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产业融合”提出的背景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而学术界对此的广泛关注和研讨则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数字技术革命而引发的信息产业领域的产业融合现象。1978年,美国学者尼古路庞特(Negre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指出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997年,欧洲委员会发表了关于电信业、媒体业和信息技术三个产业部门融合的绿皮书,指出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并把产业融合视为新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此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纷纷发表了关于产业融合的报告,讨论了这一融合趋势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变革及相应的管制政策。
(二)“产业融合”的定义
由于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变革,因此,关于产业融合的含义也多是从此视角来揭示的。对于产业融合的定义,理论界没有统一认识,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答案。美国学者格里斯坦和卡恩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的定义,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三个角度的融合”。日本学者植草益在《产业组织论》书中认为产业融合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由于技术创新而导致具有相互替代关系,使两个产业或市场中的企业转为处在竞争关系中的一种现象。 而我国学者厉无畏的认识得到普遍认可,他指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融合最先出现在信息产业,此后蔓延至金融业、物流业、传媒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服务业不仅进行着内部各行业的融合,而且与农业和制造业也进行着融合。服务业在第一、二产业增值中的作用凸显,形成了跨行业、高知识密度、高投入、高回报的现代服务业。
虽然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化领域,但是从产业融合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历程来看,产业融合并非信息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高级化发展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展现出来的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不过正是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应用,才使产业融合现象出现得更加频繁,并有可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产业发展范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领域来定义产业融合,如麦霍特纳认为:“两个或多个以前各自独立的产业,当它们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时,即发生了融合。”林德更是指出:“融合无处不在,融合是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经济现象。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从文化产业角度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内容,任何旅游活动过程及内容无一不以文化为内容,并与文化密切联系和接触,以至于有旅游就必然有文化,文化消费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从旅游产业角度看,旅游活动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过程,随着旅游者的流动就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及民族文化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旅游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频繁交流的过程。因此。近年来,文化旅游作为各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策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文化旅游的兴起和发展
对文化旅游的定义,国外的学者认为,广义上讲,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麦金托什(McIntosh,1986)以及世界旅游组织(1985)均提出过这种观点。狭义上讲,文化旅游是一种对“异质”事物的瞬间消费,经常是比较异常的“那一个”。在他们看来,文化旅游者是一些有浓厚怀旧情绪的人,对于异常的“那一个”有很强的好奇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旅游者迥异于那些芸芸大众旅游者,瓦伦史密斯(2002)的观点属于这一类。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给出了“文化旅游”的狭义定义: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的旅行。
国内学者的观点有以下几种表述:(1)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遗迹遗址旅游、建筑设施
旅游、人文风俗节庆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等四大类型(马波,1998);(2)消费者消费带有文化色彩的旅游产品的过程即是文化旅游(郭丽华,1999);(3)文化旅游相当于民俗旅游(于岚,2000);(4)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多方面为主要目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蒙吉军、崔风军,2001);(5)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所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张国洪,2001)。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机制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文化资源丰厚,文化既是旅游的最初动机,又是旅游的最终目的。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旅游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这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潜力。随着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都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保存和传承,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实践证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与整合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有明确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业务和运作边界及相应的市场边界,但旅游行业中那些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的经营企业,其本质属于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中那些主要生产供旅游者参观、游览、鉴赏和购买产品的企业又发挥着旅游的作用。实际上这是该类经济产业的两种不同特征――文化是其属性,旅游是其功能,只是由于历史遗留和传统划分方法等原因使它们隶属于不同的旅游部门、文化部门或其他部门而已,在行业渗透、学科交叉的当今,两者之间就更难分彼此。 因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是旅游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支持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要实现和谐发展,需要有效加强二者的融合力度,以形成互动双赢的发展局面,为充分挖掘出两大产业的潜力并通过整合创新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对思想理念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从较高层面对两大产业进行整合创新。
