家会议等向外推介园区投资环境;建立产业转移园区网络平台,定期招商信息,实现网上招商;通过举办招商会,强化宣传推介,提高园区知名度。
3. 加大产业转移园区宣传力度
由于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大多处于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远的地区,导致很多企业在产品上和市场上都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而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骨干企业技术进步都需要园区这一平台性组织的支撑和服务。为此,园区需要在整体功能、服务质量、创新活力和社会形象等方面下足功夫。所以,为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降低产业成本,提高园区产业竞争力,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和打造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品牌势在必行。加大对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宣传不仅有利于园区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更好地塑造产品形象和服务理念。同时,工业园区的宣传也将区内企业形象和产品信誉推广出去,这也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发展区域经济,建设产业转移园,在推行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为园区提供合理的制度,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且要运用自身的调控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扶助、支持园区企业。但是,过度的行政介入又会出现“政府失败”的困境,所以政府的介入和调控必须是有条件和有原则的,政府应遵循间接干预的原则,监督、管理、规范和引导是产业转移园发展中政府的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调查[EB/OL]中国工业地产网.
[2]杨如意.论珠江三角洲工业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界,2009,(3).
[3]吴晓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4]张仁杰.珠三角产业转移及其工业园管理研究[J].市场周刊,2010,(2).
[5]洪昌庆.工业园区发展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
[6]华金科.珠三角产业转移及其工业园管理研究[J].区域经济,2010,(2).
[7]彭惜君.论珠江三角洲产业区域转移产业转移[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经济版),2003,(4).
[8]柳文思.我国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政策建议[D].南京师范大学,2007.
[9]赵嘉新.异地拓展: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发展实践与运作机制[J].规划师,2007,(10).
[10]徐忠爱.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作用探讨[J].产经论坛,2008,(3).
关键词 光伏农业;光伏发电;现代农业;应用;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 S2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22-02
在国家加速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建设宝鸡关天副中心特大城市的新形势下,随着市区东扩南移北上,川道土地逐年减少,粮食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果菜上塬、粮食入山”已成为宝鸡粮食安全的不二选择。设施蔬菜、农业大棚以及粮食生产向农村、郊区和山区转移后,面临能源、传统电网难以到达这些地区的尴尬局面。因此,在一定的土地空间、农业设施上发展光伏农业、光伏大棚,实现农业作物和能源发电效益的“双赢”就成为现代农业的又一亮点。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丰富、农村、农业设施可利用充裕的优势,带动陕西省光伏发电应用加快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在2014年下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支持光伏产业、光伏农业的发展。光伏农业是指在现代农业中,把农业中应用传统能源的替代为新型能源,也就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当中,包括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1]。光伏农业符合生物链关系和生物最佳生产原料能量系统要求、遵循农产品生产规律并创新物质和能量转换技术,以达到智能补光、补水及调温的目的,而其产出的农产品将比现有方式生产的产品更安全、更营养、更高产。
1 宝鸡市光伏产业发展条件
1.1 自然条件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西部,辖3个区9个县,总面积1.82万km2,人均耕地面积0.095 hm2,地处东经106°18′~108°3′,北纬33°35′~35°6′,日照较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 000~2 200 h之间,太阳总辐射量438.68~480.12 kJ/cm2。从太阳能可利用开发的地域来看,宝鸡地区属于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1.2 可利用资源条件
1.2.1 集雨窖。宝鸡市耕地面积42.67万hm2,其中旱耕地29.0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8.0%,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国家对宝鸡市旱作农业区投资不断增加,为解决山区旱地农业用水特别是灌溉而修建的集雨窖,初步统计全市有2 000余个,而这些集雨窖因没有供电配套设施或集雨面小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长久不使用很容易报废,造成极大的浪费。
1.2.2 太白县无公害蔬菜。太白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国家农产品出口创汇示范基地”“全国第五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和“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等荣誉,该县农民收入的60%~70%来自蔬菜产业,绿色无公害蔬菜年种植面积9 000 hm2左右,因此绿色无公害蔬菜已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太阳能杀虫灯等新型绿色植保产品在绿色无公害蔬菜上应用前景广阔。
1.2.3 设施蔬菜。随着宝鸡市建设特大城市步伐的加快,人口数量将很快增加,宝鸡市紧紧抓住陕西省扶持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机遇,近几年设施蔬菜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势头强劲,面积达到2.08万hm2,数以万计的各种蔬菜大棚,光伏产业可利用空间巨大。
1.2.4 畜牧大市建设。宝鸡市是陕西省的畜牧大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扶持奶牛、生猪和肉羊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把肉牛、奶牛、肉羊作为推动畜牧业突破性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对奶牛小区、大的养殖场等给予财政补贴,并以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为发展方向,加快肉牛、肉羊养殖由传统的粗放饲养向现代化的规模饲养转变,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发展迅速,牛舍羊圈数量猛增[2-3]。