(一)创新管理思想观念引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全局观念、加强产业融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机制下的大产业发展道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和谐发展,政府引导是出发点,企业是实施主体,市场化运作是手段,资源挖掘和整合是主要方法,发展大产业是最终目标。
政府及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及其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实行与两大产业政策相衔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要在已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旅游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制定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选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旅游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科学指导。同时要制定共同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具体可行的规划,加强在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等方面的作用。
(二)拓宽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要实现和谐发展,需要有效加强二者的融合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产业发展模式,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一是项目带动型,即开发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旅游项目,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旅游市场繁荣。二是综合发展型,即政府牵头,兼顾区域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需求,统筹规划,综合发展;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区域内各项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大产业”、“大发展”的局面。三是品牌带动型,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要实现区域范围内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和谐发展,就需要创建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品牌,实现品牌与资源互享,搭建旅游与文化产业之间协作发展的桥梁。四是企业驱动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市场运作主体都是企业,企业运作可以把各项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可以组建国有控股跨行业的龙头骨干型企业,对区域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开发,同时培育一大批中小型文化旅游企业,完善整个产业链。五是管理创新型。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协作由过去的松散走向协同,既是一次产业发展创新,也是一次管理模式创新,政府统筹引导、企业实施运作,区域加强协作,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 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融合
一、引言
2009年,国家41号文件提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同时还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2011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加强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2011年,旅游学刊以“产业融合与旅游”为主题展开了讨论,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以此为基础,对旅游产业融合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分工理论指导下,国民经济被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各产业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释放出大量的生产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产业边界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突破产业边界,延伸产业链,不同产业之间竞合关系的出现,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这种“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和消失”被称为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现象最早出现于同一技术向不同行业的扩散,Rosenberg(1963)把这一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出现了“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在产业融合的大浪潮下,也不断在旅游产业内部或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重组,最终出现新的产业属性和新的业态。而这一动态过程被称为“旅游产业融合”。
国内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在中国知网高级搜索中输入主题词“产业融合”及“旅游”,得到文献总量为994篇,主要分布在2010、2011、2012、2013年,跟《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的政策指导有重要关系。其中2012、2013年最多,2000年以前几乎没有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业与某一具体的产业之间的融合问题,或是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的某一个问题,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性的研究较少。综合来讲,这些文献共同组成了旅游产业融合理论体系:概念,动因,过程,产品,模式,机制,路径,效应以及与具体产业融合的机遇、障碍和对策。
二、理论梳理
(一)概念。
对于旅游产业融合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位研究者的定义相差不大,总的来讲,旅游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放松规制、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原因,旅游业与其它产业或旅游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重组,最后形成新产业属性和新业态的动态过程。