2 光伏农业对现有资源的改造利用
2.1 改建集雨窖
根据集雨窖容积的大小,加造不同大小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增加集雨面积,增加蓄水量,满足灌溉用水量;利用太阳能发电解决灌溉用电,多余的电量按照国家补贴政策可以并入当地电网,增加收益。
2.2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
对无公害蔬菜和田间没有电源的地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设备,取代农药或少用农药,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中因大量使用农药而带来的(蔬果)、粮食农药残留严重、农业废弃物大量增加的问题,从而达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证粮食、蔬菜安全的目的。
2.3 应用新型薄膜光伏太阳能电池逐步替换传统大棚棚面材料
新型薄膜光伏太阳能电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透光,而且温度系数低,在阴天、雨天和雾天也能发电,常年累计发电量比晶硅电池发电效率提高20%左右。据调查,这种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吸收波峰为400~600 nm,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光谱为440 nm的蓝光和660 nm的红光区,在理论上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吸收波峰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吸收波峰并不冲突,可以通过薄膜分光技术将植物吸收的光透过太阳能电池板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他的光用来发电。这种新型农业大棚能完全实现能源自给,既节能环保,又极易维护,相对于传统大棚,其成本低廉、农产品质量高。
2.4 改造现有养殖场,建设太阳能光伏养殖场
建设太阳能光伏养殖场是将现代清洁能源工程与传统养殖事业相结合,在养殖场屋顶建设光伏电站,用以改造和提升传统畜牧养殖业并提供绿色能源的一种全新尝试。它可为养殖基地提供能源供给,还可以给牲畜、养殖场所提供热量和电力,以确保其顺利过冬。
3 光伏农业发展建议
3.1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宝鸡市政府应制定出光伏农业资金扶持政策,以鼓励相关企业投入到光伏农业领域。国家、省级已分别出台了光伏产业的资金补贴政策,但市县级并没有相关补贴政策,这对发展和普及光伏产业不利,建议宝鸡市农业局或市科技局申请专项经费用于推广光伏农业技术或产品,加快光伏农业的发展步伐。中央、省级相关部门应和陕西省农业厅牵头,打造光伏农业样板和示范工程,专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为其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和培育初级市场,带动有条件的涉农单位、企业发展光伏农业。此外,还应在农业部现有的每年农机补贴经费中增加光伏农业产品补贴的份额和范围,扶持光伏农业的快速发展。
3.2 加强宣传
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传播途径,宣传光伏农业及光伏发电的重要意义。我国电力约90%的燃料来自煤炭,煤炭的大量开采和发电已经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以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宣传光伏农业和光伏发电的优点,让光伏农业、光伏产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4]。
4 参考文献
[1] 房玉双,铁生年.光伏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5(5):61-63.
[2] 李天天,赵宪军,马烈.河北省光伏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12):13-14.
孤岛效应就是当正常供电因故障或停电维修而中断时,各个用户端的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未能及时检测出停电状态而将自身切离城市供电网络,而形成由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和周围的负载组成的一个电力公司无法掌握的自给供电孤岛。一般来说,孤岛效应可能对整个配电系统设备及用户端的设备造成不利的影响。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现状
近几年太阳能直流负载系统如交通信号灯、景观照明、装饰照明等,以草坪灯、庭院灯、小功率路灯为主,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并逐渐向室内地下停车场、楼道灯等24小时照明的交流负载系统应用方面发展,在节约能源方面可取得较好效益。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仅在国内部分地区,尤其是市政能源建设薄弱或者公共电力供应不能到达的地区得到应用,如在内蒙古、新疆等风能资源丰富、光照强烈、日照辐射均衡的地区得到了较快发展,而北京市响应绿色奥运的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将郊县约2万盏的路灯更换为太阳能灯具。
2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存在问题
(1)在技术方面核心技术受控于其他国家,产品成本高。2007年9月的《中国光伏发展报告》称,中国光伏产能列世界第三。虽然国内光伏发电产业产品组装能力居世界第三,但是将硅原料提纯成晶体硅、晶体硅铸锭切片,以及发电的逆变控制等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中国的光伏发电产业实质上是在为国外企业“代工”,这也是国内光伏产品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为缺乏核心技术,目前国内太阳能产业链已经形成这样一个“怪圈”:中国廉价出口硅金属,国外企业提纯后高价卖给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国外企业再购买电池,然后制成各种终端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2)在市场方面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两头在外,即上游的多晶硅材料和最下游的应用都在国外。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都能生产比较好的多晶硅,我们国家也能生产,但产业程度不一样、技术含量也不一样,我国现在真正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距离国外先进水平还差的很远,现在依然没有特别成熟的企业。
(3)在环境方面污染问题日渐突出,虽然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但太阳能上游的组件和硅原料加工却是高污染行业。太阳能薄膜电池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会排出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等尾气。特别是四氯化硅,如果不做处理,就会溶解变为盐酸等物质,污染土壤。与很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一样,欧洲国家无法承受在本国生产的负面影响,所以中国才得以成为太阳能世界制造中心。