旅游产业被认为是开放的系统,且具有关联带动性,从“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看,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必然存在各种联系,旅游不可能独立于其它产业而存在。旅游产业融合实质上是旅游产业系统外延的进一步延伸,以及内涵的不断丰富过程。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的过程也是旅游产业分化为不同种类的过程。
(二)动因。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分析也没有同一的标准,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种将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分为技术创新、放松规制和消费者需求(陆晓清,2009)。技术创新是旅游产业融合的物质技术条件,放松规制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制度保障,消费者需求是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导向。另一种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主要取决于旅游业自身的特性以及旅游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三)过程
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以张海燕,王忠云(2010)提出的旅游产业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结合其它研究者的观点将其分为:资源融合,需求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图2)
旅游经济活动是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将旅游资源进行技术开发,转化为旅游产品,然后通过旅游企业和组织进入旅游市场,传递给旅游者,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
旅游产业融合必须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对于旅游的需求融合了更多其他的元素,主要表现为旅游的功能更多样,如旅游加休闲,旅游加养生,旅游加修学等。
旅游资源边界模糊,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资源也突破了原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界限,更加多元化,旅游资源融合体现在旅游活动与其他产业资源的结合,如农业资源加旅游形成的农业旅游,工业资源加旅游的工业旅游等。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技术基础,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行业的技术融合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技术与相关产业产品的生产制造技术基于同一平台,二者结合构成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产品融合主要表现为其他产业的资源加上旅游元素或旅游资源加上其他产业的元素,经过技术开发产生新型的具有多产业属性的产品,这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重要标志。
业务和组织融合,由于两大产业的技术、产品等方面融合,各产业的公司出现竞争合作关系,组织结构不断创新,出现一体化等现象,公司的业务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不同产业的业务内容出现在同一平台上,出现新型的组织业态和业务流程。
市场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产业间技术融合、业务和组织融合,必然会导致市场的融合,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巨大推动力。
(四)模式。
根据程锦等人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综述,他们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是指旅游业跟不同产业融合时所呈现的模式。研究者们对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并没有进行系统性分析,主要是基于具体的案例分析旅游业与某一具体产业的融合模式。
(五)效应。
旅游产业融合的效应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联带动效应。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融合不仅可以促进产业间的互动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系统性发展。旅游产业融合可以实现1+1=1>2的协整效应,即产业通过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业态或新产业属性,而新形成的融合产业要拥有比原产业效益之和更好的效益。
2.优化产业结构。旅游产业融合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旅游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3.促进市场结构的调整。旅游产业融合促进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企业在产业融合时会延伸企业价值链,向其他产业发展,通常表现为一体化经营。产业结构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改变了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等,从而促进了市场结构的调整。
4.满足旅游者需求。旅游产业融合产生不同的旅游产品、更高效的旅游运营模式等都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和便捷化的需求。
三、案例分析
以定制旅游为例分析其中的产业融合过程。
1.创新观念的整合。当实物产品过剩,人们对于同质化、标准化产品不再满足,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时,实物产品出现了更多的定制化生产,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生产个性化、一对一的产品。相同的创新观念可以用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现阶段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产品也出现了定制化生产。 定制旅游是一种国外非常流行的旅游方式,是根据旅游者的需求,以旅游者为主导进行旅游行动流程的设计。定制旅游实现了旅游者与生产者的融合。
2.产品的整合。国内定制旅游还处在初级阶段,而国外定制旅游已经非常流行。定制旅游满足的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因此其产品设计也必须个性化,现阶段的定制旅游产品多是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产品,如加拿大狩猎定制旅游,将海钓、狩猎、培训、产品加工以及旅游结合在一起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3.业务的融合。定制旅游催生了一批为旅游者提供定制旅游产品的公司,如森海行旅游网、太行旅行等,另外,传统旅行社也开始关注定制旅游,设计了一套定制旅游的业务流程,这些旅游业务同时融合了其他产业的特色化业务,如药王谷医疗定制旅游,经营旅游业务的同时还融合了医疗、产品销售等业务。
4.市场的整合。定制旅游是在旅游者的参与下完成的,旅游者对于定制旅游的融合产品所具有的不同功能都有需求,两种产业融合下产生的产品在市场运作、市场营销、、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都可以同步进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总结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创新模式,对于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性研究比较缺乏,无法为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对旅游产业融合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由于个人知识的局限,有些问题分析不够透彻,需要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
[2]张辉,黄雪莹.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基本论断[J].旅游学刊, 2011,4.
[3]张凌云.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J].旅游学刊,2011,4.
[4]宋子千.旅游业应增强产业融合的主动性[J].旅游学刊, 2011,4.
[5]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4.
[6]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4.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006--03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几十年里,旅游业飞速发展,已逐渐成为了全球重大产业,其发展速度增长已经超过石油、汽车等传统产业。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很多旅游地区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很多旅游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发挥效率低下、旅游产业收入单一、不合理开发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或浪费等。通过科学的方式正确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主导的时代,更是文化经济时代,人们不管在消费任何商品的时候,都更加强调自身精神的满足。旅游爱好者主要对九类国外目的地的文化感兴趣:交通文化、住房文化、艺术、语言、饮食文化、媒体、货币、休闲娱乐活动以及当地原住居民文化…。因此,在文化经济时代下的旅游产业,也需要比以前更加关注和挖掘游客深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文化营销是一种以挖掘产品深层次文化然后对其进行开发包装宣传,从而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最终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营销观念。随着我国旅游业营销进入精细化营销和品牌化营销时代,旅游营销呈现出精细化特征,联合营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迅速。将文化营销观念运用到旅游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可以帮助旅游地区挖掘当地旅游产业所蕴含的文化,然后开发能够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以及推广策略,最终实现旅游地区经济发展。此外,通过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贯彻与实施,在实现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有力的帮助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实现真正发展。
一、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内涵分析
(一)文化营销
对于文化营销,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类观点是认为文化营销是一种构建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或是企业(组织)经营者通过对表层文化(文化载体)、深层文化(文化规则)和核心层文化(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将文化的因素渗透到营销的整个过程中,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增强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市场交换,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营销方式。另一类观点则认为文化营销是一种战略性营销活动,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和运用某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手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战略性营销活动_引。
两类观点虽然有所差异,但是都统一体现了文化营销首先是基于目标市场的目标消费群的文化,然后通过发掘产品或企业文化中能满足消费者的文化内涵,最终达成使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既可以满足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产品或企业文化所带来的文化需求的目的。
(二)旅游产业的文化构成分析
学术界对于旅游产业的认识有三方面的观点:一是“行、游、购、住、食、娱”六要素组合论,认为旅游是由相关产业组合而成的产业群;二是从服务业的角度界定旅游产业,把旅游业归于第三产业门类:三是系统论,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的产业系统。然而不管是对旅游产业的何种理解,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其根本原因是该地区拥有某种旅游资源,而这些旅游资源通过其直接或间接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性,能够满足旅游产业消费者的进行旅游消费的内心诉求,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文化,根据对旅游资源的划分,旅游产业文化构成基本呈现出一种对应关系(见图1)。
根据上图,不同的旅游资源以旅游产业为媒介与不同文化之间相对应。一个地区可能拥有几种不同的旅游资源,从而也会蕴含不同的文化特性。此外,几种文化特性也可以通过依赖于一种旅游资源所发展起来的旅游产业所体现。
(三)旅游产业文化营销
根据对文化营销内涵以及旅游产业文化构成的分析,旅游产业文化营销是把运用于企业的文化营销理论与旅游产业的文化构成相结合,通过深入挖掘地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结合旅游产业消费者的需求分析与竞争地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地区独特旅游文化,然后通过贯彻旅游文化营销理念,合理运用地区旅游资源,发展正确的营销组合,以更好的满足旅游产业消费者深层次的文化需要,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形成旅游地区的品牌效应促进旅游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营销战略。
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旅游产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因此,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差异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文化内涵构成方面。
2.长期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长期性不仅体现在它所关注的是长期利益方面,更加体现在其所蕴含文化观念的建立和传播过程的时间跨度上。 3.可持续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强调对地区旅游资源科学合理运用,杜绝过度开发与使用。
4.互利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互利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地区发展与旅游产业的互利,通过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水平必将得到提升,反过来,地区发展又将有助于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继续进行。另外一方面体现在旅游产业与旅游消费者的互利,通过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持久动力。
5.全局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根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的产业系统,它包含了行、游、购、住、食、娱多种要素,因此,要真正成功实现旅游产业文化营销需要旅游产业所牵涉的利益各方协调行动。