(4)在产业方面由于产品长期出口,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内的企业往往各自为战、组织松散,在需要一致对外的时候难以统一。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以前并没有注重行业内的合作,在遭遇反倾销危机时产业协调一致非常必要。但实际上,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里却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行业组织和协调机制来协调大厂之间、大厂与小厂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仅有的几个省级光伏产业协会能够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结论及建议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进步,需要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通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现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有效突破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瓶颈。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四点建议:
(1)积极研发创新技术。如着力开发“第三代”光伏发电技术,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这是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之关键。“第三代”光伏发电成本,即“4倍聚光+跟踪+太阳能炼硅+晶体硅(P型或N型)+薄膜”技术的光伏发电成本,成本的降低必将有力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在我国的大规模应用。
(2)通过财税政策和专项资金,促进薄膜电池等太阳能光伏电池核心技术研发。鼓励优势企业进行高纯度硅料等核心技术和薄膜电池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使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发展逐步摆脱核心技术在国外的格局。
(3)制定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技术经济和环保门槛。为促进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太阳能光伏电池相关产业投资必要的技术经济和环保门槛,避免“遍地开花”的乱象,鼓励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环境友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太阳能;产业;建议
上世纪80年代末,云南省太阳能产品的销量与应用已居全国第一,研制生产的第一台"圆卧水箱集热器",成为摆放在“全国太阳能利用展览”上唯一此类产品,至今仍为全国所仿效。云南省是我国最大的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应用基地,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近200家,太阳能热水器累计安装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年节能184万吨标准煤,太阳能产业总产值20多亿元,城乡居民家庭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30%左右。光伏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以硅材生产优势突出,目前拥有30多家冶金硅或工业硅材料生产厂,年生产能力达30多万吨。
2009年,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利用中德、中日合作项目平台,在我省的丽江、大理、楚雄建设了52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和近400户的户用型光伏系统,解决了近2000户边远山区无电农户的用电问题。2010年5月昆明石林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实验项目一期20兆瓦工程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我省太阳能光伏发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以巩固提升光热利用,大力发展光伏利用,作为我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1.我省进一步做大做强太阳能产业条件较好,时机成熟。(1)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我省太阳年辐射量3620~668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100~2500小时,相当于730亿吨标准煤。同时,我省拥有丰富的硅石,省内高品位硅矿储量达30亿吨以上,居全国第二位;拥有丰富锗矿资源,锗矿储量达1182吨,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充足、廉价的水电支撑。(2)市场空间广阔。经测算,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平均每天可节约3度电。目前,我省在高层建筑太阳能利用方面还是空白、泰国、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太阳能产业链。(3)部分先进技术已取得突破。我省在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条件》等四项国家标准,参与编制《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技术手册》、《平屋面改坡屋面建筑构造》等行业设计手册和施工标准图册。
2.巩固提升太阳能光热利用。(1)积极推进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进程。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城市中高层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热水和供暖系统集成技术的攻关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应用推广的步伐。(2)加快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应用。以全省主要城市为重点,按照小高层建筑全覆盖,中高层建筑逐步推广的思路,全面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到2015年,力争全省主要城市的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突破60%,农村普及率超过30%。(3)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将太阳能光热利用拓展到供暖、制冷、工业制冷、加热、农产品干燥、冷冻等方面。到2015年,争取在大型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太阳能利用覆盖率到15%以上。
3.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利用。(1)加大技术攻关力度。重点在拉单晶、铸锭技术及硅片切割技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攻关。(2)新建一批太阳能光伏电站。我省最有条件建立大型光伏电站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滇中的昆明、楚雄和滇西。借鉴昆明石林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实验项目的组建模式,建设昆明武定、楚雄永仁、姚安等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3)拓宽应用领域。以昆明市呈贡新区市政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以及新型、高亮度LED相结合的城市照明和景观工程。力争2015年,全省边远山区无电农户光伏系统覆盖率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