二、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应用路径
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成功实现取决于其在此观念指导下所发展出来的具体战略是否能很好的满足旅游产业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因此,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应用应该是基于旅游产业消费者文化需求不断循环持续的一个过程(见图2)。
1.旅游消费者文化需求分析。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目的和关键所在,通过对旅游消费者的文化诉求分析可以感知消费者的偏好,从而为旅游地区开发提供指导。它即包括文化营销实施前的未满足需求分析,也包括实施过程中满足状况分析。
2.竞争者旅游文化内涵分析与当地旅游产业文化构成 分析。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开展需要对竞争者旅游文化内涵分析,其目的更加注重通过这种分析与当地旅游产业文化构成分析的结合,为下一步的形成旅游产业独特旅游文化体提供借鉴和参考。
3.形成旅游产业独特旅游文化内涵。旅游产业独特文化体是建立在旅游地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的。它主要是根据本地区的基本情况,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具体描述本地区独特旅游文化特性而体现当地独特旅游文化的综合描述。
4.发展,调整文化营销策略组合。旅游地区文化内涵形成之后,要真正的将文化营销的落到实处,使之不单纯的作为一种被标榜的口号,使消费者能真正满足希望借助旅游所获得的内心文化诉求,从而提升旅游地在消费者心中的满意度,最终还是需要可以付诸于实践的文化营销战略。文化营销策略的前提是充分理解和认识旅游区独特文化内涵,目的是促进本地区文化创新和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它主要包括旅游产业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人才策略(见表1)。
文化营销策略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市场状况的多变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具体策略组合还应当按照旅游消费者的文化满足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不断优化以更有效的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要,使旅游区深入人心。
三、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谨慎对待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实施的根本载体。旅游产业其他部分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性来源于旅游资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一方面会引起资源浪费,严重的将会破坏旅游资源的外在表现形态,削减其本身的文化价值,最终将阻碍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功能
旅游产业文化营销是牵涉旅游产业各个组成部分的全局性活动,政府、企业(开发商、旅行社、旅游产品生产企业、酒店等)、个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当地居民等)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益诉求都不同。政府作为地区的管理部分,作为集体利益的代表,要贯彻实行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必须要依靠政府发挥其正确引导和管理职能,保证全局利益的实现。
(三)重视旅游衍生行业在旅游产业文化营销中的作用
旅游衍生行业主要是指在旅游地区由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以及借助旅游开发发展起来的行业。比如酒店、餐厅、特产超市、旅游产品生产厂家、演艺公司等。旅游消费者消费旅游这种特殊商品的直接刺激是特殊的旅游资源,然而其在消费过程中,旅游衍生行业与他们的接触更加密集和直接。因此,衍生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文化特性也将直接并且能够更加深刻的传递给消费者。此外,衍生行业的经济效益也是直接检验文化营销成功与否最有效和最有意义的评价标准。
1旅游过境地的涵义及特征
1.1旅游过境地的涵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旅游过境地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杨振之认为旅游过境地的概念是相对于旅游目的地提出来的。一般说来,旅游目的地含有直接吸引旅游者前往游览的吸引物;而旅游过境地是在长线旅游产品中,旅游者在达到或离开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地方。在旅游过境地,旅游者或单纯过境,或作短暂停留并参与消费,或顺访某些景点并参与消费[1]。笔者认为,旅游过境地意为着旅游者在到达最终目的地之前,乘坐交通工具所经过的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和一定旅游产业基础的非完整性旅游供给地。
1.2旅游过境地的特征
1.2.1非完整性旅游供给
1991年孙尚清主持出版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行、住、食、游、购、娱”旅游业六要素概念[2] 。“六要素”的提出为构架旅游产业链提供了基本范式,对旅游产业的实践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旅游六要素已经成为代表旅游产业基本构架的固有术语,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3]。旅游过境地的非完整性旅游供给是指过境地只是能够提供“六要素”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要素,并不能提供完整的“六要素”,旅游产业中只有餐饮业、住宿业或娱乐业等,旅游产业不完整,旅游供给服务不完整。
1.2.2旅游消费的不确定性
由于旅游过境地属于非完整性旅游供给中心,所以其只能提供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部分旅游产品。旅游过境地的非完整性旅游供给的特性加之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的约束,使得旅游者在旅游过境地进行的旅游活动都是匆忙的,表现出极大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旅游者在旅游过境地消费的不确定性,影响旅游过境地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很多种,如高速路堵车、旅游大巴车出现故障、极其恶劣的天气等,都可能导致旅游者原本计划在旅游过境地的部分旅游消费被迫取消。此外,由于旅游者在旅游过境地的停留时间一般较为短暂,旅游者受限于自身的时间、精力等因素影响,也决定了旅游过境地的娱乐及购物业的消费同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2.3对终极旅游目的地的过度依赖
从旅游空间结构上看,旅游过境地是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终极目的地之间的连接[4],终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的大小、强弱,旅游消费的性质等都会对旅游过境地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终极旅游目的的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过境地的旅游吸引物具有互补性,则会产生“旅游形象叠加”效应,反之则会产生“旅游形象遮蔽”效应[5]。旅游者在旅游过境地的停留动机、停留时间及消费水平等也深受终极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旅游过境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旅游过境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都会对终极旅游目的地产生过度的依赖。
2旅游地产定义及特征
2.1旅游地产的定义
目前国内对于旅游地产的概念或者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不过国内对于旅游地产的定义主要分为宽泛的定义和严格的定义两种主流定义模式[6]。宽泛的定义模式中,被引用最多的是宋丁对旅游地产的定义,他认为“旅游地产是在特定的土地上开发的、与某一类旅游区域在内外空间方面和主题内涵方面具有明确关联性的地产项目[7]”。严格定义模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沈飞对旅游地产的定义。他认为“旅游地产是依托周边丰富旅游资源(包括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借助旅游度假为目的的开发营销模式,以求全部或者部分实现度假休闲旅游功能而开发建设及经营运作的房地产项目[8]”。林峰认为旅游地产主要是作为第二居所或第三居所的住宅、产权酒店和分时度假酒店[9]。基于旅游研究的现实需要,分析对比两种模式,笔者倾向于严格意义上或者狭义上的旅游地产的定义。所以将旅游地产概括为: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或者再造人文旅游资源,并对旅游地进行一定程度的有利于旅游地旅游业发展的旅游开发建设,能够实现部分或者全部的旅游功能的房地产项目。
2.2旅游地产的类型
国内对于旅游地产的类型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由于研究者的背景、研究的区域、研究方法的不同,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类型分类观点。
吴悦芳等人根据国内已有的旅游房地产的研究理论以及国外相关的时权酒店(Timeshare)、第二居所(Second Home)的研究,将旅游地产分为4类,包括旅游景点地产、旅游商业地产、旅游度假地产和旅游住宅地产(主要指度假型第二居所)[10]。胡浩认为旅游地产分类系统由类、亚类和基本类型3个层次组成。把旅游地产分为景区(点)类旅游房地产和城市休闲游憩类旅游房地产两大类和八个亚类[11]。 仲小谨等人将旅游房地产分为4类:景区住宅和风景名胜度假村、时权酒店、产权酒店、养老型酒店[12]。
综合分析以上学者的分类观点,主要是从旅游地产的概念和功能的角度进行的分类,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旅游地产的产权和使用权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研究[13]。孙正茂从产权角度对旅游地产进行了分类,主要划分为统一产权型和分散产权型[14]。 绉益民和孔庆庆等人根据旅游房地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不同,将其分为4种类型:产权酒店、分时度假、主题社区或景区住宅、房地产大盘或新城项目[15]。
综合分析以上学者的观点,国内旅游地产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旅游地产的概念和功能进行分类,一种是根据产权和所有权进行分类。由于国内学者对于旅游地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旅游地产的分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内对旅游地产的分类还存在很大的分歧。
3实证研究:旅游过境地青城山镇
(1)交通区位:青城山镇是成灌高速和成灌快铁两条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城镇,同时省道106贯穿整个城镇。在交通区位上,都江堰青城山只是起到了交通通道的作用,而不是交通的最终停靠地。
(2)旅游区位:青城山镇处于“九环线”的西半环上,是西半环的重要旅游节点。拥有世界级的遗产地青城山风景区。在旅游区位上,都江堰青城山受九寨沟―黄龙景区的旅游“形象遮蔽效应”[5]或“屏蔽理论”[16]的影响,都江堰青城山只能像汶川、茂县、江油、平武等旅游地一样,成为旅游过境地。
青城山的旅游者具有旅游花费少、停留时间短、旅游参与性不强等旅游过境地的非常典型的特点。青城山旅游者的旅游逗留时间仅为2h,旅游花费多为100~200元/人,直上直下的观光游,难以留住游客。总之,无论是从交通区位、旅游区位还是旅游者的消费特点来说,青城山还处于旅游过境地的阶段。
4青城山镇旅游地产研究
4.1青城山镇旅游地产的现状
青城山镇旅游地产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附加值逐年增加。据实地调研发现:目前青城山镇在建及待建旅游地产项目约14个,旅游地产主要产业业态是以度假酒店、度假山庄、休闲度假社区等为主的居住性型旅游地产和休闲型旅游地产。
根据对青城山镇已建地产的调查,青城山镇以住宅型地产和投资型地产占比较大,养生度假型地产所占比例较小,同时地产空置率较高,限制青城山镇产业的发展。从《青城山镇社区房产入住率统计表》可知:目前入住率最高的清芳苑也只达到50.00%,清溪映墅的入住率仅1.41%。青城山镇旅游地产建成后入住率偏低,对旅游地产提档升级发展不利。
4.2青城山镇旅游地产的问题
4.2.1旅游地产出现空置、闲置及运营难等问题
首先,青城山镇旅游地产入住率低,空置率和闲置率高,购买者购买旅游地产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度假及投资,作为“第一居住场所”进行长期居住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主要用作周末或者短期旅游休闲度假和投资升值,其次旅游地产多为异地购买和交付,因此经常会出现房屋长期空置的情况。空置和闲置的旅游地产主要集中分布在青景、桃花、和乐、青田和沙坪五个社区,其中青田社区的龙湖小院入住率最低,仅为1.38%,其次是和乐社区的清溪映墅入住率仅为1.41%。
4.2.2旅游地产与其他产业融合不深,未形成高端
产业链 目前青城山镇旅游地产的经营业态与旅游业、文化产业、康体养生产业、娱乐业和购物业等产业的相互结合不够紧密。单纯的盖房子建别墅,未能充分发挥其旅游带动功能;经营业态缺少文化项目,使其文化内涵不够深入;缺乏必要的社区医院、医疗体检中心等康体养生产业业态;娱乐和体验性项目较少,难以带动旅游者娱乐购物消费。简单的房屋出售出租方式,还未形成高端产业链条。
4.2.3旅游地产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产业支撑
首先,旅游地产开发与配套软硬件脱节,更注重地产本身发展,忽略相应配套设施。人口和社区密集区域,社区购物超市、农贸市场、医疗、教育等配套普遍较为缺乏,导致旅游休闲度假者日常生活不便利,为居家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难以聚集社区人气。其次,旅游地城山镇的产与康体养生产业结合不紧密,缺乏文化支撑、产业支撑,社区内部缺少基本的医疗检测和治病就医的专科医院。
4.3提升青城山镇旅游地产的措施
4.3.1转型升级定位
转变以住宅地产和投资地产为主的地产业态,促进地产业与康体养生产业的融合,打造以原生道文化为核心,道文化与生活的融合、道文化与商业的融合、道文化展示体验以及道文化养生为主题的康体养生旅游地产产业。
4.3.2总体提升思路
(1) 旅游过境地转化为旅游目的地是根本。都江堰青城山作为常年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招牌,对成都、重庆等周边的一级市场和基础市场失去了原有的旅游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重新的形象定位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成为成都等周边客源市场的旅游目的地,为此笔者在做《青城山镇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时提出了“中国青城山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名镇”的目标定位和形象定位。旅游过境地转化为旅游目的地,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旅游产业的完善,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旅游消费的提高及旅游逗留时间的增加,从而使得青城山的旅游地产空置率降低,利用率得到提高。
(2)将道教文化与康体养生文化相融和。将道教文化与康体养生文化融入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产业是青城山镇旅游地产转型升级的关键。挖掘道教文化价值,以康体养生文化塑造品牌。
(3)青城山镇旅游地产建筑风景化。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产品打造的关键是建筑布局依山而建,亲水排布;产品类型丰富,既有迷你别墅,又有大面积豪宅;户型设计酒店化,精装交付为主。
(4)完善旅游地产的配套设施。结合项目本身资源,完善旅游地产的配套设施如会所、商业街、高尔夫、游泳池、攀岩、SPA、咖啡厅、多功能会议室、商务中心、大型购物超市,综合农贸市场等。
关键词:品牌 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污染小,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起着重要作用。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符合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适应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集群不仅能够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实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产业之间的协同有序发展。将品牌理论引入到旅游产业集群,必将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快速、高效发展,也将有利于解决旅游产业结构低级和高速增长的矛盾。
品牌概念及内涵研究
对于品牌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均有不同看法。国外最权威的应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的定义,美国营销协会在1960年将品牌定义为:“品牌系指一个名称 (name)、语词(term)、标志(sign)、象征(symbol)、以及设计(design),或是上述各项的组合,以藉此辨识出一个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有所区别”;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力普·科特勒(1999)进一步分析认为:品牌是一种或一组为了辨认某个销售者区别于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品牌拥有文化象征、个性特征、利益、属性、价值体现、用户暗示等六层含义;国内较权威的应是品牌专家梁中国的将品牌定义为:品牌是凝聚着企业所有要素的载体,是受众在各种相关信息综合影响下,对某种事或物形成的概念与印象,它包含商品质量、附加值、历史及消费者的判断。
纵观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品牌可能是唯一与另外无关产品相联系的普通要素,是能够使自己的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重要元素,是一项能够通过让消费者产生品牌认同感、品牌联想、品牌忠诚而为企业或组织带来价值的无形资产。
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在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方面的研究以欧洲旅游研究所Sara Nordin的研究最为系统。2003 年Sara Nordin从分析波特产业集群的概念出发,阐述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基本内涵,并对旅游产业集群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别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探讨了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各旅游产业集群成功的成因,并提出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措施。
1999年南非旅游集群研究中心把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区域旅游行为在地理上的聚集和不同类别的旅游行为的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实现。Jackson Murphy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与地理学理论的结合,在政府集群政策的激励下,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在一个区域运行,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也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及发展水平。国内邓冰则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的支持企业和部门,彼此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集中并协同发展。旅游产业之间的集聚联系可以是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还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区域,依赖于旅游产业链的所有参与者,形成单一或综合的旅游产品。庄军认为: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现象,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同时旅游产业集群更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区域旅游内聚力的提升和区际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
可见,从经济学、地理学以及管理学多学科角度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旅游产业价值链是旅游集群的核心,形成旅游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目的,而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我们把旅游产业集群归纳为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支持企业、机构在一定旅游目的地区域内最大集聚而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支持企业、机构等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而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打造,实质上就是把旅游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和管理
(一)树立品牌意识,落实品牌战略
品牌意识是对品牌和品牌创造的基本理念,它是品牌价值观、资源观、竞争观、发展观、战略观的综合反映。品牌意识为企业创造强势品牌提供坚实的理性基础,成为引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意识。当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全民旅游的新阶段。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目的地产品同质化以及旅游者消费行为日趋成熟都使得品牌化在现今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中变得至关重要。政府应提高品牌意识,重视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和培养,培养和锻炼一批有创造性、有战略眼光的旅游企业家,并引导旅游企业家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使他们塑造知名旅游服务产品。要从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出发,加强培育区域性的旅游品牌,打破区域分割局面,加强地区之间的协作,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树立名牌战略思想,发挥旅游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以旅游企业品牌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培育成长。如2008年,杭州市政府首次提出要建设100个多功能城市综合体计划,其中国际旅游综合体或与旅游业相关联的综合体达到30多个,形成了包括南宋御街、运河、干岛湖、西湖湖滨等在内的国际旅游综合体及海潮旅游综合体、“大美丽洲”良渚文化旅游综合体、之江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体等。
(二)建立管理机构,完善服务体系
品牌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规范的、动态的管理,在策略上要注重品牌管理,品牌管理的目的在于维系品牌塑造系统的正常运转,不断升级、壮大品牌实力,使品牌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政府应严格遵守旅游地名称的国际公约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成立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管理机构,全面管理旅游产业集群品牌,负责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规划、营销和市场推广工作,做好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定位和差异化营销,借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推广旅游服务产品,同时借用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影响力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还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政府在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以服务为主,协助做好指导、协调、宣传、招商招展等工作,理顺政府与旅游企业、开发商的关系,联合周边区域实现品牌共建。
(三)完善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建设
政府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以旅游产业集群优化和升级为目标的政策,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充分利用地区旅游优势资源,引导关联企业兼并整合,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把政策重心放到遵循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切实发挥旅游产业集群效率的战略方向上来,明确界定旅游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识别不同阶段旅游产业集群的表现特征,认清不同阶段阻碍旅游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的关键因素,确定不同阶段的政府工作使命。将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列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具体可行的旅游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规划,监控其实施结果,进而强化产业集群的优势,帮助进一步延伸发展。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优势,逐步发挥名牌产品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以名牌产品引导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积聚,以名牌旅游企业群体筑起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最终建立具有较高美誉度的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如江西省赣州市政府下发《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世界橙乡、红色故都(出发地)、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赣州和堪舆文化等六大旅游产业集群。
(四)优化营销方式,提升品牌形象
品牌营销是旅游企业的基础性战略程序,它以市场活动为主导,通过政府和企业方方面面的运作,建立起旅游者认同的品牌效应并释放出巨大的市场价值。品牌营销,要求旅游企业必须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思考,保持与旅游者高度互动,并贴近市场、了解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以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旅游产业集群品牌营销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能提升旅游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并对集群内其它的中小旅游企业有重要的帮助。在产业融合视角下,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传播可以充分利用其他产业与旅游产业现有的营销渠道,通过整合营销、关系营销、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方式实现。旅游产业集群品牌营销的方式各种各样,要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新加坡的旅游产业的整体包装,包装“非常新加坡”品牌,塑造了“两个融合”的旅游地整体品牌。
(五)加强品牌创新,提升品牌价值
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旅游吸引的核心,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形象的核心载体,若没有良好的旅游产品和完善的服务支持,品牌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创新旅游产品和完善旅游服务,创造丰富的旅游产品品牌形象,提高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实际吸引力。按照品牌创新的对象,一般包括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产品或服务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等。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创新,应在立足本地旅游资源和其他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策划,体现出目的地的资源特色、旅游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以及从事旅游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吸引更多旅游者,满足和引导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使目的地品牌的时尚周期尽可能延长。采取品牌延伸策略,旅游产业集群内的各企业在培育自己的核心品牌基础,并适当延伸推广自己的品牌,以塑造有竞争力的产品束,要通过品牌延伸,加强与关联企业的合作,促进旅游产业集群的重构与整合。
(六)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链,打好培养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基础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行业,其核心层、紧密层和辅助层相互依托,共存共荣。要从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层和紧密层发展考虑,应立足于旅游产业最基本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联合打造各地旅游集群统一品牌,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高层次、大规模地实行相关旅游企业的战略重组,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形成由大型旅游骨干企业集团主导和规范市场的格局。目前,国内正呈现一种旅游企业集团加速组建的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国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进程出现了明显的加速,例如首旅、中旅、国旅等旅游企业在集团化进程中纷纷出台重大举措,这必将进一步改善我国旅游业长期以来“散、小、弱、差”的局面,也必将提升我国旅游企业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冷志明.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2
2.母泽亮.旅游目的地品牌系统建设研究.中国市场,2006.9
3.廖可贵.打造武汉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思考.世纪桥[J],2007(6)
4.张金霞.塑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思考.商业时代,2006(24)
5.陈秀琼.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竞争力评价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4